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三紀:被子植物與哺乳動物時代
第三紀(Tertiary Period)是新生代的第一個紀,始於距今6500萬年前,大約延續6300萬年,延至距今248萬年,多稱為被子植物的時代。名稱是沿用19世紀對地層劃分為四個大時期的分類命名,習慣上將這個紀分為5個世,從老到新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通常把前三個世稱為古近紀或早第三紀,將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稱新近紀或晚第三紀。近年也有將其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兩個紀的劃分方案。第三紀的重要生物類別是被子植物、哺乳動物、鳥類、真骨魚類、雙殼類、腹足類、有孔蟲等,這與中生代的生物界面貌迥異,標志著「現代生物時代」的來臨。植物除松柏類尚占重要地位外,其餘的裸子植物均趨衰退。蕨類植物也大大減少且分布多限於溫暖地區,被子植物極度繁盛。脊椎動物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爬行動物的衰亡,哺乳類、鳥類和真骨魚類取而代之,興起且高度繁盛。第三紀早期,仍生活著古老、原始的哺乳動物;到了中期,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先後出現;第三紀晚期,現代哺乳動物群逐漸形成,更是偶蹄類和長鼻類動物繁盛的時期。尤其馬的進化很快。
中生代末,海生無脊椎動物有明顯的興衰現象,盛極一時的菊石類完全滅絕,箭石類極度衰退,而雙殼類、腹足類、有孔蟲、六射珊瑚、海膽、苔蘚蟲等則進一步繁盛。第三紀出現的有孔蟲分布廣泛、進化迅速,對於海相第三系的劃分與對比很有意義。此外,它們的生態分帶已應用於確定沉積盆地水深的變化。原生動物中的放射蟲在第三紀也十分繁盛,在深海研究中佔有突出地位。雙殼類在第三紀有很大發展,腹足類在第三紀進入極盛期。
陸生的無脊椎動物以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為主,可以根據它們不同時期組合面貌的變化,進行陸相第三系的劃分。
新疆第三紀地層、特別是新第三紀地層分布廣泛,普遍為陸相紅層沉積,著名的庫車大峽谷即為第三系紅層沖蝕切割而成。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緣早第三紀為古地中海的東緣,保留中國罕見海相環境,老第三紀末,新疆海洋徹底消失。塔西南下第三系牡蠣化石極為豐富,從烏恰、英吉沙到和田一線塔里木盆地邊緣山區,普遍見牡蠣化石,多呈厚的介殼層產出,其中大型的索氏蠣(也叫肥蠣)個體大過拳頭,喙如鷹嘴,形狀較為美觀。此外尚有扁平的碟蠣、可干牡蠣等,形態多種多樣,堪稱牡蠣的王國。除牡蠣外,這里還可以見到與現代穿孔貝相似的腕足、海膽、蛤類化石。
第三紀新疆陸地氣候乾旱,沉積物多為紅色砂泥岩,保留的生物化石主要為古脊椎動物、介形蟲及少量淡水雙殼、腹足類。阿勒泰、庫車等地見有少量植物化石,類型與現代植物接近,對研究該地的第三紀古氣候有一定價值。吐魯番-哈密盆地、准噶爾盆地保存有較為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其中有古新世的哺乳動物恐角獸,漸新世的雷獸等食肉動物及巨犀等。新第三紀有熊、鬣狗、乳齒象、劍齒象、三門馬、三趾馬等動物。
B. 古近紀的大概物種名稱
1、早古生代:有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植物出現陸生裸蕨,在志留紀出現魚類.代表性的生物有:寒武紀的三葉蟲;奧陶紀的淡水無顎魚、星甲魚、腕足動物;志留紀,無脊椎動物,如筆石、腕足類、珊瑚等;陸生植物的出現則是志留紀生物革新的一個重要標志.
晚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泥盆紀脊椎動物進入飛躍發展時期,各種魚類空前繁盛,有頜類、甲胄魚數量和種類增多,現代魚類——硬骨魚開始發展.石炭紀陸生生物飛躍發展,海生無脊椎動物也有所更新.二疊紀的生物,內容豐富,不論是動物或植物都顯示出與有一定的演化連續性.代表性的生物:泥盆紀的鄧氏魚;石炭紀的魚石螈、西蒙龍以及各種巨型昆蟲;二疊紀的三尖叉齒獸、麗齒獸等.
2、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植物出現裸子植物,動物以爬行動物為代表.三疊紀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後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三疊紀早期植物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隨著氣候由半乾熱、乾熱向溫濕轉變,植物趨向繁茂,低丘緩坡則分布有和現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蘇鐵等.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並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蜥臀目和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占據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世代前的黎明」.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
侏羅紀的昆蟲更加多樣化,大約有一千種以上的昆蟲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澤附近.地面上長滿了蕨類和木賊所構成的濃密植被.白堊紀早期陸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仍占統治地位,松柏、蘇鐵、銀杏、真蕨及有節類組成主要植物群.海生爬行動物則包含:生存於早至中期的魚龍類、早至晚期的蛇頸龍類、白堊紀晚期的滄龍類.動物界里,哺乳動物還是比較小,只是陸地動物的一小部分.陸地的優勢動物仍是主龍類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它們較之前一個時期更為多樣化.翼龍目繁盛於白堊紀中到晚期,但它們逐漸面對鳥類輻射適應的競爭.在白堊紀末期,翼龍目僅存兩個科左右. 代表生物:三疊紀始盜龍、板龍;侏羅紀的梁龍、異特龍(躍龍);白堊紀的迅猛龍、傷齒龍、暴龍等;
3、新生代:第三紀到第四紀.哺乳動物興起和人類的誕生.第三紀時被子植物極度繁盛.除松柏類尚占重要地位外,其餘的裸子植物均趨衰退.蕨類植物也大大減少且分布多限於溫暖地區.而脊椎動物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爬行動物的衰亡,哺乳類、鳥類和真骨魚類取而代之,興起且高度繁盛.第四紀冰期時,大陸冰蓋向南擴展,動植物也隨之向南遷移.間冰期期間動植物向北遷移.冰期和間冰期植被帶的移動范圍最大可達緯度30°,在地層剖面中可明顯地看到喜冷和喜暖動植物群的交替現象.第四紀後期,大型陸生哺乳動物發生過大規模絕滅.在北美,大型哺乳動物的屬有70%絕滅,歐洲和非洲比例小得多.這一大規模絕滅發生於距今15000~9000年.發生大規模絕滅的原因主要是人類的狩獵活動,其次是自然環境的變遷.
古近紀(Paleogene,符號E),舊稱早第三紀 ,是地質年代中新生代 的第一個紀,開始於同位素年齡65.5±0.3百萬年(Ma),大約距今6500萬年,結束於23.03±0.05M,延續了約4247萬年。古近紀屬於顯生宙新生代,也屬於非正式的第三亞代;古近紀的上一紀是白堊紀,下一紀是新近紀。古近紀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
簡介
是地質時代中的一個紀。「古近紀」(Paleogene)一名中的「古」是paleo-的意譯,「近」則是-gene的音譯,並兼顧了字面意義。
地質
古地理方面,在大陸內部海侵范圍顯著縮小。由於地殼運動的結果,開始奠定了許多山系的雛型。中國的古近系以陸相為主,僅在邊緣地帶如台灣、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積。
地層運動
古近紀地質代表地層位於特提斯喜馬拉雅北亞帶的江孜地區古近紀甲查拉組角度不整合於晚白堊世宗卓組之上,系該地區最高(時代最晚)海相地層。運用岩石學和地球化學方法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該組物源區主要為近源再旋迴造山帶,岩屑的母岩類型主要是岩漿弧成因的中性、中酸性安山質火山岩。新生代以前,特提斯喜馬拉雅屬於印度板塊的被動大陸邊緣,從特提斯喜馬拉雅南亞帶向北亞帶顯示了一種從淺水陸棚到深水盆地的變化,在侏羅-白堊紀時其陸源碎屑物主要是成熟度極高的石英砂岩,所以甲查拉組的碎屑物質只能來源於當時的岡底斯弧地區,所獲有限的古水流證據也指示了這一點。從歐亞大陸侵蝕下來的碎屑物質被帶到原印度大陸地區沉積,暗示該區的特提斯洋殼已經完全消失,印度與歐亞大陸在特提斯喜馬拉雅中、東部產生了初始的陸-陸碰撞,其碰撞的啟動時間為甲查拉組開始沉積的65Ma±。
玄武岩
遼東地區玄武岩的K-Ar定年結果表明,曲家屯玄武岩形成於晚白堊世,K-Ar年齡為81.58±2.46 Ma;亂石山子玄武岩形成於古近紀,K-Ar年齡為58.36±1.64 Ma。本區玄武 岩含有豐富的橄欖石、單斜輝石和角閃石捕虜晶。亂石山子玄武岩中橄欖石捕虜晶的Mg值(79.5-88.5之間,平均值為84)較曲家屯玄武岩中橄欖石捕虜晶Mg值(77.0-79.8之間,平均值為78.4)偏高;單斜輝石捕虜晶為透輝石,其從核部到邊部的Mg等變化趨勢與橄欖石類似;斜方輝石捕虜晶為古銅輝石,其Mg值介於85.2-87.6之間,平均值為86.4。捕虜晶發育的環狀裂隙、扭折帶、礦物成分環帶以及捕虜晶與主岩Mg值之間的不平衡均暗示它們為玄武質岩漿上升捕獲的早期岩漿晶出礦物的堆晶體。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學分析結果表明:(l)它們屬於鹼性系列,為鹼性玄武岩,曲家屯玄武岩較亂石山子玄武岩貧硅、鎂,富鈣、鋁,它們均具有原始岩漿的特徵;(2)二者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曲家屯玄武岩輕稀土元素總量更高,且輕重稀土元素分離程度高;(3)二者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組成。
植物
植物界中,從晚白堊世開始開始佔主要地位的被子植物,更趨繁盛,植物分區更接近現代。
動物
由於古地中海區海相古近系中常含有貨幣蟲,所以在歐洲常稱古近紀為貨幣蟲紀。古近紀動物界的基本特點是哺乳動物的迅速輻射演化。除了適應陸地生活的多種方式外,還出現了天空飛翔的蝙蝠類和重新適應海中生活的鯨類。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以有孔蟲類、軟體動物、六射珊瑚等為主。淡水介形類等亦大量繁育。
C. 前生代,中生代,後生代的代表動物是哪些
答:你的這個「代」的分類有毛病吧?顯生宙進一步分為古生代(5.4億年前 2.5億年前)、中生代(2.5億年前 0.65億年前)和新生代(0.65億年前 現在)三個階段。
http://www.gmw.cn/01gmrb/2004-12/03/content_142596.htm
古生代代表動物
低等棘皮動物和原始兩棲動物
中生代代表動物
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
後生代代表動物:哺乳動物
〔參考資料〕
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歷史首先被劃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四個大的地質年代階段。冥古宙(46億年前 38億年前)的時候,地球剛剛形成,但未保存地質紀錄,是生命起源的時期;太古宙(38億年前 25億年前)的生命形式處於很低的發展階段,主要為原核生物(如藍藻和細菌);元古宙(25億年前 5.4億年前)先後出現了真核生物、多細胞動物和多細胞植物;顯生宙(5.4億年前 現在)開始,我們熟悉的各生物的種類陸續出現,並蓬勃發展至今。
顯生宙進一步分為古生代(5.4億年前 2.5億年前)、中生代(2.5億年前 0.65億年前)和新生代(0.65億年前 現在)三個階段。顧名思義,它們分別代表了生物演化的「古老」、「中等發達」和「新生」的階段。
每一個「代」又可被細分為幾個次級的單元「紀」。例如古生代由老到新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著名的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就發生在寒武紀的早期。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魚龍和翼龍就生活在中生代,從三疊紀開始出現,到白堊紀末絕滅。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生活在白堊紀的早期。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過去使用的第三紀相當於目前採用的古近紀與新近紀)和第四紀。雖然鳥類、哺乳類和開花的植物都在中生代開始出現的,但到了新生代才開始了大的發展。我們人類進化的歷史則發生在第四紀。
一個「紀」一般還可以再進一步細分為兩個或三個階段,這時被稱為「世」,通常前面分別以「早、晚」或「早、中、晚」來限定。例如,侏羅紀分為三個階段:早侏羅世、中侏羅世和晚侏羅世。再如,貴報曾報道過《我國遼西早白堊世恐龍長四個翅膀》,這里的「早白堊世」,就是白堊紀里的一個階段。
以上介紹的宙、代、紀、世等都是地質年代單位,比較抽象,為了賦予它們實際的地質學意義,地質學家們還常常使用另外一套名稱,來表示和它們對應的地層或地質紀錄。於是,宙、代、紀、世便分別對應於宇、界、系和統。舉例來說,侏羅紀對應的地層單位就叫侏羅系,與早、中、晚侏羅世相對應的地層單位分別是下、中、上侏羅統。
D. 哺乳動物時代(新生代,距今萬年~)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
6500萬年前,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雄極一時的恐龍全部滅絕了,地球從此進入了哺乳動物時代,即新生代。新生代包含3個紀:古近紀(距今6500萬~2300萬年)、新近紀(距今2300萬~260萬年)和第四紀(距今260萬年至今)。
新生代動物群
其實,哺乳動物在中生代就已出現,它的出現時間為1.99億年前,而恐龍出現的時間為2.28億年前,恐龍僅比哺乳動物出現早0.29億年。但是,由於恐龍爆炸性的發展,以及其無比強大的生存競爭能力,所以哺乳動物難有發展空間,那時候它們的個體都很小,最大的也只有兔子那麼大。到了中生代末期,恐龍遭到滅頂之災,哺乳動物的天敵忽然間全部消失,它們就像今天澳大利亞的袋鼠一樣,一下子「膨脹」起來,占據了整個地球空間,山川、平原、河流、湖泊、沼澤、天空和海洋都成了它們的「家園」,地球迎來了哺乳動物時代。
在哺乳動物時代,出現了很多我們現在看不到的、已滅絕的哺乳動物,如劍齒虎。小的劍齒虎與現代老虎差不多大,最大的高1.5米,重達200千克,比現代的獅子大兩倍。所有的劍齒虎都有一對長似鎬頭的劍齒和強壯的下顎,異常兇猛,它能捕食獵虎等兇猛肉食動物和體型比它大得多的犀牛,是雄極一時的霸主。劍齒虎除了兩個長長的劍齒以外,它的樣子和現代的老虎很相像。
劍齒虎頭骨
劍齒虎復原圖
現代東北虎
猛獁象也是一種滅絕的哺乳動物。它長5米,高4米,重6~8噸。像今天的大象一樣,它長著一對很長的門牙,長約1.5米,粗壯結實,形如彎鉤。猛獁象的全身披著長長的毛,背部的毛最長,有50厘米,長毛底下還長著一層厚厚的絨毛,皮下還有一層9厘米厚的脂肪,頭頸部聳立著高高的「駝峰」內還儲存著豐富的脂肪,這些多重的「武裝」使猛獁象能夠在極端嚴寒的氣候條件下生存。在第四紀大冰期時,身披棕褐色長毛的猛獁象,奔跑在白茫茫的雪原上,分外顯眼,格外妖嬈,使萬里冰封的原野充滿著生機。可惜,它們在距今1萬年時就滅絕了。如果,我們真能用DNA工程,使被冰封在西伯利亞冰層里的猛獁象復活,那有多好哦!
猛獁象還有一個「患難兄弟」——披毛犀,它也曾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大冰期時代,也在距今1萬年時滅絕。披毛犀高2米。它和猛獁象一樣,也有3件禦寒法寶:長毛、厚絨和厚厚的脂肪層。披毛犀毛的色澤也與猛獁象相同,呈棕褐色。不同的是它沒有猛獁象那樣彎曲美麗的門牙,但披毛犀的頭上有兩個彎刀似的犀角,一前一後,一長一短,錯落有序,使它顯得非常莊重和威嚴。披毛犀的分布范圍和猛獁象差不多,它們都生活在大冰期時期被冰雪覆蓋的地方,最北可達北緯72°,最南至北緯33°。在我國的東北和華北地區均有它們的足跡。2009年3月18日,北京昌平區小湯山鎮馬坊村的村民,在蓋房子時就曾發現過披毛犀化石。
猛獁象骨架
猛獁象復原圖
披毛犀復原圖
披毛犀骨架
猛獁象和披毛犀都有其「遠祖」和「近親」。
猛獁象的遠祖有埃及發現的始祖象。始祖象出現於4000萬年前的晚始新世,至2300萬年前的漸新世末消亡。始祖象與現代象差別很大,它們的鼻子不長,牙也很短,體長約1.4米,高約65厘米,與現代的豬大小差不多。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可能是現代象的祖先。此外,還有與始祖象生活在同一地區、出現和消亡時代也大致相同的始乳齒象,它們高約3米,重約400千克。出現時代較晚的象有恐象,它們生活在1600萬~80萬年前的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高約5米,重約12噸,廣布於歐洲、亞洲和非洲。恐象的鼻子和牙均比始祖象要長,體型也比始祖象大得多,它比始祖象要更加接近現代象。不過,最接近現代象的要屬黃河劍齒象了。
始祖象
黃河劍齒象高4米,長8米,重約9噸,其門牙長達3米,門牙的最大直徑大約32厘米。它是全球已知的劍齒象中,體型最大的,與現代的非洲大象相當,從大小到體型均非常像現代象。它出現於300萬年前,至1萬年前消失。黃河劍齒象化石的發現地點在如今的甘肅省合水縣,當年的甘肅並不像現在這樣乾旱和荒涼,而是河湖遍地,古木參天,水草豐盛,屬亞熱帶氣候,只是在第四紀大冰期降臨後,它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黃河劍齒象的門牙長達3米,它的牙已經算是很長了,但它的牙還不是最長的。2009年9月,在希臘北部一個小鎮米利亞,發現了世界上最長的一對象牙,長度竟達到5.02米,經科學家研究,它是一頭雌性乳齒象的門牙,其體重約6噸,高約3.5米,年齡在30歲左右。
黃河劍齒象
我們的地球,現在只剩下非洲象和亞洲象了,它們都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密林中。但是,在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的叢林里,為什麼沒有大象,仍然是個千古之謎。
在已滅絕的大象中還有一個異類,它就是鏟齒象。鏟齒象除了和其他大象一樣,也有兩個象牙以外,它的下頜還長得特別長,非常扁平,並向前伸出,在其前端並排長著一對和下頜一樣扁平的大門齒,兩者連接在一起如同一把精裝的大鐵鏟。下頜如鐵鏟,門齒似鋼刃,所以,被古生物學家稱為鏟齒象。鏟齒象進食時與其他大象不同,分兩步:首先把食物鏟斷,然後用鼻子將其卷進嘴中,而其他大象都是用鼻子直接將食物捲入嘴裡。鏟齒象生存年代大致在距今1000多萬的中新世中期,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和非洲都有分布。
現生的非洲象
現生的亞洲象
鏟齒象
板齒犀
披毛犀也有其「近親」,與披毛犀比較接近的有板齒犀。板齒犀長5~8米,重3~4噸,與現代象大小相當,頭上的角長約2米。板齒犀全身也有毛,頗像小的披毛犀,它們都生活在第四紀大冰期時寒冷的地區。板齒犀出現於大約160萬年前,約1萬年前消失。
披毛犀也常被稱為長毛犀牛,它的現代「近親」已經很少了。全球現存的犀牛隻有5種: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牛,它們都是極度瀕危的物種。其中以黑犀牛最多,也只有2萬只左右;最少的為爪哇犀牛,僅存50餘只。
現生的犀牛
雷犀可能是披毛犀的「遠祖」,也可能是犀牛的異類。雷犀的頭上沒有其他犀牛那樣又長又尖的犀角,而是長著兩個像兔子耳朵似的「犀角」。但是,這「犀角」並不是其他犀牛那樣的角質犀角,而是一種中空的骨質組織,其表面可能蓋有皮膚。雷犀的個子很大,高約2.5米,和其他犀牛一樣營群居生活。它生活在5500多萬~30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至上新世早期,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的北部,如蒙古和美國懷俄明州等地。
雷犀
原古馬
比虎、象和犀牛變化大的要屬馬了。人們很難想像,今天駿馬的祖先原古馬只有普通的狗那麼大。原古馬主要發現在德國,高約35厘米左右,最高的也只有60厘米。它與現代馬除了大小懸殊以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它的前腳是4個趾,後腳是3個趾,而現代馬的前後腳都是1個趾。原古馬生活在4900萬~43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歷時約600萬年,對許多哺乳動物來說它是一個「短命鬼」。原古馬的生存時間雖短,但由於它的前後腳趾在數量上的不同,使它在研究馬的起源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著名的三趾馬可能就是由它演變而來。
三趾馬生活在距今530萬~250萬年的上新世。它的前後腳均為3趾,故被命名為三趾馬,身材比現代馬要小。三趾馬在亞洲、歐洲、非洲和北美洲均有分布,我國主要發現在華北和西北地區。
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從原古馬到真馬經歷了3個階段:①原古馬階段(前腳是4趾,後腳是3趾);②三趾馬階段(前後腳均為3趾);③真馬階段(前後腳均為1趾)。與馬相比,長頸鹿的變化要小得多。
人們經常會問,動物園里長頸鹿的脖子怎麼會那麼長?它的脖子原來就那麼長嗎?讓我們來看看生活在300萬~200萬年前上新世的古長頸鹿。古長頸鹿的脖子並沒有今天長頸鹿的脖子那麼長,它只是因為貪食高枝上的嫩葉,不斷地拚命伸長脖子,持之以恆演化而來。中國在華北和西北地區,如山西、內蒙古和甘肅等地都曾發現過古長頸鹿化石。
三趾馬
真馬
古長頸鹿復原圖
古長頸鹿骨架
現生的長頸鹿
在已經滅絕的鹿類當中,有兩種很漂亮的鹿——並角鹿和大角鹿。
並角鹿生活在2300萬~5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時期,主要分布在北美。並角鹿高約1.2米,它除了在耳朵上方長有一對彎彎的角外,在其鼻子的後方還長出兩個並在一起且在末端又分開的、形如一把兩齒大耙的長角。兩者一前一後、一長一短相互呼應,異常奇特和美麗。但並角鹿的大耙長角是為了防禦還是為了裝飾?至今無人知曉。
並角鹿
大角鹿的名稱來源於它頭上的大角。可惜,大角鹿在7700年前就滅絕了!這么雄美的大角鹿,為什麼會滅絕呢?可能是由於古人類獵殺的結果。因為,在很多古人類居住的洞穴里,發現了許多大角鹿的骨骼,它們可能是古人類吃了大角鹿後剩下的。還有,在很多原始的岩畫里都畫有大角鹿,這也可能是原始人為了交流狩獵經驗而畫的。這些可以作為古人類獵殺大角鹿的佐證。但是,也有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大角鹿的滅絕是因為它的角太大、太重了。可是,大象的牙不是也很大、很重嗎?為什麼大象沒有滅絕呢?大角鹿的角到底有多大?根據化石測量,其角面的寬度約3米。雄性大角鹿的角主要是用來吸引異性、交配前決斗和御敵的。大角鹿的身高可達2.5~3米,能快速奔跑逃離捕食者。它生活在300萬~7700年前,在歐亞大陸均有分布,如英國、愛爾蘭、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及中國的內蒙古、山西和河北等地。
您聽說過星尾獸和雕齒獸嗎?它們是哺乳動物,但是看起來很像爬行動物。它們遠看很像一種爬行動物——巨型駝背龜,因為它們的背上馱著一個大鐵鍋似的背殼。但近看這大鐵鍋似的背殼竟然是由許多大大小小六方形的骨片鑲嵌而成的,長在背部角質化的皮上,是一個能夠隨意活動的「盔甲」,其直徑可達2米左右,是它們的「安全保護傘」。它們是植食性哺乳動物,有小象那麼大。星尾獸體長約4米,身高約1.5米;雕齒獸體長與星尾獸相差無幾,也是4米左右,但它比星尾獸高,最高可達2.5米。星尾獸還有一條長約1米、如狼牙棒似的尾巴,這也是它防禦敵人的利器;雕齒獸的尾巴更長些,超過1米,尾巴末端有短而厚的刺,可以有力地鞭擊來犯之敵。星尾獸生活在200萬~15000年前的美洲;雕齒獸的生存年代比星尾獸晚,為3萬~8500年前,它們的分布范圍相同。星尾獸和雕齒獸可能是由於其背甲太笨重,難於逃脫古人類的捕殺而滅絕。
大角鹿
星尾獸
雕齒獸
在哺乳動物中,還有一種最醜陋、最陰險、最惡毒的殺手——吸血蝙蝠。吸血蝙蝠和其他蝙蝠一樣,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但它是唯一的以血為食的哺乳類。別看吸血蝙蝠個體很小,最大的也只有30~40克,但它們危害卻很大,因為它們以吸血為生。它們成群結隊地飛到已經熟睡的人身旁,然後靜悄悄地爬到人身體上裸露的部位,用它們那極其銳利的牙齒,輕松地將皮膚劃開,然後縮回腦袋觀察,在確認人已睡熟,便開始拚命地吸食人體的血液。因為吸血蝙蝠的唾液含有一種特別的、能夠防止血液凝固的化學物質--DSPA的酵素,它會促使血液像水一樣,被吸血蝙蝠舌下和舌兩側的溝管源源不斷地吸走,一直吸到其肚子撐圓才肯罷休。吸血蝙蝠多時,人體內的血會被全部抽干;吸血蝙蝠少時,因DSPA的酵素作用,血會像泉水一樣汩汩流出,直至流干。從而造成被害人的神秘慘死。吸血蝙蝠不但吸食人類的血,還吸食其他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血,同時還會傳播狂犬病等傳染病。萬幸的是,吸血蝙蝠不像吃蚊子的蝙蝠那樣全世界都有,它們只分布於美洲的中部和南部。不過,吸血蝙蝠也有點小「貢獻」,因為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應用它們唾液中的DSPA酵素,去化解人體中的血栓,以挽救腦中風病人垂危的生命。
吸血蝙蝠
在哺乳動物中,不僅有如此令人厭惡的吸血蝙蝠,還有憨厚、善良、美麗、人見人愛的大熊貓。如今的大熊貓主要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東緣、長江上游海拔2400~3500米山系、東南季風的迎風面地區,這里氣候溫濕,竹林生長茂盛,能給大熊貓提供豐盛的食物,是它們理想的聚居地,如四川平武、青川、北川和甘肅文縣等地。在地質歷史時期,大熊貓的棲息地比現今要廣得多,分布的高程也要低得多。北起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海拔500~700米的竹林山區均有它們的足跡。古生物學的研究表明,大熊貓生活地的萎縮和爬高,是由於古人類活動地帶的惡性擴張而引起的。如果古人類能像我們今天這樣珍愛大熊貓,那該有多好啊!大熊貓的祖先早在300多萬年前就出現了,在幾十萬年前,大熊貓進入極盛期,不過現在它是瀕危動物。大熊貓與劍齒象是同時代的生物,在這個可愛的動物群中,劍齒象滅絕了,而大熊貓是倖存者。所以,我們要格外小心地呵護它。
大熊貓
不僅陸地上生活有哺乳動物,海洋中也有,海豚就是其中之一。海豚是最聰明和最可愛的哺乳動物之一,在海洋館里它們是非常出色的「雜技演員」。有些動物學家認為,海豚在某種程度上能與人溝通。海豚的葬禮比我們人類所有的葬禮都要悲壯,它們嚴陣以待守衛著同伴的屍體,以防其他海洋食肉動物撕咬吞噬,直至屍體腐爛,才依依不捨地離去。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它們原是陸地生物,經過長期的演化,大約在5000萬年前變為了海生動物。海豚分布很廣,地球上許多海域均有它們的蹤跡。
海豹和海豚一樣,也是由陸地上生存的哺乳動物演變而來的,它們大約於2000多萬年前由陸地進入海洋生活。海豹主要分布在南極和北極海域,其他海域較少。
海豚
海獅的出現時間比海豹和海豚都晚,它大致出現於1200多萬年前。海獅在太平洋北部、美國西北部和加利福尼亞州及其以南,以及澳大利亞西南部的海域均有分布。
海豹
海獅
海牛出現的時間與海豚相當,大約在5000多萬年前出現,大致在3400萬年前進入了鼎盛期,至500多萬年前開始衰退。衰退的原因可能是氣候變化,也可能是生存競爭或者其他什麼原因。海牛主要分布在美洲和西非近海和入海河口地帶。
藍灰色的藍鯨,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哺乳動物,也是最大的動物。最大的藍鯨長33.5米,重195噸,比最大的恐龍震龍還要重65噸(震龍重約130噸),比24頭大象還要重(最大的大象重8噸)。所以,藍鯨是現代海洋中的「恐龍」。藍鯨大得超出人們的想像,它的舌頭上能站立50個人,其心臟大小如小汽車一般,如果它患血栓病,可讓小嬰兒爬進它的血管替它清理治病。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如此龐然大物,竟以小小的磷蝦為食,它能吃飽嗎?能!因為藍鯨吃磷蝦是以量取勝,它每天進食的磷蝦重達3噸左右。藍鯨用肺呼吸,群鯨呼吸時,它們噴出的奶白色的霧柱沖高可達12米,蔚為壯觀,是藍色海洋中一道極為亮麗的風景線。藍鯨是一種很長壽的哺乳動物,大約能活90歲。藍鯨們會唱歌(發音),但是它們唱歌是為哪般?為了求偶,為了相互告知前方有食物、有敵人,還是向敵人發出警告?為了呼喚家族成員保持相互間的距離,調整前進的速度,還是大家一起高歌前進?至今仍然是個謎。藍鯨在全球海洋中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於南極附近的海域,其次是北極,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較少。我國的黃海、東海和南海也有它們的蹤跡。藍鯨是最瀕危的海洋物種,早在196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就宣布禁令禁捕藍鯨。可是還有極少數國家為了其自身的經濟利益,借科研為名偷獵藍鯨。這個歷經幾千萬年長期演化而來的海洋「恐龍」值得我們人類共同來保護。
海牛
藍鯨
海象以其一對如匕首似的長牙而出名,這個「明星」既笨拙又可愛。它們大約出現在2300萬年前,然後逐漸興旺,直至史前還相當繁盛,進入史後時期迅速衰退,至今只有一種倖存,其衰退的原因尚不清楚。其主要分布在北極海域。
海獺是仰泳「明星」,它們常常仰躺在水面上隨波漂盪。海獺非常聰明,它們潛入海底尋找食物,當撈到愛吃的海螺、海蛤、海膽和鮑魚等帶殼的食品的同時,還會撿起一塊石頭,然後馬上浮上水面,一動不動地躺在水面上,將石頭掖在其肚皮的皺褶里夾緊,用前肢握住食物,往石頭上不斷地使勁撞擊,當貝殼被撞碎,它們就用舌頭舔吃殼里的肉,美餐一頓。現代的海獺生活在北太平洋寒冷的淺海區。可它們不像其他生活在寒冷海域里的哺乳動物那樣,皮下有一層厚厚的脂肪層用來防禦嚴寒。那麼,它們是怎樣禦寒呢?原來海獺靠的是超級濃密的毛來禦寒,這也說明海獺是由陸生的哺乳動物演化而來的,但它們進入海洋的時間不算太長,大概只有500萬年。海獺是一種非常聰明可愛的海生哺乳動物,可惜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它們的蹤影了。
海象
海狗和海獺一樣,也是由陸生變成海生的哺乳動物,但海狗進入海洋的時間比海獺要早得多,海獺在大約500萬年前進入海洋,而海狗早在3000萬年前就進入了海洋。海狗只在北太平洋沿岸的島嶼地區才有分布,它們是異常珍稀的物種,我們應該格外地呵護它。但是,在全世界最珍稀的海洋哺乳動物中,最迫切需要呵護的非北極熊莫屬了。
海獺
海狗
北極熊比起海狗來,可謂大名鼎鼎、家喻戶曉,它是北冰洋的「冰上之星」。可是,北極熊所面臨的滅頂之災,卻不一定人人知曉。由於全球變暖,北冰洋的冰層迅速融化,如果北冰洋的冰層有朝一日全部消融,北極熊就成了無家可歸的「孩子」,到那時北極熊如何生存呢?所以,為了北極熊、為了我們人類自己,人人都應該關注全球變暖。要不,這個興於2400萬年前、盛於500萬~1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北極熊,將葬送在我們人類的手裡!
北極熊
中華白海豚——媽祖魚
媽祖魚被稱為海上大熊貓。它和鯨魚一樣,不是魚,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媽祖魚的學名是中華白海豚。因為中華白海豚像媽祖那樣救過許多險遭海難的漁民,所以被漁民們稱為媽祖魚。媽祖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現在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和台灣海域,以福建的九龍江口和廣東的珠江口最多,在澳大利亞北部沿海、非洲的印度洋沿岸和東南亞太平洋沿岸也有零星分布。媽祖魚的存量極少,估計只剩百頭左右,我們一定要像保護國寶大熊貓那樣,保護這個具有5000萬年演化歷史的海上大熊貓——媽祖魚。
哺乳動物時代的生物多樣性很高,除了上述哺乳動物以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其他門類生物,如地球最大的螞蟻——巨蟻、世界上最大的鶴——恐鶴。
巨蟻也是個「短命鬼」,出現於4900萬年前,滅絕於4400萬年前,它們在地球上只生存了500萬年。但是,巨蟻出奇地大,其工蟻長約2厘米,最長的3厘米,而蟻後長達5.5厘米,其翼展開後長達13厘米。巨蟻捉食昆蟲,巨蟻化石目前只在德國有所發現。
恐鶴雖然是鶴,但它與鴕鳥差不多大,和鴕鳥一樣也不會飛行。鴕鳥身高2.75米,重155千克;恐鶴身高2.5米,重約130千克。恐鶴生活於2700萬~15000年前,是肉食型鶴類,主要分布在美洲。
巨蟻
恐鶴
在哺乳動物時代,被子植物異常繁盛,所以古植物學家稱它為被子植物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動物界除了哺乳動物極度繁盛以外,比較繁盛的宏觀動物還有魚類、鳥類、軟體動物等,微體生物有有孔蟲和介形蟲等。在哺乳動物時代最偉大的事件是人類的誕生。
E. 海洋動物演變的各個世紀,除了侏羅紀還有什麼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三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結束於2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300萬年前,結束於2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
F. 每個大概在什麼年代,有什麼標志性動物,和地質特點啊
【地質年代】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 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 500萬年前,結束於2 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 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G. 地球一共經歷了幾個紀什麼時候出現生物什麼時候出現動物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時期。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尚無較多的生物出現,一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帶殼的後生動物才大量出現,故把寒武紀以後的地質時代稱為顯生宙。
上面的回答了樓樓的問題哦 以下是詳細的
【地質年代】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 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 500萬年前,結束於2 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 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H. 地球各個時期的代表生物有哪些
看下面的地球地質年代表,其中有兩欄就是當時的代表性生物。
地質年代表
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4宙14代12紀。即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以後顯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共3個紀。每個地質年代單位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
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
地球大約誕生於46億年前,當時地球上沒有生物。
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類似於現在細菌的單細胞生物化石,其地質年代大約在距今36億年前。屬於元古代。
此後直到距今約25億年前,才出現了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原始藻類,地球上才出現了游離氧氣。它們是地球上所有植物的祖先。另外的單細胞生物沒有進化出光合作用能力,其中的一部分好氧生物成為現在所有動物的祖先。它們仍都是單細胞生物。
到距今約12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多細胞生物,主要是多細胞藻類植物和海洋中的多細胞動物,類似於現在的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
到距今約6億年前,地球進入古生代,在古生代震旦紀,海洋中出現了數量和種類眾多的藻類植物。進入寒武紀後,由於地球上氧氣含量劇增,發生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出現了以三葉蟲為代表的海洋節肢動物,還有鸚鵡螺、菊石、海百合等。這個時代是無脊椎動物的時代。
在距今4億多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和志留紀時,藻類植物開始進軍陸地,進化為原始陸生植物,也就是苔蘚類植物。志留紀時原始脊椎動物出現,它們是各種原始魚類,但海洋節肢動物依舊占據優勢,並開始隨著植物向陸地遷移。
在距今4.05億年至3.5億年前的泥盆紀時,低矮的苔蘚類植物已經進化為高大的蕨類植物,並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動物中出現了大量的陸生節肢動物。海洋中珊瑚、菊石、節肢動物繁盛,魚類大量出現,使泥盆紀成為魚類的時代,並開始嘗試登陸。到泥盆紀後期,最早的兩棲動物出現了。
此後是石炭紀。石炭紀距今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陸生脊椎動物進一步繁盛,兩棲動物佔到了統治地位。生活在陸上的昆蟲,如蟑螂類和蜻蜓類,是石炭紀突然崛起的一類陸生動物,它們的出現與當時茂盛森林密切相關,其中有些蜻蜓個體巨大,兩翅張開大者可達70cm。巨型馬陸、巨型蜘蛛等也出現在這一時期。
石炭紀之後是二疊紀。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9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植物中仍以節蕨、石松、真蕨、種子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了銀杏、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開始呈現中生代的面貌。動物中,魚類繼續發展;兩棲類進一步繁盛。爬行動物在二疊紀有了新發展;出現了似哺乳動物的獸孔類爬行動物。在二疊紀晚期,發生了二疊紀大滅絕事件,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0%的物種滅絕,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就是在這時完全滅絕了。由此,地球進入了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約2.5億年至6500萬年)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總體來說,整個中生代是爬行動物橫行的時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洋中的魚龍、天空中的翼龍,和陸地上各種各樣的恐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類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裸子植物仍占據著重要地位。動物中,除了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的爬行動物外,躲過了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的一部分兩棲動物仍然存在;哺乳動物出現;鳥類也進化完成。
到6500萬年前,按照最流行的說法,隨著一顆直徑約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地球生態發生巨變,包括恐龍在內的所有大型爬行動物完全滅絕,為哺乳動物的進化騰出了巨大的空間。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至今)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新生代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和新近紀和第四紀。總共包括七個世: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開花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由於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新生代時地球的面貌逐漸接近現代,植被帶分化日趨明顯,哺乳動物,鳥類,真骨魚和昆蟲一起統治了地球。
新生代中的第四紀(可劃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開始於大約二百萬或三百萬年前,具體時間並未確定,如今仍然是第四紀。第四紀有兩件大事,一件是發生大規模的冰期,一件是人類和現代動物的出現。到全新世時,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
I. 學習任務中國新生代劃分及生物界
【任務描述】 ①了解新生代地質特徵;②掌握新生代的地質時代劃分;③了解新生代生物界面貌,鑒定代表性化石。
一、新生代地質特徵
新生代古生物、古地理、古氣候、古構造較中生代均發生了重要變化。生物界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大發展為特徵,因此,新生代被稱為哺乳動物時代或被子植物時代,其中第四紀由於人類的出現和發展,稱為人類時代。古氣候的重要事件是第四紀冰川的形成(表9-2)。古地理、古構造的重要變革發生在中國古大陸的西南緣和東南緣:在西南緣由於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塊與古亞洲板塊的最終對接碰撞,導致古近紀以來青藏高原的急劇抬升(喜馬拉雅山)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在東南緣最重要的事件是大陸邊緣裂陷和弧後擴張,並形成了許多規模大、沉積厚的盆地,如渤海灣盆地、東海盆地和南海盆地,它們蘊藏了我國重要的油氣資源。
二、新生代地質時代劃分
新生代延續時間約65Ma,包括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內部進一步劃分為7個世(表9-3)。
三、新生代生物界
新生代的生物界較中生代又有了新的發展,被子植物的繁盛,哺乳動物的興起,以及人類的出現和發展,並逐漸形成了現代的生物界面貌,因此,人們又將新生代稱為被子植物時代、哺乳動物時代。
表9-2 中國冰期劃分及對比
(據閔隆瑞,2005)
表9-3 新生界地層劃分
(據全國地層委員會,2001)
(一)脊椎動物的演化
古近紀早期是古有蹄類及肉齒類(古老類型)是以植物為食的有蹄哺乳動物。與後來的有蹄類(奇蹄類、偶蹄類)相比,個體較小,齒比較原始,四肢和腳粗短,比較笨拙。包含幾個平行進化的不同類別,主要是鈍腳類、踝節類、裂齒類和恐角類等(圖9-4)。在古新世及始新世早、中期極度發展,到始新世晚期或漸新世大都滅絕。如我國古新世的Bemalambda (階齒獸),個體大小如狼。早始新世的Coryphodon (冠齒獸)。此外,亞洲特有的Anagalida (亞獸類),在我國華南有不少發現。肉齒類也是已滅絕的古老類型哺乳動物,在古近紀早期很繁盛,如始新世的Hyaenodon (鬣齒獸)。
圖9-4 古近紀哺乳動物
(據溫獻得,1998)
古近紀中、晚期奇蹄類高度發展和食肉類繁榮時期。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已基本出現。而奇蹄類是演化發展的極盛時期,大部分奇蹄類在古近紀末期滅絕。而馬卻適應得很好。雷獸類Brontotheriidae最初出現於始新世早期,到漸新世中期發展到繁盛頂峰時,但很快滅絕。兩棲犀類Amynodontidae是已絕滅奇蹄類的另一代表,到漸新世不久即滅絕。
新近紀是偶蹄類大發展和象的迅速演化時期,動物總貌與現代更為接近。偶蹄類一般每腳有2或4或個趾,腳的中軸是在第三和第四趾上,多數具有反芻功能。偶蹄類與奇蹄類都於始新世興起,但古近紀是奇蹄類的繁榮時期,而偶蹄類在新近紀大為繁盛(如長鼻類)的演化主要反映在齒及頭骨方面。由於象的演化快,分布廣(除澳洲外遍布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層劃分意義。肉食類繼續發展,奇蹄類中的馬及犀等在鑒定地層時代上仍比較重要。
漸新世的古始祖象、中新世的板齒象、上新世至更新世的乳齒象,逐漸演化為全新世的真象。著名的馬的系列演化在古近紀、新近紀也有其重要意義,到第四紀演化為真馬(圖9-5)。新近紀時食肉類也繼續發展,如狗、狼、劍齒虎等均很繁盛。
總的來講,歐亞、北美、北非的哺乳動物面貌大體一致,說明各大陸間有陸地相連,但是大洋洲情況特殊,古近紀、新近紀時只發育了無胎盤類的有袋類和單孔類,這個特點並保持至今,這是由於大洋洲大陸一直為太平洋海水所隔絕的緣故。
(二)水生無脊椎動物的更替和發展
海生無脊椎動物最主要的特點是原生動物的發展,如底棲的 Nummulites (貨幣蟲)(圖9-6 之1)和Globigerina (浮游抱球蟲)(圖9-6 之2)極為繁盛,因此許多文獻中曾將古近紀稱為貨幣蟲紀。貨幣蟲為大型原生動物,具灰質外殼,常堆積成貨幣蟲灰岩,和它們在一起的尚有Lepidocyclina (鱗環蟲)和Discocycling (盤環蟲)等重要屬種。這些原生動物大量分布於南方溫暖的淺海和濱海地區。
應指出與南方貨幣蟲等發育的同時,北方發育著硅藻Fennales (圖9-6 之3),它們是一種浮游生物,古近紀及以後各時期皆甚繁多,聚集而形成硅藻土。
此外,古近紀、新近紀還大量發育著海綿、六射珊瑚、雙殼類、腹足類、海膽等。軟體動物中,菊石類絕跡。雙殼類和腹足類仍然繁盛,它們除在海中外,也生活於河湖沼澤地帶。海生化石代表見圖9-6 之3,4,5,6,7。
陸相介形類,古近紀、新近紀時十分繁盛,在油田常被用作地層劃分和對比的重要工具。化石代表見圖9-6 之8,9,10,11,12,13。
圖9-5 馬的演化
(據Ch.Pomerol,1973,簡化)
(三)被子植物的發展及地理分區
被子植物在新生代佔主要地位並得到突發演化,裸子植物和蕨類等只佔次要地位。古近紀被子植物基本上是喬木,到新近紀,植物界已基本上由現代屬組成,並有大量的現生種。
中國古近紀、新近紀植物群有兩個發展階段。古近紀是木本植物大展階段,以木本被子植物的喬、灌木繁盛為主。新近紀是草本植物大發展階段,草本植物逐漸增多,大量的現代種屬出現。
古近紀、新近紀的植物地理分區,一般分為泛北極植物區、熱帶植物區及南極植物區。而熱帶植物區由於東西半球組成不同,有人進一步分為次一級的古熱帶植物區(東半球)和新熱帶植物區(西半球)。
泛北極植物區屬溫帶型,以落葉喬、灌木為主(圖9-7 之1,2,3,4,5,6)。我國西北、華北及東北屬於此植物區南部。熱帶植物區,由於東西兩半球組成不同,又可分為古熱帶植物區(東半球)和新熱帶植物區(西半球)。古熱帶植物區北界,大約穿過英格蘭中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波羅的海區、俄羅斯中部、鹹海、巴爾喀什湖一帶,我國南方位於此植物區的北部。區內植物群以常綠樹為主,(圖9-7 之7),也有大型蕨類。南極植物區所知不多。上述植物區的劃分至漸新世末變化不多,到新近紀,則有些變化表現在溫帶型植物群向南遷移。
圖9-6 新生代水生物脊椎動物
(據溫獻得,1998)
1.貨幣蟲(Nummulites sp.);2.抱球蟲(Globigerina);3.硅藻(Fennales);4.海扇(Pecten);5.牡蠣(Ostrea);6.田螺(Viuiparus);7.平卷螺(Planorbis);8.金星介(Cypris);9.真星介(Encypris);10.玻璃介(Candona);11.小玻璃介(Candoniella);12.土星介(Ilyocypris);13.湖花介(Limnocytthere)
圖9-7 新生代植物
(據溫獻得,1998)
1.棟(Quercus);2.山毛櫸(Fagus);3.木蘭(Magnolia);4.樺(Betula);5.楊(Populus);6.紅杉(Sepuoia);7.樟(Cinnamomun)
四、技能訓練——新生代典型化石識別
訓練目的:觀察新生代代表性化石標本,了解新生代生物界面貌。
古近紀、新近紀時,海生的雙殼類和腹足類是很繁盛的,常見的如海扇(Pecten)。海生有孔蟲在古近紀、新近紀也大量發展,經常成為造岩、造礁生物,如貨幣蟲(Num⁃mulites)。第四紀時有孔蟲仍很繁盛,但一般個體很小。除此之外,新生代時海膽、苔蘚蟲和六射珊瑚等也很發育。
古近紀、新近紀時,陸相雙殼類和腹足類極為繁盛,介形蟲、昆蟲等也甚發育。第四紀時,上述的生物類別仍然保持了典型的晚新近紀後期的面貌。
【任務】 觀察並描述下列代表性化石:Lamprotula (麗蚌),Populus (楊),Salix (柳),Magnolia (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