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鵪鶉是雞還是鳥
是鳥。鵪鶉與雞同屬鳥綱今鳥亞綱雞形目雉科,只不過所屬有所不同,鵪鶉是鵪鶉屬。
外形
體型較小而滾圓,羽色多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體小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
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雄鳥頦深褐,喉中線向兩側上彎至耳羽,緊貼皮黃色項圈。皮黃色眉紋與褐色頭頂及貫眼紋成明顯對照。雌鳥亦有相似圖紋但對照不甚明顯。
嘴粗短而強,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鉤;鼻孔不為羽毛所掩蓋著。翅稍短圓。尾長短不一,尾羽或呈平扁狀,或呈側扁狀。
跗蹠裸出,或僅上部被羽,雄性常具距,但有時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後趾位置較高於他趾。
(1)鵪鶉是什麼動物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1、善隱匿
多成小群活動,常棲居於氣候溫暖的地方,是稚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成群,多在夜間進行,白天則躲在草叢,灌叢中休息。
2、趨溫性
中國國內兩種野生鵪鶉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內蒙古東部繁殖,然後向南遷徙越冬。
根據初步的調查與考證,兩種野生鵪鶉的南遷路線可能有三條:從內蒙古和新疆直接南遷,分別到達遼寧、河北黃河沿岸和西藏呂都地區越冬;從昌都地區繞青藏經四川、陝西、河南一帶繼續南遷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從昌都地區經雲南、貴州遷至東南沿海地區。
每年3-4月份遷飛回新疆、內蒙古等地繁殖。也有留在當地繁殖或局部遷移的鵪鶉喜歡在當地溫暖、濕潤的水草上築巢。
3、叫聲
叫聲為響亮、清晰如滴水般的三音節哨音,常被形容為wet my lips,常在清晨、黃昏或夜晚時鳴叫。被驅趕時發出刺耳的哨音。
4、食物
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穀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
⑵ 鵪鶉是野生動物嗎
鵪鶉是一種鳥類,屬於野生動物
鵪鶉屬於鳥綱,雞形目,稚科,鶉屬,是雞形目中最小的一種,其頭小尾禿,俗稱「禿尾巴雞」。在我國古代就知道鵪鶉是美味佳餚,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素有「動物人參」的美譽;而且其葯用價值也很高,能補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主治瀉痢,疳疾,有養肝利肺,通利九竅的功效。這些在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有詳細記載。
家養鵪鶉由野鶉馴化而采,足養禽業中最小的禽種。家鶉外形和雛雞很相似,頭小喙長尾巴短。經過長期的遺傳改良,家鶉與野生鵪鶉有了很大的差別,如家鶉的顏色變深,體型變大,體重增加,繁殖力增強,但是喪失了抱窩就巢的習性和遷徙的能力,家鶉體形雌者略大於雄者。成年家鶉蛋用型體重100~150g,肉用型200~250g,蛋重8~10g。
⑶ 鵪鶉屬於什麼動物
【物種名稱】 鵪鶉
【又 名】 鶉鳥、宛鶉、奔鶉
【拉丁學名】 Coturnix coturnix
【英文名稱】 common quail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雞形目、雉科、鵪鶉屬
是雉科中體形較小的一種。野生鵪鶉尾短翅長而尖,上體有黑色和棕色斑相間雜,具有淺黃色羽干紋,下體灰白色,頰和喉部赤褐色,嘴沿灰色,謝淡黃色。雌鳥與雄鳥顏色相似,但背部和兩翅黑褐色較少,棕黃色較多,前胸具褐色斑點,胸側褐色較多,雄的好鬥。成體體重為66~118克,體長148~182毫米,尾長約46毫米。
⑷ 鵪鶉屬於鳥類還是禽類
鵪鶉屬於鳥類。
常成對而非成群活動。經常活動在生長著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溪邊及山坡丘陵一帶,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穀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和澳洲等。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草地、農田或荒坡草叢、灌叢中的地面上。雄鳥和雌鳥不形成固定的配偶關系,而是一雄多雌的婚配製度。通常到達繁殖地不久雄鳥就進行占區和開始求偶鳴叫,雄鳥在繁殖季節十分好鬥。營巢於平原草地、農田地邊或荒坡草叢、灌叢中。
巢多利用地面凹處的淺坑,內墊乾枯的細草莖、草根、草葉和羽毛等。每窩產卵7-15枚,卵呈白色或橄欖褐色,散布有褐色或銹色斑點,大小為25.6-33×19-25毫米,重5.6-7克,孵化期15-17天。
⑸ 鵪鶉是什麼鳥
鵪鶉,古稱鶉鳥、宛鶉、奔鶉,為補益佳品。鵪鶉原是一種野生鳥類,體重只有100克左右,每年春後遷往北方,冬天飛回南方避寒,經過近百年的人工選育馴養,現已成為一項新興的養禽業。在我國,鵪鶉是古老的食肉禽之一,長期以來,我國的養鶉業發展緩慢,直至六十年代初才開始從日本引進蛋用種鵪鶉來飼養,目前,許多城市都相繼建成了大型養鶉場。鵪鶉素以「動物人參」之美譽聞名於世,其肉質鮮美細嫩,含脂肪少,食不膩人,故從古自今均被視為野味上品,民諺有「要吃飛禽,還是鵪鶉」之說。鵪鶉既可作高級佳餚,又具有滋補強身,治療多種疾病之效,其葯用價值為雞所不及,它的肉是高蛋白、低脂肪和維生素多的食物,含膽固醇也低,對肥胖人來說是理想的肉食品種。以蛋白質作比較,鶉肉為24.3%,雞肉僅為19.7%,多種維生素(A、B、C、D、E、K)的含量也比雞肉高1-3倍,而且比雞肉更易於消化吸收,因此比雞更適用於作為老年人、產婦、小兒和體弱者滋補食品。
⑹ 鵪鶉屬於鳥類還是禽類
鵪鶉屬於鳥類。
鵪鶉屬(學名:Coturnix):體型較小而滾圓,羽色多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體小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雄鳥頦深褐,喉中線向兩側上彎至耳羽,緊貼皮黃色項圈。皮黃色眉紋與褐色頭頂及貫眼紋成明顯對照。雌鳥亦有相似圖紋但對照不甚明顯。
常成對而非成群活動。經常活動在生長著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溪邊及山坡丘陵一帶,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穀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和澳洲等。
⑺ 鵪鶉是什麼
鵪鶉(Coturnix coturnix;common quail;ān chún)鵪鶉,古稱鶉鳥、宛鶉、奔鶉,為補益佳品。肉、卵可以吃。主要特徵鵪鶉屬烏綱,雉科動物。是雞形日中體形較小的一種。野生鵪鶉尾短翅長而尖,上體有黑色和棕色斑相間雜,具有淺黃色羽干紋,下體灰白色,頰和喉部赤褐色,嘴沿灰色,謝淡黃色。雌鳥與雄鳥顏色相似,但背部和兩翅黑褐色較少,棕黃色較多,前胸具褐色斑點,胸側褐色較多,雄的好鬥。成體體重為66~118克,體長148~182毫米,尾長叨~46毫米。產地野生鵪鶉分布廣泛。四川省產地有:成都、重慶、涪陵、樂山、南充、雅安、涼山、阿壩、甘孜等地、市、州。省外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雲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台灣等省區也有分布。我國1952年以來,引進鵪鶉家養品種,現已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陝西、河北、湖北、四川、江蘇、廣東等地有飼養基地。生活環境及習性鵪鶉一般在平原、丘陵、沼澤、湖泊、溪流的草叢中生活,有時亦在灌木林活動。喜歡在水邊草地上營巢,有時在灌木叢下作窩,巢構造簡單,一般在地上挖一淺坑,鋪上細草或植物技葉等,巢內墊物厚約1.5厘米,很松軟,直徑約10厘米,產蛋7~14個,卵呈黃褐色。具褐色斑塊,蛋平均大小為 30 X 24毫米。鶴鶴主要以植物種子、幼芽、嫩枝為食,有時也吃昆蟲及無脊椎動物。經濟利用鵪鶉肉和蛋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是極好的營養補品,有動物「人參」之稱,是宴席上的佳餚。鵪鶉還可作葯用和觀賞鳥,長期食用對血管硬化、高血壓、神經衰弱、結核病及肝炎都有一定療效。據本草綱目記栽鵪鶉肉能『朴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據統計1966年前,我國每年向國外輸出20多萬只野生鵪鶉。從進行鵪鶉飼養後,由於鵪鶉產蛋高,一年可達300多個,具有生長快、成熟早、繁殖力強、容易飼養等特點,因此在一些省市鵪鶴飼養發展很快,現已成為最經濟家禽。養殖技術(一)飼養管理:鵪鶉飼料可分植物性和動物性兩大類。植物性飼料包括:玉米、小麥、碎米、米糠、麥鼓、花生餅、大豆餅清萊等。動物性飼料有魚粉、無機鹽等。飼料的配合應注意以下幾點:根據鶴瑪不同的生長期配合飼料。據北京市種鶴場經驗。1~35日齡其飼料配方為:豆餅 25%、魚粉 15%、鼓皮 4. 5%、骨粉l·5%成熟鵪鶉飼料配方為:玉米55. 5%、豆餅 22%、魚粉 14%、骨粉2%、槐樹粉6.5%。飼料多樣性。動物植物飼料適當搭配,要保持飼料的相對穩定,不要變化太大,因鵪鶉對飼料變化敏感性強。自喂養方法應干濕結合,每次配合飼料不能使用過長,以免變質,影響鵪鶉生長發育或中毒死亡。家庭養鵪鶉或專業養鶉,都要有一定的鵪鶉舍,它的形式和結構各異,既要經濟實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又要符合鵪鶉的生長發育繁殖需要。鶉舍可按飼養量分為小型、中型、大型三種。小型告能養。500--800隻,適於家庭飼養,正面寬3.6米、長1.8米,前面高2.4米、後面高2.1米。舍內隔為大小兩間,大間寬2.7米,長1.8米,作飼養室,剩下小間作存放工具及飼料用。舍頂可用鋅鐵皮。石棉瓦或瓦片蓋成,開有兩個排氣孔,舍四周設有窗戶,可將四個六層飼養籠放入鶉舍內飼養。中型舍可養1,000~3,000隻,適於農村專業戶,正面寬5.4米、長3.6米,用6.6平方米飼料房,13.2平方米作飼養室,室內設有工作室、育肥室、育雛室、種鶉室、孵化室,均有窗戶和排氣孔。大型養鶉場一般飼養5,000隻以上。其結構與中型舍相似,但面積較大。(二)繁殖。要選擇優質抗病力強的鵪鶉留種,母鵪鶉應挑選腹腔容積大、產蛋力強,公鶉應選體型較大、爪必須完全伸開、有利交配繁殖的留種。雄雌比例應為1:2或3,種蛋應選顏色鮮艷、斑點明顯、大小中等,這樣的蛋孵化率高。家養鵪鶉已失去孵蛋的習性,因此孵化鵪鶉時採取兩種形式。①自然孵化。利用母雞孵鵪鶉蛋,但每次只能孵7~8個蛋。②採用母雞孵蛋,要挑選體型?⒔哦痰哪訃Γ?看慰煞?0~30個蛋,幼鶉出殼後要立即取走,這樣可連續孵3~4窩。③人工孵化。種類多,有缸孵法、桶孵法、平箱或立箱孵化法等。桶孵法是將桶四周用紙糊幾層,將炒熱的稻穀裝入麻袋內,作為熱源,紹蛋也用麻袋裝好,一層韻蛋一層稻穀,放入桶內,孵卵管理人員必須嚴格掌握孵化規律,才能獲得高孵化率。平箱孵化法,一般適合中小養鶉場,構造簡單,容易製造和操作,箱高157厘米,長96厘米,寬 80厘米,用 5 X 5厘米木方做四周的支架,四周及門用兩層纖維板,中間夾有玻璃纖維,起保溫作用。平箱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孵蛋室,下層為熱源室,兩層之間用0.3厘米厚鐵板隔開,熱源室留一火門,用木炭、煤油或500W電爐供熱。在孵化室內放有溫度計和放蛋筐及翻蛋架,孵化室應保持 20~24℃,相對溫度 60~65%,以利提高孵化率。孵蛋第三天後,每天翻蛋兩次,每次涼蛋幾分鍾,孵到11天後,進行驗蛋,蛋是紅色或黑色,光線不能透過,則是正常發育蛋。孵到15天後,將蛋放入雛蛋盤,一般經過17天孵化,受精蛋就發育成雛鶉,雛鶉出殼1~2小時絨毛已於,取出放入育雛室飼養。最近,國內外多採用自製電孵器,其外殼和平箱孵化器,結構進行了改進,熱源採用電源,用電爐絲加熱,用電子繼電器連接電接點溫度計,自動控制溫度,自製電孵器操作方便,效果很好。鵪鶉肉烹調:有以下幾個比較好的做法。(一)鵪鶉肉、加山葯、杞子、肇實、蓮子、意仁、桂元煲湯滋潤養顏。(二)鵪鶉肉、加當歸頭片、紅棗煲湯,這湯對女孩子貧血,臉色蒼白有很好的效果。(三)鵪鶉肉、廣東的潤腸(豬潤臘腸)、大豆芽、全部切碎成蓉,開鍋下油,把它炒香、加調味、粉絲(己炸好)、蔥花、元茜,用西生菜和紫菜包起來吃。(這個菜叫鵪鶉菘)
參考資料: http://bk..com/view/31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