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些屬於學術不端行為
學術不端行為(英文:academic misconct)是指在建議研究計劃、從事科學研究、評審科學研究、報告研究結果中的: 捏造、篡改、剽竊、偽造學歷或工作經歷。這不包括誠實的錯誤和對事物的不同的解釋和判斷。
隨著中國科研人員使用造假數據、篡改簡歷、偽造同行評議的事件屢屢發生,國內領導人愈發重視科研不端現象。
中國政府推出了提高科研誠信的大規模改革措施,具體舉措包括建立全國性失信行為資料庫。一旦被列入名單,將有可能失去經費或研究崗位的申請資格,並可能影響他們在學術領域之外的工作機會。
(1)什麼動物學術不端擴展閱讀
「中國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方面越來越強硬。」《自然》官網9日刊載的題為《中國推行全面改革 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綜述文章,開門見山提出這一觀點,重點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
《自然》再發評論員文章,以《中國在解決科學欺詐問題上樹立了強有力的榜樣》為題,明確指出,「新規是迄今為止全球范圍內處置學術不端行為的最強打擊措施」。
系列文章認為,學術不端行為是中國出現的一個重大問題,包括剽竊、使用欺詐性數據、偽造簡歷和同行評審造假等。評論文章指出,過去二十年來,各種中國政府機構已經提出了打擊科學欺詐和不當行為的方案,但成效有限。
⑵ 科研不端行為是什麼
第一,科研不端/不當行為造成了學術資源和學術生命的極大浪費。學術不端意味著社會資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為了爭奪國家有限的學術資源,一些人受利益驅動,弄虛作假,騙取國家科研經費。有的學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優先為自己安排科研經費和科研項目。有些早有定論並已有成果的科研問題,卻還在反復立項研究、發表論文、申報成果。或是改頭換面,向不同的部門申請立項。由於低水平重復,缺乏原創性研究,造成我國學術資源的極大浪費,致使學術研究的產出率低下。學術不端產生的結果必定是學術垃圾和學術泡沫。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知識進步方面的投入還遠遠不足,但學術不端行為卻使這寶貴的社會資源白白浪費了。學術不端不僅是對社會有限資源的浪費,也是對學者學術生命的浪費,更何況有些人根本不去追求學術創新,而一味弄虛作假,剽竊抄襲,心甘情願地浪費學術生命和學術資源,對國家、社會及其個人貽害無窮。
第二,科研不端/不當行為破壞正常的學術秩序,扼殺創新活力。創新是學術的生命,沒有創新就沒有真正的學術,學術不端則直接傷害學術自身的創新和發展。那些視學術為牟取科研經費和晉升職稱的手段,通過粗製濫造、假冒偽劣、抄襲剽竊等方式來製造學術「成果」,從而使學術異化和腐化的行為,必定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產生毀滅性的影響。由於學術泡沫的「製造」成本遠遠低於學術精品的「生產」成本,使得學術不端的低風險、高收益可以嚴重腐蝕和瓦解學術隊伍,消磨學術創新的動力。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是一個國家、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真理和價值問題是任何知識和學問的內在要求,學者不論在純粹經驗的注釋詮解層面,還是在創造性的理論創新層面,都不能迴避自己的價值判斷、責任立場和道德關懷問題。中國古代學者所追求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則是判斷知識分子責任和良知的行為標准。如果學者們熱衷於學術不端行為而放棄學術創新,那將扼殺一個民族的創造性,摧殘一個民族的自主創新能力,消解社會發展的動力。
第三,科研不端/不當行為違背科學精神,貽誤人才培養。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青少年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格關繫到和諧社會風氣的形成,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未來。對高等學校來講,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其根本任務。能否受到良好的學術訓練將影響學生的成長及成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對所有教師的要求,教師學術道德素質高低、學術行為是否規范,是影響學生學術道德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如果自身學術道德素質不高、學術行為不軌,其「身教」將對學生造成嚴重的誤導甚至摧殘。學術共同體在具體履行教育職能的過程中出現不公正和不誠信現象潛移默化地對學生誠信品格的養成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第四,科研不端/不當行為損毀學術界和知識分子的社會公信力。學術是系統的、專門的學問,學術研究則是在已有的理論、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未知科學問題的某種程度的揭示和發展,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水準的重要尺度。在社會分工體系中,學術界的基本職能是傳播、生產和創造新知識。正是基於此,學術界才被認為集中體現著整個社會的理性水平,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理性精神。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社會和公眾對學術界和學者產生信任危機,那就意味著整個社會和民族將無法從學術界分享理性工作的成果,社會就會喪失理性公信力,人們便不再能獲得對自身的理性理解,而變得盲目和無所適從。
第五,科研不端/不當行為加劇社會腐敗的蔓延。學術不端褻瀆學術,敗壞學風,其消極影響並不只限於學術范圍之內。學術不端的病毒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擴散性與放大效應,會通過學術界向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迅速傳播和蔓延,污染社會風氣,助長社會的不道德行為。在人們的心目中,學術界是社會的凈土、社會的良知,背負著捍衛正義、輸出先進理念、引領社會風尚、改善社會風氣的重任。因此,人們將凈化社會風氣的希望往往寄託於神聖的學術殿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應該是學者們的座右銘。然而,學術不端的泛濫會成為敗壞社會風氣的污染源。
⑶ 科研工作中的學術不端行為有哪些
學術不端是指學術界的一些弄虛作假、行為不良或失范的風氣,或指某些人在學術方面剽竊他人研究成果,敗壞學術風氣,阻礙學術進步,違背科學精神和道德,拋棄科學實驗數據的真實誠信原則,給科學和教育事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極大損害學術形象的丑惡現象。
簡介編輯
學術不端行為是指違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的行為,國際上一般用來指捏造數據(fabrication)、竄改數據(falsification)和剽竊(plagiarism)三種行為。但是一稿多投、侵佔學術成果、偽造學術履歷等行為也可包括進去。學術不端行為在世界各國、各個歷史時期都曾經發生過,但是像中國當前這樣如此泛濫,嚴重到被稱為學術腐敗的地步,卻是罕見的。這不僅表現在違反者眾多、發生頻繁,各個科研機構都時有發現,而且表現在涉及了從院士、教授、副教授、講師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個層面。由於中國高校缺乏學術規范、學術道德方面的教育,學生在學習、研究過程中發生不端行為,經常是由於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缺乏了解,認識不足造成的。因此,對學生——特別是研究生——進行學術規范、學術道德教育,防患於未然,是遏制學術腐敗、保證中國學術研究能夠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措施。
2如何避免編輯
學術研究是由人來做的,像人類的其他行為一樣,學術研究會出現種種錯誤。這些錯誤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限於客觀條件而發生的錯誤。這類錯誤難以避免,也難以覺察,隨著科學的進步才被揭示出來的,犯錯誤的科研人員沒有責任,不該受到譴責。一類是由於馬虎、疏忽而發生的失誤。這類錯誤本來可以避免,是不應該發生的,但是犯錯者並無惡意,是無心造成的,屬於「誠實的失誤」。犯錯者應該為其失誤受到批評、承擔責任,但是是屬於工作態度問題,並沒有違背學術道德。還有一類是學術不端行為。這類錯誤本來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讓它發生了,存在主觀惡意,違背了學術道德,應該受到輿論譴責和行政處罰,乃至被追究法律責任。
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術規范、學術道德有共同的特點,但是在某些細節上也存在差異。本文主要針對的是理工科領域,特別是生物醫學領域的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問題。
數據處理
研究結果應該建立在確鑿的實驗、試驗、觀察或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因此論文中的數據必須是真實可靠的,不能有絲毫的虛假。研究人員應該忠實地記錄和保存原始數據,不能捏造和竄改。雖然在論文中由於篇幅限制、寫作格式等原因,而無法全面展示原始數據,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員對論文中的數據提出疑問,或希望做進一步了解,論文作者應該能夠向質疑者、詢問者提供原始數據。因此,在論文發表之後,有關的實驗記錄、原始數據仍然必須繼續保留一段時間,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論文結果受到了質疑,就應該無限期地保存原始數據以便接受審核。
如果研究人員沒有做過某個實驗、試驗、觀察或調查,卻謊稱做過,無中生有地編造數據,這就構成了最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之一——捏造數據。如果確實做過某個實驗、試驗、觀察或調查,也獲得了一些數據,但是對數據進行了竄改或故意誤報,這雖然不像捏造數據那麼嚴重,但是同樣是一種不可接受的不端行為。常見的竄改數據行為包括:去掉不利的數據,只保留有利的數據;添加有利的數據;誇大實驗重復次數(例如只做過一次實驗,卻聲稱是3次重復實驗的結果);誇大實驗動物或試驗患者的數量;對照片記錄進行修飾。
人們已習慣用圖像軟體對圖像數據進行處理繪制論文插圖,因此又出現了竄改數據的新形式。例如,由於原圖的陽性結果不清晰,就用圖像軟體添加結果。如果沒有竄改原始數據,只是通過調節對比度等方式讓圖像更清晰,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添加或刪減像素,則是不可以的。
論文撰寫
在撰寫論文時,首先要避免剽竊(或抄襲,在本文中,我們對剽竊和抄襲二詞的使用不做區分)。剽竊是指在使用他人的觀點或語句時沒有做恰當的說明。
認識誤區
第一:認為只有剽竊他人的觀點(包括實驗數據、結果)才算剽竊,而照抄別人的語句則不算剽竊。例如,有些人認為,只要實驗數據是自己做的,那麼套用別人論文中的句子來描述實驗結果就不算剽竊。也有人認為,只有照抄他人論文的結果、討論部分才算剽竊,而照抄他人論文的引言部分則不算剽竊。這些認識都是錯誤的。即使是自己的實驗數據,在描述實驗結果時也必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而不能套用他人的語句。引言部分在介紹前人的成果時,也不能直接照抄他人的語句。
第二:只要註明了文獻出處,就可以直接照抄他人的語句。在論文的引言或綜述文章中介紹他人的成果時,不能照抄他人論文或綜述中的表述,而必須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如果是照抄他人的表述,則必須用引號把照抄的部分引起來,以表示是直接引用。否則的話,即使註明了出處,也會被認為構成文字上的剽竊。雖然對科研論文來說,剽竊文字的嚴重性比不上剽竊實驗數據和結果,但是同樣是一種剽竊行為。
適度標准
在看待剽竊的問題上,也要防止採用過分嚴格的標准。這需要注意3種情形:一、必須對別人的觀點註明出處的一般是指那些比較新穎、比較前沿的觀點,如果不做說明就有可能被誤會為是論文作者的原創。對於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常識、即使不做說明也不會對提出者的歸屬產生誤會的觀點,則可以不註明出處,例如在提及自然選擇學說時,沒有必要特地註明出自達爾文《物種起源》,在提及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時,沒有必要特地註明出自沃森、克里克的論文。二、有可能構成語句方面的剽竊的是那些有特異性、有一定的長度的語句,由不同的人來書寫會有不同的表述,不可能獨立地碰巧寫出雷同的句子。如果語句太短、太常見(例如只有一兩句日常用語),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對實驗材料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書寫的結果都差不多,那麼就不存在剽竊的問題。三、科普文章和學術論文的標准不完全相同。因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紹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確說明也不會被讀者誤會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沒有必要一一註明觀點的出處。科普文章必須著重防止的是表述方面的剽竊,必須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介紹。
在論文中引用他人已經正式發表的成果,無須獲得原作者的同意。但是如果要引用他人未正式發表的成果(例如通過私人通信或學術會議的交流而獲悉的成果),那麼必須徵得原作者的書面許可。
在論文註解中應該表明物質利益關系,寫明論文工作所獲得的資助情況。特別是如果是由某家相關企業資助的研究項目,更不應該隱瞞資金來源。
論文署名
只有對論文的工作作出了實質貢獻的人才能夠做為論文的作者。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對該論文的工作作出了最直接的、最主要的貢獻的研究者,一般是指做了論文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實驗的人。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就該論文負責與期刊和外界聯系的人,一般是論文課題的領導人,為論文工作確定了總的研究方向,並且在研究過程中,在理論上或技術上對其他作者進行了具體指導。在多數情況下,通訊作者是第一作者的導師或上司,但是也可以是第一作者的其他合作者或第一作者本人。論文的其他作者應該是對論文工作作出了一部分實質貢獻的人,例如參與了部分實驗工作。
在確定論文的署名時,要注意不要遺漏了對論文工作作出實質貢獻的人,否則就有侵吞他人的學術成果的嫌疑。但是也不要讓沒有作出實質貢獻的人掛名。第一作者的導師、上司或贊助者並不等於天然就是論文的通訊作者,如果他們沒有對論文工作進行過具體指導,也不宜擔任論文的通訊作者或其他作者。論文的合作者應該是對論文工作作出了實質貢獻的人,如果只是曾經對論文工作提出過某些非實質性的建議,或者只是在某方面提供過幫助,例如提供某種實驗試劑,允許使用實驗儀器,或幫助潤色論文的寫作,那麼也不宜在論文中掛名,而應該在論文的致謝中表示謝意。有的國際學術期刊(例如英國《自然》)鼓勵投稿者在論文章節附註中具體說明各個作者對論文所作的貢獻。
論文一般由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撰寫初稿,然後向共同作者徵求意見。論文的任何結論都必須是所有的作者一致同意的,如果某個作者有不同意見,他有權利退出署名,撤下與其有關的那部分結果。在論文投稿之前,所有的作者都應該知情並簽名表示同意。不應該在某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把他列為共同作者。
一篇論文一般只有一名第一作者和一名通訊作者。如果有兩個人的貢獻確實難以分出主次,可以以註明兩人的貢獻相等的方式表明該論文有兩名第一作者。但是一篇論文有多於兩名的第一作者,或有多於一名的通訊作者,都是不正常的現象,會讓人猜疑是為了增加一篇論文在評價工作中的使用價值所做的安排。
論文的署名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責任。如果在論文發表後被發現存在造假、剽竊等問題,共同作者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不應該以不知情做為借口,試圖推卸一切責任。造假者、剽竊者固然要承擔最主要的責任,但是共同作者也要承擔連帶責任。因此,不要輕易在自己不了解的論文上署名。
論文發表
在有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是發布學術成果的正常渠道。重要的學術成果應該拿到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接受國際同行的評議。
一篇論文只能投給一家期刊,只有在確知被退稿後,才能改投其他期刊。許多學術期刊都明文禁止一稿多投或重復發表。一稿多投浪費了編輯和審稿人的時間,重復發表則佔用了期刊寶貴的版面,並且有可能出現知識產權的糾紛(許多期刊都要求作者全部或部分地把論文的版權轉交給期刊)。如果一組數據已經在某篇論文中發表過,就不宜在新的論文中繼續做為新數據來使用,否則也會被當成重復發表。如果在新論文中需要用到已發表論文的數據,應該採用引用的方式,註明文獻出處。
先在中國期刊上發表中文論文,再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同一內容的英文論文,這種做法嚴格來說也是重復發表,但是由於有助於促進國際交流,所以也沒有必要深究。但是不宜先發表英文論文,再翻譯成中文重復發表。
在論文發表之前,不宜向新聞媒體宣布論文所報告的成果。一些國際學術期刊(例如英國《自然》)都規定不應把論文結果事先透露給新聞媒體,否則有可能導致被退稿。
研究者對未發表的成果擁有特權,有權不讓他人了解、使用該成果。期刊編輯、審稿人不能利用職務之便向他人透露或自己使用受審論文提供的新信息。但是研究成果一旦寫成論文發表,就失去了特權,他人有權做恰當的引用和進一步了解該成果的細節。國家資助的成果發表後應該與同行共享。
學術履歷
學術履歷的目的是為了讓他人能夠客觀准確地了解、評價你的受教育經歷和學術成就,因此應該只陳述事實,不要自己做主觀評價,更不要拔高、捏造學歷和成果。
中國習慣於把還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提前稱為博士,但是在正式介紹和學術履歷中,不應該把還未獲得博士學位的博士研究生寫成博士。在履歷中應該寫明自己獲得的各種學位的時間,如果還未獲得的,可註明預計獲得的時間。
由於美國醫學教育屬於研究生教育,美國醫學院畢業生一般都獲得醫學博士學位(M.D.),畢業後可以從事博士後研究,這就導致中國醫學院畢業生雖然只有學士、碩士學位,也可以以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名義到美國實驗室工作。這是由於中美兩國的教育體制不同造成的「誤會」。這種特殊的「博士後」不應該因此就在學術履歷中聲稱自己有博士後研究經歷,因為很顯然,一個沒有博士學位的人是不可能做博士後研究的。
在介紹自己在國外的學習、研究經歷時,不應該利用中英表述的差異,通過「翻譯技巧」來拔高自己在國外的學術地位和學術成就。例如,不應該把博士後研究人員(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翻譯成「研究員」,讓人誤以為是和中國研究員一樣與教授平級的職稱;不應該把在國外獲得的研究資助稱為獲「獎」,雖然這類研究資助的名稱中有時會用到award一詞,但是與由於學術成就而獲得的獎勵(prize)是不同的。
在論文表中列舉自己做為共同作者的論文時應該保留論文原有的排名順序,不應該為了突出自己而改變論文排名順序。採用黑體字或畫線的方式讓自己的名字突出則是可以的。如果一篇論文的共同作者人數較多,不能全部列出,那麼應該在列出的最後一名作者後面註明etc,讓讀者清楚地知道後面還有其他作者未列出來。有的人只把作者名字列到自己為止,又不註明etc,讓讀者誤以為他是論文的通訊作者(按慣例通訊作者是最後一名作者),這是一種誤導行為。
在論文表中應該只包括發表在經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不應該把發表在會議增刊上的會議摘要(Poster,Meeting Abstract)也列進去充數。如果要列出會議摘要,應該單獨列出,或者清清楚楚地註明屬於會議摘要。
在列出發表的學術專著時,應該清楚地寫明自己的貢獻。如果自己只是專著的主編,應該註明「編」或「Ed.」,不要讓讀者誤以為是專著的作者。如果自己只是參與寫作專著中的某個章節,也應該註明該章節,而不要讓讀者誤以為是整本專著的作者。
⑷ 學術不端是什麼
學術不端是指學術界的一些弄虛作假、行為不良或失范的風氣,或指某些人在學術方面剽竊他人研究成果,敗壞學術風氣,阻礙學術進步,違背科學精神和道德,拋棄科學實驗數據的真實誠信原則
⑸ 動物有什麼奇怪的現象,科學還不能解釋的
1.螳螂和部分種類的蜘蛛在交配後雌性就會把雄性吃掉,科學家的解釋是,為了補充營養。
2.有些昆蟲,比如蜜蜂,在完成繁衍後代的行為(交配)後,雄蜂就會自己死掉。
3.海馬在繁衍後代的時候,是有爸爸來完成孕育的過程的。
4.某些卵生爬行動物後代的性別是靠溫度來控制的,比如鱷魚的後代性別就是有溫度來控制的,溫度高雌性後代多,溫度低雄性後代多(好像是,沒太記清,要麼就是反過來)。
5.大型海洋動物「鯨魚」的自殺現象至今沒有完全解開。
6.蝙蝠的回聲定位能力堪稱動物界的一絕。
7.天鵝和鴛鴦等部分鳥類的一夫一妻制。(好像狼也是一夫一妻制)野生的灰雁是絕對奉行一夫一妻制的,一隻雄雁有配偶時固然 忠貞不二,甚至在喪偶後大多也不再另尋配偶,而寧願獨守身。這種行為在灰雁中是極普遍的令人類望塵莫及,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發現例外。
8.在澳大利亞生活著一種奇特的哺乳動物一一鴨嘴獸。說它奇特,是因為地球上確實不存在一種比鴨嘴獸的外表更加四不象的動物,也沒有任何一種動物象鴨嘴獸一樣引起過眾多的學術爭端。
9.含羞草羞,每當遇到外部刺激,它的葉片就會閉合,想害羞的小姑娘一樣。
10.動物取食植物,在人們看來已是正常的或不足為奇之事。要說植物能捕 食動物,則會使不少人驚訝。
⑹ 裝腔作勢、人模狗樣、學術不精受其害。瓜田李下、心照不宣、失敗多因沒智慧。打一動物
這不是你嗎? 哈哈哈~!這不是你的本事嗎? 哈哈哈
⑺ 科學研究中有哪些科研不端行為和不當行為
科學研究中科研不端行為是指違反科學共同體公認的科研行為准則的行為,包括:①在有關人員職稱、簡歷以及研究基礎等方面提供虛假信息;②抄襲、剎竊他人科研成果;③捏造或篡改科研資料;④在涉及人體的研究中,違反知情同意、保護隱私等規定;⑤違反實驗動物保護規范;⑥其他科研不端行為。
2007年,中國科學院發布《關於加強研行為規范建設的意見》明確將不端行為進行定義,並分為以下幾類:
1.在研究和學術領域內有意做出虛假的陳述,包括:編造數據; 篡改數動原始文字記錄和圖片; 在項目申請、成果報,以及職位中做虛假的陳述。
2.損害他人著作權,包括:侵犯的署名如將做出創造性貢 損害他人著作權,包括:侵犯的署名如將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單之外,未經本人同意將其列入作者名單,將不應享有署名權的人列入作者名單,無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或排名,或未經原作者允許用其他手段取得他人作品的著者或合著者身份。剽竊他人的學術成果,如將他人材料上的文字或概念作為自己的發表,故意省略引用他人成果的事實,使人產生為其新發現、新發明的印象,或引用時故意篡改內容、斷章取義。
3.違反職業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學術認識、假設、學說或者研究計劃,包括:未經許可利用同行
評議或其它方式獲得的上述信息;未經授權就將上述信息發表或者透露給第三者;竊取他人的研究計劃和學術思想據為己有。
4.研究成果發表或出版中的科學不端行為,包括:將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個出版機構出版或提交多個出版物發表;將本質上相同的研究成果改頭換面發表;將基於同樣的數據集或數據子集的研究成果以多篇作品出版或發表,除非各作品間有密切的承繼關系。
5.故意干擾或妨礙他人的研究活動,包括故意損壞、強占或扣壓他人研究活動中必需的儀器設備、文獻資料、數據、軟體或其他與科研有關的物品。
6.在科研活動過程中違背社會道德,包括騙取經費、裝備和其他支持條件等科研資源;濫用科研資源,用科研資源謀取不當利益,嚴重浪費科研資源;在個人履歷表、資助申請表、職位申請表,以及公開聲明中故意包含不準確或會引起誤解的信息,故意隱瞞重要信息。
科研不當行為:科研不當行為(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 ,QRP)是指,雖然違反科學的目的、精神和科學研究事業的基本道德原則,但沒有直接觸犯明確規定的研究活動的道德底線的行為。科研不端/不當行為有時也成為學術不端/不當行為。
科研不當行為的特徵主要為:
第一,科研不當行為以明確不違反科學共同體規約為前提,更不是一種違法行為。科研不當行為是在遵守合法性原則的前提下,在合理性方面存在的問題,它是在合規范圍內的不當,對於合規范圍外的科學不當行為已屬於科研不端行為。科研不端行為首先就是對科學共同體規約的破壞,而科研不當是科學研究者在其自由裁量范圍內所為的行為,因此它本身並不違規。
第二,科研不當行為雖然不是科學共同體規約所明確禁止,但它是不合理的,具有不合理、不公正、不合乎科學道德的特徵。一個科研行為之所以是科研不當行為,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違反了科學的目的、原則和精神,所作出的科研行為不公正、不適當、不合科學道德。
參考資料:
http://ke..com/link?url=KEfvBfocNu2D-pmK
http://www.nenu.e.cn/uploads/tables/20120221171805.pdf
⑻ 哪些行為算學術不端
學術不端是指捏造數據、篡改數據和剽竊三種行為。但也可包括一稿多投、侵佔學術成果、偽造學術履歷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