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家牛的祖先是誰
希臘神話中記述:腓尼基王之女歐麗娃被宙斯施法化為白牛,運往克里特,以後嫁給宙斯,這里的白牛即為原牛。
歐麗娃是腓尼基王國國王阿革諾耳的女兒,美貌絕倫,在王宮里深居簡出。宙斯被年輕的歐麗娃的美貌深深地打動了。可是,他害怕妒忌成性的妻子赫拉發怒,同時又怕以自己的形象出現難以誘惑這純潔的姑娘,於是他想出一個詭計,變成了一頭膘肥體壯、高貴而華麗的原牛,混在國王的牛群中。有一天清晨,歐麗娃和姑娘們一起到花園里嬉玩。+宙斯化身的大原牛漸漸向歐麗娃靠近。這頭健美而溫順的原牛立即吸引了歐麗娃。歐麗娃最後壯著膽子騎上牛背。這時公牛從地上躍起,奔跑向克里特島。宙斯立刻向歐麗娃傾訴他的愛意,歐麗娃同意嫁給宙斯。
中國學者根據岩畫、青銅器狩獵紋及漢畫等資料,認為古時候在中國稱為「兕」的「聖水牛」其實就是原牛。在很多古代文獻的記載里,原牛都具有某種傳奇神物的意義。
+原牛是家牛的祖先,就如猿是人的祖先一樣。原牛體態魁梧,雙角尖聳,在古羅馬統治者愷撒大帝的《黑森林》一書中曾描述:原牛略小於象,色彩獨特,體型巨大,速度超群。無論面對人獸,它們都不示弱,無法被馴化,就是幼牛也很難馴服。
在過去,人類長期捕殺原牛,歐洲的年輕人曾以捕殺原牛作為強身健體的方法之一。他們在追殺原牛中取樂,還以擁有眾多的原牛為榮耀。他們熱衷於在原牛角上鑲上銀邊,用做宴席的炊具。
到了11世紀,原牛的數量就已經非常少了,只有在東普魯士、立陶宛及波蘭的野外還有少量殘存,其他地方的原牛已經被人類全部捕殺。到了1359年,東普魯士、立陶宛的原牛也相繼滅絕。只有在波蘭還能見到原牛的蹤跡,此時波蘭吉姆維特公爵下令保護原牛,使波蘭成了原牛最後的保護地。但原牛仍遭到人類的捕殺,到1599年時,只剩下20隻生活在波蘭西部森林中,到了1620年便只剩下最後一隻,這只原牛一直活到1627年,它的死去,代表著原牛從此在地球上全部消失。
B. 牛的祖先是什麼
根據資料,普通牛起源於原牛,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多數學者認為普通牛馴化的地點由中亞擴展到歐洲、中國和亞洲。亞洲至今仍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其它地方已基本絕跡。中國原牛化石材料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
C. 牛,馬,豬的祖先是什麼
根據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和古代遺留的壁畫等資料,可以證明普通牛起源於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原牛的遺骸在西亞、北非和歐洲大陸均有發現。多數學者認為,普通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以後擴展到歐洲、中國和亞洲。亞洲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迄今仍有許多在原地生活於野生狀態中,而在歐洲和北美則除動物園和保護區尚存少數外,野牛已絕跡。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鑒定已有 7萬年。安徽省博物館保存的長約 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地層中發掘到的。此外,在東北的榆樹縣也發掘到原牛的化石和萬年前牛的野生種遺骨。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豬在3600萬年前在地球出現上。豬的直接祖先來自東南亞,即所謂的原豬。8000多年前人類開始馴化野豬,成為家豬。
D. 牛的祖先是誰
牛的祖先是原始牛。
它們最早出現在200萬年前的更新世時期。原始牛的四肢也不受體型和體重 的局限,它們粗壯有力的牛蹄和高高的腳踝非常善於奔跑。
原始牛還同我們人類共同生存了一段時期,不過並不是一段愉快的 經歷。人類的捕殺和馴化,使這種曾經叱吒一時的動物相繼滅絕。
E. 牛的袓先是什麼動物
牛人
F. 什麼叫牛牛的定義又是什麼
'''牛'''一般是指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有頜超綱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反芻亞目牛科牛亞科牛族生物,通常是牛屬,有時候也可以指[[水牛]]屬等其它的屬。另外,有時也用來表示其他的以「牛」結尾的生物,如[[蝸牛]]、[[天牛]]等,不過用牛來泛指的時候,通常不包括這些其他綱的「牛」。 由於牛是很常見的動物的一種,也經常有其他動物(主要是昆蟲等小動物)被命名為牛。另外也是因為牛很常見,世界上很多地方以及很多領域都發展出來了很多關於牛的文化。 ==牛科動物== 通常,只有一部分牛科動物才算是「牛」的一種。另外牛科也有馬、羊、羚羊等其它的動物。 像其他反芻動物一樣,牛科動物有四個胃:瘤胃、網胃、重瓣胃和皺胃,當牛食草在第一個胃消化完畢會再回到口部再咀嚼到第二個胃,如此類推。 比較常見的牛是家牛。大多數今天的家牛的祖先是原牛。原牛曾在歐亞大陸上非常普及,但後來它們的數量漸漸減小,1627年世界上最後一頭原牛在[[波蘭]]被捕殺.
G. 儒艮原形像牛,難道牛是儒艮進化的
眾所周知,老實巴交的牛長得很像儒艮。但是,牛卻不是從儒艮進化而來的。
牛的進化堪稱動物進化史上的史詩。牛的祖先是原牛,是歐亞大陸上體型最大,而且數量最多的動物之一。不過,原牛和今天我們看到的牛在許多地方有不同。例如前者是食草,後者卻是雜食性動物,除了草,偶爾還會捕捉其他動物來吃。
科學家對原牛殘存的DNA進行了分析,發現現今幾乎所有的牛,無論是人工養殖還是野生的,它們的祖先都是原牛。不過也有例外,例如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牛、印度的大額牛、中國的氂牛、水牛等,它們的身體內卻沒有原牛的基因。至於它們的祖先是誰,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H. 我們常見的豬、馬、牛羊他們的祖先是
我們常見的豬、馬、牛羊他們的祖先分別是
豬的直接祖先來自東南亞,即所謂的原豬。8000多年前人類開始馴化野豬,成為家豬。豬在3600萬年前在地球出現上。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牛起源於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原牛的遺骸在西亞、北非和歐洲大陸均有發現。多數學者認為,普通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以後擴展到歐洲、中國和亞洲。亞洲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迄今仍有許多在原地生活於野生狀態中,而在歐洲和北美則除動物園和保護區尚存少數外,野牛已絕跡。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鑒定已有 7萬年。安徽省博物館保存的長約 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地層中發掘到的。此外,在東北的榆樹縣也發掘到原牛的化石和萬年前牛的野生種遺骨。
羊的祖先是一種叫安氏獸的食肉動物 這種動物與狼十分相像 這種動物屬踝節目三尖中獸科(尚存爭議),生活於晚始新世距今4000——3500萬年前的中國,名稱緣自其發現者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是曾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哺乳類食肉動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