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孟加拉虎遍布整個印度,亞洲獅偏安一隅,中間發生了什麼
獅子與老虎這兩種貓科動物簡直有說不完的話題,一種是森林生態系統下的旗艦物種,一種是草原生態系統下的“王者”,在當今世界上,獅虎在自然狀態下已無見面的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才給了人們巨大的討論空間。
關於獅虎的話題,最經典也是爭論人數最多的便是“獅虎鬥”,就獅子與老虎誰比較厲害的問題上,爭論雙方各持己見誰也無法說服誰,甚至拿出了如今獅、虎在印度的分布情況說事。
創下行走記錄的孟加拉虎C1
印度的孟加拉虎廣泛存在於全國20幾個野生動物保護或者國家公園裡面,在人們的大力保護下,如今過得很好。
而亞洲獅僅生活在吉爾森林中,雖然有人曾提議為了更好地保護亞洲獅,應該分散保護,即吉爾森林國家公園達到飽和之後,將一部分亞洲獅運至中央邦,劃出一片保護區供其生活,為此中央邦也積極做了一些准備,後來出於某些經濟利益上面的考量,這一提議一直被擱置,因為對於古吉拉特邦來說,亞洲獅是當地最大的旅遊特色。
所以說為何孟加拉虎能遍及印度,而獅子卻只能偏安一隅,背後的原因非常復雜,除了歷史沿革及民眾喜好等因素之外,還有經濟利益等多方面的綜合作用。
『貳』 曾一度瀕臨滅絕的亞洲獅,緣何能絕處逢生
亞洲獅顧名思義是一種生活在亞洲的獅子,由於某些原因,導致現在很多人對亞洲獅的生存現狀存在一定的誤解。常關注這類消息的人們可能在一些關於亞洲獅的討論話題下,會經常看見關於亞洲獅已經消失了的言論,就我自己而言,已經看過不少,而且有很多網友會在後台問我,亞洲獅到底消失了沒有?在這里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亞洲獅沒有滅絕,就生活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爾森林國家公園內,數量預估已達600多隻,高於2015年的普查結果。
亞洲獅群
人們的這些做法是非常正確的,畢竟亞洲獅種群太過於集中,並不是什麼好事,如果能夠在多地建立相應的庇護所,將亞洲獅分散開來的話,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並不是口頭上說一下就能夠解決的,實際上執行起來相當困難,從伊朗的例子就可見一斑。
人們在致力於保護亞洲獅的嘗試上還遠遠不止於上面的這幾點,畢竟保護這種動物,不在一朝一夕,而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需要人們不斷努力。
『叄』 亞洲獅的生存現狀如何
談起獅子,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它們是縱橫在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種食肉猛獸,其實獅子有兩個亞群,一個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非洲獅群,另外一個則是亞洲獅群,在部分人的認知裡面,亞洲獅是早已滅絕的一種動物,但是現在我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亞洲獅從來就沒有滅絕過,只不過在某一時間段裡面,曾瀕臨滅絕,好在人們及時醒悟,拯救及時,如今亞洲獅的個體數量已經恢復到600多頭了,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目前亞洲獅幾乎被牢牢“限死”在了吉爾森林保護區裡面,甚至都不能往外圍擴散。吉爾森林國家公園對亞洲獅的承受度已經達到了飽和的地步,不少亞洲獅都已往保護區外圍走,這些地區是人類生活區域與野生動物生活區域相互融合的地帶,生存條件可不比核心區域,偷獵盜獵、報復性捕殺時有發生,但印度對此類的懲罰力度並不大。
另外,車禍、誤中毒、觸電等其他非自然死亡因素對亞洲獅的種群發展影響也不小,所以就如今來看,亞洲獅恐難見當年繁榮。
『肆』 老虎及亞洲獅在印度的生存現狀如何
談到獅子,人們總能想起它在草原上追逐獵物時的場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在非洲有獅子分布之外,在亞洲也有一種獅子,是獅子的亞洲亞種,被稱為亞洲獅,歷史上它們曾遍布西南亞大部分地區,但是發展到如今,就只生活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爾森林國家公園裡面,受到了人們的照料,到2017年8月份進行測算時,數量已經從1907年的13頭發展到了650頭了。
老虎在印度的生存狀態還算樂觀,不過雖然沒有大危機,但小的威脅卻持續不斷,其中棲息地被破壞、偷獵是最大的危機。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印度每年被偷獵的老虎數量在下降,但一直沒有杜絕,並且在相當長的一段年份裡面,保持著每年三、四十隻老虎被殺的趨勢。當人們開墾荒地,建造基礎設施的時候,“人虎沖突”則會加劇,目前印度已經是人虎沖突最為激烈的國家,沒有之一。
從目前印度獅虎的生存狀態來看,是有好消息的,畢竟從數量上在保持著增長,民眾的宣傳教育也在推進,但是從長遠的發展趨勢來看,似乎是不容樂觀,特別是亞洲獅,目前繁榮的背後潛藏著較大的危機,如果能夠從古吉拉特邦往中央邦轉移部分獅子的話,無疑是一個利好的做法。
『伍』 印度同時擁有獅子與老虎,那麼野生獅虎還存在同域分布嗎
可能是受貴州“神秘聲音”事件的影響,最近人們對野生動物的熱情提高了許多,問我問題的人數也多了起來,其中有幾個問題令我印象深刻,比如有一網友問:印度是全世界同時擁有野生獅子與老虎的國家,我們都知道,獅子與老虎作為食物鏈頂端的兩種生物,體型相當,實力相當,食性趨同,那麼在同一片棲息地中,它們不會打起來嗎?問題很有意思,但我想說的是:無需太過擔心!
亞洲獅群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點,那就是獅群食量巨大,勢必對大型獵物的豐富度有一定的要求,而森林生態系統下無法承載那麼大體量的獸群,所以獅子也不會貿然進入密林去生活,即便是在森林中,獅群也選擇在林中的開闊地帶,且靠近水源的地方生存及活動。
總的來說,在全新世初期獅虎存在同域分布的情況下,二者相遇的幾率都不大,更何況如今獅虎已不在同一片區域中生活了,所以,在野外環境下,獅子與老虎是見不了面的。
『陸』 獅子生活在什麼地方
獅子原來分布於除了熱帶雨林地區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亞和中近東地區,現在除了印度的吉爾以外亞洲其它地方的獅子均已經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獅子,目前獅子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現在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產。
過去除寒帶、亞寒帶外,獅子在所有的生態環境中都有,今天它們的生存環境大大地縮小了。它們比較喜歡草原,棲息於熱帶稀樹草原和草地,也可能在灌木、旱林和半沙漠中出現。
獅子通常群居生活,一個獅群約有8到30個成員,平均為17頭。其中往往包含連續的幾代雌獅,至少一頭成年雄獅和一些成長中的獅幼仔。
雌獅構成了獅群的核心,它們極少離開出生地。獅群包含2頭成年雄獅,但是肯定只有一頭是領頭的。成年雄獅往往並不和獅群呆在一起,它們不得不在領地四周常年遊走,保衛整個領地。一般它們能夠在獅群中做幾個月到幾年的頭領,這要看它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擊敗外來雄獅。
『柒』 獅子,簡介
雄獅擁有誇張的鬃毛,非洲獅的體型碩大,是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綜合統計,野生非洲雄獅平均體重180公斤,體長1.8~2.5米,尾長1米(《辭海》)。對各地區獅子進行了多次科考測量,其中,辛巴威保護區雄獅最大值242公斤,最小172公斤,平均174公斤,辛巴威北部發現超過272公斤的獅子。雌獅平均139.8公斤,最大165公斤,最小110公斤。卡拉哈里雄獅平均188.4公斤,最大214公斤,最小164公斤,雌獅平均139.8公斤,最大153公斤,最小127公斤。克魯格公園雄獅平均187.5公斤,最大225公斤,最小150公斤,雌獅平均124.2公斤,最大153公斤,最小83公斤。東非雄獅平均174.9公斤,最大204.7公斤,最小145.4公斤。雌獅平均119.5公斤,最大167公斤,最小90公斤。德蘭士瓦地區獅子出現過251公斤的測量記錄,1982年在納米比亞Etosha國家公園實測一頭雄獅體重達到260kg,成為最大的實測科考記錄。2005年在辛巴威測量了5頭雄獅,其中三頭體重為199公斤、209公斤、211公斤。另外,野生最大的雄獅體重可達270公斤,體全長超過3米。1960年在肯亞被射殺了一頭雄獅,體重測量為272公斤以及一頭1996年射殺於南非的雄獅,空腹測量超過270公斤(出自肯亞野生動物局)等很多個大個體紀錄。另外一頭野生雄獅狩獵紀錄是313公斤,1930射殺於南非。非洲野生雄獅體重最大的狩獵紀錄為341公斤(出自一個日本著名的介紹獅虎網站和一些科考文獻中,但尚未得到相關動物學承認)。野生亞洲獅體重狩獵紀錄是308公斤。野生非洲雌獅最大的測量紀錄為272公斤,來自肯亞。雄獅籠養最大體重吉尼斯世界紀錄可達366公斤,不過1970年曾出現過一頭圈養獅肩高達1.12米、全長(含尾)3.2米、體重375公斤。還有一些紀錄,有幾頭圈養的獅子體重曾分別達到了254公斤、223公斤、208公斤,雖然有相關資料,但尚未得到權威認證。 獅子
開普獅和巴巴里獅是滅絕的兩個亞種,其中前者滅絕於19世紀,沒有留下任何可靠的記錄,現存世的開普獅標本肩高1.2米、全長(含尾)達到3.34米。巴巴里獅滅絕於上世紀前期,但動物園里還有一部分籠養的巴巴里獅,其中最大的一隻肩高達1.33米、全長(含尾)3.34米、體重435.88公斤,是迄今為止有確切記載的最大獅子。還有一些傳言,有兩頭獅子體重達到了550公斤和488公斤。它們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不過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絕了。這兩個亞種曾經被猜測是世界上最大的獅亞種,但由於滅絕太早沒有留下任何可信的資料,平均體重難以猜測。巴巴里獅的最後陣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一九二二年,最後一隻巴巴里獅是被人類的獵槍擊倒的,有關科學家認為其和東非獅大小近似。 位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比非洲兄弟要小。亞洲獅雄性身軀略小,體長1.1~1.7米,體重一般在100~160KG左右,雄性全長1.9~2.8米多,體重一般在150~190KG左右,皮膚比較皺。相對非洲獅,亞洲雄獅的鬃毛比較少不是很濃密,在它的腹部和前肢肘部也有少量長毛,而它的尾端球狀毛也較大,亞洲獅是亞洲最兇猛的貓科動物之一,也是亞洲最頂級的食肉動物之一。曾經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但因人類的獵殺和環境的破壞,使亞洲獅幾乎走向了滅絕。 獅子擁有貓科動物中最大的頭骨和肩高,肩膀高度超過了1.2米。也可以說除體重和體長指標以外,獅子是世界上最大的貓科動物。雄獸的顱全長,一般在35-38cm,雌獸的,一般在28-32cm. 顯而易見,雄獸普遍的要大於雌獸. 在我分析的來自非洲各地和印度的標本中, 南非, 埃及的標本比較大(這里全部以雄體為准),顱全長一般都超過37cm、38cm、39cm的標本也不少。最大的一個有40.2cm,文獻上的一個標本(HEMMER,1974),頭全長達到44cm,這已經是非常巨大的個體了。東非的,一般在35-37.5cm之間。印度的獅子比較小,一般只有33-34cm左右。有趣的是,一向被認為是體型非凡的北非獅,頭骨並不大,最大的一個,也僅有36cm,頭全長的范圍,基本上與東非獅相當。 獅的毛發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長,顏色越深的傢伙或許在母獅眼裡是英武挺拔的帥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們』的注意。獅的頭部巨大,臉型頗寬,鼻骨較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比較短,耳朵很圓(我注意到有些人因為名字里都有個「獅」字,就把美洲獅和母獅搞混在一起。其實單從外觀看就能有所區分,母獅的耳朵好像是個短短的半圓,而美洲獅的耳朵則比較長,耳尖也比較尖。另外,獅屬於貓科動物中的豹亞科,而美洲獅則為貓亞科,兩者相差頗遠。)獅的前肢比後肢更加強壯,它們的爪子也很寬。獅的尾巴相對較長,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獅子一般以食肉為主。非洲獅的數量在減少,但是它們目前並未被列為瀕危或受威脅物種(亞洲獅瀕危)。
編輯本段生活地點
獅子生活在非洲大陸南北兩端的雄獅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不過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的「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絕獅子
了。位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較短。它們也處在滅亡邊緣。獅過去曾生活在歐洲東南部、中東、印度和非洲大陸。生活在歐洲的獅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因人類活動而滅絕,生活在亞洲,尤其是印度的獅差點在20世紀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國殖民者宛如抽風般獵殺殆盡,幸好一向將獅奉為聖獸的印度人最後保住了它們,將它們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內的吉爾國家森林公園內。那裡的獅如今已繁衍了大約300-400頭左右。在生活在西亞的亞洲獅因偷獵而滅絕後,吉爾國家森林已成了亞洲獅最後的棲息地…… 獅子原來分布於除了熱帶雨林地區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亞和中近東地區,現在除了印度的吉爾以外亞洲其它地方的獅子均已經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獅子,目前獅子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現在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產。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獅子是貓科中平均體重僅次於虎的動物,也是唯一的群居動物。一個獅群約有20到30個成
獅子(20張)員,其中往往包含連續的幾代雌獅,至少一頭成年雄獅和一些成長中的獅寶寶、獅貝貝。母獅構成了獅群的核心,它們極少離開出生地。獅群可能包含幾頭成年雄獅,但是肯定只有一頭是領頭的。成年雄獅往往並不和獅群呆在一起,它們不得不在領地四周常年遊走,保衛整個領地——一般它們能夠在獅群中做幾個月到幾年的頭領,這要看它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擊敗外來雄獅。獅群成員數目在4到37之間,平均為15頭。每一個獅群的領地區域相當明確,在獵物充足的地方可以小到20平方千米;而在獵物稀疏的地域中它們也許不得不建立大到400平方千米的領地。幼小的雄獅長足夠強大(一般為5歲)後將擊敗某個獅群的老國王而成為新的統治者。多數雌獅成熟後留在原來的獅群里,個別則被趕走然後加入別的獅群。獅群的成員們一般會分散成幾個小群體來度過每一天,而當聚獵殺戮或者集體進餐時它們將匯集到一起。 獅子是同類競爭最激烈的貓科動物,獅群會盡量避免與其它獅群遭遇。雄獅通過咆哮和尿液氣味標記領地。它們一般會在每天晚間狩獵前和黎明醒來開始活動前咆哮一番。雄獅將尿液排在灌木叢、樹叢或者乾脆排在地上,或者在經常行走的通道上留下這些刺激性氣味的標記宣示它們的領地范圍。有時,雄獅也會將糞便塗在灌木叢上用作標記。遇上入侵者,或者僅僅是不巧經過的陌生獅子,雄獅都會咆哮著警告來者,「請勿接近,否則格殺勿論!」有時候來勢洶洶的外來雄獅,或者也可能是獅群內部實力增強到一定程度的年輕雄獅,會向當前獅王發起挑戰,試圖取而代之,這時一場生死攸關的激烈廝殺在所難免。戰敗者能夠傷痕累累落荒而逃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多數時候無論對挑戰者還是衛冕者而言都是不成功便成仁,別無選擇。 獅群的捕食對象范圍很廣,小個子的瞪羚、狒狒到體型龐大的水牛甚至河馬都是它們的美味,但它們更願意獵食體型中等偏上的有蹄類動物,比如斑馬、黑斑羚以及其他種類的羚羊。有時候獅子還會打打野豬和鴕鳥的主意。事實上獅子吃任何能找到的肉類,包括它們使用武力或者威嚇從袋狼口中搶下的腐肉。如果非得為獅子列出一張食譜,上面可能會包括非洲大陸上體重能夠超過1kg的所有哺乳動物,以及多種鳥類和一些爬行類,比如龜。而在獅群中,雌獅們是主要的狩獵者。盡管獅子在奔跑的時速高達每小時六十公里,但是它們的獵物往往比他們跑得還快。狩獵時,這些大型貓科動物並不會注意風向,因而往往將氣味暴露給了它們的獵物;而且由於相比於它們龐大身軀的小小心臟,獅子缺乏長途追擊的耐力,只沖刺一小段路程後就筋疲力盡了。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它們不得不空手而歸。不管怎樣,獅群狩獵時總是小心翼翼地貼近目標,盡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用作遮掩的屏障隱藏自己,逼近獵物到三十多米的范圍內,然後突然地、迅疾地向目標猛撲過去。雌獅在奔跑中貼住獵物,然後一口咬住獵物的頸部直到它窒息死去。這時獅群的其他成員會一哄而上盡情美餐,混戰中往往是強勁的雄獅得到最多最好的肉,小一些的幼獅只分到少許甚至什麼都沒得到。雌獅往往集體圍獵,獅群成員們分散開圍成一個扇型包圍一群獵物,把捕獵對象圍在中間,然後從各個方向接近,伺機在被圍的獸群驚慌奔突時找准一個倒霉的傢伙下手。 也許是因為太張揚的鬃毛使得雄獅很容易暴露目標,它們很少參與狩獵。不過很明顯,它們的狩獵能力仍不容小視,在對付大水牛、成年河馬等等大型獵物時也許還是雄獅的堅硬的利爪和強有力的犬齒更管用些。自然,在獅群內部的進食順序上,雄獅具有無可非議的優先權,母獅次之,而小獅崽們則只能等著撿些碎骨殘肉。獅子填飽肚子後將找就近的水源補充足夠的水份,然後在附近休息好幾天。如果附近沒有水源,獅子也能較長時間忍受乾渴,因為新鮮獵物血肉中包含的水分本來就很豐富。一隻成年雄獅一頓吃下34千克以上的肉後可以休息一個星期再去獵食。獵物充足的話,雄獅和雌獅每天都只在凌晨、黃昏、或晚上花2到3個小時狩獵,其餘時間都在睡覺休息,甚至僅僅是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幹。
編輯本段特徵
雄獅重達170公斤至270公斤(330磅至400磅),身長大約1.75米(5英呎6~7吋)至1.9米(8英呎10吋)之間,母獅體型較公獅小,但全長仍可達1.4米(4英呎7吋)至1.7米(5英呎6~7吋)之間,體重重達110公斤至140公斤(244磅至311磅),相當於兩個成年男人的重量,是非洲最頂級的掠食者,公獅頸部周圍包著一層的鬃毛名為「獅鬃」,獅鬃顏色不等,包括金褐、咖啡、黑色,有些獅的獅鬃濃密而雜亂,有的稀疏且平順,科學家研究發現,獅鬃又黑又濃又亂的公獅因為長相較嚇人因此很少受攻擊,獅鬃太少顏色太淡看起來不嚇人的公獅反而常受到攻擊,獅鬃在打獵埋伏上並沒有任何的幫助。有些獅體色為純白,並不是因為白化病,而是色素細胞的突變,白獅會被認為身體虛弱,且會影響到獵食,但白獅十分的稀少。動物專家發現每隻獅子的鬍子部位特徵不會完全相同,就如同人類的指紋不相同特徵一樣,因此辨認獅子身份可依靠此特徵作為辨識方法,並且不會因為年齡變化而有所改變。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過去從歐洲南部、西亞、印度和非洲都有獅。冰川期間一個亞種還在中歐和北美洲生存過,但冰川期後它們就消失了。按當時學者的報道,到古希臘時期在巴爾干半島還有獅生存。一般認為歐洲的獅在公元1世紀由於人類的活動滅絕。 今天絕大多數獅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撒哈拉沙漠以北的獅於1940年代滅絕。20世紀時在亞洲的獅幾乎全部被消滅,只有在印度的一個自然公園還有少數倖存。 過去除森林外,獅在所有的生態環境中都有,今天它們的生存環境大大地縮小了。它們比較喜歡草原,也在旱林和半沙漠中出現,但不生存在沙漠和雨林中。
『捌』 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
一、獅子獅是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獅的體型巨大,公獅身長可達180cm,母獅也有160cm。獅的毛發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長,顏色越深的傢伙或許在母獅眼裡是英武挺拔的帥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們'的注意。獅的頭部巨大,臉型頗寬,鼻骨較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比較短,耳朵很圓(我注意到有些人因為名字里都有個「獅」字,就把美洲獅和母獅搞混在一起。其實單從外觀看就能有所區分,母獅的耳朵好像是個短短的半圓,而美洲獅的耳朵則比較長,耳尖也比較尖。另外,獅屬於貓科動物中的豹亞科,而美洲獅則為貓亞科,兩者相差頗遠。獅的前肢比後肢更加強壯,它們的爪子也很寬。獅的尾巴相對較長,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生活在非洲大陸南北兩端的雄獅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不過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絕了。位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較短。它們也處在滅亡邊緣。 獅過去曾生活在歐洲東南部、中東、印度和非洲大陸。生活在歐洲的獅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因人類活動而滅絕,生活在亞洲,尤其是印度的獅差點在20世紀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國殖民者宛如抽風般獵殺殆盡(完全顯示了人類類似『窮鬼乍富'後的猥瑣!),幸好一向將獅奉為聖獸的印度人最後保住了它們,將它們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內的吉爾國家森林公園內。那裡的獅如今已繁衍了大約300-400頭左右。在生活在西亞的亞洲獅因偷獵而滅絕後,吉爾國家森林已成了亞洲獅最後的棲息地…… 生活在非洲的獅如今基本分散在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南非以北的大陸上,在這里的廣闊草原、開闊林地、半沙漠地區生活,並在肯亞海拔5,000米的高山中也有發現。獅的亞種較多,人類學界也對獅的亞種做出了不同分類,本站目前暫時以 Lioncrusher's Domain的十三種分類法為准注(1)。目前已有兩個亞種被人類滅絕:獅通常捕食比較大的獵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馬,甚至年幼的河馬、大象、長頸鹿等等,當然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等等也不會放過。有時它們還會仗著自己個頭大,順手搶其他肉食動物的戰果,比如哪只在錯誤時間出現在錯誤地點的豹,甚至為此不惜殺死對方。另外,它們還會吃動物腐屍。
獅群中的母獅基本是穩定的,它們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個獅群。當然獅群也會接納新來的母獅。但公獅常常是輪換的,它們在一個獅群通常只待兩年(然也有長達六年的記錄),要麼是被年輕力壯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趕走,要麼是自己膩歪了,離家出走以尋找新戀情和家庭。還有,剛成年的青少年雄獅也會被獅群實施強制獨立制——趕走(我突然想到,汗,不負責任的猜測哈,之所以會強制年輕雄獅獨立,而不是母獅,恐怕有個原因是……因為母獅才是獅群中的捕食勞動力,沒有哪個傻瓜把勞動力趕走,而過多的公獅留在獅群,除了消耗更多的食物外沒別的用處,所以只好把游手好閑的年輕懶漢趕走了事……嗯,再有……每個公獅都是這么過來的,當媳婦熬成了婆……呃……:D),這么一來,草原上就會多了一堆無家可歸的雄獅,這里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發著魅力的壯年冒險家,還有被人打敗趕走的老頭子。這些流浪漢有時獨自行動,黯然生存,有時乾脆組成男性互助小組,在其中的成員征服了另一個獅群前,它們就是同甘苦共患難的好哥們,在草原上四處游盪,追蹤遷徙的獵物群。聽說還有些雄獅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制附近的其他獅群,能同時維持兩個「家」。唉,這個,貌似,不怎麼厚道呀……汗…… 獅群中的男性成員當然也不完全是白吃白住,它們除了承擔一半繁衍後代的任務(哼!),還要和草原上游盪的流浪漢們做斗爭,這不但關乎自己在獅群中的地位,包括交配權,還涉及它的後代的性命。因為勝利者常常殺死獅群中無力自衛的孩子,逼迫獅群中的母獅願意和它婚配。獅群的領地范圍大小不等,例如在卡拉哈里沙漠(看到這個名字有誰想起過什麼么?電影《上帝也瘋狂》呀!!)的獅群可能會搞到119-275平方公里的領地,而在內羅畢國家公園里生活的獅群,頂多能搶到31平方公里就不錯了。最大的領地能超過400平方公里,邊界用排泄物劃分。有時相鄰獅群間的領地有時會交疊,不過它們很少以暴力解決這種問題。真是講理的好動物~。獅群中的母獅可能會在任何時候進入婚配狀態,而且母獅們這點上總有同步性,這種奇特有趣的現象科學家們還沒能透徹了解其背後的機制。不過這保證了獅群中的孩子們年齡基本相當,每個媽媽都能給不同的孩子哺乳,當有些媽媽出去捕獵,剩下的媽媽就會義不容辭地擔當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沒生育的母獅也會負起照看獅群孩子的責任,為它們舔毛,並陪它們一起玩耍。:)獅最大的「天」敵當然還是武裝到牙齒的現代人類(完全沒有武器的人類恐怕連一隻暴怒的家貓都無法戰勝!)。而且他們的獵殺絕大多數和生存毫無關系,只是為了滿足不正常的殺戮欲。正是在它的驅使下,非洲的兩個亞種莫名滅絕,亞洲獅則幾近滅亡。如今這種非正常行為終於少了很多。不過非洲獅如今還要面臨棲息地喪失和疾病的困擾。爆發在草原上的傳染病能在很短時間內奪去數萬頭動物的性命,例如肺結核和貓愛滋(FIV)。印象里獸醫界已經有了貓愛滋的疫苗,不過不知道是否都能適用,效果如何。亞洲獅也面臨棲息地的問題。300多頭亞洲獅一起擠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保護區,確實壓力很大。據說人們有計劃將一部分亞洲獅遷移到其他保護區,為的是一旦出現疾病爆發或其他災難,還能有其他獅群倖存。不過在這個人口壓力巨大的國家,實行如此計劃確實也具有一定難度。根據現有狀況,亞洲獅被列入CITES附錄I,眾非洲亞種則列入附錄。 二、大象大象是生活在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有兩種典型的象----非洲象和亞洲象。非洲象有著大大的、松軟的耳朵,主要居住在非洲草原,而亞洲象的耳朵要小些,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和我國雲南等地。大象的食量很大,一頭成年大象一天大約需吃300千克的食物。它們主要以樹葉、果實、樹枝、竹子等為主食。 大象有著很大的力氣,能輕而易舉地推倒大樹。因此,即使是最兇猛的獅子,有時也怕它三分。象的智慧很高,會使用人類聽不懂的聲音互相聯絡,現在已知的有5種。象的耳朵天氣炎熱時,象的兩片大耳朵用來當作扇子來散熱。生氣時,大象也會張開耳朵憤怒地舞動。象牙象牙不但是攝取食物的工具,也是和敵人戰斗時的武器。象鼻子 :象的嗅覺非常靈敏。鼻子沒有骨骼,是由強壯的肌肉組成,非常有力。鼻子的前端很靈活,可以握住細小的東西。
象腳 :腳的前腳為4趾,後腳為3趾(亞洲象前腳為5趾,後腳為4趾。)蹺腳時,腳後根就成了肉墊。 三、老虎世界上目前僅存有5個亞種,即:孟加拉虎、東南亞虎、蘇門虎、華南虎、東北虎。在現存的5個亞種里,雖然我國佔有3個亞種(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但總的數量在世界上排在末尾。
1、我國三種虎的產地、形態習性特點
東北虎是指所有產在我國、前蘇聯和朝鮮北部的虎。在我國分布於吉林、黑龍江兩省,但生境范圍已變得很小。在野外主要生活在森林、叢林和野草叢生的地方,尤其喜歡在針、闊混交林中。沒有固定的巢穴。喜單獨生活,而且每隻虎都有一定的地盤范圍。夜間活動,善於游泳,6~8km寬的河,很容易渡過。論個頭,東北虎是最大而最漂亮的一個亞種,身長可達4m、重量達380kg。全身毛淡黃而長,斑紋較疏淡,胸腹部和四肢內側是白色毛,尾巴粗壯點綴著黑色環紋。靠視覺和聽覺捕獵,捕獵時潛伏等候或小心潛近獵物,然後突然猛捕先咬住獵物頸背要害部位,將其弄死拖到隱蔽處再吃。野外主要捕食野豬及食草類動物。冬季發情交配,孕期105~110天,每胎2~4仔,4~5歲性成熟,壽命20~25年。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華南虎又叫中國虎是我國特產,這個亞種分布較廣包括華南、華東、華中、西南,但野外很稀少。在野外生活於山林及灌木叢、野草稠密的地方。性孤而兇猛。生活習性和東北虎相似。在野外主要捕食野豬、黃猄、小鹿等。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歲性成熟,壽命20年。華南虎的體形比東北虎小;毛較短;花紋密而顏色較深;尾部黑斑最多。屬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已面臨滅絕,也是世界最瀕危的動物之一。
孟加拉虎又叫南亞虎,國外見於緬甸、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雲南、西藏東部。這種虎生活在森林、山地和丘陵等生境中。夜行,主要以有蹄類為食,如野豬、鹿等,偶爾有攻擊人和家畜的現象。沒有固定繁殖季節,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歲性成熟,壽命約20年。孟加拉虎體形小於東北虎,大於華南虎,毛短,黑條紋窄而密。也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老虎被稱為萬獸之王,就是我們平常看見,老虎頭上有橫紋。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看老虎頭上有三條橫線,像個「王」字,為什麼說它是萬獸之王?一它的體型是比較大的,它是靠捕食其他動物為食的。它在這個食物鏈裡面,它是處在一個頂級的階段。就是它是靠吃其他動物生存的,所以它在維持生態平衡裡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屬於萬獸之王,老虎是我們中華文化傳統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像我們講的十二生肖裡面老虎是排第幾呀?是排第三,對吧!關於老虎的一些成語那就更多了,我們大家都知道,「龍騰虎躍」,「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談虎色變」,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都是我們老百姓在長期的跟老虎接觸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跟老虎的一些習性非常相近的那些成語,它能夠充分體現老虎的一些生活習性。
老虎到底它是怎麼起源的呢?我們剛才講了豹屬這一屬的動物,大概是在五百萬年左右以前出現的。它從哪個地方起源?是從亞洲起源的,然後從亞洲起源以後向外輻射。一般認為老虎是起源於亞洲的東部,尤其是我們國家,我們境內。在我們國家境內,它早於豹屬的其他成員,如獅子或豹子,首先大約在兩百萬年左右以前分化出來。我們國家的華南虎是我們國家特有的,被認為可能是所有老虎的祖先,是一個原始的類群。老虎現在分了有八個亞種,其中不幸的是有三個亞種絕滅了。我們下面就對每個亞種分布情況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孟加拉虎,這是它分布在印度緬甸尼泊爾和我們國家的西藏的東部,及雲南的南部。它的體色變化比較大,有白色的和黑色的類型。我們後面要講的白虎,就是這個孟加拉虎的一個體型變化。它不是這個像我們人類看見的這個白化個體,它不是白化個體,而是它體色的一個變化。它的體長大致在2.9米左右,體重是220公斤。雌體要稍微小一些,大概在2.5米長,重140公斤。 四、鶴丹頂鶴(Grusejaponensis)隸屬鶴科,是一種大型涉禽,體長達1.20米以上。全身幾乎純白,只有次級和三級飛羽為黑色。頭頂裸出部分鮮紅,丹頂之名即由此而來。丹頂鶴是候鳥,每年的春季在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等省的沼澤地帶營巢繁殖,以水生植物根、莖和小魚蝦及軟體動物為主;入秋後南遷至江蘇一帶越冬。
在人們的心目中,鶴一直是各種美好事物的象徵。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鶴科共有15種,我國產的有9種,幾乎佔世界鶴科的三分之二。在這9種鶴中,人們印象最深的要數丹頂鶴了。我國古時候對鶴的習性及關於鶴的種種傳說,指的就是丹頂鶴,它是鶴科的傑出代表。
丹頂鶴的壽命可長達50-60年,所以自古以來,人們一直把它於「龜」一起,稱之為長壽動物,是長壽的象徵,因而在許多國畫中,畫家們總是把丹頂鶴與松畫在一起,叫做《松鶴圖》,作為長壽的象徵。
丹頂鶴體態秀逸,雍容華貴,性情幽嫻,經常昂首闊步,顯出一副既驕矜又瀟灑的神氣,又宛如瀟灑出塵放浪形骸的人,所以它在我國歷史上被視為「仙禽」。在許多神話傳說或詩話中,仙人隱士常以鶴為伴,作為成仙道得的象徵,所以丹頂鶴又稱為「仙鶴」,即使在許多多動物學著作里仍給它註上「仙鶴」的名字。丹頂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國務院將黑龍江的扎龍和江蘇鹽城作為我國最重要的丹頂鶴自然保護區。
鶴主要是濕地鳥類,「進化鏈」與鶴形目相關。在這個族群中,有各種各樣的秧雞、黑水雞、紅骨頂雞、澤雞和白骨頂雞等。秧雞類相對比較體小,矮胖,喜歡躲躲閃閃、藏藏掖掖的。無論是從長相還是從舉止上看,跟優雅大方的鶴確實很難相提並論。但是,種種細微的跡象表明,二者又的確屬於同一種源。例如:在換羽時,它們都是「一次性」換完,而不是「陸陸續續」換掉的;還有,它們都選擇平地築巢孵卵。跟其他同類所不同的是,藍鶴和它的近親蓑羽鶴(Demoislle crane)已經從濕地「解放出來了」。對於它們,濕地僅是一處棲息地,至於覓食和築巢孵卵這類事情,它們都會在旱地上完成。只不過藍鶴選擇築巢的草地,往往與潮濕地帶比較接近而已。大多數現存的鶴類,比如南非的灰冠鶴(Grey Crowned Crane)和垂肉鶴(Wattled Crane)也都會離開濕地到別處覓食,至少會偶爾如此。不過到了繁殖期,它們肯定還會回到濕地。
由於已經能夠從很有局限性的濕地「解放」出來,所以在南部非洲的3個鶴種之中。藍鶴成為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種。也許是因為它們具有雍容華貴的帝王氣質吧,所以在與配偶的關繫上,它們是十分忠誠的。這使得它們在悠久的民間傳說中一直擁有良好的口碑。在鶴類社會,一旦雙方確定了配偶關系,那麼彼此肯定會「從一而終」,直至其中一方去世。最令人稱奇的是,雙方只要「結了婚 」,肯定會時時刻刻形影不離,極少出現一方遠離到對方視野以外的情況。甚至在非繁殖期,當「夫妻倆」要暫時回到群體中過集體生活時,它們仍會恩愛有加,如影隨形,時刻保持著「公不離婆,秤不離砣」的親密狀態。鶴群的另一個惹人喜愛的特徵,是它們那引人入勝的舞姿。翩翩起舞是它們的一種習俗,舞者既可以是一對恩愛夫妻,也可以是鶴群中正含情脈脈企圖尋找配偶的年輕的鶴。
有趣的生活習性
五、孔雀1.喜靜、怕驚 。孔雀喜歡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各種噪音及其他動物�如狗等的干擾都會影響孔雀的生長發育,降低其產蛋量及受精率。
2.飛翔性。孔雀雖然體型很大,體重平均每隻5千克左右,但其飛翔能力很強。
3.雜食性。孔雀雜食粗飼,禾本科和豆類的籽實、禽蛋、昆蟲等都被廣泛採食。所以,多種飼料的搭配能成為其很好的日糧。
4.喜棲性。孔雀不論白天或夜晚都喜歡在棲架上棲息。
5.喜陰怕雨。孔雀喜歡陰涼天氣。天氣炎熱、氣溫高,孔雀很少活動。雨天運動場積水,並且衛生條件不好,孔雀發病率較高。 七、猴子猴是一個俗稱。靈長目中很多動物我們都稱之為猴。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顏面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於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捲曲或缺如。猿猴亞目顏面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於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捲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猿猴亞目又分為闊鼻猴組,又稱新大陸猴類;狹鼻猴組,又稱舊大陸猴類。本目包括11科約51屬18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大多棲息林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體重只有70克。
靈長類的大多數頭骨具大的顱腔,呈球狀,這是由於頜部變短,臉部變扁所致;眶後突發育形成骨質眼環,或全封閉形成眼窩;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於視覺、觸覺和聽覺,某些低等種類在腦中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中樞,並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覺行動。某些狐猴有較長的鼻部。金絲猴屬和豚尾葉猴屬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長鼻猴屬的鼻子大又長。這些特殊的類型是因肌肉或軟骨發育而形成的。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為抓握器官。原猴類的5指只能同時屈伸,不能個別運用。掌面與□面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不一。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除黑猿外,皆為□行性。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從只有一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卷尾猴科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隻手」之稱。一些舊大陸猴(如狒狒)的臉部、臀部或胸部皮膚具鮮艷色彩,在繁殖期尤其顯著。臀部有粗硬皮膚組成的硬塊,稱為臀胼胝。
多數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而指猴的1對乳頭在腹部。雄性的陰莖是懸垂形,多數具陰莖骨,而眼鏡猴、絨毛猴、人和某些種類不具。精巢包於囊中。雌體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體被毛,有的柔軟細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長,或在毛上具異色環節。有的頭頂毛很長,形成叢狀毛冠,或甚短,呈平頂,或禿頂無毛。有的在兩頰或頜下具長毛,形如胡須。有的兩肩、後背、臀部被以長毛。有的體毛非常艷麗。
絕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營不同形式的樹棲或半樹棲生活,只有環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棲或在多岩石地區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動,也結大群活動。多數能直立行走,但時間不長。多在白天活動,夜間活動的有指猴、一些大狐猴、夜猴等。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乾熱季節夏
眠數日至數周。
大多為雜食性、吃植物性或動物性食物。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如指猴善於摳食樹洞或石隙中的昆蟲。猩猩的食量很大,幾乎把絕大部分的活動時間用以覓食。疣猴科胃的構造特殊,大部種類吃粗纖維多的植物性食物。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比較緩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體胸、腹部或騎在母背上,由母帶著活動。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只有低等猴類,如狐猴、懶猴、指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節。
樹□科的頭骨特徵與某些十分原始的原猴類頗相似,許多解剖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曾把它包括在靈長類內,但其外部形態和生態習性卻與靈長類有很大差異,因此,現代分類學家已把它獨立成樹□目。
八、鸚鵡鸚鵡的種類很多啊,不知樓主指的是……舉個例子:
牡丹鸚鵡的形態、生活習性和飼養管理
牡丹鸚鵡也叫情侶鸚鵡、黑頭鸚鵡、蠟嘴鸚鵡等。野生原始種計有9種,除一種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外,其餘8種分布於非洲坦尚尼亞、鳥干達、衣索比亞、蘇丹等地。
牡丹鸚鵡體長為16厘米左右,體重40~50克。嘴紅色。虹膜黑褐色。頭部顏色有紅、灰、黑三種,眼周及蠟膜呈白色,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上胸橙紅色,背部和翼綠色。翅覆羽及飛羽翠綠色,翼端黑色。尾短圓,呈綠色。腳為對趾型,灰色。雄鳥身體較雌鳥細長,雌鳥的體形比雄鳥大。雄鳥頭小頸粗,前額較突出。雄鳥的骨盆較窄,雌鳥骨盆較寬。牡丹鸚鵡經過人工飼養,已經培育出100餘個品種。
野生的牡丹鸚鵡棲息於熱帶叢林及草原中,常集群生活。鳴聲嘈雜,雙翼鼓動迅速。但飛翔距離不遠。以植物的種子、果實、嫩芽為食,尤喜食各種甜漿果。營巢於樹洞、建築物的裂縫或岩石的縫隙內。喜歡咬剝樹皮、樹葉,並將它撕碎後墊人巢內。每窩產卵4枚左右。雙親共同孵化18天左右出雛,兩性共同哺育1個月後出巢。
牡丹鸚鵡的飼養可選用金屬籠,大小如芙蓉籠。飼料主要是稻穀、粟子、碎玉米、黍和小米以及麻籽、葵花籽、花生米等。但油脂飼料不能喂得大多,否則會引起脫羽。青綠飼料是青菜、蘋果等。青菜不能缺少,供應不足會產下不受精的卵,有時還會造成啄羽現象。冬季和繁殖季節可適當增加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提供足量的能量,但要防止得肥胖症。通常可把稗子、稻穀、粟按3:2:2的比例混合喂給,還應加喂麻籽、葵花籽、牡蠣粉、青菜和水果。做好清潔衛生,及時清理糞便,每周清洗籠子1~2次。籠底應鋪細砂。飲水要清潔,經常供水浴。飼料要及時添加,供給的青菜、水果要新鮮,吃剩的青菜、水果要及時取出,同時要保證飼料不霉變。除了換羽期,牡丹鸚鵡可常年產卵。一般雌鳥一年可產卵3~5窩,每窩產6~8枚,孵化期在17~19天。在整個孵化過程中,雄鳥堅守在巢外看護並飼喂雌鳥,雌鳥只是在吃食。飲水和排糞時才出巢。雛鳥出殼後需經35~40天才離巢,離巢後仍需親鳥飼喂2周後才能獨立生活。可自製一個80厘米×60厘米×40厘米的鳥籠用於繁殖用。鳥籠需用12號的鉛絲編制,網眼的直徑不得超過2厘米,以防鳥鑽出飛走。內放一個20厘米×16厘米×l6厘米大小的人工巢箱,箱的前面開一直徑為6厘米的圓形出入口,口下設一木台,供鳥進出時蹬踏。巢箱木板要厚實些,底部留3~5個直徑為0.5厘米的圓孔,以便於通氣和排出多餘的水。大籠成群飼養容易繁殖,高3米、長3米、寬2米的籠舍,可飼養20對。籠內多設棲木縱橫交叉,供鳥攀爬棲息。用硬木製成,長20厘米、寬16厘米、高25厘米的人工巢箱,1/3處開6厘米直徑的洞。洞口有小台板供進出,人工巢箱裡面可分上下層,下層鋪3毫米厚的乾燥木屑。巢箱掛在高處,並供乾草,由鳥自己銜入墊巢。也可用粗毛竹橫掛,每節竹洞打一個洞供築巢。總之,巢箱要多於飼養的對數。繁殖期間,盡量減少干擾,少驚動。飼料增加骨粉、鈣粉、多種維生素和雞蛋、苞米粉合成的粉料。雌雄鳥自由配對後,相親相愛,互相理毛餵食,完成交配後產卵。雛鳥出巢後,雙親繼續飼喂10餘天即可分籠,讓親鳥繼續繁殖第二窩。
九、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澤、灘塗地帶。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為食。
2.麋鹿是世界珍稀動物,它角似鹿、頸似駱駝、尾似驢、蹄似牛,毛淡褐色,但從整體來看,哪一種動物都不象,因此又稱「四不象」。麋鹿性情溫順,以植物為食。 糜鹿島面積約3平方公里。根據糜鹿的生活習性,按專家的指導,島中央有一處約2000平方米的沼澤地,長年積水深度約0.5米,水邊是茂密的蘆葦。島上還有各種小樹及野草。島的四周是人工圍成的鐵竹柵欄。如今世界珍稀動物糜鹿就悠然自得地生活在這座島上。它們時而戲水;時而啃草;時而追逐、賓士;時而並肩散步……但無論何時,它們總是相伴相依,群居不散。
哺乳綱,偶蹄目,鹿科。俗稱四不像,因其尾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頸似駝非駝,角似鹿非鹿。原是我國特產的珍獸,起源於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萬年。其化石從我國東北遼寧省到長江以南,幾乎整個中國的東部地區均有分布。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和氣候的變化,使野生麋鹿種群在19世紀後半期絕滅。到清朝時僅在皇家獵苑北京郊區的南海子飼養著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國傳教士大衛在獵苑隔牆發現了麋鹿,賄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頭骨,第二年麋鹿以大衛氏作為種的命名。其後,南海子麋鹿流入歐洲多家動物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災,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毀滅。50年代從英國接回幾頭種獸,1985年再從英國烏邦寺接回20頭,在它們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還家落戶,重建種群。目前,我國另一個麋鹿飼養中心為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
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後野生種滅絕。19世紀末被盜運至國外,只有18隻在英國烏邦寺繁衍成群,並於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澤、灘塗地帶。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為食。
雄性麋鹿長有角,長達80厘米,每兩年更換一次。雄性肩高為1-3米,身長兩米以上.體重為200公斤左右,尾巴較長。而雌性體重僅有100公斤,尾長約60厘米。
繁殖期6-8月,有求偶爭斗,孕期約10個月,每產1仔,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20年。北京動物園1956年開始飼養展出,1975年繁殖成功。
麋鹿為中國1級保護動物,因麋鹿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稱其角似鹿非鹿,頸似駱駝非駱駝,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而得「四不像」之名。
位於江蘇省中部黃海之濱的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濕地7.8萬公頃,其地貌由林地、蘆盪、草灘、沼澤地、鹽裸地組成,屬於典型的黃海灘塗型濕地。這里孕育著種類繁多,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生物多樣性,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2年7月,UNDP/GEF《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在保護區正式啟動,此項目通過開展能力建設、社區宣傳、公眾培訓、設備援助等活動,大大提高了保護區管理水平。
『玖』 神秘的美洲獅,為何願意共享獵物
長久以來,大多數貓科動物都被認為是不善社交的獨居動物,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原來我們傳統印象中的一些非常“孤獨”的動物,也存在復雜的社交系統,比如歐亞猞猁,根據白俄羅斯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在納利波基森林長期的研究,發現雄性猞猁與雌性猞猁並不僅僅是在發情期才短暫在一起,事實上早在發情期之前它們就已經開始在偶爾在一起生活了。
還有美洲獅,在傳統觀念裡面,它們也是孤獨的獵食者,但是如今也被發現了具有復雜的社交系統。
美洲獅對幼崽是十分“寵溺”的,母美洲獅在哺乳期間花費在陪伴幼崽上的時間占據了貓科動物之最,佔比達到了82%,另外,小美洲獅從出生到接受生存技能訓練之間的時間跨度也是最長的,即意味著小美洲獅的“快樂時光”也是貓科動物裡面最長的,直到18個月之後母美洲獅才會逐漸開始訓練它們。
在幼崽外出活動期間,母美洲獅每每捕獲有獵物,即會將所有幼崽召集在一起共同進食,或許美洲獅會分享食物的這個做法,早在這個階段已經埋下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