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龍圖騰的由來
原來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如中原地區有熊氏族有熊圖騰,西南地區一部落有虎圖騰等。黃帝統一中華後,就一直考慮一個問題:該用什麼圖騰好呢?當時他也沒有想出個結果來,便召集各路諸侯到具茨山上來商議。
多數將領提出用「熊」圖騰,黃帝怕傷害各個氏族部落的感情,沒有同意。他最後提出,以蛇為身,以魚鱗護蛇身,以獅頭為蛇頭,獅尾為蛇尾,以鹿角為蛇角,以鷹爪為蛇爪,攏總起來,代表各個圖騰,故諧音為「龍圖騰」。它能騰飛,能下水,能爬行,代表各種動物的技能,又代表了多家部落的特徵,大家聽後,都很滿意。
商定之後,黃帝選擇了農歷二月初二這個黃道吉日,在具茨山頂舉行儀式,升起龍旗。從此,就有了龍的傳人的說法。 由於龍的含義,代表了各個部落的理想,龍自然而然地成了歷代帝王的專用名稱,皇帝被人尊奉為真龍天子,帝王的子孫叫龍子龍孫。
在考古發掘中,也發現了龍的圖案,龍作為圖騰確實存在過。1987年,考古學家們在河南省濮陽縣西的西水坡發掘出一個由蚌殼組成的龍的圖案,根據年代判斷,出土的這一蚌殼龍也屬於仰韶文化時期。
Ⅱ 龍圖騰的由來
龍圖騰的由來:昊伏羲氏在華夏九州第一次大結盟之後,集中九大部落的特色,以蟒蛇圖騰為基礎,選用鱷魚圖騰的頭、雄鹿圖騰的角、老虎圖騰的眼、巨蜥圖騰的腿、蒼鷹圖騰的爪、紅鯉魚圖騰的鱗、白鯊圖騰的尾、長須鯨圖騰的須組成,宣示著華夏九州的大團結和大融合。
簡介
龍圖騰,是中國漢族的民族圖騰。漢族的民族圖騰是龍,由於漢族人口眾多,占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志。
寓意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志。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
Ⅲ 龍圖騰是怎麼來的
圖騰
圖騰是群體的標志,旨在區分群體。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系,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
居住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人民,至今仍保留了豐富而又歷史淵遠的天文學知識,他們以十二獸紀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趕虎街,豬日趕豬街。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禮活動,在肅穆庄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保俗語表明人們普遍對老鼠的憎惡。然而,遠古時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卻認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並為自己是老鼠的後代而自豪,他們描繪、雕刻老鼠的形象,在儀式或節目期間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護。白族虎氏族認為其始祖為雄性白虎,虎也不會傷害他們。當要出遠門時,一定要選在屬虎的那天,認為只有這樣,做事才會吉祥如意。有的人從遠方回來,也一定要算準日期,只有虎日才進門坎。白族雞氏族則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金花雞的蛋里孵化出來的,認為公雞知吉凶,會保佑他們。在遷徙時,將東西裝在背籮里,上面放一隻公雞。到達新遷地區後,公雞在什麼地方叫,就在什麼地方安家。在他們看來,公雞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在《說文解字》中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其形貌,都與龍有關,是龍種、龍子。古越人也以為自己是龍種,故斷發紋身,以像龍子。
直至今日,我們還常說「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些都是圖騰祖先觀念的殘余。至於龍圖騰神觀念,更為普遍,大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野豬神是北方狩獵民的崇拜對象,在滿族中列為大神,說它身比山高,鬢毛如林,山裡的溝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護神。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書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對馬的崇拜多流傳於北方游牧民與游獵民中。保安族中流傳有雪白神馬的神話。滿族有供奉馬神習俗,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儀和修建馬神廟的記述。達斡爾族人稱神馬為「溫古」,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可隨處吃、走,不準人驅趕,甚至可以在田中隨意吃秧苗。神馬多為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綵綢作為標志。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系,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系,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因此,圖騰崇拜與其說是對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樣更准確些。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系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 和稱呼體現出來。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瑤、畲的盤瓠傳說。匈奴狼的傳說(《魏書·高車傳》匈奴單於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單於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乃築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經三年,復一年,乃有一老狼,晝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處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神物天使之然'。下為狼妻,而產子。後遂繁衍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侗族傳說其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為侗族祖先。
"totem"的第二個意思是"標志"。就是說他還要起到某種標志作用。圖騰標志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徵。它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系、維系社會組織和互相區別的職能。同時通過圖騰標志,得到圖騰的認同,受到圖騰的保護。圖騰標志最典型的就是圖騰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圖騰柱,在中國東南沿海考古中,也發現有鳥圖騰柱。浙江紹興出土一戰國時古越人銅質房屋模型,屋頂立一圖騰柱,柱頂塑一大尾鳩。故宮索倫桿頂立一神鳥,古代朝鮮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鳥桿,這都是圖騰柱的演變而來。圖騰的標志作用幾乎體現在各個方面,如:
1、旗幟、族徽
中國的龍旗,據考證,夏族的旗幟就是龍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鶻人都是以狼為圖騰的,史書上多次記載他們打著有狼圖案的旗幟。"西夏狼主"50年代,哈薩克族部落有的還打著狼旗。東歐許多國家都以鷹為標志,這是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羅馬的古徽是母狼,後改為獨首鷹,東羅馬帝國成立後,又改為雙首鷹。德國、美國、義大利為獨首鷹,俄國(原始圖騰為熊)、南斯拉夫為雙首鷹。表示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波斯的國徽為貓,比利時、西班牙、瑞士以獅為徽志。這些動物標志不是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它原於原始的圖騰信仰。
2、服飾
瑤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絲線或五色布裝飾,以象徵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後襟至膝下以象徵狗尾。畲族的狗頭帽。(據傳說,盤瓠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傳說,其祖先為犬,名盤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時,犬戎犯邊,國家危機。高辛帝出榜招賢,謂有能斬番王首來獻者,妻以三公主。龍犬揭榜,前往敵國,乘番王不備,咬下番王首級,銜奔會國,獻於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將公主嫁他,正在為難之際龍犬乎作人語:"你將我放入金鍾之內,七天七夜,就可以變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鍾一看身已變成人形,尚留一頭未變。於是盤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頭冠,他們就結婚了。)
3、紋身
台灣土著多以蛇為圖騰,有關於百步蛇為祖先化身的傳說和不 准捕食蛇的禁忌。其紋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紋為主,演變成各種曲線紋。廣東蛋戶自稱龍種,綉面紋身,以像蛟龍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龍之害。土蕃奉彌猴為祖,其人將臉部紋為紅褐色,以模仿猴的膚色,好讓猴祖認識自己。
4、圖騰舞蹈
即模仿、裝扮成圖騰動物的活動形象而舞。塔吉克人舞蹈作鷹飛行狀。朝鮮族的鶴舞。龍舞、獅舞。
圖騰崇拜與禁忌
圖騰崇拜首先要敬重圖騰,禁殺、禁捕,甚至禁止觸摸、注視,不準提圖騰的名字。圖騰死了要說睡著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蘇宜興人古為蛇圖騰,因此對家蛇絕對不能打殺,認為在床上、米囤上發現家蛇為吉祥,在檐梁發現為凶,應立即迴避。有時還要點燃香燭用食品來供奉。瑤族"男頭女肩"皆貴,不能負重。尼泊爾崇拜牛,以之為國獸,禁殺、禁捕,禁止穿用牛皮製品。因國獸泛濫,不得不定時將其"禮送"出國。其次要定時祭祀圖騰。清·劉錫誠《嶺表紀蠻》:"每值正朔家人負狗環爐灶三匝,然後舉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為盡禮"。
圖騰犧牲與圖騰聖餐
一般來說對圖騰要敬重,禁止傷害,但有時卻有極其相反的情況。有的部落獵取圖騰獸吃,甚至以圖騰為犧牲。之所以獵吃圖騰獸,是因為圖騰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氣就會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但吃圖騰獸與吃別的東西不同,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請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如鄂溫克人獵得熊,只能說它睡著了,吃肉前要一起發出烏鴉般的叫聲,說明是烏鴉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溫克人。且不能吃心腦肺食道等部位,因為這些都是靈魂的居所,吃後,對遺骸要進行風葬,用樹條捆好,然後放在木架上,與葬人基本相同。以圖騰作為犧牲來祭祖,是以圖騰獸為溝通人與祖先神靈的一種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靈魂與圖騰的靈魂是平等的,只是軀殼不同,死,只是靈魂脫離軀換了一個家,而在陰間 的家裡,自己族類與圖騰族類的靈魂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殺圖騰,是以圖騰的靈魂為信使,捎信給祖先靈魂,讓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讓圖騰靈魂轉達自己的願望。如印第安烏龜族人殺龜祭祖。壯族的"螞拐節"即青蛙節,壯族以青蛙為圖騰。分三個階段:找螞拐、孝螞拐、葬螞拐。正月初一,全體出動找螞拐,先捉到者,放七聲地炮,敬告天地,被尊為螞拐郎,成為節日首領,迎回螞拐,密封於寶棺之中,再端入花樓,在震天動地的銅鼓聲和鞭炮聲中送往螞拐亭。從初一到月底,是給螞拐守孝,晚上還要為螞拐守靈。守靈滿25夜後,葬蛙,殺雞宰鴨,蒸五色飯,早飯後送到墳場安葬,還要打開上一年的寶棺,視螞拐顏色以卜吉凶。
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而且還能保護自己,並且能獲得它們的超人的力量,勇氣和技能。人們以尊敬的態度對待它們,一般情況下不得傷害。氏族,家族等社會組織以圖騰命名,並以圖騰作為標志。
所謂圖騰文化,就是由圖騰關念衍生的種種文化現象,也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圖騰當做親屬,祖先或保護神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對圖騰的崇敬而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英語統稱之為totemism。
圖騰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圖騰文化的核心是圖騰觀念,圖騰關念激發了原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逐步滋生了圖騰名稱、圖騰標志、圖騰禁忌、圖騰外婚、圖騰儀式、圖騰生育信仰、圖騰化身信仰、圖騰聖物、圖騰聖地、圖騰神話、圖騰藝術等,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圖騰文化。
圖騰標志或稱圖騰徽號,即以圖騰形象作為群體的標志和象徵。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徵,具有識別和區分的作用。圖騰標志與中國文字的起源有關。
Ⅳ 龍圖騰是怎麼來的
我國的祭祀文化起源較早,大約至少已經有8000多年了,甚至更加久遠。人們都知道,我們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游。原始人面對著肆虐的黃河,產生了無比的敬畏!認為黃河是由神來主宰,於是祭河神開始漸漸興起,成為我國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
傳說,人們祭河神都要獻上很多祭品,一開始是用牲畜作為祭品,諸如蛇、鹿、牛、馬、虎、熊等。祭祀的過程中,人們驚異的發現,如果把這些作為祭品的動物組合起來,正好是一條完整的龍形象!
就這樣,形成了龍的最初形象,也可以說,龍的形象起源於祭祀,祭祀文化的興起略早於龍圖騰的崇拜。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龍的形象不斷演化,這是由於祭祀文化多元發展造成的。
祭祀初始是祭河神,後來又逐步發展到祭天、祭海等。
人們用來做祭品的動物種類越來越多,被不斷的添加到龍的形象中去,龍也不斷被神話為上天入海無所不能的吉祥物,逐漸形成了對龍圖騰的崇拜。
龍的形象雖然有很多種變化,但是蛇身卻作為龍的主體形象一直存在,也是中國龍形象構成的基礎。
龍的傳說歷史悠久,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結構完備的「龍」字,龍的圖案和傳說更可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文化。人們推測,以蛇為圖騰的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部落,逐漸形成了華夏大民族。
Ⅳ 我國古代出現了龍圖騰,它的形成過程大概是怎樣的
當社會發展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部落之間相互並吞結成龐大的部落聯盟,各部落的圖騰也必然互相融合,龍圖騰正是在蛇圖騰的基礎上融合其他動物圖騰而形成的。龍的形成過程正是原始社會晚期各原始部落發展成大型部落聯盟,並最後建立奴隸制國家的過程。
Ⅵ 龍圖騰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怎麼形成的
龍圖騰形成於上古時代,是原始信仰,源於天象崇拜。 祖先相信它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而且還能保護自己,能獲得超人力量,於是人們以尊敬的態度對待它們,以圖騰命名,並以圖騰作為標志,從而形成。
Ⅶ 中國的龍圖騰是什麼時候,是誰以什麼為原型畫出來的
圖騰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流傳至今,圖騰,,Totem,,,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詞彙,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志、象徵和保護神。
但是在世界眾多的圖騰文化裡面,以漢民族的龍圖騰最為神秘。關於龍圖騰起源的傳說也特別多,大至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最近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龍圖騰起源於熊圖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舒憲依據紅山文化考古研究成果提出,中華民族先民崇拜熊圖騰,龍與熊有著直接的關系,龍的身上體現出熊的特徵,用熊圖騰一說可以解釋龍的起源。
(二)以蛇為原型的綜合圖騰說。
聞一多《伏羲考》:「它(引者註:龍)是一種圖騰(Totem),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它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這表明在當初那眾圖騰單體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最為強大,眾圖騰的合並與融化,便是這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體的結果。」
(三)馬說。
王從仁《龍崇拜淵源論析》:「龍源於馬。」 《周禮·夏官》:「馬八尺以上為龍。」
(四)鱷魚說。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1989年):「古中國大陸和海洋上,確曾存在過一種令人恐怖的巨型爬行動物。這種巨型爬行動物,以及與其形狀相近的其他幾種爬行動物,其實就是上古傳說中所謂『龍』的生物學原型。換句話說,『龍』在古代是確實存在的,它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為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種巨型鱷——蛟鱷。」
(五)雲神說。
何新《諸神的起源》(1986年):「雲從龍。。」「召雲者龍。」(引自《易傳》)據《淮南子·地形訓》:「黃龍入藏生黃泉。黃泉之埃上為黃雲。」「青龍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為青雲。…『赤龍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為赤雲。」「白龍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為白雲。」「玄龍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為玄雲。」何新說:「在上引文中,龍與雲的關系是十分清楚的。」「所以我的看法是,『龍』就是雲神的生命格。」
(六)恐龍說。
王大有《龍鳳文化源流》(1988年):「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並描繪下來的某種恐龍形象。」
七)河馬說。
王從仁《龍崇拜淵源論析》:「龍源於河馬。」
劉城淮《略說龍的始作者和模特兒》:「充任龍的模特兒之一的馬,最初不是一般的陸馬,而是河馬。」「河馬不僅把自己的部份形體貢獻給了龍,而且把自己的部分性能——善於御水,也貢獻給了龍。」
物侯組合說。
(八)物侯組合說。
陳綬祥《中國的龍》:「在廣大的范圍中,人們選擇不同的物侯參照動物,因此,江漢流域的黿類、鱷類,黃河中上游的蟲類、蛙類、魚類,黃河中下游的鳥類、畜類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較為固定的物侯歷法之參照動物;……後來,這些關系演化成觀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龍。」
(九)蜥蜴說。唐蘭《古文字學導論》:「龍象蜥蜴戴角的形狀。」
何新《中國神龍之謎的揭破》(《神龍之謎》,1988年)「其實所謂『龍』就是古人眼中鱷魚和蜥蜴類動物的大共名。」
(十)鱷魚說。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1989年):「古中國大陸和海洋上,確曾存在過一種令人恐怖的巨型爬行動物。這種巨型爬行動物,以及與其形狀相近的其他幾種爬行動物,其實就是上古傳說中所謂『龍』的生物學原型。換句話說,『龍』在古代是確實存在的,它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為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種巨型鱷——蛟鱷。」
(十一)想像說。
也有很多學者認為,龍,其實什麼也不是,就是中國人為了追求完美,根據其他動物的某些特徵,憑空想像出來的。
但不管什麼說,最後都很難自圓其說。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許多漏洞。所以有關龍圖騰的這些傳說,都不可採信。比如恐龍說等,古生物恐龍早已滅絕於距今7000萬年左右的中生代。而最早的猿人生活於30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間相差了6000多萬年。猿人不可能看到恐龍,還存在個別倖存者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那麼當時人看到的只能也只有是恐龍化石。但是在當時科學還極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根本沒有化石概念,在他們的眼中,化石只不過是一塊形態怪異的石頭。那麼我們智慧祖先,沒有理由對一塊石頭產生崇拜。
還有一種主流說法認為龍,其實是由其他的動物衍變而來。這種說法同樣站不住腳,因為我們打開各民族的圖騰崇拜史,比如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崇拜的狼圖騰,狼的主體形象始終都是一致的。不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演化,以至面目全非。
至於其他的諸如想像說等更是無稽之談,這既不符合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更不同於其他民族的圖騰文化。
那麼,龍圖騰到底是由何而生的呢?這也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疑惑,我現在就為您揭開這最後的謎底!其實龍圖騰起源於祭祀!
根據相關記載,祭祀的最初形成是由於,原始社會的人們認為人的靈魂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祭把便是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或在石岩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後在偶像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它禮物,並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跳舞。
我國的祭祀文化起源較早,大約距今至少8000年,甚至更加久遠。根據我對中國原始社會時期祭祀活動的研究,我國早期的祭祀和其他民族的祭祀稍有區別。由於我國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黃色人種特有的思維模式,中國祭祀文化的起源和形式上,與其他民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性。就好比龍圖騰的另類一樣,不可避免的會留下民族的特徵和烙印。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游,當原始人面對著肆虐的黃河,產生了無比的敬畏!認為黃河是由神來主宰,於是祭河神開始漸漸興起,成為我國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
根據記載,每次祭河神都要獻上很多祭品,一開始是用牲畜作為祭品,後來甚至發展到用活人來祭河,開始時的用牲畜作為祭品,大部分都是被宰殺之後投入河中。經常被作為祭品的牲畜有很多種,諸如蛇.鹿.牛.馬.虎.熊等。而且是被宰殺後,用其身體的一部分作為祭祀時的祭品。
於是我驚異的發現,如果把這些作為祭品的動物組合起來,正好是一條完整的中國龍形象!通過認真的研究和仔細分析,我發現這不是巧合。其實龍圖騰的千古之迷,竟然隱藏在祭祀文化之中。
當時原始人把動物肢解,作為獻給神的禮物,並不認為這些動物已經死亡,而是認為它們到了神的身邊。於是把這些被肢解動物的肢體,按照一定順序重新拼湊,於是形成了龍的最初形象。
至於中國龍形象不斷演化的問題,比如商以前的龍形象中並沒有角,在商代龍卻生出角來,而且龍角的形狀還不固定,有的如長頸鹿,角呈錐形;有的如綿羊,角向後卷;也有的如花冠,還有的似羚羊,此外還有前卷型、虎耳型、螺旋形等各種形狀。
這是由於祭祀文化多元化發展造成的,除了上面講的祭河神之外,後來又發展到祭天.祭海等。於是被用來做祭品的動物種類越來越多,而且被不斷的添加到龍的形象中去,龍也不斷被神話為上天入海無所不能的祥物,逐漸形成了對龍圖騰的崇拜。
當然這些都是有很多證據可以證明的,比如每次祭祀之前,都要先捉一隻活鹿,把鹿角砍下來接一碗鹿血。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至於只用蛇身祭河神的問題,是由於為了不讓蛇遊走,於是便將蛇頭砍下來。雖然龍的形象有很多種變化,但是蛇身卻作為龍的主體形象一直存在。也是中國龍形象構成的基礎。
有很多關於龍圖騰的考古發現,都是在祭祀場所,甚至祭祀坑裡挖掘到的,這直接說明了祭祀和龍圖騰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另外龍的形象與水也密不可分,比如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來概略。在龍的神性中,「喜水」位居第一。這是因為,龍本來就是「水物」和「水相」,或者說,龍本源於「水物」和「水相」。龍的諸多的模糊集合對象,可以說都是「水物」或「水相」。魚、鱷、河馬、海馬、水牛等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處水濕陰潮之地;豬、陸牛、陸馬、鹿等離開水也活不下去。而且在眾多的神話故事中,龍一直都作為海河的主宰,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四海龍王。這也間接的證明了龍是由祭河神演化而來。
另外按照時間推算,祭祀和中國龍形象出現的時間相吻合,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而祭祀文化的興起略早於龍圖騰的崇拜。
Ⅷ 歷史問題 龍圖騰
龍,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帝王也稱乎自己為「真龍天子」,龍也具有權力的象徵。
佛教中的龍是天人中八個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龍八部八部眾第二的龍部。佛教中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金剛為己任,保證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禍亂。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也有龍部眾生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是為護法。
文化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西方
「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徵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帶有邪惡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