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吞火的動物是怎麼樣的

吞火的動物是怎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2-08-07 02:34:46

① 口會吐火是什麼動物

1.噴火蛙
這種奇蛙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當遇到強敵時,它就從嘴裡噴出火焰,逼退敵人。這種蛙噴出的是一種揮發性油質,易在空氣中自燃。
2.能吐火的魚
在南印度洋里有一種身長20厘米左右的魚,當它游到水面遇到敵害時,能向對方吐出一束火焰,射擊對方。原來這種魚能從食物中攝取含磷有機物儲存在體內,當發現敵害時,便吐出這些物質,磷遇到空氣中的氧氣就立即燃燒,形成一束火焰。

② 【速求】中國古代性情為仁忠的神獸,脾氣溫和,最好嗜睡

六神編輯

青龍
青龍
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徵。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龍是漢民族所敬奉的圖騰,是吉祥雄偉的象徵,由圖騰崇拜意識,後演變為祈求豐收、祈求平安的漢族民俗活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像成為龍的形象,因位於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又有龍性淫的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

白虎
白虎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白虎是西方保護神、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是由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所組成。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因西方屬金,色白,故稱白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根據中國古代傳統觀念,秋季為肅殺的季節,而且處決犯人多安排在秋季,即是常說的秋後問斬。所以白虎主殺,被認為是殺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充轉世的,例如:唐代大將羅成、薛仁貴父子等人。很多與軍事有關的地方和事物都以白虎命名,例如:象徵軍隊指揮權的虎符,象徵威勢的白虎旗,水滸傳中林沖誤入的軍機要地白虎節堂等。

朱雀
朱雀
朱雀又可說是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為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為鳥形,亦稱玄鳥。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朱雀。近代由於受到西方不死鳥(Phoenix)浴火重生的神話以及日本流行文化的影響,華人在翻譯與認知上也有把不死鳥當成朱雀的情況。事實上,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並無朱雀會浴火重生的說法,鳳凰涅槃也只是郭沫若先生借鑒西方不死鳥的傳說所創作的詩詞而已。有時認為朱雀是鳳凰的一種:鳳象者五,五色而赤多者,朱雀;黃多者,鵷鶵;紫多者,鸑鷟;青多者,青鸞;白多者,鴻鵠。
玄鳥的說法據《詩經·商頌·玄鳥》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就是殷商的後代說自己的先袓-契是由玄鳥生下來的,並建立強大的商朝,因此玄鳥就成了商人的始袓了。《史記·殷本紀》也記了這段歷史:『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除了殷商之外,戰國時的秦,滿清的始袓和朝鮮新羅的始袓也是和仙女吞食玄鳥卵有關的。不論玄鳥或是鳳凰,都是隨道教的發展,把它由一隻雀鳥,或孔雀或山雞等等…先變成一個半人半禽的、傳人兵法的仙女到完全是人的仙女。
而在北京過去就有三座專祀玄女的廟宇,叫九天娘娘廟、玄女廟。在北方和南方的地方也都有玄女廟。

玄武
玄武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
是相通的。玄,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祖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徵;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 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勾陳
勾陳,古代漢族民間傳說中的
勾陳
一種動物。形狀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古人以為仁獸﹑瑞獸,拿它象徵祥瑞。
《易冒》:「勾陳之象,實名麒麟,位居中央,權司戊日。蓋仁獸而以土德為治也…」上史書上所記「句陳,勾陳,鉤陳」,均為「勾陳」。《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均作:句四星。正史中《晉書·天文志》開始作「鉤陳六星」,但是一些保留下來的緯書中已經有作「鉤陳六星」之說,也就是說在後漢時出現六星之說了。

螣蛇
古書上說的能飛的蛇。
螣蛇為虛空少實信不真實、狡詐奸詐多憂疑多:多虛

假、虛言虛信、虛無難憑、虛情假意、虛詐、主虛空少實信、主不真實、其人虛偽、狡猾、說話不算數。
螣蛇為毒蛇、象徵惡毒之口。
螣蛇為變、多變、多變幻;詭異多端、性情難測難解;怪、怪異、如怪異、奇奇怪怪、妖邪、魔鬼之類。性情善於作怪、作風行事怪異。少見多怪。
螣蛇為驚、吃驚、意外、驚異、驚心、驚嚇、驚駭、驚恐、驚魂;令人坐立不安、心神不寧、精神不安;心亂如麻。
螣蛇為陰、陰暗、夜裡、陰私、陰邪、防小人暗算。
螣蛇主夢、多夢、怪夢、常在夢中驚醒;主床不安寧、在床不安寧、難睡、難眠、常失眠。螣蛇為黃色、黑白色。螣蛇為路。

四靈編輯

麒麟
《說文》:「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
麒麟
獸也。」段玉裁注雲:「狀如鹿,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因而被稱為"仁獸"。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古代傳說中的仁獸、瑞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 被稱為聖獸王。且是神的坐騎。

鳳凰

鳳凰(Chinesephoenix/phoenix)是中國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槃」。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
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一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意思是山中有一種鳥,頭上的花紋是「德」字的形狀,翅膀上的花紋是「羲」字的形狀,背部的花紋是「禮」字的形狀,胸部的花紋是「仁」字的形狀,腹部的花紋是「信」字的形狀。一出現,天下就會太平,是祥鳥。
孔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是鳳凰的原型。

黃龍
黃龍
黃為中央戊土之色,黃龍為其獸,實陣中央。
按照古籍記載,黃帝及大禹可能都是黃龍的化身。古雲黃帝乘黃龍而去(一說化黃龍飛升),《史記·天官書》言:「軒轅黃龍體」。
《歸藏·啟筮》說鯀、「化為黃龍」。大禹之母是「修巳」,修巳的意思就是一條長蛇。《山海經·海內經》郭注引《啟筮》雲「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是前承《呂氏春秋》而又加三歲不腐,化為黃龍雲雲
王充《論衡·驗符篇》:「黃為土色,位在中央,故軒轅德優,以黃為號。皇帝寬惠,德侔黃帝,故龍色黃,示德不異。東方曰仁,龍,東方之獸也,皇帝聖仁,故仁瑞見。」

《淮南子·天文訓》有雲:「何謂五星?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其神為歲星,其獸蒼龍;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中央土地,其帝黃帝,其佐後土,其神為鎮星,其獸黃龍;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其佐蓐收,其神為太白,其獸白虎;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
王充《論衡·驗符篇》:「湘水去泉陵城七里,水上聚石曰燕室丘,臨水有俠山,其下岩淦,水深不測,二黃龍見,長出十六丈,身大於馬,舉頭顧望,狀如圖中畫龍,燕室丘民皆觀見之。 去龍可數十步,又見狀如駒馬,小大凡六,出水遨戲陵上,蓋二龍之子也。 並二龍為八,出移一時乃入。 宣帝時,鳳皇下彭城,彭城以聞。 宣帝詔侍中宋翁一。 翁一曰:「鳳皇當下京師,集於天子之郊,乃遠下彭城,不可收,與無下等。 」宣帝曰:「方今天下合為一家,下彭城與京師等耳,何令可與無下等乎?」令左右通經者論難翁一,翁一窮,免冠叩頭謝。 宣帝之時,與今無異。 鳳皇之集,黃龍之出,鈞也。 彭城、零陵,遠近同也。 帝宅長遠,四表為界,零陵在內,猶為近矣。 魯人公孫臣,孝文時言漢土德,其符黃龍當見。 其後,黃龍見於成紀。 成紀之遠,猶零陵也。 孝武、孝宣時,黃龍皆出。 黃龍比出,於茲為四。 漢竟土德也。

龍龜
《山海經.西次四經》:「崦嵫之山.....其陽多龜。」《古小說鉤沈》輯

《玄中記》雲:「千歲之龜,能與人語。」《述異記》上雲:「龜千年生毛,壽五千歲謂之神龜,萬年謂之靈龜。」晉葛洪《抱朴子.仙葯》雲:「千歲靈龜......剔取其甲,火炙搗服....盡一具,壽千歲。」此則龜之靈異。

四凶編輯

檮杌
檮杌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厭惡的惡人,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檮杌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兒子,它還有名字叫做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為了。和窮奇一樣,檮杌後來也成了四凶之一。

窮奇
原文「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

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蒙水出焉,南流注於洋水,其中多黃貝;嬴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四凶之一,用來形容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背信棄義之人。《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窮奇的來歷,「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神異經》雲:「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斗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言此為大惡之獸。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在蜪犬北。一曰從足。」

饕餮
饕餮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雲:「周期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附:狍鴞:《山海經·北次三經》:「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註:「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混沌
《神異經(西荒經)》里的混沌,就是被人類醜化了的混沌。它
混沌
把混沌說成是一隻像狗又像熊的野獸,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見,有腿卻不能走,空有一個肚皮卻沒有五臟六腑,且德行極壞,遇著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蠻勁去抵。
《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
混沌:實為被醜化的帝江,帝江為鳥,六足四翼,其體色丹紅,面目無相。

祥獸編輯

貔貅(pí xiū)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
貔貅
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雄為貔,雌為貅。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貔貅者,其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龍狀,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長有一對羽翼卻不可展,且頭生一角並後仰。(貔貅的體色是根據吞噬金銀珠寶種類來呈現的,若金比例居多便身成金色,若玉比例居多身便成玉色)
漢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經過朝代的轉變,貔貅的形態比較統一,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古時候人們也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甪端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其獸則麒麟角端。」郭
角端
璞註:「角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又《宋書.符瑞志》雲:「角端,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達方外幽遠之事。」蓋*白澤獸之類。清王士禎《隴蜀餘聞》雲:「角端,產瓦屋山,不傷人,惟食虎豹。山僧恆養之,以資衛護。」

陸吾
陸吾又被稱作開明獸,本是黃帝都城昆侖丘的守衛,他把自己

化裝成老虎的樣子,這樣便可以獲得老虎的威嚴和力量。只是不知為何會出現在蜀山的神龍殿之中,而且似乎忘記了原本的職責,只知道單純的阻擋一切進入神龍殿的人。陸吾神掌管這「帝之下都」還兼管「天之九部」。
陸吾,昆吾神獸,身如白虎,有九首。相傳是西昆侖山西王母娘娘的守門神獸,上古天帝時期曾是天帝看守天宮寶庫的神獸。

白澤
白澤
白澤,黃帝巡遊至東海,遇之,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
《軒轅本紀》、《抱朴子(極言)》、《瑞應圖》有載。

凶獸編輯

九嬰

傳說中怪獸名。能噴水吐火,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於北狄凶水之中。其說始見於漢。
《淮南子·本徑訓》高誘註:「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諸懷

諸懷,又北二百里,曰北嶽之山,多枳棘剛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雁,是食人. 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囂水,其中多鮨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

彳敖彳因
彳敖彳因(àoyē),又名犬因。《山海經.西次三經》:「三危之山,.....有獸
獓狠
焉,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彳敖彳因,是食人。」

望天犼
是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根據中國古代見之於史冊的各種漢族神話故事和流傳於民間大量傳說及歷史文獻記載還原考古的出土文物證實,由於它生性兇猛,四肢強健有力,弓腰挺臀、威武軒昂,前腿直立、後腿左右分開蹲坐,昂首怒吼、有隨時騰躍奮起之勢,全身透著一股震撼人心肺之豪氣和霸氣。



東海有獸名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余。獅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體型雖小,亦能搏龍,勝後以其食之。

蠱雕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

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是食人。」
蠱雕,是一種似鳥非鳥的食人怪獸,樣子像雕,有角,叫起來像嬰兒啼哭。

異獸編輯



蜚居住在中原東部的太山,外形象牛,頭部為白色,但是卻長著蛇的尾巴、而且只有一隻眼睛。當「蜚」進入水中時,水源會立即乾涸;當它進入草叢時,草會立即枯死,從這種情況看來,它同時是一種火系的妖怪。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

諸犍
諸犍,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

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矔疏
《山海經.北山經》:「帶山....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
矔疏
有錯,其名曰矔疏,可以辟火。」

狍鴞

狍鴞(páo xiāo)獸,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食人。

當扈
當扈(dānghù)傳說中的鳥名。
當扈
上申之山,其鳥多當扈,其狀如雉,以其髯飛,食之不眴目。鳥飛以翼,當扈則須,廢多任少,沛然有餘。

龍生九子編輯

贔屓
贔屓,也稱龜趺,霸下。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

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螭吻
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蒲牢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
蒲牢
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
狴犴
,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蚣蝮
蚣蝮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是龍生的九子之一。形
蚣蝮
似魚非魚,好水,又名避水獸,沒人說得清它的樣子。頭部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些,更接近於獸類,有點獅子相,頭頂有一對犄角。身體、四條腿和尾巴上都有龍鱗。以此靈異之物鎮於橋頂兩側,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橋會永避水害,長存永安。

睚眥
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

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狻猊
狻猊傳說形如獅,喜煙好坐,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

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椒圖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

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

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其他神獸編輯

旱魃
旱魃(hàn bá),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詩·大雅·雲漢》:

「旱魃為虐,如惔如焚。」孔穎達疏:「《神異經》曰:『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唐·杜甫 《七月三日》詩:「退藏恨雨師,健步聞旱魃。」石靈《捕蝗者》:「本來大家商議要刨旱魃,後來袁大爹著人來叫抬龍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傳說黃帝與蚩尤大戰,蚩尤請來風伯雨師降下大雨,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在漫天風雨中。於是黃帝請來旱魃,灼干雨水,大敗蚩尤。

應龍
古代漢族傳說中善興雲作雨的神。
應龍最早出現是在先前的黃帝時期,《山海經》和《史記》就有記載。大意是以黃帝為首的黃河流域部落與以蚩尤為首的長江流域的部落發生戰爭,雙方都使用各種神奇的動物來幫忙。黃帝這邊的應龍擅長「畜水」,蚩尤那方也有擅長呼風喚雨之靈物,本領較應龍更勝一籌,大雨飄向黃帝這邊。黃帝處於弱勢,就請天女「魃」幫忙止住了大雨,一舉殲滅蚩尤部落。應龍在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殺了蚩尤和誇父。由

於戰爭消耗能量過大,再也無力振翅飛回歸天庭,就悄然來到南方蟄居在山澤里。龍屬水性,所句之地,雲氣水分自然而然會聚起來,這就是南方多雨的緣故。許多年後,應龍復出,助天禹譚水脈,開江河,成為治水功臣之一。
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黃鳥
有巫山者,西有黃鳥。帝葯,八齋。黃鳥於巫山,司此玄蛇。 另註:帝即天帝,葯指神仙葯,即長生不死
黃鳥
葯。 《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三經》:有鳥焉,其狀如梟而白首,其名曰黃鳥,其鳴自詨 ,食之不妒。黃鳥棲息於軒轅山,形像梟,頭白色。相傳,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產生妒忌心理。誅仙亘古凶獸之一,被鬼王以伏龍鼎所擒。

黑水玄蛇
黑水玄蛇,《山海經·大荒南經》:黑水之南,有玄蛇,食塵。有巫山者,西有黃烏。帝葯,八齋。黃烏於巫山,司此玄蛇。在《誅仙》中的神魔志異·妖獸篇」 黑水玄蛇:巨蛇,體黑,腹白,綠眼,蛇身粗逾四丈,長逾百丈。食神仙葯而不死,壽過萬年,居於西方大沼澤。

獬豸
獬豸,古代神裁製度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根據《論衡》和《淮南子·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發,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言,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抵觸。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

鑿齒
鑿齒,人形獸,齒長三尺,其狀如鑿,下徹頷下,而持戈
鑿齒
盾(應有一定智能)。曾為羿於壽華之野射殺。
《山海經(海外南經)(大荒南經)》、《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③ 象徵帝王之相的鴟是什麼動物

「螭、鴟」,鴟吻 螭吻 【讀音】螭吻chī wěn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音吃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二子。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鴟吻[a kind of ornament of roof ridge](音吃吻),中國古代建築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初作鴟尾之形,一說為蚩(一種海獸)尾之形,象徵辟除火災。後來式樣改變,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名鴟吻,又稱「龍吻」。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 王右軍 《告誓文 》﹞ 開元 初年, 潤州 江寧縣 瓦官寺 修講堂,匠人於鴟吻內竹筒中得之。」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上:「蚩者,海獸也。 漢武帝 作 栢梁殿 。有上疏者雲:『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見其吻如鴟鳶,遂呼之為鴟吻, 顏之推 亦作此鴟。」《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五年》:「其餘官稱,多所更定,宮殿悉除去鴟吻。」 相傳鴟吻是龍的兒子,所謂龍生九子,鴟吻為其中之一。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說虯尾是水精,噴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螭吻
據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鴟」在古代指「鷦鷯」即[鴟鵂]是一種兇猛的大鳥。像這種吻獸在大雄寶殿房頂上共有十個。其中正脊兩端各有一個,垂脊四個,岔脊四個。所以有「九脊十龍」之說。意為每天有十條龍守宮殿。這些琉璃吻獸在建築上還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頂兩坡的交匯點,雨水從交匯點的縫隙容易滲入。吻獸在此起到嚴密封固瓦壟,使脊壟既穩固又不滲水。人們還會發現,鴟吻的背上插一劍。相傳,這把寶劍是許遜(公元239-374年,晉道士。字敬之,汝南人,家住南昌,學道於吳猛,後舉孝廉,曾為旌陽縣令,感晉室棼亂,棄官東歸,周遊江湖,傳說東晉寧康二年在南昌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宋代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世稱許真君或旌陽)的劍。鴟吻背上插許遜的劍有兩個目的。一個是防鴟吻逃跑,取其永遠噴水鎮火的意思;另一傳說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這里取避邪的用意。 清式殿堂建築,不論是廡殿頂還是歇山式建築的房脊之上,都把建築的功能與藝術造型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起到建築藝術中的完美和諧的統一,廡殿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最高型制。在等級森嚴的帝王時期,這種建築形式常用於宮殿、寺廟一類的皇家建築,是中軸線建築最常採用的形式,如故宮午門、太和殿等。

④ 鰲龍的寓意和象徵是什麼 鰲龍的寓意和象徵意思是什麼

1、鰲龍是什麼,據商務版的《辭海》4924頁,有二種解說:一形狀像龍,好吞火。見陸容《菽園雜記》。稱大魚。宋人話本中有一佳句說:鰲魚脫卻金鉤去,擺尾搖頭再不回。鰲:是一種海中大龜。用鰲頭稱狀元,最早見於洪亮吉的《北江詩話》。根據辭海解說,鰲龍有兩種解說,一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形狀像龍的動物,好吞火;二是大魚。

2、鰲龍的寓意。在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大願望,是由士進到仕。無數的書生忍受十年寒窗的清苦,為的是一舉成名。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一章回描寫范進中舉,把當年的功名思想和民情,寫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屠戶丈人的前倨後恭的表現,更是令人噴飯。科舉時代參加考試中了第一名,就是狀元,也就是所謂的獨占鰲頭。

3、鹿港天後宮旁,有一位民俗古物商黃中興先生,收藏展售著一對精美的鰲魚,安置在牆壁櫥櫃上;一隻閉口者,一隻開口者;造型優美、刻工精緻,很值得觀賞。

4、據黃先生說,這對鰲魚,原是桃園大園的一座二級古跡廟中神物,是a古廟里的哼、哈兩將。這座古廟興建於道光年間,後來,因為電線走火,燒毀了大廟,這對鰲魚造型的哼哈大將,幸未著火。後來,輾轉落到鹿港,由黃先生購入收藏。仔細觀察這對鰲魚,真讓人激賞喜愛。

5、龍頭魚身的鰲魚也稱鰲龍,是傳說中的鯉魚跳躍過龍門化成龍的一組藝品。原來,魚躍龍門是我們國人最喜愛的一件事哩!據《水經注》載:「鯉魚三月上渡龍門,得渡為龍,否則點額而還。又據《太平御覽》鱗介龍:〈叄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鉅靈跡猶存,去長安九百里,水懸船而行,旁有山,水陸不通,龜魚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集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即為龍,故雲曝鰓龍門,垂耳轅下。比喻困頓,引申為落第者。

6、以前的人,又把考試及第或平民發跡,稱為魚龍變化。漢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魚龍是一種神奇的動物,起初嬉戲於皇宮庭院的一邊;後來進入宮殿前,噴激出一些水來,變化成了比目魚,跳躍著激揚起了水波,形成了雲霧,遮蔽了陽光。最後,竟然化成了身長八丈的黃龍,離開水面,在庭院里遨遊嬉戲,身上鱗片被日光炤得炫耀亮麗。魚龍變化真是神奇呀!怪不得古代的神童,寫出了一對詩聯: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⑤ 猰貐是什麼動物

窫窳(音yàyǔ):又名猰貐。《山海經•海內北經》: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山海經•海內西經》:猰貐龍首,居溺水中……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在古代神話中窫窳只有一隻,而且因為為害世間,在後羿射日的故事中被後羿誅殺,《都市妖奇談》的故事中則把他寫成了一個種群

⑥ 一部動畫片。。男主角叫夏。。有個會飛的寵物。。在他後背能帶著他飛。。他能吞火。。

是妖精的尾巴 男主叫納茲

⑦ 這個動物是叫什麼名字,是螭吻嗎在開封龍亭大殿的四角,就是現在圖上的

宋朝皇宮龍亭四角卧的神奇動物——諦聽

開封龍亭四角卧有四隻這種動物,這種神奇動物卧在皇宮的四個角度的地方,據說皇帝為了防止別人說他的壞話,或者說防止有人造反,這種動物能聽到千里之外,假如有人妄圖不軌,這種動物就知道了,就會立即向皇帝報信,皇帝用這種神話的傳說震懾不安分守己的人。旅遊的人們只注意皇宮中上層人物,不會輕易留心皇宮設施這不可缺少的物件,但是據說這神物能避邪造福,給人帶來好運,民間廣泛認為此物沾有「九氣」,即「靈氣、神氣、福氣、財氣、銳氣、運氣、朝氣、力氣和骨氣」。能起到「辟邪」、「消災」、「降福」、「護身」等作用。沾上諦聽的「靈氣」即能使家運昌隆,基業常青;孩子帶上它則屈壯成長,長大能成為誠者、賢者、智者、悟者、覺者、壽者。成年人帶著它就心想事成、大吉大利。諦聽,又稱「善聽」,佛教、中國神話中的神獸,相傳是地藏王菩薩的座騎。造型其造型象虎、犀、犬、龍、獅、麒麟,特異別致,不同於凡間動物。功能相傳其能分辨世間一切善惡賢愚,諦聽若伏在地下,一霎時,便可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蠃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顧鑒善惡,察聽賢愚。

該獸叫「諦聽」諦聽貌似龍非龍、似虎非虎、似獅非獅、似麒麟非麒麟、似犬非犬,是人們想像中的征物,社會上又緣稱「九不象」。民間廣泛認為此物沾有「九氣」,即「靈氣、神氣、福氣、財氣、銳氣、運氣、朝氣、力氣和骨氣」。能起到「辟邪」、「消災」、「降福」、「護身」等作用。一些虔誠的佛門信眾更是相信沾上諦聽的「靈氣」即能使家運昌隆,基業常青;孩子帶上它則茁壯成長,長大能成為誠者、賢者、智者、悟者、覺者、壽者。成年人帶著它就心想事成、大吉大利。希望人們今後再去龍亭旅遊關注關注這能給你帶來幸福和歡樂的神奇吉祥物。

⑧ 十二生肖對應的上古神獸是什麼具體說說

白虎【白虎】(hu)在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
白虎

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編輯本段玄武【玄武】(xuanwu)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
玄武

是相通的。玄,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祖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徵;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 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編輯本段朱雀【朱雀】(zhuque)鳳凰在中國來說,是一種代表幸福的靈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種。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
朱雀

鳥(燕子)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變成的。鳳凰神話中說的鳳凰是有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有五色紋。又請鳳是有五種品種,以顏色來分的:紅是鳳、青是鸞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鳳凰又可說是朱雀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它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浴火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編輯本段青龍【青龍】(qinglong)在中國,龍的地位就遠高於印度。因在中國,龍是神物、
青龍

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徵。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像成為龍的形象,因位於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又有龍性淫的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又有龍生九子,都不像龍的說法,是這樣的: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三兒是嘲風:是只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於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鍾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一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鍾格外響亮。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讓它為佛門護法。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贔屓,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迴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第八兒是負屓: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么子是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編輯本段勾陳【勾陳】(gouchen)史書上所記「句陳,勾陳,鉤陳」,均為現在所作的「勾陳」。《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均作:句四星。正史中《晉書·天文志》開始作「鉤陳六星」,但是一些保留下來的緯書中已經有作「鉤陳六星」之說,了就是說在後漢時出現六星之說了。勾陳為田土類:田、土、田園、田產、田地、家、家裡、室內、宅地、住宅、房屋、辦公室、山地等。勾陳為興土木工程、起造、建造、動土、拆遷、修建墳墓等。勾陳為農稼物、農作物、五穀、糧、食業等。勾陳為敦厚穩重:保守、不顯示自已、性頑、規矩、死板、生硬、不動則無轉變、為人多節制、約束力強、但不夠圓滑。性格喜歡安定、安寧、不喜歡變動、或是「拖拉機」,為人多有固定的職業或專業。勾陳為黑丑而誠實:其貌為揚,黑丑而誠實。老實。勾陳為隱伏、隱伏不動、或不敢動。不輕易表態。勾陳為遲緩、行事遲緩、行事拖拉、行事遲滯、行事遲純、行事遲久、時間拖的很久。勾陳為勾、勾子、勾連、牽連、牽扯、牽掛、人事多纏身、象勾子勾著勾住、主難脫、或因難脫身、牽連、連累而陷入困境。勾陳為中、中間、中央等。勾陳為跌倒。勾陳為腫脹。突出。占病凶則為癌症等。勾陳為官方牽扯拘留、訟獄之事,如對執、爭訟、詞訟、興訟、捕盜、捕盜為吉不用忙、喻指為警察、公安、官方、衙門、拘捕令、關壓、牢獄、勞改場等等。勾陳為戰斗、打鬥等。勾陳為陳、姓名為陳、秀等。編輯本段螣蛇
螣蛇

【螣蛇】(tengshe)古書上說的能飛的蛇騰蛇為虛空少實信不真實、狡詐奸詐多憂疑多:多虛假、虛言虛信、虛無難憑、虛情假意、虛詐、主虛空少實信、主不真實、其人虛偽、狡猾、說話不算數。螣蛇為多用心機,螣蛇為內心猜忌、擔心、多疑、或非常多疑螣蛇為憂、憂疑、憂思纏繞、心中煩悶、心中煩躁很不爽快,或心亂如麻。螣蛇為不爽快、性情善於隱藏而不露真象、善於隱藏而不為人知、不喜歡吐露真象。螣蛇為蛇、繩子、繩索、帶子之類。其性柔、纏綿難解。螣蛇為長、長形物體、長而曲。捲曲著、轉來轉去。螣蛇為難解難分主纏綿、纏住、牽扯住、為人纏勁足、是個難纏的人、很麻煩、抓住不放或八面玲瓏、手腕高明。螣蛇為丑、醜陋、不好看。外貌不美觀。螣蛇為光滑、潤澤。螣蛇為毒、毒素、毒氣、毒液、毒葯等,多發生中毒事件。螣蛇為毒、狠毒、惡毒。螣蛇為毒蛇、象徵惡毒之口。螣蛇為變、多變、多變幻;詭異多端、性情難測難解;怪、怪異、如怪異、奇奇怪怪、妖邪、魔鬼之類。性情善於作怪、作風行事怪異。少見多怪。螣蛇為驚、吃驚、意外、驚異、驚心、驚嚇、驚駭、驚恐、驚魂;令人坐立不安、心神不寧、精神不安;心亂如麻。螣蛇為陰、陰暗、夜裡、陰私、陰邪、防小人暗算。螣蛇主夢、多夢、怪夢、常在夢中驚醒;主床不安寧、在床不安寧、難睡、難眠、常失眠。螣蛇為黃色、黑白色。螣蛇為路編輯本段鳳凰【鳳凰】(fenghuang)

鳳凰(Chinese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槃」。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一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編輯本段麒麟【麒麟】 (qilin)
麒麟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古人以為仁獸﹑瑞獸,拿它象徵祥瑞。2、比喻才能傑出的人。 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因而被稱為"仁獸"。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編輯本段檮杌【檮杌】
檮杌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厭惡的惡人,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已然是一派怪異扭曲的形象,與其說是魔獸不如說是生化實驗失敗核泄漏的產物。編輯本段獬豸【獬豸】 (xie)
獬豸

古代神裁製度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根據《論衡》和《淮南子?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發,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言,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抵觸。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編輯本段白澤【白澤】 (ze)
白澤

黃帝巡遊至東海,遇之,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軒轅本紀》 、 《抱朴子(極言)》 、 《瑞應圖》有載。編輯本段鬼車
鬼車

【鬼車】 (guiche)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凶咎。(此疑為個例)《三國典略》 、 《嶺表錄異》 、 《正字通》 、 《古風》有載。編輯本段鑿齒
鑿齒

【鑿齒】 (zaochi)人形獸,齒長三尺,其狀如鑿,下徹頷下,而持戈盾(應有一定智能)。曾為羿於壽華之野射殺。《山海經(海外南經)(大荒南經)》 、 《淮南子(本經訓)》有載。編輯本段橫公魚【橫公魚】 (henggongyu) 生於石湖,此湖恆冰。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卻邪病。《神異經(北方荒經)》有
橫公魚

載。編輯本段吼【吼】 (hou)
神獸——吼

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余。獅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編輯本段重明鳥【重明鳥】 (chongmingniao)
重明鳥

在《拾遺記》中說,堯在位七十年,有積支之國,獻明鳥,一名雙晴言在目。狀如雞,鳴似鳳。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飛。能摶逐獸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或一年來數次,或數年都不來。國人都全灑掃門戶,以留重明。如重明鳥未到的時候,國人或刻木,或造銅像,為此鳥的形象,放在明戶之間,則魑魅之類,自然退伏。所以到了現在,都刻木像、造銅像或畫圖像,故現在畫雞於門上。編輯本段畢方【畢方】 (bifang)在《山海經.西次三經》中,有在章峨之山,有一種鳥,型狀如鶴,一足,有紅色的紋和白喙。就是叫做畢方。《海外南經》:「畢方鳥在東方,青水西,只有一隻腳。」而《淮南子.汜論訓》中說,木生畢方。因而有說畢方是木精所變的,而形狀是鳥、一足、不食五穀。《在文選.張衡〔東京賦〕》中說:「華方...老父神,如鳥,兩足一翼,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而《韓非子.十過》中說:「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秦山之上,駕象車而蛟龍,畢方並害。袁珂說華方是鳳,鳳為太陽鳥,故「見則其吧有訛火」。《駢雅》:「畢方,兆火鳥也。」鳳即為神,也是災難的象徵。《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大風為害,堯乃使羿...繳風於青邱之澤。」大風即大鳳。《淮南子》「木生畢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響所玫,意即木生火。因畢方為火鳥故用畢方代火,非指畢方生於木。編輯本段饕餮【饕餮】(taotie)《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 《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 《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呂氏春秋•先識》雲:「周期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 《路史•蚩尤傳》 ),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附:狍鴞: 《山海經•北次三經》 :「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註:「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編輯本段遠飛雞【遠飛雞】 (yuanfeiji)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洞冥記》有載。編輯本段腓腓【腓腓】有點象狸,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山海經(中山經)》有載。編輯本段諸犍【諸犍】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山海經(北山經)》有載。編輯本段混沌【混沌】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臟。抵觸善人,憑依惡人。(另有混沌神之說,另行說明,不歸此處)《神異經(西荒經)》 里的混沌,就是被人類醜化了的混沌。 它把混沌說成是一隻象狗又象熊的野獸,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見,有腿卻不能走,空有一個肚皮卻沒有五脹六肺,且德行極壞,遇著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蠻勁去抵。編輯本段應聲蟲【應聲蟲】居於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小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續墨客揮犀》 、 《隋唐嘉話》有載。編輯本段慶忌【慶忌】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駕黃色小車,日馳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亦有捉魚之說)。歷史上也有人名(吳王僚子,猛將)、塔名為此。編輯本段贔屓【贔屓】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編輯本段狴犴【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編輯本段貔貅【貔貅】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 天庭。 古時候人們也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漢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但經過朝代的轉變,貔貅的形態比較統一,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到現在常見到的貔貅多是獨角、長尾巴。編輯本段螭吻【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編輯本段椒圖【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編輯本段囚牛【囚牛】(qiuniu)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編輯本段蒲牢【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編輯本段睚眥【睚眥】(yazi)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編輯本段狻猊【狻猊】(suanni)傳說形如獅,喜煙好坐,佛主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編輯本段夔【夔】(kui)《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里,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夔與天地同生 世上只有三隻 以上是第一隻 第二隻乃秦始皇所殺 但秦始皇沒有黃帝的功業 所以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沒那麼神奇了。編輯本段禺疆【禺疆】「禺疆」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颳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編輯本段猰貐【猰貐】(yayu)又稱為「窫窳」(yayu)。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為「危」的神殺死,後來被復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據說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後羿將它殺死。編輯本段禍斗【禍斗】「禍斗」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為外形象犬的妖獸,吞吃犬糞、並且噴出火焰。禍斗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徵。也有說法稱禍斗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禍斗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編輯本段虛耗【虛耗】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說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一隻腳穿鞋著地、另一隻腳掛在腰間,腰裡還插有一把鐵扇子。據說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小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和楊貴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財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郁。玄宗大怒,立即喚人,於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將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鍾馗。編輯本段五通神【五通神】中國傳說中的五個淫魔,據說在南方作祟,曾經有「北狐南五通」的說法,五通神經常到人家中找尋美貌女子。其實,五通神也被稱為五顯神,是泰山之神的五個兒子。《聊齋志異》中有一些關於五通神的記述,稱一名姓萬的書生斬殺了其中三通,並且重傷了另一通,最後一通被金龍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後X盡人亡。編輯本段三足烏【三足烏】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說太陽中居住著三足烏,人們敬仰太陽,三足烏也被作為祥瑞的象徵來崇拜。據說由於三足烏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後羿將所有三足烏射殺,結果後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只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說法稱三足烏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編輯本段化蛇【化蛇】水獸。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編輯本段英招【英招】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只神獸而已。《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編輯本段玄蜂【玄蜂】其實就是巨蜂,腹大如壺,蜇人,有毒,能殺人。《楚辭(招魂)》有載。編輯本段青牛【青牛】出名主要是作為老子的坐騎。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記》、《錄異傳》有載。編輯本段呲鐵【呲鐵】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為食。排泄物利如剛,可作兵器。《神異經(中荒經)》有載。編輯本段山臊【山臊】山神,人臉猴身,一足,能說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別喜歡吃蝦蟹。 《神異經(西荒經)》 、 《國語(魯語下)》 、 《訴異記》有載。編輯本段火鼠【火鼠】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現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製成「火烷布」(如果臟了用火一燒就可變干凈)。《神異經(南荒經)》、《十洲記》有載。編輯本段商羊【商羊】一足鳥,招大雨。 《說苑(辨物)》有載。編輯本段訛獸【訛獸】別名誕。人面兔身,能說人言。喜歡騙人,言多不真。其肉鮮美,但吃了後也無法說真話了。《神異經(西南荒經)》有載。編輯本段民鳥【民鳥】(此為一字)嘴為赤色,身為翠色。可御火。《山海經(西山經)》有載。編輯本段欽原【欽原】鳥,形狀象蜂,和鴛鴦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種巨蜂)。蜇獸獸死,蜇樹樹枯。《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山海經》:「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蟄鳥獸則死,蟄木則枯。」編輯本段鉤蛇【鉤蛇】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於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水經注(若水)》有載。編輯本段

⑨ 龍頭魚身會鑽土指的是什麼動物

是鰲魚或者螭吻。頭部是龍的形狀,身體是魚的形狀。都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動物。

鰲魚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動物。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雲端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里的龍珠,只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謂鰲魚。雄性鰲魚金鱗葫蘆尾,雌性鰲魚銀鱗芙蓉尾,終日遨遊大海嬉戲。

閱讀全文

與吞火的動物是怎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