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引進口蹄動物至少隔離飼養多少天
首先,請問養殖廠是你的還是別人的養殖場打擾到你的生活了?
其次,稍具養殖場都是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目前國家對養殖場審批環節,也必須要通過環保局的審核,大型養殖廠必須距離居民區1000米以外,還要做水土污染、保持等相關報告進行審核!
解決辦法
第一種;養殖場是你的,你可以去鄉鎮去咨詢,哪裡不達標,怎麼解決合適,他們都會幫你想辦法的 ,養殖業本來就是國家支持的產業,他們也希望你能做大做強,會為你想辦法;就算遷移養殖場他們也會給你惠民政策的。
第二種,別人的養殖場,大型養殖場空氣污染嚴重,你也可以去鄉鎮反映,如果還不行就環保局舉報,或者信訪局、新聞曝光!
『貳』 對患口蹄疫的動物如何處理
口蹄疫是一種由口蹄疫病毒所致的急性發熱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
雖多發生於偶蹄獸,但犬也可傳染。
病犬及潛伏朗帶毒犬是最危險的傳染源。病毒存在於水疤、
唾液、血液、尿、糞、淚和乳中。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而傳染;病毒不
但可以通達破損的皮膚或經口腔、咽喉、腸道粘膜而感染,而且還對以通過
吸入空氣而感染。
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錳酸鉀沖洗病犬口腔;糜爛面上可以
塗1-2%明礬或碘酊甘油(碘78、碘化鉀58、酒精100ml,溶解後加入甘油10
m1),也可用冰硼散(冰片15g、硼沙150g、芒硝18g,共為細末)撒布。
足部可用3%克遼林或來蘇兒洗滌,擦乾後塗松餾油、魚石脂軟膏或青
黴素軟膏,綳帶包紮。
惡性口蹄廢除局部治療外,還應對症治療。
人感染口蹄疫在很早以前就有報道,多因照料或接觸病畜而得病,但病人不是傳染源。必須注意個人的防護,非工作人員不許與病犬接觸,防止感染和散毒。
『叄』 引進口蹄動物要觀察多少天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熱性、高度接觸性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是動物中傳染性最強的疾病。主要侵害偶蹄動物(牛、羊、豬等),偶見於人和其他動物。豬對口蹄疫病毒十分敏感,豬感染本病的門戶為消化道、呼吸道和傷口。發病的臨床特徵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膚形成水皰和潰爛。口蹄疫病毒可隨風傳播,傳播的距離可達50~100公里,有強烈的傳染性,不易控制和消滅,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規模化豬場口蹄疫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豬場的布局不合理。豬場建在距離道路或鄰近豬場太近,豬舍之間距離太短,口蹄疫病毒易隨風傳播,一旦鄰近豬場有此病發生,會迅速蔓延。
(2)種豬引進不規范。有些豬場引種和仔豬是從曾經發生過口蹄疫的豬場引進,雖然這些豬沒有什麼可見臨床症狀,但往往體內帶有病毒, 這樣引種時就將病原帶進了本豬場。
(3)疫苗質量不好、免疫注射不規范或疫苗劑量不足,不能刺激機體產生足夠的抗體而獲得免疫。
(4)患病豬是最危險的傳染源。豬只患口蹄疫痊癒康復後,該病毒能在豬體內存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成為傳染源,如當各種應激因素使帶毒者免疫力降低,或由於病毒變異增強了毒力,引起本病暴發。
(5)消毒措施不力。選用消毒葯物不當,或配製的濃度達不到消毒目的,使病毒散布。
如何對豬場做好口蹄疫常規性防制措施?
(1)加強檢疫和普查工作。應嚴格執行檢疫和定期普查相結合。每年冬季重點普查,了解和發現疫情,以便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2)及時接種疫苗。所使用的疫苗的病毒類型必須與該豬場流行的口蹄疫疫苗病毒類型相一致,否則不能預防和控制口蹄疫的發生和流行。現普遍給豬注射豬乙型(O型)口蹄疫油乳劑滅活疫苗。母豬在懷孕初期和分娩前1個月各接種1次滅活苗(有單價滅活苗、口蹄疫滅活病毒與豬瘟弱毒的聯苗等),仔豬在40日齡或80日齡時注射1次,即可獲得較強的免疫能力,可預防口蹄疫的發生。
(3)加強相應的防疫措施。堅持自繁自養制度,嚴禁從疫區(場)買豬及其肉製品,不用未經煮開的洗肉水、泔水喂豬。
(4)加強飼養管理。豬舍內外應嚴格消毒,保持圈舍清潔衛生,空氣流通。常用的消毒葯有1%~2%氫氧化鈉、1%~2%甲醛溶液。
(5)特異性治療。可應用高免血清或康復豬的血清給仔豬或種豬注射,劑量為每公斤體重1~2毫升靜脈或肌肉注射,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6)局部葯物治療。為了預防繼發感染,縮短病程,在病豬的水泡和潰爛處,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之後對口角、鼻端部可塗以碘甘油溶液(5%碘酊5份加甘油1份,混勻),對乳房或蹄部潰瘍塗布魚石脂軟膏,進行消炎和防腐。
(7)對症治療。當發生惡性口蹄疫時,在進行局部治療的同時,為了增強心臟的機能,應使用強心劑和補液來進行對症治,如注射安那加、樟腦、糖鹽水等。當繼發細菌感染時,應配合抗生素進行治療。
如果豬場發生口蹄疫,應如何採取撲滅措施呢?
(1)及時上報疫情。當發生口蹄疫時堅持「早發現,嚴封鎖,小范圍內及時撲滅」的原則。根據國家動物疫病管理條例有關規定,發現該病必須立即上報疫情,確切診斷,劃定疫病點、疫區和受威脅區,分別進行封鎖和監督。
(2)嚴格封鎖疫病點,捕殺病豬及同群豬,及時清除疫源,並對撲殺的病畜及同群豬進行無害化處理,對豬舍、用具、飼料、飲水、場地、道路等進行徹底消毒。
(3)發病豬群與未發病豬群必須嚴格分開飼養,包括飼養人員、工具、飼料運輸車輛必須嚴格分開。
(4)對健康豬只進行緊急預防疫苗注射。預防接種疫苗可以抵抗一定量的病毒攻擊,是防制口蹄疫的主要措施之一。疫苗接種時應從遠離疫病點的豬舍接種開始,再向疫病點方向的豬舍接種。
(5)解除封鎖。當疫病點內最後一頭病豬消滅之後,3個月內不出現新病例時,報上級批准,經徹底大消毒後,可以解除封鎖。
『肆』 患口蹄疫病的豬場清場後多久進豬才安全
點面結合,全群控制,重點治療護理,治療控制口蹄疫快捷、有效、成本低。
小豬治療方案:
小豬發現口蹄疫,盡量減小應激,避免打針。用口蹄靈(國浩高科)口服1毫升,同時用黃芪多糖 葡萄糖兌500斤水用於飲水。不驅趕豬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哺乳仔豬用刀豆素 黃芪多糖用濕拌料用於緊急治療,可以有效地降低仔豬發病死亡!
大豬治療方案:
第一步、物理隔離
及時發現隔離肢蹄損傷豬,單圈濕料飼養、單獨治療。一方面保證保證病豬有足夠的採食和飲水,促進恢復,另一方面減少健康豬感染。
第二步、全群用葯
若蹄部剛起水泡,水泡沒有破裂,只需用口蹄靈200斤/支 頭孢先鋒配合治療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癟消失。若口鼻、蹄子周圍的水泡已破潰,流血,甚至蹄殼已脫落,需用口蹄靈200斤/支 頭孢先鋒配合治療注射兩次,同時防止心肌炎的繼發。水泡破潰處可結痂。結痂脫落後完全恢復正常。
第三步、對重症豬治療
1、保證每天每頭病豬足夠的採食和飲水,
2、口蹄疫傷殘豬基本全發燒、厭食,每天對厭食豬測量體溫,用口蹄靈200斤/支 國浩核酸肽(美國進口頭孢噻呋鈉) 雙黃蓮/小柴胡,肌肉注射,連用三天。保證發病豬食慾,增強豬群抗應激能力。
3、在治療口蹄疫病時,根據病情宜搭配強心葯及10%葡萄糖靜脈補液使用,在使用抗體同時,使用0.1%高錳酸鉀溶液及適量碘甘油或1%-2%龍膽紫液配合外用。用法:先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患部,然後塗碘甘油或龍膽紫溶液 塗抹潰瘍處,每天1-2次,連用3天。
第四步、每天進行噴霧消毒,保證適當空氣濕度,也不要圈面太濕,一面豬群受涼,繼發其他疾病。注意濕度、氨氣濃度,給豬一個良好的環境,盡量避免同時發生其他疾病。
本方案對重症豬治療第2天見效,35天基本康復,且不脫蹄、不結痂,完好修復傷口。早期發現,能控制疾病發展范圍。
滿意請採納,如病情緊急(特殊)可點擊我頭像或名字,有專業的老師在線為您解答
『伍』 口蹄疫一般幾天可以全群傳播
口蹄疫俗名「口瘡」、「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口蹄潰爛以及易並發心肌炎」為主要臨床症狀,是豬、牛、羊等主要家畜和其它家養、野生偶蹄動物共患偶蹄獸類易患的病毒性傳染病,其傳播途徑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圍內暴發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經濟損失。
『陸』 口蹄疫防治技術規范
河南天行健治療方案
預防
(1)使用碘制劑的消毒葯1:100全群消毒,每天消毒兩次。
(2)使用生石灰給養殖場周圍消毒。
(3)對於沒發病的豬群及時隔離。
(4)處於潛在感染的豬群使用多抗免肽做緊急預防。
治療
若剛起水泡,水泡沒有破裂,只需用口蹄一針靈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癟消失。若口鼻、蹄子周圍的水泡已破潰,流血,甚至蹄殼已脫落,需用口蹄一針靈注射兩次,水泡破潰處可結痂。每瓶100kg體重配合核酸肽連續注射2天。
發生口蹄疫的重疫區
(1)盡早注射(口蹄一針靈),越早越好,病毒控制在潛發期,提高豬群免疫力。
(2)已感染豬群(口蹄一針靈)注射兩天,4-5天結痂脫落後完全恢復正常,可解除隔離。
(3)對感染後恢復的弱仔群體,每天加強消毒,五天後注射(口蹄一針靈)再加強一針,防止再次感染。
『柒』 醫學請進,詳詢「五號病」資料及治法!蹄類動物的瘟疫么
口蹄疫 Aftosa (屬一類傳染病)俗名「口瘡」、「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偶蹄獸,偶見於人和其他動物。其臨診特徵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膚發生水皰。 一、病原 口蹄疫病毒屬於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細微的一級。其最大顆粒直徑為23納米,最小顆粒直徑為7—8納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個主型c 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亞洲1型,以及65個以上亞型。O型口蹄疫為全世界流行最廣的一個血清型,我國流行的口蹄疫主要為O、A、C三型及ZB型(雲南保山型)。據觀察,一個地區的牛群經過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後,1—2月內又會流行,這往往懷疑是另一型或亞型病毒所致。這是因為該病毒易發生變異。該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很強,在冰凍情況下,血液及糞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陽光直射下60分鍾即可殺死;加溫85℃15分鍾、煮沸3分鍾即可死亡。對酸鹼之作用敏感,故1%一2%氫氧化鈉、30%熱草木灰、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二、特點 牛尤其是犢牛對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駱駝、綿羊、山羊次之,豬也可感染發病。本病具有流行快、傳播廣、發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學特點,疫區發病率可達50%一100%,犢牛死亡率較高,其他則較低。病畜和潛伏期動物是最危險的傳染源。病畜的水皰液、乳汁、尿液、口涎、淚液和糞便中均含有病毒。該病人侵途徑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經呼吸道傳染。本病傳播雖無明顯的季節性,伹春秋兩季較多,尤其是春季。風和鳥類也是遠距離傳播的因素之一。 三、症狀 該病潛伏期1—7天,平均2—4天廣捕牛精神沉鬱,閉口,流涎,開口時有吸吮聲,體溫可升高到40一41℃。發病1—2天後,病牛齒齦、舌面、唇內面可見到蠶豆到核桃大的水皰,涎液增多井呈白色泡沫狀掛於嘴邊。採食及反芻停止。水皰約經一晝夜破裂,形成潰瘍,這時體溫會逐漸降至正常。在口腔發生水皰的同時或稍後,趾間及蹄冠的柔軟皮膚上也發生水皰,也會很快破潰,然後逐漸癒合。有時在乳頭皮膚上也可見到水皰。本病一般呈良性經過,經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變則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該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皰癒合過程中,病情突然惡化,全身衰弱、肌肉發抖,心跳加快、節律不齊,食慾廢絕、反芻停止,行走搖擺、站立不穩,往往因心臟麻痹而突然死亡,這種病型叫惡性口蹄疫,死亡率高達25%~50%。犢牛發病時往往看不到特徵性水皰,主要表現為出血性胃腸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 四、病理變化 除口腔和蹄部病變外,還可見到食道和瘤胃粘膜有水皰和爛斑;胃腸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漿液性浸潤;心包內有大量混濁而粘稠的液體。惡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見到灰白色或淡黃色條紋與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狀斑紋,俗稱「虎斑心」。 五、診斷 口蹄疫病變典型易辨認,故結合臨床病學調查不難作出初步診斷。其診斷要點為: ①發病急、流行快、傳播廣、發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經過; ②大量流涎,呈引縷狀; ③口蹄瘡定位明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頭皮膚),病變特異(水泡、糜爛); ④惡性口蹄疫時可見虎斑心; ⑤為進一步確診可採用動物接種試駿、血清學診斷及鑒別診斷等。 口蹄疫與牛瘟區別:牛瘟傳染猛烈,死亡率高;瘤柘膜可見糜爛但蹄部無病變;胃腸炎嚴重;真胃及小腸粘膜有潰瘍。 口蹄疫與牛惡性卡他熱區別:後者常散發;口腔及鼻粘膜有糜爛,但不形成水皰;常見角膜混濁。(A)肪治 口蹄疫宜採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平時要積極預防、加強撿疫,常發地區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亞單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後14天產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維持4--6個月。一旦發病,則應及時報告疫情,同時在疫區嚴格實施封鎖、隔離、消毒、緊急接種及治療等綜合措施;在緊急情況下,尚可應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復動物血清進行被動免疫,按每千克體重0.5--1毫升皮下注射,免疫期約2周。疫區封鎖必須在最後1頭病畜痊癒、死亡或急宰後14天,經全面大消毒才能解除。 患良性口蹄疫之牛,一般經一周左右多能自愈。為縮短病程、防止繼發感染,可對症治療:①口腔病變可用清水、食鹽水或O.1%高錳酸鉀液清洗,後塗以1%一2%明礬溶液或碘甘油,也可塗撒中葯冰珊散(冰片15克,硼砂150克,芒硝150克,共研為細末)於口腔病變處;②蹄部病變可先用3%來蘇幾清洗,後塗擦龍膽紫溶液、碘甘油、青黴素軟膏等,用綳帶包紮;③乳房病變可用肥皂水或2%一3~3硼酸水清洗,後塗以青黴素軟膏。患惡性口蹄疫之牛,除採用上述局部措施外,可用強心劑(如安鈉咖)和滋補劑(如葡萄糖鹽水)等。 六、蹄疫病原檢測方法 蹄疫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用於檢測疑似感染動物水皰皮或水皰液中所有血清型口蹄疫病毒,適用於口蹄疫病毒的檢測、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 原理:利用異硫氰酸胍方法提取RNA,在反轉錄酶的作用下,以RNA為模板,以引物為起點合成與RNA模板互補的cDNA鏈。利用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DTC型基因擴增儀,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經高溫變性、低溫退火、中溫延伸的循環,使特異性DNA片段的基因拷貝數放大一倍。經過35個循環,最終使基因放大數百萬倍。將擴增產物進行電泳,經溴化乙錠染色後,在紫外燈照射下,肉眼可見DNA片段的擴增帶。該方法可以檢測所有亞型的口蹄疫病毒,檢測結果為陽性,需進一步採用分型診斷試劑盒進行進一步檢測。 七、防治 防治(1)預防病畜疑似口蹄疫時,應立即報告獸醫機關,病畜就地封鎖,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鈉消毒。確認後,立即進行嚴格封鎖、隔離、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發病畜群撲殺後要無害化處理,工作人員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飲水,要燒毀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鈉、二氯異氰豚酸鈉(含有效氯≥20%)、k%~2%福爾馬林噴灑消毒,以免散毒。接種。對疫區周圍牛羊,選用與當地流行的口蹄疫毒型相同的疫苗,進行緊急接種,用量、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項須嚴格按疫苗說明書執行。(2)治療病初,即口腔出現水泡前,用血清或耐過的病畜血液治療。對病畜要加強飼養管理及護理工作,每天要用鹽水、硼酸溶液等洗滌口腔及蹄部。要喂以軟草、軟料或麩皮粥等。口腔有潰瘍時,用碘甘油合劑(1:豆)每天塗搽3~4天,用大醬或10%食鹽水也可。蹄部病變,可用消毒液洗凈,塗甲紫溶液(紫葯水)或碘甘油,並用綳帶包裹,不可接觸濕地。 應急要點 ●發現牛、羊、豬等偶蹄動物的口腔、蹄部和乳房等處皮膚有水皰和潰爛,出現流涎和跛行,應立即報告所在地區的獸醫部門。 ● 與患病動物接觸後出現眩暈、四肢和背部疼痛、胃腸痙攣、嘔吐、咽喉疼、吞咽困難、腹瀉等症狀,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奶牛、奶羊患病,其乳汁不能食用。 專家提示 ●北京市對口蹄疫實行強制免疫,獸醫部門定期為偶蹄動物接種疫苗。 ●從外省市引進偶蹄動物時,必須查驗檢疫證明,必須隔離飼養至少兩周,以確認動物是否健康。 ●發現疑似口蹄疫疫情,須及時報告獸醫部門。 ●注意個人防護,盡量避免接觸患病動物。 ●不從疫區引入偶蹄動物及其產品。 [編輯本段]預防疫苗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鄭兆鑫教授和上海農科院徐泉興研究員等科研人員經過10多年的協作攻關,在口蹄疫基因工程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經專家鑒定,他們研製成功的「抗豬O型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屬國內首創,並填補了這一領域在國際上的空白。 參加此項科研協作的研究單位有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上海農科院畜牧所、浙江農科院病毒所和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所。 經過長達18年的研究和試驗,目前已完成抗O型口蹄疫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基因克隆,並在大腸桿菌中合成抗原蛋白和100升發酵罐的中試生產,同時還完成田間實驗和區域性實驗等一系列動物免疫試驗,取得了顯著效果。該疫苗不是用滅活的病毒製成,不帶任何感染性病毒,因此既不會引起感染,也無副作用,相當安全有效。家畜接受免疫後可對其保護4至5個月,疫苗在8攝氏度下可保存一年,已達到高質量的畜用疫苗標准。 [編輯本段]牛口蹄疫疫苗不良反應解救 不良反應及搶救 1 一般反應 個別牛注射疫苗後精神萎靡不振、產奶量下降、食慾減退、體溫稍升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1~3天後恢復正常。 2 嚴重反應 因個體差異,個別牛注射疫苗後會出現急性過敏反應,呼吸加快、可視黏膜充血、水腫、肌肉震顫、瘤胃臌氣、口角出現白沫、倒地抽搐,因搶救不及時而死亡。 治療措施 對最急性型反應:建議迅速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5毫克,視病情緩解程度,20分鍾後可以重復注射相同劑量一次;肌肉注射鹽酸異丙嗪(非那根)500毫克;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30毫克(孕畜不用)。對已休克牛,除應迅速注射上述葯物外,還須迅速針刺耳尖、大脈穴(勁靜脈溝前三分之一處的勁靜脈上)放血少許、尾根穴(尾背側正中,薦尾結合部棘突間凹陷處)、蹄頭穴(蹄冠緣背側正中,有毛與無毛交界處;即三、四蹄上緣,每蹄內外各1穴,共8穴)。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將去甲腎上腺素10毫克,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0毫升靜滴,如體溫低於36.5℃的患牛除可用上述葯物外,另加乙醯輔酶A1000單位、ATP(三磷酸腺苷)200毫克、肌苷3000毫克、25%葡萄糖2000毫升靜滴。待牛蘇醒,脈律恢復後,撤去此組葯,換成5%葡萄糖鹽水2000毫升,加入維生素C5克,維生素B63000毫克,靜滴,然後再用5%硫酸氫鈉液500毫升,靜滴即可。 急性型反應:一般只須迅速肌肉注射鹽酸異丙嗪(非那根)500毫克、地塞米松磷酸鈉30毫克(孕畜不用),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5毫克即可,病畜很快康復。 疫苗不良反應的預防 1 在注射疫苗前仔細閱讀說明書和認真調查健康狀況,病畜瘦弱和臨產母畜不注射,待機體恢復後補注。 2 曾有過疫苗反應病史的,建議在注射疫苗前,先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鹽酸異丙嗪葯物,隨即注射疫苗,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3 以上葯物劑量為成年牛用葯劑量,育成牛酌情用葯。
麻煩採納,謝謝!
『捌』 口蹄疫防治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動物共患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傳染性疫病,其特徵是在口、舌、唇、鼻、蹄、乳房發生水泡,並潰爛形成爛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A類動物疫病。
流行特點:
1、偶蹄動物,包括牛科動物(牛、瘤牛、家養水牛、氂牛)、綿羊、山羊、豬及所有野生反芻和豬科動物易感,駝科動物(駱駝、單峰駱駝、美洲駝、美洲駱馬)易感性較低。
2、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為潛伏期感染及臨床發病動物。感染畜呼出物、唾液、糞便及尿液,乳及精液(臨床症狀出現前4天的),pH6.0以上的肉及副產品均可帶病毒。康復期動物及活疫苗免疫動物也可帶毒(病毒在牛口咽處可達30個月,水牛則更長,綿羊為9個月)。非洲岬水牛(Cape buffalo)是南非血清型的主要貯藏宿主。
3、易感動物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傷口感染病毒,牛易通過呼吸道,豬易通過消化道感染。通常以直接或間接接觸(飛沫)方式傳播,或通過人或犬、蠅、蜱、鳥等動物媒介,或經車輛、器具等被污染物傳播。如果環境氣候適宜,病毒可隨風遠距離傳播。
4、本病呈烈性傳播,對畜牧業危害相當嚴重。成年動物死亡率低於5%,但幼畜因心肌炎可導致死亡率高達50%以上。長期存在本病的地區其流行常表現周期性,每隔1~2年或3~5年暴發一次。發生季節隨地區而異,牧區常表現為秋末開始,冬季加劇,春季減輕,夏季平息。而農區季節性不明顯。
臨床症狀:
1、潛伏期2~14天。《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為14天。病初體溫升高,口角流涎增多,口腔(舌、唇、頰和齒齦部)黏膜上出現水泡,趾間、蹄冠及球部、乳頭和乳房的皮膚上發生水泡,跛行不願站立。2~3天後水泡破裂,露出紅色糜爛區,體溫下降。
2、成年牛感染症狀緩和,母牛可致流產。乳犢感染水泡症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出血性腸炎和心肌麻痹,突然死亡,病死率高。
3、綿羊蹄部水泡明顯,口腔黏膜變化輕微,常突發急性跛行;山羊多見口腔呈彌爛性口炎,蹄部病變較輕;羔羊常因心肌炎死亡。
4、豬以蹄部水泡症狀為主,水泡破裂後表現出血並形成糜爛,如無細菌感染,1周左右痊癒;嚴重時蹄殼脫落,常卧地不起。鼻鏡、乳房也可見到水泡。哺乳仔豬常因急性胃腸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達60%~80%。
5、壯齡駱駝發病較少,老、弱、幼的發病較多,但經過良好。
病理變化:
除口腔、蹄部有明顯水泡、糜爛病理變化外,反芻動物的喉頭、氣管、食道、前胃等有時也可看到水泡、糜爛。幼齡動物急性死亡時,可見心肌變性和出血;慢性經過而死亡的動物,心肌有灰白至灰黃色條紋狀病變,呈虎斑心外觀。
防治措施:
1、預防
平時對家畜加強檢疫,常發地區要定期進行預防接種。預防免疫接種,牛可用礦物油和氫氧化鋁佐劑滅活疫苗,豬可用油佐劑滅活疫苗,免疫保護率一般為80%~90%,接種疫苗後lO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持續期為6個月。注射方法、用量及注射以後的注意事項,必須嚴格地按照疫苗說明書執行。免疫所用疫苗的毒型必須與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別一致,否則無效。注射後有時會出現副反應,必須事先做好護理和治療的准備工作。
2、處理
發生口蹄疫時,必須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及有關規定,採取緊急、強制性、綜合性的控制和撲滅措施。
發生疫情後,應立即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報告,包括發病家畜種類、發病數、死亡數、發病地點及范圍,臨床症狀和實驗室檢疫結果,並逐級上報至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
當地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接到疫情報告後,應立即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由發病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布封鎖令,對疫區實行封鎖,禁止疫區內相關動物及其產品的流動,關閉疫情區內的相關動物及其產品交易市場。
撲殺並無害化處理所有病畜和同群畜及其產品;消毒欄舍、場地及所有受污染物體(器具、車輛、衣物等);污水、污物和糞便等必須嚴格消毒和無害化處理。
封鎖區內健康動物實行緊急免疫接種,並對受威脅區的易感動物實行免疫接種,建立免疫帶。
最後l頭病畜死亡或撲殺後14天,並經過徹底消毒,可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解除封鎖。
3、緊急治療
(1)病豬的蹄部可用3%臭葯水或煤酚皂洗滌,擦乾後塗搽魚石脂軟膏。糜爛面塗1%~2%明礬或碘甘油。乳房可用2%~3%硼酸水清洗,塗金黴素軟膏。
(2)豬發生惡性口蹄疫時,若剛起水泡,水泡沒有破裂,只需用河南天行健的口蹄一針靈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癟消失。若口鼻、蹄子周圍的水泡已破潰,流血,甚至蹄殼已脫落,需用口蹄一針靈注射兩次,水泡破潰處可結痂。每瓶100kg體重配合核酸肽連續注射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