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動物是如何製造食物的

動物是如何製造食物的

發布時間:2022-07-25 01:52:52

❶ 什麼動植物可以自己製造食物

只有綠色植物和一些藻類是自養生物,動物都不能自己製造的

❷ 動物的食物鏈

動物的食物鏈
生態系統中貯存於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系,把生物與生物緊密地聯系起來,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系彼此聯系起來的序列,稱為食物鏈。按照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可將食物鏈分為捕食食物鏈、碎食食物鏈 (腐食性食物鏈)、和寄生性食物鏈。 食物鏈這個詞是英國動物學家埃爾頓(C.S.Eiton)於1927年首次提出的,據他自己說是受到中國俗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啟發。食物鏈包括幾種類型:捕食性、寄生性、腐生性、碎食性等,如果一種有毒物質被食物鏈的低級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雖然濃度很低,不影響草的生長,但兔子吃草後有毒物質很難排泄,當它經常吃草,有毒物質會逐漸在它體內積累,鷹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質會在鷹體內進一步積累。因此食物鏈有累積和放大的效應。美國國鳥白頭海雕之所以面臨滅絕,並不是被人捕殺,而是因為DDT逐步在它體內積累,導致生下的蛋是軟殼,無法孵化。一個物種滅絕,就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其物種數量的變化,因此食物鏈對環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食物鏈是一種食物路徑,它聯系著群落中的不同物種。食物鏈中的 能量和營養素在不同生物間傳遞著。食物鏈很少包括六個以上的物種, 因為傳遞的能量每經過一階段或食性層次就會減少一些。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根據它們在能量和物質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歸納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類。 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能用簡單的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這種功能就是光合作用,也包括一些化學合成細菌,它們也能夠以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生產者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進行初級生產或稱為第一性生產,因此它們就是初級生產者或第一性生產者,其產生的生物量稱為初級生產量或第一性生產量。生產者的活動是從環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陽光能或化學的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太陽輻射能只有通過生產者,才能不斷的輸入到生態系統中轉化為化學能力即生物能,成為消費者和分解者生命活動中唯一的能源。 消費者屬於異養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機物為食的動物,它們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根據食性不同,可以區分為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兩大類。食草動物稱為第一級消費者,它們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這一類動物如一些昆蟲、鼠類、野豬一直到象。食草動物又可被食肉動物所捕食,這些食肉動物稱為第二級消費者,如瓢蟲以蚜蟲為食,黃鼠狼吃鼠類等,這樣,瓢蟲和黃鼠狼等又可稱為第一級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動物的大型食肉動物如狐狸、狼、蛇等,稱為第三級消費者或第二級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級食肉動物為食物的如獅、虎、豹、鷹、鷲等猛獸猛禽,就是第四級消費者或第三級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費者,根據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動物或食肉動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於能自己製造食物,所以屬於生產者。而雜食類消費者是介於食草性動物和食肉性動物之間的類型,既吃植物,又吃動物,如鯉魚、熊等。人的食物也屬於雜食性。這些不同等級的消費者從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營養級″。 由於很多動物不只是從一個營養級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如第三級食肉者不僅捕食第二級食肉者,同樣也捕食第一級食肉者和食草者,所以它屬於幾個營養級。而最後達到人類是最高級的消費者,他不僅是各級的食肉者,而且又以植物作為食物。所以各個營養級之間的界限是不明顯的。 實際在自然界中,每種動物並不是只吃一種食物,因此形成一個復雜的食物鏈網。 分解者也是異養生物,主要是各種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及腐食性動物如食枯木的甲蟲、白蟻,以及蚯蚓和一些軟體動物等。它們把復雜的動植物殘體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最後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環境中去,被生產者再利用。分解者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大約有90% 的陸地初級生產量都必須經過分解者的作用而歸還給大地,再經過傳遞作用輸送給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分解者又可稱為還原者。

❸ 動物生長需要的食物歸根到底都是由植物製造的。這句話對嗎

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動物直接或間接地從植物身上獲取營養物質。所以說,動物生長需要的食物歸根到底都是由植物製造的。

❹ 怎麼養倉鼠怎麼製作它的食物加分!~

穀物類:大麥仁,蕎麥,燕麥米,小麥,綠豆,葵花籽仁,紅衣花生,高粱,大玉米粒,燕麥片,蠶豆瓣,紅米。
蔬菜類:脫水胡蘿卜,番薯絲。
乾果類: 木瓜干,菠蘿干,獼猴桃干,黃桃干,梨乾,蘋果乾,香蕉干。
合成糧類:比利時全方位,VK全方位,乳酪小蝦干糧
零食類: 純苜蓿葉,花生脆,羊乳酪,冠能幼犬糧。
乾果類,合成糧類,零食類都必須的鼠鼠專用的, 做不到這些還是喂正規鼠糧的好。
-----------------------------------------------------------------------------------------------------------------------
鼠鼠的食物:
不想怎麼花錢的話,力士祖莉濱田都可以(注意別買到假貨),其中相對好的就是濱田水果(喂得時候最好挑出水果乾和爆米花),海鮮糧不推薦(不小心買了的話,最好挑出小魚乾和小蝦干)。經濟還可以的呢,可以選擇比利時1000。當然比利時MINI400(侏儒鼠)和比利時750(熊類)都是蠻好的,注意別買比利時550啊(國產山寨)。VK的糧食都蠻不錯的,比較適合熊吃。現在可以淘寶買到代購的VK侏儒美毛,可以給公婆類的吃。錢完全不是問題的,那選擇就更多了(馬卡,威霸,鋼琴兔……),不說了。注意每一款糧食都要挑出瓜子和花生單獨控制量喂(冬天可不用)。
-----------------------------------------------------------------------------------------------------------------------
新人須知:
新到家的鼠鼠,放到你准備好的物件齊全(跑輪,小窩,食盆,水壺)的籠子(整理箱、大魚缸)內,食物(請給專業鼠糧)給足,水壺灌滿新鮮涼白開,冬天注意保暖(木屑+脫脂棉),夏天注意涼爽(貓砂/消暑墊沙+冰袋),1-2天內不要去打擾鼠鼠,鼠鼠需要自己適應環境。花鳥和快遞鼠鼠更需要安靜的環境,但也注意悄悄觀察以免發生意外。
-----------------------------------------------------------------------------------------------------------------------
如果發現ss有擤鼻涕撓鼻子或者不停的打噴嚏的現象就先給一兩粒頂著
拉稀是喂熟蘋果或者是蒙脫石散
鼠鼠感冒是板藍根直接兌在水壺里就好,不一點就夠,看到水變色了就行
濕尾便便是灰白色的
-----------------------------------------------------------------------------------------------------------------------

缺乏維生素A:倉鼠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腹瀉,而且影響發育,體型瘦弱。什麼食物含維生素A:胡蘿卜、蒲公英、綠色的蔬菜都富含維生素A
缺乏維生素B:倉鼠缺乏維生素B會導致腹瀉,而且影響發育,體型瘦弱。PS:維生素B能有效舒緩倉鼠的壓力。對於腹瀉的的倉鼠來說,維生素B也是必不可少的。什麼食物含維生素B:小麥胚芽,酵母,肉類等都富含維生素B
缺乏維生素C:倉鼠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關節腫脹,壞血病。什麼食物含維生素C:新鮮水果和蔬菜都富含維生素C
缺乏維生素D:倉鼠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倉鼠得佝僂病什麼食物含維生素D:魚肝油,小麥胚芽,綠色蔬菜都含維生素D
缺乏維生素E:倉鼠缺乏維生素E會導致倉鼠得皮膚病,不孕不育,肌肉麻痹,乳房炎,貧血等。PS:維生素E對倉鼠的重要性差不多等於維生素C對荷蘭豬的重要性,什麼食物含維生素E:小麥胚芽,綠色蔬菜等都富含維生素E

❺ 動物是怎樣獲取和消化食物的

獲取食物:
低等動物:吸收有機物
草食性動物:採食植物(屬捕食)
肉食性動物:獵食(也屬捕食)
其它動物以食腐等方式獲取食物
消化食物:
原生動物用胞內酶消化食物
腔腸動物在體腔(腔腸)通過胞外酶消化食物
草食有多室謂,盲腸發達用以消化植物
肉食動物及雜食動物通過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消化食物

❻ 動物食物鏈是怎樣的 告訴一下動物食物連的循環過程.拜託

生產者到初級消費者到次級消費者……到最高級消費者(就是沒動物再吃它了),最後全部的屍體OR糞便被分解者分解成無機物再由植物吸收轉化為有機物給動物吃,最終能量來自於太陽能,食物鏈不包括分解者!

❼ 動物的食物鏈是什麼

食物鏈是指生物相互制約、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網路關系。食物對任何生物來說都是極為重要,它是能供應生活所需的能源,修補受損機能及生長之用。而吃和被吃的行為在生物之間是互相緊密連系的,這就促成了食物鏈的形成。

食物鏈類型可分為4種:捕食性食物鏈、寄食性食物鏈、腐食性食物鏈和碎食性食物鏈

如草原生態的食肉動物—食草動物以及昆蟲—鳥類等,它們互相制約,共生共榮。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自然和諧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獅子、獵豹和獵狗為代表的食肉動物專吃食草動物,它們對角馬甚至斑馬的獵殺是兇殘的,但這種殘酷的捕殺既是食肉動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時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態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沒有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控制,食草動物就會迅速發展起來,當食草動物發展到一定數量,草原就難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動物也就失去生存和發展的條件。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捕殺,不僅能控制食草動物種群的數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同時也是提高食草動物的質量。生物學家經過長期的野外考察證明,食肉動物在獵捕過程中,選擇的對象往往是病殘弱小的食草動物,這無疑有利於物種的優勝劣汰。從這一點說,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兇殘捕殺,就顯得自然合理,天經地義了。
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在控制食草動物種群數量的同時保護了草原,各類飛鳥對昆蟲的捕食和食肉動物一樣,也起到保護草原的作用。而飛禽走獸的糞便則成為上好肥料,促使各種植物的生長。這種以植物為主體,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以及昆蟲—鳥類為客體所形成的食物鏈,對維護草原的生態平衡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兒牧草豐茂,牛羊成群,是我國最大的牧業基地。可是,歷史上由於這兒野狼成群,對牧業的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為了保護人畜的安全,當地牧民曾經組織過大規模的獵捕野狼活動,使野狼的數量銳減,剩下為數不多的狼再也不敢以草原為家,以牛羊為食,統統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見了,畜牧業空前發展,在牛羊種群不斷增加的同時,野兔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野兔和牛羊爭食牧草,草原難以承載,導致草場急劇退化,使草原面臨沙化的危險。
事實使人們認識到,食物鏈的任何一個環節一旦出現了問題,災難也就快要降臨了。野狼在飢餓的時候,固然偷獵牛羊,但在正常情況下,野狼是以野兔為食的。從這一點上說,是野狼控制了野兔的繁殖和發展,避免了野兔和牛羊爭食的現象,保證了草原的正常生態環境。當牧民認識到這一自然規律後,對野狼也就寬容了許多,再也不談狼色變、見狼就打了。

❽ 動物是如何獲得食物

一般動物是用嘴叼的方法運送食物,比如雞,燕子,松鼠等等,也有是用後腳蹬踹運送食物的如蜣螂等。

❾ 動物食物來源及營養級研究

不管是調查動物的食物來源,還是調查其所在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級位置,傳統方法都是通過直接觀察、胃容物分析、食物殘留物分析及其糞便分析等來實現。但傳統方法所獲得的信息極其有限。首先,通過直接在顯微鏡下解剖和觀察的結果就對動物的攝食情況作出判斷,其結果難以反映動物長期的攝食情況,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數據只能反映動物最近取食情況,很難調查動物的長期食性變化;其次,數據只能反映表面現象,對於有些食物,動物雖然採食了,但並沒有被消化吸收,調查的資料與動物長期依賴的主要食物可能有很大偏差;再者,傳統的分析方法雖對大中型動物的可操作性較好,但對一些小型動物(昆蟲和土壤動物)的食性分析難度較大,並且這種方法對動物傷害比較嚴重、調查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在應用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王建柱,2004)。

與傳統技術相比,穩定性同位素技術的主要優點在於樣品採集對研究的生態系統影響非常小,同時也能更好地反映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以及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間的中長時間尺度的變化。通過動物組織的穩定同位素組成來確定其食性和食物來源,所得到的數據反映的是生物長期生命活動的結果,較消化道內含物分析等傳統方法穩定準確。

動物不但對其棲息環境中植物同位素組成具有繼承性,而且還整合了較長時間段內動物所採食的所有食物同位素組成的綜合特徵。同時,不同生態系統或同一生態系統中不同植物間都存在明顯的同位素組成差異,使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同位素組成的差異研究動物食物的主要來源,還可以計算出每種食物(有多種食物來源的動物)在整體食物中所佔的比例,分析動物所處的營養級位置,劃分復雜食物網及群落結構等(王建柱,2004)。

1.動物的食物來源

動物組織的同位素組成總是與其生活環境中所食植物組織的同位素組成相一致。當動物的棲息環境發生變化或動物遷移到一個新的生境中時,動物組織的同位素組成又會向新環境中的同位素特徵轉變。這樣,動物組織的同位素組成就能真實地反映一段時期內動物的食物來源和棲息環境的變化(趙威,2008)。

近年來,穩定同位素方法因其在調查動物食物來源方面優勢顯著,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例如,Romanek等(2001)利用穩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調查林鶴(Mycteria americana)的覓食活動,發現林鶴的食物主要以淡水生物為主。盡管生活環境中鹽水生物豐富且更易捕獲,但林鶴更喜歡用淡水食物來飼養它們後代,這一結果也得到用航空示蹤器所調查的結果證實(王建柱,2004)。

魏明瑞等(2002)研究3種植食性哺乳動物牙齒碳同位素的結果表明,被測試的動物以碳同位素值為-20.7‰~-25.3‰的C3植物作為主要食物來源,同時他們又通過對動物的牙齒形狀分析,發現動物的低冠齒所指示的食性支持了牙齒釉質的碳穩定同位素所指示的食性。

穩定同位素也可用來研究動物食物的季節性變化。Ben-David等(1997)分析了貂鼠(Martesa-mericana)及其可能的食物(鹿屍、田鼠、松鼠、野鼠類、蟹和鮭魚)的δ13C和δ15N值,結果表明,雖然貂鼠有多種獵物,但貂鼠(血細胞和肌肉)的同位素特徵與野鼠類的種群數量有相似的季節性變化和年變化,說明貂鼠更喜食野鼠類。盡管其他食物(如鮭魚)常年都可捕食,只有當野鼠類的數量不足時,貂鼠才食用這些食物。Darimont和Reimchen(2002)用同樣的方法調查了灰狼(Canis lupus)食物季節性變化,隨著每年夏季鮭魚(Onchorynchus spp.)的遷移到來,灰狼的食物也發生了明顯改變。

用穩定同位素技術分析已經滅絕的或用常規方法難以測定的大型珍稀動物的食物來源情況,更顯現出其他方法難以替代的優勢。Cerling等(1999)對生活在草原和森林環境中的稀有大象的食性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大象的同位素組成和其生活環境的植物的同位素組成很接近,說明大象為草食性動物。Hilderbrand等(1996)也對滅絕的穴居熊和棕熊骨骼的碳氮同位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與以前研究的不同,指出穴居熊不僅不是草食動物,而且它所利用的食物中肉類佔41%~78%。由此可見,穩定同位素可以標記動物的食物來源。對於那些已滅絕的動物(穴居熊)或大型珍稀動物(大象),穩定同位素是研究它們的食物來源及其生活環境變遷的理想工具。另外,對於體型非常小的土壤動物、昆蟲以及水生無脊椎動物,用傳統方法確定它們的食物來源及食性十分困難,穩定同位素技術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有力工具(王建柱,2004)。

2.動物食物成分的估算

對草食動物食物成分的估算,可以按下式進行:

同位素地球化學

式中:δ13CSA為動物食物的δ13C值;δ13CG為C3植物的δ13C平均值;δ13CCW為C4植物的δ13C平均值;PW為C4植物對草食動物食物的貢獻率。利用該公式,可相對定量算出C3植物和C4植物在動物食物中的比例,也可以應用於較高的營養級,以估算C3和C4兩種營養源在食物鏈間的傳遞。

對食肉動物食物成分的估算,一般以下面方法進行,同時這也適用於食草動物。首先對食肉動物的δ13C和δ15N值進行校正。在食肉動物肌肉或整體的同位素測定值基礎上,δ13C和δ15N值分別降低2和3(M.Ben-David,1996;G.V.Hilderbrand,1996);對於蟲草雜食性動物來說,δ13C和δ15N值應分別降低1和2(B.R.Forsberg,1993)。這個下降幅度(食物與組織間的分餾效應)也可以由系統中兩種穩定性同位素的富集因子來替代。進一步利用雙同位素多元混合模型(al-isotope multiple-source mixing mode1)估算食物Ai在動物食物中所佔的比例FCRi。食物比例FCRi值可以由Ben-David(1997)等方法轉換得到:

同位素地球化學

式中:ZAi是校正後動物的同位素值與食物Ai的同位素值之間的歐氏距離,由下式來計算:Z= 其中,x表示動物和各食物成分的δ13C值之差,y表示動物和各食物成分的δ15N值之差。Z值越小,說明該食物成分在動物食物中所佔的比例越大。需要說明的是,在使用歐氏距離模型和其他有關同位素技術定量食性的模型時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各食物資源的碳和氮同位素之間應存在顯著性差異。歐氏距離模型有時會低估那些取食較多的食物種類,也會高估某些取食比例較低的食物資源,所以也是一個相對的食物比例,而非絕對的取食比例(易現峰,2005)。

當生物有兩種食物來源並且兩種食物來源的同位素組成不同時,可採用以下公式評價每種食物來源在消費者食性中所佔比重(以碳同位素為例):

同位素地球化學

式中:Kcarbon為食物A對消費者的貢獻比例;δ13CA和δ13CB分別為食物A和B的碳同位素組成;Δ13C為不同營養級間碳同位素相對富集系數;δ13Cconsumer為消費者的碳同位素組成。Knitron的計算公式形同Kcarbon

此外,L.Saito等(2001)還提出另外一種估算動物食物成分的方法,針對有多種(兩種或兩種以上)食物來源的動物,通過下述同位素質量平衡方程(isotope mass balance equation)(式18-18至式18-20)確定不同食物在動物食物中所佔比例。方程如下:

同位素地球化學

式中:δ13Ci和δ15Ni分別是消費者的C和N同位素組成;δ13Cj和δ15Nj分別為食物的C和N同位素組成;ΔC和ΔN分別為C和N同位素分餾值;fij是不同食物在整體食物中所佔比例;n代表消費者全部食物種類。

自碳同位素應用於動物的食性研究以來,迄今為止,已有不少關於動物食物成分估算的研究報道。Ostrom等(1997)用C和N同位素對農業生態系統中植物(小麥、玉米和苜蓿)-蚜蟲-瓢蟲(Hippodamia variegata)間能量流動進行了研究,運用上述同位素質量平衡方程計算瓢蟲的食物組成,結果顯示,在5月份,瓢蟲的食物有32%來自苜蓿,有68%來自玉米,到了8月份,其食物組成為苜蓿52%、小麥6%和玉米42%。

Cormie和Schwarcz(1996)在研究北美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食物組成時發現,即使在乾季,草原上C4植物占優勢,而北美白尾鹿還是很少食用C4植物(<10%)。此外,Ramsay和Hobson(1991)對北極熊(Ursus maritimeus)骨骼、肌肉和脂肪組織δ13C分析時發現,雖然北極熊一年有1/3時間活動在陸地上,但它幾乎不食用陸生食物。

Boutton等(1983)用碳同位素分析了東非草原上白蟻(Macrotermes michaelseni)的食物成分,並分別求出在Kajiado和Ruiru的白蟻食物中C4植物約佔70%和64%。此外,Magnusson等(1999)在亞馬孫中部的熱帶稀樹草原上研究了C3、C4植物對不同動物食物的貢獻,分別計算出C3、C4植物在多種動物食物中所佔的比例。如蝗蟲(Tropidacris collaris)食物中C3植物約佔90%,兩種切葉蟻(Acromyrmex latticeps nigrosetosus和Atta laevigata)食物中C3植物約佔70%;兩種白蟻(Syntermes mo-lestus和Nasutitermes sp.)主要以C4植物為食,而以白蟻為食的青蛙和蜥蜴有超過50%食物源於C4植物;雜食嚙齒動物(Bolomys lasiurus)大約有60%食物來自C3植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動物食物來源和不同食物在其食物中所佔比例時,各食物的同位素組成必須有明顯的差異(王建柱,2004),而且還應注意「同位素印跡(isotopic routing)」的現象(H.P.Schwarcz,1991),也就是同位素組成不同的食物在進入動物組織時,並不是先進行充分混合,然後平均分配到動物的不同組織或組織的不同組分中去,而是不同食物會直接進入動物的特定組織或部位(L.L.Tieszen,1983)。雖然「同位素印跡」現象還沒有得到更多的研究確認,但有研究表明同位素印跡現象確實存在(L.Z.Gannes,1998;S.Bearhop,2002)。這可能導致動物組織並不能反映其整體的食物組成,也使得利用動物組織同位素組成來研究動物食物來源變得更為復雜(王建柱,2004)。要使動物組織同位素組成能更准確地反映其食物組成,還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動物組織的同位素組成與其食物成分同位素組成間的關系,特別是當動物食物發生轉變時,動物組織同位素組成的動態平衡特徵的變化(McCutchan Jr JH,2003;L.I.Wassenaar,2001)。

3.動物的營養級位置

營養級關系是群落內各生物成員之間最重要的聯系,是群落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了解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核心。食物則是研究營養結構中一個重要的不可迴避的問題,所以在研究群落時,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食物的生產和消耗上。群落的營養級關系就是指生物有機體以什麼作為食物,以什麼方式獲取營養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和繁衍。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生物有機體取食什麼,又被什麼有機體所捕食。正是這種營養級關系以及由此得出的能量流動途徑,形成了生物系統的營養級結構。群落中各種生物有機體在食物鏈或食物網中所處的位置,亦即儲存於有機體內的物質和能量作為其他有機體的營養和能量,而沿食物鏈移動的過程中暫時停留的位置,叫做營養位置或營養水平(trophic position或trophic leve1)。它實際上是把食物網錯綜復雜的取食關系簡化為物質和能量移動的級別關系,營養位置的分類是機能的分類,而不是簡單的物種分類(易現峰,2005)。

近年來,碳、氮同位素技術被應用於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級關系,是較為實用、准確和簡單的一種方法。穩定性同位素技術是基於生物體內天然存在的同位素比值與它們食物密切相關這一原理建立起來的(易現峰,2005)。動物體內同位素組成的變化通過代謝過程完成,消費者最初獲得的營養來自於植物,因而植物的同位素分布模式必將影響到動物的組成。生物的新陳代謝會引起同位素的分餾,使15N、13C同位素在生物體內進一步富集,這樣逐級富集重同位素從而實現了不同營養級間同位素的富集作用。一般而言,動物的δ13C值較它們的食物約富1~2左右。陸地和水生生態學的研究表明,δ13C有隨營養級的升高而增加的趨勢,從而為食性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前提條件。

δ13C和δ15N在營養級間的富集通常分別為1‰~2‰和3‰~4‰(K.A.Hobson,1992;G.V.Hilderbrand,1996),因此頂級捕食物種(top predator)組織內13C和15N的濃度是最高的。測定消費者組織中的同位素,就可以推斷它們的食物信息以及在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級位置。

在動物營養級關系研究中,因為δ15N的富集更為明顯(通常為3‰~4‰),所以δ15N更多地用於評價消費者在食物網中的營養級位置,其次是13C,也有一小部分應用D。很多研究表明,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動物組織δ15N值在相鄰營養級間差異(Δ15N)明顯,且比較恆定,Δ15N大約為3.0‰~5.0‰。這樣,測得已知相鄰營養級間動物組織δ15N值,就可以劃分動物的營養級位置,公式如下:

同位素地球化學

式中:δ15Nbase是食物鏈底層生物N同位素組成(即初級生產者);Δ15N是相鄰營養級同位素分餾值,即Δ15N=δ15Nconsumer-δ15Ndiet;當λ=1時,是初級生產者,λ=2時,是嚴格意義上的草食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δ15Nbase和Δ15N值隨環境條件不同(不同地理位置)、生態系統的不同(陸地或海洋生態系統)而有所不同。Δ15N值應從實際捕食關系中(觀察到的)或是統計學角度(與主要食物間的差值)確定。而且當λ>2時,營養級通常不是整數,也就是說消費者消費的不單是同一營養級食物(王建柱,2004)。

當消費者利用兩種δ15N不同的食物來源時(例如雜食性魚類同時利用敞水區和沿岸帶食物),應用其中一種食物的δ15N作為評價消費者營養級的基值顯然是不妥的。因此,為了同時考慮δ15Nbase的空間異質性,消費者的營養級位置的計算公式為

同位素地球化學

式中:α為兩種食物來源中一種對消費者氮的貢獻比例;δ15Nbase1是食物鏈底層第一種生物的N同位素組成;δ15Nbase2是食物鏈底層第二種生物的N同位素組成。

生物中δ15N值受食物源和生物的新陳代謝兩方面因素的影響。生物的新陳代謝會引起同位素分餾,使15N同位素在生物體內進一步富集,這樣逐級富集重同位素從而實現了不同營養級間同位素的富集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動物組織δ13C值隨營養級位置增加而增大(McCutchan Jr JH,2003),可以與Δ15N一起作為動物營養級位置指標(P.J.W.Olive,2003)。但有些研究認為相鄰營養級間δ13C值的差值(Δ13C)較小,約為0.4‰~1.0‰,使δ13C值在動物營養級研究方面的應用受到限制(B.J.Peterson,1987)。

與傳統方法相比,穩定同位素技術在研究動物群落結構方面有如下優點:①穩定同位素技術可以連續地測出食物網中動物的營養級位置,從而克服了傳統方法營養級只有整數的缺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動物在食物網及群落中的位置及作用;②用穩定性同位素技術所得到的營養級關系,反映了動物間捕食與被捕食相互作用的長期結果,而不是某一偶然的捕食關系;③穩定同位素方法在研究小體型(昆蟲和土壤動物)及復雜動物群落結構(水生動物)時更顯其優越性,使我們可以真正地弄清這些動物在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中的作用。

Cabana和Rasmussen(1994)對高營養層次魚類———湖鱒營養級的研究是一個相當典型的例子。他們在24個加拿大地盾湖泊(Shield lakes)中測得成年湖鱒的δ15N值范圍非常寬(7.5‰~17.5‰),對一個生物種屬來說這樣的氮同位素組成范圍太寬,按照每一營養級氮同位素的富集度+3.5‰來計算,它幾乎橫跨了3個營養級,如何來認識這一現象呢?進一步的研究證明在這些不同的地盾湖泊中有不同的食物網結構,有的食物鏈短,有的食物鏈長。在短食物鏈湖泊中沒有糠蝦和餌料魚,所以,湖鱒只能主要直接攝食浮游植物和底棲生物;而在另一些有糠蝦和餌料魚的食物鏈中,湖鱒就主要攝食糠蝦或餌料魚。因此,在食物鏈的兩個中間營養層次有或沒有的不同情況下,湖鱒可以處於不同的營養層次上,所以會顯示出寬的δ15N值范圍。這實際上證明雜食性是食物網的一種重要特性。

趙亮(2004)根據穩定性同位素技術原理建立了高寒草甸生態系統中動物的營養級模型,根據模型計算得出7種動物在高寒草甸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級如表18-1所示。

表18-1 高寒草甸生態系統7種動物的營養級

(引自趙亮,2004)

值得考慮的是,在研究動物營養級位置時,雖然穩定同位素在劃分一些復雜食物網和群落結構(如蟻類和鳥類群落)時具有很大優勢,但應該注意到,在研究不同生態系統動物群落時一定要選擇一個適當的同位素基線(isotopic baseline)。因為不同環境中,動物賴以生存的C源(δ13Cbase)和N源(δ15Nbase)的同位素組成差異很大,沒有一個適當的同位素基線,單從動物組織同位素組成是無法估計動物所處的營養級位置的(D.M.Post,2002)。

❿ 動物之間的食物鏈[5個以上]拜託了......

食草動物稱為第一級消費者,它們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這一類動物如一些昆蟲、鼠類、野豬一直到象。食草動物又可被食肉動物所捕食,這些食肉動物稱為第二級消費者,如瓢蟲以蚜蟲為食,黃鼠狼吃鼠類等,這樣,瓢蟲和黃鼠狼等又可稱為第一級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動物的大型食肉動物如狐狸、狼、蛇等,稱為第三級消費者或第二級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級食肉動物為食物的如獅、虎、豹、鷹、鷲等猛獸猛禽,就是第四級消費者或第三級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費者,根據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動物或食肉動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於能自己製造食物,所以屬於生產者。而雜食類消費者是介於食草性動物和食肉性動物之間的類型,既吃植物,又吃動物,如鯉魚、熊等。人的食物也屬於雜食性。這些不同等級的消費者從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營養級〃。

閱讀全文

與動物是如何製造食物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