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長江三鮮哪個是保護動物

長江三鮮哪個是保護動物

發布時間:2022-07-25 20:57:34

㈠ 長江四鮮指的什麼東西

長江四鮮指的是長江生長的四種魚分別是銀魚、刀魚、長吻鮠和鰣魚。

銀魚:古稱「膾殘魚」。此魚形細長,身透明,體光滑,長約一指。喜 棲息於近海的長江口,正規名字叫間銀魚,當地人眾稱「麵杖魚」。因這魚細骨無鱗,色明瑩如銀,其味又極鮮美,故深受食客青睞。

刀魚:因此魚其狀似刀形,俗稱刀魚。刀魚「狹薄而長頭」,與鳳鱭有相似之處,但比鳳鱭個大,也稱江鱭。個大者有一尺來長。此魚特點是肉質細膩鮮嫩,入口即化,但絲毛骨較多,食之須小心。清明前大量上市。一過清明,其絲毛骨即變硬,價錢就開始下跌。

刀魚,學名「刀鱭」,屬洄遊魚類。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農諺有「春潮迷霧出刀魚」,是春季最早的時鮮魚。刀魚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

宋代名士劉宰曾有詩稱贊:「肩聳乍驚雷,腮紅新出水,以薑桂椒,末熟香浮鼻。」刀魚是張家港主要水產品之一,境內長江水域均可捕獲。前期刀魚雄性多,體大,脂肪多;後期雌性居多,體小,脂肪少。「清明」後,刀魚肉質變老,俗稱「老刀」。

經常吃刀魚對人的好處,魚肉富含豐富蛋白質,可以幫助幼兒生長發育。生病或身體有傷口時,吃魚可以幫助恢復及癒合;魚肉中EPA及DHA可降低血脂質,免於心臟病威脅。魚油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D,特別是魚的肝臟含量最多。魚類也含有水溶性的維生素B6、B12、煙鹼酸及生物素、礦物質。

長吻鮠:學名長吻鮠,俗稱江團。此魚特點其吻圓突,口腹部,體無鱗,大者長達一米以上。現產量急劇減少,已不易捕捉。長江鮠肉肥肉鮮,精燉紅燒,均為魚中名品。其鰾肥厚,可制魚肚,歷來為上等食用魚類。 長吻鮠下身略帶粉紅,無鱗,粗長,腹部膨隆,尾呈側扁。

長吻鮠是長江水產的三大珍品之一,民間通稱「江團」,又稱「肥淪」、「肥頭魚」。 英文名:longnose catfish。這種魚只見於大江大河的激流亂石之中,湖泊中極難見,生存水域一般都至少在10米以上深度(現養殖技術可在池塘飼養)。 長吻鮠一般為500-2500克,少數個體可達10公斤。春冬兩季,體狀膘肥、肉質鮮嫩,正是品嘗的最佳時令。

蘇東坡曾寫詩贊它曰:「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葯人」。詩中道出了長吻鮠的特別之處:肉質白嫩,魚皮肥美,兼有河豚、鯽魚之鮮美,而無河豚之毒素和鯽魚之刺多。

鰣魚:古稱「魱」。形秀而扁,似魴而長,長約70厘米,銀白色,腹部具棱鱗。一般三四齡成熟,春夏之交,溯江而上,主要產於南通的長江入海口到南京燕子磯一帶的下游地段。其味極為鮮美,更宜不刮鱗清燉,為長江魚類中的極品。可惜近年已瀕臨絕跡,其身價愈發昂貴。

鰣魚,江海洄遊型魚類,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分布我國南海及東海,亦見於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體呈長橢圓形,較側扁,一般體長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頜稍長於上頜。上頜骨正中有一顯著凹陷,上下兩頜均無齒。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眼的一半。腮孔大。鱗片大而圓薄,上有細紋。無側線。腹部有大型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腹鰭極小;背鰭、臀鰭各一個,背鰭條14~15,臀鰭條16~18;尾鰭深叉形,被有小鱗。體背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暗藍綠色。

鰣魚為洄遊性魚類,入江河產卵時魚群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下游鎮江、南京產量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見。

㈡ 長江三鮮和太湖三白是什麼

太湖三白是指白魚、銀魚和白蝦;長江三鮮是指河豚、鰣魚和刀魚。

三白太湖白蝦:清《太湖備考》上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的記載。白蝦殼薄、肉嫩、味鮮美,是人民喜愛的水產品。

鰣魚早在漢代就已成為美味珍饈,春江鰣魚以唇有朱點者為上品,據說系嚴子陵用朱筆點過。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

所以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稱其為「惜鱗魚」、「南國絕色之佳」,並做詩贊曰:「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 太湖三白(太湖三寶)之 太湖白魚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健康網——刀魚、鰣魚、河魨 長江三鮮的營養價值

㈢ 長江特產是什麼

長江特產--揚子鱷

揚子鱷生活在淡水裡,主要分布在我國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曾稱霸於中生代,那時,地球是它們的天下。後來因為環境變化,恐龍等許多爬行動物不能適應而絕滅了;而揚子鱷等爬行動物卻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揚子鱷生活在水邊的蘆葦或竹林地帶,以魚、蛙、田螺和河蚌等作為食物。但有時會襲擊家禽和壓壞莊稼,加上它長相"醜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有害動物而被捕殺,所以數量稀少。揚子鱷長約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膚上覆蓋著大的角質鱗片。每年10月就鑽進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來活動。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產卵,幼鱷9月出殼。揚子鱷為我國特產動物。現在,人們研究恐龍時,除了根據恐龍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揚子鱷等爬行動物去推斷恐龍的生活習性。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我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我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

㈣ 只屬於中國本土的珍稀野生動物

中國本土的珍稀野生動物有:

1、大熊貓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隻,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截止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隻。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經過進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仍然劃分為食肉目,發怒時危險性堪比其它熊種。

2、金絲猴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分布於四川、陝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

3、華南虎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我國特有亞種,華南虎頭圓,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較長,胸腹部雜有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黃色並布滿黑色橫紋。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條紋,條紋的間距較孟加拉虎、西伯利亞虎的大,體側還常出現菱形紋,在亞種老虎中體型較小。

華南虎以草食性動物野豬、鹿、狍等為食,是中國的十大瀕危動物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紅色物種名錄極度瀕危,在野外已滅絕。

4、朱䴉

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日本及俄羅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都失去了蹤影。難道朱䴉真的消失了嗎?七十年代後期,中國鳥類學家開始尋找朱䴉,1981年終於在陝西洋縣姚家溝發現2窩共7隻朱䴉,轟動了世界。

5、褐馬雞

褐馬雞是一種產於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因耳部由兩個雪白的耳羽,好似長角,或有人稱之為角雞或耳雞。尾羽上翹後,披散垂下,如同馬尾,故名馬雞,馬雞屬共有4種,均產於中國,既藏馬雞、白馬雞、藍馬雞和褐馬雞。許多動物學家建議,應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

褐馬雞主要棲息在以華北落葉松、雲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和華北落葉松、雲杉、楊樹、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僅見於中國山西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河北西北部、陝西黃龍山和北京東靈山。1987年調查野生種群僅有數百隻,根據2009年文獻報道,中國現存的野生褐馬雞數量在17900隻左右。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6、黑頸鶴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雲貴越冬,少數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

㈤ 痛心!長江白鱘滅絕,長江還有什麼瀕危物種

在長江之中還有幾種瀕臨滅絕的魚類,最常聽說的就是「長江三鮮」,這三種魚分別是河豚、鰣魚和長江刀魚。在我國古代時期這三種魚就很有名氣,例如蘇東坡就頗愛河豚魚。目前長江鰣魚已經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在長江中幾乎看不見野生的鰣了,而長江刀魚由於數量極其稀少,現在一條長江刀魚可以被炒到萬元一斤,但還是有很多人趨之若鶩的要品嘗,吃點養殖的不好嗎?
除此之外就是白鱀豚,這是一種極其瀕危的物種,很有可能也已經滅絕了。它有很多美麗的名字,通常被人稱為「水中大熊貓」、「長江女神」等等,是非常古老的古老的孑遺生物,在大約530萬年前就可能出現在長江流域。目前白鱀豚還屬於「極危」等級,尚未確定其滅絕,科學家稱白鱀豚很可能會成為因為人類活動滅絕的第一個鯨豚類動物。

㈥ 長江三鮮的具體介紹

鰣魚、刀魚、鮰魚,被人們稱為「長江三鮮」。
鰣魚體扁而長,色白如銀,肉質鮮嫩,每年5—6月由沿海上溯入江而得名,是名貴的淡水魚之一,被列為我國「鰣、甲(中華鱘)、鯧、黃」四大名魚之首。鰣魚多產在西江、錢塘江、長江下游一帶,其中鎮江鰣魚最為鮮嫩、肥美。鰣魚鱗下多脂肪,烹調時一般不去鱗,帶鱗清蒸,保持真味。鰣魚營養價值極高,體內含有蛋白質、脂肪、鐵質、鈣、磷、核黃素等多種營養。
刀魚體型狹長而薄,頗似尖刀,全身呈銀白色,晶瑩可愛。每年3—4月間分布長江口岸,故鎮江一帶素有「春有刀鱭夏有鰣」之說,刀魚肉質細嫩,腴而不膩,味道鮮美。烹調花樣多,品種有「糖醋酥刀魚」、「白汁雙皮刀魚」、「清蒸刀魚」等。
鮰魚頭呈錐形,尾長、嘴小、肚大、無鱗、刺少,肉質細嫩,含有多種維生素。

鰣魚,江海洄遊型魚類,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分布我國南海及東海,亦見於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體呈長橢圓形,較側扁,一般體長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頜稍長於上頜。上頜骨正中有一顯著凹陷,上下兩頜均無齒。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眼的一半。腮孔大。鱗片大而圓薄,上有細紋。無側線。腹部有大型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腹鰭極小;背鰭、臀鰭各一個,背鰭條14~15,臀鰭條16~18;尾鰭深叉形,被有小鱗。體背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暗藍綠色。
[編輯本段]【產地】
鰣魚為洄遊性魚類,入江河產卵時魚群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下游鎮江、南京產量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見。
[編輯本段]【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質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編輯本段]【性味】
甘,平。
①《食療本草》:"平。"
②《綱目》:"甘,平,無毒。"
[編輯本段]【歸經】
《本草求真》:"入脾、肺。"
[編輯本段]【功能】
①《食療本草》:"補虛勞。"
②《日用本草》:"快胃氣。"
③《本經逢原》:"性補,溫中益虛。"
[編輯本段]【宜忌】
①《食療本草》:"稍發疳痼。"
②《本草求原》:"發疥癩。"
[編輯本段]【營養】
1.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症。
[編輯本段]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兒及產婦食用;
2. 多食發疥,故體質過敏及皮膚患有瘙癢性皮膚病者忌食;患有痛症、紅斑性狼瘡、淋巴結核、支氣管哮喘、腎炎、癰癤療瘡等疾病之人忌食。
[編輯本段]烹飪指導
1. 由於鰣魚鱗片富含脂肪,故烹調加工時不去鱗,以增加魚體的香味;
2. 鰣魚的烹調方法很多,以清蒸、清燉、烤、紅燒最為普遍。
[編輯本段]食療作用
鰣魚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有補益虛勞、強壯滋補、溫中益氣、暖中補虛、開胃醒脾、清熱解毒、療瘡的功效。
[編輯本段]其他相關
鰣魚在魚類分類學上屬於鯡形目、鯡科、鰣屬,曾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馳譽千百年。鰣魚早在漢代就已成為美味珍饈,東漢名士嚴光(子陵)以難舍鰣魚美味為由拒絕了光武帝劉秀入仕之召,更使鰣魚名滿天下,嚴子陵釣魚台至今仍是富春江上的第一名勝。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也對鰣魚贊賞有加,稱其為「惜鱗魚」、「南國絕色之佳」,並做詩贊曰:「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從明代萬曆年間起,鰣魚成為貢品,進入了紫禁皇城。至清代康熙年間,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餚,當時首批捕撈的鰣魚一上岸,即日便用快馬日夜兼程,遞送京城。
《本草綱目》稱鰣魚「肉,甘平無毒,補虛勞。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燙火傷,甚效。」
《日用本草》:凡食鰣魚,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筍、荻芽帶鱗蒸食為佳。
《隨息居飲食譜》:鰣魚甘溫,開胃,潤臟,補虛。有句話: 「春鯿,秋鯉,夏三黎」。 三黎即鰣魚. 鰣魚肉細嫩,脂肪厚,脂肪中有一層不飽和脂肪酸,在蒸熟的時候有一種獨特的香味,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9克、不飽和脂肪17克,是我國名貴魚類之首,亦為長江三鮮之首。 鰣魚之說: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所以,蘇東坡稱它「惜鱗魚」。況且鰣魚不能離開水面,出水即亡,因此運往京師一定要快速行進,以保持其新鮮。著名評話家王少堂在他的《宋江》一書中,對鰣魚的特性有段描述:「鰣魚生得最嬌。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一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她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鰣魚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她那麼得人喜歡的原因。
張愛玲女士曾經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足見鰣魚的美味程度,堪比花中海棠,書中紅樓。只是鰣魚刺多,想必食用時,讓食者異常焦急。
----------------------------------------------------------------
刀魚 學名「刀鱭」,屬洄遊魚類。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農諺有「春潮迷霧出刀魚」,是春季最早的時鮮魚。刀魚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宋代名士劉宰曾有詩稱贊:「肩聳乍驚雷,腮紅新出水,以薑桂椒,末熟香浮鼻。」刀魚是張家港主要水產品之一,境內長江水域均可捕獲。前期刀魚雄性多,體大,脂肪多;後期雌性居多,體小,脂肪少。「清明」後,刀魚肉質變老,俗稱「老刀」。刀魚和鰣魚、河豚和鮰魚一起被譽為「長江四鮮」。
[編輯本段]刀魚飼養
刀魚,魚如其形,體形側扁狹長如刀。大部份種類的刀魚分布在東南亞、南亞的熱帶地區,只有少數品種的刀魚分布在非洲地區。它們的背鰭細小而透明,臀鰭自腹部開始一直延伸至尾鰭,猶如一片極薄的裙邊,就象刀鋒一樣結合 在一起。刀魚的體色基本上以銀灰色為主,也有少數白化品種的刀魚呈金色,它們嘴裡有細小的牙齒,雖然習性並不兇猛,但依然會吞食體形較小的其他魚類,因而只適合與大型種類的魚類一起混合飼養。刀魚還具有獨特的輔助呼吸器官——氣囊,可以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氣,這一點無疑顯示它們極其強韌的環境適應能力。由於刀魚奇特的體形,而深受部份喜愛大型魚類的水族愛好者的寵愛,殊不知在原產地,刀魚是當地的主要食用魚類之一,據說,以其肉加工成的煎餅美味無比,是當地的特色食品之一,無疑讓我們目瞪口呆的同時,深為這些飼養在我們水族箱中受到精心呵護的刀魚感到慶幸。
刀魚屬於夜型性魚類,喜歡在幽暗的光線下游動、攝食,它們的生長速度很快,飼養也很簡單,20℃以上的弱酸性水質環境即可保證它們的健康生長。刀魚只接受動物性活餌,小魚、小蝦都是它們喜愛的餌料,不過只要有耐心慢慢引導,刀魚也會接受魚肉等等的其他一些人工餌料。
刀魚的雌雄鑒別和繁殖都很難,據說只有在繁殖其間,從雌魚略顯膨脹的腹部才能鑒別出其特徵,其他的體型差異無從參考。據資料介紹,刀魚會將魚卵產在水族箱中的岩石、沉木上,產卵後成魚會輪流看護,直到大約6-8天以後,受精卵孵化出仔魚。但是,在國內還沒有成功繁殖的記錄。
刀魚的一些常見的種類有:七星刀魚、斑紋刀魚、非洲刀魚、帝王刀魚、金刀魚(白化種)、魔鬼刀魚等等。
[編輯本段]長江刀魚面臨滅頂之災

現在市面上的刀魚,大多是「湖刀」、「海刀」和「河刀」,雖然都是刀魚,但其口感和品質遠不能與長江刀魚相比。無奈的是,長江刀魚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
生態環境變化是重要原因
綜合多位專家的分析,造成刀魚目前狀況有三大原因:一是與長江口網具太多太密有關;二是因為長江上游的水利工程建設,導致下游水量不足,海水上溯致使長江口刀魚繁殖環境受影響;三是與以前過度捕撈有一定關系。但專家們透露,這些並非造成刀魚目前狀況的主要原因,真正導致長江刀魚目前幾乎絕跡的主要原因是生態環境的變化。水污染、熱發電都在破壞長江生態,特別是無毒的含氮污水排放,直接導致了長江水的富營養化,江水中的苔蘚滋生就是富營養化的表現。富營養化帶來的後果,直接導致刀魚產卵地遭破壞,一系列生態鏈因此受到打擊,不少淡水魚因為無法適應而慘遭絕跡。
[編輯本段]經常吃刀魚對人的好處
魚肉富含豐富蛋白質,可以幫助幼兒生長發育。
生病或身體有傷口時,吃魚可以幫助恢復及癒合;
魚肉中EPA及DHA可降低血脂質,免於心臟病威脅。
魚油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D,特別是魚的肝臟含量最多。魚類也含有水溶性的維生素B6、B12、煙鹼酸及生物素、礦物質。
[編輯本段]黃河刀魚
黃河刀魚肉質細
黃河刀魚的故鄉在黃河口一帶,因其形似利刀而得名。其實,刀魚的學名叫刀鱭魚。在黃河口,當地人稱其為「倒魚」,這大概是因其沿黃河逆流洄遊的緣故。歷史上,黃河幾經改道,但黃河刀魚總是順河而去又沿河而來。長江口和海河口雖然也有刀魚,但總不及黃河刀魚量多,味美。
山東的東平湖是黃河刀魚的主要產卵地。這里,魚蝦眾多,浮游生物豐富,自然成了黃河刀魚的天然繁育基地。黃河刀魚每年都在東平湖產卵、孵化,順黃河入海,在黃河口附近水域生活。黃河水中的麥穗魚及浮游生物匯集在入海口處,為黃河刀魚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餌料。每年3月底,長大育肥的成魚便由其生長地———黃河口,又進入黃河,逆流而上,向東平湖洄遊。
黃河刀魚在洄遊途中,消耗大而攝食少,因此,越往上游越瘦,刺也越硬。大多數刀魚游至東平湖就停止洄遊,也有少數能穿越東平湖洄遊到河南境內。但這時魚已瘦成皮包骨頭,難以食用了。因此,食用黃河刀魚的最佳地點當屬黃河口。
黃河刀魚肉質細嫩,鮮味奇特,濃香異常,既有海產品那樣的鮮味,又有黃河魚類特有的香味,無論是烹炸煎炒都可以做成美味佳餚,當地傳統的用小蔥鮮韭炒的黃河刀魚,更是濃香可口,醋烹刀魚色味俱佳,既可冷吃,也可熱食,是當地人招待客人的拿手菜。
---------------------------------------------------------------
鮰魚(鮠魚)下身略帶粉紅,無鱗,粗長,腹部膨隆,尾呈側扁。這鮰魚是何方神聖?據引進鮰魚的昌崗中路粵菜食府羅先生介紹,鮰魚是長江水產的三大珍品之一,學名「長吻鮰(鮠)」,因與「回」同音,民間通稱「回魚」,又稱「鮠魚」、「肥淪」、「江團」、「白吉」、「肥頭魚。英文名:longnose catfish。這種魚只見於大江大河的激流亂石之中,湖泊中極難見,溪或堰塘中不會有,生存水域一般都至少在10米以上深度。
LiuTao鮰魚一般為1500-2500克,少數個體可達10公斤。春冬兩季,長江江口鮰魚體狀膘肥、肉質鮮嫩,正是品嘗的最佳時令。
蘇東坡曾寫詩贊它曰:「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葯人」。詩中道出了鮰魚的特別之處:肉質白嫩,魚皮肥美,兼有河豚、鯽魚之鮮美,而無河豚之毒素和鯽魚之刺多。
鮰魚常見病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從種苗質量、魚池魚體工具消毒、飼料投喂、水質管理等各個環節上嚴格把關,把病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目前長吻�的常見病、多發病有以下幾種。
(1)腸炎病。主要危害成魚、親魚及1冬齡以上的幼魚,發病季節為6—9月。主要症狀是: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腸壁充血,用手輕壓腹部有黃水從肛門流出。防治方法:堅持定期換水,保持池水清新活爽;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投喂磺胺胍或土黴素葯餌,每天投喂一次,3天為一個療程。
(2)爛鰓病。病魚體色發黑,離群獨游,鰓絲腐爛,粘液較多,鰓蓋骨表皮充血發紅。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引發大量死亡。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徹底清池消毒,發現病魚立即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潑灑,或用2—3%的食鹽水浸洗病魚。
(3)車輪蟲病。多發生在魚苗階段,病魚體表及鰓部寄生大量車輪蟲,魚體消瘦,逐漸死亡。防治方法:用100毫克/升的福爾馬林液浸泡病魚,或用0�35毫克/升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連續2天。
(4)小瓜蟲病。病魚鰓、鰭和表皮上有許多小白點,極易死亡。發現病魚,用0.7—1毫克/升的硝酸亞汞浸洗病魚10—15分鍾;若大量發生,則要轉池飼養,原池徹底清池消毒後另行安排生產。
商品魚捕撈與銷售。商品魚的捕撈一般在11月至12月初進行,先用圍網捕出一部分,然後干塘捕捉。商品魚按規格分類,用網箱暫養。通常將尾重1000克以上的商品魚立即運往市場活銷;尾重500克以下的,選留下來專池養殖,作為下一年養殖的魚種。
[編輯本段]鮰魚的吃法
鮰魚游於長江與吳鬆口以及崇明島附近,季節性很強,春夏間最肥美,嘴有兩長須,俗稱鮰老鼠。魚皮有彈性且多膠質,紅燒最佳,其色澤紅潤油光,魚塊裹著一層薄而勻的鹵汁,湯汁不用勾芡,魚本身膠質已有黏性,所謂自來芡,魚表皮肥糯滋潤,肉質軟嫩無刺,醬味鮮咸之中有甜味,是上海本幫菜的傳統本色。

㈦ 「長江三鮮」之一,因味道極為鮮美而廣受食客喜愛的魚是什麼

刀魚(學名Coilia ectenes Jordan),又稱刀鱭,毛鱭,是一種洄遊魚類,與河魨、鰣魚和一起被譽為「長江三鮮」。平時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長頜鱭由海入江,並溯江而上進行生殖洄遊。泥沙在這里堆積,為河床鋪上了一層厚厚的「被子」;來自海洋的浮游生物極大地充實了魚類的餌料;恰當的水溫,又保證了「餌料們」的持續繁衍,為魚、蟹、蝦等江鮮營造了絕佳的棲身環境。

長江流域產的三種魚,其中有刀魚,河豚,鰣魚,因鰣魚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了,現在有很多人把鮰魚取代了鰣魚變為了三鮮之一,當今刀魚已成為了實實在在的魚中奢侈品,

㈧ 我是湖南人,記得小時候常吃一種魚,方言叫「木乃乃」,不知學名應該叫什麼

從你提供的情況來看,是鰣魚
鰣魚(學名:Tenualosa reevesii)俗稱遲魚,屬輻鰭魚綱鯡形目、鯡科、鰣屬。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1988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第一級的保護物種。
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 。「芽姜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南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蒓鱸。」這是宋詩人蘇東坡描寫鰣魚的詩篇。鰣魚產於長江下游,以當塗至採石一帶橫江鰣魚最佳美,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然而而近年來,長江水生物種頻頻告急,繼揚子鱷、中華鱘、白鱀豚、胭脂魚之後,長江鰣魚又發生瀕臨滅絕危機。

回頭魚

㈨ 鰣魚河豚刀魚為什麼稱為長江三鮮

因為鰣魚河豚刀魚不僅肉質特別細嫩腴肥,且營養豐富。
長江三鮮指的是刀魚、鰣魚、河豚,都屬長江洄遊魚類,鹹淡水兩棲,每逢春季溯江而上,在淡水產卵繁殖後入海,與一般定居類江魚不同。
三鮮中,滋味與口感最特別的當屬河豚,它帶有肉刺的魚皮膠質濃厚、粘口,豐腴鮮美,入口即化。
營養價值:富含動物蛋白質和磷質等,營養豐富,滋味鮮美,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對人類體力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閱讀全文

與長江三鮮哪個是保護動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