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下列動物的行為中,屬於防禦行為的是( )
【答案】B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防禦行為是動物保護自己、防禦敵害的行為,對動物維持個體的生存和延續種族是十分重要的,青蛙在繁殖季節雌雄抱在一起,這是雌雄兩性動物的識別,是動物的繁殖行為;大雁冬去春來是鳥類的遷徙,是節律行為;白蟻群體由雌蟻、雄蟻、工蟻和兵蟻組成,成員之間有明顯的分工,這是動物的社會行為;黃鼬在遇到敵害追擊時釋放臭氣是為了保護自己,是動物的防禦行為,故選B。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動物行為的類型和特點。
㈡ 動物的各種行為有哪些
動物的各種行為有
1、繁殖行為。
繁殖行為,是與動物繁殖後代有關的行為。主要包括識別雌雄動物、佔有繁殖空間、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如蜻蜓點水,夏日蟬鳴。
2、防禦行為。
防禦行為,是指動物為對付外來侵略、保衛自身的生存、或者對本族群中其他個體發出警戒而發生的任何一種能減少來自其他動物傷害的行為。
又分為初級防禦和次級防禦,初級防禦不管捕食動物是否出現都起作用,可減少與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而次級防禦只有當捕食者出現之後才起作用,可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後的逃離線會。
3、覓食行為。
覓食行為,是通過自身獨特的方式獲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為,與之密切相連的是貯食行為,各種動物都有貯食行為,如螞蟻。這對於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是十分有利的。
4、攻擊行為。
動物的攻擊行為,是指同種個體之間所發生的攻擊或戰斗。但不會造成致命傷害,只要一方認輸,勝者則立刻停止攻擊。
5、社群行為
動物的社群行為,是指同種動物間或異種動物間的集體合作行為。這種合作可以僅表現為暫時的和鬆散的集群現象,但更典型的是動物組成一個有結構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確的分工和組織如階級和優勢序位現象。
㈢ 舉例說明動物的防禦性行為有哪些
防禦行為(defensivebehavior)是指動物為對付外來侵略、保衛自身的生存、或者對本族群中其他個體發出警戒而發生的任何一種能減少來自其他動物傷害的行為。可區分為初級防禦和次級防禦。
初級防禦:不管捕食動物是否出現均在起作用,它有助於減少與捕食動物相遇的可能性。初級防禦有四種類型,即:穴居、隱蔽、警戒色和擬態。
次級防禦:只有當捕食動物出現之後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動物相遇後的逃離線會。次級防禦有六種類型,即:回撤、逃遁、威嚇、假死、轉移攻擊部位和反擊。
*************************************************************
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有什麼疑問,請追問,
另外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千萬別忘記採納喲!
**************************************************************
㈣ 動物的防禦行為是怎麼回事
動物生存的環境中,時時刻刻存在著危險,它們的天敵時常發動突然襲擊。因此,它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一般來說,動物在遇到危險時的本能反應就是逃跑,但逃跑有時並不是最好的辦法。因此很多動物為了保護自己,練就了各種各樣的防禦本領。
土撥鼠可以說是動物世界中最優秀的警報員。土撥鼠又名旱獺,和松鼠是近親,身體肥胖,樣子像鼠又像兔,是挖洞的穴居小動物。土撥鼠的警惕性特別高,每次成群出穴覓食活動時,鼠群總派遣一隻土撥鼠擔任「哨兵」。土撥鼠「站崗」時十分負責,常常用後腳跟站立在地面或高處,以便探察四周的動靜。一旦發現有敵害來襲時,它就立即發出高頻率的尖叫聲,其他的土撥鼠聽到這樣的「警報」聲,便立即鑽人洞穴中以逃避凶險。當敵害遠離時,這只放哨的土撥鼠便會發出洪亮的叫聲,表示「解除警報」,其他土撥鼠便又紛紛出來覓食了。
鱷魚鱷類生活在河流、湖沼里,它們遭遇危險時會立即張開血盆大口,露出利牙,高聲吼叫,往往嚇得敵害落荒而逃。美洲的鱷龜,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龜,它們雖然不像鱷類那樣有一口利牙,但是在遇到危險時會裂開兩頜使聲門擴張,白色的聲門與暗色的口腔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同樣也可以嚇退來犯的敵害。
北美洲的麝牛,雖然個頭較大,但是時常遭到狼群的圍攻。為了保護母牛和小牛,公麝牛常常犧牲自我。一群惡狼向一群麝牛襲擊時,身強力壯的公麝牛們立即聚在一起,將母牛和小牛重重保護起來,形成一個保護圈,並各自將頭部朝下,雙角對向狼群,擺出一副反攻架勢,偶爾其中一頭公牛會沖出去襲擾一下狼群,然後快速返回,其他公牛也會輪流出擊和返回。這種防禦方法往往使狼群不易下手,但是也存在較大的危險性,出走的公牛很可能會遭到兇殘而狡猾的群狼殺害。
豪豬又名箭豬。豪豬一旦遇到敵害會立即豎起硬刺,並將硬刺相互碰撞摩擦,產生一種「刷刷刷」的威嚇聲,同時還會在嘴裡不斷地發出「噗噗噗」的吼叫聲,以此來警告來犯者。這時,如果對方置之不理,繼續逼近,那豪豬就會迅速地轉身,用臀部或背部的一團矛槍般的硬刺朝著敵人,只要敵人撲上來,在相互接觸與廝打時就有許多硬刺刺人敵人身體。
穿山甲和犰狳的體毛已演變成為堅硬的鱗片,這些鱗片像是一塊塊厚厚的鋼盾。當遇到危險時,它們就會縮成一團,把背面的鱗片露出來以保護自己的要害部位,使敵害無可奈何。
裝死是許多弱小動物使用的逃生技能。這種方法很實用,因為很多肉食性動物只吃活的獵物,如果獵物不再運動了,它們的捕食行為便會隨著停止。蛇和松鼠都會使用這種方法逃生。
自然界里有許多動物,如黃鼬、臭鼬、白鼬、靈貓等,當遇到危險時會放出臭氣或臭液來嚇退敵害。其中以美洲的臭鼬最為典型。當它受到敵害攻擊時,會立即高高地翹起尾巴,從尾部放射出臭液。這種臭液不僅能令敵人退卻,同時還具有麻痹作用。如果這種臭液噴射到人的臉上,會使人立即昏厥,許久才能蘇醒過來。因此,在百獸群棲的美洲森林裡,臭鼬是比較安全的。
㈤ 什麼叫動物的防禦行為
動物對突如其來的侵犯者或對同類群的個體發出警戒而產生的活動。除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等屬於動物的防禦行為外、動物依靠分泌物招引同種其他個體前來一起棲息、共同取食、攻擊外來侵犯,形成種群聚集,這也是動物的防禦行為。 如在白蟻、蜜蜂、螞蟻等昆蟲組成的幾十萬只的群體中,這種防禦行為取食、御敵有重要意義。還有當群體中某一個體受到敵害攻擊時,它能發現一種特殊的化學信號物質,使同伴得到信號後,引起警覺或逃避,如1隻螞蟻體內有100~700微克的警告物質,傳遞的半徑是1~10毫米,2鍾內氣味就會擴散到被警告者,同時螞蟻攻擊敵害時分泌的螞蟻酸還能起對敵害的麻痹作用。 總之防禦行為是動物生存過程中演化出對生存與繁殖後代有利的抵禦不良理化因素和其他個體的侵害的行為,這些行為還包括隱伏生活、隱匿生活和展示警戒色等。如蚯蚓、鼴鼠大部分時間穴居,還有許多動物與周圍環境體色相同,或隨環境改變體色。還有的展示警戒色,警告捕食者。當然防禦還包括退避、逃遁(如羚羊被追逐時經常改變逃跑線路,以迷惑敵人)、恐嚇(臭鼬被追逼時不斷放出臭液)、假死(甲蟲、蜘蛛等利用捕食者只進食活獵物的特點,假死可以逃遁)和分散注意力,將敵人誘離主要攻擊目
㈥ 野生動物的防禦行為多種多樣,這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野生動物的防禦行為的形成,按照道金斯的演化理論來看,這是自私的基因在作祟,都是為了自己基因的延續。 說的簡單點就是一種保護自己生存的本能,這種本能是一種天然基因的選擇,野生動物為了讓自己傳承延續下去,往往會採取一些手段。這些手段往往是存在與這些動物的基因里的。
很多動物看似傻乎乎,很可愛,其實它們也有非常聰明的保護自己的方法,就像帝企鵝在下水之前往往會先試探下水底是否有海豹或者其他捕食者,這時候企鵝們會互相推來推去,試圖把身邊的企鵝推到水裡試探下。 這和我們平時看著優雅可愛,憨乎乎的形象是大相徑庭的,這就是它們的保護自己的一種本能行為。
㈦ 動物的防禦行為
http://resource.ahe.cn/statics/tbfd/czpdx/tbfd/c1sw/c1sw13/zdjj.htm#4
動物的防禦行為
防禦行為是動物為對付外來侵略、保衛自身的生存、或者對本族群中其他個體發出警戒而發生的行為。
鹿是山林中常見的動物,鹿的短尾所遮蓋住的肛門周圍是白色的,稱為肛門後盾,平時感覺不到它的作用,但在遇到危險時,鹿尾的姿態和肛門後盾卻走著異乎尋常的功能。當鹿發現有「敵人」靠近時,如鹿尾垂直不動,表示周圍有值得注意的異常情況,然而是吉是凶,是敵是友還需要做進一步地觀察,周圍的鹿見此信號(平時在寧靜的環境中,鹿尾總在不停的擺動著),立即警覺起來,向四周觀望。當為首的鹿尾巴向後呈水平方向伸出時,表示來者是敵害,最後將肛門後盾無遮擋的露出來,這是一般警告,表明可能有危險,要提高警惕。一旦狼來了,就拔腿便跑,尾巴馬上向上豎起,白色的後盾全部顯露出來,這是緊急的危險警告,這時所有的鹿都把尾巴豎起,跟著為首的鹿跑去。
非洲獵豹快速追捕瞪羚時,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陣以後,會突然停住,馬上改向一側跑去。如果它不拐彎,仍照直跑,那麼它很有可能被獵豹抓住。瞪羚雖然跑得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過程中有急轉好的特殊本領,因此它常常能從獵豹的爪下逃脫。
棲居在北極苔原地帶的麝牛,在遇到狼的襲擊時;會把幼牛保護在牛群中問,成年的麝牛成群地圍成圓陣,個個頭朝外,用椅角與狼搏鬥。在這種陣勢下,狼是無能為力的,最後一退了之。
產在南美洲的卷尾豪豬具有驚人的爬樹本領,它既能筆直的向上爬,又能頭朝下往下滑行。它那靈活的長尾巴,使它在樹冠上也能相當自如的活動。這種本領使它能逃過敵害的追捕。實在逃不掉時。它會將全身長滿的尖硬利刺豎起來,這時再凶的猛獸也會感到害怕而放棄攻擊。
當尺蛾的幼蟲——尺蠖遇到危險時,便用腹足和臀足抓牢所在的樹枝,身體的前部和中部抬起來,胸足全部向前伸直並緊貼在胸部腹面。此時,外形和體色酷似樹枝的尺蠖,在靜止不動的情況下,是很難被發現的,於是它藉此常可獲得逃生的機會,這是一種很成功的擬態。
㈧ 動物的各種行為有哪些
動物的各種行為有:
1、覓食行為。
覓食行為,是通過自身獨特的方式獲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為,與之密切相連的是貯食行為,各種動物都有貯食行為。
2、攻擊行為。
動物的攻擊行為,是指同種個體之間所發生的攻擊或戰斗。
3、防禦行為。
防禦行為,是指動物為對付外來侵略、保衛自身的生存、或者對本族群中其他個體發出警戒而發生的任何一種能減少來自其他動物傷害的行為。
4、繁殖行為。
繁殖行為,是與動物繁殖後代有關的行為。
5、社群行為。
動物的社群行為,是指同種動物間或異種動物間的集體合作行為。
㈨ 誰知道動物都有哪些防禦行為啊
有些群體生活的生物,當同種生物的某一個體遇到危險時,會通過釋放激素的行為來報警,「通知」群體中其他個體,起到盡量保護種群的作用。如:
(1)通過分泌某種化學物質。如受傷的魚能產生一種物質,警告其他個體,盡快逃避或隱蔽。蚜蟲被食時會發出一種外激素,使其他個體四散逃避等。
(2)通過行為以示警告。如鹿閃動白尾巴報警。警衛鳥展開尾羽或飛羽報警。
(3)通過叫聲把同群其他個體聚集起來對付捕食者。如烏鴉看到貓頭鷹或貓,就會發出特殊的鳴叫。
(4)有些生物能通過幾種途徑向同類發出警報。例如螞蟻能發出三種警戒同伴個體的信號:由近口腔或肛門上的腺體發出警戒外激素;跳瘋狂警戒舞;或用身體撞擊巢壁產生警戒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