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摘錄自然界中某種動物或植物的科學知識 (好的加分)
瓶子草——捕蟲草之一瓶子草的瓶狀葉是很有效的昆蟲陷阱,外表色彩鮮艷,光滑的瓶口處能分泌蜜汁,靠瓶蓋一側長有許多向下的刺毛延伸至整個瓶蓋內側。那些刺毛使昆蟲誤以為能夠攀爬,實際卻很容易跌落。瓶內有瓶壁分泌的消化液,但時常被雨水沖淡。當貪婪的昆蟲被吸引來採食蜜汁,為了吃到更多的蜜汁慢慢靠近瓶口的內側,一不小心跌落瓶內的消化液中,瓶內壁光滑無法爬出,昆蟲溺死後被瓶內的消化液和細菌分解,變為營養後又被瓶壁吸收,最後剩下無法分解的軀殼留於瓶內。
『貳』 保護動物的知識有哪些呢
保護動物10個方法:
1、不參與殘害動物的活動。
2、不鼓勵買動物放生。
3、不圍觀街頭耍猴者。
4、愛護環境,不亂砍亂伐。
5、不幹擾野生動物的自由生活。
6、不要把有益的小動物當美味,不吃田雞,保蛙護農。
7、不恫嚇、投喂動物園動物。
8、提倡觀鳥,反對關鳥。
9、不在江河湖泊釣魚;觀察身邊的小動物、鳥類並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條件。
10、不要破壞鳥類的巢穴。
保護動物
由於人類的破壞,與棲息地的喪失等因素,地球上瀕臨滅絕生物的比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在工業社會以前,鳥類平均每300年滅絕一種,獸類平均每8000年滅絕一種;但是自從工業社會以來,地球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超出自然滅絕率的1000倍。
全世界1/8的植物,1/4的哺乳動物,1/9的鳥類,1/5的爬行動物,1/4的兩棲動物,1/3的魚類,都瀕臨滅絕。所以保護動物刻不容緩,全世界都在號召保護動物。動物保護的核心內容是禁止虐待、殘害任何動物,禁止獵殺和捕食野生動物。
『叄』 動物的知識
動物學
研究動物的形態、分類、生理活動、分布以及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的科學。科學家們每發現一種新的動物,都要先對它的外形、相貌作一番研究,然後根據它的身體構造的特徵,把它安排到一個合適的類群,給它定名,對它的生活起居、習性、繁殖生育、生活的環境、地理位置進行觀察、考察,這種動物對人類有什麼用處或是否會對人類造成危害,我們將怎樣保護,利用這種動物?以上這些,就是動物學要研究的內容。早期的動物學主要是描述動物的形態、分類,如我國古代的《詩經》、《爾雅》等書中有許多關於動物的記載,算得上是我國最早的動物學經典著作。現在動物學研究的范圍擴大了許多,學科分支的數目也大大增加。目前動物學的分支學科有:動物分類學、動物形態學、動物生理學、寄生蟲學、動物胚胎學、動物地理學等等。
動物分類學
動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動物的種類、種類之間的親緣關系、動物界起源和演化等。根據自然界動物的形態。身體內部構造、胚胎發育的特點、生理習性、生活的地理環境等等特徵,進行綜合研究,將特徵相同或相似的動物歸為一類,給它們命名,這就是動物分類學所研究的內容。
無脊椎動物學
動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在動物分類中,根據動物身體中有沒有脊椎骨而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研究無脊椎動物的分類、形態、生理特點、地理分布、繁殖、進化等的科學,叫無脊椎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中包括:原生動物學、蠕蟲學、昆蟲學、軟體動物學、甲殼動物學等。
脊椎動物學
動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對各類群脊椎動物的形態、解剖、生理活動、繁殖、進化、分布等等進行綜合研究的科學。脊椎動物學包括:魚類學、爬行類學、鳥類學、魚類學、靈長類學等學科。
高等動物、低等動物
一般將身體構造比較復雜、組織及器官分化明顯並具有脊椎的動物稱為高等動物;而身體構造比較簡單、組織及器官分化不明顯、無脊椎的動物叫低等動物。實際上在動物學中,高等動物與低等動物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們之間並無明顯的界線。例如脊椎動物相對於無脊椎動物是高等動物,在脊椎動物中,魚類相對於爬行類來說,魚類是低等動物,而爬行類是高等動物。同樣,在無脊椎動物中,原生動物相對於軟體動物來說,原生動物是低等動物,軟體動物是高等動物。
體腔
動物身體內各內臟器官周圍的空隙叫體腔。嚴格他講,真正的體腔是在動物胚胎發育時。由動物的中胚層分離出臟壁和體壁,臟壁和體壁之間形成的空腔為體腔。無脊椎動物中,從環節動物如蚯蚓等開始才有真正的體腔。脊椎動物中,低等脊椎動物如魚類僅有一個體腔,而高等脊椎動物的體腔又分隔為胸腔、腹腔等。
尾
動物身體軀干後面的一段,通常指肛門以後的部分。脊椎動物有真正的尾,無脊椎動物一般都沒有真正的尾。一般把長在身體後端的器官都叫做尾,如蝦後端的尾扇。
吻
動物口器或頭端突出的部分叫吻,如蝶,蛾等都有吻。鳥類的嘴叫喙,一些低等動物如蒼蠅的吻,也稱喙。
造骨細胞
動物身體中一種能分泌鈣質,硅質或其他堅硬物質的細胞。如海參動物體內的各種類型的骨針,就是由造骨細胞形成的。
骨針
也叫「骨片」,某些低等動物體內呈針狀或其他形狀的小骨。如海綿、放射蟲、海參都有不同類型的骨針,骨針有支持組織,保護身體的功能。
甲殼、介殼、貝殼
某些節肢動物長在身體外的骨胳叫甲殼,它由幾丁質和碳酸鈣形成,很堅硬,有保護功能。如蝦、蟹等均具有甲殼。介殼是軟體動物或其他動物體外的殼,有保護作用。如河蚌、蝸牛外面的殼就是介殼。介殼也叫貝殼。
幾丁質
一般指節肢動物的身體表面分泌的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含碳水化合物和氨,性柔軟,有彈性,與鈣鹽混雜則硬化,形成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幾丁質不溶於水、酒精、弱酸和弱鹼等液體,有保護功能。
生長線
軟體動物的介殼或厴在逐漸生長時留下的線紋。依據生長線的多少,通常可以推測動物的年齡。例如蝸牛的厴上有相似於同心圓的線紋,就是它的生長線。
排遺
排遺是動物排出廢物的一種現象,一般指排除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如蛔蟲、鳥類等的排遺。
泄殖腔
也叫「共泄腔」,動物的消化管、輸尿管和生殖管最末端匯合處的空腔,有排糞、尿和生殖等功能。蛔蟲、輪蟲、蛙、鳥類都具有這種器官。
呼吸樹
也叫「水肺」,海參類動物的呼吸器官。由消化管末端的一部分伸入體腔,然後在體腔中不斷分支,形成樹枝狀,因而叫做「呼吸樹」。除有呼吸作用外、還有徘泄功能。
書肺
也叫「肺囊」,蜘蛛,蠍一類動物特有的呼吸器官。在蜘蛛腹部前方兩側,有一對或多對囊狀結構,叫氣室,氣室中有15~20個薄片,由體壁褶皺重疊而成,像書的書頁,因而叫「書肺」。當血液流過書肺時,與這里的空氣進行氣體交換,吸收氧氣,同時排出二氧化碳、完成呼吸過程。
排泄管、馬氏管
蚯蚓、蝦等無脊椎動物排送廢物的管道叫排泄管。有些低等無脊椎動物的排泄管還有生殖功能,能排送生殖細胞。節肢動物如蜈蚣、昆蟲、蜘蛛等的排泄器官叫馬氏管,因義大利解剖學家馬爾皮基發現而得名。
神經節
神經細胞集合而成的結節狀構造。蚯蚓、蛔蟲除頭部以外,身體的每節都有一對神經節。河蚌、蝸牛等軟體動物的頭部有腦神經節,足、身體兩側、體壁、內臟都有成對的神經節。脊椎動物的脊椎骨內有脊神經節,體內各內臟器官上有交感神經節和副交感神經節,這些交感神經節和副交感神經節通過神經纖維與腦和脊髓相聯系。
光感受器
動物體內感覺光的器官。如原生動物的眼點,昆蟲的單眼和復眼,烏賊和脊推動物的眼。
眼點、單眼、復眼
低等生物的光感受器。具有色素而有感光功能的構造叫眼點,一些單細胞生物如衣藻等具有這種構造。比眼點結構復雜的光感受器叫單眼,它有很多感光細胞,周圍有色素、表面被一個兩凸形的角膜罩住。單眼只能感覺光的強弱,不能見物體的形狀。許多無脊椎動物如一些昆蟲都具單眼。由多個「小眼」組成的視覺器叫復眼。每一個「小眼」外部由六角形眼面組成,內部與感光細胞和神經連著,由多個「小眼」組成的復眼能感受物體的形狀、大小,並可辨別顏色。蝦、蟹、蜻蜓、蜘蛛等動物都具有復眼。
觸角、觸須
節肢動物頭上多節的感覺器叫觸角。每個觸角由柄節、梗節和鞭節等3部分組成。蝦、蟹類動物有大、小觸角各一對。昆蟲只有一對觸角,其鞭節變化很多,有絲狀、羽毛狀等。觸角除有觸覺、嗅覺功能外,還有其他功能,例如牙蟲用觸角吸取空氣,水蚤用觸角來游泳。昆蟲口器的小顎及小唇分節的須,蝦、蟹類口器的大顎上的須,以及哺乳動物口旁的硬毛(如貓、狗)都稱觸須,主要有觸覺或味覺的功能。
觸唇、觸手、觸腳
有的軟體動物,例如河蚌,口部兩旁長著一對扁平的肉質瓣狀構造,叫做觸唇,它具有觸覺和攝食的功能。許多無脊椎動物的頭部生長著簡單或分枝的細長肉質器官,叫做觸手。觸手有實心的也有空心的,主要起觸覺或抓卷作用,有的還具備呼吸、運動或支持身體等功能。水母、蝸牛等都有觸手。有的軟體動物例如烏賊,其腕足中較長的兩條,叫做觸腳,功能與觸手相同。
纖毛、鞭毛、剛毛
細胞內的原生質伸出細胞外而形成的纖細的毛狀物,叫做纖毛。纖毛一般短而多,能有節奏地顫動。纖毛蟲和某些無脊椎動物都具有纖毛,主要起呼吸、運動、攝食作用。脊椎動物的氣管、食管等內腔壁上也生有纖毛,有保護或輔助排泄、分泌和吞咽的功能。由原生質伸出細胞外形成的細長鞭狀物,叫做鞭毛。鞭毛比纖毛長,能作鞭打、振動、旋轉或波浪式的運動。許多藻類、原生動物鞭毛蟲類等各種動植物的精子細胞都具有鞭毛,它主要有運動和攝食的功能。環節動物的體表長著實心、堅硬的鬃狀物,叫做剛毛。如蚯蚓身體的每節都長著一圈剛毛,它有游泳、感覺和行動功能。
吸盤
動物的吸附器官,一般呈圓形、中間凹陷的盤狀。吸盤有吸附、攝食和運動等功能。螞蝗前端的口部周圍和後端各有一個吸盤。
雌雄同體、雌雄異體
同一動物體內有雌雄兩種生殖器官的現象,叫做雌雄同體。同種動物雌雄生殖器官分別生在不同個體內的現象,叫做雌雄異體。無脊椎動物中的蚯蚓和蝸牛,是雌雄同體動物;水母、血吸蟲和烏賊等,是雌雄異體動物。一般脊椎動物都是雌雄異體動物。
幼體生殖
也叫「童體生殖」。某些寄生吸蟲和昆蟲的幼蟲體內的某些生殖細胞不經過受精而能獨立長成新的幼蟲後產出體外的現象。例如癭蠅,就具有這種幼體生殖能力。
生殖腺、生殖肢
人和動物產生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的器官,叫做生殖腺。具有生殖功能的附肢叫生殖肢。動物的卵巢就是生殖腺。蝦蟹的第一、二對腹肢就是它們的生殖肢。
交配器
雄性動物用來進行交配的外生殖器叫做交配器,如高等動物的陰莖。
產卵器
昆蟲雌蟲的外生殖器官。如蝗蟲有兩對能運動的產卵器,由腹部第8節和第9節附肢變成,產卵時可以鑽土,使卵塊埋入土中。
擬態、擬勢、擬死
動物的外表形狀或顏色同它生活的周圍環境中的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的狀態叫擬態。如木葉蝶像枝葉,竹節蟲像竹節等。某些動物受到外來刺激時,出現異常的姿態或顏色,威嚇其他動物的現象,叫做擬勢。如天蛾的幼蟲,收縮頭部出現眼狀斑紋,看起來像蛇,用以嚇唬其他生物。有些動物受到驚動或襲擊時,擺出半死狀態,靜伏不動狀如死物,以此來避敵的現象叫做擬死。蜘蛛就有這種習性。
刺細胞
腔腸動物體中的一種特殊細胞。細胞內有一個細胞核和一個外向的刺柄,內藏囊狀的刺絲胞,刺絲胞內有捲曲、細長而中空的刺絲。當刺柄碰著外面某個動物體時,捲曲的刺絲立即彈出,刺入其他動物體並放出毒素,麻醉或殺死被刺中的動物。
花粉筐、花粉櫛、花粉刷
都是蜜蜂身上由附肢演變而成的一些構造,用以採集花粉。蜜蜂後足脛節外側未端有一凹陷,凹陷兩邊有兩列直而結實的細毛,這就是花粉筐。蜜蜂用它裝著從身體各部分收集來的花粉,帶回蜂巢。蜜蜂後足脛節未端部寬大的地方,由許多尖長的齒形成的一種梳狀構造,叫做花粉櫛。蜜蜂用它把粘附在足和腹部的花粉剔取出來,裝到另一隻蜜蜂的花粉筐里。蜜蜂後足膨大呈四角形的一個肢節的內側面,有由10~12橫列金黃色粗毛組成的花粉刷。蜜蜂用它把粘在身上的花粉刷落下來,集中到花粉筐里,帶回巢內。
蜜胃
蜜蜂食道後端貯藏花蜜的囊。囊的後端有蜜塞,使蜜不致流入到腸道。蜜蜂吸取的花蜜貯入蜜胃後,在其中起化學變化,使蔗糖大部分轉化成果糖和葡萄糖,這就是蜂蜜。蜜蜂回巢後再吐出貯藏在蜂巢內,作為食物。
口器
生在節肢動物口兩側的附肢,主要有攝食、感覺等功能。蜘蛛的口器包括兩對附肢,昆蟲的口器包括上唇一個,大顎一對,小顎一對,舌、下唇各一個。由於昆蟲的食性非常廣泛,口器變化也很多,一般有5種類型:①咀嚼式,如蝗蟲;②咀敵式,如蜜蜂;③刺吸式,如蚊、虱等;④敵吸式,如蠅;⑤吸管式,如蛾、蝶等。
聽器
能發聲的昆蟲的聽覺器官,通常像鼓的形狀,上有薄膜,能接受聲波。蝗蟲的聽器位於腹部第一節側面,蟋蟀的聽器位於前足脛節接近基部的地方。
翅脈
昆蟲翅上縱行和橫行的脈,由胚胎時氣管分布到翅的內部而形成。翅脈有一定的形式、數目及分布特點,稱為「脈序」。脈序是昆蟲分類的重要根據之一。
胚後發育
昆蟲從卵中孵化出來以後,所經過的一系列發育變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昆蟲要由若蟲或幼蟲變為成蟲,這中間要經過蛻皮、形態變化,許多種類的昆蟲的幼蟲還要經過蛹期這一發育期。
不完全變態、完全變態
昆蟲變態的兩種類型。昆蟲在個體發育中,只經過卵、若蟲和成蟲等3個時期的,叫做不完全變態;而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的叫完全變態。完全變態的幼蟲與成蟲在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上明顯不同。蜻蜓的發育過程是不完全變態過程,蝶、蚊則是經過完全變態而長成的昆蟲。
蛹
在完全變態的昆蟲(如蒼蠅、桑蠶)中,從幼蟲過渡到成蟲時的蟲體形態叫蛹。處於蛹發育階段時,蟲體不吃不動,但體內卻在發生變化:原來幼蟲的一些組織和器官被破壞,新的成蟲的組織器官逐漸形成。一些害蟲處於蛹發育階段時,是消滅它們的最好時期。
若蟲、稚蟲
凡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的幼蟲,生活在陸地上的就叫若蟲,生活在水中的叫稚蟲。
蛻皮與蟲齡
昆蟲的幼蟲(或若蟲)生長到一定程度後,脫掉原有的外殼的現象叫蛻皮。剛孵化出來、沒經過蛻皮的幼蟲,叫一齡蟲,以後每蛻皮一次,就增加一齡。
子宮
人和動物的雌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是人和動物胎兒或幼體發育生長的場所。
眠性
蠶在幼蟲期蛻皮次數的一種特性。 蛻皮期間不食不動,稱為「眠」。蛻皮4次的叫「四眠蠶」,蛻皮3次的叫「三眠蠶」。
寄主交替
某些昆蟲在整個生活史中,由於對外界環境的要求不同,由一個寄主更換到另一個寄主的現象。如棉蚜,春夏之間寄生在棉花樹上為害棉花,秋冬季節轉移到木槿等別的植物上。
昆蟲激素
昆蟲體內的某些細胞或腺體所分泌的物質,這種物質具有生物活性,直接參與並影響昆蟲體內的各種生理活動。昆蟲激素包括腦激素、保幼激素及蛻皮激素等種類。
群飛
昆蟲在遷移或交配時所發生的成群飛舞的現象。如黃昏時蚊的飛舞,春季白蟻的大批飛出。
保護色
動物適應棲息環境,避免敵害攻擊而具有的與環境相適應的色彩。如生活在青草里的蚱蜢是綠色,生活在枯草里的蚱蜢為黃褐色。
警戒色
某些有惡臭和毒刺的動物所具有的鮮艷色彩和斑紋。這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敵害易於識別,避免自身遭到攻擊。如毒蛾的幼蟲,多數都具有鮮艷的色彩和花紋,如果被鳥類吞食,其毒毛會刺傷鳥的口腔粘膜,這種毒蛾幼蟲的色彩就成為鳥的警戒色。
天敵
在自然界中,一種動物甲被另一種動物乙所捕食或寄生而致死時,動物乙就是動物甲的天敵。如寄生性的寄生蜂能抑制某種害蟲的繁殖,寄生蜂就是這種害蟲的天敵。農林業生產上利用天敵防治害蟲,叫生物防治。
毛、毛序
人和哺乳動物特有的、由表皮最外層的細胞所形成的一種結構。毛覆蓋在身體表面,有防禦、保護的功能。毛露出皮膚外的部分叫毛干,埋在皮膚中的部分叫毛根。毛一般有周期性隨季節脫換現象。有的動物的剛毛、棘、刺、須等都是毛的一種。毛在哺乳動物體表排列的形式叫毛序。如類人猿上肢的毛、上臂和前臂上的毛都向肘的方向生長。馬身上某些區域的毛形成許多旋渦。
羽、正羽、副羽
鳥類所特有的、由表皮最外層的細胞形成的一種結構叫羽。覆蓋在身體表面,輕而堅硬,有彈性和防水性,具有保護、飛翔的功能。正羽是鳥羽的一種,由羽軸和羽瓣組成,羽軸上生著許多羽瓣。它可制扇、掃帚等用品。副羽是鳥羽的另一種,又叫「後羽」,生在正羽的基部,一般為叢生分散的小羽毛。
尾脂腺
也叫「尾腺」、「羽脂腺」,是著生在鳥類尾基部背面的一對皮膚腺。它能分泌脂肪性物質,有使羽毛潤滑和防濕的作用。鴨的尾脂腺最發達。
偶蹄、奇蹄
馬、牛、羊、豬等腳趾端的表皮變形物稱為蹄,有保護和支撐的作用。動物前、後肢雙數著地的蹄叫偶蹄,一般由二指(趾)或四指(趾)構成。例如牛和羊,前、後肢都只有第三、第四指(趾)的蹄最發達和最長,直接接觸地面,其他各指(趾)或退化,或不發達。動物前、後肢單數著地的蹄叫奇蹄,一般由一指(趾)或三指(趾)構成。例如馬,前、後肢都只有一蹄。
動物色素
動物身體及組織器官內累積的天然有色顆粒。例如昆蟲、魚類、鳥類及獸類等,有著各式各樣的顏色,包括保護色和警戒色。這都是由於這類色素本身的化學作用,以及皮膚和外部的羽、毛、鱗等對光的反射及干擾等物理作用形成的。
嗉囊
一般指鳥類食管後段暫時貯藏食物的膨大部分。鴿的嗉囊在哺育期間能分泌乳汁,稱「鴿乳」,用來哺育雛鴿。
反芻胃
反芻類哺乳動物如牛、羊、鹿等特有的胃。構造復雜,一般由4個室組成,有貯藏、消化、反復咀嚼食物的作用。
脊索
某些動物所特有的原始骨骼稱為脊索。它位於這類動物身體的中軸、消化管的背側,有支撐動物身體的功能。文昌魚、柱頭蟲等具有脊索,故稱為脊索動物。動物由脊索動物進化到脊椎動物時,脊索被脊柱所替代。
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
身體背側有一條由許多脊椎骨構成脊柱的動物,叫做脊椎動物,如魚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體內沒有脊柱的動物叫無脊椎動物,它們包括履蟲,海綿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等。
哺乳動物
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一類動物。除個別種類(如鴨嘴獸)外,都是胎生,都用乳汁哺育幼獸,因此叫哺乳動物。除哺乳外,一般哺乳動物都具有另外一些特徵,如身體一般分頭、頸、軀干、尾和四肢等5個部分。體外表面有毛,體腔分為胸腔和腹腔兩個部分,體溫保持穩定等。哺乳動物種類很多,各類家畜以及森林中的野獸都是哺乳動物。
育雛
鳥類喂養幼鳥(因幼鳥叫雛)的生物現象。幼鳥分為兩類:早成雛和晚成雛。早成雛從鳥蛋里孵出來時身體外表已長有密絨羽,眼已張開,在絨羽干後,就隨母鳥找食。晚成雛出殼時還沒充分發育,身體外表沒有或只有很少絨羽,眼不能張開,需要由母鳥銜蟲喂養。雞、鴨等的雛鳥為早成雛,啄木鳥、鴿等的雛鳥為晚成雛。晚成雛完全靠母鳥銜食飼養的現象叫育雛。
受精
雄性生殖細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細胞(卵)結合的過程。精子和卵結合而形成的細胞,叫做受精卵。受精若在動物體內進行,叫體內受精。低等動物如蝗蟲,高等動物如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都是體內受精。動物的受精若在體外進行,叫體外受精。如魚類和兩棲類都是體外受精。這種受精方式由於不能保證每個卵都能接受到精子,所以不如體內受精優越。
卵生
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外獨立發育的過程叫卵生。卵生的特點是在胚胎發育中,全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黃作為營養。卵生在動物中很普遍,如鳥類、爬行類、魚類。
胎生
動物的受精卵在動物體內的子宮里發育的過程叫胎生。胚胎發育所需要的營養可以從母體獲得,直至出生時為止。脊椎動物中哺乳類的高等類群如猴、虎、牛、羊等,都是胎生。
孤雌生殖
在一些有性生殖的動物中,有時動物的卵不經受精過程,也能單獨發育成幼體的現象,叫孤雌生殖。如蚜蟲的卵可以不經過受精,在母體內完成胚胎發育,直接生出小蚜蟲,這種生殖方式即孤雌生殖。
卵
也叫「卵子」,指成熟的單個的雌性生殖細胞。卵的形狀像圓球或橢球形,一般不能活動,卵內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各種動物的卵的大小相差很大,蚯蚓、寄生蟲的卵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魚卵、蛙卵也很小,但用肉眼能見到;平常吃的雞、鴨、鵝蛋是較大的動物卵。
借腹懷胎
從一個動物體內取出受精卵,移植到另一動物體內,並在那裡發育成胎兒,這種繁殖方法叫借腹懷胎。如從一頭良種奶牛體內取出受精卵,移植到普通奶牛體內,從這頭普通奶牛體內產出良種奶牛,用這種方法可以使良種奶牛由原來一年懷孕1~2次增加到許多次,大大加快了繁殖的速度。
胚胎
田受精卵發育而成的最初的動物體。
胚層
也叫胚葉。人或高等動物的胚胎,由於細胞迅速分裂,胚胎體內的細胞不斷增加,於是分裂成3層:外胚層、中胚層、內胚層,總稱胚層。
桑椹胚
動物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一個受精卵經過多次分裂,形成具有數十至數百個細胞,這個細胞團組成的早期胚胎就桑椹胚。
囊胚
胚胎由桑椹胚進一步發育,形成一個中空的細胞球,這個具有空腔的胚胎叫囊胚。
原腸胚
胚胎由囊胚繼續發育,由原始的單胚層細胞發展成具有雙層或三層胚層結構的胚胎,稱為原腸胚(或神經胚)。
哺乳
指動物產下幼仔以後,用自己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幼仔的生物現象。乳汁中含有豐富的營養,還有一些抵禦疾病的特殊抗體,因此對幼仔的生長發育極其有利。哺乳促進了動物最有效地保護和繁殖後代,是高等動物進化特徵之一。豬、牛、羊等具有這種特徵的動物,稱為哺乳動物。
變溫動物
又叫冷血動物。體溫隨著外界溫度改變而改變的動物,叫做變溫動物。如魚、蛙、蛇等。
恆溫動物
又叫溫血動物。體溫不因外界環境溫度而改變,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的動物,叫做恆溫動物。如絕大多數鳥類和哺乳動物。
洄遊
海洋魚類因季節的變化、尋找食物、生殖等原因,要周期性結群作長距離的定向游動,叫做洄遊。生活在淡水中的魚,生殖時游向海洋產卵,叫降海性洄遊,如鰻魚。海洋里的魚類,繁殖時要到淡水中產卵,這種現象叫溯河性洄遊,如大馬哈魚。
生活史
動物、植物、微生物在一生中所經歷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的全部過程,叫做它們的生活史。
冬眠
也叫「冬蟄」。某些動物在冬季時生命活動處於極度降低的狀態,是這些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種適應。蝙蝠、刺蝟、極地松鼠等都有冬眠習慣。
夏眠
也叫 「夏蟄」。動物在夏季時生命活動處於極度降低的狀態,是某些動物對炎熱和乾旱季節的一種適應。例如地老虎(昆蟲)、非洲肺魚、沙蜥、草原龜、黃鼠等都有夏眠習慣。
食性、植食性、肉食性
動物在食物上所表現出的特有愛好和習性,叫做食性。以植物為食料的習性,叫做植食性。昆蟲中的蝗蟲、棉蚜、蠶蛾的幼蟲,鳥類中的鸚鵡、交嘴雀等,獸類中的牛、羊、熊貓等,都是植食性動物。以動物為食料的習性叫肉食性。如鯊、鷹、獅、虎等都是肉食性動物。
雜食性
也叫「泛食性」。動物以植物性和動物性食物為營養的習性。如大家鼠、豬等。
多食性、寡食性
動物以多種不同類群的植物或動物為食料的習性為多食性。如地老虎(昆蟲),它除了為害麥類和雜糧作物外,也為害棉花、豆類、十字花科的蔬菜作物。鷹除了吃鳥、爬行動物、蛙外、還吃魚類、昆蟲、軟體動物等,動物以某一類群的植物或動物為食料的習性叫寡食性。如菜粉蝶的幼蟲只吃十字花科植物,交嘴雀只吃針葉樹的種子。
單食性
動物僅以一種植物或一種動物為食料的習性叫單食性。多數單食性動物為無脊椎動物,特別是昆蟲。如豌豆象專吃豌豆,一種寄生蟲路氏錐體蟲只寄生在大鼠體中。
連續分布、隔離分布
一個物種或類群的分布區域連成一片的,稱為連續分布。如北極狐分布在歐洲、亞洲、美洲的北部,蛙類分布在歐洲、非洲到亞洲,它們的分布都是連續不斷的。一個物種或類群的分布區域不是連續而是間斷的,分布區由兩個或幾個相距很遠的地區或水域所組成,在中間地區沒有這種物種或類群的存在,這種分布狀態叫做隔離分布。如藍鵲在歐洲的西南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它的分布,遠在歐洲的東部也有它的分布,但在這兩個地區的中間地帶卻沒有藍鵲的分布。
候鳥
隨季節不同作定時遷移而變更棲居地的鳥類。夏季在一定地區繁殖,秋季飛往南方溫暖地帶,第二年春季又返回北方的種類,對這地區來說是「夏候鳥」。如黃鸝和杜鵑。
旅鳥
候鳥在依不同季節而從一個棲居地飛到另一個棲居地的過程中,經過某些地區,不在這個地區繁殖,也不在這個地區過冬,這種候鳥就成為該地區的旅鳥。某些鵲類就是中國的旅鳥。
珍貴獸
哺乳動物中,有一些經濟價值極高,如紫貂、麝等,有些是數量極少,如大熊貓、野駱駝、金絲猴等,它們都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這些就是被人們珍惜的珍貴獸。
肉用獸
肉可以食用的哺乳類動物,叫肉用獸。家畜中如豬、牛、羊等;野獸中如黃羊、野豬等。
毛皮獸
毛皮優良的哺乳類動物叫毛皮獸。毛皮獸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人類飼養的家畜如山羊、綿羊、牛、豬、兔等;一類是野獸,如猞猁、黃鼠狼、貂,獺等。這些哺乳動物的毛皮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可以用來做衣服、鞋、帽、毯、氈子等。
葯用獸
有些哺乳類動物,身體某些部分可以做葯,或它們的分泌物可以做葯,這類動物叫葯用獸。如梅花鹿是葯用獸,鹿茸是鹿未骨化的角,鹿骨、鹿皮、鹿腎、鹿胎都是葯材。又如牛黃是牛的膽結石,麝香是雄麝香腺中的分泌物,所以牛和麝也都是葯用獸。
家畜
人類為了經濟或其他目的而馴養的獸類。中國主要的家畜有:豬、羊、牛、馬、騾、驢、駱駝等7類。中國的家馬可能是由蒙古野馬馴化而成的;驢是由西藏驢家養而成的;黃牛是由野牛馴化而成的;家豬是由分布在歐、亞兩洲的野豬馴化而成的。七大家畜中,比較有名的家馬品種有:蒙古馬、三河馬、伊犁馬;家驢中有山東驢、關中驢;家牛中有水牛、氂牛;家羊中有山羊和綿羊,山羊品種有蒙古山羊、喀什米爾山羊,綿羊品種有蒙古羊、西藏羊、哈薩克羊等;家豬中有華北豬、華南豬等。
『肆』 關於鳥的科學知識
鳥的主要特徵是: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骨多孔隙,內充氣體;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卵生。 鳥是兩足、恆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翼,有堅硬的喙。 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和鴯鶓(產於澳洲的一種體型大而不會飛的鳥)。 鳥類種類繁多,分布全球,生態多樣,現在鳥類可分為三個總目。平胸總目,包括一類善走而不能飛的鳥,如鴕鳥。企鵝總目,包括一類善游泳和潛水而不能飛的鳥,如企鵝。突胸總目,包括兩翼發達能飛的鳥,絕大多數鳥類屬於這個總目。 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光中國就記錄有1,300多種,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參見中國特有鳥種列表)。大約有120-130種鳥已絕種,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 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他鳥。大多數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 大多數鳥類都會飛行,少數平胸類鳥不會飛,特別是生活在島上的鳥,基本上也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不能飛的鳥包括企鵝、鴕鳥、幾維(一種紐西蘭產的無翼鳥)、以及絕種的渡渡鳥。 當人類或其他的哺乳動物侵入到他們的棲息地時,這些不能飛的鳥類將更容易遭受滅絕,例如大的海雀,和紐西蘭的恐鳥。 《鳥》(公元前414)也是阿里斯托芬的傑作之一,是現存的唯一以神話幻想為題材的喜劇。劇中有兩個雅典人和一群鳥一起在天和地之間建立了一個「雲中鵓鴣國」。這個國家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其中沒有貧富之分,沒有剝削,勞動是生存的唯一條件。這部喜劇諷刺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描寫理想社會的作品。在藝術性方面,《鳥》無疑是阿里斯托芬最優秀的作品。劇中情節豐富多彩,由合唱隊扮演的飛鳥出入林間,五色繽紛。全劇富於幻想,抒情氣氛濃厚。在阿里斯托芬的劇作中,這部喜劇的結構最完整。
『伍』 小學科學知識 動物的分類(1) 動物的分類(2)
魚類
特徵:
水棲動物(只能生活於水中).皮膚有鱗片覆蓋,屬變溫動物.具有鰭(可以水中游動),用鰓呼吸的變溫動物.體外受精.主要為卵生,部份為胎生及卵胎生.
魚的種類很多,主要分為兩大類別
軟骨類
例: 鯊魚
特徵:
皮膚堅韌,有極細小楯鱗,沒有魚鰾,尾鰭上下不對稱.有五對鰓,沒有鰓蓋.
硬骨類
例: 馬口魚
特徵:
骨骼為硬骨,皮膚有許多黏液腺,為骨鱗片所覆蓋.有魚鰾.
『陸』 關於動物的科普知識
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佔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塗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
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塗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其中以軟體動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貝類)最多,有513種,其次是海藻358種,甲殼類(主要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蝦、蟹)308種,其他類群種類很少。我國沿海灘塗生物的種數與海域生物一樣,也是自北向南逐漸增多。
以上是些我國的海洋生物方面的知識,再說點從書上看到的--<<所羅門王的指環>>
斗魚
鱸形目斗魚科的一屬本屬魚類
斗魚以好鬥而聞名,兩條雄魚相遇必瞪眼相互恐嚇,恐嚇不成即成一場惡斗。原生野種相鬥只能持續幾分鍾,而經過人工飼養的,經過馴化,專供相鬥的品種,蠐忠淮握蕉煩中?小時的紀錄。斗魚生有腮,可直接呼吸空氣,能耐低融氧惡劣水質,適宜水溫22-24攝氏度,愛吃孑孓。
斗魚體長8厘米左右,雌雄體外觀差異較大,野生原種體色為暗紅、深藍、或暗綠色,人工選育的則體色鮮艷,鰭更長,游動起來如彩旗飄揚。斗魚經過人工培育,現在已經有鮮紅、綠色、藍色、紫紅、黑色和雜色,各鰭也更長更大,甚至有尾鰭分叉的雙尾品種,正如黑色鬱金香不全為黑色一樣,黑斗魚也不全是黑色,黃色是最常見的。
斗魚雌雄分辨較難。斗魚4-8月即可進入繁殖期,繁殖時,水溫應提高到26-27攝氏度,雄魚自擇偶,吐泡沫築巢,受精卵孵化期為兩天,產卵後撈出雌魚,留雄魚看護泡巢。
太陽魚
鱸形魚,麗魚科,600多種魚的統稱.主要為淡水魚類.大部分產與亞洲軀體頗高,頭側個一鼻孔,尾鰭圓形.食性草食肉食都有.因復雜的交配行為著稱.主要行為有求偶,築巢,維修和保衛巢及保衛幼仔等.
寶石魚
鱸形魚,麗魚科一種,淡水觀賞魚.屬於較大觀賞魚暗色,具有藍綠色斑點,象藍寶石
--------------------------------------------------------------------------------
『柒』 關於動物的知識有哪些
(1)兔子用腿拍打地面的動作來傳遞信息,用後腿拍打地面的大多數是雄兔,這是它向雌兔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2)世界上最大的猴是狒狒,最小的猴子是倭狨.(3)狗快樂時,不停地搖動尾巴.狗憤怒時,就向後伸直尾巴.狗感到驚慌害怕時,就把尾巴夾起來.(4)豹在樹上磨爪子.雄鹿在樹幹上蹭角,使角變得鋒利.野豬經常在樹上磨自己的長牙.(5)北極熊穿著厚厚的白色皮大衣.海豹和海象有厚厚的脂肪,可以保持身體的溫暖.(6)"四不象"真正的名字叫麋鹿,是我國的珍奇動物.
『捌』 有關動物的科學常識
燕子
春天在北半球繁殖,冬季南遷到南方(非洲、澳洲)過冬,雖然生活的深圳的孩子們很難看到燕子,但在我國北方的一些地區(如東北、西北),年年春天都會看到從南方飛回家鄉的燕子,就像歌中唱道的那樣。
還有許多鳥像家燕一樣,季節性、周期性的長距離更換棲息地,這種習性,稱為鳥的遷徙,遷徙的鳥稱為候鳥。
山鼠
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長達半年。冬天一來,它們便掘好地道,鑽進穴內,將身體蜷縮一團。它們的呼吸,由逐漸緩慢到幾乎停止,脈搏也相應變得極為微弱,體溫更直線下降,可以達到5℃。這時,即使用腳踢它,也不會有任何反應,簡直像死去一樣,但事實上它卻是活的。
松鼠
松鼠 睡得更死。有人曾把一隻冬眠的松鼠從樹洞中挖出,它的頭好像折斷一樣,任人怎麼搖撼都始終不會張開眼,更不要說走動了。把它擺在桌上,用針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爐把它烘熱,它才悠悠而動,而且還要經過頗長的時間
蝸牛
蝸牛是用自身的黏液把殼密封起來
青蛙
是冷血動物,冷血動物的體溫會受到氣溫的影響,隨著氣溫的變冷,它們的體溫也會逐漸下降。當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時,一些動物就會被凍死,為了生存,像青蛙這類的冷血動物就鑽進泥土裡,處於假死狀態,以此來躲避嚴寒,等到第二年春天地溫升高後再出來活動,這就是為什麼青蛙要冬眠的緣由
『玖』 科學動物小知識有哪些
狗魚-最長壽的魚
智商最高-人
最小的鳥-蜂鳥
最危險的毒蜘蛛:雪梨漏斗網蜘蛛
最大的壁虎——大壁虎
咬力最強的動物-袋獅、袋獾
眼鏡王蛇——世界上最危險的蛇
壽命最短脊椎動物—蝦虎魚
最小的動物——一種代號為H39的原生動物
世界上最小的熊——馬來熊
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棕熊
鼻子最長的動物—亞洲象
珊瑚是最長命的動物
世界上最懶的動物——樹懶
最大的蠍子——熱帶蠍王(幾內亞)
最大的千足蟲——赤馬陸
最大的蜘蛛——蜢蜘(蓋亞那)
最大的陸龜--象龜
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
最長壽的動物
在哺乳動物中,最長壽的動物是大象,據說它能活六十到七十歲.當然野生場合和人工飼養是不同的,前者的壽命短些.據記載,哥拉帕格斯群島的長壽象能活一百八十到二百歲.
跑得最快的動物
跑得最快的動物當數獵豹,它追捕獵物時每小時,能跑一百一十公里.獵豹是肉食目貓科動物,以鹿類,羚羊為獵物.鹿類,羚羊等動物拚命跑時,每小時不超過七十公里,因此很快就會被捉住.但是,如果距離不是很短,獵豹就堅持不住最快的速度,所以它盡力捕捉近處的獵物.
最強悍的動物
獅子被稱為"百獸之王",但它不去襲擊大象.不過,少數襲擊象崽的獅子也沒聽說被母象踩死過.但在印度襲擊大象的老虎,卻有被大象踩傷的,看來,最強悍的動物還是大象.
最聰明的動物
哺乳動物中最聰明的是黑猩猩.和人類相近的有類人猿,還有動物學中屬類人猿科的大猩猩,波羅州等地產的猩猩,長臂猿以及黑暗猩猩等,其中最聰明的是黑猩猩.它大腦的大小雖然只有400毫升,不如大猩猩有500毫升.但是,它的腦功能卻特別顯著.
最短命的動物
除了昆蟲以外,最短命的是一種生在北海道蝦夷沼澤地的老鼠,春天生下來,東天就死去,壽命只有八到十個月.然而將它放到室內喂養,可活到兩三年.
最重的動物
最重的動物當然是鯨了,它相當於五六頭象.大象分印度象和非洲象,前者較小,體重約為四千到五千公斤,公象最重的有八千公斤.非洲象體重有六千到七千公斤,最高記錄達一萬二千公斤.
最小的海蟹
生活在日本相模灣的豆蟹,甲3.8—4.2 毫米,只有一個米粒那麼大.
最重的海蟹
產於澳大利亞巴斯海峽,重達14公斤.
最大的龍蝦
是深海拖網船"赫斯勃"號於1934年捕到的.從尾端到鉗尖1.2 米,重19公斤多.這個大龍蝦陳列在美國波士頓科學館里.
最長的水母
於1965年被海水沖到馬薩諸塞州海灘上,傘部直徑2.3米,觸手36.58米,若把觸手展平,竟長達74米.
最小的龍蝦
是南非的角龍蝦,總長只有10厘米左右.
最大的蝸牛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近海發現的一種海兔蝸牛,平均重量3.2—3.6公斤,最重 6.8公斤.
最大的法螺
一般殼高20餘厘米,最大可達40厘米.
最名貴的海貝
貝類專家認為,生活在菲律賓海外的白齒瑪瑙貝稀少名貴,至今一共找到3隻.1975年11月,在菲律賓海外馬克里島捕獲1隻,以7000美元售給日本人.
水中屏氣最長的動物
用肺呼吸的海洋動物中,在水下屏氣時間最長的海龜.它吸入一口氣,可在水下潛游幾個晝夜.
最具破壞力的昆蟲
最具破壞力的昆蟲是分布於非洲和亞洲西部的荒地蚱蜢.某些天氣狀況可導致成群的蚱蜢將飛行途中遇到的幾乎所有植物吞噬一空.5000萬只蚱蜢一天內所吃掉的作物可供500人生活一年.
最兇猛的鳥
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懸崖絕壁之間的安第斯兀鷹,體長可達1.2米,兩翅展開達3米.它有一個堅強而鉤曲的"鐵嘴"和尖銳的利爪,專吃活的動物,不僅吃鹿,羊,兔等中小型動物,甚至還捕食美洲獅等大型獸類,因此又有"吃獅之鳥"和"百鳥之王"的稱呼.
其他的動物之最
最大的動物:藍鯨 ___
最長壽的動物:海龜_
最高的動物:長頸鹿 ____
腳最多的動物:千足蟲__
其他的動物之最
游泳冠軍:海豚_
沙漠之舟:駱駝
最大的陸地動物:象_ _
最大的兩棲動物:娃娃魚
『拾』 有關青蛙的知識有什麼
青蛙屬於脊索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兩棲類動物,成體無尾,卵產於水中,體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經過變異,成體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絕大部分青蛙通過體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體外孵化成蝌蚪。
全球只有10至12種青蛙進化至體內受精,部分會把受精卵排出體外孵化成蝌蚪。但青蛙在動物學上特指的是黑斑側褶蛙。
青蛙一向被認為是卵生動物,不過科學家發現,一種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雨林的青蛙能夠產下蝌蚪。這種青蛙是全球6000多種青蛙中唯一一種能夠「下蝌蚪」的青蛙。
(10)動物的科學常識有哪些擴展閱讀:
青蛙身體可分為頭,軀乾和四肢 3 部分。青蛙前腳上有四個趾,後腳上有五個趾,還有蹼。青蛙頭上的兩側有兩個略微鼓著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過它可以聽到聲音。青蛙的背上是綠色的,很光滑、很軟,還有花紋,腹部是白色的。
可以使它隱藏在草叢中,捉害蟲就容易些,也可以保護自己。它的皮膚還可以幫助它呼吸。它的氣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頭捕食,舌頭上有黏液。
青蛙常棲息於河流、池塘和稻田等處,主要在水邊的草叢中活動,有時也能潛伏到水中。大多在夜間活動,以昆蟲為主食,也取食一些田螺、蝸牛、小蝦、小魚等。所食昆蟲絕大部分為農業害蟲。有人估計,一隻青蛙一天可捕食70個蟲子,一年可消滅害蟲15 000隻。因此,青蛙是一種對農業有益的動物,應提倡保護。
在秋末天氣變冷時,青蛙帶蟄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氣變暖時再回到水中繁殖。繁殖期間,許多雄蛙常聚到一個共同的區域,高聲鳴叫,連續不斷,這就是所謂的「哈蟆吵坑」。其實這是雄蛙的一種求偶行為,通過鳴叫來吸引異性,結成配偶。配對以後,雌蛙便開始向水中排卵,每次排卵約3 000—6 000粒;與此同時,雄蛙向水中排出精子。
精、卵細胞在水中結合成受精卵,經4—5天的孵化發育成為蝌蚪。蝌蚪必須生活在水中,以尾游泳,用鰓呼吸,並取食矽藻、綠藻等植物性食物。經過兩個月的發育之後,蝌蚪變態成為幼蛙,尾部逐漸消失,體長大為縮短,並開始上陸生活,食性也開始轉變為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從幼蛙到性成熟大約需要三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