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京劇白蛇傳守護衛靈芝仙草是哪兩種動物
鶴鹿仙童
⑵ 神話《白蛇傳》中「白娘娘盜仙草」盜的是人參
「盜仙草」指盜取靈芝仙草,即靈芝,菌類。如圖:
靈芝又稱靈芝草、神芝、芝草、仙草、瑞草,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以紫靈芝葯效為最好,對於增強人體免疫力,調節血糖,控制血壓,輔助腫瘤放化療,保肝護肝,促進睡眠等方面均具有顯著療效。李時珍稱其為「不老、延年、療虛勞」之上品。現在市面上的靈芝多為人工栽培,效用遠不如野生靈芝。
其實,靈芝只不過是一種珍貴的葯材而已,由於千百年來人們對其神化,傳說它是「不死葯」,認為只有「仙山」才有,使得神秘的色彩遠遠大於它自身的價值。《白蛇傳》本來就是神話,將「靈芝仙草」作為意象、道具,便於故事情節的展開,並不說明靈芝草真的可以起死回生。
⑶ 身細腰軟體修長陰暗角落吧深藏青妹曾經盜仙草為救主人一命亡求打一動物正確答案。
蛇
長蟲
⑷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詳細資料
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約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的朝真洞。雙龍洞分內、外兩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餘米,廣、深各33餘米,面積1200多平方米。洞內陳放著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雙龍洞最奇趣的是外洞與內洞之間,有一塊巨大的岩石覆蓋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寬丈余,岩底僅離水面一尺左右,進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從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當穿到岩底中間時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圍的岩石一齊朝身上擠壓過來,岩石幾乎擦著鼻子。進約二三丈,又豁然開朗,被譽為奇觀。內洞約有20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在小船上岸處,抬頭仰望,有一條青色鍾乳岩紋自東北洞頂蜿蜒而來,另有一條黃色鍾乳石自西北俯沖而至,人們稱為「雙龍」,龍狀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內鍾乳、石筍奇形怪狀,縱橫交錯。
冰壺洞的洞口朝天,深達40多米。俯首下視,寒氣襲來,洞不見底,故稱「冰壺」。遊人可踏著石階,盤曲通達洞底。冰壺洞內的瀑布從15米左右高的洞頂傾瀉,瀑聲轟隆,震耳欲聾。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臨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聖求真,洞名即由此來。洞中鍾乳高懸,石筍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筍形似「觀音」,稱「觀音大士像」。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進一束陽光,宛如半月,也稱「一線天」。
雙龍洞現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素以林海莽原、奇洞異景、道教名山著稱於世。雙龍洞位於雙龍景區的中心,是整個景區的核心與象徵。雙龍洞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內洞及耳洞組成。外洞寬敞,面積達1200平方米。常年洞溫為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內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僅通水路,水路長十餘米、寬三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古詩雲「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卧小船」,要從外洞進內洞,須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驚無險,妙趣橫生,堪稱游覽方式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內洞略大於外洞,如果說外洞是「龍廳」的話,那麼內洞就是「龍宮」。洞內石鍾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餘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雙龍洞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文化遺產博大豐厚。東晉以來就為世人所鍾情,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軾、李清照等歷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寫下了4000多字的游記。現代文學家郁達夫、葉聖陶、郭沫若、艾青等都為雙龍洞寫過膾炙人口的名作。毛澤東、朱德、宋慶齡、彭德懷、陶鑄、彭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跡。洞內留有多處古今名人的墨寶。
石鍾乳、石筍都是由石灰質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質溶解在水裡,水中的石灰質一點一點地聚集起來,在洞頂逐漸形成冰錐狀物體,這就叫石鍾乳,也叫鍾乳石 (類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頂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質也逐漸聚集起來,越積越高,形成直立的筍狀柱體,叫石筍。石筍常與石鍾乳上下相對,日久天長,有些石鍾乳與石筍連接起來,就成為石柱。石鍾乳和石筍都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⑸ 記金華的雙龍洞資料
雙龍洞簡介
雙龍洞屬岩溶景觀,位於雙龍洞景區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為特色,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標志景觀,根據史料記載,西漢元帝年間(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劉仲卿大將遭誣貶後,隱居於金華山中,唐代的柳宗元為之撰寫了《劉仲卿隱金華洞》(雙龍洞古代亦稱金華洞),從那時算起,雙龍洞的歷史已長達2000多年。
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鍾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地知後,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洞,但雙龍仍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
外洞寬敞高廣,面積約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會。常年洞溫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涼。特別是在炎熱夏日,金華人和遊客到洞中納涼已成千古風俗,比起天然空調,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
外洞洞壁有眾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後由民國交通次長臨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書法家於佑任先生之手筆;最里邊石壁上還有「水石奇觀」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記碑刻;近代合肥遊人的「雙龍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將「龍」字反刻,寓意雙龍洞的兩龍頭,要站在洞廳內往外反過來看,才能看到他們的真面貌(見圖1)。
外洞廳北有一掛黃色「石瀑」,儼然是古人衣袍,這就是傳說的「呂先生藏身」景點,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於此,又有傳說是,有個村姑誓不嫁搶她的財主,被鎖困在洞中,呂洞賓就是從這里去營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廳北盡頭就是「駱駝仰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 等景觀,特別是洞中的岩溶景觀「仙人田」層層疊疊,使人不由產生來到世外的感覺。
內外洞之間有巨大的屏石橫亘相隔,僅有狹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長15 余米,寬3米多。要想進入內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過,不得稍做抬頭,否則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驚險,游覽方式為世界獨有(見圖2)。古詩雲「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寫歷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則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進雙龍內洞的。
「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卧人回溪」,進入內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龍宮了。內洞更大於外洞,面積約3500平方米,洞內鍾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鍾、地下泉水眾多。「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洞內你就可以見到兩龍的龍身、龍爪、龍尾了。其他主要景觀有「晴雨石」、「仙人掛衣」、「雪山羅漢堂」、「將軍腿」、「金華火腿」、「北京烤鴨」、「仙人床」、「倒掛蝙蝠」、「彩雲追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爭仙丹」、「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拇指泉」和郁達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等20多個岩溶景觀,琳琅滿目,惟妙惟肖,遊客至此,都會忘記塵世的喧囂,體驗「洞中方一日,人間已三載」的神奇。
明代的徐霞客根據雙龍洞「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的獨特景觀特點和價值,把她列為「金華山八洞」的第一位。
葉聖陶寫過游記<記金華雙龍洞>
⑹ 臨汾的社火是什麼
社火是中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也是高台、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通稱,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
在中國西北,每年春節,各鄉村群眾自發組織各種社火活動。社火規模從幾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鑼鼓手,舞獅等等。群眾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隊伍,並贈予煙酒等禮物。社火經過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人山人海,氣氛熱烈。
社火中最具表現力的是高台。每個高台均有一主題。常見的故事情節有三打白骨精,二郎救母等。多取材於秦腔故事。
高台往往由經驗豐富的民間藝人指揮建造。即在一個專用的桌子(也有汽車或拖拉機)上,使用鋼筋,布料,彩紙等材料做出各種造型,如假山,樹木,動物等,然後按其內容把男女兒童(年齡一般4—5歲)裝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上,少則 1人,多者10餘人,高可數丈。
社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起源於中國上古祭祀活動。中國宋代詩人陸游在《游山西村》中寫道: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可見其延綿之久。
表現形式
每隊社火都有一個儀程官,西北地區也叫「春官」(民間稱為說詩的),如春節到到單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時,儀程官就隨著鑼鼓點子說4句一首的祝辭,一般都是因單位性質職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況不同而現編現說。
社火隊的主要項目有:高蹺,民間稱高拐子,一般用椽材製成長約3尺或4尺的長方形柱體木腿,在上半部約1尺的地方安裝一長條(以腳寬為宜)橫板,腳踩在橫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綁在人體的小腿上。身著歷史戲劇人物服裝。
一般扮演的有《斷橋》、《盜仙草》、《挑黃袍》、《唐僧取經》、《八仙過海》、《包公賠情》等戲劇中的人物。
在強烈節奏的鑼鼓音樂伴奏下,做行進隊列或場地定點表演。如表演斷橋,由許仙,青蛇、白蛇3人用秦腔調唱台詞,加以簡單的手勢動作。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紙或綵綢粘糊,有船姑娘駕船,走碎步,猶如船在海中行走樣,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漿板,做搖船樣。
跑竹馬,用竹子做骨架,紮成馬形(也有驢形),以綵綢或彩紙裝飾,表演者腰圍竹馬,宛如騎馬一樣,男女成雙成對,編隊穿梭賓士、跳躍、對唱,樂感強烈,節奏鮮明,氣氛熱烈。
⑺ 白蛇娘娘為什麼不必盜仙草了
美麗的神話《白蛇傳》里,有這么一段感人的情節:白娘娘為了救活被嚇死的丈夫許仙,闖上終南山,和守山的仙童們大戰一場,終於奪下了能起死回生的靈芝仙草,救活了許仙。這個故事又叫《盜仙草》,很有名,可說是家喻戶曉。
現代生物學家發現,「靈芝仙草」並非向壁虛構,而是確實存在的一種真菌。它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所以,說它能「起死回生」也確有道理。遺憾的是,也正如神話中所傳說的那樣,靈芝只生長在少數地區的深山老林里,產量極低,用來治病救人遠遠不敷應用。
細胞工程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局面。靈芝大量用於治病救人已經變成了現實。當然,那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靈芝,而是靈芝細胞培養的產物。科學家們將野生的靈芝搗碎後,放在特定的培養基中,控制好溫度、光照等條件,靈芝細胞就能迅速繁殖,產生一代又一代新的靈芝細胞。要不了多少天,就可以收獲到數百倍的新生靈芝細胞。除了少數細胞留下來投入到又一輪細胞培養之外,大多數收獲物被用來提取葯用有效成分——靈芝多糖。靈芝多糖神奇的抗腫瘤作用,已經為大量的臨床實踐所證實。它的生產和應用正在迅速推廣之中。
人參,被稱為「葯中之王」,能大補元氣,益壽延年。它的強身滋補作用和對多種疾病的治療作用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然而人參的生產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栽培期過長。從播種到收獲,至少要五年時間。面對著社會對人參的大量需求,細胞工程又出來大顯神通了。從70年代起,人參的細胞培養在日本、台灣等地相繼獲得成功。我國吉林省的科技人員也攻克了這一堡壘。
人參細胞培養的周期是25天左右。在周期結束時,細胞培養物中,人參的主要葯理成分——人參皂苷的含量可達6%左右。而一棵栽培了6年的人參,人參皂苷的含量不過是4.5%左右。兩相對照,孰優孰劣就很明顯了。人參細胞培養還具有不受天災、病蟲害的影響,可連續進行等優點,這就更不是人參栽培所能比擬的了。
細胞培養,從原理上來說並不復雜,所需設備也比較簡單,但它仍是一門很精巧的技術。比較關鍵的是確定培養基的配方,特別是針對不同培養物,使用不同種類、不同數量的生長激素。另外,培養的物理條件也很重要。諸如溫度、光照、振盪頻率等,都需要精心研究,仔細掌握。拿光照來說,人參細胞在白光下生長最快,藍光、綠光下就要慢一些,紅光下生長最慢,幾乎和在暗室中生長一樣。而有些植物的細胞對光照的反應卻正好相反。
細胞培養並非局限於植物細胞,動物細胞培養也有它寬廣的天地。要進行動物細胞融合、細胞核移植和DNA重組,動物細胞培養技術是必要的准備。另外,它還被用來生產某些珍貴葯品,用來檢測對人和動物致癌、致畸、致病的有毒物質。至於通過細胞培養來生產豬肉、牛肉、雞肉,目前還僅僅是設想。這樣做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有待解決的是經濟效益問題。
醫學專家們已經完成了一件驚人之舉。那就是,取下人體的一些皮膚細胞進行培養,數十天後就得到一塊較大面積的新皮。這塊新皮可以移植到大面積的創口上。這對於燒傷病人來說是一個福音。因為傳統的做法是從病人身體其他部位切取一塊健康皮膚來移植到創口上,可以想像,那該多麼痛苦!
⑻ 急求小學趣味智力題
1.過橋
今有a b c d 四人在晚上都要從橋的左邊到右邊。此橋一次最多隻能走兩人,而且只有一支手電筒,過橋是一定要用手電筒。四人過橋最快所需時間如下為:a 2 分;b 3 分;c 8 分;d 10分。走的快的人要等走的慢的人,請問如何的走法才能在 21 分 讓所有的人都過橋?
2.巧插數字
125 × 4 × 3 = 2000, 這個式子顯然不等,可是如果算式中巧妙地插入兩個數字「7」,這個等式便可以成立,你知道這兩個7應該插在哪嗎?
3.溫馨四季
春夏 × 秋冬 = 春夏秋冬
春冬 × 秋夏 = 春夏秋冬
式中 春、夏、秋、冬 各代表四個不同的數字,你能指出它們各代表什麼數字嗎?
4.破車下山
一個破車要走兩英哩的路,上山及下山各一英哩,上山時平均速度每小時15英哩問當它下山走第二個英哩的路時要多快才能達到平均速度為每小時30英哩?是45英哩嗎?你可要考慮清楚了呦!
5.共賣多少雞蛋
王老太上集市上去賣雞蛋,第一個人買走藍子里雞蛋的一半又一個,第二個人買走剩下雞蛋的一半又一個,這時藍子里還剩一個雞蛋,請問王老太共賣出多少個雞蛋?
6.有多少人參加考試
試卷上有6道選擇題,每題有3個選項,結果閱卷老師發現,在所有卷子中任選3張答卷,都有一道題的選擇互不相同,請問最多有多少人參加了這次考試?
答案
1 先是a和b一起過橋,然後將b留在對岸,a獨自返回。a返回後將手電筒 筒交給c和d,讓c和d一起過橋,c和d到達對岸後,將手電筒交給b,讓b將手電筒帶回,最後a和b再次一起過橋。則所需時間為:3+2+10+3+3=21分鍾。
2 插入數字後的式子為:1725×4×3=20700
3 春=2;夏=1;秋=8;冬=7
4 無論如何破車的平均速度也不可能達到30英里/小時。因為當平均速 度為30英里/小時時,破車上、下山的總時間應為1/15小時。而破車上山就用了1/15小時。所以說破車的平均速度是達不到30英里/小時的。
5 王老太共賣了10個雞蛋。
6 最多有13人參加
⑼ 介紹雙龍洞。
雙龍洞位於雙龍洞景區中心,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象徵,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海拔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鍾乳石酷似龍頭,故名「雙龍洞」。外洞寬敞,面積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駐足。常年洞溫為15℃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令人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洞口西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東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傑出書法家於右任之手筆。如果說雙龍的內洞是「龍宮」的話,那麼外洞彷彿似「龍廳」。其中西廳一掛「石瀑」,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於此。往前是「駱駝仰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等景觀。內外洞有巨大的
雙龍洞
屏石相隔,僅通水道,長10餘米,寬3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古詩雲「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卧小船」,如欲觀賞,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卧人回溪」,不得稍有抬頭,有驚而無險,妙趣橫生,堪稱游覽方式之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內洞略大於外洞,洞內鍾乳石、石筍眾多,有龍爪、龍尾與洞外龍頭相呼應,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等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外洞寬敞高廣,面積約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會。常年洞溫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涼。特別是在炎炎夏日,金華人和遊客到洞中納涼已成千古風俗,比起天然空調,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外洞洞壁有眾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後由民國交通次長臨摹篆刻;南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書法家於右任先生之手筆;最里邊石壁上還有「水石奇觀」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記碑刻;近代合肥遊人的「雙龍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將「龍」字反刻,寓意雙龍洞的兩龍頭,要站在洞廳內往外反過來看,才能看到他們的真面貌。外洞廳北有一掛黃色「石瀑」,儼然是古人衣袍,這就是傳說的「呂先生藏身」景點,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於此,又有傳說是,有個村姑誓不嫁搶她的財主,被鎖困在洞中,呂洞賓就是從這里去營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廳北盡頭就是「駱駝仰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 等景觀,特別是洞中的岩溶景觀「仙人田」層層疊疊,使人不由產生來到世外的感覺,美不勝收。
內外洞之間有巨大的屏石橫亘相隔,僅有狹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長15 余米,寬3米多。要想進入內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過,不得稍做抬頭,否則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驚險,游覽方式為世界獨有。古詩雲「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寫歷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則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進雙龍內洞的。「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卧人回溪」,進入內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龍宮了。內洞更大於外洞,面積約3500平方米,洞內鍾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鍾、地下泉水眾多。「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洞內你就可以見到兩龍的龍身、龍爪、龍尾了。其他主要景觀有「晴雨石」、「仙人掛衣」、「雪山羅漢堂」、「將軍腿」、「金華火腿」、「北京烤鴨」、「仙人床」、「倒掛蝙蝠」、「彩雲追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爭仙丹」、「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拇指泉」和郁達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等20多個岩溶景觀,琳琅滿目,惟妙惟肖,遊客至此,都會忘記塵世的喧囂,體驗「洞中方一日,人間已三載」的神奇。明代的徐霞客根據雙龍洞「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的獨特景觀特點和價值,把它列為「金華山八洞」的第一位。葉聖陶曾為此寫過游記《記金華的雙龍洞》。
雙龍洞現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素以林海莽原、奇洞異景、道教名山著稱於世。雙龍洞位於雙龍景區的中心,是整個景區的核心與象徵。雙龍洞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內洞及耳洞組成。外洞寬敞,面積達1200平方米。常年洞溫為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內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僅通水路,水路長十餘米、寬三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古詩雲「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卧小船」,要從外洞進內洞,須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驚無險,妙趣橫生,堪稱游覽方式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內洞略大於外洞,如果說外洞是「龍廳」的話,那麼內洞就是「龍宮」。洞內石鍾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餘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雙龍洞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文化遺產博大豐厚。東晉以來就為世人所鍾情,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軾、李清照等歷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寫下了4000多字的游記。現代文學家郁達夫、葉聖陶、郭沫若、艾青等都為雙龍洞寫過膾炙人口的名作。毛澤東、朱德、宋慶齡、彭德懷、陶鑄、彭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跡。洞內留有多處古今名人的墨寶。
石鍾乳、石筍都是由石灰質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質溶解在水裡,水中的石灰質一點一點地聚集起來,在洞頂逐漸形成冰錐狀物體,這就叫石鍾乳,也叫鍾乳石(類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頂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質也逐漸聚集起來,越積越高,形成直立的筍狀柱體,叫石筍。石筍常與石鍾乳上下相對,日久天長,有些石鍾乳與石筍連接起來,就成為石柱。石鍾乳和石筍都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⑽ 金華雙龍洞的導游詞
四月十四日,我在浙江金華,游北山的雙龍洞。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甸,過了羅甸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砂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裡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卧,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卧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准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內洞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其次是些石鍾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像成神仙、動物以有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鍾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麼,也很值得觀賞。在洞里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間房子那麼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隊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