『壹』 古代怎麼提煉橡膠
主要的方法就是用動物的皮,將他們放鍋里熬,之後進行過濾熬煮,形成橡膠。
最早古代的膠是用動物皮、動物角熬制而成。同時人類發現某些植物具有天然粘性例如橡膠、樹膠。因此有些植物也被用來熬制膠。 另外粘土也具有膠的作用,這應該就是最早的膠。 早些年我們都用過的漿糊也是最原始的膠水,漿糊的製作很簡單,將麵粉和米漿混合加熱後即可熬製成漿糊。漿糊也一種很有歷史的粘合劑。
『貳』 鹿膠的鹿角膠的熬制
熬制時間多在11月至翌年3月進行,先將鹿角鋸成小段,置水中浸漂,每日攪動並換水,1-2次,漂至水清,取出,置容器中熬取膠液,至角質酥融易碎時為止。將膠液過濾,用文火濃縮,取出,冷疑後,切成小塊,即成。或用「熱壓熬膠法」,將鹿角鋸段或劈碎洗凈,置0.72kPa高壓滅菌鍋內加水煮18h取出,復於普通鍋內煎者提取,每3-4h換1次水(48h後即可提盡膠質),合並提取液,趁熱過濾,文火濃縮收水膠,置膠槽中讓其自然冷疑,取出陰干。
『叄』 明膠製作方法
明膠是勝肽與膠原蛋白質部分水解的混合物,膠原蛋白通常自牛、雞、豬和魚的皮、骨骼、結締組織中提取。照相和醫葯級明膠一般從牛骨頭製成,雖然一些牛骨明膠也用於食品工業。明膠是一種動物蛋白不同於用於食品行業的許多其他的膠凝劑。
明膠一般由動物物質精煉而成,因此明膠又稱「動物膠」(Animal glue)。製造者會將牛和豬的骨頭和皮膚放入約70英尺高的爐里煮滾提煉膠原,再浸濕隔渣。製作過程不使用動物的角和蹄。精練而成的物質干後會磨成粉末,再混入砂糖、己二酸、檸檬酸鈉,以及人造調味劑和食物色素。
由於膠原經透徹處理,美國聯邦政府不會將製成品分類為肉類或動物製品。不過素食人士會以洋菜作為明膠的替代品。另外,穆斯林由於伊斯蘭教因素,會採用經清真處理的牛明膠,而不會食用豬明膠。
明膠骨粉的生產方法有四種:即鹼法、酸法、鹽鹼法和酶法等國內外普遍採用的是鹼法生產。現將制備工藝過程敘述如下:原料整理:將不同品種的原料進行分類整理,如牛皮與豬皮;濕皮與干皮等應分開,揀出不合規格的皮另行處理。帶毛皮可用5%石灰乳或0.5~l%的硫化溶液浸泡,將毛脫去。鮮豬皮的脂肪層應颳去。干皮要泡在清水中浸軟。石灰水預浸:將整理好的皮原料放人1%左右的石灰水中浸漬1~2d,然後切成小塊。水力除污:將皮塊與水連續地加入水力除脂機內,利用水力的沖擊作用和高速鐵錘的機械作用,清洗除脂肪和污物。石灰水浸漬:將去脂的皮塊放入浸漬池中,用2~4%的石灰水(比重1.015~1.035)浸漬。濕皮與水的比例為1:3~4,pH值為12.0~12.5。溫度最好在15℃,時間為15-90d。氣溫高時石灰水濃度可低些,氣溫低時其濃度可增大。此工序稱發皮;是明膠生產的關鍵工序之一。洗滌中和:待皮塊膨脹後,撈出用水充分洗滌,經過多次洗滌,最後pH為9.0~9.5。 洗滌後,用酸中和剩餘的石灰,先加水使原料浸沒,在不斷攪拌下,用6mol/LHOCI調節pH,為2.5-3.5。每隔一定時間加酸調整一次pH值,明膠骨粉8h後可不再加酸使其平衡,共需12~16h才能完成。中和後,排出廢酸水,在充分攪拌下用水洗凈,一般需8~12 h內完成。熬膠濃縮:先在膠鍋內放入熱水,然後將原料倒入,注意不使粘結成團,同時緩慢升溫至55~65℃,熱浸6~8h後放出膠汁;再向鍋內加入熱水,使水溫較前次提高5~100C繼續熬膠,依此類推,進行多次,每次溫度也相應地逐步升高,最後一次可以煮沸。將所得稀膠汁在600C左右用過濾棉、活性炭或硅藻土等作助濾劑,以板框式壓濾機過濾,得澄清膠液,膠液再用離心機分離,進一步除去油脂等雜質。再將稀膠液放入減壓濃縮罐中,控制溫度65~700C進行蒸發濃縮,當膠液變濃時,可改為60~650C繼續減壓濃縮。根據膠液質量和乾燥設備條件掌握膠液濃縮的濃度,如用冷熱風空調乾燥時,膠液濃縮到比重1.050~1.080(500C)含膠量為23~33%即可。
『肆』 動物骨頭怎麼熬成膠
首先將骨頭放置到容器,加滿水後蓋住,用大火熬!期間要注意容器里的水一干就馬上往裡加水,防止骨頭煉出來的膏沒有骨膠,持續4天4夜的大火熬。就能煉出優質的骨膠了!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