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澠池景點哪個村有動物園

澠池景點哪個村有動物園

發布時間:2022-07-20 04:37:37

A. 澠池簡介

澠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世謂之澠池矣。」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澠池,古城名,在秦趙會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貢注》曰:「澠,當作『黽』,水蟲也(即金線蛙,又名土鴨)。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澠池。」澠池出現至今已有二千三百餘年的歷史。
另據史料記載:澠池,古稱黽池,為雒都邊邑。在西漢又稱彭池,三國魏始稱澠池,莽新曰陝亭,唐謂天池,金名韶州,金、明間又稱澠池、沔池。名號殊異,蓋各有據。
至於澠池在何地,則說法不一。《水經注》說:「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澠池矣。」但在卷十六穀水篇中又說:「今谷水出千崤東馬頭山谷陽谷,東北流歷經澠池川。」以上記載雖同出於一書,但從兩說中看,澠池則不屬一地。熊耳山位於今澠池縣城西南(現陝縣西李村鄉)。山下西李村旁有一水,《水經注》曰西渡水,此水向東南流經宜陽入洛河。而谷水則發源於今澠池縣西馬頭山谷陽谷(今陝縣段岩、張村附近)。此水東北流入澗水,貫穿澠池東西全境,再東流過新安注於洛河。從澠池縣地貌看,北邊有韶山,南部為崤山,南北兩山縱貫東西全境,從而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長條形川地。此川即《水經注》中所說的澠池川。顧名思義即川內有澠池而得名。今澠池縣境內尚有天池、藕池、大池窪、小池窪、池底等地名。從這些帶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處低凹沼澤這地。
至於古澠池在澠池川何地,《太平寰宇記》說:「澠池,古池名,在秦趙會盟之處。」《禹貢注》曰:「城西有池。」此二說,一說指明了古澠的方位在城西;另一說具體到了位置即會盟之地。關於會盟之地,世曰:「俱利城」(因會盟對秦、趙雙方都有利而取名)。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說:「谷水,南去縣二百步,東經秦、趙兩城,俗謂之俱利城,東城在縣西十三里,西城在縣西十四里,昔秦趙會於澠池之處。」又據《澠池縣志》載:「縣西十餘里有村名朱城,即古俱得城。」現朱城村尚有東城和西城二遺址。東城曰:趙城;西城曰:秦城。址內常常發現戰國時期的板瓦殘片及其它建築材料。在其城址附近現有澠坂(即今南班)、池底及會盟台等古地名。所以,古澠池之地,當在今澠池縣城西池底鄉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地理座標在東經111°33′至112°01′,北緯34°36′至35°05′之間。東裹義馬市與新安縣為鄰,西和陝縣接壤,南連洛寧、宜陽兩縣,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諸縣隔河相望。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總面積為1421平方公里。縣城距省會鄭州170公里,距西安300公里。
澠池縣域轄城關、英豪、張村、洪陽、天池5鎮和 仰韶、仁村、果園、陳村、坡頭、段村、南村等7個鄉。人口約33萬。
資源豐富。有煤、鋁、鐵、重晶石、石英砂、硅石、耐火粘土等30餘種礦藏和1300餘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探明儲量30多億噸,品位高,易開采。交通便利。境內鐵路里程86公里,其中隴海鐵路境內里程42.6公里,公路里程1579.8公里,其中310國道境內里程32.6公里。村村通機動車輛,有8條鐵路專用線。隴海鐵路和310國道及即將通車的洛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南閆國防公路縱穿南北。北部白浪黃河索道橋和南村等12個渡口,溝通與晉南的聯系。
澠池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縣境內仰韶文化實物遺存證明,遠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古人類活動足跡,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初次發現於澠池仰韶村。秦時置縣,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1925年,澠池縣始有中共黨組織的活動,澠池曾建過八路軍兵站、辦過豫西公學,發生過上官子平叛亂(「豫西事變」主體)和馬跑泉事變,縣城先後經歷三次解放,許多革命烈士長眠於此,境內留下很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至2000年底,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110餘處。其中,屬國家級的1處:仰韶村文化遺址;省級6處:寺溝遺址、鹿寺遺址、不召寨遺址、馮異城遺址、陳村橋序碑、八路軍兵站;市級5處:秦趙會盟台、劉氏族系碑、黃河水位碑、鄭窯遺址、丈八石佛寺;其餘為縣級。澠池縣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還有:韶山、雲門寺、大寨溝、瓦廟溝、中關漢柏、白浪索道橋、槐朳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風情園等等。革命遺址除八路軍澠池兵站外,還有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幹部會議舊址、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抗日烈士紀念碑、豫學公學遺址、「小孤山戰斗」紀念地、「馬跑泉事變」紀念地等,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後,澠池縣南村出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奇景,為開辟南村黃河游創造了良好條件,成為河南省大黃河游的重要組織部分。近年,澠池縣委、縣政府重視旅遊資源的開發,2000年底已完成了南村碼頭建設和仰韶文化遺址花園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澠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駱賓王、王安石、司馬光、韋應物、歐陽修、蘇軾、蘇轍等,近代名人章士釗、吳伯蕭、姚雪垠等,都曾在澠池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佳篇。澠池籍歷史上也不乏出類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張玘;明朝大理學家曹端、張信民等;當代有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少將張汝光等。

作者: 一天一碗面條 封 2006-2-23 15:28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2 回復:澠池歷史
懷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注釋】

①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澠池:今河南澠池縣。這首詩是懷念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閑。

③據蘇轍原詩自註:「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閑之壁。」

④蹇驢:跛腳的驢。蘇軾自註:「往歲,馬死於二陵(按即崤山,在澠池西),騎驢至澠池。」

賞析
賞析
【賞析】

蘇轍原詩的基調是懷舊,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於考中進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軾隨父同往京城應試,又經過這里,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里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他覺得,這些經歷真是充滿了偶然。如果說與澠池沒有緣份,為何總是與它發生關聯?如果說與澠池有緣份,為何又無法駐足時間稍長些?這就是蘇轍詩中的感慨。而由這些感慨,蘇軾更進一步對人生發表了一段議論。這就是詩的前四句。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那麼,在冥冥中到底有沒有一種力量在支配著這種行為呢?如果說,人生是由無數個坐標點所組成的,那麼,這些坐標點有沒有規律可循?青年蘇軾對人生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但是,人生有著不可知性,並不意味著人生是肓目的;過去的東西雖已消逝,但並不意味著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騎著蹇驢,在艱難崎嶇的山路上顛簸的經歷來說,豈不就是一種歷練,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財富?所以,人生雖然無常,但不應該放棄努力;事物雖多具有偶然性,但不應該放棄對必然性的尋求。事實上,若不經過一番艱難困苦,又怎能考取進士,實現抱負呢?這就是蘇軾:既深究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向上,他的整個人生觀在此得到了縮微的展示。

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在前四句上,「雪泥鴻爪」也作為一個成語被後世廣泛傳誦。但從寫作手法上來看,也頗有特色。紀昀曾評道:「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之本色。」所謂「唐人舊格」,大致上指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作為七律,三、四兩句本該對仗,此卻一意直下,不作講求。蘇軾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對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說,本身也帶有承接關系,所以是「單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僅字面上飄逸,行文中有氣勢,而且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不求工而自工。這正是蘇軾的「本色」。

【注釋】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知何似:知道象什麼。蹇:跛,蹩腳。

【簡析】這首詩是寫詩人對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鴻爪」來比喻人無意中留下的蹤跡,就如飛鴻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樣。如老僧新塔,壞壁舊題,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嘆人生無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們記憶中,心上的爪痕是難以磨滅的。全詩比喻新奇,屬對工巧,寫出了對生活的無限深情。
〔析賞〕有一次蘇軾和其弟蘇轍(子由)路經池澠,路上馬死了,兩人騎著蹇驢到澠池一僧寺寄宿,並在寺壁上題詩。後來子由寫了一首《澠池懷舊》的詩。東坡舊地重遊,當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卻已死,寺里替老僧蓋了一座新塔,當年東坡兄弟題詩的廟壁也壞啦!再也見不到舊日的題詩啦,東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詩,感慨人生在世如飛鴻。

作者: 一天一碗面條 封 2006-2-23 15:30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3 回復:澠池歷史
澠池之會

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簡(今山西離石縣西)和祁(今山西祁縣)兩塊地方。次年,秦國又派兵攻佔了趙國的石城(今河南朴縣西南);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於是派使者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見面,互修友好。趙王害怕,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藺二人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去了。
廉頗帶領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估計前後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了。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作者: 一天一碗面條 封 2006-2-23 16:05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4 回復:澠池歷史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秦始皇統治時期,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以及築長城、修馳道,對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同時,還制訂嚴刑酷法,使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秦二世繼位後,賦斂益重,戍徭無已,用法也更為苛深,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於深重的苦難之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一隊被征發到漁陽(今北京密雲)戍守的貧苦農民,行進到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遇到連日大雨,道路不通,無法按期到達目的地。按照秦法規定,誤期當斬。在這種情況下,戍卒中的兩個屯長陳勝和吳廣密議,現在逃亡是死,起來造反也大不過是死,何不拚死干出一番事業來呢?於是,他們利用「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等計策發動戍卒起義,殺死監押的軍官,提出「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起義。起義軍迅速攻佔蘄縣(今安徽宿縣南),接著向西挺進,又攻佔了秦朝重鎮陳(今河南淮陽)。此時,起義軍已擁有兵車六七百輛,騎兵千餘,步兵數萬人。起義軍在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被推舉為王。張楚政權的建立,促進了全國范圍內反秦斗爭的高潮,各地農民紛紛殺長吏,響應陳勝。陳勝以陳為中心,分兵數路,四齣進軍,以擴大革命政權的影響。吳廣率主力西進,准備直搗咸陽,在戰略重鎮滎陽受阻,與秦軍相持不下。陳勝又派周文率軍直驅關中,到達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時,起義軍已擁有戰車千輛,士卒數十萬人。周文軍所向無阻,迅速攻佔了戲(今陝西臨潼東),逼近秦都咸陽。秦二世大為驚慌,急忙赦免在驪山修墓的幾十萬刑徒,倉促組成一支軍隊,由少府章邯率領,向農民軍反撲。周文軍因孤軍深入,又缺乏訓練和戰斗經驗,經過幾次苦戰,接連受挫,被迫撤出函谷關。最後澠池之戰,再次失利,周文自殺。秦將章邯乘勝東下,進迫正在圍攻滎陽的吳廣所部農民軍。吳廣因久攻不下滎陽被部將田臧所殺。接著,田臧率軍西向迎戰章邯,敖倉之戰,田臧兵敗被殺。章邯解除了起義軍對滎陽的包圍後,傾全力向起義中心猛撲。陳勝親自率軍迎戰,不幸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陳勝敗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賈殺害。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堅持了6個月,終告失敗。但它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的腐朽統治,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礎。其後,各地農民起義軍繼續堅持反秦斗爭,終於推翻了秦朝。陳勝吳廣起義所表現的革命首創精神和英雄氣概,鼓舞了後世千千萬萬農民反抗封建統治的斗爭

B. 三門峽景點都有那些啊

甘山森林公園

三門峽甘山森林公園總面積為3800公頃,林木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主要景點有蝴蝶溝、鐵瓦廟、祖師廟、鍾樓、馬武寨、崔氏洞等。正在開發的項目有:甘山別墅山莊、甘山會議中心、甘山民族民俗游樂場、甘山植物園、甘山養鹿場、射擊場、人工湖。

公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在多達1500多種的植物種類中,最年長的要數「千年槲樹」,雖歷經千年滄桑,卻依然枝繁葉茂,鬱郁蔥蔥;500年樹齡的河南巨楊,獲河南小葉楊樹之冠稱號,最有趣的是掏空的樹洞內可容4人打牌,既遮陽又擋風。

園內還有金錢豹、羚羊、梅花鹿等100多種野生動物,不僅為美麗的甘山維持了生態平衡,而且也增添了勃勃生機。

三門峽黃河大壩

黃河三門峽大壩風景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區東北部。北鄰山西省,西鄰陝西省,被人們稱為豫西「金三角」。相傳大禹治水時疏浚河道,「斧劈三門」,形成神門島、鬼門島、人門島,故名三門峽。

三門峽大壩是我國在黃河幹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

這里峽谷險峻,景色秀美,大壩巍峨,水域遼闊,古跡眾多,流傳著許多古老而動人的傳說。站在三門峽大壩上可飽覽「不盡黃河滾滾來」的雄偉氣勢。

豫西大峽谷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位於豫、秦、晉三省結合部的三門峽市盧氏縣官道口鎮境內。盧氏是一個具有2116年歷史的古縣,屬我國河洛文化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燦爛,歷史悠久。相傳,秦末博土盧敖避戰亂於熊耳,煉丹治病,撲滅瘟疫。死後百姓立廟祀之。至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縣,即以其姓氏命為縣名。

盧氏旅遊資源豐富,因其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兼具南北風情,境內有山雄、水碧、林茂的玉皇尖森林公園,全國獨一無二的湯河溫泉裸浴,幽險神奇的九龍洞溶洞,還有十里百瀑、山水秀美的豫西大峽谷。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內飛瀑高懸,溪流淙淙,潭幽池清,乘橡皮舟揮漿擊水、穿流於翠岑幽谷之間、盡享峽谷漂流激情,龍泉溝原始森林區峰巒疊嶂、古藤纏繞,野生錦雞、松鼠、草鹿嬉戲其間,野趣橫生,民谷--天井窯院內剪紙、皮影戲、木偶戲、猴戲等民俗薈萃。這一切構成了美麗奇特的峽谷風光和引人入勝的豫西民俗風情畫卷,實為絕妙的旅遊勝地,豫西大峽谷風景區和玉皇山原始森林,湯河溫泉裸浴風情區,九龍洞風景區連為一體是您豫西旅遊的首選。

C. 告訴我澠池什麼地方好玩

澠池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縣境內仰韶文化實物遺存證明,遠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古人類活動足跡,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學者安特生首次發現於澠池仰韶村。秦時置縣,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1925年,澠池縣始有中共黨組織的活動,澠池曾建過八路軍兵站、辦過豫西公學,發生過上官子平叛亂(「豫西事變」主體)和馬跑泉事變,縣城先後經歷3次解放,許多革命烈士長眠於此,境內留下很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至2000年底,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110餘處。其中,屬國家級的1處:仰韶村文化遺址;省級6處:寺溝遺址、鹿寺遺址、不召寨遺址、馮異城遺址、陳村橋序碑、八路軍兵站;市級5處:秦趙會盟台、劉氏族系碑、黃河水位碑、鄭窯遺址、丈八石佛寺;其餘為縣級。澠池縣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還有:仰韶大峽谷、韶山、雲門寺、大寨溝、瓦廟溝、中關漢柏、白浪索道橋;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風情園等等。革命遺址除八路軍澠池兵站外,還有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幹部會議舊址、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抗日烈士紀念碑、豫西公學遺址、「小孤山戰斗」紀念地、「馬跑泉事變」紀念地等,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後,澠池縣南村出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奇景,為開辟南村黃河游創造了良好條件,成為河南省大黃河游的重要組成部分。

D. 三門峽附近有什麼好玩的

三門峽這個城市,我們最不能忘記的就是這里的天鵝湖國家濕地公園了。這個景點的位置可以說就是在三門峽的市區裡面。整個景區就是一個大的生態園。大概面積達到了8850畝,非常大的一個數字。那麼我們來到這個景區之後主要要看的景觀就是白天鵝了,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很少可以見到白天鵝吧,那麼來這里就對了。

地坑院位於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時至今日,陝州區依然存在著1萬多座地坑院。

地坑院具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冬季窯內溫度在攝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度左右,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恆溫住宅」。

在陝州地坑院,陝州鑼鼓書、陝州澄泥硯、捶草印花、陝州十碗席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瀕臨失傳到被活態傳承,陝州地坑院這座民俗文化「大觀園」,讓黃河文化歷史在這里煥發新的活力。

最後我們要說的這個景點同樣也是一個國家的森林公園。叫做甘山公園。同樣這個景點也是在三門峽的市區裡面的,總佔地面積達到78.6平方公里,而在這個景區裡面,整個森林的覆蓋面積就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八。那麼大家來到這里之後肯定會呼吸到非常新鮮的空氣。在這里還有非常豐富的動物資源,不僅可以觀看景觀,同時我們還可以看一些動物,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景點。

E. 澠池縣有什麼風景名勝啊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隔河相望,南與洛寧、宜陽相連,東裹義馬與新安為鄰,西界崤函與陝縣接壤。隴海鐵路、洛三高速公路、310國道橫穿東西,南閻公路縱貫南北。東西寬43.5千米,南北長�52.8�千米,總面積1 421平方千米。地理坐標在東經111°33′至112°01′,北緯34°36′至35°05′之間。2000年全縣轄城關、英豪、張村、洪陽、天池5鎮,池底、仰韶、西陽、仁村、篤忠、西村、果園、陳村、坡頭、段村、南村11個鄉,共有227個行政村和8個城鎮居民委員會。全縣人口為96 675戶、328 046人,縣內有漢族、回族、維吾爾族、滿族、苗族、藏族、布依族、壯族、土族、侗族、佤族、高山族、達斡爾族、蒙古族、土家族、彝族、朝鮮族等17個民族。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澠池縣基本屬丘陵山地,北部是以東崤山為主的山區,南部是以西崤山(又稱南大嶺)為主體的丘陵地區,中部是澗河盆地。境內最高處為韶山,海拔1 463.2米;最低處為黃河谷地,海拔只有198米。主要山脈有韶山、岱嵋山、熊耳山。境內主要河流有澗河、洪陽河、澗口河等,統屬黃河流域。黃河自境內西北的槐朳入境,至東北的關家村東1.5千米處出境入新安,境內流程58.5千米。
澠池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6℃ ,年均降水量662.4毫米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冬季最少。年平均日照時數2 362.2小時,有效積溫為4 046.4℃,無霜期216天。2000年,澠池最高氣溫39.3℃,最低-11.6℃,總降水量502.5毫米,降水天數為97天。澠池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於多種農作物和果類的生長。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發生頻率83.7%)、冰雹(發生頻率為32.6%)、乾熱風(年平均1.8次)、大風(年平均21.6天)。
澠池縣地上、地下資源豐富。縣內耕地既宜於糧、草、牧、林,又是烤煙生產最適宜類型區,隸屬豫西崤山優質烤煙區。1993年澠池縣被評為「河南省優質煙葉生產二級達標縣」。糧食以小麥、玉米、穀子、豆類為主。經濟作物以煙葉、瓜菜、花生、油菜為主。果類以仰韶黃杏、大牛心柿、蘋果為主,此外還有紅果、桃、李子、核桃等。有野生植物156科1 218種。其中,葯用植物有702種、牧草428種。動物除家畜家禽外,尚有野生動物120種。已探明礦藏有:原煤、鋁礬土、硫鐵礦、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重晶石、磁石、硅石、大理石、鑄型砂、耐火黏土等30餘種,總儲量達30多億噸,品位高、易開采。其中,坡頭鄉賈家窪鋁礦石品位居全國之首,石英砂岩、硅石、鑄型砂儲量和品位居全省第1。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達6億噸,縣內的地上(黃河及其支流)和地下水資源,為工業、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仰韶黃杏、仰韶柿餅、煙葉、仰韶酒、中成葯等為澠池特產,名揚國內外。

F. 有誰知道澠池八景包含什麼有什麼歷史故事啊

澠池,中州古縣歷史名城。境內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遺存。主要景觀為:盟台夕照、天池落雁、韶峰疊翠、周黨隱居、利津古渡、桓陵秋草、澗源春涌、澠水晴波等古八大景。
一、盟台夕照
澠池,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會盟的地方。據《史記》載:春秋戰國時,秦昭襄王多次發兵攻打趙國,趙國雖處劣勢,但武有老將廉頗,文有上大夫藺相如,短時期內也是難以征服的。秦在對趙實行軍事重壓的同時又展開政治外交攻勢,以期達到吞並趙國的目的。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趙兩國議定在澠池西河之外進行會盟。秦趙會盟台歷經滄桑,新建碑亭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至亭頂高22米,其中台高14米,碑亭系雙層八角挑檐尖頂仿古建築。台上豎一方柱體石碑,西面為澠池人秦安志書寫、趙春芳刻石的《重修秦趙會盟台碑記》,其餘三面分別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蕭勞「古秦趙會盟台」題字。古秦趙會盟台以生動的歷史故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古今中外無數遊客,留下許多佳話和詩詞。夕陽之下,盟台高聳,披萬道霞光,挾九州來風,倒影修長,一抹千丈。此情此景使人懷古之情油然而生,於是「盟台夕照」成了澠池古八景之首。
二、天池落雁
天池,位於澠池縣東南的大嶺上。古時此處有泉,泉涌清流,聚成大池,煙波浩渺,風吹皺面,湖光山色,青萍紅蓮,楊柳依依,隨風盪漾,鴻雁群集,追逐戲嬉,構 繪出一幅絢麗多姿的天然畫卷。舊時天池南建白龍殿,西鄰延慶寺,北依養正觀,東有娃娃橋。洛陽與西安之間的南崤大道從附近經過,每當春來秋到,清風徐徐, 天高雲閑,碧水盪漾,雁舞鳥鳴,山光水色,如詩似畫,不僅使過往之人流連忘返,還吸引一些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到這里賞景覽勝、捕魚守獵。若遇天旱少雨時 節,百姓往往結隊到池旁焚香祈雨,頗為靈驗,更為天池增加了神密色彩。古人認為天池有代天降雨之功的,故名之為「天池」。久而久之「天池落雁」這一自然景觀應運而生,名揚中州。
三、韶峰疊翠
澠池的韶山,屬崤山支脈,主峰在縣城北15公里處,海拔1463米,因上古舜帝曾登臨山巔令人演奏韶樂而得名。它高聳入雲猶如天門,又有雲門山之稱。韶山前懷澠水與伏牛山相望,背依黃河和中條山呼應,東有方山為伴,西攜鏊山為鄰。韶山由大小30多座山峰組成,總面積約150平 方公里。韶山南側坡度較緩,昔日茂密的林木已被歷代戰爭硝煙抹去。新中國建立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澠池人民在韶山大規模植樹造林,如今巳是松柏蒼翠、花 椒遍野、花草漫坡的地方,叢林木中有盤山公路通往山頂。韶山的險要與俊美集中表現在山後,那裡有龍潭溝、坑城(圪增)溝、九槽溝、麥盡溝、瓦廟溝、天橋 溝,溝壑縱橫,峰險谷幽,瀑潭流韻,石生妙景,洞橋天成,枯樹繞藤,古塔生輝,融北方山川之雄渾與南國風光之靈秀於一身。登臨山巔四望,奇峰崢嶸,氣勢磅 礴,遠山如黛,紫嵐繚繞,重巒疊嶂,層林盡染,此番景緻被古人稱為「韶峰疊翠」。作為澠池八景之一,「韶峰疊翠」是古人賞景攬勝的絕好去處,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華詞麗章。韶山有上千種野生植物,其中700多種中草葯。山中還有豹子、羚羊、野豬、草鹿等珍稀動物, 是天然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區。2001年,韶山被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韶山風光旅遊區開發正在實施之中。
四、周黨隱居
「周黨隱居」是澠池八景中惟一因人成景的文化遺址,位於縣城之北7.5公里處,在今坡頭鄉不召寨村。周黨,字伯況,西漢末年至東漢初期人。祖籍山西太原廣武,家族興隆,資產萬金,騾馬成群,良田千頃。後來他將這些財產分給窮人,隻身游學於京都長安。他埋頭苦讀,博覽群書,撰文賦詩,終成博學多才、滿腹經綸的名士。西漢末年王莽稱帝後, 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周黨極為不滿, 稱病不出。光武帝建武年間,劉秀廣羅人才,得知周黨德才兼備,遂召周黨為議郎,然而周黨不願為官,不久就稱病辭職,選擇澠池韶山南麓山溝的窯洞中隱居下來,此窯後被稱為「周黨窯」。後來光武帝令人帶著詔書和禮樂請周黨入朝,周黨竭力拒召長期隱居。他和閔仲叔為「忘形交」,兩人號為「澠池逸民」。周黨拒詔不仕的行為被人們廣為稱頌,於是澠池就把「周黨隱居」列為八景之一。周黨隱居的地方在南北走向的土溝東側,溝里流水潺潺,林木茂盛,風景優美。四周茂密的草木和歷經滄桑的土崖或許能向人們敘說當年周黨的仙骨遺風。不召寨還是一處重要的古代龍山文化遺址,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及中國考古專家曾對此處文化遺址試掘。1951年考古專家夏鼐等也到此調查,1963年6月被河南省公布為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五、利津古渡
利津古渡原名濟民渡,即今南村黃河渡口,距澠池縣城50公里。元初至清末曾在南村置利津縣,設司分治,派兵布防,管理渡口。渡口取有利渡津之義改為利津渡口,是黃河中游三大渡口(孟津、利津、茅津)之一。1996年澠池縣和垣曲縣在兩岸建成了黃河碼頭,幾分鍾就可以把五六輛載重汽車遠到對岸,結束了人工擺渡的歷史。2000年,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風雨滄桑數千年的「利津古渡」成了水底世界,一座長1568米、寬7.8米、高72.85米的黃河公路大橋在這里崛起,這里成了澠池黃河風景旅遊區。
六、桓陵秋草
周桓王陵,位於澠池縣城北50公里處的鳳凰山巔。公元前697年,東周第二代國君桓王姬林葬於此地,人們便將鳳凰山改稱桓王山。桓王山海拔731米,北傍黃河,東依岱媚,西有青山,南望韶峰。小獅山、柏樹山左右延伸,兩道澗水環流,遠望恰似展翅欲飛的鳳凰。桓陵依山勢凌頂而建,高10餘米,周長200餘米,墓陵為圓形土包,其土質與周邊迥然不同,呈粒狀如出自蟻穴,大雨如注而不見其流。深秋時節,他處樹瘦草枯,獨此地碧綠蒼翠鬱郁蔥蔥,更顯風水寶地之奇特。
七、澗源春涌
澠池北部黃河南岸的鳳凰山與青山翹首相望,發源於韶山的澗水在高山峽谷涌流數十里由兩山之間流入黃河。寬闊的河床上亂石自然堆就,為奔向黃河的山澗清流讓出 一條蜿蜒的河道,河水清澈,一路跳躍,忽而雪聚銀散騰起白浪,忽而碧水成潭魚蟹嬉戲。黃河在澗河兩岸造就了千頃平坦的土地,人們用清凌的澗水灌溉著這片沃 土,使它旱澇保收,五穀豐登。每當春天在布穀鳥的催叫聲中姍姍走來,澗口一帶平展的田野上成行的楊柳竟相吐翠;茁壯的稼禾隨風起舞;搖出飄香的谷粟,搖出 金色的麥浪,搖得勤勞人家一臉春光。於是「澗源春涌」這一景觀應運而生了。2000年前後,這里的南村、班村、澗口、任村等沿黃村莊的村民,都因小浪底水庫蓄水先後遷移他鄉。隨著庫區水位的升降,昔日「澗源春涌」的地方有時水勢浩淼波光瀲艷,遊船載著歡言笑語,在高峽平湖裡暢游;有時沙灘無垠,使人猶如身處塞外的茫茫大漠,頓生滄涼的懷古之情。過去被人稱之為「澗源春涌」的地方,修建了黃河碼頭,架起了號稱「亞洲第一高」的黃河大橋。
八、澠水晴波
澠池屬於黃河流域,境內河溪132條,分3個水系:韶山以北的39條河流注入黃河;南大嶺以南的29條河流入洛河;中間地帶的64條河流匯入澠水。澠水又名澗河,流域面積583.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2.6%。澠水發源於澠池境內陳村的扣門山,在縣城西接納谷水、羊河水匯成澠水。澠水全程總長約36公 里,它由西向東接納一里河、峪溝、五里河、高店河、蘇灣、石河之水,入新安縣境。這些來自高山幽谷的清明之水一路歡歌,一路跳躍,飽覽了七里古槐、盟台夕 照、仰韶遺址、馮異古城等景觀之後在澗河相會。多少年來,勤勞智慧的人們利用澠水灌溉莊田、安磨磨面、洗衣漿線、飲牛養鴨,在這山清水秀楊柳婆娑的地方世 代生息,創造著人類文明。

G. 澠池縣的旅遊

岱嵋山風景區
位於澠池縣北部南村鄉西山底村境內,東臨新安縣,北臨小浪底庫區,距澠池縣城55公里。該景區由相對高度差別不大的16座山峰組成,依次為梳妝台、南天門、鍾峰、望相峰、月老峰、抱犢峰、鳳凰嶺、燕子峰、金壇峰、睡仙峰、息壤峰、千佛山、萬佛山、大獨立峰、小獨立峰、元帥寨。山腳下柏帝廟中有一周代古柏,高27.5米,胸圍9.5米,遮天蔽日,枝繁葉茂,黛色參天,號稱「黛嵋帝柏」。景區內行車路、觀光步道、中心服務區、滑道、纜車等配套項目及黛嵋廟、小浪底水庫觀光游、西山底農業觀光園等。
五鳳山風景區
五鳳山風景區位於澠池縣仁村鄉境內,314省道橫貫東西,景區東臨洛陽青要山風景區,西接韶山森林公園,北與仰韶大峽谷為鄰,總面積4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十大景區、百餘個景點,主峰鳳冠頂海拔1206米。這里有二龍珠、安樂寨、木蘭山、點將台、雞仙洞、鳳山峽谷、一線天、九龍洞、卧虎山、天然大溶洞等自然景觀,、還有陝州行署舊址、雪白民居、馬刨泉事變遺址、鳳山寺等人文景觀。景區主服務區及配套設施,各景點開發,主服務區至各景點道路、步道及配套設施。毗鄰314省道,水、電、通訊設施齊全。
黃河丹峽風景區
黃河丹峽風景區位於晉豫黃河大峽谷小浪底庫區中段、澠池縣坡頭鄉境內,距澠池縣城35公里。景區整條峽谷由紅色的石英砂岩組成,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峽谷長8公里,寬2-30米,海拔落差200-600米,景區整體形成「U」字型,谷內怪石林立、峭壁千韌、古樹參天、飛瀑湍急,匯集了奇山、怪石、險谷、清溪、深潭等多種奇特的自然景觀。黃河丹峽以「一日走進峽谷,一日覽盡黃河」為形象定位,打造黃河文化體驗的峽谷觀光旅遊景區。道路拓寬硬化等基礎項目,黃河漂流、空中飛車、纖夫絕唱、小浪底觀光游、黃河蹦極、丹峽攀岩等景區配套項目以及石佛峽、錐子山、鳳凰山等旅遊開發項目。景區主幹道已鋪設砂石路,觀光棧道、步道及遊客服務中心已建成。有120座遊艇一艘,小型遊艇2艘。
古秦趙會盟台
古秦趙會盟台位於縣城西南1公里處,在澠水、羊河匯流的台地上,解放軍駐澠池某部軍營門口。「盟台夕照」是澠池八景之首。會盟台飽經滄桑,歷代不斷予以修葺、重建。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知縣王之都建亭於台上,後毀於兵燹;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知縣甘揚聲重建碑亭,後又遭損毀。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和章士釗等倡儀重修,由陸軍軍醫監郭昌錦主持,歷時4年落成。台呈梯形立體,四面各砌石階,頂部豎一碑塔,呈四棱錐形,高2米,每面寬38厘米,東面鐫刻蒲城寇遐隸書「古秦趙會盟台」六個大字,其餘三面鐫刻的是章士釗所書本人填寫的《唐多令·景藺》詞一首以及衛立煌、郭昌錦撰寫的《重修秦趙會盟台記》和《重建秦趙會盟記》。「文化大革命」中,會盟台遭受破壞,護台基石和四面台階被全部拆除,唯存台頂碑塔。1985年縣人民政府在原存遺跡的基礎上重新修建,地平至亭頂高22米,其中台高14米,東西兩面各砌台階52級,台上亭高8米,系雙層八角挑檐尖頂式仿古建築,亭正中豎一四方碑碣,西面為「重修古秦趙台碑記」,東、南、北三面分別為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肖勞的題詞。

H. 澠池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澠池縣的名勝古跡只有一個仰韶遺址遺址。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隔河相望,南與洛寧、宜陽相連,東裹義馬與新安為鄰,西界崤函與陝縣接壤。

【仰韶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75公里處澠池縣仰韶鄉仰韶村。面積3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4米,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遺址。著名的仰韶文化即以1921年首先於此處發現而得名。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進行發掘。發掘仰韶及同類遺址所獲得的豐富資料,為研究仰韶文化的性質、類型和分期打下了基礎。仰韶文化分布於黃河中游,以河南、山西、陝西為中心,時代距今約六七千年。

I. 澠池八大景詳解

百里山川披綵帶
縱貫澠池全境的南閻國防公路,是經國家交通部和中央軍委總後軍交部批准,由河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測繪設計,洛陽、三門峽市組織施工,連接晉豫縱穿豫西的交通要道,屬省重點建設項目。它北起澠池南村,南至嵩縣閻庄,全長125.57公里。
南閻公路澠池段地貌地質十分復雜。北臨黃河天塹,與山西垣曲相連;南越韶山屏障,橫跨310國道、隴海鐵路和宜陽縣境銜接,全長63.6公里。南閻路從起點至石峰峪為20公里沿溪線,澗口河為犬牙型河岸,兩岸沖溝發達,山嘴台地相間,岩石裸露,山險坡陡。從石峰峪到橫嶺頂為12公里越嶺山腰線,盤旋於溝壑縱橫危岩壁立的崇山峻峰之間。橫嶺頂以南至石廟後路長5公里,落差400米,路線輾轉迂迴,人稱「十八盤」;石廟後至宜陽縣界28公里坡丘相間,多為大挖大填土方路段。南閻公路逢山開路、遇水造橋、劈崖鑿洞、移嶺填壑,工程艱巨繁雜。1987年12月至1989年6月完成施工圖設計。1989年,成立澠池縣南閻公路指揮部,11月,在中關村舉行了開工典禮。開工禮炮像陣陣春雷在青山碧水間滾過,使祖祖輩輩飽受山高路險之苦的人們心頭綻花朵、眉間流異彩。全縣數萬名民工登上危岩陡坡,在各自路段披荊斬棘、揮鎬挖土、掄錘打釺、開山築路,拉開了千軍萬馬戰南閻的帷幕。這些無私奉獻的人們結成無堅不摧的戰斗群體,歷經六個春秋,兩千多個日日夜夜,以改造自然的聰明才智,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冒嚴寒頂酷暑風餐露宿,夜以繼日地奮戰在百里工地,先後有21名民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終於在人跡罕至的絕壁立岩間修築了一條高標準的國防公路,為澠池百里山川披上一條璀璨奪目的綵帶。
南閻公路建成後,緩解了晉煤外運的交通壓力,加強了豫晉兩省經濟文化交流,同時它在國防建設方面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澠池東臨洛陽,西扼長安,關河要塞,歷為兵家必爭之地。南村渡口上游的「六郎寨」,傳說就因宋代名將楊延昭領兵於此拒遼而得名。北宋末澠池洋湖人、清遠侯、民族英雄張玘,以家資募兵數千抗金兵於白浪渡口,父子先後為國捐軀,名垂青史。1937~1938年,為支援華北抗日戰場,豫西民工搶修了澠池至南村公路。由於時局緊張,時間緊迫,澠南公路從勘測設計到施工修築質量很低,山路彎彎,狹窄崎嶇。盡管如此,前方所需彈葯輜重、糧草物資都由汽車、馬車、牛車和成千上萬民夫肩挑人扛,從這條路上源源不斷地經黃河渡口送赴前線。1938年11月到1940年7月,八路軍曾在澠池縣城東關和黃河北岸的關家村設立兵站,掩護迎送來往幹部。劉少奇、朱德、彭德懷、楊尚昆、鄧小平等黨的領導幹部,以及印度援華醫療隊的國際著名醫生巴蘇·柯棣華等奔赴抗戰前線,都曾奔波於澠南線上。1944年5月,日軍從南村渡口、白浪渡口偷渡黃河,幾百名退守在澗口河的國民黨部隊遭受日軍襲擊喪生高山峽谷,血染澗水魂游異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更感修築南閻國防公路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南閻公路不僅是條經濟動脈和軍事防禦線,在澠池至南村之間50公里路段還是一條優美迷人的風景線。我們在這百里山川倘佯,人在畫中游,心醉山水間。出城區就是南閻公路和隴海鐵路、310國道、澠水交匯的立交橋,澠池電廠、建方水泥廠、仰韶酒廠、電解鋁廠巧妙地分布在村莊田野之間,構成城鄉合一、工農融匯的園林化工業群;北行十公里,有丘四周陡立,其狀若壇,北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登山祭天,故名天壇山;天壇村向北望去,海拔1463米的韶山聳入雲際,自古以來無數名流嘆為觀止,留下許多詩文佳作。韶山像有意留客,伸出高高左臂攔住北行之路,橫嶺頂海拔1098米,落差數百米,公路左轉右旋盤上頂端方得北行。
此處南望,鐵路、公路交織似網,工廠、村莊星羅棋布,農家紅樓炊煙裊裊,詩情畫意油然而生;駐足北眺,遠山如黛林木蔥籠,百丈崖壁坦露著大山的胸懷;橫嶺頂道班猶如天外來客,凌空飛駕在三面陡立的危嶺上,紅牆白樓把青翠秀麗的群山裝點得愈發嫵媚;大寨溝里古木參天萬花似錦;「金僧石庵」里那八百年前留下的墨跡,給此方山水蒙上神秘色彩;相距不遠三個涵洞把人們帶進大山的胸膛,讓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大山堅韌不拔的性格;二號洞口有眼清泉滲出石縫,甘洌清醇,可供過往行人飲用;麥盡橋和一號洞相連,構成懸崖深谷和涵洞拱橋巧妙結合的獨特風景;石峰峪是七溝八嶺相匯之處,群峰昂首,碧水環流,大石橋上車輛飛馳,橋下鵝鴨相戲,山水相映成趣;村頭東進瓦廟溝、天橋溝更是千仞危崖對峙,溪澗潭瀑點綴,林木蔽日萬花斗艷。這里又是豹子、野豬、羚羊、麝鹿、鷹、雕等珍稀動物的天堂。這一帶分布著幾十處自然景觀,石林、石筍、石佛、金龜探首、蒼鷹昂首、雄獅回頭,一個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浮想聯翩神遊物外。石峰峪旅遊區已列入澠池旅遊規劃,這一帶將是遊人如織的地方。
石峰峪至陵上渡口路段順中關河蜿蜒北行。寬窄無定的河床里亂石疊壓,其中不乏紋理鮮明清晰、形態各異的奇石,吸引著許多奇石收藏者來這里尋寶。沿途景點有:中關古漢柏;古時綠林好漢佔山為王的營寨;素有「小龍門」之稱的石門;虎石與龍洞對峙;明鏡石、蟒王廟、貨郎廟、三官廟點綴其間,每個景觀都有美麗動人的傳說,把你引入飄緲的仙境。車出澗口就可以領略九曲黃河的風姿了。「澠池八大景」中的「利津古渡」、「桓陵秋草」「澗源春涌」映入眼簾。自古到今多少名流雅土慕名而來賞景覽勝,有感而發,留下不朽詩篇。黃河渡口附近還有青山舊石器文化遺址、班村仰韶文化遺址、仁村龍山文化遺址、山底周柏、洋湖清代民居、龍石、二郎石等景點。2000年黃河小浪底水庫建成蓄水,這里已成為碧波盪漾的高峽平湖,一座雄偉的黃河大橋像青龍卧波為百里庫區增色,南村鄉政府新址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橋頭南端。南閻國防公路已成為208國道的一部分,這條百里山川的綵帶更加絢麗奪目,引來四方遊客的良多感慨。

J. 三門峽市有哪些景點

三門峽:地處河南、陝西、山西三省交界,往東是古都洛陽,往西是古都長安,地理位置極為特殊。境內的函谷關是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不僅如此,三門峽還是仰韶文化、虢國文化、道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為三門峽孕育了數不盡的人文景觀資源。其中,被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景點就有12處,每一處價值都不輸5A景區,快來看看都有些啥寶貝?

1、仰韶村遺址
文物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地址: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鎮仰韶村

仰韶村遺址為三門峽首個納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地方,主要為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堆積。最早發掘於1921年,曾出土了大量的、各時期的代表性文物器具。

2、虢國墓地
文物級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地址:三門峽市北部的上村嶺一帶

虢國墓地是周代諸侯虢國國君及貴族墓地,也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曾出土珍貴文物達一萬多件。

3、寶輪寺塔
文物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地址:三門峽市湖濱區陝州故城東南部

寶輪寺塔始建於唐,重修於金大定十七年(即公元1177年),為13級迭澀密檐式磚塔,也是我國現存四大迴音建築之一。另外三處迴音建築分別是:北京天壇迴音壁、山西普救寺的鶯鶯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琴。

4、廟底溝遺址
景點地址:三門峽市湖濱區陝州故城南部

閱讀全文

與澠池景點哪個村有動物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