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細菌總數怎麼檢測
細菌總數檢測目前國標規定的方法為平板計數法,其檢驗方法是:
在玻璃平皿內,接種一毫升水樣或稀釋水樣於加熱液化的營養瓊脂培養基中,冷卻凝固後在37°C培養24小時,培養基上的菌落數或乘以水樣的稀釋倍數即為細菌總數。
有的國家把培養溫度定為35°C或其他溫度,也有把培養時間定為48小時的。這種方法精度高,但耗時長,難以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為了簡化檢測程序、縮短檢測時間,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快速檢測方法的研究,提出了阻抗檢測法、Simplate TM全平器計數法、微菌落技術、紙片法等檢測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檢測時間仍在4 h以上。
本研究在分析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濾膜上染色後,直接計數的細菌總數檢測方法,具體步驟為:
用集菌儀進行細菌收集→在膜上進行染色→在油鏡下計數→按公式計算出菌液濃度。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與傳統的平板培養法無顯著性差異,檢測時間約1 h,是一種快速的細菌總數檢測方法。
(1)動物的細菌學檢驗是如何進行的擴展閱讀:
水中通常存在的細菌大致可分為三類:
1、天然水中存在的細菌。普通的是熒光假單孢桿菌、綠膿桿菌,一般認為這類細菌對健康人體是非致病的。
2、土壤細菌。當洪水時期或大雨後地表水中較多。它們在水中生存的時間不長,在水處理過程中容易被去除。腐蝕水管的鐵細菌和硫細菌也屬此類。
3、腸道細菌。它們生存在溫血動物的腸道中,故糞便中大量存在。水體中發現這類細菌,可以認為已受到糞便的污染。致病性腸道細菌有沙門氏桿菌(傷寒和副傷寒菌)、B型炭疽菌、痢疾志賀氏菌和霍亂弧菌等。
『貳』 如何進行動物圈舍消毒質量的微生物學檢查
可以隨機選取幾個位置,用棉簽沾上無菌水擦拭,然後塗抹平板培養,檢測菌落生長情況。
『叄』 歸納概括細菌檢驗方法
10種常用的細菌檢測方法
一、[3H]脫氧胸苷攝入法測定細胞數:
1、用RPMI-1640培養液洗滌對數生長期(培養3天)的CTLL-2細胞兩次,每次250×g離心10分鍾,洗去培養液中殘存的IL-2。
2、用台盼藍(1% Trypan blue)染色法計數細胞並決定細胞的活力,用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液懸浮細胞至1×105/ml。
3、在96孔細胞培養板中每孔加0.1ml倍比稀釋的標准IL-2或待測樣品,每個稀釋度三個復孔,標准IL-2從40 IU/ml稀釋到0.019 IU/ml(8~10個稀釋度),陰性對照孔不加IL-2。
4、每孔加0.1ml細胞懸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18~24小時。每孔加10μl(0.5μCi或1.85×104Bq)[3H]脫氧胸苷,繼續培養4小時。
5、用多頭細胞收集器將細胞收集到玻璃纖維濾紙上,用3%醋酸水溶液濾紙3次,洗去游離的[3H]TdR。將濾紙置液體閃爍瓶中,加入5ml閃爍液。在液體閃爍儀上計數細胞攝入的同位素活性(每分鍾放射性計數,cpm),根據儀器效率換算成dpm(每分鍾衰變數)。
6、用dpm值對樣品稀釋倍數作圖。在圖上,標准IL-2的曲線與待測樣品的曲線應當呈平行的S型,說明是同樣的分子反應。比較同樣dpm處的不同稀釋倍數,決定待測樣品的相應濃度。
二、MTT檢測法:
1、取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中加0.1ml含2×104~10×104靶細胞的培養液(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2~3小時讓細胞帖壁(如果是懸浮細胞可直接進行下一步)
2、用RPMI-1640培養液2~10倍遞次稀釋細胞因子標准品,根據情況2~5倍遞次稀釋待檢樣品,每孔加0.1ml稀釋的標准品和待檢樣品,每個稀釋度3個重復孔。對照孔6個:3個陽性對照孔,每孔加0.1ml含大劑量細胞因子的RPMI-1640培養液,3個陰性對照孔,每孔加0.1ml RPMI-1640培養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24~48小時或預定的時間。
3、吸去培養液,用PBS洗滌一次(如為懸浮細胞,應在吸去上清液前離心培養板)。
4、每孔加0.1ml PBS和10μl MTT染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4~6小時。
5、每孔加0.1ml酸化異丙醇,也可用含10% SDS的10mmol/L HCl代替酸化異丙醇,在振盪器上振盪混勻,讓還原產物充分溶解。置酶聯檢測儀上測定光密度(OD)值,檢測波長570nm,參考波長630nm。以OD值對樣品稀釋度作圖,比較標准曲線和待測樣品曲線即可求得待測樣品中細胞因子的含量。
三、XTT檢測法:
用XTT代替MTT可省去溶解還原產物結晶的步驟,XTT可以被活細胞中的代謝酶還原成黃色水溶性的代謝產物(formazan)。代謝產物在OD450處有吸收峰。
四、MTS檢測法:
1、培養IL-2依賴細胞株CTLL-2細胞或HT-2細胞(檢測IL-2),或者IL-3依賴細胞株FDC-P1細胞或FL5.12細胞(檢測IL-3)到對數生長期。
2、取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加0.1ml含1×104~2×104上述細胞之一的DMEM培養液(加10%小牛血清)。
3、每孔加0.1ml系列稀釋的待測細胞因子(IL-2或IL-3)樣品或細胞因子標准品,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24小時。
4、每孔加20μl MTS/PMS混合液,繼續培養3~4小時顯色。
5、檢測前搖晃培養板10秒鍾,混勻顏色。在酶聯檢測儀上,波長570nm(或490nm,或570nm和690nm)處檢測各孔的光吸收值(OD)。用樣品稀釋度對OD值(OD570、OD490或OD570/OD690)繪制劑量-反應曲線,根據標准品曲線計算樣品中細胞因子的量。
五、NAG檢測法:
1、按MTT檢測法培養細胞和用不同稀釋度的細胞因子處理細胞。
2、吸去培養液,用PBS洗滌兩次(如為懸浮細胞,應在吸去上清液前先離心)。
3、每孔加60μl NAG染液,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4小時。
4、每孔加90μl終止液,混勻後置酶聯檢測儀上測定光密度(OD)值,檢測波長402nm。以OD值對樣品稀釋度作圖,比較標准曲線和待測樣品曲線即可求得待測樣品中細胞因子的含量。
六、AlamarBlueTM攝入法:
1、按MTT檢測法培養細胞和用不同稀釋度的細胞因子處理細胞。
2、在培養結束前24小時加入Alamar Blue染料,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20μl。
3、在培養結束後,直接在酶聯檢測儀上測定光吸收值。氧化型Alamar Blue的最大光吸收在570nm,用OD570減去OD600即為活細胞還原的Alamar Blue染料,顏色深淺與活細胞數成正比。
七、鹼性磷酸酶檢測法(AKP法):
1、按MTT法用細胞因子處理靶細胞適當時間,用PBS洗去死亡細胞,洗兩次。
2、向96孔細胞培養板各孔中加0.2ml新鮮配製的底物液(0.2mol/L 硼酸,1mmol/L MgCl2,1.2mmol/L甲傘基磷酸)。在37℃ 5% CO2的飽和水汽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3小時。
3、在熒光計數儀上測定熒光的量。根據測定已知不同數目細胞的熒光量作出標准曲線,根據標准曲線可得到各孔中的活細胞數。
八、三磷酸腺苷檢測法(ATP法):
1、ATP反應液(Bio-Orbit)是粉末狀混合物,含有熒光素、熒光素酶、0.5mmol醋酸鎂、50mg BSA和0.1μmol無機焦磷酸。在4℃可以保存1個月。用前用10ml含2mmol/L EDTA的0.1mol/L pH7.75 Tris-醋酸緩沖液稀釋。稀釋液分裝後可在-20℃長期保存。
2、在已經完成促增殖或抑生長試驗後的96孔細胞培養板中(每孔含100μL細胞培養液),每孔加0.1ml ATP釋放因子,室溫中反應5分鍾。取另一塊96孔細胞培養板,從第一塊板的各孔中吸0.1ml細胞溶解物到第二塊板的相應各孔。
3、在低於25℃中,將第二塊板置自動多孔熒光檢測儀中。用自動加樣器,每孔加入20μl ATP反應液,立即檢測10秒鍾的熒光強度。溫度升高,檢測敏感性就下降。
4、用RLU(Y軸)對細胞因子標准品的稀釋度(X軸)作標准曲線,根據標准曲線確定待測樣品中細胞因子的含量。
九、染料染色法測定細胞數:
1)結晶紫檢測法:
1、在96孔細胞培養板各孔中加0.1ml含5×104~10×4 WEHI-164細胞的培養液(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液),37℃ 5% CO2的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2~3小時,讓細胞帖壁。
2、用RPMI-1640培養液10倍遞次稀釋TNF標准品,根據需要3~5倍遞次稀釋待檢樣品,每孔加0.1ml稀釋的標准品或待檢樣品,每個稀釋度3個重復孔。對照孔6個,3個陽性對照孔各加0.1ml含4μg TNF的RPMI-1640培養液,3個陰性對照孔各加100μl RPMI-1640培養液。繼續培養18~24小時。
3、甩去培養液,用PBS小心洗滌一次,每孔加0.1ml 10%甲醇溶液固定細胞30秒鍾。
4、吸去甲醇溶液,每孔加0.1ml結晶紫染液,室溫中放置20分鍾。
5、輕輕甩去染色液,用蒸餾水洗滌各孔,將培養板倒置於吸水紙上吸干水分。自然乾燥或37℃烘乾。此板可以在室溫中長期保存。
6、測定前,每孔加0.1ml 33%醋酸脫色,充分振盪後在570nm處測定光吸收度。用光吸收度(OD)值對樣品稀釋度作圖,比較標准品曲線和待檢樣品曲線即可得到待測樣品中的細胞因子活性
2)NBB檢測法:
1、在用細胞因子處理靶細胞以後傾去培養液,倒置培養板於吸水紙上吸干培養液。再用100μl磷酸緩沖鹽水小心洗去死細胞,用吸水紙吸干培養液。
2、每孔加100μl NBB染液,室溫中染色30分鍾。輕輕染液。用吸水紙吸干染液。</P< p>
3、每孔加100μl福爾馬林固定液固定15分鍾。用自來水輕輕洗去固定液,倒置培養板,用吸水紙吸干染液。
4、每孔加150μl 50mmol/L氫氧化鈉。輕輕振盪培養板直到染料全部溶解並均勻分布。在分光光度計上讀取各孔在620nm處的光密度(OD)值。計算TNF的活性。
3)美藍染色檢測法:
1、用細胞因子處理靶細胞,在含100μL細胞培養液的檢測孔中,每孔加0.02ml 25%戊二醛固定活細胞15分鍾,用自來水緩緩洗去死細胞和固定液。
2、每孔加0.1ml 0.05%美藍染液,染色20分鍾,用自來水緩緩沖凈染液,晾乾。
3、每孔加0.2ml 0.33mol/L鹽酸溶解美藍,振盪混勻。在665nm波長處測定光吸收度。計算TNF的活性。
4)中性紅染色檢測法:
1、用細胞因子處理靶細胞,在含100μL細胞培養液的檢測孔中,每孔加50μl 5%中性紅染液。繼續培養2小時。
2、小心倒去培養液。用200μl Hanks液洗滌細胞1次。小心倒去培養液,減少細胞丟失。
3、每孔加100μl脫色液,在搖床中輕輕搖晃溶解30分鍾。在550nm波長處測定OD值。
十、直接計數細胞:
1、如果靶細胞是帖壁細胞,在細胞因子作用適當時間後,用生理鹽水洗去死亡細胞,用0.25%胰蛋白酶液消化細胞。加適量生理鹽水吹打,使細胞分散成單個細胞。直接在血細胞計數板上計數細胞。
2、如果靶細胞是懸浮細胞,則需要用染色劑區分死細胞和活細胞然後再計數。通常用台盼藍染色細胞,活細胞可以排除進入細胞的台盼藍而不著染,死細胞著染呈深藍色。
3、計數血細胞計數板上4個大方格中的全部活細胞,按下式計算活細胞數:活細胞數(個/ml)=計數的全部活細胞數×10 000×2×1/4。
『肆』 細菌檢測最簡單的方法
一.使用細菌總數測試片,只需要購買細菌總數測試片,再按要求使用,有說明書.
二.紅細胞計數法
首先要了解這個方法的原理.把N個紅細胞與細菌均勻混合,再數出一小塊區域內的紅細胞數n和細菌數m.因為細胞已經均均勻混合,所以,局部的細胞數比和整體的細胞數比是接近相同的.即 n/m=N/M (n為局部紅細胞數,N為總紅細胞數,m為局部細菌數,M為總細菌數)n,m已數出.N又已知.所以總細菌數N就可以算出來.再取幾個局部,算平均值,就能得到較精確的細菌數目.
如果這樣做,只要數出一小塊區域內的細菌數就可以知道總細菌數.如果不加紅細胞,一個一個數,用要數到何年何月啊!細菌可是對數增長.加入紅細胞的作用就像比例尺一樣,地圖上總有1:XXX的比例尺,你在顯微鏡的一個是視野里看到的紅細胞數目就像地圖上你測得的距離,數清一個是視野的菌數後,乘以相應分散度就可以了,分散度時用紅細胞算的,具體的教材上應該有.不用也可以,不過要換成相應大小別的東西代替,總之用光學顯微鏡差菌數,這是不可缺少的.
這里運用了樣方法,就是在若干樣方中計數全部個體,然後將其平均數推廣,來估計種群總體數量的方法.樣方法相關知識:
①樣 方:樣方也叫樣本,從研究對象的總體中抽取出來的部分個體的集合,叫做樣方.
②隨機取樣:在抽樣時如果總體中每一個個體被抽選的機會均等,且每一個個體被選與其他個體間無任何牽連,那麼,這種既滿足隨機性,又滿足獨立性的抽樣,就叫做隨機取樣(或叫做簡單隨機取樣).隨機取樣不允許摻入任何主觀性,否則,就難以避免調查人員想獲得調查屬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調查結果偏大.
③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 ,蚜蟲、跳蝻的密度,細菌數量測量等.
樣方法取樣方法
①點狀取樣法點狀取樣法中常用的為五點取樣法,如圖A,當調查的總體為非長條形時,可用此法取樣.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的長和寬要求一致.這種方法適用於調查植物個體分布比較均勻的情況.
②等距取樣法當調查的總體為長條形時,可用等距取樣法,如圖B,先將調查總體分成若乾等份,由抽樣比率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後按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樣法.例如,長條形的總體為100 m長,如果要等距抽取10樣方,那麼抽樣的比率為1/10,抽樣距離為10 m,然後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1 m內進行取樣,樣方大小要求一致.
樣方法的兩種邊角統計方式如下圖(紅色為需統計邊線)
樣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①確定調查對象;
②選取樣方:必須選擇一個該種群分布較均勻的地塊,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
③計數: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
樣方法的兩種邊角統計方式
④計算:取各樣方平均數.
『伍』 如何進行畜禽舍消毒質量的微生物學檢查
消毒的目的是殺滅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首先應將場地和物品的污物清除清洗干凈,然後再進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劑 有以下幾種:
1.氫氧化鈉(苛性鈉、燒鹼):常用1%-2%濃度,用於環境及物品消毒,也可用於消毒坑。對金屬有腐蝕性。
2.福爾馬林:含37%-40%甲醛溶液,有較強的殺菌、殺病毒作用,與高錳酸鉀作用常用於熏蒸消毒,也可用0.5%-1%溶液作噴灑消毒。
3.新潔爾滅:0.1%濃度用於飼養人員手的消毒,手術器械器具消毒浸泡30分鍾。用於糞便、污水消毒效果不好,新潔爾滅遇肥皂則作用消失。
4.酒精(乙醇):消毒用70%濃度,主要用於消毒飼養人員手及皮膚。
5.碘酒(碘酊):3%-5%碘酒用於注射部位、手術部位消毒。
6.過氧乙酸:對細菌病毒均有效,0.3%-0.5%溶液可用於各種消毒。現配現用。
7.除菌凈:含氧化劑,對細菌病毒有效。
8.高錳酸鉀:強氧化劑,0.05%-0.1%溶液可用於飲水消毒。
9.煤酚皂溶液(來蘇兒):1%-2%溶液可用於消毒飼養人員手、器械,5%溶液消毒禽舍、場地。
10.生石灰(氧化鈣):遇水生成氫氧化鈣起消毒作用。10%-20%石灰乳可用於塗刷牆壁、消毒地面。石灰乳要現用現配。
(二)消毒方法
1.陽光消毒:太陽光譜中的紫外線有較強的殺菌作用,籠具等物品清洗後在陽光下曝曬可達到消毒的目的。
2.紫外線消毒:雞場的大門、人行通道可安裝紫外線燈消毒,工作服、鞋、帽也可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紫外線對人的眼睛有損害,要注意保護。
3.火焰消毒:對金屬籠具、地面、牆面可用噴燈進行火焰消毒;對雞舍墊料、病雞死屍可進行焚燒處理。
4.煮沸消毒:是一種簡單可*的消毒方法。金屬器械、玻璃用具、工作服等可在鍋內煮沸消毒。
5.熏蒸消毒:密閉的房舍,孵化器等可用熏蒸消毒法。常用福爾馬林氣體熏蒸,一般近每立方米空間用富爾馬林25毫升,加入高錳酸鉀12.5克產生福爾馬林氣體。過氧乙酸亦可用於熏蒸,按每立方米空間用1-3克純品,配成3%-5%溶液,加熱產生氣體熏蒸。
6.噴灑消毒:對雞舍、場地、環境一般採用規定濃度的化學消毒劑進行噴灑消毒。噴灑消毒之前應把污物清除干凈,因為有機物特別是蛋白質的存在,能減弱消毒葯的作用。
7.生物熱消毒:利用糞便墊料發酵產生的熱殺死病原體,可達到消毒目的。將糞便污物裝入發酵池,裝滿後密封3個月可作肥料使用。
8.帶雞消毒:在雞舍噴霧消毒雞體,炎熱季節還可起到防暑降溫作用。
進雞前雞舍籠具的消毒
雞舍、飼料房、籠具、墊料在進雞前1-2周都必須嚴格做好清洗消毒的准備工作。
1.消毒器械
噴霧器:有背攜式手壓噴霧器,背攜式機動噴霧器,擔架式機動噴霧器,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噴霧用的消毒液應先配製溶解後再過濾裝入噴霧器中,以免殘渣堵塞噴嘴,影響消毒工作。噴霧器用完後應清洗干凈,經常維修保養,以延長使用期限。 火焰噴燈:是利用汽油或煤油做原料的一種工業用噴燈,噴出的火焰溫度很高,常用來消毒金屬籠、食槽、飲水槽。消毒時在某一點不要停留時間過長,以免將物品燒壞。消毒時要有次序,以免發生遺漏。
2.禽舍及籠具的消毒
首先將禽舍內的糞便污物消除干凈,用水(最好高壓水)徹底將禽舍、籠具、食槽、水槽、門窗沖洗干凈,晾乾後用火焰噴燈將籠具、食槽、水槽火焰消毒一次,再用消毒液如0.5%過氧乙酸或0.5%百毒殺噴灑消毒。地面用2%-5%燒鹼消毒。雞舍、工作服、用具用福爾馬林熏蒸,按每立方米空間用福爾馬林25毫升高錳酸鉀12.5克用量,先將高錳酸鉀放入器皿中,再加福爾馬林,用木棒攪拌,待到刺鼻氣體發出時,迅即離開雞舍,關閉門窗,不得少於2小時,進雞前2-3天將門窗打開,讓空氣對流,待雞舍內無刺鼻氣味方可進雞。
『陸』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1、快速測試片技術法
快速測試片是指以紙片、紙膜、膠片等作為培養基載體,將特定的培養基和顯色物質附著在上面,通過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長、顯色來測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細菌總數檢測紙片的研製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其主要優點是簡便、實用、經濟、操作性強。近年來以濾紙和美國某公司的 Petrifilm 為載體的測試片已開始被廣泛應用。
2、生物電化學方法
生物電化學方法是指通過電極測定微生物產生或消耗的電荷,從而提供分析信號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謝過程中,培養基的電化學性質如電流、電位、電阻和電導等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通過檢測分析這些電化學參量的變化來實現對微生物的快速測定。
常見的有:阻抗分析法、電位分析法、電流分析法等。生物電化學方法具有測量快速、直觀、操作簡單、測量設備成本低和信號的可控性等特點。
3、微菌落技術
微菌落是指細菌生長繁殖早期在固相載體上所形成的只能藉助於顯微鏡觀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術具有快速、經濟、實用的特點,其研究始於 20 世紀50年代,定量測定技術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外已有報道將該法應用於水、食品中細菌總數的快速檢測。
4、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應用到微生物的檢測中,主要是依據不同微生物的化學組成或其產生的代謝產物各異,利用上述色譜檢測可直接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細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5、高效液相色譜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可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柒』 當家兔發生細菌病時,進行細菌學檢驗的項目包括哪些
(1)細菌形態學檢驗
觀察細菌形態通常需將細菌或含有細菌的血液、組織等製成玻片標本,經固定、染色後鏡檢。染色的方法可分為單染法(如美藍染色)、鑒別染色法(如革蘭氏染色、抗酸染色)、特殊染色法(如芽孢染色、鞭毛染色)和血片、組織片的染色法(如姬姆薩染色、瑞氏染色)等。
(2)細菌的分離與培養。
(3)葯敏試驗
測定致病細菌對葯物的敏感程度,有助於臨診上選用合適的葯物進行治療。在採用中草葯治療疾病時,亦可用葯敏試驗來測定中草葯的抗菌性能。
葯敏試驗最常用的是紙片法,所需紙片可向有關單位購買,亦可自行配製。
『捌』 什麼是細菌學檢驗
細菌學是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細菌的形態、生理、生物化學、生態、遺傳、進化、分類及其應用的科學。
研究對象
空氣中也存在著人和動物的病原菌,能引起各種疾病。為了排除雜菌,巴斯德於1886年創造了巴氏消毒法。1877年,英國化學家廷德爾建立了間歇滅菌法或稱廷氏滅菌法。1876年創立了無菌外科。同年,德國人科赫分離出了炭疽菌,提出有名的科赫法則。他為了弄清霍亂弧菌與形態上無法區別的其他弧菌的不同,進行了生理、生物化學方面的研究,使醫學細菌學得到率先發展。
1880年前後,巴斯德研究出雞霍亂、炭疽、豬丹毒的菌苗,奠定了免疫學的基礎。科赫首先採用平板法得到炭疽菌的單個菌落,肯定了細菌的形態和功能是比較恆定的。自從單形性學說取得初步勝利之後,就建立了以形態大小為基礎的細菌分類體系,隨後又用生理、生物化學特性作為分類的依據,使細菌分類學的內容逐步得到充實。
十九世紀的最後20年,細菌學的發展超越出了醫學細菌學的范疇,工業細菌學,農業細菌學也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1885~1890年,維諾格拉茨基配成純無機培養基,用硅膠平板分離出自養菌(硝化細菌、硫化細菌等),還研製了一種「豐富培養法」,能比較容易地把需要的細菌從自然環境中選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