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動物世界的馬能生存多久

動物世界的馬能生存多久

發布時間:2022-07-24 03:28:15

㈠ 目前發現的動物中,最長壽的是什麼一般能活多久

哺乳動物中,最長壽的動物是大象,據說它能活六十到七十歲。當然野生場合和人工飼養是不同的,前者的壽命短些。據記載,哥拉帕格斯群島的長壽象能活一百八十到二百歲。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動物,一隻名叫哈里特的大烏龜,14日度過了它的175歲生日,還得到了一個粉紅色的芙蓉花蛋糕。 哈里特是一隻巨大的加拉帕戈斯陸龜,生於1830年,體重150千克。 它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現存最年長的龜類和帶殼爬行動物。澳大利亞的動物保護者史蒂夫·歐文表示:「它肯定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動物。我覺得它肯定能活到200歲。」有傳說稱,它還曾經是達爾文的寵物。 1835年達爾文結束「貝格爾」軍艦的環球考察,回到英國時帶回來了好幾只小龜。這些小龜既是他的寵物,也是他的研究對象,其中就包括哈里特,但是歷史學家對於這種說法尚存有疑問。 在過去一個多世紀里,它曾一度被誤認為是一隻公的烏龜,並被起名為哈里。直到上世紀50年代,哈里特才得以驗明正身,成為一隻名叫哈里特的母龜。 世界最長壽動物是冰島海底的一種蛤類 英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結果說,一種名為「明」的蛤類動物經鑒定被確認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動物。明生長在冰島海底,其貝殼上的紋理顯示,它現在的年齡已達到405歲。科學家將進一步研究其生長過程,以揭開它的長生之道。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8日報道,去年,英國班戈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的科學家在大西洋北部的冰島海底捕撈3000多個空貝殼和34個存活的明。 這些明長度約為8.6厘米。 它因中國明代而得名 明是一種圓蛤類軟體動物,因為其生長初期正好處於中國明代而得名。 「我們並不知道它們就是明,」艾倫-沃倫麥可參與了當年的捕撈,他說,「於是就把它們送到了實驗室。」 隨後,英國慈善機構「幫助老人」斥資4萬英鎊(約合8萬美元)委託專家研究這些動物的確切年齡及其在海底的生長過程。 因為明身上的貝殼共有405條紋理,科學家們最後斷定,這些動物已經存活了405年。它們比此前發現最長壽的動物還年長31歲。 《泰晤士報》因此調侃說,在明成長初期,英國正處於伊麗莎白一世統治下,而文學大師莎士比亞正在寫作他的《溫莎的風流娘們》。 貝殼紋理如同樹干年輪 明貝殼上的紋理不但是人們斷定其確切年齡的依據,也使其成為紀錄環境變化的活標本。 據科學家介紹,明的貝殼只有在夏季才會生長。在海水溫度較暖,並且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明的貝殼上每年都會長出厚度約為0.1毫米的一條紋理。 正因為明貝殼上每條紋理的厚度取決於當時所處的環境,因此,人們可以以此為據,了解當時海底的生態環境以及氣候變化。 「明貝殼上的紋理就像是樹上的年輪,」主導本次研究的克里斯?里卡德松教授是海洋生活學專家,他說,「我們知道海洋圓蛤通常能活200多年,並將氣候紀錄『編入』貝殼中。根據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建立北大西洋氣候變化的詳細圖表。」 目前,由於明在研究過程中死亡,它們的肉體部分已被取出,剩下的貝殼將繼續用於科學研究。 長壽之謎尚未破解 限於目前對軟體生物的認識程度,科學家還無法得知明是如何在長達數世紀時間內在海底生活。 「對海底圓蛤的了解可能限於它們(作為食物)的味道,」參與這次研究的理查德?法拉格說,「我們需要破解它們是如何在這么長時間內保持肌肉活力,防止發生病變及保持神經系統完好無損。」 法拉格說,明可能一直處在一種安靜而安全的生長環境中,以使自己長時間存活。正因為這種有些「無聊」的生活,明的繁殖能力可能較差。 「也許繁殖能力因為年齡而衰退,」里卡德松說。 盡管破解明的長壽之謎並非易事,「幫助老人」的發言人說,明的發現為人類探索如何在數百年中保持健康提供了機會。(新華社供本報專稿) 動植物壽星榜 美國狐尾松:4844歲 英國櫟:1000歲 湖鱘魚:154歲 露脊鯨:130歲 人類(珍妮?卡門特):122歲 大象:78歲 馬:62歲 日本火蜥蜴:55歲 加拉帕戈斯陸龜:177歲 銀鷗:49歲 蝙蝠:32歲 狗:24歲

㈡ 馬 最長能活多大

馬能活最長可達60餘歲。

馬(mǎ),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小。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馬的主食是草。
外形特徵: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俗稱夜眼),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皮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門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鞍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

㈢ 馬一般能活多少年

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

外形特徵

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四肢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橈骨和脛骨很長,尺骨和腓骨均退縮。第三趾發育,掌骨非常長,而趾(指)骨則比較短,單蹄。頰齒高冠;上臼齒釉質層褶曲精細。

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

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

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聽覺和嗅覺敏銳。

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並且只有這一種動物可辨別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

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演化

馬的化石非常豐富,所以馬的進化過程也研究得非常詳細。馬的進化常常用來作為進化的例子。

最早的馬叫始祖馬,出現於五千七百萬年前的北美洲,時值始新世。始祖馬個頭只有狗那麼大,弓著背,四肢長著多個趾頭(前腳四隻趾頭,後腳三個)。由始祖馬分化出了林林總總的眾多支系。有的支系越來越大,越來越擅長奔跑,也有的支系向著小型化發展。

到中新世的時候以三趾馬為代表的馬類動物成了一類十分繁盛的動物群,是地層古生物中常見的化石動物,常常作為地質年代斷定的重要依據。

由始祖馬分化出了林林總總的眾多支系。有的支系越來越大,越來越擅長奔跑,也有的支系向著小型化發展。到中新世的時候以三趾馬為代表的馬類動物成了一類十分繁盛的動物群,是地層古生物中常見的化石動物,常常作為地質年代斷定的重要依據。

現代馬的最直接祖先是出現於一千二百萬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馬,而現代馬則在四百萬年前的上新世出現。北美洲一直是馬和馬類動物起源和演化中心。

馬從這里起源並向四周輻射。馬通過冰川時期形成的白令陸橋擴散到歐亞大陸,在上新世進入非洲,成為非洲大陸動物群的重要一員。馬也通過中美地峽向南美洲擴散。最晚到大約兩萬年前,馬在北美洲徹底滅絕,南美的馬滅絕得更早。原因現在仍是謎。有人認為跟美洲印第安人過度捕獵有關。

從此,在近一萬九千五百多年的時間里作為馬的發源地的北美洲第一次沒有了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馬帶回了美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馬

㈣ 動物的平均壽命是多少年

不同的動物,平均壽命不同,如下所示:

1、馬。馬是最常見家畜之一,平均壽命30年左右,最長壽命可達60年以上。目前已知壽命最長的馬是62歲的「老比利」,它1760年出生,死於1822年11月27日。

㈤ 一匹馬的壽命有多少年

馬的壽命平均30至35歲,最高可達60餘歲。
馬,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小。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馬的主食是草。

㈥ 一般動物的壽命為幾年,分別列舉出來

動物的壽命收各種因素的影響,差別很大,下面列舉一些動物的壽命:


6、紅海膽又名巨紫球海膽,生活在淺灘區域,有時候是岩石上,或者低潮線向下90米的水中,但是它們不會呆在波濤洶涌的地方。它們把自己的體刺用作高蹺在海底爬行。如果你發現一隻紅海膽,記得告訴你的長輩,因為一些個體的壽命超過了200年。

㈦ 馬能活多少年

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馬在動物分類學中分類為: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馬科(Equidae)、馬屬(Equus)、馬(Equus caballus) [1] 。是一種草食性動物。現存家馬和普氏野馬兩個亞種。

馬被人類馴化以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各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和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馬的用途經歷了肉用、乳用、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軍事和運動娛樂等多個階段交替或互相融合的過程。


(7)動物世界的馬能生存多久擴展閱讀:

「馬」的外形特徵:

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四肢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橈骨和脛骨很長,尺骨和腓骨均退縮。第三趾發育,掌骨非常長,而趾(指)骨則比較短,單蹄。頰齒高冠;上臼齒釉質層褶曲精細。

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

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

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

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

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聽覺和嗅覺敏銳。

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並且只有這一種動物可辨別顏色。

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

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

㈧ 馬的壽命一般是多少年

馬4~5歲成年,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最健壯的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據記載,壽命最長的馬是62歲高齡的「老比利「1760年生,椐信它是克利夫蘭血統和東方血統馬的雜交種,是由英格蘭開夏郡伍爾斯頓荒墓農場的愛德華*魯濱遜培育的。

據記載,壽命最長的矮種馬是一匹活了54歲的未閹割過的公馬,屬德國中部的一個農場主所有,到1919年都還健在。

壽命最長的純種比賽用馬是活了42歲的棕紅色閹馬「探戈公爵」1935年生,它的主人是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巴隆格魯克的卡門·J·科珀夫人,它死於1978年1月25日。

馬是一種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小。

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8)動物世界的馬能生存多久擴展閱讀

馬的毛色是識別馬匹的重要標志,也是外貌鑒定的重要內容。馬體毛分為被毛、保護毛(即鬃、鬣、尾毛、陀毛)和觸毛,顏色眾多,主要的有以下十多種顏色。

黑色:馬的全身被毛及長毛(鬃、鬣、尾毛)均為黑色。在這些黑色毛中又有純黑毛、淡黑毛和銹黑毛等三種。

栗毛:馬的全身被毛為栗殼色,這些栗毛中又可分紅栗毛、黃栗毛、全栗毛和奶栗毛等四種。

騮毛:馬的全身被毛為紅色、黃色、褐色,長毛及四肢下端為黑色,根據不同色澤又可分為紅騮毛、黃騮毛、黑騮毛和褐騮毛等四種。

青毛:馬的全身被毛為黑白混生,根據白與黑毛比例的不同又可分為鐵青、紅青、菊花青、白青(即全身被毛為白色的白馬)和蠅點青等五種。

兔褐毛:馬的全身被毛為紅色、黃色,青白色,長毛為黑色,根據不同色澤又可分為紅兔褐、黃兔褐和青兔褐等三種。

海騮毛:馬的全身被毛為草黃色或深黃色。

黑克栗毛:馬的全身被毛為栗色,長毛近似黑色,而口眼周圍及腹下近於灰白色。

沙色:馬的全身被毛在栗毛、騮毛、兔褐毛或黑色的基礎上散生白色毛,所以根據不同底色可分栗沙毛、騮沙毛、兔褐沙毛和黑沙毛等四種。

銀鬃:馬的全身被毛為暗赤色或栗殼包,長毛為白色、灰白色或混生有黑色毛的叫銀鬃或花尾栗毛。

銀河與白銀河:馬的全身被毛及長毛為污白色或略帶紅色的叫銀河。而皮膚呈淡紅色,蹄質為黃白色的叫白銀河。

花毛:在暗色毛的基礎上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塊,按基礎毛色的不同又可分為黑花毛、騮花毛和栗花毛等。

鼠灰毛:馬的全身被毛為鼠灰色,頭部為深灰色,長毛及四肢下部近似黑色,這種毛色又稱作老鼠皮毛。

㈨ 騾馬能活多少年

在農村這種動物,一般來說都能活過了七八年,是很正常的

㈩ 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一匹馬的壽命大概是多少年

馬的壽命大概為30至35歲,最高60多歲。

馬在動物分類學中分類為: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馬科(Equidae)、馬屬(Equus)、馬(Equus caballus)。是一種草食性動物。現存家馬和普氏野馬兩個亞種。

馬的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並且只有這一種動物可辨別顏色。

(10)動物世界的馬能生存多久擴展閱讀:

馬的品種分類有:

一、草原種

分布在世界上廣闊的草原區,由於長年晝夜棲息於草原上過群牧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得到了充分鍛煉,吃苦耐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體格結實粗壯,體軀長而深廣,四肢短粗,被毛厚密,長毛發達,採食與消化能力強,性格強悍,如蒙古馬、哈薩克馬等。

二、沙漠種

生活在乾燥沙漠地帶的馬,體格較為輕小,皮膚細致乾燥,皮薄毛細,胸窄腹小,氣質活潑,鬃鬣尾等長毛較少,代謝作用快,有較快的行動速度,多具有乘用馬的體型,如阿拉伯馬、阿哈-捷金馬等。

三、山地種

體格結實,體型不大,四肢強健,行動靈活,性格機敏,善走山路,如百色馬、寧強馬、卡巴金馬等。

四、森林種

生活在氣候較冷的森林地帶的馬,一般體型不大,但比較粗重。軀干深寬,四肢粗短,胃腸發達,肌肉豐滿,被毛厚密,長毛較多,如雅庫特馬、愛沙尼亞馬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

閱讀全文

與動物世界的馬能生存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