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種動物的交流方式
一、動物可以通過分泌信息素一種化學物質來進行交流,動物之間可以通過分泌信息素來求偶、交配、報警等 ,這些信息素是由不同的腺體分泌的,組成成分也有不同。這種傳播信息的方法優點有以下幾方面:可以在黑暗中進行並可以繞過障礙物 傳播范圍大,在空氣中至少可以傳遞幾千米 化學信號穩定,維持時間長,具有較強的物種特異性 。比如很多雌蛾通過分泌性激素吸引雄性來交配。
二、動物可以通過鳴叫來傳遞信息。比如青蛙中雄蛙兩頰有鳴囊,在春末夏初通過鳴叫來吸引雌蛙交配,很多鳥類也主要以鳴叫來傳遞信息。
三、動物可以通過撒尿來傳遞信息。狗、狼、獅子、狐狸經常通過撒尿來圈佔領地,警告敵方或對手:這一片土地是我的,你趕快離開。
四、動物通過一些動作來傳遞信息。比如蜜蜂通過跳舞來傳遞發現蜜源的相關信息。毒蛇通過昂頭,嘴裡發出「嘶嘶」來恐嚇對方。狗打鬥失敗後會通過夾住尾巴等動作來表示認輸。
五、動物通過超聲波來聯絡。比如蝙蝠通過超聲波來和其他蝙蝠聯絡或者發現四周的情況。海豚也可以通過超聲波來彼此交流。這類動物聯絡方法比較少見。因為很多動物沒有這種聯絡相應的結構。
六、有些海洋魚類能夠通過利用電器官產生電場來與同類表達交流信息,感知它四周的動靜或者殺死食物。
2. 動物和動物是怎麼交流的
動物可以通過分泌信息素一種化學物質來進行交流,動物之間可以通過分泌信息素來求偶、交配、報警等,這些信息素是由不同的腺體分泌的,組成成分也有不同。
動物可以通過鳴叫來傳遞信息。比如青蛙中雄蛙兩頰有鳴囊,在春末夏初通過鳴叫來吸引雌蛙交配,很多鳥類也主要以鳴叫來傳遞信息。動物可以通過撒尿來傳遞信息。狗、狼、獅子、狐狸經常通過撒尿來圈佔領地,警告敵方或對手:這一片土地是我的,你趕快離開。
動物通過一些動作來傳遞信息。比如蜜蜂通過跳舞來傳遞發現蜜源的相關信息。毒蛇通過昂頭,嘴裡發出「嘶嘶」來恐嚇對方。狗打鬥失敗後會通過夾住尾巴等動作來表示認輸。
動物通過超聲波來聯絡。比如蝙蝠通過超聲波來和其他蝙蝠聯絡或者發現四周的情況。海豚也可以通過超聲波來彼此交流。這類動物聯絡方法比較少見。因為很多動物沒有這種聯絡相應的結構。有些海洋魚類能夠通過利用電器官產生電場來與同類表達交流信息,感知它四周的動靜或者殺死食物。
3. 動物之間是怎麼溝通的
俗話說「人有人言,獸有獸語」,說明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來溝通、交流,動物之間也有它們特有的交流方式。自從聲學家發現大象與鯨能夠通過次聲來與它們的同伴進行交流,人們就更加相信動物之間是存在一定的特殊的交流方式。
它們的聽覺范圍與人類的聽覺范圍不同,人類的聽覺范圍(即可聞聲波)的頻率大致在 20Hz-20000Hz之間,頻率低於 20Hz 稱之為次聲波,頻率高於 20000Hz 稱之為超聲波,超聲波與次聲波都不能使人的聽覺器官有所感覺,因此動物用超聲或者次聲進行交流時,在一定的條件內人類的聽覺器官感知不到,就存在了「人有人言,獸有獸語」之說。
自然界的每一種動物,彼此之間都有一種相互聯系的通訊方式。
可惜直到今天,它們中的許多秘密通信和聯系方式還鮮為人知。大象對話就是一例。許多動物能聽到更改或更低頻率的聲音,這些聲音是人類聽不到的。大象通過地表傳播低頻率聲音和振動來進行交流,組織群體的行動。
點擊查看更多《這就是物理(函套10冊)》
4. 動物之間怎麼交流,動物之間打招呼的方式
動物交流是指一個或一群動物(發送者)與一個或更多動物(接收者)之間 傳遞,可改變接收者當下或未來的行為。
信息傳遞可以是有意的,如求偶表演,也可以是無意的,如捕獵者聞嗅獵物氣味。同一信息可被傳遞給幾個不同的接收者。
若 發送者 改變了一個接收者的行為,則稱此信息為「信號」。根據信號理論,一個信號若要持續在種群中存在,其發送者與接收者一般都應從信息傳遞中獲得收益。
一般認為,發送者的信號產生與接收者的信號理解及後續反應是協同進化的。信號通常同時使用多種機制,如視覺及聽覺信號的合用。若要理解一個信號,必須對發送者與接收者的協同行為進行詳盡研究。
動物交流的模式
視覺交流
姿勢
最常見的交流莫過於特定身體部位的展示以及特別的身體動作,這兩種行為常常同時發生,如一個展示或突出身體部位的動作。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成年銀鷗向雛鳥展示它的喙,代表著它要餵食雛鳥。同大多數鷗一樣,銀鷗的喙色彩鮮艷,整喙呈黃色,喙尖距下顎稍低處有一紅點。當成年銀鷗帶著食物返回鳥巢時,它會 在雛鳥旁邊,用喙敲擊地面;這會引起飢餓雛鳥的乞食反應(啄擊紅點),進而成年銀鷗將食物從胃中返回。因此,完整信號 了一個特定形態特徵(身體部位)、有紅點的喙以及一個特別的動作(敲擊地面使雛鳥能夠清晰看到紅點)。
雖然所有靈長類動物都會擺出某些姿勢,但類人猿與人類是其中十分獨特的兩類動物,只有這兩類動物會有意地使用姿勢進行交流。通過研究倭黑猩猩和黑猩猩的身體姿勢檢驗了姿勢進化為語言的假說。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在動物交流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面部表情常常就是一個情感信號。
例如,狗在憤怒時會吼叫、露出牙齒,警覺時會豎起耳朵,恐懼時會趴下耳朵,輕露牙齒,眯縫眼睛。
通過對老鼠施加不同程度的疼痛研究老鼠的面部表情,發現老鼠有五種可識別的面部表情:眼窩緊縮、鼻子發脹、兩腮發脹、耳朵變動及胡須抖動。
視線跟隨
群居動物通過觀察各自的頭眼方向協調它們之間的交流。這類行為一直被視作人類發展過程中人類交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視線跟隨最近在動物領域也頗受 。
研究人員對類人猿、猴子、狗、鳥及烏龜進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有兩項:
跟隨另一動物的視線看向遠方。圍繞一個視覺障礙幾何上跟隨另一動物的視線,例如當被一個障礙物擋住視線時動物改變自己的位置以跟隨另一動物的視線。
研究發現許多動物都具有前一種能力,但只有類人猿、狗、狼與鴉具有後一種能力;研究人員對視線跟隨的認知基礎仍不甚清楚,但有進化證據表明「普通」視線跟隨及「幾何」視線跟隨很可能各自依賴於不同的認知機制。
顏色變化
顏色變化可分為生物成長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顏色變化和由心情、社會環境或非生物因素如溫度導致的顏色變化,後者常見於許多分類群。
部分頭足綱動物如章魚和烏賊有著特化的皮膚細胞(色素細胞),能夠改變皮膚的表面顏色、透明度及反光性。顏色的迅速變化除用作偽裝外,還在獵食和求偶儀式中發揮作用。
烏賊會同時從身體的兩側發出兩種完全不同的信號。一個雄性烏賊在其他雄性面前向一個雌性烏賊求愛時,會在對著雌性的那一面展示代表雄性的圖樣,而在對著其他雄性的那一面展示代表雌性的圖樣以欺騙它們。更多精彩內容,請 「動物世界」微信 :iltawcom
部分顏色信號是周期性的,例如一些靈長動物肛殖區會腫起並呈鮮紅/粉色,表示它可以交配了。
生物光交流
通過發光進行交流一般見於海洋尤其是深海中的脊椎動物和非脊椎動物(如魚)。螢火蟲則是陸地上最為人所知的發光生物。其他昆蟲、昆蟲幼蟲、環節動物、蛛形綱動物甚至真菌都具有發光能力。一些發光動物自身發光,另一些則通過與之共生的發光細菌發光。
聽覺交流
許多動物通過聲音進行交流。從開展求偶儀式、發出警告鳴叫,到交流食物位置、進行社會學習,聲音交流起著許多不同的作用。
在許多物種中,雄性在求偶時發出鳴叫吸引雌性,就好像是在與其他雄性競爭一般。這類動物有錘頭果蝠、馬鹿、座頭鯨、象海豹和鳴禽等。
其他聲音交流的例子有,長尾猴的警告叫聲、長臂猿的領地叫聲。絨綠猴對四種不同的捕食者會發出各自截然不同的警告叫聲,而其他猴子也會根據不同的叫聲採取不同的反應。例如,如果聽到的是代表巨蟒的警告聲,猴子會爬到樹上,如果聽到的是代表鷹(猛禽)的警告聲,猴子就會在地上尋找藏身之處。草原旱獺也會使用復雜的叫聲來區分不同的捕食者。警告叫聲中 有正在接近的捕食者的類型、大小和速度信息。不同地區的鯨有著各自的「方言」。
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將叫聲作為聲音交流的工具。許多節肢動物通過摩擦特化的身體部位發出聲音,這被稱作摩擦發音。
蟋蟀和蚱蜢以摩擦發音為人所知,但也有其他很多動物利用摩擦發音,包括甲殼綱動物、蜘蛛、蠍子、黃蜂、螞蟻、甲蟲、蝴蝶、飛蛾、馬陸和蜈蚣等。
另一種聲音交流的是硬骨魚的魚鰾振動,不同種類的硬骨魚的魚鰾結構和與之相連的發聲肌肉差異很大,使得各種硬骨魚的聲音有著很大的不同。
撞擊身體部位也能夠發出聲音信號,如大家所知的響尾蛇通過尾尖振動發出警告信號,類似的例子還有鳥類的撞喙行為、侏儒鳥求偶時的拍擊翅膀以及大猩猩的錘擊胸口。
嗅覺交流
盡管化學交流是最為古老的一種交流方式,但我們對它反而最不了解。導致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化學物質實在是太多了,同時要檢定測量一份樣品中的所有化學物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檢測環境中化學物質的能力對生物有著許多用處,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用處即是尋找食物,這一功能首先出現在地球生命發展初期生活在海洋中的單細胞生物(細菌)上。隨著嗅覺功能的不斷進化,生物開始能夠區分不同 的化合物,如 生存資源的化合物, 同種生物(如配偶和親屬)的化合物以及 異種生物(如競爭者和捕食者)的化合物。
對於哺乳動物來說,氣味標記是一種常見的嗅覺交流。
電信號交流
電信號交流在動物交流中較為罕見,多見於水生動物,也有部分陸生動物尤其是鴨嘴獸與針鼴鼠能夠感受可能用於交流的電場信號。
非洲的象鼻魚為我們提供了電信號交流以及電信號定位的例子。這些魚通過電器官產生可由電感測器感知的電場,電場波形的不同以及頻率的變化能夠傳遞物種信息、性別信息和身份信息。象鼻魚受激素及晝夜節奏影響時,以及與其他魚交流時都會產生電信號。
一些捕食者如鯊魚與魚能通過被動電感竊聽這些產電魚的交流。
觸覺交流
打鬥
在打鬥中,觸摸可用於挑釁對手或是協調身體動作,打鬥的落敗者也會用觸摸表示屈服。
求偶
哺乳動物一般通過順毛、撫摸以及互相摩擦發起求偶。動物能夠通過這些動作釋放化學信號,同時分辨那些 潛在伴侶的化學信號。雄性通過觸摸向雌性表達交配慾望,在整個求偶過程中,觸摸在姿勢調整、協調及生殖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社會融合
觸摸在社會融合中十分廣泛,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即動物間的梳毛行為。梳毛有著多種作用;它能夠清理動物身上的寄生蟲和污垢,穩固動物間的社會 或等級關系,同時也讓幫忙梳毛的一方有機會檢查被梳毛一方身上的嗅覺線索,甚至是增添一些新的嗅覺線索。群居昆蟲、鳥類以及哺乳動物都被觀察到有此類行為。
覓食
一些種類的螞蟻在呼叫同伴來共同享用新發現的食物時,首先會用它們的觸角和前腿輕敲同伴,然後在保持物理接觸的同時帶領同伴到食物處,類似的例子還有蜜蜂的擺尾舞。
群集
持久的物理接觸或群集同樣在社會融合中起著作用。群集促進了熱交換,以及嗅覺或觸覺信息的交流。
一些生物長期聚集在一處生活交流,如珊瑚群。當個體以這樣一種方式緊密地 起來時,整個生物群便可以對部分個體的避害行為或警戒行為作出反應。
震動交流
震動交流指的是以土壤、水、蜘蛛 、植物根莖和草叢等物為介質,通過動物自身產生的震動信號傳播而進行 交流。此類交流具有許多優點,例如,它不受光線和聲音的影響,同時傳播范圍小持續時間短,降低了被捕食者發現的可能性。
許多動物都使用此種進行交流,如蛙類、鼠類、鼴鼠類、蜂類、線蟲類等等。四足類動物通常會用一個身體部位敲擊地面發出震動波,這種信號能夠被接收者的球囊察覺。震動也會與其他交流方式共同起作用。
球囊是動物內耳中的一個器官,其中含有的膜囊能夠保持平衡,而使用震動交流的動物則可利用此器官偵測震動波。
熱能交流
許多種蛇都能夠感應到紅外熱輻射,這種能力讓這些爬行動物能夠通過獵食者或獵物發出的波長在5至30微米之間的熱輻射獲知它們的蹤跡。紅外熱感應的精準度極高,一條失明的響尾蛇可利用紅外熱感應瞄準獵物的要害部位發起襲擊。先前認為頰窩主要用於探測獵物,但現在認為其也能夠用於控制體溫。
吸血蝠(圓形葉口蝠)的鼻葉具有特化的紅外感受器。吸血蝠是唯一一種完全以血液為食的哺乳動物。紅外感應使得葉口蝠能夠在10至15厘米的范圍內定位牛、馬等恆溫動物。此種紅外探測可能用於探測目標獵物身上血液流動更大的區域。
以上就是與動物之間怎麼交流相關內容,是關於動物的分享。看完動物之間打招呼的方式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5. 動物如何傳遞信息
動物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有三種: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例如蝙蝠的回聲定位屬於物理信息,動物通過分泌性外激素、標記激素等屬於化學信息。有些動物常常以特殊的信息素來達到引誘異性、追蹤目標、鑒別敵友、發出警報、標明地點、集合或分散群體等目的。蜜蜂跳舞、孔雀開屏、烏賊噴墨、豪豬豎刺、雄鳥震動翅膀向雌鳥發出信號等行為屬於行為信息。
(5)動物在晚上如何交流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動物的信息傳播行為是一種先天的本能行為,其能力更多地取決於體內的信息功能和遺傳基因,而不是後天的系統學習。
動物傳遞和接收信息的過程是基於條件反射原理的過程,而不伴隨復雜的精神和思維活動,動物傳播只是對自然界的一種被動的適應,而不能成為對自然界和自身進行能動的、創造性改造的因素。
6. 動物是如何聯絡的
1、視覺通訊
視覺通訊的形式是比較廣泛的,雄性馴鹿頭上碩大的犄角,草原上雄性獅子頸部漂亮的長鬃毛,這些動物的外表特徵都是向雌性同類發出的視覺信號。視覺通訊的形式還包括動物的肢體語言。視覺通訊在動物界是十分普遍的一種通訊方式,具有簡單、准確、迅速等優點。但是這種通訊方式也有很多的局限性。
2、聽覺通訊
由於動物的發音機制不同,產生的種種奇妙的聲音也大相徑庭。哺乳動物依靠喉管,鳥類依靠鳴管,昆蟲往往依靠翅膀的振動,而青蛙卻依賴於聲囊發聲。然而,聲音的傳播又具有瞬間性,稍縱即逝。
當然,在動物世界裡有一些動物是依靠超聲波來進行通訊與捕食的,如人們熟悉的編幅和海豚,就是利用超聲波通訊的。
3、化學通訊
化學通訊就是動物通過釋放一些化學物質來影響或控制其他動物的行為。化學通訊有時會影響整個動物群體的活動甚至調節整個種群。這些化學物質稱為外激素。動物釋放化學物質,不僅影響其他個體的行為,還能影響到生理。化學通訊還是維持群體秩序的重要手段。
4、觸覺通訊
觸覺通訊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通訊方式。對於視覺能力有限或者生活在無法利用視覺通訊環境中的動物來說,觸覺通訊往往是一種重要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觸覺通訊也可以通過其他物體作為媒介,以振動或者波動的形式來傳播信息。不僅低等動物依靠觸覺作為通訊方式,在高等動物中觸覺通訊也相當普遍與重要。
5、電通訊
在熱帶混濁的水塘中,生活著依靠體表放電來進行彼此交流和捕食的特殊魚類——電鰻。自然界中不僅有電鰻、電路利用身體發電器官產生很強的電流獵取食物,深水中的鯰魚、鱷魚也可以依靠體表電感器進行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
(6)動物在晚上如何交流擴展閱讀
動物通信語言(anim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在同一種類動物之間相互聯絡的信號;主要有聲音語言、氣味語言、姿勢語言、光語言、觸碰語言等,方式很多。
研究動物的通信語言,不但能更深入地了解各種動物,還可以利用來為科研、生產服務,例如用人工合成一些害蟲的性外激素,把周圍的雄蟲引來殺滅,取得生物防治的效果。
7. 動物的交流方式有哪些
視覺通訊、聽覺通訊、化學通訊、觸覺和電通訊。
視覺通訊是視覺器官發達的動物之間最普遍的通訊方式。在昆蟲、鳥類、哺乳類動物中比較常見。
分布於北美洲東部和中部的一種螢火蟲,利用光線進行的對話極其嚴格而標准:其雄蟲在低空飛舞,每隔5.8秒發光一次,雌蟲與之呼應,在雄蟲發光之後的2秒發光,發光的時間長短,和呼應所空的間隔,每次都准確無誤。光信號的長短,有助於不同種類的螢火蟲之間相互區分,以免造成找錯對象的尷尬。
同一種動物發出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信息,如求偶、報警、召喚、炫耀等。
聲音作為動物最普通、最直接也最為廣泛應用的通訊手段,所表達的含義主要在於吸引雌性,以及保衛領域。以牛蛙為例,雌雄牛蛙各有特殊的鳴聲,可以相互唱和;而當雄蛙的領地被其他雄蛙占據時,它們會發出另外一種聲音加以警告,如果侵犯者仍不退卻,一場廝殺在所難免。
(7)動物在晚上如何交流擴展閱讀
動物行為的表現:
1、覓食行為
覓食行為(foraging behavior)是通過自身獨特的方式獲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為,與之密切相連的是貯食行為,各種動物都有貯食行為,如螞蟻。這對於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是十分有利的。如:鯨魚吞吃小魚;蟒追青蛙。
2、攻擊行為
動物的攻擊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同種個體之間所發生的攻擊或戰斗。但不會造成致命傷害,只要一方認輸,勝者則立刻停止攻擊。在動物界中,同種動物個體之間常常由於爭奪食物、配偶,搶占巢區、領域而發生相互攻擊或戰斗。 巢區是指動物在正常生命活動中所利用的地方,如覓食、活動、休息、築巢、育幼等活動的區域,這個區域的范圍較大。
8. 動物是怎麼交流的
人有人言,獸有獸語。動物的通訊系統雖然比不上人類完善、發達的通訊系統,動物主要是通過氣味、聲音、動作來進行信息交流的,在動物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動物大都分開生活,相隔開的距離有遠有近。動物依據信號,辨認同種成員,一方面根據這種識別,互相聚攏靠近。另一方面依據信號分清本族和異族個體,使得彼此維持一定距離,保證每個動物都有一定的空間,佔有一定的資源,以便能獲得食物。
在群居動物中,通訊的功能很多,如發出報警信號,召集同伴結群戰斗,攻擊入侵者;或者報告危險,令同族成員隱匿、躲藏;利用信號指示食物的所在等,都是動物應用得很廣泛的一類通訊。
烏鴉受到驚嚇時飛起來「哇哇」亂叫,是為了告訴同伴引起注意,有利於保護群體的安全,屬於用聲音交流信息。鹿撅起尾巴,露出反面顯眼的白色,是通過動作引起同伴的警覺,防禦敵害。羊一邊啃草一邊嗅著地上同伴的糞便,是通過同伴的氣味來尋找同伴,防止離開羊群。螞蟻在正常行走時,屁股會翹起,而當它發現食物源時會拖地排出信息激素,其他的螞蟻則靠觸角來接受信息激素。蜜蜂跳圓形舞或8字舞,即動作來告訴自己的小夥伴,蜜源的方向和距離是如何的。黑長尾猴發現蛇、豹、雄鷹時會發出三種不同的鳴叫聲,它們主要是通過聲音來進行交流的。雌雄娥當它們需要交配時,雌蛾會發出一種具有揮發性氣味的東西,雄蛾聞到後會飛過來和它交配。
9. 動物是怎樣交流
所謂通訊,就是指個體通過釋放一種或是幾種刺激性信號,引起接受個體產生行為反應。信號本身並無意義,但它能被快速識別,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屬性,如性別、年齡、大小、敵對性或友好性等等。
視覺通訊
在動物園里常會看見遊客向孔雀園中的雄孔雀鼓掌拍手,孔雀聽到掌聲,會為遊客表演孔雀開屏。然而,孔雀向人們豎起美麗的羽毛,可能是在向雌孔雀示愛,或者是在向同種雄孔雀示威,也許是在向人們發出警告。它那五顏六色的羽毛其實就是它展示自己,嚇唬敵人的武器。孔雀是在通過展示尾羽傳播某種視覺信息,可惜,在場的遊客卻錯誤地接受並傳遞了另一種含義的信息。
視覺通訊的形式是比較廣泛的,雄性馴鹿頭上碩大的犄角,草原上雄性獅子頸部漂亮的長鬃毛,這些動物的外表特徵都是向雌性同類發出的視覺信號。青蛙在草叢中呈現碧綠的體色,而潮一、的保護色往往是通過散布錯誤的視覺信息來迷惑天敵或獵物的。
視覺通訊的形式還包括動物的肢體語言。擬態使得落葉蝶化作一片枯葉,欺騙了鳥類的雙眼。獵狗面對對手時,頭部前伸、前肢前趴、身體下伏、後肢蹬地、露出牙齒、兩耳豎起以示對對方的威嚇。而在主人面前,獵狗便會俯首貼耳、搖動尾巴,一副順從的模樣。雄蜂源在向雌蜂蝶求愛時,會表現出一個相當復雜的儀式:將最漂亮的體色顯現出來,向著雌妹飯的方向用尾巴撥動水流,並且水中帶著雄峰燃身上一種特殊的氣味。雌蛾螺便同時獲得了視覺、嗅覺和觸覺三方面的刺激。視覺通訊對於人類來講也是最為簡單和直接的聯系方式。無論是楊貴妃的回眸一笑,還是張翼德的吹鬍子瞪眼,戀人之間含情脈脈的對視以及反目成仇的怒視……所有這些都體現了視覺通訊的作用。
視覺通訊在動物界是十分普遍的一種通訊方式,具有簡單、准確、迅速等優點。但是這種通訊方式也有很多的局限性。在自然界僅僅以視覺通訊作為主要通訊手段的動物是很少的,它們往往以視覺通訊方式和其他通訊方式共同使用,發送或獲取准確的信息。
聽覺通訊
鳥類為吸引異性排斥同性,宣告領地佔有的歌聲以及警告捕食者來到的尖叫聲都是聽覺通訊。法 德、的住物學家記錄下烏鴉的種種叫聲集」。他們開著放音車在村子周圍移動,通過播放其中一種烏鴉的叫聲,終於解決了該村長期困擾村民的烏鴉問題。這其中就巧妙的運用了聽覺通訊的原理。
由於動物的發音機制不同,產生的種種奇妙的聲音也大相徑庭。哺乳動物依靠喉管,鳥類依靠鳴管,昆蟲往往依靠翅膀的振動,而青蛙卻依賴於聲囊發聲。因為聲波可以繞過障礙物傳播,發聲的頻率多樣組合又為各種信息的傳遞奠定了基礎。同樣的發聲器官只要做出略微的調整就能產生一系列的聲音,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所以聲音的傳播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然而,聲音的傳播又具有瞬間性,稍縱即逝。
當然,在動物世界裡有一些動物是依靠超聲波來進行通訊與捕食的,如人們熟悉的編幅和海豚,就是利用超聲波通訊的。
化學通訊
俗語有「鼠目寸光」的說法。這是由於老鼠的視覺能力很低,只能達到12厘米的距離。而老鼠的聽覺也僅70千赫左右,一張報紙就足以阻礙聽覺信號的接收。老鼠的活動環境十分復雜,很容易阻礙它那本來就不出色的視力月D么老鼠是通過什麼來進行交流呢?這就是另外一種通訊方式:化學通訊。
化學通訊就是動物通過釋放一些化學物質來影響或控制其他動物的行為。化學通訊有時會影響整個動物群體的活動甚至調節整個種群。這些化學物質稱為外激素。有文獻報道,外激素可能是最為原始的通訊信號,在藍藻、細菌和其他原核生物之間是惟一的通訊方式。動物釋放化學物質,不僅影響其他個體的行為,還能影響到生理。如蜂後會分泌一種稱為「蜂王漿」物質的化合物,能抑制工蜂卵巢的發育。另外,化學通訊還是維持群體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螞蟻群中,蟻後不能養活自己,但它可以分泌一種外激素,來引誘工蟻,使工蟻積極喂養蟻後。螞蟻的卵和幼蟲也能分泌一種物質。螞蟻幼蟲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條件,當濕度變小,它們便停止分泌外激素,而工蟻會很快的將其轉移到潮濕的地方,這樣幼蟲便能重新分泌對工蟻來說堪稱「美味佳餚」的化學物質了。
談到化學通訊,似乎我們應該為狗隨地小便的不文明行為進行一下辯解。其實這並非狗的不文明表現,而是它在行使自己的化學通訊手段。狗往往並不是由於膀眈充盈而到處排泄,實際上它只是在向別的同類宣布:這里已經是我的地盤了。這是一種依靠化學物質搶佔領地的做法,當一條狗三條腿著地,一條後腿提起對著馬路上的消防龍頭排尿時,說明它已經用尿液的氣味將消防龍頭劃為己有了。而狗真正的排尿姿勢是四肢平鋪蹲在地上的。
觸覺通訊
觸覺通訊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通訊方式。對於視覺能力有限或者生活在無法利用視覺通訊環境中的動物來說,觸覺通訊往往是一種重要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某些生活在深海區域中的魚類,由於光線很弱,視力退化了,但它們往往具有非常發達的鰭刺和觸須,上面布滿了敏感的神經,在水中游動時,它們可以感知水流的變化,尋覓與捕捉獵物和接收性信號。
觸覺通訊也可以通過其他物體作為媒介,以振動或者波動的形式來傳播信息。雄蜘蛛想要進行交配必須到網上尋找對象,上網前雄蜘蛛會做出一種類似「撥弦」的動作,撥動網絲發出一定的振動,據此雌蜘蛛可以判斷出是獵物,還是求愛對象。
不僅低等動物依靠觸覺作為通訊方式,在高等動物中觸覺通訊也相當普遍與重要。在猴子的社會群體中,猴兒們常會彼此相互梳理毛發,這其中既有母猴出於對幼猴的憐愛,又有出於對猴王的奉承,當然還有猴王囂張的戲弄。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果將剛剛出生的小猴從它的母親身邊抱走,由專門的機器人來撫養,那麼即便身體健康,它的反應能力和智力與正常的小猴相比,也顯得比較低下。如果人們經常撫摸或者抱抱它,情況則會有很大的改觀。從這里不難看出,幼年時,對小猴的經常撫摸、摟抱,可以使它的反應提高,更具有生氣。對於人類來說,父母們在孩子幼年時多給一些愛撫,比起成天以嬰兒車和玩具熊來應付孩子,更有益於孩子的生長發育。
電通訊
在發現美洲大陸後,許多冒險家都前往那裡尋找他們夢寐以求的黃金。有一個西班牙探險隊伍,在當地印第安人帶領下,進人了亞馬孫河上游的一個低窪地,這裡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水塘。印第安人止步了,白人不理解,這里不可能有食人魚,當然也不可能有鱷魚和大蟒蛇。一個白人挺身而出,要給印第安人作榜樣,可是沒走多遠,就大叫一聲,直挺挺地仰面倒下,幾個同伴上前去救他,也跌倒在水塘里。過了好一會兒,其餘的同伴才將他們救出來。幾個小時後,這些人才從僵直的狀態下恢復。
到底是什麼襲擊了他們?原來在熱帶混濁的水塘中,生活著依靠體表放電來進行彼此交流和捕食的特殊魚類——電鰻。那幾個探險家就是被水塘中電鰻施放的電流所擊倒的。它們施放出的電壓往往可以達到600伏特。自然界中不僅有電鰻、電路利用身體發電器官產生很強的電流獵取食物,深水中的鯰魚、鱷魚也可以依靠體表電感器進行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
動物的通訊行為是通過自然選擇演化而來的,每一類通訊行為往往有著特殊的功能與進化過程。這一過程歷經了許多艱辛,在不同的環境下,因物制宜,形成了適應自己的交流方式。
可以說通訊方式、環境以及某些器官之間是一個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的關聯網,相互作用下,使得彼此達到協調的狀態。往往越是高等的動物,越具有較多的通訊方式,這樣就可以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時,仍可以交流信息,與同伴共同渡過難關。而那些依靠單一通訊行為進行交流的生物,此時則會與外界完全失去聯系,等待它們的只有死亡。
通訊行為不僅是發生在個體之間或群體之間的事,細胞之間也具有相互通訊的方式,化學通訊與觸覺通訊可能是其中最主要的兩種。在細胞的不斷分裂過程中,當彼此相互接觸時,正常的細胞將會停止分裂,即所謂的接觸抑制,這其中好像完成了某種信息的傳達。癌細胞似乎不受這種通訊的影響,仍然不斷地瘋長,對於它的控制及其通訊行為有待深入研究。當然,細胞之間的通訊行為屬於細胞社會學研究的范疇,這正是當前細胞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10. 動物是怎麼交流的
動物主要是通過氣味、聲音、動作來進行信息交流的。動物可以動物可以通過鳴叫來傳遞信息或者通過分泌信息素一種化學物質來進行交流,動物之間可以通過分泌信息素來求偶、交配、報警等,這些信息素是由不同的腺體分泌的,組成成分也有不同。
動物是怎麼交流的
如螞蟻在正常行走時,屁股會翹起,而當它發現食物源時會拖地排出信息激素,其他的螞蟻則靠觸角來接受信息激素。
如黑長尾猴若發現蛇、豹、雄鷹時會發出三種不同的鳴叫聲,它們主要是通過聲音來進行交流的。
如當雌雄娥需要交配時,雌蛾會發出一種具有揮發性氣味的東西,雄蛾聞到後會飛過來和它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