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野生動物多久斷奶

野生動物多久斷奶

發布時間:2022-07-18 21:10:17

Ⅰ 野生小黃麂什麼時候斷奶

野生小黃麂需要兩個月才能斷奶。
麂子是國家保護動物,必須有三證齊全才可以飼養。
分別是特種養殖許可證,特種養殖經營證,特種養殖運輸證。

Ⅱ 奇妙的動物的生活習性長得什麼樣

01.狼群
A.狼由一個或數個家族集合成一個大集團,過著群居生活.若雌雄配成對的,感情都很好,常會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終生廝守,彼此照顧極為體貼,這是動物里很少看到的.
B.在冬天多組成大集團;夏天多單獨生活,或過著小家族群的生活.
原因:
a.冬天時,由於小型動物躲起來冬眠,因此多獵食鹿類等大型動物;然而,獵殺大型動物時必須要成群結隊合作才能成功,所以狼在冬天要組成較大的群體.
b.夏天因為要養育幼狼,自然由雌雄成對過著小家族生活,棲息在濃密的森林及深山中,較難被人們發現.
c.全年生活在南方的狼,是不太會組成大集團;只有生活於北方的狼才會組成大集團.一個狼群通常有4~8隻,但也曾發現多達36隻的大集團.
C.離群而單獨行動的「一匹狼」;這大多是年老的雄狼,它常會稍微離群而又跟隨在狼群周圍,也撿食狼群剩下的食物.

02.狩獵
A.狼的鼻臉突出,耳朵稍短,在黑暗中,眼睛可以反射燈光或火光.而且頭部和口部非常有力,可以從地上叼起一隻綿羊,並將它帶走.
B.狼群狩獵時會全體出動協力合作.在找尋獵物時多排成一縱隊,以每小時26~40公里的速度慢慢前進.追趕獵物時,可一追數十公里,將獵物驅趕到很不好走的地方去;它們可以一直跟著獵物,直到獵物筋疲力盡時,才加以擊殺.
6/10
C.狼群如果遇到成群的獵物,就先加以追趕,當獵物中比較年老體弱或生病者漸漸落後脫隊了,就獵殺這些落後的獵物.
D.狼的食量很大,一次可吃掉相當於其體重五分之一重量的肉.當找不到獵物時,也捕食蛇,鳥,蛙,魚,昆蟲及家畜等,幾乎什麼肉都吃.

03.狩獵場
A.狼群通常有自己狩獵的領域,並有狩獵專用的通道,這些通道有時長達100公里.在這些通道附近,常有各種獵物出沒.
B.狼群常在這些狩獵通道上巡邏,並在各處塗上由身體所分泌的臭液或糞便,作為自己領域的標記.
C.這些狩獵場常會一代繼承一代.

04.巢穴
A.狼以樹洞,岩洞,草叢作為藏身和棲息的處所.在春天繁殖期,狼會在狩獵場附近築造一些巢穴.有時也將獾或紅狐的舊巢加以改造後使用,或用樹根的坑洞築巢.
B.築巢多由雌狼負責,而由雄狼從旁協助.
C.狼如果在洞內築巢,會先在內部鋪些樹枝,然後在鋪上樹葉和由母狼身上掉落的毛.

05.幼狼
A.在北美洲,狼多在5月生產.懷孕期為63天,一次可產3~6隻,最多紀錄是14隻.
B.剛出生的幼狼,重400公克,眼睛要10天候才能張開.幼狼很像小狗,具有淡青色或污褐色的厚軟毛,約4~8周即可斷奶,然後由雙親為給半消化後再吐出來的肉.
C.2個多月大時,已經能跑出巢穴,3個月大時就能跟著狼群到處亂跑.此後,即開始學習狩獵的方法.
D.幼狼一歲大時,體型已長得像成狼一般大小了.2~3歲時便已成年.狼的壽命和狗差不多,約12~16年,但由人工飼養的狼可活到20年.

06.社會組織
A.在狼群里有復雜的社會組織,經過爭斗後,以最強壯的一隻雄狼當領袖,再和一隻母狼形成一對領導者,負責巡邏領域邊界,解決成員爭端,並控制隊伍的遷移.
B.社會秩序的最低層常是被逐出的分子,生活在隊伍的邊緣,吃狼群的剩餘食物維生.
C.狼群的社會系統由很復雜的信號語言建立並維持.這種信號語言包括尾,耳,口及身體的許多動作即發聲,顯示每一份子的身分及情緒.例如,強者會翹起尾巴來瞪視弱者,而弱者則伏下耳朵,示出喉嚨來.

各種狼族的生活情形

01.灰狼(Canis lupus)
俗稱(Gray Wolf),為犬科最大型野生動物,現在仍棲息於北半球大片區域.
灰狼是美洲印第安人所贊賞的聰明,群居性動物,通常幾只到20幾只成群居住.
狼群基本上是一個家族,包括一對成狼和年紀不同的後代.狼群中有明顯的支配階級,僅帶頭的雌,雄狼擁有交配權,它們通常是狼群中其他成員的父母.一般說來,狼群的領域或勢力范圍共1百或數百平方公里,對相鄰狼群採取積極的防衛.狼所進行的群嚎能夠鞏固狼群的社會結構,並對相鄰狼群表示自己的存在.
狼大致在夜晚捕獵.狼群主要攝食鹿,駝鹿,北美馴鹿等大型食草動物,靠潛行和追逐方式加以捕捉.狼群在有食物時猛吃,通常把屍體啃得只剩毛發和幾根骨頭.
在捕獵當中,灰狼在控制大型食草動物數量和淘汰較不適合生存者方面扮演了一種重要的自然功能.不幸的是,灰狼會攻擊家畜,因而遭到人類迫害.已證實北美洲狼群攻擊人類的情形很少(如果有的話),但這樣不尋常的攻擊行為確實發生於歐亞大陸,有時導致人類死亡.
灰狼在1 4月繁殖,平均一窩6 7隻,生於春季,妊娠期約63天.幼狼在獸穴中長大,獸穴為天然洞室或掘穴,通常位於山邊.狼群所有成員把幼狼照顧得無微不至,父母用獵後反芻的肉來餵養它們.未成年的狼在2歲性成熟前一直待在狼里,此後它們離群去尋找配偶,並建立新的領域.

02.胡狼(jackal)
犬科(Canidae)犬屬(Canis)狼形食肉動物.分為3個種∶亞洲胡狼(C. aureus),分布在歐洲東部和非洲東北部到亞洲東南部;黑背胡狼(C. mesomelas)與側紋胡狼(C.astus),分布在非洲南部和東部.胡狼棲息在較為開闊的地帶.白天隱藏在灌叢中,黃昏出去獵食.單獨,成對或集,以動植物或屍肉為食.常尾隨獅和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之後,吃其殘余獵物,屍體.當結獵食時,能捕到像羚羊和綿羊那樣大的獵物.和同屬的其他動物一樣,胡狼也在晚上嚎叫,叫聲比鬣狗的聲音更令人恐怖.尾基部有一種腺體,分泌物有惡臭.在地穴里產子,一窩2 7隻;妊娠
期長達57 70天.

03.叢林狼(coyote)
即Brush wolf,亦稱草原狼(Prairie wolf),郊狼,或小狼(Little wolf).犬科(Canidae)美洲種動物,學名為Canis latrans.分布於阿拉斯加到哥斯大黎加一帶,棲息在平原地區,偶見於紐約州等東部地區.多於夜間活動,常發陣陣短促吠叫和嚎哭聲.
奔跑時尾下垂,時速可達64公里(40哩).主要以嚙齒動物為食,亦食腐肉和其他動物和植物.住在地穴中,妊娠期60 63天,春天產子6隻或更多.多終生配偶.
易與家犬雜交,後代稱為科伊狗(coydog).叢林狼聰明,狡猾而敏捷.但因偶爾捕食家畜和獵物而造成一定危害,這種危害被大大地誇大了,因而遭到了人類的殘殺.

04.北極狼
俗稱白狼(White wolf),擁有一身灰白或白色.北極野狼通常是5~10隻組成一群,在這一小型群體中,有一隻領頭的雄狼,所有的雄狼常被依次分在甲,乙……等級,雌狼亦是如此.狼群中總是有一隻優勢的狼,其他的不管雌的,雄的均為亞優勢及更低級的周邊雄狼及雌狼,除此之外,便是幼狼.優勢雄狼是該群的中心及守備生活領域的主要力量,優勢雌狼對所有的雌性及大多數雄性是有權威的,它可以控制群體中所有的雌狼.優勢雄狼和優勢雌狼,以及亞優勢的雄狼和雌狼構成群體的中心,其餘的狼,不管是雌的還是雄的,均保持在核心之處,優勢雄狼實際上是一典型的獨裁者,一旦捕到獵物,它必須先吃,然後再按社群等級依次排列.而且它可以享有所有的雌狼;不過,優勢雌狼不知是醋意大發還是為種群的未來著想,它會阻止優勢雄狼與別的雌狼交配,並且優勢雌狼幾乎也能很成功地阻止亞優勢級雌狼與其他雄狼交配.
當然,這樣會減少交配機會,限制幼狼的數目,因此,常看到一狼群中僅有一窩幼狼.可是,一旦遇到特殊情況,比如狼受到強烈捕殺,大片棲息地被開拓,這時狼的社群等級性就受到了抑制甚至破壞,首先是結群性被打破.這樣,獨身的雌雄狼便會有充分的自主權,幾乎每一隻狼均會找到配偶,繁殖率大大增加,每一雌狼每年均可產下一窩幼狼,這對保持和恢復狼的種群數量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我抱歉不是我打的

Ⅲ 野生動物海豹的生活習性如何

海豹,分布在北極、南極周圍附近及溫帶或熱帶海洋中,主要分布在寒冷的兩極海域,南極海豹生活在南極冰源。

海豹科成員大體可以分成北方和南方兩各類群,二者可分置於海豹亞科和僧海豹亞科,海豹亞科分布基本限於北半球,而僧海豹亞科出了南半球以外,在北半球的南部也能見到。

海豹的發情期在12月,妊娠時間為9個月,幼崽出生在次年11月初,平均每次生產一隻小海豹。小海豹生長到4~6周時斷奶。雌、雄性海豹均2~4年性成熟。不同種類的海豹繁殖的時間有少許差異,但區別不大。

Ⅳ 獵豹的一切情況

獵豹在英文中的英文名字是Cheetah,這個詞是來自於北印度語Chita,Cheetah就是有斑點的意思。獵豹很多人可能在野生動物園見過,它的軀干長是1米到1.5米、尾長是0.6米到0.8米、肩高是0.7到0.9米、體重一般是35到72公斤。雄獵豹它的體型略微大於雌獵豹,獵豹背部的顏色是淡黃色。它腹部的顏色比較淺,通常是白色的。剛才我們說了,獵豹它是叫 Cheetah,就是有斑點的意思。所以它全身都有黑色的斑點,從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條紋,這個條紋就是我們用來區別獵豹與豹的一個特徵。

獵豹的尾巴,它的末端的三分之一部位,有黑色的環紋。後頸部的毛比較長,好像很短的鬃毛一樣。一般來說它的體型是纖細、腿長、頭小、耳朵短、它的瞳孔是圓形。因為獵豹具有這種流線型的體型,所以它跑起步來顯得十分輕盈。加上獵豹的脊椎骨十分柔軟,它無論是站立的時候,還是奔跑的時候,它的身體的輪廓都像是一座青銅作品,所以有媒體把獵豹的背部與臀部曲線列為就是一種自然遺產。獵豹是怎麼來的呢?大家知道,每一種物種都是由其他的物種進化演化而來的。

在北美的得克薩斯、內華達、懷俄明這些地方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獵豹的化石,那時候的獵豹大約是生存在一萬年以前。那時候世界上是地球上最後一次冰期,所謂的冰期地球氣侯變冷,在地球的兩端,南北極兩端覆蓋著大面積的冰川,就稱為冰期。在那個時期,獵豹還廣泛地分布於亞洲、非洲、歐洲和北美洲。當冰期氣侯變化導致大批動物死亡,這時候就是在歐洲和北美洲的獵豹以及亞洲非洲部分地區的獵豹都滅絕了。

獵豹它的壽命有多長呢?人們利用無線電頸圈發現,就是野外獵豹的壽命一般是6.9年。但是在人工圈養狀態下,獵豹它可能生存11.7年。所謂的無線電跟蹤技術,就是在動物的脖子上套一個無線電發報機,然後根據無線電發報機,一個是標志動物,另外一個對動物的活動范圍進行跟蹤。一些無線電發報機它壽命相當長的話,它可以研究動物的壽命。

在動物界裡面,獵豹的系統分類定位是這樣,它是屬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就是它是屬於哺乳動物的一員。屬於食肉目,它也屬於食肉動物的一員。貓科、獵豹屬,獵豹是它的種。它有兩個亞種,一個是非洲亞種,一個是亞洲亞種。非洲亞種比較多,還有九千到一萬二千頭。亞洲亞種比較少,它主要生活在伊朗,現在還有三百頭左右。根據生物分子學的研究,獵豹與美洲虎、金貓大約是在五百五十萬年前出現的,就是在地球上出現。而獅、虎、美洲獅大約是在一百六十萬年前才出現。一般來說的話,獵豹是不能上樹,和豹是不一樣的,豹是能上樹的。獵豹因為它那個爪子生在外面,不善於攀岩,所以它一般不能上樹,最多是上一些已經倒伏的那種倒木。所以在非洲,有時候看見有些貓科動物,就像獵豹一樣的貓科動物,如果是伏在樹上休息,或者是等候獵物,以為是獵豹,實際上不是的,那是豹子。一位美國科學家叫做斯蒂芬,曾經研究了很多野生動物的種群結構。他發現世界上現在的獵豹都是一些親緣關系比較近的個體,就是說這些獵豹,都是有一些親緣關系比較近的個體、近交產生的後代。由於它們是近交的後代,所以它們這些個體遺傳結構都很相似,就是它們的基因構成很相似,起碼就像雙胞胎一樣。這裡面就有一個相關的問題,一般來說的話,人們特別希望能夠多保存一些遺傳多樣性,希望一個物種的遺傳結果差異更大一些。那像獵豹這樣的物種,它遺傳結構已經非常小。但是它在野外能夠生存下來,目前也沒有任何症狀。表示這種物種,它沒有因為近交在衰退,所以說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一般來說的話,認為物種如果是高度近交的個體組成的話,那麼它的生存能力是很弱的。

獵豹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馴化飼養的,世界上最早的馴化紀錄是閃族人,他們最早開始馴化獵豹。馬可波羅曾經注意到,在他的游記裡面留下了一些很有趣的記錄。他曾經注意到,就是在獵豹的分布區以外,許多東方人將獵豹養作寵物。人們把獵豹就是作為獵犬,作為一種怪獸,或者甚至作為坐騎。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埃及的皇室人員喜歡貓科動物,尤其是獵豹。他們飼養獵豹為他們打獵,但是人工飼養的獵豹它的繁殖率一般都是偏低的。比方說,印度曾經有一個蒙兀兒帝國,有個皇帝叫做阿巴克,他建立了一個有幾千頭獵豹的動物園。據當時記載,其中只有一頭獵豹成功的繁殖了後代。雖然說獵豹容易飼養,人們可以調教獵豹去取東西、去打獵。但是一般來說的話,獵豹還是屬於比較難調養的動物,因為它好動。再一個的話,因為它沒有一個固定的窩。所以的話,人們只能利用獵豹來追捕獵物。通常情況下是獵手將獵豹蒙上頭套,帶到一個狩獵的地點,這樣的話是為了節省獵豹的體力。然後到了地點發現獵物之後,就馬上將獵豹的頭套取掉,然後讓獵豹去追捕獵物。當獵豹捕到獵物以後,獵人一般就是讓獵豹分享一小部分獵物,或者是讓它吃獵物的血。

獵豹的生活比較有規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早晨五點鍾前後開始外出覓食,它行走的時候比較警覺,不時停下來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可以捕食的獵物。另外一點的話,它也防止其他的猛獸捕食它。它一般是午間休息,午睡的時候,它每隔6分鍾起來,就要起來查看一下,看看周圍有什麼危險。一般來說的話,獵豹每一次只捕殺一隻獵物,每一天行走的距離就是大概五公里、最多走十多公里。雖然它善跑,但是它行走距離並不遠。獵豹是目前世界上在陸地上奔跑得最快的動物,它的時速可以達到112公里。如果人類的短跑世界冠軍和獵豹進行百米比賽的話,獵豹可以讓這個世界冠軍先跑60米,最後到達終點的是獵豹,而不是這個短跑世界冠軍。它為什麼跑這么快呢?與它的身體結構有關,一個是它的腿長,身體很瘦。再一個獵豹的脊椎骨十分柔軟,容易彎曲,像一根大彈簧一樣。就是它跑起來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它前肢和後肢都在用力,而且身體也在奔跑中間一起一伏,所以跑得非常快。獵豹它在奔跑的時候,它需要急轉彎,它那條大尾巴就起了平衡的作用。就是在轉彎的時候,尾巴平衡,使它不至於摔倒。因為在自然界,人們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就像我們人類軍備競爭一樣,你跑得快,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行。或者是你要抓我,我必須逃脫,要不然我被你吃掉以後,我就有可能整個物種滅掉。所以捕食者跑得很快,那個被捕食者必須跑得更快,或者是有別的辦法。一般來說的話,因為獵豹跑得快,其他動物無法跑得比它更快,它們只好想盡辦法。你像羚羊的話,它一般是急轉彎,不停地急轉彎。因為它直線跑的話,它跑不過。所以它只好跑幾步轉一下,所以獵豹也得不停的轉彎。這時候獵豹要保持平衡,不至於摔倒的話,它必須靠大尾巴,大尾巴保持平衡。

但是要注意到,獵豹既然跑得那麼快,但是對它來說,對它的整個身體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都是一種考驗。當它奔跑速度達到110公里以上的時候,它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都在超負荷運轉。大家知道,當動物機體運動的時候,它體內會產生大量的熱。動物必須把這些熱排出去,就像人類一樣,人類運動跑步的時候要大量地出汗,或者喘氣。一方面是吸進氧氣,一方面是通過出氣,也排出一部分熱量,通過排汗也排出一部分熱量。由於獵豹它一下子無法把囤積的熱量排出去,很容易出現虛脫症狀,所以獵豹一般只能短跑幾百米,它就減速了。要不然它身體就過熱,然後會產生虛脫。所以這種奔跑是很傷元氣的,有時候就是獵豹抓住了獵物,因為它剛才跑得太快,所以它那個時候也沒辦法進食,必須要休息一下,或者喘喘氣,才能開始進食。這個時候是獵豹最脆弱的時候,很可能就是它的獵物很可能被附近的獅子或者豹子搶走,甚至它自己還有生命之憂。如果獅子太餓了,或者有一群獅子很久沒進食,那麼那些獅子有可能把獵豹都作為它們的捕食對象。

獵豹的牙是比較鋒利的,但是比較起其他的大型貓科動物,獵豹的牙比較小。這是我們前面說的獵豹的頭比較小,獵豹的頭比較小的話,它的上頜就相對來說也比較小,所以它不可能長很長的齒根。另外它的牙就不可能變得很長,大家知道,牙如果很長的話,就需要很長的齒根才不容易斷。如果齒根短,牙齒外露的部分長,那麼很容易在咬東西的時候,就容易折斷。所以的話,獵豹的牙相對來說的話,也是比較小的。所以整個獵豹的身體結構看起來都是為了跑得快這個特點設計的,這是大自然這個設計師設計的。我們叫做生存競爭,就是由於自然選擇迫使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為了跑得更快設計的。我們說很久以前,就是在一萬年前,它的祖先個體還是很大的,但是那些祖先由於不適應環境滅絕了。現在留下來的這些獵豹,它們都是跑得很快的,身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異。因為它跑的時候需要消耗很多的氧,為了吸收更多的氧,獵豹長一個很大的鼻腔。所以它那個頭骨裡面就沒有多少空間來長齒根了,所以它的牙就比較短。它的牙一短的話,大家知道,肉食動物,它打鬥一個是靠爪,一個是靠牙,所以這樣影響了它的打鬥能力。

在自然界獵豹常常被一些體型比較大的貓科動物,比方說獅子打敗,甚至有可能被獅子咬死吃掉。由於獵豹的牙比較短,所以獵豹有時候還不能用牙來把食物咬死。經常是靠上下顎就是像鉗子一樣把獵物的脖子鉗子住,使獵物窒息死亡。獵豹它的捕食方式一般是這樣:盡管它跑得快,因為它跑得距離很有限,所以它在捕食的時候,它會盡量地、一步一挪接近獵物。盡量不讓獵物發現它,在它靠得足夠近的時候,它才開始突然一下縱跳出來,猛撲向獵物。這個時候靠速度來抓住獵物,如果它在第一次抓不住的話,那麼獵物很可能抓不住。因為獵物跑得非常快,像羚羊跑得非常快。再一個就是說善於躲避它,不斷地急轉彎,有可能躲避掉。所以獵豹抓動物的時候,它一跳出去,如果動物比較近的時候,它盡量伸出它的爪子。所以它爪子總是露在外面,爪子盡量抓獵物的後肢,希望把它抓倒。然後再撲上去咬住它的脖子,制服獵物。一般的話,等獵豹咬住獵物的脖子五分鍾到十分鍾以後,那些大型的獵物才會死亡。等那些獵物死亡以後,獵豹就將那些獵物的屍體拖到密林中間進行進食。

說到獵豹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豹,豹與獵豹是很相似的。我們可以看到體型上非常相似,甚至遠看都區別不開。豹與獵豹不一樣,它喜歡上樹,它喜歡爬到樹上去休息睡覺,或者是埋伏在樹枝間伺機出擊來捕捉獵物。豹子經常是在夜間捕食的,豹從樹上下來的時候,能夠一下撲中獵物,很少有失手的時候。所以它很多時間我們通常看見的豹是待在樹上,而且一般被捕食的,就像羚羊這一類的動物,不容易看見它。它容易發現獵物,一旦當獵物從樹下走過的時候,它就猛撲下來。當豹它捕到獵物之後,它與獵豹不一樣,它喜歡把獵物拖到樹上。把獵物藏在樹枝之間然後慢慢進食,它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鬣狗或者獅來搶吃它的食物。真正在自然界獵豹盡管跑得很快,它經常還是抓不住羚羊的,抓不住它要捕食的動物。這是為什麼呢?前面我們就說了,獵豹雖然跑得快,但是它跑得距離很有限,就是說它只能跑幾百米。羚羊相對獵豹來說它慢,但是它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就是每小時奔跑起來也可以達到90公里左右。所以羚羊一旦遇見獵豹它一個是急跑,急跑以後再轉彎。再一個就是利用山丘、草叢,或者利用叢林來做掩護,做鋸齒形的奔跑。使獵豹發揮不了它快速奔跑的特長,然後使它的捕食企圖撲空。這就是自然界的軍備競爭,就是捕食者的速度快,那麼被捕食者,必須跑得更快。要比被捕食者,或者是耐力強,或者是用計謀逃脫。要不然世界上有些物種就會滅絕,對於獵豹來說因為它吃的羚羊滅絕了,它自己生存也會有危機。所以大自然這個造物主,不會輕易地使一種物種滅絕,所以每一個物種都會有生存的機會。大家可能看過在非洲草原上面經常會發生一些很熱鬧的場面,一些大型的貓科動物,像我們看見的豹、像獅子、像獵豹,會追捕一些它們的獵物,像羚羊、角馬這些。這實際上一個充滿動態、充滿活力的過程。因為什麼?它是大自然進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一部分就是體弱、年紀大的、甚至是生病的個體,被這些猛獸吃掉。而保存下來這些個體,一般來說是健康的、強健的個體。它們有可能逃脫這些猛獸的捕食,所以這是自然界生物鏈的一個有機的環節。獵豹它的社群行為與其他的動物也有相似的地方,它有一種同性集群。所謂的同性就是同性別的個體待在一塊,在野生的獵豹群裡面,一般分為雄性個體群,也就是單身漢群和雌性群。還有母子群,雄性除了繁殖季節,它一般是單獨生活的,或者是兩只、三隻雄性個體待在一塊,和雌性個體不生活在一起。但是這些雄性個體的領域可能與幾群雌性個體的領域重疊,雌性個體就是它在繁殖季節和雄性待在一塊。一旦繁殖季節過了以後,懷孕的雌性個體就會形成一個單獨的群體,在野外游盪。自己捕食,到那個時候它們產下小崽,它們會帶著小崽一起活動。開始哺乳,然後一起活動。告訴小崽怎麼捕食,等到雄性的小崽長大以後,這些雄性的小獵豹它就會慢慢地離開雌性的群體,然後開始自己的生活。或者幾只雄性個體待在一塊,最後再建立它自己的領域,然後再進行自己的繁殖期,這就是它們的一個生命周期。

與其它動物相似,雄性獵豹一般也會爭奪配偶。它不是那種一夫一妻制,它在野外是自由競爭。在繁殖期雄性獵豹它會打鬥,經過長時間打鬥以後,最後的勝利者才能與那些雌性獵豹交配。一般來說的話,獵豹它交配的時間比較短,不像獅、像虎那樣的交配時間那麼長,它交配的時間相對來說短一些。雌性獵豹懷孕期是91到95天,一般來說的話,一隻雌性獵豹它一胎可以生一到六個幼崽,通常來說是二到四隻。那些產崽的雌性獵豹,將它的巢建在那些草比較密的,或者是叢林的深處,或者是沼澤地,一些其他動物到不了的地方。因為有可能一些猛獸可能會捕食這些小獵豹,一般小獵豹長到1歲以後,它們才會開始獨立地捕食。小獵豹體重一般是240到300克,要生下來兩到三天之後才會爬,四到十四天以後眼睛才會睜開,二十一到二十八天之後才開始取食,兩個月以後開始斷奶。小獵豹出生的時候,它背部有一些斗篷狀的毛,那個蓬鬆的毛一般的是在兩個半月的時候這些毛就開始脫落。九到十個月以後,雌獵豹開始達到了性成熟。雄獵豹的話一般要十四個月齡才能達到性成熟,所以小獵豹出生後,最初的幾個月里邊,雌性獵豹一般是把那些小獵豹藏在草叢中間。到三個月以後獵豹才斷奶,這時候斷奶的獵豹還是跟著母親一起走。這個時候它是從母親那裡學到狩獵,學到生活,學到逃跑天敵的那些技能。要到1歲到1歲半之後,小獵豹才開始獨立生活,一般是雄獵豹開始獨立生活,小雌獵豹有可能還和母親待在一塊。雌獵豹把它們領域設在那些它經常捕食的羚羊角馬遷徙的路線上面,有時候雌性獵豹懷孕了,它的奔跑速度還是很快,而且捕食起來也非常靈活。它也必須抓到食物,所以的話,對它的出生崽的個體重量,對它懷孕的數量,都有一定的限制。因為它在懷孕期間,甚至懷孕的晚期它也必須能夠捕到食物才行。要不然的話,它不可能完成妊娠過程。

奇怪的是那些雌獵豹,特別是那些已經生下小獵豹的母豹,它捕獵的時候成功率要比獅子和豹要高出兩倍。它到那個時候,它反而非常容易抓到羚羊或者角馬。雌獵豹它捕食的時候,它不論多麼疲勞,它總要把獵物拖到一個安全隱蔽的地方。為什麼?因為很多小獵豹等著要吃,所以它不能讓這個食物被其他的像鬣狗、像獅、豹搶走。要不然的話,它的幼崽和它自己有飢餓的危險。

目前全非洲的獵豹剛才說了,它是九千頭,到一萬二千頭,其中還有大約10%的獵豹是生活在圈養狀態下。但是在四十多年前,就是在1960年的時候,獵豹的數量是現在獵豹數量的兩倍以上。就說明獵豹它現在是瀕臨滅絕,它的分布區在萎縮,它的數量在下降。所以的話,目前保護獵豹成為人們的一個任務,特別是在非洲,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那麼導致獵豹數量減少的原因,一個是那些草食性動物減少了。像羚羊、像角馬,它們的數量減少了,它們的分布區減少了,所以獵豹的食物資源減少了。另外一點就是獵豹的生態環境被分割了,被人類的村莊、道路和其他的一些人類活動區給分割隔離了。這個時候獵豹的群體很小,就是獵豹要尋找配偶的話,非常困難。第三個原因就是由於獵豹皮的貿易,特別是國際貿易。大家知道獵豹的皮有點像虎皮,黃色的背景上面有些黑色的條紋和斑點,所以看起來很好看。所以的話,它也是一種貿易的對象。就是人們都希望,特別是有錢的人希望買到獵豹的皮來裝飾客廳這些地方。現在由於CITES公約,就是《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實施,這種貿易受到了限制。但是這種走私還是存在的,這些走私者偷獵獵豹對獵豹的生存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目前對獵豹的保護我們一般採取了這么一些措施:一個是建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在非洲有很多很大的國家公園,像塞倫哥地這些地方,在馬塞馬拉都建立了很大的國家公園。公園面積非常大,保存了比較大的獵豹種群。另外還建立一些自然保護區,這些保護區裡面也有獵豹的生存。第二點的話,人們開始人工養殖獵豹。此外的話在一些野生動物園裡面也養殖了獵豹,像我們中國的野生動物園大家也可以看到獵豹,而且都繁殖後代,它在遠離本土的地方也能夠進行繁殖。第三點就是國際間已經禁止了獵豹皮的貿易,這一點的話,大大地降低了對獵豹的獵殺。因為沒有正常的貿易渠道的話,一般的合法商人就再不會進行這種貿易。好了,這就是有關獵豹的故事

Ⅳ 動物專家,愛好者進來,我急!

1. 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ea 英名 Giant panda;Bamboo bear

特徵 成年雄性體長15~18m,肩高65~70cm。尾長12~14cm,體重一般為80~125kg。雌性比雄性小10~20%。頭圓、體肥、尾短。眼圈、耳殼、肩和四肢為深黑色外,其餘部分均為乳白色。

習性 棲息於海拔1300~3600m的高山森林中,在林下有箭竹、方竹或其他竹叢的針闊葉林中最為常見。除發情期外,過獨居生活。善爬樹,會游泳。主食竹類和竹筍,也吃獼猴桃等其他植物的果實,偶爾吃動物的屍體。

繁殖 3月下旬至5月中旬發情。動情期1~3天。妊娠期97~163天,因受精卵延遲1.5~4個月著床,胚胎的實際發育時間約1.5個月左右,一般每胎1仔,偶爾2仔。新生仔體重僅90~130g。5~6個月齡時開始吃竹子,89月齡斷奶,約18月齡時離開母獸。一般在55~65歲時性成熟。2年生育1次。飼養壽命26年。

分布 四川、甘肅、陝西秦嶺。現存數量1000頭左右。

2.虎 Panthera tigris 英名Tiger

特徵 中國現存貓科動物中最大的一種,體長140~280cm,尾長60~90cm,東北虎雄性體重180~306kg雌性體重90~120kg;華南虎雄性體重149.6~225kg,雌性體重90~120kg。前掌有長而銳利的爪,爪能收縮;耳短而圓,耳背黑色,有一白斑;毛被上半部呈橘紅色至赤褐色或橙黃色。體部和四肢有一系列黑色狹形橫紋,有些部位為雙紋。

習性 棲息於各種類型的森林中。除在發情、交配和撫育幼仔的時期外,多營獨居生活。主要在夜間活動,虎大多捕食體重在10~100kg 之間的獵物,也常捕食體重在160~400kg之間的水鹿和水牛。在一般情況下,虎每次可食肉17~27kg,體型大的虎,每頓可吃肉35kg。虎主要捕食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特別是有蹄類,但也捕食鳥類、爬行類、魚、蛙、蟹、蝗蟲等小動物。

分布 東北、華東及華南地區。現存數量不超過100頭。秦嶺及長江以南

3.滇金絲猴 (Rhinopithecus bieti)Black snub-nosed monkey

生境:高山暗針葉林。
捕食:在樹上用手摘取食物。
食物:松蘿、樹葉、竹筍。
體型:體長74~82厘米,尾長51~72厘米。體重17~35公斤。
習性:中國特有種。世界上棲息海拔高度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活動范圍可從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平時多在3500~4500米高度的雲杉、冷杉林中活動。以1隻雄猴,2~3隻雌猴,數只小猴組成家族群,數個家族群一起活動。猴群活動范圍達上百平方公里。滇金絲猴在1890年由法國人在雲南德欽縣采獲標本後,將近有100年的時間沒有任何有關它們的消息。直到1979年,昆明動物研究所在德欽的甲午雪山的森林中採到3隻標本,隨後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才對這種猴子有所了解。
分類:哺乳綱靈長目疣猴科。
分布:雲南西北部的雲嶺山脈。中國西藏東南部的雲嶺山脈。
保護:中國I級重點保護動物。

4.雪豹 Panthra uncia 英名 Snow leopard;Onuca

特徵 體長110~130cm;尾長80~90cm,體重38~75kg。頭粗相對小而圓;毛被長而密,背毛長約3cm,腹毛長達6.5cm;全身毛灰黃色,體軀背部和肋部有模糊或不規則的大型黑色環狀斑塊。

習性 棲息於高山多岩地區,夏季多生活在林線以上或海拔3000~4000m的高山草甸地帶。冬季一般隨獵物遷徙至海拔1500~2000m的山谷針葉林區,夜行性,主要在晨昏活動。營獨居生活,多單獨捕食,主要捕食小型有蹄類,也捕食野兔、旱獺、野豬和鳥類。

繁殖 冬末春初發情。性周期54~70天,動情期5~7天。妊娠期90~103天。於6~7月產仔,每胎2~3仔。2歲性成熟。壽命一般在10年左右,最長達15.8年。

分布 主要分布於西北地區,數量已十分稀少。秦嶺及長江以南各地,數量稀少。

5.白鰭豚 Lipoteds vexillifer 英名Baiji;Chinese riverd

特徵 頭尾長1.5~2.5m,體重100~200kg,雄性最大體重可達237kg。喙長約30cm。眼極小,位於口角後上方。無耳殼,耳小似針孔,位於眼的後下方。鼻孔一個,偏於頭頂左側。背鰭呈三角形。鰭肢教寬,末端圓鈍。尾鰭凹陷呈新月型。上下頜每側有同型齒30~35枚。背面淺藍灰色,腹面白色。

習性 棲息於淡水江河中。多在支流、湖泊入口處和江心沙洲附近食物較為豐富的環境活動。通常2~7頭成群,有時十多頭成群,或單獨活動。每隔10~20秒鍾到水面呼吸一次。多在晨昏捕食,主食1000g以下的各種魚類。

繁殖 4~5月發情,已知3~8月均有幼豚出生。每胎1仔。初生仔體重5kg。雌豚6歲(頭尾長超過200cm)、雄豚4歲(頭尾長約180cm時)性成熟。

分布中國特產,限於長江中下游。現有數量僅百頭左右。

6.亞洲象 (印度象) 英名Elaphas maximus

特徵 體長(含鼻)550~640cm,尾長120~150cm,肩高250~300cm,體重達5000kg左右。皮膚灰色至棕色。雄象有象牙,最長可達1.5~1.8m,雌象牙較小,一般不伸出口外。與非洲象相比,耳較小;鼻端僅有一個指狀突起。

習性 棲息於熱帶環境,從密林到草原都能生存。晨昏和夜間活動。雌性成群,雄性多單獨活動。以各種青草、樹皮、及帶葉的細樹枝為食,也吃香蕉、水稻、甘蔗等作物。

繁殖 繁殖無季節性。雌象的性周期平均為22天,動情期持續約4天。妊娠期646(615~668)天。每胎一仔。初生象體重107(50~150)kg。幼象全身被棕色毛,隨成長而逐漸脫落。雌象9~12歲性成熟,雄象10~17歲性成熟。在飼養條件下,壽命達69年。

分布 雲南南部,數量稀少。

7.梅花鹿 Cervus Nippon 英名Sika deer

特徵 體長105~170cm,肩高85~110cm,尾長13~18cm,。體重40~150kg。成體和幼體夏毛棕褐色,散有白色斑點。角四叉。

習性 棲息於海拔300~3200m的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林間及林緣草地。晨昏採食,以草木及木本植物的枝葉為食。群居,一般5~6頭多達20餘頭為群。

繁殖 9~10月發情。動情期1~2天。妊娠期約223天,多於4~5月產仔,每胎1仔。哺乳期約4個月。雌鹿16月齡、雄鹿18月齡性成熟。飼養壽命長達25年。

分布僅限於江西、安徽及浙江交界處,數量200~300頭;四川北部,數量500~600頭;台灣野生種群已絕跡,只有飼養種群。現在家養梅花鹿都來自東北,可能仍有野生種群存在。

8.紫貂 Martes zibellina (黑貂) 英名 Sable

特徵 雄貂體長約39cm,尾長約13cm,體重880~910g;雌貂體重760~790g。體軀細長,四肢短健;耳大而直立,耳端略圓;尾毛蓬鬆呈帚狀;全身棕褐色至灰褐色,喉部有橙黃色或灰白色喉斑。

習性 棲息於阿爾泰山、大興安嶺亞寒帶針業林帶和小興安嶺、長白山針闊葉混交林帶。善爬樹,但主要在地面活動。巢築於岩石間,或倒木及樹根下的洞穴中。除求偶期外,單獨活動。多在夜間活動。主食小型哺乳動物和林棲鳥類,也食堅果、漿果等植物性食物。

繁殖 6~8月發情,次年2~3月產仔。妊娠期長達250~300天,是由於受精卵延遲桌床,胚胎發育過程不過25~40天,每胎1~5仔,通常為3~4仔。平均49天斷奶。15~16月齡性成熟。壽命最長為15年。

分布東北及新疆北部林區。

9.馬來熊 Ursus malayanus(太陽熊) 英名 Sun bear

特徵 是熊類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體長100~140cm,尾長僅3 7cm,肩高約70cm。體重27~65kg。全身黑色,有形狀多變的白色或橘黃色U形胸斑,有的個體無胸斑。

習性 棲息於熱帶、南亞熱帶稠密的原始闊葉林區。善於爬樹。夜間活動,白天在離地2~7m的樹上睡眠或曬太陽,不冬眠。雜食性,食物包括各種野蜂幼蟲、蜂蜜、白蟻、各種植物和漿果,以及各種小型脊椎動物。

繁殖 妊娠期95天左右。因受精卵有延遲著床現象,妊娠期可長達240天。每胎1~2仔,初生仔體重約300g左右。在飼養條件下,最長壽命24.9個月。

分布 雲南南部,數量稀少。

10.野馬Equus przewalskii 英名Wild horse

特徵 形似馬。體長220~280cm,肩高120~146cm,尾長92cm,體重200~300kg,最大可達350kg;前後肢僅第三趾最發達;頸鬃短而直立,由頭頂延伸至肩,無家馬那樣的長額毛。尾長,尾根至尾尖都有長毛。

習性 棲息於沙漠、草原、丘陵、戈壁及多水的草地。多6~15匹成小群活動,每群由一匹公馬為首,帶領幾匹母馬和未成年的幼馬。營游移生活。以各種沙漠植物為食,冬季採食枯草及苔蘚等植物充飢。

繁殖 6月發情。妊娠期320~340天,多於4月下旬至5月下旬產駒,每胎1駒。2.5歲性成熟。繁殖無季節性。雌象的性周期平均為22天,動情期持續約4天。妊娠期646(615~668)天。每胎一仔。初生象體重107(50~150)kg。落。在飼養條件下,壽命約30年,最高記錄為34年。

分布 新疆准噶爾盆地。自然界的野馬已絕滅。

11. 亞洲野牛(Bos gaurus)Gaur

生境:熱帶、亞熱帶山地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林緣草坡。

捕食:用嘴啃食樹葉、青草。

食物:各種野草、竹葉、竹筍。

體型:體長約2米,體高約2米,體重1000~1500千克。

習性:結小群在森林中活動。白天在陰涼處休息,清晨、黃昏活動覓食。嗅覺和聽覺極為靈敏,發現有人接近,迅速逃走。只有在被人射殺受傷或被逼走投無路時,才會變得兇狠,對人進行攻擊。亞洲野牛是世界上現生野牛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在森林中,幾乎沒有動物可以傷害它。

分類:哺乳綱偶蹄目牛科。

保護:中國I級重點保護動物。

分布:雲南南部。

12.雙峰駝 Camelus ferus(野駱駝)

特徵 體長320~350cm,體重450~650kg。頸細長,耳殼小,內緣多毛;鼻孔裂狀,能開閉,以防塵沙;四足僅第三、第四趾發達,其他趾退化;背部有駝峰兩個。是家養駱駝的祖先。

習性 棲息於戈壁大平原。耐熱,耐寒,耐渴,耐粗飼。單獨或成群活動,冬季可集成30頭的大群。採食生長在戈壁沙漠區的植物。到秋季兩個駝峰貯足脂肪,雙峰直立,以備冬季食物缺乏時使用。

繁殖 春季發情。妊娠期390~410天。次年夏初產仔,每胎1仔,2年1胎。4~5歲性成熟。壽命30~50年。

分布 西北地區,主要在新疆境內。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前不久將野雙峰駝的瀕危程度由「高度瀕危」升級為「極度瀕危」,也就是說,野雙峰駝已成為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透露:目前世界上僅存的800餘頭野雙峰駝中,有約480多頭分布在中國新疆的羅布泊地區。羅布泊北部戛順戈壁是世界上惟一存在野雙峰駝純血統種群的分布區

Ⅵ 袋鼠大約能活多少年

袋鼠一般壽命20-22年,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即出生,非常微小,無視力,少毛,生下後立即存放在母袋鼠的保育袋內。
直到6~7個月才開始短時間地離開保育袋學習生活。一年後才能正式斷奶,離開保育袋,但仍活動在母袋鼠附近,隨時獲取幫助和保護。母袋鼠可同時擁有一隻在袋外的小袋鼠,一隻在袋內的小袋鼠和一隻待產的小袋鼠。
(6)野生動物多久斷奶擴展閱讀
大型袋鼠面對人類在澳洲的開發有較高的適應力;相較之下,他們的許多小型親戚則面臨了較大的生存威脅,數量也較少。到2013年為止並沒有大規模的袋鼠養殖業,不過野生的袋鼠會被獵殺並製成食用肉品,而此種產業也具有爭議性。
2003年6月四川成都野生動物園的袋鼠群中流行一種以頜部腫脹,牙齒松動、脫落,牙齦糜爛或潰瘍為特徵的口腔炎綜合征,其發病袋鼠不分性別、品種和年齡,病程往往呈慢性經過,發病率達40%~60%,死亡率達60%~100%。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袋鼠
編輯於 2020-12-04
查看全部6個回答
袋鼠精膠囊有什麼作用_告訴你一個調理早迣的方案_成年男性必看
根據文中提到的袋鼠為您推薦
袋鼠精膠囊有什麼作用,多年的早迣怎麼恢復,我也是這樣的,真實情況,介紹了幾個袋鼠精膠囊有什麼作用...
ek.hqfgs.top廣告
寧波 正在拼_【商品價格表】_熱賣排行_底價是多少?
正品袋鼠男包商務單肩包斜挎包男士皮包
¥130 元
袋鼠男包單肩包斜挎包男士皮包商務休閑包包潮流豎款背包男公文包
¥68 元
袋鼠男士錢包長款錢包皮夾子男士錢夾手拿包皮包長款票夾男夾包
¥14.5 元
歐美時尚2019新款真皮女包袋鼠大氣百搭手提單肩包中年女士皮包潮
¥177 元
袋鼠男包單肩包真皮斜挎包牛皮休閑包新款皮包男士小背包包跨包潮
¥98.4 元
拼多多廣告
更多專家
袋鼠大約能活多少年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袋鼠-京東禮品箱包,時髦靚麗,百搭精緻!
袋鼠-京東禮品箱包,甄選好材質,大容量,細節豐富,時尚優雅,氣質有型,輕便美觀!「京東」禮品箱包,彰顯時尚態度,更多低價好物就在「JD.com」!
廣告

Ⅶ 小牛多久斷奶

十五天左右

犢牛養殖是我國畜牧產業的主體之一, 那麼如何提高犢牛養殖成活率是當前發展所遇到的問題。犢牛一般指出生4-6月的小牛。飼養人員要對這幾個月的小牛的健康情況尤為注意。犢牛的健康情況關繫到整個犢牛養殖產業的經濟效益。

關於其他牛種的起源問題,凱勒(1909)曾認為印度瘤牛系由爪哇野牛馴化而來,但據近代對顱骨類型和角型的研究,以及對瘤牛與普通牛雜交能產生後代並育成新品種的分析,證明瘤牛也起源於原牛,其在南亞馴化的時間大致與普通牛相同或稍遲。中國古書記載的「牛」,即現代的瘤牛中國水牛的毛色、顱骨和角形等特徵同印度野水牛極相似,故以前學者都認為中國水牛起源於印度的野生平角水牛──亞尼水牛(Bubalus arne)。但近期對華北、東北、內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時期地層中發掘出的不下 7個水牛種的化石研究,可證明其中至少有1~2種後來進化而成為現代的家水牛。中國水牛起源於南方。這可能是由於更新世晚期亞洲北部受冰川侵襲,使原屬熱帶性氣候的黃河流域以北廣大地區變得干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動物被迫向南方遷移的結果。中國氂牛系由野氂牛馴化而來。

根據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和古代遺留的壁畫等資料,可以證明普通牛起源於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圖2[原牛])。原牛的遺骸在西亞、北非和歐洲大陸均有發現。多數學者認為,普通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以後擴展到歐洲、中國和亞洲。亞洲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迄今仍有許多在原地生活於野生狀態中,而在歐洲和北美則除動物園和保護區尚存少數外,野牛已絕跡。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鑒定已有 7萬年。安徽省博物館保存的長約 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地層中發掘到的。此外,在東北的榆樹縣也發掘到原牛的化石和萬年前牛的野生種遺骨。
馴化了的普通牛,在外形、生物學特性和生產性能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野牛體軀高大(體高 1.8~2.1 米)、性野,毛色單一、多為黑色或白色,乳房小、產乳量低、僅夠牛犢食用。經馴化後的牛體型比野牛小(體高在 1.7米以下),性情溫馴,毛色多樣,乳房變大,產乳量和其他經濟性能都大大提高。

Ⅷ 考拉耗能有多低每天睡18小時,交配一次就使它們精疲力盡

交配對於許多動物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事情,但對於考拉而言,這並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大多數考拉都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森林之中,它們以桉樹為食,桉樹並不是一種樹,而是大約有500多種不同的樹木的總稱,考拉以其中40-50種桉樹為食。再根據考拉生活的地區不同,環境不同,每隻考拉只會以其中10種桉樹為食。

閱讀全文

與野生動物多久斷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