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奇妙的小動物有哪些

奇妙的小動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25 21:59:49

『壹』 哪些小動物有特殊本領

1.毒蛇有毒——捕殺獵物

毒蛇是美麗的動物。它們的唾液通常從尖牙射出,用來麻痹敵人。人們一般認為毒蛇有毒,然而毒蛇的毒液只能在血液中才能起到相應作用,而飲用毒液則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前提是口腔內沒有創口)。

『貳』 世界上,有什麼神奇的動植物

動物的

1、眼鏡猴
來自菲律賓的眼鏡猴,身長10-12厘米,還沒有成人的巴掌大。瀕臨滅絕的眼鏡猴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眼鏡猴長著兩只圓溜溜的特別大的眼睛,眼珠的直徑可以超過1厘米,好像戴著一副特大的舊式老花眼鏡。所以,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十分形象的名字:眼鏡猴。實際上,它的每一隻眼睛重達3克,比它的腦子還重。其聽覺敏銳,頸部幾乎可旋轉360度。
2、多刺的魔鬼
澳洲棘蜥是一種澳洲特有的沙漠蜥蜴類,雖然有一個凶險的名字,但是澳洲棘蜥是一種完全無害的動物.當夜幕降臨沙漠的時候,沙漠變得非常的冷,空中散落的水蒸氣在棘蜥的身體上形成露水,棘蜥皮膚上數以千計的細小的凹槽,非常快的使露水遍布全身,最終順著凹槽直接送進棘蜥的嘴裡。棘蜥還有非常怪異的飲食方式。棘蜥會坐在一個蟻穴邊幾個小時,用自己充滿粘液的舌頭粘住螞蟻為食。據悉,這種沙漠物種一分鍾能夠吃掉45隻螞蟻。
3、變色龍
變色龍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爬行動物,它有適於樹棲生活的種種特徵和行為。它有很長很靈敏的舌,伸出來要超過它的體長,舌尖上有腺體,能分泌大量粘液粘住昆蟲。它一雙眼睛十分奇特,眼簾很厚,呈環形,兩隻眼球突出,左右180度,上下左右轉動自如,左右眼可以各自單獨活動。變色龍用長舌捕食是閃電式的,只需1/25秒便可以完成,而且它們的舌頭的長度是自己身體的2倍。在樹上一走一停的動作使天敵誤以為是被風吹動的樹葉。
4、斑紋兔
2007年4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稱印尼巴里桑山國家公園內安裝的攝像頭夜間拍攝到兩張蘇門答臘斑紋兔的照片,圖片中一隻長約0.5米的斑紋兔在啃食食物。這是35年來第3次看到這種兔子,上次拍攝到這種斑紋兔是在2000年,而科學家最後一次親眼看到它是在1972年。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亞洲區負責人科林·普爾發表聲明說:「蘇門答臘斑紋兔非常罕見,任何能夠證明它還存在的證據都是好消息,這也證明保護蘇門答臘地區熱帶雨林非常重要。」
5、灰臉象尖鼠
科學家在非洲坦尚尼亞發現新品種哺乳類動物灰臉象尖鼠(grey-faced sengi),學名為Rhynchocyon udzungwensis。此象尖鼠生活在森林地面,靠吃昆蟲維生。這是127年來發現的第一個象新種,體重僅有18盎司的灰臉象尖鼠算得上是象家族中的龐然大物。這種動物有些像,生活在坦尚尼亞的森林低層,重約500克,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6、宏都拉斯幽靈蝙蝠
宏都拉斯白蝙蝠在新大陸是最小的食蔬蝙蝠,這種小動物普遍棲息於林地之間,在被它們咬過的芭蕉或香蕉樹的樹葉中央部分休息。白蝙蝠分布於中美洲的低地。宏都拉斯的白蝙蝠絕對是一種小動物;體長37-47毫米,重約5克,身披毛絨絨有光澤的白色「外套」覆蓋,這件漂亮的外套只在靠近翅膀的地方混有微微的灰色。白蝙蝠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們的耳朵、腿和翅膀,包括臉、鼻子的部份全都是明亮的橘色.
7、鴨嘴獸
鴨嘴獸是單孔目動物。有第六感,有電子接收功能,可以感知肌肉收縮所產生的電場。這意味著只要你運動某塊肌肉,鴨嘴獸就會知道你的具體方位。即使鴨嘴獸又聾又瞎同時沒有了嗅覺來獲知你的具體位置,它們也能找對自己的運行路線。科學家成功繪出了鴨嘴獸這一奇特的哺乳動物的基因組草圖,發現鴨嘴獸屬於半水生、半陸生動物,而且是為數不多的產蛋而非胎生的哺乳動物之一。它的基因組也兼具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的基因特點。
8、巨型椰子蟹
椰子蟹的體型碩大,外殼堅硬,配上兩只強壯有力的巨螯,讓它的模樣看起來又凶又蠻橫。它也是個爬樹高手,尤其善於攀爬筆直的椰子樹,而且它可以用強壯的雙螯剝開堅硬的椰子殼,然後享用裡面香甜的椰肉。所以它還有一個在國際上通用的名字椰子蟹。這種寄生蟹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節肢動物。它們能活30多年,可以長到1.5米長和9磅(合4公斤)重。
9、跳鼠――小小跳高能手
跳鼠生就一副跳高的身材:強壯的長長的後腳和一根有助於在半空中保持平衡的長尾巴。但令人失望的是,最普通的跳鼠只會在矮樹下的草叢間蹦來蹦去。然而草原跳鼠卻名副其實,它可跳出約1.5~3米遠。跳鼠生活在北美洲及歐亞大陸的北部。到了冬天,天氣變冷時,它們會找一個洞藏身、築巢,然後冬眠。跳鼠一年冬眠6~9個月,但每兩星期會醒來一次,可能是要小便。冬眠時,跳鼠的體溫下降到稍高於冰點.
10、墨西哥行走魚
墨西哥鈍口螈(Ambystoma mexicanum)或稱美西螈,也叫六角恐龍或墨西哥行走魚或墨西哥水怪,僅分布於墨西哥的一個湖泊中,為兩棲動物綱有尾目鈍口螈科。由於「嗚帕魯帕」的奇特叫聲而名聲大噪,被稱為「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多變的體色是它們的魅力之一,據說全世界有超過30種種類。常見到的有普通體色、白化種(黑眼)、白化種(白眼)、金黃體色(白眼)和全黑個體。目前因污染和棲息地破壞而面臨滅絕.

植物的

豬籠草

豬籠草是大家較熟悉的高級食蟲植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食蟲植物。它是半木質性的蔓生植物,一般高約3米左右。葉子互生,葉柄扁平,葉片寬大,葉片的尖端延伸出細而長的葉梗,葉梗末端又膨大而成捕蟲袋,其形狀很像豬籠,所以人們叫它豬籠草。捕蟲袋即是豬籠草的捕蟲武器,看上去猶如一個個「小瓶子」掛在植株上,因此豬籠草也是一種瓶狀植物.光棍樹

在熱帶東非和南非的乾旱地區,生長著一種奇異而有趣的樹,樹上一年到頭只是一些光溜溜的綠枝,不長葉子,偶然長葉,但也很少,因此人們叫它「光棍樹」(圖5)。也有人叫它神仙棒或綠玉樹,日本人稱之為青珊瑚。

這種樹屬大戟科,和我們常見的花卉霸王鞭、一品紅等植物是同宗兄弟。它的樹姿別具一格,直立、光禿,樹高4—9米,枝條肉質、綠色、圓棍狀,長成無刺的灌木或小喬木的樣子。它的葉子很小,如不注意是不容易看見的,而且往往早就脫落了。

光棍樹為什麼不長或很少長葉子呢?因為這種樹的故鄉在非洲的乾旱地區,那裡常年雨水很少,非常缺水,為了保水抗旱,它們的葉子就逐漸變小,甚至慢慢地消失了。這樣,可以減少體內的水分蒸發,大大節省用水。為了製造有機質而能生存下去,它的樹枝就變成了綠色,以代替葉子進行光合作用。可見,光棍樹的這種有趣特點, 是為了適應嚴酷的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而逐漸形成的特殊抗旱本領。

瓶子草

瓶子草是一類著名的食蟲植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長在沼澤地、潮濕的田野或湖濱,屬被動捕捉型食蟲植物。

瓶子草的葉子非常奇特而有趣,有的呈管狀,有的呈喇叭狀,還有的呈壺狀,看上去好似各種形狀的瓶子,因此人們把它稱為瓶子草。

瓶子草的這些瓶狀葉便是捕捉昆蟲的「誘捕器」。瓶子的內壁非常光滑,並生有蜜腺,能分泌出香甜的蜜汁,以引誘昆蟲上鉤,瓶壁上還生有一排排尖刺般的倒毛,可以幫助捕捉昆蟲,頂端有一片唇瓣。瓶子的底部盛有液體,這是瓶子草設置捕捉昆蟲的「水牢」。當昆蟲受到香甜味引誘前來吃蜜時,便爬到了滑溜的瓶口邊緣,它想鑽進瓶里以吃到更多的甜蜜,這時就會滑落到瓶底,掉進液體之中。如果掉進瓶底的昆蟲企圖爬出來,內壁四周的倒毛就好似衛士手中的長矛擋住了它的去路,使其無法逃生;如果昆蟲試圖飛出去,它的翅膀就去碰到倒毛或內壁,而又重新掉進液體之中。就這樣,昆蟲被活活淹死在「水牢」中;然後內壁分泌出消化酶,進行消化分解,再由薄壁細胞將分解出的氨基酸吸收。

人們對瓶子草的瓶底液體來源十分感興趣,過去一般都認為是積存的雨水。可是,近年來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這些液體不是雨水,而是根系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分,即使在乾旱之年,瓶底里也照樣有液汁。有趣的是,在液體中還生存有細菌,這些細菌可以幫助瓶子草分解捕捉到的獵物。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瓶子草的捕蟲「武器」雖然巧妙而有效,但也有不怕者。比如有一種蜘蛛,常常在瓶口上織網,劫獲瓶子草蜜汁引誘來的昆蟲,而自己卻不會掉進瓶里。更有甚者,有一種蛾子的幼蟲,居然毫無顧忌地進入瓶中吸食,消化酶卻對它絲毫也不能損傷;還有一種蚊子,能夠垂直降落和起飛,它將卵產在瓶子草的瓶底液體里,卵在液體中孵化成幼蟲,幼蟲又安然無恙地長成成蟲,然後再展翅飛出去,而消化酶對它也毫無損害,這其中的奧秘還有待於科學家去探索。

瓶子草主要分布在美洲、亞洲熱帶地區,以及澳大利亞和埃及等國。瓶子草有多種,有的長相非常奇妙而有趣,在這里不仿向大家介紹幾種。

在印度洋的島嶼上,生長著多種瓶子草,它們的「瓶子」有的像竹筒,有的像酒杯,還有的像罐子,真是五花八門、奇形怪狀。其中最值得介紹的是,有一種瓶子草的葉片呈管狀,葉片頂端有一個彎曲下來的蓋子蓋在瓶口上方,看上去好似一頂帽子,故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帽蓋瓶子草。它不僅能捕捉昆蟲,有時甚至連小鳥也成了它瓶中的獵物。

捕蠅草

食蟲植物的葉片變得非常奇特而有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囊袋,還有的像蚌殼……。各種奇形怪狀的葉子,是它們捕捉昆蟲的有效「裝置」。

不同的食蟲植物其捕食昆蟲的方式也不一樣。瓶子草和豬籠草設陷阱捕蟲,是一種消極等待的被動方法;而捕蠅草則是採用積極主動的方法捕蟲,因此最為惹人注意,也顯得更加有趣。有一部科教電影叫《中山植物園》,裡面有這樣一個非常珍貴的鏡頭:一個甲蟲爬到一株植物的葉片上,蚌殼似的葉片迅速合攏,葉緣的刺毛也交錯地扣合起來,把甲蟲牢牢地關在裡面,這株奇趣的植物就是捕蠅草。

捕蠅草是一種多年生宿根植物,莖很短,葉輪生。葉子的構造很奇特,在靠近莖的部分有羽狀葉脈,呈綠色,可進行光合作用;但到了葉端就長成肉質的,並以中肋為界分為左右兩半,其形狀呈月牙形,可像貝殼一樣隨意開合,這就是它的「誘捕器」。每半個葉片的邊緣都生有10—25根剛毛,其內側靠近中助的地方,又生有3根或3根以上的感覺剛毛(或叫激發剛毛)。在葉緣還生有蜜腺,能夠分泌蜜汁用以引誘昆蟲。

平時誘捕器張開,葉片向外彎曲,當上鉤的昆蟲爬到葉片上吃蜜時,如果其中一根激發剛毛被觸動兩次或兩次以上,或者在數秒鍾內至少有兩根激發剛毛被觸動,那麼誘捕器就會在20—40秒鍾內閉合,葉片便向里彎曲,葉緣上的剛毛交叉鎖在一起,將獵物囚禁在裡面。當昆蟲在裡面掙扎時,便再次觸動激發剛毛,每觸動激發剛毛一次,誘捕器就閉合得更緊。同時,激發剛毛受到刺激後,葉片上許多紫紅色小腺體就分泌出一種酸性很強的消化液,將蟲體消化,然後再由這些腺體吸收。大約5天後,當昆蟲的營養物質被吸收干凈後,葉子又重新張開,准備捕捉新的獵物。

在所有的食蟲植物中,捕蠅草是人們最熟悉和科學家研究最多的一種植物。早在一百多年前,達爾文就曾精心研究過食蟲植物,他特別喜歡捕蠅草,並稱它為「世界上最奇妙的一種植物」。

達爾文和生理學家伯登·桑德森對捕蠅草的捕食過程進行了研究,並有一些卓越的發現。達爾文觀察到,捕蠅草的激發剛毛受到刺激後,要間隔一定的時間後葉片才開始運動。因此他推測,一定有類似動物神經的電脈沖信號從剛毛傳到誘捕器的運動細胞上,從而產生運動。伯登·桑德森用電流計來進行測定,結果電流計指針顯示出有一股微弱的電流。這實際上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動作電位。動作電位以每秒20毫米的速度通過葉子,正是這種電信號調節了捕蠅草的捕食運動。研究者還發現,如果對剛毛的刺激強度不夠,便不能產生動作電位,誘捕器也不發生運動。當兩次刺激時間相隔太近時,誘捕器也不能閉合,因一個動作電位不可能在距前面一個太近的時間里產生。這種現象,與動物神經中發生的麻痹現象十分類似。

後來,美國科學家威廉斯和皮卡德發現,捕蟲草的動作電位,產生於每根剛毛頂端基部或靠近基部的感覺細胞中發生的受體電位;而每一個受體電位都產生若干個動作電位,使剛毛不停地運動。

達爾文不僅對捕蠅草在捕到昆蟲時,其誘捕器不斷緊閉,正確解釋為由於昆蟲為了逃脫所作的掙扎不斷刺激激發剛毛的結果;而且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昆蟲死後,誘捕葉片仍在緊閉。後來,威廉斯和皮卡德對這一現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釋:捕蠅草有兩種運動,一種是快速的捕捉運動,另一種是慢速的消化運動。前者是由機械刺激引起,由動作電位傳遞的;後者是由死亡昆蟲的化學物質激發,由激素引起的。威廉斯和他的同事用實驗證明了這一解釋的正確性。他們把半閉合的捕蠅草浸在近似於它分解昆蟲所釋放的溶液里,結果誘捕器又緊縮了大約40%。千奇百怪的樹

在前蘇聯南部生長著一種有趣的樹,當地居民叫它「眼睛樹」。令人吃驚的是,當把樹皮剝掉後,便會露出一隻只大眼睛似的疤痕;同時,每隻「眼睛」里還會流出「眼淚」這種「眼淚」是一種粘性液汁,可以用來代替膠水使用。

在印度有一種奇特的電樹,如果人們從樹旁經過,一不小心碰到了它的枝條,便會被電打得很難受。經科學家研究發現,原來這種樹具有發電和蓄電的本領,並且蓄電量和電壓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中午,太陽光最強,溫度最高,它的蓄電量最大,電壓也最高;而到了午夜,它的蓄電量最小,電壓也最低。

在非洲北部生長著一種奇怪的「炸彈樹」,它結出的果實有椰子那麼大,非常堅硬,呈金黃色。成熟後往往會突然爆炸,碎殼可以飛出20多米遠,其威力不亞於手榴彈,不少鳥兒在啄果時被炸死。

在南美洲秘魯南部山區有一種奇異的樹,它的樣子很像棕櫚樹,當地居民叫它「捕鳥樹」。這種樹的葉片很大,上面長滿了又尖又硬的刺。鳥兒不知這些尖刺的厲害,當落到樹上休息時,就會被刺傷或刺死。

在印度尼西亞的森林裡,有一種能將飛鳥彈死的樹,當地人叫它「彈樹」。這種樹的樹枝非常奇特,是一種帶鉤的彎枝,鉤尖倒鉤於另一枝的枝杈上,隨著樹木的生長,鉤尖被枝條所牽拉而成為「弓上弦」的狀態。當飛鳥稍加觸動時,枝條便脫鉤彈出,往往將鳥打得頭破血流或傷肢斷翼,有時會立即死亡。

在馬來西亞有一種奇妙的樹,它在凌晨3點整開花,而到了次日下午4點整落瓣,從來不提前或推遲,非常准時,如同報時的「鍾表」,因此被人們譽為「報時樹」。

在我國黑龍江省和吉林省交界的地方,生長著一種能產鹽的奇樹,人們叫它「木鹽樹」。每到夏季,樹幹上凝結一層雪白的鹽霜。若用刀子輕輕把它刮下來食用,其質量可與上等精鹽相媲美。

在我國新疆南部孔雀河和塔里木河匯合處的鐵干里克,生長著一種名叫異葉楊的樹,在樹皮上,每年都可產出很多蘇打(碳酸鈉),故人們又稱它為「蘇打樹」。

在東南亞和我國西雙版納、海南島一帶,生長著一種油瓜樹,結出的油瓜有西瓜那麼大,一棵樹可結出100—200個。一個瓜里有6—8粒種子,種仁含油量高達70%,一粒種子可榨一兩多油。這種油有杏仁味,是高級食用油。如果種子用火烤一烤,吃起來有豬油味,所以人們叫它「豬油果」。
最長的植物

北美紅杉、道格拉斯黃杉和王桉,雖然都有身高超過110米的記錄,被稱為「世界最高的樹」,但卻不是身體最長的植物。

在美洲、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海域中,生長著一類個體極為巨大的褐藻門植物。它們用粗達1米的固著器固著在深幾十米的海底岩石上,成體往往長達百米以上,最長的可達400米,堪稱世界上身體最長的植物。這類海藻藻體的主柄上有多達100個左右長15—60米的細長分枝,分枝上生有眾多側生的「葉片」,整體重量可達數百公斤,其身體之碩大在藻類植物中無與倫比,因此被稱為巨藻。在海水溫度適宜的春夏季節,巨藻生長極為迅速,最快時每天可長2米左右,因此它們也是世界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

在陸生植物中,身體最長的是熱帶雨林中的棕櫚科省藤屬種類。它們雖然不能直立生長,卻依仗著出色的攀援本領,如游蛇一般攀附在其它樹木身上。據植物學家測量,最長的省藤屬植物莖長可達24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樹北美紅杉身長的2倍多。

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記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一株來自中國的豆科植物紫藤,是1892年栽種的,迄今已逾百年。它的身長達到150多米,覆蓋了幾乎一英畝的面積,體重252噸。這株巨大的紫藤,春季開花時的景色極為壯觀,在持續5個星期的花期內,陸續開放的花朵有150萬之多,因此被列為世界最大的花木。

另據1974年11月的一則報道,一株經過人工激素處理的攀援植物西悉蓮,身長達到了182.88米。

『叄』 哪些動物有神奇的特點

動物具有神奇之處的例子很多,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例子有:


1. 狗有非常強的嗅覺能力;


2. 大象是唯一能用鼻子捏死敵物的動物;


3. 蜜蜂能用不同的飛舞花樣傳遞信息;


4. 獵豹具有最快的奔跑速度;


5. 如果以動物自身體重為參照物,那麼,螞蟻有著驚人的力氣;


6. 燈塔水母具有獨一無二的「返老還童」、「長生不老」的本領;


7. 北極鴨能耐零下110°的低溫;


8.電鰻、電鯰、電鰩、瞻星魚這幾種水生動物的身體有很強的放電能力;


9.螢火蟲下腹部有發光器官,能夠發光;


10.燕子離開一年後,還能找到相隔數萬里的去年做窩的老房子。


11.蝙蝠能在完全漆黑的房子里自由飛行而不會碰壁;


12.壁虎能甩掉尾巴乘機逃跑;


13.能隨時改變身體顏色的變色龍。


總之,動物多種多樣,它們也各有所長,舉不勝舉。


『肆』 看完昆蟲記你知道了哪些小動物呢,有什麼感想呢

一張方桌,一把椅子,承載了法布爾悠悠三十年歲月。

法布爾說,星辰美景不能打動他,因為它們缺少生命。生命,是多麼奇妙。夏日鳴蟬,螳螂產子,螞蟻搬家,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我們面前展現。

昆蟲帶給我感動和震撼,同樣,在法布爾身上,我也學到了堅持。法布爾為了小孔雀蝶的夜間婚禮准備了五年;為了探索小闊條紋蝶的繁衍,等待了三年,一次次的失敗,他不氣餒,只是細致的再重復一遍實驗,正如他所說「好運總是要捉弄一番,然後才向堅忍不拔者微笑。」是啊,好運也是有前提的,只有堅忍不拔才能贏得運氣,這是達爾文對三十年研究的總結吧!因為熱愛,選擇開始,因為真理,選擇堅持。這三十年,苦,也不苦,是昆蟲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昆蟲。

『伍』 神奇動物有哪些

1、葉海龍

葉海龍的名字源於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它的樣子就像一片漂浮在水中的藻類,葉海龍可以呈現綠、橙、金等體色,它全身由葉子似的附肢覆蓋,使其偽裝性極強。只有在擺動它的小鰭或是轉動兩只能夠獨立運動的眼珠時才會暴露行蹤。

與海馬類似,雄性海龍能夠攜帶150到200枚卵。 在雌海龍將這些卵產出後,這些受精卵將在雄海龍尾巴下面的蜂巢狀區域(抱卵點)內度過約8周時間。海龍沒有牙齒和胃,它們靠吃磷蝦為生。在澳大利亞,它們 被稱為澳洲海馬,葉海龍生活在10-12度的低溫少浪水域。南澳大利亞政府從1982年起將葉海龍列為了保護動物

2、馬來熊

馬來熊主要生活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馬來熊站立時高度大約為1.2米,是熊類家族中個頭最矮的,經常因為體形小而被稱為犬熊。馬來熊體重平均65公斤,還有一條長約5厘米的短尾巴。雄性的體形一般要比雌性大。

與其它熊類不同,馬來熊的毛皮又短又滑,這可能是由馬來熊所居住的低海拔地區的氣候條件所導致的。馬來熊全身覆蓋著黑色或棕黑色的皮毛,在其胸口有一個淺橙黃色的馬蹄形斑紋。在馬來熊鼻子和眼睛附近也長有類似顏色的皮毛。也正是這種獨特的斑紋使它獲得了「太陽熊」的別稱。

3、可蒙犬

雌性可蒙犬體長69厘米,雄性可蒙犬的體長則至少可以達到71厘米,大多數都超過76厘米,屬於犬類中較大的品種。雖然可蒙犬看上去有點笨重,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十分靈巧的大型犬類。

可蒙犬又長又粗相互纏繞在一起的白色的毛像極了某些黑人的辮子或是拖把(可蒙犬的毛發是犬科動物中最重的)。幼犬的毛是十分柔軟和蓬鬆的,但是隨著年齡的長大,毛也越來越卷,直到變成一簇一簇的,以後則很少脫落。可蒙犬的毛生來是純白的,但如果不經常洗的話就會變成米色。

4、安哥拉兔

安哥拉兔是人工馴養的兔類中的一種,長有有些誇張的超長松軟絨毛。安哥拉兔原產於土耳其的安卡拉,和安哥拉貓、安哥拉山羊一樣有名,在18世紀成為法國王室的寵物,並且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遍布歐洲。

安哥拉兔在20世紀被流傳到美國,由於安哥拉兔羊毛般的絨毛會長的很長,使這個毛團般的小動物看起來體積非常大。

5、小熊貓

小熊貓是一種珍稀的植食哺乳動物,身材比家貓稍大,達到了大約55厘米。它長有和大熊貓一樣能縮回的爪子,還有由手腕關節骨頭伸長發育成的偽大拇指。小熊貓的腳底長有厚厚的毛,可以用來抵禦寒冷並且隱藏汗腺。

小熊貓生活在中國南部以及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地區。在尼泊爾文字中,小熊貓的名字是「吃竹子和植物的小動物」。

6、樹懶

樹懶是生活在美洲中部及南部的中型身材的哺乳動物,屬於蠕舌亞目下的大地懶科和樹懶科。樹懶是一種完全不挑食的動物,樹懶們會吃昆蟲、小蜥蜴和腐肉,但它的主食還是嫩芽和樹葉。

長期的樹棲生活使它們擁有了獨特的適應能力。樹懶的胃非常大,蠕動緩慢,並分隔成幾個帶有各種共生細菌的胃室,這些胃部的細菌可以消化那些只含有極少營養的堅韌樹葉。

樹懶胃部食物的重量要佔吃飽時體重的三分之二,而且 對這些食物的消化過程長達1個月甚至更多。但是樹葉提供的能量實在太少了,樹懶因此進化出了一系列特徵: 樹懶的新陳代謝十分緩慢(比其它同樣體型的動物要慢一倍),樹懶活動時體溫一般為攝氏30到34度,休息時的體溫還要更低。樹懶們大都生活在號角樹上。

7、皇帝絹毛猴

皇帝絹毛猴的名字源於它的鬍子看起來像德國的一位皇帝。皇帝絹毛猴生活在亞馬遜盆地西南部,在秘魯、玻利維亞等國都有分布。成年皇帝絹毛猴體長24至26厘米,體重大約300到400克。皇帝絹毛猴行動靈活,整天在樹叢間跳來跳去。

8、白面粗尾猿

白面粗尾猿主要分為蓋亞那粗尾猿和金面粗尾猿,這種長相怪異的動物生活在巴西、法屬蓋亞那和委內瑞拉等國家。白面粗尾猿主要以水果、堅果和昆蟲為食。

9、貘

貘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有一個有點像拉長的豬鼻子的長鼻子,但是它的下巴卻很短。貘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區,東南亞地區也有分布。貘是一種具有較強攻擊性的動物,它們和大型偶蹄類動物是近親,例如馬和犀牛等等。

10、星鼻鼴鼠

星鼻鼴鼠生活在美國北部和加拿大地區,它們生活在潮濕的低地地區,以土壤中的小蟲子為食。星鼻鼴鼠善於游泳和挖掘,但是最神奇的還是它們星形的鼻子,其成年體長達到15到20厘米。

11、艾艾狐猴

艾艾狐猴是一種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奇怪動物,它長有尖利的牙齒和細長的趾爪,其中指尤其鋒利,可以鑽開木頭。艾艾狐猴使用中指挖開樹木,尋找其中的蟲子作為食物,艾艾狐猴是本家族中唯一的一種。

12、鯨頭鸛

鯨頭鸛的巨大鳥喙看起來就像一個鯨魚的頭部,鯨頭鸛的體積很大,平均有1.2米高,5.6公斤重,翼展達到2.33米,成鳥羽毛為灰色,而雛鳥羽毛為棕色。鯨頭鸛生活在東非的蘇丹和尚比亞等國家。

鯨頭鸛是在19世紀才被人類所發現和記錄的,雖然古代埃及人和阿拉伯人有可能見過這種怪鳥,但是詳細的記錄在案的時間並不長。

13、蠑螈

蠑螈是一種兩棲類動物。由於它的幼體沒有經歷變態發育,所以在成年時仍保留了水生和帶腮的特點。圖中的蠑螈生活於墨西哥城底下的湖泊,它們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因為它們能夠再生絕大部分肢體。

蠑螈容易飼養,有很多國家人都把它們作為寵物來飼養。

14、水滴魚

水滴魚生活在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附近的深海里,由於水滴魚生活在偏僻的地區,因此人類很少能看到它們。水滴魚生活的地方的水的壓力是海平面的幾十倍。在這種環境下,魚膘很難有效的工作。

為了保持浮力,水滴魚的身體是由一種密度比水略小的膠狀物質構成。這使得水滴魚不花力氣就能輕松的從海底浮起。缺乏肌肉對於水滴魚來說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它主要靠吞食麵前的浮游生物為生。

15、雪蟹

雪蟹是科學家在2005年對南極地區海域進行考察時候發現的,這種甲殼綱動物體長大約15厘 米,通體覆蓋滿了長長的絨毛。雪蟹生活在南太平洋水面下2200米的地方,因此它的眼睛已經退化,視力幾乎完全消失了。雪蟹身體內寄生的微生物幫助它生活 在環境惡劣的海底深處,有些科學家認為雪蟹是靠吃微生物生活的,但是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雪蟹是一種以海藻和小蝦為食物的動物。

『陸』 動物有什麼奇特的地方

1、珊瑚蟲:珊瑚蟲可以在自己身上巧妙地記住「日歷」;它們每年都在自己的體壁上刻畫出365條環紋,即一天「畫」一條。珊瑚蟲可以根據天象的變化來「計算」、「記載」一年的時間,結果十分精確。

2、蜜蜂:工蜂所建造的蜂巢相當奇妙。它所建蜂巢底部的菱形的鈍角全部都是109°28′,所有的銳角都等於20°32′。經過數學家自理論上計算,若要消耗最少的材料,而製成最大的菱形也正是這種角度。

3、丹頂鶴:成群結隊地遷徙,並且排成「人」和「一」字字形。那「人」字形的角度永遠都是110°。「人」字形的夾角的一半正好為54°44′8″,然而金剛石結晶體的角度也剛好是這個度數。

4、恐龍:陸地上最高的動物是生活在中生代的蜥腳類恐龍,其中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波塞東龍身高可達17米高,相當於6層樓的高度。

5、螞蟻:將一隻死蚱蜢切成為三塊,第二塊比第一塊大一倍、第三塊又比第二塊大一倍,在螞蟻發現那三塊食物40分鍾之後,聚集在最小一塊蚱蜢地方的螞蟻僅有28隻,第二塊卻有44隻,第三塊竟有89隻,後一組差不多比前一組多一倍。

『柒』 奇妙的動物有哪些

1.紅色昆蟲
瓢蟲和百合甲蟲是最常見的紅色昆蟲
瓢蟲和百合甲蟲是最常見的紅色昆蟲,雖然瓢蟲通常不同程度地帶有斑點,但百合甲蟲沒有。與傳聞所說正好相反,研磨成胭脂紅的不是紅甲蟲,胭脂紅來自一種生活在仙人掌果種的淺灰色介殼蟲,這種燦爛的紅色燃料是由阿茲特克人發現的。猩紅色的百合甲蟲長5毫米左右,但是,因為鮮亮的紅色外殼它們的確非常奪目。盡管它們非常美麗,但是,百合甲蟲是園丁們的剋星,他們害怕看到這些紅蟲出現在自己的百合上。
2.紅色蜘蛛
紅色蜘蛛不是很常見
紅色蜘蛛不是很常見,可能是因為很大程度上它們是埋伏捕食的食肉動物,在獵物逃走之前它們需要保持隱蔽。盡管如此,紅色蜘蛛仍然存在,邪惡的紅色只能讓它們看起來更加令人厭惡。
雖然只有部分紅色,但著名的黑寡婦蜘蛛已經通過展露它背部怪誕的紅色沙漏標志向我們警告它的致命毒性。黑寡婦蜘蛛和可怕的赤背蜘蛛以及澳大利亞的漏斗形蜘蛛共享這一特徵,看起來很漂亮,但是如果被它咬到……
3.紅色海星
海星是奇特的動物
科學家可能希望我們忘掉「Starfish」這個名字,把這種海中棘皮動物叫Sea Stars(海星),因為它們不是魚。它們還不見得只有5條觸須,但似乎最少是這個數,它們可能多達40條觸須!至於顏色,它們幾乎占盡所有顏色。嗯,紅色對於海星似乎不錯,這個顏色有助於潛水者把它和棲息在珊瑚礁上的其他彩色動物區別開來。
海星是奇特的動物,至少與人類相比是這樣。從解剖學上講,它們沒有血液也沒有大腦。但它們有再生能力,失去臂後能再生,在野生環境中它們能活到35歲。
4.紅色洪堡魷魚
洪堡魷魚有3個心臟、藍色血液
因為消防車似的橙紅色和猙獰的樣子,這些巨大的頭足類動物還被叫做「紅色魔鬼」。它們以襲擊潛水者有時甚至試圖摘掉他們的面罩而聞名!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因為這些動物能長到7英尺(約2.1米)長,通常會用它們的喙狀嘴和觸須(長著針一樣尖利牙齒)上的吸嘴把獵物撕開。
如果你認為海星奇怪,那就來看看洪堡魷魚,洪堡魷魚有3個心臟、藍色血液,唯一的溝通方式是使用它們皮膚中的發光器官。

『捌』 世界上有哪些奇妙的動物

自己感覺最奇妙的就是鯊魚。

鯊魚作為一種魚類,竟然沒有與魚鰾,無法控制自己的沉浮...

並且鯊魚的魚鰓也和其他魚類不同,無法主動讓海水流過...

這就使得鯊魚必須要保持游動,才能夠不會沉入海底窒息。

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讓鯊魚練就了強健的肌肉,成為海洋的霸者。

『玖』 奇特的動物有哪些介紹

阿特蘭提庫斯,又名藍龍。它身長不超過8厘米,生活在南非和澳大利亞海岸。是一種奇怪的軟體動物,屬於海蛞蝓種類,長相很美麗、像是「外星生物」。

2. 紅唇蝙蝠魚,產於厄瓜多。它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擁有一副下拉的紅唇,使它看起來悶悶不樂。

3.玻璃蛙,這種青蛙產於美洲熱帶雨林地區,它擁有透明的皮膚,其內臟器官清晰可見。

4.撒旦葉尾壁虎,這是馬達加斯加島上的特有動物,這種動物能逼真地模仿乾枯的樹葉,蜷縮自己的身體,成為另一片「樹葉」。因它的眼睛為暗紅色,故得此名。不幸的是,這種動物已頻臨滅絕。

5.墨西哥鈍口螈,也叫「海底六角恐龍」,是一種兩棲動物。這種動物由於被大量捕殺,用於制葯,而面臨滅絕的危險。

6.水滴魚,它產於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全身呈凝膠狀,缺乏肌肉組織。這種動物的生活習慣相當被動,從不努力游泳和捕食,依靠深海中的魚類殘骸生存。 由於水滴魚長相看起來比較郁悶,也被稱為「全世界表情最憂傷」的魚。它還曾獲得「世界最丑動物」評選活動的冠軍。

7.葉海龍,它生長在澳大利亞海域,其生活習性與海馬相似。它的長相易於保護自己,看起來就像是一堆樹葉,而被掠食者忽略。此外,葉海龍的繁殖方式十分特別,雌海龍將卵排在雄海龍尾部的育嬰囊中,由雄海龍來完成懷孕分娩。

8.雪人蟹,這種螃蟹的身上布滿了白色的細細絨毛,絨毛里有大量的細菌群,可以過濾海水中的有毒物質。這種蟹生活在深海里,完全沒有視覺功能,終身生活在黑暗中。

9.安哥拉兔,又名長毛兔。它因身上厚厚的毛發而成為世界紡織業的新寵,其毛發因為比羊毛輕,而被用來製作精美、細致的衣服。

10.眼鏡猴,這種動物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它是目前已知的身軀最小的猴子種類,相較於嬌小的身軀,溜圓的大眼睛成為了它的象徵。這種猴子大部分時間都在樹上,有晝伏夜出的習性。

11.雀尾螳螂蝦被稱為海洋中的螳螂,也被稱為「拳擊手」,因為它銳利的前螯鉤如錘子一般可以輕易敲碎甲殼類、貝類、螺類等動物的硬殼,甚至是玻璃水箱。

12.星鼻鼴,它是北美地區的一種哺乳動物,生活在潮濕的低地。其面部旁邊有22個粉紅色、靈活的觸角,這有助於它在黑暗的環境中覓食蠕蟲、昆蟲等。

13.紫蛙,這種動物一般身長8厘米,鼻子極小,眼睛也很小,但是相較而言,身軀卻十分龐大。這種物種最早於2003年在印度被發現,也是該物種唯一生存的地方。

14.Umbonia 胸蛙,這種動物被譽為「帶刺的昆蟲」,它可以完美地變身成植物而隱藏自己,從而在森林中存活下來。它們生活在南美洲,靠吸取植物的汁液為生。

15.七鰓鰻(學名:Lampetra japonica),又名八目鰻、七星子。它的特點是嘴呈圓筒形,沒有上下齶,口內有鋒利的牙齒。

『拾』 世界上的奇妙動物

星鼻鼴:曾被認為是外星密探的東西
簡介
如果要在動物王國中評選明星的話,星鼻鼴一定會以它奇形怪狀的鼻子勝出,它那像章魚觸須一樣的鼻子非常獨特。著名的物理學家惠勒曾說過:「無論在何處,都要去發掘最奇特的事物,並加以探索。」當然啦,你很難想像還有比星鼻鼴更奇特的動物了。

鼻子的特點
它比較像是那種從飛碟里現身,向好奇的地球人代表問候的生物。它的鼻子周圍有22條肉質的附器環繞成一圈,當它在自家環境間穿梭時,這鼻子常因快速顫動而讓人看不清楚。

構成與演化
再加上生著巨爪的前肢,你遇到的就是一個令人興奮難抑的生物學之謎。這種生物是怎麼演化出來的?那個星星是什麼?它如何作用,又是用來做什麼的?對於這不尋常的哺乳動物,這些都是我想要解開的謎題。結果星鼻鼴不僅有一張好玩的臉,它還有著相當特化的腦,也許有助於解答哺乳動物神經系統的構成與演化這些長久以來的問題。
先知道以下事實,讀者可能會安心些:星鼻鼴是小型動物,只能讓磅秤的指針傾斜為50公克,大約是小鼠的兩倍。它們生活在濕地的淺層地道中,遍及美國東北與加拿大東部,獵食的環境涵蓋地下及水下。如同鼴鼠科其它30種左右的成員,星鼻鼴屬於哺乳動物的食蟲目,這類生物新陳代謝極快,隨時飢腸轆轆,所以這胃口奇大的小小星鼻鼴必須要能找到足夠的獵物,以度過寒冷的北國冬天。

捕食特點
和其它鼴鼠一樣,它在土壤中尋覓蚯蚓;不過它還會在濕地棲境里營養豐富的泥巴與爛葉中,取食多種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昆蟲幼蟲,也會潛游到池塘與溪流的渾濁水底,把獵物給揪出來。尋找獵物正是「星鼻」上場的時候。星鼻並不是負責嗅聞的嗅覺系統的一部分,也不是用來捕捉食物的第三隻手,而是一個無比敏感的觸覺器官。

新疆北鯢 新疆北鯢,俗名娃娃魚又叫水四腳蛇,是目前新疆惟一存活下來的有尾兩棲動物,棲息於新疆溫泉縣境內,僅生活在海拔2100-3200米的高山泉水小溪、湖泊淺水處,是天山和阿拉套山由地面抬升時倖存下來的孓遺動物,是距今3-4億年前最原始的兩棲動物物種,在脊椎動物系統演化的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是極為珍貴的「活化石」;新疆北鯢棲息地極為狹窄,目前僅生存在新疆溫泉縣西部與哈薩克接壤的阿拉套山和天山局部泉涌地區,數量稀少,有捷麥克溝和蘇魯別珍兩個棲息地約存3500—4000餘尾。新疆北鯢作為瀕危動物早已被列入國際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聯合紅皮書,1998年,新疆北鯢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為「極危」,成為我國珍貴的種質資源,已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行列。
1866年俄國動物學家凱塞爾在新疆阿拉套山發現一種長約20多厘米、手指粗細、渾身光滑、水陸兩棲有點像蜥蜴的動物。這是他從未見過的,他斷定這是一個重大發現,於是把這種動物帶回了實驗室並作了種屬描述。
在以後的一百多年間,中國的、外國的專家曾多次考察新疆和哈薩克的天山、阿拉套山地區試圖找到這種神秘的動物。一次次的失敗後人們斷定這種凱塞爾見過的動物已經滅絕了,不會再有人見到它們了。
1989年9月,新疆師范大學生物系的一名溫泉縣的學生從家裡帶來一隻四腳蛇,生物系教師王秀玲一下就想到了整天給學生們講的100年前俄國人發現的但誰也沒見過的那個傢伙。第二天她和幾個同事直奔溫泉縣……,1989年9月6日,距凱塞爾最後一次見到這種動物已經過去了123年。1990年又發現了北鯢的第二個棲息地。
新疆北鯢只分布於中國新疆和哈薩克兩國的界山————阿拉套山和天山的局部泉涌地區。棲息地極度狹窄,中心地帶約為500平方公里,數量稀少,分布面積狹窄,這在動物界極為罕見。
科學工作者在新疆准噶爾盆地、烏魯木齊等地均發現鯢的化石,說明在兩億多年前兩棲類的全盛期,准噶爾盆地的廣闊水域,鯢類很廣泛地分布著。而有一批幸運者,隨著天山的抬升上升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山脊處,恰好天山在這里有無數的泉水湧出,這為鯢類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更加僥幸的是這泉水一流就是上億年。
據專家認為,新疆北鯢屬孑遺動物,是新疆產的唯一有尾兩棲類。它在小鯢科的分類、系統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已被列入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YCN)紅皮書和前蘇聯紅皮書。
中山大學的屈良鵠、新疆師范大學的王秀玲等人發表論文認為,新疆北鯢是一種有著近3億年歷史的古老動物。對北鯢的DNA提取和分析表明,它與魚類中總鰭亞綱的矛尾魚同源性非常高,而矛尾魚被認為是出現在4億年前淡水中的古老魚類,是兩棲類的直接祖先。這表明,新疆北鯢和矛尾魚的分歧年代並不久遠,可能是繼矛尾魚之後最早爬上陸地的兩棲類的代表。它從而也應該是陸上生命的直接或間接的祖先。三四億年前的生命進化線索竟然變得如此清晰,這是怎樣的神奇和不可思議。
由於新疆北鯢棲息地生態環境惡劣,餌料貧乏,特別是近幾年來人為的干擾和破壞,牲畜踩踏,違法捕捉,使新疆北鯢日趨瀕危,數量急劇下降。據專家 1989 年 9 月 6 日考察,新疆北鯢約有 600 尾,種群密度為 0.12,1990 年 7 月考察時僅有約 200 尾。1993 年考察時約有 150 尾,1996 年考察時不足 100 尾,種群密度為 0.02。

鴨嘴獸棲息地
現生哺乳類中最原始而奇特的動物。僅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棲息。
鴨嘴獸特徵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哺乳動物,最奇特的要數鴨嘴獸。所謂單孔類動物,是指處於爬蟲類動物與哺乳類動物中間的一種動物。它雖比爬蟲類動物進步,但尚未進化到哺乳類動物。兩者相同之處在於都用肺呼吸,身上長毛,且是熱血;而單孔類動物又以產卵方式繁殖,因此保留了爬蟲類動物的重要特性。
凡見過鴨嘴獸的人都說它長得實在太怪異了。當初英國移民進入澳大利亞發現鴨嘴獸時,驚呼其為「不可思議的動物」。鴨嘴獸長約40厘米,全身裹著柔軟褐色的濃密短毛,腦顱與針鼴相比,較小,大腦呈半球狀,光滑無回。四肢很短,五趾具鉤爪,趾間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鴨足,在行走或挖掘時,蹼反方向褶於掌部。吻部扁平,形似鴨嘴,嘴內有寬的角質牙齦,但沒有牙齒,尾大而扁平,占體長的1/4,在水裡游泳時起著舵的作用。
雄性鴨嘴獸後足有刺,內存毒汁,噴出可傷人,幾乎與蛇毒相近,人若受毒距刺傷,即引起劇痛,以至數月才能恢復。這是它的「護身符」,雌性鴨嘴獸出生時也有毒距,但在長到30厘米時就消失了。鴨嘴獸為水陸兩棲動物,平時喜穴居水畔,在水中時眼、耳、鼻均緊閉,僅憑知覺用扁軟的「鴨嘴」覓食貝類。其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與自身體重相等。
母體雖然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長,但卻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體產卵,像鳥類一樣靠母體的溫度孵化。母體沒有乳房和乳頭,在腹部兩側分泌乳汁,幼仔就伏在母獸腹部上舔食。
幼體有齒,但成體牙床無齒,而由能不斷生長的角質板所代替,板的前方咬合面形成許多隆起的橫脊,用以壓碎貝類、螺類等軟體動物的貝殼,或剁碎其它食物,後方角質板呈平面狀,與板相對的扁平小舌有輔助的「咀嚼」作用。
澳大利亞的鴨嘴獸是澳大利亞特有的非常特殊乳汁單孔目動物。它的嘴和腳象鴨子,尾部象海狸,是世界上僅有的三種生蛋的哺乳動物之一(另一種是針鼴和澳大利亞的有袋小刺蝟),鴨嘴獸沒有奶頭,但在肚子上有一小袋,內分泌乳汁,小鴨嘴獸靠添乳汁長大。
成年鴨嘴獸長度有 40-50公分,重量雌性在 700-1600克之間,雄性在 1000-2400克之間。
生活習性
鴨嘴獸生長在河,溪的岸邊,它的大多時間都在水裡,它的皮毛有油脂能保持它身體在較冷的水中仍保持溫暖。在水中游泳時它是閉著眼的,靠電信號及其觸覺敏感的鴨嘴尋找在河床底的食物。它以軟體蟲及小魚蝦為食。
鴨嘴獸生殖是在它的岸邊所挖的長隧道內進行的。它一次可最多生三個蛋。六個月後的小鴨嘴獸就得學會獨立生活,自己到河床底覓食了。
鴨嘴獸在水中追逐交尾,卵似烏龜蛋狀。小鴨嘴獸孵化出世後,靠母乳喂養4個月方能自己外出覓食。鴨嘴獸是夜行性生物,它們慣於白天睡覺,夜晚活動。
鴨嘴獸能潛泳,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包括山澗、死水或污濁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為隱蔽所,洞穴與毗連的水域相通。它是水底覓食者,取食時潛入水底,每次大約有一分鍾潛水期,用嘴探索泥里的貝類、蠕蟲及甲殼類小動物以及昆蟲幼蟲和其他多種動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鴨嘴獸分布在澳大利亞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是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是形成高等哺乳動物的進化環節,在動物進化上有很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冬季不活動或冬眠。雌獸挖相當於16米長的澗穴,將卵產於用濕水草築成的巢內,每產產卵,有時3卵。卵比麻雀卵還小,彼此粘在一起。孵卵期洞口堵塞,孵出的幼獸發育很不完全,鴨嘴獸既無育兒袋也無乳頭,成束的乳腺直接開口於腹部乳腺區。幼獸用能伸縮的舌頭服食乳區的乳汁,哺乳期大約五個月。
學術意義
鴨嘴獸在學術上有重要意義,歷經億萬年,既未滅絕,也無多少進化,始終在「過渡階段」徘徊,真是奇特又奧妙,充滿了神秘感。這種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亞獨產的動物,但因追求標本和珍貴毛皮,多年濫捕而使種群嚴重衰落,曾一度面臨絕滅的危險。由於其特殊性和稀少,已列為國際保護動物。澳大利亞政府己制定保護法規。
令人傷腦筋的鴨嘴獸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不犯錯誤:未出生的孩子和已經死了的人。「沒有不犯錯誤的完人」這句話,今天恐怕誰都會這樣說,然而在前些年,這話是斷然說不得的。
這要從我在澳大利亞所看到的一種特殊動物談起。
那是初春的一個上午,我在澳大利亞南部塔斯馬尼亞島上,看到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叫鴨嘴獸。它既是哺乳類,又會下蛋;既像鳥類,又像爬行類。
據說,當1880年一個鴨嘴獸標本從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澳大利亞送到倫敦時,曾使英國有名的生物學家們大發雷霆。他們斷言,這個標本是幾種不同的動物拼湊起來的,並揚言要追查是什麼人敢如此惡作劇,這拍案者之一,就是恩格斯。
按照傳統的概念,哺乳動物必須胎生,而不會下蛋。革命導師恩格斯也一度拘泥於這種認識,後來在實踐的檢驗面前才改變認識,並把它作為教訓,提示別人,引以為鑒,給人們樹立了一個重視科學、實事求是的榜樣。恩格斯在1895年給康·施米特的信中說:「我在曼徹斯特看見過鴨嘴獸的蛋,並且傲慢無知地嘲笑過哺乳動物會下蛋這種愚蠢之見,而現在這卻被證實了!因此,但願您不要重蹈覆轍!」
鴨嘴獸有一個平而扁的闊嘴巴,短而鈍的粗尾巴,還有一對蹼。乍看起來,同家鴨差不多。而它那身漂亮而柔軟的灰色絨毛,又可與我國的特產水獺媲美。
鴨嘴獸實在是很怪的。說它是獸類吧,它卻是靠下蛋繁殖後代;說它是爬行動物吧,可它孵出的後代都是靠哺乳喂養的。真是「不倫不類」。我們知道,一般從蛋中孵出的小動物是不吃奶的,如雞、鴨、鳥、蛇;而一般吃奶的動物是胎生的,不下蛋的,像貓、狗、豬、羊。
由於鴨嘴獸既下蛋,又吃奶,生物學家們傷透腦筋,不知道該把它列入哪一類動物。經過多年的爭論不休,最後,只好以毛和奶作為決定分類的依據,將鴨嘴獸列入哺乳類,稱它為「卵生哺乳動物」。因為世界上只有哺乳動物有圓的毛(鳥類的羽毛是扁的)和分泌真正的乳汁,而這兩個特點鴨嘴獸都具備。
雄鴨嘴獸有50多厘米長,雌的略小。它們的腿短而強壯,各有五個趾,趾端為鉤爪,趾間的蹼便於游泳。它的長著粗毛的尾巴,游泳時當「舵」。它的眼睛很小,沒有耳殼,鎖骨和鳥喙骨很發達,這些方面又像鳥類。
鴨嘴獸習慣於白天睡覺,晚上出來覓食。青蛙、蚯蚓、昆蟲等都是它的食物。它的消化機能特強,一隻鴨嘴獸體重不到一公斤,但一天能吃下與自己體重相當的食物。
鴨嘴獸總是在河邊打洞,洞有兩個出口,一個通往水中,一個通往陸上的草叢。它們用爪挖洞的本領很高,即使在堅硬的河岸,十幾分鍾也能挖一米深的洞。有的洞長達幾十米,裡面有寬敞的「卧室」,准備產卵用。卧室里鋪著樹葉、蘆葦等乾草,儼然是個舒適的「床鋪」呢!
母鴨嘴獸一次生兩個蛋,白色半透明,殼上帶有一層膠質。母鴨嘴獸將蛋放在尾部及腹部之間,然後蜷縮著身體包圍著蛋。兩星期後,小獸脫殼而出,但眼睛看不見,身上沒有毛,不能覓食,全靠媽媽餵奶。
若與爬行動物相比,鴨嘴獸顯然是比較高等的動物,因為它雖屬卵生,卻是哺乳的。但在哺乳動物中,它卻是最低等的。它生蛋和排泄糞尿都用同一個器官,所以又稱單孔類。澳大利亞是當前世界上唯一的單孔類動物的故鄉,除了鴨嘴獸外,還有一種叫針鼴。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生物界有待人們去探討的奧秘,還多著哩!
研究:從理論上說,從基因看鴨嘴獸性別,在鴨嘴獸的基因中,最為奇特的便是10個負責性別的染色體,鴨嘴獸可能會擁有25種不同的性別,雖然這一現象在實際中並未發生。

閱讀全文

與奇妙的小動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