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生物如何使動物產量提高

生物如何使動物產量提高

發布時間:2022-07-28 09:39:42

⑴ 提高農業生物的生產能力有哪幾種

提高農業生物的生產能力非僅育種一途。農業生物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之間,各個不同的生長部位和生長時期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巧妙地利用這種關系,就可以按照人類的需要控制它的發展方向,提高它的生產能力。

《汜勝之書》曾推薦秋天鋤麥後,拖著棘柴耙耬,把土壅在麥根上的辦法,還引用了「子欲富,黃金覆」的農諺。

這既有保墒保暖的作用,也是為了抑制小麥的冬前生長。因為人們認識到小麥冬前過旺,會影響明春小麥返青後的生長,現在北方農村還有「麥無兩旺」的說法。《齊民要術》中記載有「嫁棗法」和「棗樹振狂花法」。前者是用斧背疏疏落落地敲擊樹干,使樹干韌皮部局部受傷,阻止部分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向下輸送,使更多的有機物留在上部供應枝條結果,從而提高產量和質量。林擒、李樹等也用類似方法。現代果樹生產中的環剝法,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後者是在大蠶入簇的時候,用木棍打擊枝條,振落過多的花朵,既可確保坐果率和使果實變大,又可起輔助授粉作用。這種方法在華北農村一直沿用至今,而現代果樹生產中廣泛應用的疏花疏果技術,亦與此有淵源關系。在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瓜類的摘心掐蔓,棉花的打頂整枝,桑、茶、果樹的修剪整形,與此相似,都是利用作物生長各階段、各部位的相互關聯,抑此促彼,而為我所用的。

⑵ 生產中如何協調各環境因子之間的關系,來提高生物的產量

通常需要先在實驗室條件下(模擬生產)研究各因子之間對生物產量的影響,包括不同單因子和多因子對生物產量影響如何,找到最好的方案;然後再在實際生產條件下測試這一方案的可行性,最後投入生產。

⑶ 怎樣提高植物的產量

一、提高作物產量的措施:
(1)增加植物體內有機物的含量
a.適當增加光照強度,延長光照時間;b.適當提高CO2濃度;c.適當提高溫度;d.適當增加植物體的含水量;e.適當增加礦質元素的含量。
(2)降低有機物的消耗量:a.適當降低溫度;b.降低O2濃度;c.提高CO2濃度;d. 降低自由水的含量等。
(3)提高CO2濃度的作用既增加有機物的合成量,又降低有機物的消耗量,降低自由水的含量,可以降低有機物的消耗。
二、溫室栽培,如何提高產量?
1、光照的調控:冬天或陰雨天,可採取人工光照;夏天遮擋;
2、CO2的調控:燃燒法,可提高光合作用強度,抑制呼吸作用。
3、濕度的調控:濕度過大時。可採取通風或提高溫度的辦法來降低濕度。如果濕度過高,可採取噴霧噴水的方法。
4、溫度的調控:塑料薄膜上鋪蓋草簾。根據氣溫的不同,或蓋或卷。
5、水、肥。施用有機肥,微生物的分解,增加環境中CO2濃度,同時梳鬆土壤。
三、大田如提高產量措施
1、光照的調控:a、合理密植:如果植株過密,造成作物減產的原因是:一是葉片接受的光照不足;二是通風通氣差,CO2供應不足;b、輪作、套作、間作:輪作是指在一塊田地依次輪種幾種作物,如小麥與山芋輪作;套作是指某一種作物生長的後期,在行間播種另一種作物,以充分利用地力和生長期,如棉花與小麥。間作是指同一生長期內,同一塊耕地上間隔地種植兩種及兩種以上作物,如棉花和香瓜。
2、CO2的調控:合理施肥如施農家肥;
3、溫度的調控:適時播種;
4、水的調控:合理灌溉。
拓展資料
植物(Plants)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包含了如樹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植物可以分為種子植物、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等,據估計現存大約有450 000個物種。綠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溫度、濕度、光線、淡水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被子植物共有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綠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藉助光能及葉綠素,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產生葡萄糖等有機物,供植物體利用。
主要作用:植物大多數固態物質是從大氣層中取得。經由一個被稱為光合作用的過程,植物利用陽光里的能源來將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簡單的糖。這些糖分被用作建材,並構成植物主要結構成份。植物主要依靠土壤作為支撐和取得水份,以及氮、磷等重要基本養分。大部分植物要能成功地成長,也需要大氣中的氧氣(作為呼吸之用)及根部周圍的氧氣。不過,一些特殊維管植物如紅樹林可以讓其根部在缺氧環境下成長。
光合作用: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是說它可以藉助光能及動物體內所不具備的葉綠素,利用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產生葡萄糖——含有豐富能量的物質,供植物體利用。
生態作用:陸生植物和藻類所行使的光合作用幾乎是所有的生態系中能源及有機物質的最初來源。光合作用根本地改變了早期地球大氣的組成,使得有21%的氧氣。動物和大多數其他生物是好氧的,依靠氧氣生存。植物在大多數的陸地生態系中屬於生產者,形成食物鏈的基本。許多動物依靠著植物作為其居所、以及氧氣和食物的提供者。

⑷ 如何利用代謝調控提高微生物產物的產量

一般改變微生物代謝調節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 是採用物理化學誘變,獲得營養缺陷型

第二種方法是應用抗反饋調節突變法。

第三種就是控制發酵條件,改變細胞的滲透性。

一、應用營養缺陷型菌株以解除正常的反饋調節

這是氨基酸生產菌育種的最有效的辦法。營養缺陷型是指某菌種失去合成某種物質的能力,即合成途徑中某一步發生突變,使合成反應不能完成,最終產物不能積累到引起反饋調節的濃度,從而有利於中間產物的積累。例如,用高絲氨酸缺陷型生產菌進行賴氨酸發酵。一般在形成賴氨酸的過程中有3種產物生成,只有賴氨酸和蘇氨酸都達到一定濃度時,才能形成反饋抑制,從高絲氨酸切斷這兩個分支後,不能形成蘇氨酸,也就不能形成反饋抑制。最後使賴氨酸的大量積累,這是打破代謝調節的第一種方法。

在直線式的合成途徑中,營養缺陷型突變株只能累積中間代謝物而不能累積最終代謝物。

在分支代謝途徑中,通過解除某種反饋調節,就可以使某一分支途徑的末端產物得到累積。


二、應用抗反饋調節的突變株解除反饋調節

抗反饋調節突變菌株,指對反饋抑制不敏感或對阻遏有抗性的組成型菌株,或兼而有之的菌株。在這類菌株中,因其反饋抑制或阻遏已解除,或是反饋抑制和阻遏已同時解除,所以能分泌大量的末端代謝產物。

例如,當把(鈍齒棒桿菌)培養在含蘇氨酸和異

亮氨酸的結構類似物AHV(α-氨基-β-羥基戊酸)的培養基上時,由於AHV可干擾該菌高絲氨酸脫氫酶、蘇氨酸脫氫酶以及二羧酸脫水酶,所以抑制了該菌的正常生長。如果採用誘變(如用亞硝基胍作為誘變劑)後所獲得的抗AHV突變株進行發酵,就能分泌較多的蘇氨酸和異亮氨酸。這是因為,該突變株的高絲氨酸脫氫酶或蘇氨酸脫氫酶和二羧酸脫水酶的結構基因發生了突變,故不再受蘇氨酸或異亮氨酸的反饋抑制,於是有大量的蘇氨酸和異亮氨酸的累積。如進一步再選育出甲硫氨酸缺陷型菌株,則其蘇氨酸產量還可進一步提高,原因是甲硫氨酸合成途徑上的兩個反饋阻遏也被解除了。

三、控制細胞膜的滲透性

微生物的細胞膜對於細胞內外物質的運輸具有高度選擇性。 細胞內的代謝產物高濃度累積著,並自然地通過反饋阻遏限制了它們的進一步合成。採取生理學或遺傳學方法,改變細胞膜的透性,使細胞內的代謝產物迅速滲漏到細胞外。這種解除末端產物反饋抑製作用的菌株,可以提高發酵產物的產量。

1.通過生理學手段控制細胞膜的滲透性在谷氨酸發酵生產中,生物素的濃度對谷氨酸的累積有著明顯的影響,只有把生物素的濃度控制在亞適量情況下,才能分泌出大量的谷氨酸。

生物素影響細胞膜滲透性的原因,是由於它是脂肪酸生物合成中乙醯CoA羧化酶的輔基此酶可催化乙醯CoA的羧化並生成丙二酸單醯輔酶A,進而合成細胞膜磷脂的主要成分——脂肪酸。因此,控制生物素的含量就可以改變細胞膜的成分,進而改變膜的透性和影響谷氨酸的分泌。當培養液內生物素含量很高時,只要添加適量的青黴素也有提高谷氨酸產量的效果。其原因是青黴素可抑制細菌細胞壁肽聚糖合成中轉肽酶的活性,結果引起其結構中肽橋間無法進行交聯,造成細胞壁的缺損。這種細胞的細胞膜在細胞膨壓的作用下,利於代謝產物的外滲,並因此降低了谷氨酸的反饋抑制和提高了產量。

2.通過細胞膜缺損突變而控制其滲透性應用谷氨酸產生菌的油酸缺陷型菌株,在限量添加油酸的培養基中,也能因細胞膜發生滲漏而提高谷氨酸的產量。這是因為油酸是一種含有一個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十八碳烯酸),它是細菌細胞膜磷脂中的重要脂肪酸。油酸缺陷型突變株因其不能合成油酸而使細胞膜缺損。另一種可以利用石油發酵產生谷氨酸的(解烴棒桿菌)的甘油缺陷型突變株,由於缺乏a-磷酸甘油脫氫酶,故無法合成甘油和磷脂。其細胞內的磷脂含量不到親株含量的一半,但當供應適量甘油(200μg/ml)時,菌體即能合成大量谷氨酸(72g/L),且不受高濃度生物素或油酸的干擾。

⑸ 朋友准備養殖甲魚,如何高產養殖生態甲魚

在系列化的甲魚養殖過程中,水體富營養化,氨氮和亞硝態氮含量常年偏高,夏季藍藻旺發,一直困擾養殖生產,為探索經濟適用的控制方法,2010—2012年商品甲魚採用生態養殖模式,結合微孔底增氧和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培育優質的單細胞藻類,吸收水體中的氨鹽、硝酸鹽、亞硝酸鹽,優勢的單細胞藻類是濾食性魚類的優質餌料,並能抑制藍藻生成,從而達到控制水體中無機「三氮」預防疾病的目的。

孔底增氧,能直接提高底層水體溶氧量,促進上下水層對流;消除池塘水體的溫躍層﹑氧躍層﹑水密度層,保持水體高溶氧,以促進微生物有效分解水體中的有害物質,抑制氨氮尤其是分子態的氨和亞硝態氮的生成,有利於養殖動物生長,增加單位水體產量。

⑹ 如何運用基因工程來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

遺傳工程對生物及生態進程和進化過程具有強大的干擾能力。轉基因生物一旦被釋放,它的生長、進化和對其他生物的干擾與影響將無法控制。

近年來,生物技術特別是脫氧核糖核酸重組技術,使我們有可能打破生物繁殖的壁壘,從而可以轉變或交換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遺傳特徵,產生轉基因生物。這種基因操作為基因資源和產品的商業性開發利用開辟了可能性。

生物技術能解決世界上的飢餓嗎

推行轉基因技術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在21世紀要解決世界上的食品和飢餓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採用新的生物技術。但是如果我們將人口增長同糧食生產加以比較,就會發現通過農業生產的「綠色革命」,出現了糧食過剩,這種過剩集中在北方國家。但是如果我們分析糧食擁有量的話,可發現它遠遠低於世界糧食的產量。

產量和擁有量之間的差距表現為目前世界上有8億人在挨餓。這就表明,解決世界上的飢餓問題根本途徑不是技術性的,而是要解決如何擁有的問題。

生物技術的創新大都旨在謀求利潤,而不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因此,生物技術行業的重點不是解決世界農業和糧食的基本問題,而是增加利潤。目前生物企業投資幾十億美元,用於研製高商業價值的轉基因生物,它們的投資受到嚴格的專利法的保護。但是它們不願意投資研究這些生物會造成的危險。

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有了很大增長

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在成倍擴大。1996年僅有230萬公頃,2000年達到4420萬公頃,其中74%的面積種植了抗除草劑的大豆、玉米、棉花、土豆、水稻、高梁、甘蔗、煙草和西紅柿。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是美國,3030萬公頃;其次是阿根廷,1030萬公頃;加拿大有300萬公頃。

轉基因農作物的影響

在所有新的生物技術中,最令人擔憂的是遺傳工程,它對環境、物種、人體健康和食品安全具有潛在的影響。它的危險就在於遺傳工程對生物進程、生態進程和進化過程具有強大的干擾能力。

轉基因農作物的商業開發對生態的危害,主要是轉基因農作物的增多威脅到基因多樣性。具有抗除草劑性能的轉基因農作物可能將這種基因轉移到野生和半野生植物中去,會產生超級雜草。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轉移和重組會產生毒性更大的細菌和病毒新物種。

現在還很難預料將一種轉基因生物放到一個生物物理環境中會發生什麼問題,因為這種生物一旦被釋放,它的生長、進化和對其他生物的干擾與影響就無法控制。問題是搞錯了就不能退回來,因為轉基因是個不可逆轉的過程。例如,轉基因鮭魚可以長得很大,是普通魚的3倍,它在水環境中生存能力極強,如果將它放進河裡,就會打破河裡各種魚之間的平衡,使較脆弱的魚消失,擾亂生態系統的食物鏈。

由於世界上轉基因作物種植最多的是抗除草劑作物,因此我們可以問:如果在土豆的發源地南美安第斯地區種植抗除草劑的轉基因土豆,或者在墨西哥種植轉基因玉米,那麼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如果這種抗除草劑基因轉移到與這些作物相近的野生品種上去,那麼會產生無法控制的超級雜草嗎?這個問題不會在美國或歐洲出現,因為那裡沒有野生土豆和野生玉米。

病蟲害的蔓延總是由同種農作物發生的變化引起的。科學證據顯示,通過轉基因進入微生物和病毒中的基因會轉移、重組和從一個有機物進入另一個有機物,產生抵抗力更強的新病原體,這些病原體的活動范圍更大。例如,轉基因玉米中的基因編碼中就有�BT�毒素,目的是控制蟲害,但是害蟲會很快產生對付這種毒素的抵抗力。

轉基因玉米的命運

美國的STARLINK玉米中嵌入了BT毒素,這種玉米僅獲准作為動物飼料,因為研究人員害怕它的毒素會造成人類的過敏。後來發現這種玉米進入了人類食物鏈,最初是在卡夫公司的玉米餅中發現的,很多人吃了以後出現過敏反應,這種玉米的食品被大批處理掉,造成巨大損失。後來在其他食品中發現了這種玉米,使300種食品從市場上撤下來。共撤下250萬箱玉米餅,被銷毀的STARLINK玉米有15萬公頃。造成損失約10億美元。

美國和加拿大的民意調查顯示,51%~60%的人反對轉基因食品,80%~94%的人贊成貼標簽。1999年轉基因玉米占玉米種植面積的33%,2年後只有19.5%,其主要原因是公眾對STARLINK玉米的反對態度所致。(友 全)

⑺ 怎樣利用豬的生物學特性及行為習性來提高養豬生產水平

這是一個很難具用三言兩語就說明白的問題: 1、公豬的生物學特性是射精量大(150-500毫升,平均250毫升),精子數量多(1.5億/毫升),交配時間長(5-10分鍾,有的長達20分鍾),且精液干物質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所以,飼養的公豬要喂給足量的氨基酸平衡的動物性蛋白飼料,維生素和礦物質不能少,在配種高峰時要加喂雞蛋,礦物精等微量元素。這樣,公豬生精量大,精液品質好。 在常年配種的豬場,公豬可常年處在高營養水平;對於季節性產仔的豬場,公豬的飼養分配種期和非配種期,在配種期公豬的營養水平要比非配種期高。另外公豬的精液密度大,並且可以稀釋保存,因此可以搞豬的人工受精,克服個體大小的差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防止疾病的傳播。降低公豬的飼養量,充分發揮了優良種公豬的優勢,節省飼養成本,節省人力物力而提高了生產效益。 2、母豬分空懷、妊娠、哺乳等階段,各階段的生物學特點不同,因此飼養管理上也不同。 母豬品種不同,性成熟的早晚也不同,一般本地品種性成熟早,國外品種較晚,因此初配年齡不同。本地品種一般7-8月齡,體重在75kg以上就可配種,而國外品種要在9-10月齡,體重在100kg以上才可配種。 初生仔豬體重的2/3是在妊娠期的後1/3時間里生長的,所有在生產中,妊娠前期要保證飼料的品質,後期要保證飼料的數量。即母豬懷孕後期要增加飼料喂量。 母豬的產奶量與採食量成正比,並且妊娠期的採食量於哺乳期的採食量成反比,因此,妊娠期母豬採食獲取的營養只要滿足胎兒的生長發育和自身的生長發育就行了,不需要再儲備太多的營養物質等到哺乳期再用來轉化成奶水,這樣的二次轉化其實是浪費,同時增加了母豬的代謝。所以在生產實踐中,在妊娠期保證經產母豬增重30-35kg,初產母豬增重35-40kg就行了。 這方面的內容很多,就不一一敘述了。

⑻ 能不能提高生物多樣性而提高作物產量

要想用生物多樣性來提高作物產量,可以從農田生物間的競爭和捕食關系。完善的生態系統和農田使用率。還有確保農田的氣候穩定等方法來進行改善。

個人認為,如果要想利用生物多樣性的方法來提高產量,那麼就一定要做好長期學習和堅持的准備。想短期內快速提高,就必須要使用農葯和化肥等方式來進行提升。因為生態圈的構建和生物多樣性的創造都需要時間來沉澱。

對農田生物間的競爭和捕食關系進行了解。

對於作物產量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對作物的病蟲害問題進行嚴格的重視和防治,而這時你就要針對不同作物所可能引來的相關病蟲害問題和捕食對手做詳細的了解和調查,只有研究清楚生物間的競爭和捕食關系,你才能夠在後期因地制宜的用相關生物來幫助你,間接提高產量。

⑼ 試述微生物群體生長規律生產中如何用這種規律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我摘自網頁內容,具體分成兩個部分,希望對你有用處
細菌群體生長規律
細菌接種到均勻的液體培養基後,當細菌以二分裂法繁殖,分裂後的子細胞都具有生活能力。在不補充營養物質或移去培養物,保持整個培養液體積不變條件下,以時間為橫坐標,以菌數為縱坐標,根據不同培養時間時細菌數量的變化,可以作出一條反映細菌在整個培養期間菌數變化規律的曲線,這種曲線稱為生長曲線稱為生長曲線 (growth curve) 。一條典型的生長曲線至少可以分為遲緩期、對數期、穩定期和衰亡期等四個生長時期。
1 .遲緩期 (1ag phase) .
又稱延滯期、適應期。細菌接種到新鮮培養基而處於一個新的生長環境,因此在一段時間里並不馬上分裂,細菌的數量維持恆定,或增加很少。此時胞內的 RNA 、蛋白質等物質含量有所增加,相對地此時的細胞體最大,說明細菌並不是處於完全靜止的狀態。產生遲緩期的原因,認為是微生物接種到一個新的環境,暫時缺乏足夠的能量和必需的生長因子,「種子」老化 ( 即處於非對數生長期 ) 或未充分活化,接種時造成的損傷等。在工業發酵和科研中遲緩期會增加生產周期而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是遲緩期無疑也是必需的,因為細胞分裂之前,細胞各成分的復制與裝配等也需要時間,因此應該採取一定的措施: ① 通過遺傳學方法改變種的遺傳特性使遲緩期縮短; ② 利用對數生長期的細胞作為「種子」; ③ 盡量使接種前後所使用的培養基組成不要相差太大; ④ 適當擴大接種量等方式縮短遲緩期,克服不良的影響。
2 .對數生長期 (log phase)
又稱指數生長期 (exponential Phase) 。細菌經過遲緩期進入對數生長期,並以最大的速率生長和分裂,導致細菌數量呈對數增加,而且細菌內各成分按比例有規律地增加,此時期內的細菌生長是平衡生長。對數生長期細菌的代謝活性、酶活性高而穩定,大小比較一致,生活力強,因而它廣泛地在生產上用作「種子」和在科研上作為理想的實驗材料。
3 .穩定生長期 (stationary phase)
由於營養物質消耗,代謝產物積累和 pH 等環境變化,逐步不適宜於細菌生長,導致生長速率降低直至零 ( 即細菌分裂增加的數量等於細菌死亡數量 ) ,結束對數生長期,進入穩定生長期。穩定生長期的話細菌數最高並維持穩定。如果及時採取措施,補充營養物質或取走代謝產物或改善培養條件,如對好氧菌進行通氣、攪拌或振盪等可以延長穩定生長期,獲得更多的菌體物質或代謝產物。
4 .衰亡期 (decline 或 death Phase)
營養物質耗盡和有毒代謝產物的大量積累,細菌死亡速率逐步增加和活細菌逐步減少,標志進入衰亡期。該時期細菌代謝活性降低,細菌衰老並出現自溶。該時期死亡的細菌以對數方式增加,但在衰亡期的後期,由於部分細菌產生抗性也會使細菌死亡的速率降低。
此外,不同的微生物,甚至同一種微生物對不同物質的利用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物質可直接被利用 ( 例如葡萄糖或 NH 4 + 等 ) ;有的需要經過一定的適應期後才能獲得利用能力 ( 例如乳糖或 NO 3 - 等 ) 。前者通常稱為速效碳源 ( 或氮源 ) ,後者稱為遲效碳源 ( 或氮源 ) 。當培養基中同時含有這兩類碳源 ( 或氮源 ) 時,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二次生長現象。連續培養 (continous culture of microorganisms) 是在微生物的整個培養期間,通過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恆定的比生長速率生長並能持續生長下去的一種培養方法。根據生長曲線,營養物質的消耗和代謝產物的積累是導致微生物生長停止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微生物培養過程中不斷的補充營養物質和以同樣的速率移出培養物是實現微生物連續培養的基本原則。
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在連續培養里,培養容器中細菌的數量一方面以比生長速率的數量增加,同時又在以稀釋率的數量減少。
連續培養有兩種類型,恆化器連續培養和恆濁器連續培養。前者是在整個培養過程中通過控制培養基中某種營養物質的濃度基本恆定的方式,保持細菌的比生長速率恆定,使生長「不斷」進行。培養基中的某種營養物質通常是作為細菌比生長速率的控制因子,這類因子一般是氨基酸、氨和銨鹽等氮源,或是葡萄糖、麥芽糖等碳源或者是無機鹽,生長因子等物質。恆化器連續培養通常用於微生物學的研究,篩選不同的變種。後者主要是通過連續培養裝置中的光電系統控制培養液中菌體濃度恆定、使細菌生長連續進行的一種培養方式。菌液濃度大小通過光電系統調節稀釋率來維持菌數恆定,此種培養方式一般用於菌體以及與菌體生長平行的代謝產物生產的發酵工業,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連續培養如用於生產實踐上,就稱為連續發酵,連續發酵與單批發酵相比有許多優點: ① 高效,它簡化了裝料,滅菌、生產時間和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 ② 自控,便於利用各種儀表進行自動控制; ③ 產品質量較穩定; ④ 節約了大量動力、人力等資源。
連續培養或連續發酵也有其缺點。最主要的是菌種易於退化。其次易遭雜菌污染。此外營養的利用率一般亦低於單批培養。
在生產實踐上,連續培養技術已廣泛用於酵母菌體的生產,乙醇、乳酸和丙酮 - 丁醇等發酵。以及用假絲酵母進行石油脫蠟或是污水處理中。

閱讀全文

與生物如何使動物產量提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