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恐龍時代是什麼時候的
恐龍時代是中生代。
中生代:顯生宙第二個地質年代,指介於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時代,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地質學上分為3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是地球上爬蟲類統治地球最鼎盛的時代,其中代表動物恐龍,出現於三疊紀,鼎盛於侏羅紀、白堊紀中期,滅絕於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由於當時地球上最繁盛的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就是恐龍,統治地球時間長達約1.6億年之久,故中生代也被稱為恐龍時代。
(1)從最早的動物進化到恐龍多久擴展閱讀:
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摧毀了過半的地球物種,為恐龍崛起鋪平了道路。英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認為,導致這次大滅絕的根源是火山爆發噴出大量二氧化碳,導致氣候變化。
三疊紀晚期滅絕事件是地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幾次滅絕事件之一,在短短一萬年時間內,陸地和海洋生物都受到重創,一些生物類群完全消失,騰出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恐龍、兩棲動物和早期哺乳動物趁機迅速發展。
科學界一般認為,當時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導致氣候變化,造成了這次大滅絕。對於這些二氧化碳從何而來,此前尚無確切答案。地質證據表明當時存在廣泛的火山活動,但此前未能確認其間的關聯。
英國牛津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分析了全球多個地點地層沉積物里汞元素的含量,發現三疊紀晚期生物大滅絕事件與火山爆發之間存在明確關聯。
火山爆發會噴出含汞氣體,汞隨大氣散播後沉降下來,劇烈火山活動時期形成的地層里汞含量會特別高。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分析了來自英國、奧地利、阿根廷、格陵蘭、加拿大和摩洛哥等6個地點的沉積物,發現三疊紀晚期滅絕事件開始時,有5個地點的沉積物里汞含量大幅上升,此後20萬年裡還多次出現類似情形。
B. 恐龍最早出現於那個時期
恐龍最早出現在約2億3500萬年的三疊紀晚期,恐龍最早出現在約2億3500萬年的三疊紀晚期,滅亡於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發生的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
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並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蜥臀目和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占據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世代前的黎明」。
與此同時,從獸孔類爬行動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但是,在隨後從侏羅紀到白堊紀長達1億多年的漫長歲月里,這批生不逢時哺乳動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的陰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為地球的主宰。
(2)從最早的動物進化到恐龍多久擴展閱讀
滅絕原因
隕星撞擊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阿弗雷茲父子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
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直徑大約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
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墨西哥猶卡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300公里之間。在2000年,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由於這一隕石坑現已被找到,科學家也已經掌握了一些相關證據,所以,恐龍滅絕之謎似乎可以塵埃落定了。
C. 關於恐龍的進化過程
恐龍是由兩棲類動物進化來的。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進化。一是呼吸系統,二是生殖系統。
兩棲動物雖然能夠在陸地生活,但由於肺部發育不全,不能滿足自身對氧的需要,還需要由皮膚進行輔助呼吸。也因此,兩棲動物的皮膚總是濕漉漉的,不能在乾燥的陸地上長時間生活。而爬行動物進化完善了肺功能,依靠肺部呼吸就能夠完全滿足身體需要,所以爬行動物的皮膚增厚,與完全實現了與外界的隔離。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都是卵生動物,兩棲動物的卵和幼體的生長都離不開水,這是因為兩棲動物的受精卵沒有與外界隔離的卵膜,必須靠水的浮力保持卵的球形形狀,也必須在水環境中才能發育成幼體。幼體出生後沒有肺,必須靠鰓進行呼吸。
而爬行動物進化出了羊膜卵,卵外層有一層堅硬的石灰質卵殼或柔韌的纖維質卵殼,卵殼內為一層緻密的薄卵膜(即羊膜),防止卵受到機械損傷、水分散發和微生物侵害。卵殼表面有許多微孔,以保持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幼體孵化後,肺部即發育完全。生殖系統和生殖方式的進化,使爬行動物能夠完全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實現了全生命周期的陸地生活。
正是因為爬行動物完全擺脫了對水環境的依賴,才出現了恐龍這類統治地球一億多年、盛極一時的物種。
(3)從最早的動物進化到恐龍多久擴展閱讀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准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
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龍)。長頸巨龍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於坦尚尼亞。
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所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現正展示於柏林洪堡博物館,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梁龍,是在1907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現展示於賓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D. 恐龍大約出現在多少年前
大約在6500萬年前滅亡,當時是白堊紀晚期。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
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4)從最早的動物進化到恐龍多久擴展閱讀
最早的恐龍
在已發現的諸多恐龍中,始盜龍是最原始的一種。1993年,始盜龍發現於南美洲阿根廷西北部一處極其荒蕪不毛之地——伊斯巨拉斯托盆地,該地屬於三疊紀地層。
始盜龍又名曉掠龍,始盜龍是小型肉食動物,長約1.5米,能夠兩足行走。始盜龍那鋸齒狀的牙齒毫無疑問向大家表明了它肉食恐龍的身份,而且它擁有善於捕抓獵物的雙手,從始盜龍的前肢化石可以推測,始盜龍有能力捕抓並幹掉同它體型差不多大小的獵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恐龍
E. 恐龍是怎樣進化來的有多久的歷史
恐龍大約是在三疊紀的中晚期出現的。因此,恐龍的老祖宗理應是三疊紀早期的某種爬行動物。 三疊紀早期地球上活躍著許多爬行動物,其中似哺乳類爬行動物最繁盛,是一個大種族;而其他種類的爬行動物都是一些比較後進的、不大起眼的小種族。恐龍的祖先就是這些小種族中的一分子。 地層里的化石是我們查詢恐龍祖宗的檔案。化石上包含的信息「告訴」我們,恐龍的老前輩是槽齒類爬行動物,這類動物中的假鱷龍與恐龍的關系最密切。假鱷龍是一種食肉的爬行動物,體長約1.5米,樣子有點像鱷魚,也有點像恐龍。它的後支長,前肢短,能用後肢行走。牙齒長在齒槽里。在解剖學上與早期的恐龍很相似。 恐龍究竟起源於槽齒類哪一種動物呢?科學家的意見還不一致哩! 一些人認為,恐龍是由單一的祖先分化出來的,這個祖先是槽齒類中的某一成員,例如像假鱷龍類那樣的動物。由於這一家族特別興旺,繁衍了很多子孫,並演化成中生代稱霸地球的恐龍。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恐龍的祖先不只一個,可能是兩個或三個,它們分別屬於槽齒類中不同的成員。所以它們的後代外貌各種各樣,生活習性各不相同。 恐龍學者們對恐龍的起源雖有不同看法,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確定槽齒類爬行動物是恐龍的祖先。 其實,槽齒類不僅是恐龍的祖先,科學家發現它也是鱷類、翼龍類的祖先。 今後,隨著化石的不斷發現,人們掌握的證據越來越多,恐龍的起源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
F. 恐龍的時代在多少年前
恐龍統治了三個地質時代,共一億六千五百萬年。
6500萬年前,恐龍這個物種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不過,在三疊紀和侏羅紀早期,恐龍仍然未成為非常強大的物種,幾乎完全地主宰了整個動物的進化過程。到了侏羅紀末期,非常龐大的蜥腳類成為了曾經在這個地球上存在過最龐大的生物。侏羅紀末期是??們統治地球的頂峰「黃金時期」,無論多樣性,智力,體型上都遠遠凌駕了同時期的其他生物。究竟在這個地球歷史上最傳奇的物種是如何出現,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在恐龍出現以前,地球上已經出現蜥蜴類型的物種,??們的體型雖然及不上恐龍,不過相比當時的其他動物,??們佔有一定的優勢。古生物學家相信??們就是後來出現的恐龍的雛型。蜥蜴在三疊紀之前的幾個地質時代——石炭紀(3.63億至2.9億年前)已經出現。在那時代出現了相信是世界最早的爬行動物: 西洛錫安蜥。到了恐龍出現之前的一個地質時代——二疊紀時,爬行動物的種類漸趨多樣化,而且形狀也開始接近最早的恐龍。二疊紀是一個比較乾旱的時代,沙漠十分常見。在同一個時代,像基龍和異齒帆背龍一類群體生活的蜥蜴活躍在沙漠的綠洲。在二疊紀晚期,生物的演化出現了兩個不同的趨勢,而兩個趨勢都對地球的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其中一種趨勢叫做恐龍,另一種趨勢叫做哺乳類動物。
就在地球的演化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一顆比6500萬年前結束恐龍時代的隕石還要龐大的小行星在二疊紀末期撞擊地球。撞擊造成了多數物種的滅絕,但同時也成為了恐龍出現的催化劑。在二疊紀時期,真正的恐龍要正式登場了。黑瑞龍是其中一種最早出現的恐龍,??的體型細小,身手非常敏捷,很快地成為了生存游戲的大贏家。到了二疊紀末期,空骨龍出現了,??是很多肉食恐龍和鳥類的原形。很快地到了侏羅紀時期,侏羅紀早期食草恐龍開始往體型方面進化,體型的優勢可以幫助他們擺脫肉食恐龍的追擊。因而出現了蜥腳類恐龍;龐大的蜥腳恐龍類將恐龍的進化推到最高峰。另外一個出現龐大蜥腳類恐龍的原因是氣候的關系,根據地質學紀錄,侏羅紀晚期溫暖潮濕,恐龍可以成長到超過三十公尺長。另外,肉食恐龍也變得更龐大,更有攻擊、威脅性;例如在北美洲的異特龍。另外,非常特別的恐龍,例如有羽毛的中華龍鳥開始踏上鳥類進化的道路。在氣侯和生存條件的影響下,侏羅紀末期是恐龍時代的全盛時期。
G. 恐龍什麼時候出現的
恐龍是中生代出現的。
恐龍是中生代的優勢陸棲脊椎動物,尤其是在侏羅紀與白堊紀。在恐龍占優勢的侏羅紀與白堊紀期間,幾乎所有身長超過1米的陸地動物皆為恐龍,同時代的其他動物因此受到體型發展與生態位上的限制。舉哺乳類為例,它們的體型多接近現代的嚙齒動物,不超過貓的大小,食性為肉食性,以小型動物為生[9]。生存在白堊紀的三椎齒獸目的巨型爬獸(Repenomamus giganticus)是個少數例外,巨型爬獸體重12到14公斤,已知會以幼年鸚鵡嘴龍等小型恐龍為食。
恐龍(包含鳥類)是群生存於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四肢直立於身體之下,而非往兩旁撐開,它們出現於晚三疊紀卡尼階,各種恐龍快速地演化出不同的特化特徵,並發展出不同的體型大小,占據著不同的生態位,並持續生存到晚白堊紀馬斯特里赫特階。
有許多型態的爬行動物與恐龍生存在同一時期,例如:魚龍目、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盤龍目,許多大眾媒體常將它們也歸類於恐龍,但它們在科學分類上並不屬於恐龍。魚龍類、滄龍類、蛇頸龍類都是海生爬行動物,並不生存於陸地上,也不屬於主龍類;翼龍類屬於主龍類,是在三疊紀時期與恐龍分開演化,但並非陸棲動物:盤龍類生存於二疊紀,親緣關系較接近於哺乳類。
(7)從最早的動物進化到恐龍多久擴展閱讀:
恐龍的起源
恐龍在過去被認為是復系群,包含數個毫不相乾的演化支,並非來自於共同的最近祖先,因為身處類似的生態環境中,而個別演化出類似的形態與特徵。自從70年代的恐龍文藝復興以來,恐龍已被認為是單系群,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是個天然演化支。
恐龍與它們的主龍類祖先在三疊紀中到晚期分開演化,接近2億3000萬年前,大約是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後約2000萬年,該次滅絕事件消滅了接近95%的地球生物物種。對於早期恐龍始盜龍發現地層的放射線定年法檢驗,證實始盜龍生存於中三疊紀。古生物學家認為始盜龍的外表類似所有恐龍的共同祖先;如果屬實,則顯示最早的恐龍應該是種小型、二足掠食動物。在阿根廷的中三疊紀地層所發現的原始、類似恐龍的鳥頸類主龍。
恐龍剛出現時,陸地上有多種不同的動物,例如堅蜥目、勞氏鱷目、鳥鱷科、喙頭龍目等原始主龍類,以及二齒獸下目與犬齒獸亞目等獸孔目動物。這些動物大部分在三疊紀後期的兩次滅絕事件中滅亡。第一次滅絕事件發生於卡尼階與諾利階交接處,約2億1500萬年前,二齒獸類與許多原始主龍形下綱動物在此事件中滅亡,例如原蜥形目與喙頭龍類。第二次滅絕事件是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發生於約2億年前,大部分的早期主龍類滅亡。
H. 恐龍在什麼時候出現的
眾所周知,恐龍統治了三個地質時代,共一億六千五百萬年。不過,在三疊紀和侏羅紀早期,恐龍仍然未成為非常強大的物種,幾乎完全地主宰了整個動物的進化過程。到了侏羅紀末期,非常龐大的蜥腳類成為了曾經在這個地球上存在過最龐大的生物。侏羅紀末期是它們統治地球的頂峰「黃金時期」,無論多樣性,智力,體型上都遠遠凌駕了同時期的其他生物。究竟在這個地球歷史上最傳奇的物種是如何出現,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在恐龍出現以前,地球上已經出現蜥蜴類型的物種,它們的體型雖然及不上恐龍,不過相比當時的其他動物,它們佔有一定的優勢。古生物學家相信它們就是後來出現的恐龍的雛型。蜥蜴在三疊紀之前的幾個地質時代——石炭紀(3.63億至2.9億年前)已經出現。在那時代出現了相信是世界最早的爬行動物:
西洛錫安蜥。到了恐龍出現之前的一個地質時代——二疊紀時,爬行動物的種類漸趨多樣化,而且形狀也開始接近最早的恐龍。二疊紀是一個比較乾旱的時代,沙漠十分常見。在同一個時代,像基龍和異齒帆背龍一類群體生活的蜥蜴活躍在沙漠的綠洲。在二疊紀晚期,生物的演化出現了兩個不同的趨勢,而兩個趨勢都對地球的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其中一種趨勢叫做恐龍,另一種趨勢叫做哺乳類動物。
就在地球的演化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一顆比6500萬年前結束恐龍時代的隕石還要龐大的小行星在二疊紀末期撞擊地球。撞擊造成了多數物種的滅絕,但同時也成為了恐龍出現的催化劑。在二疊紀時期,真正的恐龍要正式登場了。黑瑞龍是其中一種最早出現的恐龍,它的體型細小,身手非常敏捷,很快地成為了生存游戲的大贏家。到了二疊紀末期,空骨龍出現了,它是很多肉食恐龍和鳥類的原形。很快地到了侏羅紀時期,侏羅紀早期食草恐龍開始往體型方面進化,體型的優勢可以幫助他們擺脫肉食恐龍的追擊。因而出現了蜥腳類恐龍;龐大的蜥腳恐龍類將恐龍的進化推到最高峰。另外一個出現龐大蜥腳類恐龍的原因是氣候的關系,根據地質學紀錄,侏羅紀晚期溫暖潮濕,恐龍可以成長到超過三十公尺長。另外,肉食恐龍也變得更龐大,更有攻擊、威脅性;例如在北美洲的異特龍。另外,非常特別的恐龍,例如有羽毛的中華龍鳥開始踏上鳥類進化的道路。在氣侯和生存條件的影響下,侏羅紀末期是恐龍時代的全盛時期。
I. 恐龍生活的具體時間是多少年前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脊椎動物,歷經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現已滅絕,但其後代鳥類生存下來,並繁衍至今。現在非洲和南美叢林有的地方還有所謂「怪獸」,長得像一些恐龍,可能和恐龍有關。
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9)從最早的動物進化到恐龍多久擴展閱讀
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 。
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因此,隨後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時,由於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著實令人恐怖 。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么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 。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面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面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中國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J. 恐龍是陸地霸主,當年演化用了多長時間
恐龍在三疊紀中期出現後,逐漸成為陸地霸主,開始了漫長的統治時代。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是:恐龍憑什麼登上霸主寶座?有人認為,恐龍家族有著同時期其他陸地脊椎動物無法比擬的身體結構和更發達的大腦,憑借更強壯的身體,更快的奔跑速度和更高的智慧,恐龍逐漸戰勝了其他動物,成為了地球陸地主宰者。但後來的研究發現,這些說法站不住腳。同時期的一些陸地四足動物其實和恐龍一樣,也能夠直立行走,奔跑速度也不慢,從身體結構上並不比恐龍差。
恐龍在其誕生的早期,數量非常稀少,僅占陸地脊椎動物種群數的1%~2%,但三疊紀末期地球上發生了一次生物集群滅絕事件,許多動物類群退出了地球生命舞台,從而產生了很大的生存空間。恐龍家族藉助這一機會,迅速發展,很快占據了陸地脊椎動物種群數的50%~90%,成為了陸地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