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底里有哪些動物它有什麼活動方法
1、鯊魚
鯊魚平時向前移動時是以優雅的S形擺動全身,其中以尾部擺動的弧度最大。流經胸鰭的水流便自然產生上升力量,保持身體不下沉。但是鯊魚在高速行動下,身體則幾乎不動,只有尾部擺動。在發動攻擊或恐嚇時會特別將背拱起、胸鰭朝下。
2、蝦
蝦是游泳的能手,能用腿做長距離游泳,它游泳時那些游泳足像木槳一樣頻頻整齊地向後劃水,身體就徐徐向前驅動了。受驚嚇時,它的腹部敏捷地屈伸,尾部向下前方劃水,能連續向後躍動,速度十分快捷。也有的蝦不善於游泳,大龍蝦多數時間在海底的沙石上爬行。
3、比目魚
比目魚的絕大多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但是也有一些種類能夠生活在淡水中。歐洲比目魚經常從海洋遷徙到河流捕食,在夏天可以沿著河流上溯到65千米處的內陸,當秋天到來時,它們會返回海洋產卵。
4、海龜
海龜,在龜類「家族」中堪稱最大的,厚厚的背甲長達一米以上,體重可達150-180公斤。它在海里遊行時,主要是靠前面兩只腳同時劃動,就像是船上的兩只槳,藉助水的力量一起一伏往前行。海龜主要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有時也吃魚、蝦一類的動物性食物。
5、海膽
海膽大多生活於海底,喜歡棲息在海藻豐富的潮間帶以下的海區礁林間或石縫中,以及堅硬沙泥質淺海地帶,具有避光和晝伏夜出的特性。
2. 深海處的壓力非常大,那麼深海的魚是怎樣生存的
深海壓力大,只是相對而矣。只要內外壓力相等,就不存在壓扁的可能性。深海動物與陸地動物主要區別是適應度不一樣。陸地動物空腔的壓力適合在陸地空氣中生活。深海生物空腔極少,體內液體平均分布,使內外壓力平衡,適應深海生活。不管圓的方的形狀並不受限。所謂鋼鐵也會擠小,那真是微乎其徽。除非是空心密封的,可能都會擠爆。
首先是深海魚類體內幾乎沒什麼空腔,這就像一個裝滿水的開口塑料礦泉水瓶子,把它丟進深水裡,只會因為壓力作用使得瓶子內外水的密度高一點,而不可能讓瓶子被壓碎或者變形,因為瓶子內外水壓一致。而人類等生物體內存在巨大空腔的則不同,就像一個充滿空氣的密閉礦泉水瓶,把它丟進深海,因為空氣在巨大的壓力下極大壓縮,礦泉水瓶必然會被擠扁。
3. 海底深處都有哪些魚類的存在,它們是如何在黑暗中生存、覓食
找到了一些參考:
深海底面的面積無比遼闊,1000米以深的海底,占整個海底面積的80%以上,相當於海平面以上陸地面積的近2倍。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那裡的光線越來越暗,水溫越來越低、生物了越來越少。深海的溫度隨海域緯度及海水深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例如,從接近兩極海域的-1.8℃到低緯度區1000米深處的7℃-8℃不等,再往深去還要低一些。鹽度穩定為35。溶解的氧氣量相對要高。水的壓力巨大,例如,在10000萬米深處,動物體表的每平方厘米面積上,就要受到1000千克的壓力,這對深海動物的生理、生化不能不產生很大影響。那裡除了生物發出的幽幽熒光之外,到處是永恆的黑暗,沒有白天黑夜之分,也無春夏秋冬這不同,甚至千年百年都沒有什麼變化。
所以深海的生物稀少。海洋的生物量80%都是分布於1000米以淺的水層中,隨著深度的增加,底棲動物的數量漸少。例如,在富饒的淺海參,底棲生物量可達每平方米5500克,在大陸架,即水深200米以淺的大陸沿岸海域,生物量為每平方米200克,而在海洋深淵帶每平方米只有0.001克。當然海底熱泉附近,發現有特殊的生物群落,那裡生物非常豐富,有待人們進一步去研究。
一、深海游泳生物有節肢動物、蝦、烏賊、章魚和魚等。深海頭足類,沒有它的淺海兄弟那麼神氣,它們身上的肌肉少,比較脆弱,運動慢得多。蝦不多見,佔主導位置的是魚,已發現150多種,只佔中層魚種數的10%,其中70%屬於角(魚安)(魚康)類。這類魚口大得驚人,身體扁扁的,頭大尾小,樣子非常難看。它們都不大愛活動,只張開大口,靠擬鉺誘捕獵物。這擬餌由背鰭前部鰭條衍生而成,即為一根長長的柄上有一個圓形膨大部,狀如燈籠,內有發光器。發光器發出幽幽的光,「燈籠」在長柄上不停地擺動,狀如游動的小動物。有些魚誤以為這是可口的美食,游過去剛要去咬,早被一直在守株待兔的(魚安)(魚康)一口吞進肚裡。不管是魚還是別的什麼動物它統統能吃。這類魚還有一個特點,特別雄魚都長在雌魚身上,永遠不離不棄。當它們孵化出來不久就忙著找配偶,雌魚發出一種特殊香氣吸引雄魚,雄魚一日找到雌魚緊緊咬住不放,至於咬到什麼地方它滿不在乎。時間一久,雄魚的口就和雌魚皮膚吻合在一起,消化系統全部退化,全靠雌魚供養,所以身體越來越小。雌魚可以長到6-8千克重,雄魚只有幾克重,到了生殖季節就用不著再到處尋找配偶了。
二、由於深海食物供應匱乏,所以深海動物在生殖上往往只產為數不多且帶有大卵黃的卵,孵化出的幼體依靠卵黃的營養就能很快發育成小的成體狀幼體,無脊椎動物和多數魚類都是這樣繁殖的。
在這遼闊、寒冷、黑暗的深海環境中生活的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游泳生物,都有一系列適應環境的手段和能力,尤以游泳生物最明顯。例如,深海魚最突出的特點是嘴巴大,因深海的食物稀少,一旦碰到食物,口越大,一口吃進的食物就越多,生存的機會就越大。像巨喉魚的巨大口部成了魚的主體,其餘部分倒像是口的附屬部分了。有的魚能吞下和自己身體一樣大的食物,有些(魚安)(魚康)魚甚至能吃下相當於自身大3倍大的食物。有些動物比淺海的相近種要小,但也有一些動物反而比淺海種大,如深海多毛類蟲有2米多長,浮游動物身體也趨於增大,如撓足類在2000米深處最大,可達17毫米,糠蝦在深海可達10厘米。
深海動物的代謝率很低,為相近的淺海動物的1/100,連細菌分解有機物的速度也很慢,魚和無脊椎動物的耗氧量比淺海相近動物低100倍。深海動物身體組織中含的水分多,含的蛋白質和類脂物質少,這也是代謝率低的原因之一。由於代謝率低,其壽命反而長,如一種雙殼貝類,50年才性成熟,100年長到最大,充其量不過幾毫米長。
深海動物的嗅覺還是很敏感的,例如深海鰻魚靠嗅覺來找到並鑒別雌雄,另一些深海動物靠嗅覺找到食物,一些食腐肉的魚、端足類和蝦靠氣味能很快找到食物。有人把誘餌沉到1800米深的海底,不到1個小時就誘捕了800個端足類動物,到9600深還能誘捕到端足類。一般是端足類先找到食物,然後魚和蝦很快就被吸引過來。
許多深海動物包括魚、蝦、頭足類等都能發光,在漫漫長夜的深海之中,發出點點星光,一閃一閃,彷彿是在遙遠的天際閃爍的小星星。發光的目的是恐嚇敵害,誘捕食物,吸引異性,找到同伴。在中上層的魚魚眼往往很大,且像望遠鏡一樣成筒狀,方向朝上,因光是從上方來,這樣可以充分接受上方來的微弱光。而在中下層,除了生物發的光以外無任何光線,即使視力再好也無用武之地,所以許多魚索性眼都退化,成了瞎子。但它們的側線發達,許多鰭條延長成絲狀,其作用像盲人探路用的竹竿一樣,可以察知周圍的微弱動靜。因深海的水很穩定,任何動物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水的振動,都會被發覺。
1000米以淺的動物體色鮮艷,有不少呈紅色或紫紅色;千米以深的動物,體色多為深褐色或黑色,這種顏色能最大限度在吸收生物發的光,又不易被捕食者發現。
總之,深海的惡劣生活環境,也造就出了特殊的深海生物。
4. 都說「萬物生長靠太陽」,那麼深海中、地底下的生物是怎樣生長的呢
「萬物生長靠太陽」是指植物利用太陽的能量進行光合作用生產的有機物是地球上有機物的主要來源。這些有機物可通過各種途徑到達深海中和地底下,再被其他生物利用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當然也有極少數的生物可以利用其他的能量進行有機物的生產而形成奇特的生物世界。如地熱、溫泉的熱能,深海的火山口附近的熱能等,也就有了地底和深海中的生物生長和分布。
5. 海洋生物是怎樣生存的
由於海洋環境要比陸地上復雜得多,因此,一般的海洋生物要比陸地生物的繁殖力強,它們的求偶、繁殖和生殖方式,都非常巧妙。即使是這樣,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落中,也只有少數強壯的才在適應了其生存環境之後存活下來。
普通鳥蛤
這是因為,在海洋里,由於光線、壓力、鹽度、海流、潮汐、波浪、營養鹽以及地質等條件的不同,形成了千差萬別的生存環境。在各種環境中,不管是什麼樣的生物,只要它活下來,即對周圍環境產生了驚人的適應能力。當然,這種適應能力不是無限的。當環境由於外來因素發生突然變化時,超過其生理允許限度,這些生物不逃亡,便會死亡。從另一個方面看,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體之間,也有一個相互間適應的生存需要。這種互為依存的生存需要,是在食物鏈關系下產生的。這種關系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和進化過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結構,保持著生態平衡狀態。在不同的海洋環境中,有著完全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例如,在潮間帶有由各種生物組成的潮間帶生態系統。這一個個生態系在它們適應了自身的生活環境之後組織起來,這就是整個海洋的生態系。
深海魚類
海水的性質決定了海洋生物的豐盛與否和特點,而它在海洋中的每個角落是不一樣的,其水平變化要比垂直變化速度快得多。這一特點決定了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生活環境。海水在陽光的直射下,很快吸收了太陽輻射的光和熱。由於海水中含有各種懸浮物質和浮游植物,陽光在開闊的海洋中輻射入海水的深度大於數百米,而在混濁的沿岸水域中,輻射深度只有數十米,在光層下面一直到數千米的海底則是漆黑的一片。海水溫度也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變低的。
生物的形態、習性和顏色隨深度而變化是很明顯的,所以,每一水層中的生物有共同的特性。在表層的水層里,有食肉的藍色甲殼綱動物、軟體動物和管水母;往下是弱光層,顏色發紅和發黑的動物取代了透明的無脊椎動物;再往下,是漆黑的深海區,它的光線來自底棲魚類如魷魚、燈籠魚的發光器官。從大陸架到大陸坡直到深海底,生物也是隨深度變化而變化。在泥質海底上以掘穴動物為主,而在深海軟泥海底則以魚、甲殼綱動物和海參為主。對於那些從海水中吸吮懸浮物質為生的魚類來說,其數量與深度成反比;而對於那些從海底沉積物中覓食為生的魚來說,則能生活在很深的海底。
海底魚類
光照生物光照生物是指那些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海洋生物,其中主要包括浮游藻類和底棲藻類。滸苔是一種底棲藻類,藻體草綠色,是一種世界性的溫帶性海藻。滸苔生長在中潮代的灘塗或岩石上,生長盛期是1月至次年4月。
深海魚類深海生物深海里有沒有生物?大約在100年前,英國科學家愛德華·福爾白斯作了一個肯定的結論:在海洋500米以下的水域中,沒有生物。然而,19世紀50年代,他的結論被否定了。人們在鋪設海底電纜時,發現在大約2,000米深的海底,生活著各種不同的生物。深海里有沒有植物呢?我們知道,海水的壓力是十分大的,一個成人在4,000米深的海底所受的壓力,大約相當於20個火車頭壓在身上。有人研究過,深海區的溫度終年不變,一般都在0℃左右,而且水中氧氣很少,在一片黑暗的海底,太陽光的強度早已不能維持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在深海里,植物無法生存。
那麼深居海底的海洋動物有多少?回答是不計其數。為了適應既無亮光、又缺少食物的海底環境,深海魚類
有的眼睛大而突出,有的眼睛已退化,一般嘴都很大,而且都長得奇形怪狀。
寒帶企鵝
珊瑚魚
寒帶生物企鵝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寒帶生物,也是地球上比較特別的鳥類。它們不能振翼高飛,卻能在汪洋大海中遨遊、浴水和覓食。在人們的心目中,企鵝似乎只是生活在那一望無際、滿目炫白的南極冰原上,是南極特有的產物。事實上隨著寒流向北分布,企鵝的蹤跡在大洋洲(澳洲)可到達南緯38°,在非洲到達南緯17°,個別種類甚至一直延伸到南美洲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
熱帶生物在熱帶水域生活著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生物群落。大堡礁是由珊瑚構成的生物群體,也是世界四大高生產力生態區域之一。在珊瑚礁生態區還生活著顏色漂亮的珊瑚魚類,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水下世界。
潮間帶海洋生物屬於海洋生物中的一類,是根據它們生存空間的特殊位置——潮間帶而命名的。此類動、植物組合品種甚多,這里主要介紹貽貝、紅海葵、沙蠍、普通鳥蛤和劍蛭等。它們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有其相似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紅海葵
貽貝大的群體密集生活在岩石表面,成層狀或席狀,足部附近的腺體分泌絲狀黏液,黏液絲附著在岩石上並迅速硬化,便於固定在棲息地。
紅海葵生活在濱岸的許多海葵中的一種,有些在岩石上生活,其他適應在沙穴中生活,退潮時,觸手縮回體內。
鳥蛤
沙蠋最常見的一類蠕蟲,生活於彎曲的管狀潛穴內,以攝取沙中有機質微粒為食。
普通鳥蛤適應在泥沙中生活,以肌肉狀的足潛入沙中,將兩個攝食吸管留在表面上,水由下面的吸管吸入,濾食後,由上面的吸管排出。
6. 生活在千米深海的動物,是如何抗壓的
這些動物的皮質都是非常結實的,而且這些動物經常生活在海洋里,會及時調節自己的狀態,所以就能夠適應海底的壓力。
7. 深海動物是如何起源的深海動物來自極地海域嗎
棲息於深海的動物。與淺海動物並無嚴格的區分,往往是指棲息於大陸架外緣到大洋200米以下的深處,即深海水域、深海底域的動物。也有把產於大陸架上稍深處的、形態珍奇的動物叫做深海動物。有許多深海動物,幼體在海水表層附近生活,然後進行大規模的垂直移動;因而,深海動物與其說是居住於海洋深處的動物,不如說是居住於深海的動物。
1977年美國“阿爾文”號深潛器最早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2500米的深海熱液區發現了完全不依賴於光合作用而獨立生存的獨立生命體系。位於生命體系金字塔底部的是微生物,能直接利用深海火山口噴出的硫化物、氮化物、甲烷等低分子化合物作為食物和能源,合成各種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糖等。位於金字塔上部的是一些大型生物包括長管蟲、蠕蟲、蛤類、貽貝類,還有蟹類、水母、藤壺等特殊的生物群落。有人將這樣五彩繽紛、生機勃勃的海底生物世界稱為海底“生命綠洲”。
8. 為什麼海洋生物能在那麼深的情況下還可以存活。
海洋動物生存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一是食物來源。海洋生態鏈以小型浮游生物為基礎才建立起來的。深海中幾乎沒有小型浮游生物,因而建立起生態鏈極為困難。但這也不是很嚴重的問題。在深海中,有許多像雪花一樣的物體在飄落下沉,其中有礦物結晶,也有許多是上層海洋生物死亡後的碎屑,這些碎屑都可以作為深海生物的營養來源和生存基礎。其次,深海中也有一些獨立於上層海洋生物的生態系統。如海底火山附近,以深海自養型微生物和管狀蠕蟲為基礎的深海局部生態系統,其中以耐高溫的蠕蟲和蝦、蟹類為主。一旦有深海海底火山噴發,這樣的生態系統很快就能建立起來。而一旦海底火山停止噴發,這類小型局部生態系統也會隨之解體。
二是深海水壓。這個應該不成問題,只要深海動物體內壓力與外界水壓相平衡就可以了。生存於深海的海洋動物都能夠適應深海水壓,它們的體內壓力與外界水壓是平穩的。當然,它們也只能在深海高水壓的地方生存,到不了淺海。這也是淺海動物到不了深海,而深海動物也到為了淺海的原因。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形,深海魚類在打撈出水後,其內臟會從口中翻出體外,就是因為外界水壓突然下降,而體內壓力過高,內臟就被內部壓力壓出體外了。也因此,深海動物在打撈出水後,極少有活的。
9. 深海的動物靠吃什麼為生
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供大型海洋動物生存,大部分的深海魚長得都很小,有些靠上層水域殘渣為食,還有一些動物會發出特殊的光,來吸引獵物。
比如:__魚、燈籠魚、叉齒魚、胸斧魚等。
查看更多《神奇校車 圖畫書版 海底探險》
10. 深海生物是如何適應巨大水壓的
深海生物因為身體柔軟而有滲透性,由此來與外界壓力保持平衡。
深海生物生活在大洋帶以下的生物。通常包括水深200米以下的全部水域,終年黑暗,陽光完全不能透入,鹽度高,壓力大,水溫低而恆定,水生植物不能生長,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且大多屬碎屑性動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動物,並隨海水深度增加而不斷減少。
深海生物主要由棘皮動物海參、海膽、海百合、海星,甲殼動物蝦、蟹和深海魚類等組成。其生態特徵為:嘴特大,牙齒尖銳,眼睛或觸覺器官高度發達。
(10)深海里的動物如何生存擴展閱讀
深海生物的研究始於19世紀初,由於研究條件的限制誤認為550米以下是無生命帶,因此,進展緩慢。1872~1876年,英國「挑戰者」號獲得了一批深海生物樣品,確證深海存在生物。
此後,歐美一些國家相繼開展深海生物調查,美國於1930年用潛水球進行生態觀察,到20世紀中期已積界了許多有關深海生物的形態、分類和分布的研究資料。
在深海也有不少鰻魚,如哈氏囊咽魚和寬咽魚等。魚體細長,嘴特別大。有些鰻魚幼體上游到較淺的水層,成體時才回到深水。
在深海魚類中,圓罩魚屬的個體數量最多,魚的個體小,長僅5~6厘米,頭大,暗褐色,其鰓可濾食浮游動物。不成群,個體之間約保持3米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