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動物自然現象有哪些

動物自然現象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02 08:36:10

⑴ 動植物的自然現象

禿鷲別名座山雕、狗頭鷲
學名Aegypiusmonachus
英文名cinereousvulture
鷹科Accipitridae
分布為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四川的留鳥;偶見於華北、西南及華南一帶。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大型猛禽。全長約110厘米。體羽主要呈黑褐色。頭被以污褐色絨羽;呈鉛藍色;皺領淡褐近白色。飛羽黑褐色,尾羽暗褐色。嘴黑褐色。腳灰色,爪黑色。棲息於高山山裸岩上,多單獨活動,在附近平原、丘陵地帶翱翔覓食,發現目標後俯沖抓捕。主要以鳥獸的屍體和其他腐爛動物為食。築巢於高大喬木上,以樹枝為材,內鋪小枝和獸毛等。每窩產卵1-2枚,污白色,多少具有深紅色條紋和斑點。雌雄均參與孵卵期約55天.
禿鷲別名座山雕、狗頭鷲。體長約1.1米。體羽主要呈黑褐色。頭上是污褐色絨羽;頸裸出,呈鉛藍色;皺領淡褐近白色;飛羽黑褐色,尾羽暗褐色;嘴黑褐色;腳灰色,爪黑色。棲息於高山裸岩上,多單獨活動,在附近草地、牧場和疏林、灌木林地帶翱翔覓食,發現目標後俯沖抓捕。在食物豐富的地方常成小群活動。一隻禿鷲發現一具屍體,它在空中盤旋幾圈後,准確地落在屍體旁邊,剎那間,另幾只禿鷲相繼降落,於是,屍體被撕裂,內臟被吞食,肌肉被成條地撕下。築巢於高大喬木上,以樹枝為材,內鋪小枝和獸毛等。每窩產卵1—2枚,污白色,多少具有深紅色條紋和斑點。雌雄均參與孵卵,孵卵期約55天。禿鷲在神農架屬冬候鳥。以前,很多人認為禿鷲常食腐屍,跟肉體接觸,很可能是傳播疾病的媒介,因而主張捕殺。動物學家後來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首先,它們的消化系統能有效地殺死吃進去的細菌。其次,它們在吃完食後,常吐出一種粘液狀物質塗刷雙腳。這種分泌物是一種有效的消毒劑,能殺死腳爪上的細菌。第三,禿鷲的頭頸裸露,有利於它們把頭伸入屍體體腔,掏食內臟。它們吃完食後,喜歡在陽光下曬。由於頭頸沒有羽毛的遮攔,在陽光中紫外線的強烈照射下,沾在頭頸上的細菌和寄生蟲卵就被殺死。實際上,禿鷲吃掉死動物的屍體,不僅沒有傳播疾病,還能減少動物疾病的傳播。如果沒有這些起凈化作用的鳥類,自然界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呢?
狗的生理習性

①狗是一種食肉動物,在喂養時,需要在飼料中配製較多的動物蛋白和脂肪,輔以素食成分,以保證狗的正常發育和健康的體魄。

②狗的消化道比食草動物要短,狗的胃中鹽酸的含量在家畜中居於首位,加之腸壁厚吸收能力強,所以容易和適宜消化肉食食品。

③狗屬狼科,在進食時不大咀嚼,可謂「狼吞虎咽」。如果要喂粗纖維的蔬菜最好把蔬菜切碎或煮熟。

④狗的排便中樞不夠發達,不能在行進中排便,所以我們要給它一定的排便時間。

⑤狗喜啃咬。這也是原生態時撕咬獵物所留下的習慣。我們在喂養時不定期要經常給它一些骨頭,以利於磨牙用。

⑥狗有獨特的自我防禦能力,吃進有毒食物後,能引起嘔吐反應而把有毒食物吐出來。

⑦炎熱的夏季,狗大張著嘴巴,垂著長長的舌頭,靠唾液中水分蒸發來散熱。

⑧狗在群居時,也有「等級制度」和主從關系。建立這樣一種秩序便可以保持群體的穩定,減少因為食物、生存空間的爭奪而引起惡斗。

⑨狗在卧下的時候,總是在周圍轉一轉,也許是為了卧著舒服,也許是遺留下來的什麼本能。

⑩狗的頭部、頸部、身體,喜歡被人愛撫,但屁股和尾巴摸不得。

此外,「狗改不了吃屎」,這是狗的最大惡習,必須糾正。狗不但吃人屎,也吃狗屎。

狗的行為基準和習性

狗對陌生人的行為准則是根據自己視線的高度來判斷對手的強弱。陌生人一靠近,從上面下來的壓迫感會使它不安,若採用低姿勢,它便會接受你。如果比它眼睛看到的高度更低時,會使它更安心。

狗的弱點在右邊,它會為保護右邊而行動。當它在被追得走投無路時,會讓自己的右側靠牆,把左側面對敵人。這種習性是狗與生俱來的本能。

狗讓人家看它的肚子是向對方表示順從和投降。狗的社會中也有一定規則,它們決不攻擊倒下露出肚子的對手。狗將肚子朝天躺著睡時表示它很放心或很信任,才會讓人看到或是讓人摸它的肚子。
狗喜歡人甚於喜歡同類,這不僅是由於人能照顧它,給它吃住。更主要原因是狗跟人為伴,建立了感情。狗對自己的主人有強烈的保護心。有的狗從水中、失火的房子里或車子下救出孩子。狗會幫助它受難或受傷的狗友同伴。
狗具有領地習性,就是自己佔有一定范圍,並加以保護,不讓其他動物侵入。它們利用肛門腺分泌物使糞便具有特殊氣味,趾間汗腺分泌的汗液和用後肢在地上抓畫,作為領地記號。
狗的嫉妒心非常強,當你把注意力放在新來的狗身上,忽略了對它的照顧時,它就會憤怒,不遵守已養成的生活習慣,變得暴躁和具有破壞性。
狗也有虛榮心,喜歡人們稱贊表揚它。當它辦一件好事,或做一些小技巧活動,你拍手贊美它,撫摸它,它就會像吃了一頓豐盛美餐那樣心滿意足。狗也有害羞心,如它做錯了事或被毛剪得太短,它就會躲在什麼地方,等肚子餓了才出來。
在記憶力方面,狗對於曾經和它有過親密相處的人,似乎永不會忘記他的聲音,同時自己住過的地方也能記得。但也有人認為狗是靠它的感官靈敏性,來識別熟人的聲音和認識地方的。
狗喜歡嗅聞任何東西。嗅聞領地記號,新的狗、食物、毒物、糞便、尿液等等。狗在外出漫遊時,我們常常看到它不斷地小便或蹲下大便,把它的糞便布撒路途。而它就是依靠這些「臭跡標志」行走的。
狗喜歡追捕生物。如追捕和殺死小動物。追逐兔、貓、羊等,甚至追咬人類,人利用狗的這種特性,讓它驅趕羊群、牛群和保護人類自己。
狗生病時,會本能地避開人類或者其他狗,躲在陰暗處去康復或死亡,這是一種「返祖現象」。狗的祖先都是群居生活,狗群中若有生病或受傷的,別的狗會殺死它,以免全受到連累或掉隊後受罪。這點要引起狗主人或飼養員注意,應及時請獸醫診治。
狗最不喜歡酒精。在獸醫院里給狗打針時,在未擦酒精前,表現乖乖的。一旦擦酒精後,狗嗅到了味,毛發馬上直立並咆哮不安。
狗怕火,因此凡是冒煙的東西,它都不喜歡,如劃火柴、吸煙等。

雞的生活習性:
1、抗寒力差。初出殼的雛雞,體溫比成年雞低3℃,要10天後才能達到正常體溫,加上雛雞絨毛短而稀,不能禦寒,所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必須依靠人工保溫,雛雞才能正常生長發育。1-30天的雛雞都要保溫,並放在清潔衛生的環境中飼養。30天以上的小雞,羽毛基本上長滿長齊,可以不用保溫。
2、體溫高,發育快。一般雞的體溫在40.8-41.5℃之間,所以必須在冬暖夏涼、通風良好的環境中飼養,另外雞的消化道短,新陳代謝旺盛,生長發育快,因此要喂給營養充足,易消化的飼料才能滿足需要。
3、抵抗力弱。特別是雛雞,很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襲。因此,除做好環境的清潔衛生外,還要做好預防工作。如雞舍嚴禁外人進出,環境和籠具要消毒,各種雞都要定期注射各種預防針。
4、易驚群。雞膽小,特別是雛雞很容易驚群,輕者擁擠,生長發育受阻,重者相互踐踏引起傷殘和死亡。因此,要在安靜的地方養雞。粗暴的管理,突來的噪音,狗貓闖入,撲捉等都能導致雞群騷亂、影響生長。
5、怕潮濕。雞宜在乾爽通風的環境中生長,如果環境潮濕,一些病原菌和黴菌易於生長繁殖。如果雞舍內潮濕,雞糞會發酵產生有毒氣體,使雞容易得病。


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鱷類,也是世界上瀕臨絕滅的爬行動物之一。它的身體長約1.5-2米,不如非洲鱷和泰國鱷的體型那麼巨大。揚子鱷的吻短鈍,屬短吻鱷的一種。因為揚子鱷的外貌非常像「龍」,所以俗稱「土龍」或「豬婆龍」。上世紀70年代,它被攜出國門,雲游歐洲,名揚世界。
鱷類與龐然大物恐龍在中生代曾繁盛一時,獨霸天下。可是經歷了7000萬年的生物大絕滅時期以後,驕橫一世的恐龍遭到了滅頂之災,而揚子鱷卻成了殘存下來的少數爬行動物之一。為什麼揚子鱷能神奇般地生存下來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受到了生物學家的重視,揚子鱷在科學研究上有較高的價值。
有人把揚子鱷稱為鱷魚,把它看作是魚一類的水生動物。其實揚子鱷沒有鰓,也不是水生動物,只不過揚子鱷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具有水陸兩棲的本領而已。這樣,揚子鱷就擴大了生活的領域,使它們容易在生存斗爭中成為優勝者。
揚子鱷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的灘地或丘陵山澗長滿亂草蓬蒿的潮濕地帶。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領,頭、尾和銳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話說「狡兔三窟」,而揚子鱷的洞穴還超過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幾個洞口,有的在岸邊灘地蘆葦、竹林叢生之處,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氣口,而且還有適應各種水位高度的側洞口。洞穴內曲徑通幽,縱橫交錯,恰似一座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種地下迷宮幫助它們渡過了嚴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時也幫助它們逃避了敵害而倖存下來。
揚子鱷喜靜,白天常隱居在洞穴中,夜間外出覓食。不過它也在白天出來活動,尤其是喜歡在洞穴附近的岸邊、沙灘上曬太陽。它常緊閉雙眼,爬伏不動,處於半睡眠狀態,給人們以行動遲鈍的假象,可是,當它一旦遇到敵害或發現食物時,就會立即將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動,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敵害或追逐食物。它最愛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魚、小蝦、水鳥、野兔、水蛇等動物。揚子鱷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營養物質大量地貯存在體內,因而它就有很強的耐飢能力,可以渡過漫長的冬眠期。
揚子鱷的子孫曾興旺發達過,七八十年前,安徽蕪湖萬春圩一帶的河灘上還生活著很多揚子鱷。據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可是到了1949年,那裡已很難聽到揚子鱷的吼叫聲了。現在,揚子鱷的分布區不斷縮小,數量也日益減少。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分析起來,主要還是棲息地環境的破壞。加上揚子鱷全身都是寶,它的肉曾是宴席上的佳餚,它的皮是製造高檔革製品的上好材料,它還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因此遭到人們的亂捕濫殺。又因為揚子鱷是一種肉食性動物,能在圩堤上挖穴打洞,因此農民曾把它當作有害動物,見了就捕殺。揚子鱷已處於幾乎要絕滅的境地。
為此,我國政府於1972年將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7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將它列入重點保護動物名錄,禁止貿易。1981年,據專家估計,野外生存的揚子鱷僅有300--500條,這一物種可能在10年內絕滅。然而令人高興的是,時至今日,揚子鱷不僅沒有絕滅,而且數量已大大增加。這一人間奇跡又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
為了保住揚子鱷這一物種,改變瀕臨絕滅的狀況,讓它世世代代生存發展下去,我國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人力,建立了安徽國家級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和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
可是僅靠揚子鱷自身的繁殖,仍無法挽回種群趨向絕滅的總趨勢。從70年代起,我國的科學工作者邁上了充滿坎坷的人工繁殖揚子鱷的征途,現在我國人工孵化鱷卵、人工繁殖鱷群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們不懈的努力下,揚子鱷的數量已從建場初期的170條增加到4000多條,現在每年的繁殖數量都在1000條以上,揚子鱷已成為被國際貿易公約批準的第一種可以進行商品化開發利用的受脅動物。鯽魚是雜食性魚,但成魚主要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因為植物性飼料在水體中蘊藏豐富,品種每繁多,供採食的面廣。維管束水草的莖,葉,芽和果實是鯽魚愛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鯽魚最能獲得各種豐富的營養物質。硅藻和一些狀藻類也是鯽魚的食物,小蝦,蚯蚓,幼螺,昆蟲等它們也很愛吃。

鯽魚採食時間,依季節不同而不同。春季為採食旺季,晝夜均在不斷地採食;夏季採食時間為早,晚和夜間;秋季全天採食;冬季則在中午前後採食。

生活在江河流動水裡的鯽魚,喜歡群集而行。有時順水,有時逆水,到水草豐茂的淺灘,河灣,溝汊,蘆葦叢中尋食,產卵;遇到水流緩慢或靜止不動,具有豐富餌料的場所,它們就暫棲息下來。

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水庫中的鯽魚,也是擇食而居。尤其在較淺的水生植物叢生地,更是它們的集中地,即使到了冬季,它們貪戀草根,多數也不游到無草的深水處過冬。

生活在小型河流和池塘中的鯽魚,它們是遇流即行,無流即止,擇食而居。冬季多潛入水底深處越冬。青蛙前腳上有四個趾,後腳上有五個趾,還有蹼。青蛙頭上的兩側有兩個略微鼓著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過它可以聽到聲音。青蛙的背上是綠色的,很光滑、很軟,還有花紋,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隱藏在草叢中,捉害蟲就容易些,也可以保護自己。它的皮膚還可以幫助它呼吸。它的氣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頭捕食,舌頭上有黏液。青蛙是卵生的,卵孵化成蝌蚪,最後才變成青蛙。
青蛙的身體分頭、軀干、四肢三部分,皮膚光滑。
運動捕食方面就是:游、跳、用舌捕食。
繁殖發育方面是:卵生、發育變態。
它的生活環境是:小時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長大後還可以到陸地上生活
青蛙用肺來呼吸,但也可以通過濕潤的皮膚從空氣中吸取氧氣。它皮膚里的各種色素細胞還會隨濕度溫度的高低擴散或收縮,從而發生膚色深淺變化。青蛙平時棲息在稻田、池塘、水溝或河流沿岸的草叢中,有時也潛伏在水裡。一般是夜晚捕食。
中華蟾蜍生活習性的觀察
中華蟾蜍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種動物——癩蛤蟆,屬於兩棲綱,無尾目,蟾蜍科。因為長得丑,所以得了這么個通俗而難聽的名字。
白天,癩蛤蟆多隱蔽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很少活動。傍晚,在池塘邊、草地里便可看到它們忙忙碌碌地「狩獵」——捕食昆蟲。
癩蛤蟆體長一般在10厘米以上。它的身體「粗壯」,皮膚異常「粗糙」,可淡黃色的肚皮還算光滑。黃、褐、綠三色交錯的背上疙里疙瘩的。這些「疙瘩」卻是「寶貝」——皮膚腺,尤其是頭部兩側鼓膜上方最大的一對「疙瘩」——耳後膜,能分泌白色毒液。這毒液是一種防禦武器,當有天敵進攻時,癩蛤蟆噴射的毒液能使對方不敢靠近。癩蛤蟆長著梯形式的頭,前端較小,看起來傻乎乎的。頭的吻端偏上有一對鼻腔,能夠流通空氣,也有嗅覺作用。頭部上方兩側各有一個大而凸出的眼睛。它有上下眼瞼,撥開下眼瞼能看到一片透明的膜。它的眼皮能閉上,所以不像魚那樣老睜著眼。但癩蛤蟆閉眼時不是在休息,而在吞咽食物,因為其眼和口腔只隔一層薄膜,無硬骨,眼球被壓而進入口咽腔,迫使食物下咽,因此必須閉眼。癩蛤蟆還會「哭」,它有淚腺。癩蛤蟆的眼睛視野大,對運動著的物體感覺極為敏銳。在兩眼後方還各有一個橢圓形、薄膜狀的鼓膜。鼓膜能將聲波傳到內耳,於是它就有了聽覺。遺憾的是,癩蛤蟆是個啞巴(不論雌雄),都不能「講話」——高聲嗚叫,而只能呱呱叫。它沒有雄青蛙的「鳴囊」,在頭部下方長著一張扁扁的大嘴巴。撬開嘴巴,能看到其顎上有個洞,與鼻孔相通。它的上下顎均無齒,嘴裡還有一張橢圓形、末端不分叉的大舌頭(青蛙舌末端分叉),而且是「倒著長」,舌根固著在口腔底部前緣,舌尖伸向口腔裡面。舌上總有黏而滑的液體。它能迅速地伸出來掠捕食物。癩蛤蟆頭部緊連著短而闊的軀干,生有前肢和發達的後肢。後肢趾間有蹼,用於游泳。它善於爬行而不善於跳躍。
中華蟾蜍是捕食田野害蟲的能手,一般是夜間捕食。捕食害蟲種類很多,有蝶類、蝗蟲、蚱蜢、金龜子、蚊、蠅、白蟻……捕食量極大。稻田裡的青蛙一天捕食200多隻害蟲,而癩蛤蟆要高出青蛙2—3倍,所以它是對人類很有益的動物。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春分」至「清明」前後,冬眠的蟾蜍都集中在池塘、人工湖,可看到個體較小的雄蟾蜍,用前肢緊緊抱住一隻個體較大的雌蠟蜍,有時可持續幾天而不分開(即使人為地使之分開也很費勁),這種現象稱為抱對或抱合。抱對並不是它們進行交配,而是促使兩個個體都在興奮高潮中,同時產卵排精,進行體外受精。癩蛤蟆的卵呈帶狀。卵的外面有外膠質膜,起緩沖、保護、集熱、聚光、增加浮力,以及防止乾燥等作用。
癩蛤蟆存在數量多、分布廣,可廣泛用於科學研究和教學,成為解剖、生理實驗的好材料。如它的腓腸肌和坐骨神經可用於觀察神經傳導和肌肉收縮等。
癩蛤蟆皮膚腺的毒液可加工成我國傳統的名貴葯材——蟾酥。蟾酥又是六神丸、喉症丸等數千種中葯的主要原料,可治療瘡等外科病,還具有解毒、利尿、強心的功能,馳名中外的「安宮牛黃丸」和新制的「蟾力蘇」都是急救用的強心葯劑。
癩蛤蟆對人類是十分有益的,在飼養的基礎上,我們應大力開發和利用,同時我們應注意保護它。在保護癩蛤蟆的措施中,要禁止濫捕濫殺,禁止打撈其幼體——蝌蚪;更重要的是必須保護它們的棲息環境,特別是生殖季節對繁殖場所的保護。水體污染是導致癩哈蟆大量減少的主要因。實踐證明:低濃度的農葯能刺激蝌蚪的肌肉,使之行動遲緩,易被天敵發現和消滅,高劑量的農葯可立即引起死亡,愈大的蝌蚪對農葯愈敏感,特別在變態前後最易死亡。可見,當務之急是要大量減少農葯的投放量,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害蟲。另外還應創設癩蛤蟆繁殖的飼養基地,保證它們能安全地繁衍和成長。
通過這次活動,不僅使我全面了解了癩蛤蟆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及與之相適應的功能,而且使我學會了觀察、寫觀察日記、親自解剖蟾蜍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癩蛤蟆不僅捕食農田、林地、菜地的害蟲,而且可作為實驗材料和葯用。用它防治害蟲既不費工,又不花錢,並且不污染環境。

⑵ 動植物有哪些自然現象

植物葉片大多數是深色(例如綠色、藍色等).深色的葉片吸收光和熱的本領較強.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產生澱粉、脂肪、蛋白質等有機物,實現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這正好符合能量守恆定律.

植物的根具有向地生長的特性。這是植物對重力發生的反應.土壤中礦物質營養成分必須溶於水後才能被根吸收,這就是擴散現象.

有些植物的花瓣內有芳香腺,通過擴散放出特殊香味,花冠的芳香與彩色適應於昆蟲采粉.

植物吸收的水分絕大部分從葉面蒸發到空中,這樣可形成一種蒸騰拉力.這種拉力是根系對水分、礦物質養分吸收以及礦物質在植物體內傳導的主要動力.植物通過蒸發吸熱還可以調節葉面溫度,這樣,樹葉不致於因溫度過高而灼傷.

仙人掌生活在乾旱的荒漠,它的葉變化成葉刺,通過減小蒸發表面積大大降低水分蒸發.

有些植物的生長還依賴大氣壓:爬山虎莖上的卷須頂端變成吸盤,依靠大氣壓吸附在牆壁上或大樹上向上生長.

有些植物果實的果皮向外延伸形成翅狀,藉助風能,飄搖到遠方.椰子的果實內,中果皮富有纖維且充滿了空氣,這樣可以藉助浮力飄洋過海、定居彼岸.

⑶ 動物或植物自然現象

說一個自然界植物的自然現象吧,指甲花,我小時候種過,生命力很強,花的顏色也有好多種,深紅,粉紅,白色等!最令我感興趣的事是當指甲花結籽,老了之後,稍微用點力碰一下果實,它就會炸裂開,然後將種子彈射到好遠的距離!後來在書本中學到了這其實是植物的一種傳播種子的方式。

⑷ 冬天到了一些小動物有哪些自然現象

2。蛇是集體冬眠的,它們互相摟抱在一起,一起冬眠,春天再醒來那樣可以取暖,提高溫度。如果單獨過冬會凍死的,它和青蛙一樣也是變溫動物,聚在一起可以減少死亡率。
3.熊冬眠是因為冬天不容易找到食物,到了秋天它們就大吃特吃,使自己長胖,冬天就靠脂肪來提供養料。但是,冬眠時,它們還會醒過來的。
5.一般來說,貓的冬天不用特別保暖,因為它們的毛已經提供了足夠的保護。而且當它們感到寒冷時,它們會自己去尋找溫暖的地方藏身。如果它們毫不客氣的上了你的床,甚至鑽進了你的被窩,那就是它們怕冷了。
6.蝙蝠也是冬眠的。它在山洞裡用後足的尖爪攀住石縫,頭朝下懸在空中,一「吊」就是半年。
7.刺蝟冬眠時,蜷縮一團,遠看好象一個大絨球。它在巢穴中冬眠時,體溫下降到9度。冬眠中的刺蝟會偶爾醒來,但不吃東西,很快又入睡了。冬眠的刺蝟如果過早醒來會被餓死的。
8.有的動物如候鳥,會非到南方去過冬。如天鵝,平時聚居在北方,秋天便攜老帶幼,到長江中下游一帶過冬,來年春天再返回繁殖地生兒育女。
9.丹頂鶴,本來生活在北方,也都是定期飛到南方過冬,春天再北返。
10.我還知道的候鳥有杜鵑,黃鸝,小燕子等,它們是隨著氣候變化而遷徙的鳥。
11.我知道有些動物一般在原地過冬,如喜鵲,麻雀,兔子等。
12.我知道有些動物事先儲備好糧食在洞里過冬,如小螞蟻,小松鼠等。
13.我們中國獨有的珍貴的中華秋沙鴨就世世代代生活在美麗富饒的長白山。它們每年冬季飛到南方過冬,春天飛回故里。它們喜歡以現成的樹洞為家。它們把選好的樹洞加工裝修一番,在洞底墊上碎木屑羽毛等,為了讓將來出生的小鴨住的更舒服些。
14.你們願意聽故事嗎?1782年的一天法國巴黎郊外採石場的一位工人敲開一塊大石頭,竟發現有四隻活著的蟾蜍。蟾蜍是怎麼鑽進石頭的呢?原來當時那裡都是泥啊,水啊,草啊,蟾蜍冬天就挖了洞在那兒過冬,可是氣溫一直很低,它們就沒有醒過來。過了一百萬年,它們泥都變成石頭了,等到工人把它們救出來,它們才醒過來。你們看,蟾蜍這一覺睡了多久啊!足足有一百萬年!
a\像大雁那樣遷徙過冬的有:天鵝、丹頂鶴、杜鵑、黃鸝、小燕子。
b\像青蛙那樣冬眠過冬的有:烏龜、刺蝟、蝙蝠、蛇、熊。

⑸ 關於動物的自然現象

生老病死?

⑹ 冬天到了小動物有哪些自然現象

1·蛇是集體冬眠的,它們互相摟抱在一起,一起冬眠,春天再醒來那樣可以取暖,提高溫度。如果單獨過冬會凍死的,它和青蛙一樣也是變溫動物,聚在一起可以減少死亡率。

2.熊冬眠是因為冬天不容易找到食物,到了秋天它們就大吃特吃,使自己長胖,冬天就靠脂肪來提供養料。但是,冬眠時,它們還會醒過來的。

3.一般來說,貓的冬天不用特別保暖,因為它們的毛已經提供了足夠的保護。而且當它們感到寒冷時,它們會自己去尋找溫暖的地方藏身。如果它們毫不客氣的上了你的床,甚至鑽進了你的被窩,那就是它們怕冷了。

4.蝙蝠也是冬眠的。它在山洞裡用後足的尖爪攀住石縫,頭朝下懸在空中,一「吊」就是半年。

5.刺蝟冬眠時,蜷縮一團,遠看好象一個大絨球。它在巢穴中冬眠時,體溫下降到9度。冬眠中的刺蝟會偶爾醒來,但不吃東西,很快又入睡了。冬眠的刺蝟如果過早醒來會被餓死的。

6.有的動物如候鳥,會非到南方去過冬。如天鵝,平時聚居在北方,秋天便攜老帶幼,到長江中下游一帶過冬,來年春天再返回繁殖地生兒育女。

⑺ 動物有哪些自然現象如下雨前,燕子會低飛

動物有哪些自然現象如下雨前,燕子會低飛
下雨之前燕子、小魚、螞蟻反應及其原因分別如下:
1、燕子會飛得比較低。因為它的主要食物各種昆蟲受到雨前空氣濕度增加的影響,會飛不高,所以燕子會在低處覓食。
2、小魚會在水面附近呼吸。因為雨前氣壓比較低,較深處水裡的溶解氧含量少,所以它們到水面處呼吸。
3、螞蟻會搬家。住在較低處的螞蟻感知下雨,會將蟻卵、食物等重要東西搬到高處,以免被淹。

⑻ 自然現象有哪些

1、彩虹

通常是暴風雲(積雨雲)產生電荷,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而且還在地面產生陽電荷,如影隨形地跟著雲移動。正電荷和負電荷彼此相吸,但空氣卻不是良好的傳導體。

正電荷奔向樹木、山丘、高大建築物的頂端甚至人體之上,企圖和帶有負電的雲層相遇;負電荷枝狀的觸角則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後正負電荷終於克服空氣的阻障而連接上。巨大的電流沿著一條傳導氣道從地面直向雲涌去,產生出一道明亮奪目的閃光。

⑼ 關於動物的生長的自然現象

1. 種群

地球上任何一種動物或植物都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在地表總是占據著一定的地區,我們把占據著一定環境空間的同一種生物的個體集群叫做種群。換句話說,種群就是在一定空間中同種生物的個體群。種群是由個體組成的,但是當生物進入到種群水平時,生物的個體已成為較大和較復雜生物體系中的一部分,此時,作為整體的種群出現了許多不為個體所具有的新屬性,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齡結構、分布格局和某些動物種群獨有的社群結構等特徵。在自然界,種群是物種存在、物種進化和表達種內關系的基本單位,是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具體對象。

種群個體數目的增加稱為種群增長。如果一個單獨的種群(在自然界,常常是若干種群的個體生長在一起)在食物和空間充足,並無天敵與疾病以及個體的遷人與遷出等因素存在時,按恆定的瞬時增長率(r)連續地增殖,即世代是重疊時,該種群便表現為指數式增長,即dN/dt=rN。其積分就得到經過時間t後種群的總個體數,可用一條個體數目不斷增加的J形曲線來表示(圖10-4)。種群如按此方式增長,那麼一個細菌經過36小時,完成108個世代後,將繁殖出2107個細菌,可以布滿全球一尺厚。達爾文也曾計算過繁殖緩慢的大象的個體。一對大象任其自由繁殖,後代都能成活,750年後將會有19 000 000 頭大象的存在。這些顯然是一種推算。實際上,這種按生物內在增長能力即生物潛力呈幾何級數或指數方式的增長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限制生物增長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即環境阻力的存在(如有限的生存空間和食物,種內和種間競爭,天故的捕食,疾病和不良氣候條件等)和生物的年齡變化等必然影響到種群的出生率和存活數目,從而降低種群的實際增長率,使個體數目不可能無限地增長下去。相反,通常是當種群侵入到一個新地區後,開始時增長較快,隨後逐漸變慢,最後穩定在一定水平上,或者在這一水平上下波動。此時個體數目接近或達到環境最大容量或環境的最大負荷量(K)。在這種有限制的環境條件下,種群的增長可用邏輯斯諦方程表示:dN/dt=rN(K-N/K)=rN(1-N/K),1-N/K 代表環境阻力。增長曲線表現為S形。一般認為,這種增長動態是自然種群最普遍的形式。

種群動態與調節機能的研究,對於管理和保護生物資源,以及對於了解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都具有重要意義。

2. 生物群落

① 群落的概念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物種都不是孤立地生存,總有許多其他生物種與之同群共居,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物群休。正如種群是個體的集合體一樣,群落是種群的集合體,是一個比種群更復雜更高一級的生命組織層次。群落因成分中生物類別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果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種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彼此發生作用,形成一種有規律的組合,這種多植物種的組合就叫做植物群落。它是不同種類植物鬆散地組織起來的單位。河漫灘上的一塊草地,山坡上的一片松林,湖岸淺水處的一片蘆葦叢,乃至一塊人工管理的稻田,都是植物群落。其類型繁雜多樣,其面積差別懸殊,彼此之間的邊界明顯或不明顯。

動物同植物一樣,也常常是以群落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共同生活著。只是由於動物的流動性很大,群落組合更鬆散,在科學研究上多以種群為對象而很少應用「動物群落」一詞。

植物群落是動物的食物資源庫、隱蔽所和繁殖生息的地方。所以地球上沒有毫無動物棲居的植物群落,也沒有不與植物群落發生關系的動物群落。在動植物生活的地方,甚至其軀體上都布滿著微生物的群體。因此,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由彼此在發展中有密切聯系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規律地組合成的生物群體,叫做生物群落。每個生物群落都是自然界真實存在的一個整體單位,占據著生物圈的一定地區,具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在物質和能量交換中執行著獨特的功能。生物群落中以陸地植物群落的外貌最為突出,在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中所起作用最大。一個地區全部植物群落的總體,叫做該地區的植被。如北京的植被、秦嶺山地的植被都是指該地區范圍內分布的全部植物群落。

地球上所存在的各種自然群落,如森林、草原、荒漠、沼澤等都是億萬年來地球歷史發展的產物,是通過長期自然選擇在一定地區產生的最合理、最有效的生物群體。人們研究它,可從中得到啟示,以便更合理地創造人工群落,改造自然群落。

② 生物群落的動態

生物群落同其他自然現象一樣是一個動態系統,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生物群落作為一個由多種有機體構成的生命系統,既有季相變化和年變化,又有群落的演替和演化等。其中,以群落的季節性變化和演替比較重要。 在氣候季節變化明顯的地區,植物在不同季節通過發芽、展葉、開花、結果和休眠等不同的物候階段,使整個群落在各季表現出不同的外貌,叫做群落的季相。不同氣候帶群落季相表現很不一致,在終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變化很不明顯;溫帶地區四季分明,變化最為突出。 群落的季節性變化除季相更替外,群落的生產力、植物的營養成分和群落的內部環境也都相應地發生周期性變化。

由於氣候變遷、洪水、野火、山崩、動物的活動和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動改變了內部環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於人類活動的結果,可使群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在一定地段上一個群落被性質不同的另一個群落所替代的現象叫做演替。例如,在某一林區,一片土地上的樹木被砍伐後辟為農田,種植作物;以後這塊農田被廢棄,在無外來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就發育出一系列植物,並且依次替代。首先出現的是一年生雜草群落;然後是多年生雜類草與禾草組成的群落;再後是灌木群落和喬木的出現,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現象基本結束。在這里,原來的森林群落被農業植物群落所代替,就其發生原因而論是一種人為演替。此後,在撩荒地上一系列天然植物群落相繼出現,主要是由於植物之間和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相互作用的不斷變化而引起的自然演替過程。

群落的演替按發生的基質狀況可分為兩類。發生於以前沒有植被覆蓋過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原生演替。原來有過植被覆蓋,以後由於某種原因原有植被消滅了,這樣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土壤中常常還保留著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發生在這種裸地上的演替稱做次生演替。上述出現於撩荒地上的演替即屬此類。原生演替如果是發生在森林氣候環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為:裸岩-地衣群落-苔蘚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喬木群落。如果發生在淡水湖泊里,演替系列為:開敞水體-沉水植物群落-浮葉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濕生植物群落-陸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圖10-5)。從圖中可以看出,與植物群落發生演替的同時,棲居於其中的動物種群也發生更替,每一階段的動物群都與一定的植物群落類型相聯系。

群落演替還因其發展方向不同分為順行演替與逆行演替。當發生於裸露地面或撩蕪地面的群落經過一系列發展變化,總趨勢朝向逐漸符合於當地主要生態環境條件(如氣候和土壤)的演替過程,叫做順行演替。順行演替的結果,群落的特徵一般表現為生物種類由少到多,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由不穩定變得比較穩定。最後會發展成為與當地環境條件協調一致的、結構穩定的頂極群落,整個群落的物質與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保持相對平衡。

群落由於受到干擾破壞而驅使演替過程倒退,即逆行演替。強度放牧下的草原,因適口性強的牧草逐漸減少或消失,品質低劣或有毒和有刺的植物得以繁生蔓延,草群總蓋度下降,甚至出現裸露地面。草原發生的這種退化現象即是逆行演替。河流中上游地區的森林或其他類型的植被被過度砍伐,如遇大雨、河水暴漲造成危害,是植被逆行演替帶來的惡果。 群落演替的速度隨具體條件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在演替系列的早期階段比較迅速,群落穩定性差;後期演替速度逐漸變慢;最後階段的群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快些。 研究群落的演替對於認識它們的性質,預測未來發展的趨向,以及合理利用、改造和保護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3. 生態系統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總是通過連續的能量-物質交換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著,共同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樣的生態功能單位就是生態系統。

按照生態系統的上述定義,我們既可以從類型上去理解,例如森林、草原、荒漠、凍原、沼澤、河流、海洋、湖泊、農田和城市等;也可以從區域上理解它,例如分布有森林、灌叢、草地和溪流的一個山地地區或是包含著農田、人工林、草地、河流、池塘和村落與城鎮的一片平原地區都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地球表層的基本組成單位,它的面積大小很懸殊,從整個最大的生物圈,到最小的一滴水及其中的微生物。所以整個地球表層就是由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生態系統鑲嵌而成。

作為一個開放系統,生態系統並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在正常情況下的一定限度內,其本身都具有反饋機能,使它能夠自動調節,逐漸修復與調整因外界干擾而受到的損傷,維持正常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其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它又是一個控制系統或反饋系統。

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使我們對生命自然界的認識提到了更高一級水平。它的研究為我們觀察分析復雜的自然界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並且成為解決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污染、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重大問題的理論基礎之一。
參考資料:http://unit.cug.e.cn/jpkc/dqkxgl/web/webpages/10_1_2.htm

閱讀全文

與動物自然現象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