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夜行性動物有哪些(至少說出五種,越多越好)。
1、蝙蝠
是對翼手目動物的通稱,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嚙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現生種共有19科185屬962種。是哺乳動物中唯一具有飛行能力的類群。 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於全世界。
最小的是混合蝠,體重僅有1.9克,翼展16厘米;一些狐蝠的體重可以超過1.3千克,翼展可達1.7米。蝙蝠全身骨質輕,頭骨癒合程度較高,肩帶發達,胸骨具龍骨狀突起。後肢脛骨、腓骨退化。耳殼發達,常具發達的耳屏或對耳屏。翼膜、耳、唇等處有豐富的感覺毛。顏色多樣,大多是褐色、灰色和黑色。
2、老鼠
又稱老鼠或耗子,即鼠總科,是一種屬於嚙齒類的總科,其中含有倉鼠、沙鼠、大鼠、小鼠,以及其他親緣動物。它們廣泛分布於南極以外的各個大陸。由於難以測定各分類群之間的關系,因此也有文獻將所有鼠總科皆歸類在鼠科之下。目前依據分子種系發生學研究所作出的次分類,共有約280個屬,以及至少1300個種。
3、狼
或稱為灰狼,哺乳綱,犬科,在生物學上與狗為同一物種,為現生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物種。狼這個物種曾是地球上分布地區最廣的哺乳動物,包括北美和歐亞大陸,但如今在西歐、墨西哥與美國大部分地區已然絕跡。它們主要棲息在荒野或偏遠地區,但並不限於此。
4、鼠婦
又稱𧑓蝜、土鱉、潮蟲、葯丸蟲、團子蟲或不倒翁蟲,古時又稱伊威、蛜蝛、蜲繇、蟅,在中國某些地區亦稱之為西瓜蟲、皮球蟲。喜歡在潮濕陰暗處生活,在受到驚擾時會捲成一團,與犰狳相似。
5、貓頭鷹
是鴞形目的鳥類。鴞形目是鳥綱中的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種為夜行性肉食性動物。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相對於頭部碩大的雙目均向前是本目鳥類共有且區別於其他鳥類的特徵,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
『貳』 夜裡活動動物有哪些
1、貓頭鷹
貓頭鷹別名「鴞」,因其面貌似貓,人們一般稱它們為「貓頭鷹」。貓頭鷹喜歡自躲在樹葉間睡覺,等到夜幕降臨出覓食,是森林裡的捕鼠專家。由於貓頭鷹的眼睛長在頭部前方,不像別的鳥那樣長在兩邊,因此它們想全方位觀察四周情況時,只能不停地轉動腦袋。
2、蚯蚓
蚯蚓屬夜行性動物,白晝蟄居泥土洞穴中,夜間外出活動,一般夏秋季晚上8點到次日凌晨4點左右出外活動,它採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況下進行的。
3、蛞蝓
野蛞蝓怕光,強光下2-3小時即死亡,因此均夜間活動,從傍晚開始出動,晚上10-11時達高峰,清晨之前又陸續潛入土中或隱蔽處。耐飢力強,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條件下能不吃不動。陰暗潮濕的環境適合其生活,當氣溫11.5-18.5℃,土壤含水量為20-30%時,對其生長發育最為有利。
4、鼠婦
卷球鼠婦主要危害西紅柿、油菜等。症狀成、幼蟲危害葉片,造成缺棵,重者可食光葉肉,僅剩葉脈、葉柄。成體長9~15毫米,從褐色、灰藍色,各背甲邊緣為黃白色。多發生在沿海地區,在大連二年發生1代,以成體或幼體在地下越冬,翌年3月大量出現,此時正值菜苗階段。晝伏夜出,具負趨光性。
5、馬陸
晝伏夜出,多棲息潮濕耕地、或枯枝落葉堆、瓦礫、石堆下,行動緩慢,常成群遊行。生殖孔1對,在第2對足基部。植食性,多食腐殖質,有時也損害農作物。當受驚動時,身體常捲曲成盤狀。
『叄』 有什麼動物是夜行動物
夜行性動物(nocturnal animals):
這類動物每天的活動具有周期性,即白天休息,夜間進行攝食、生殖等活動。部分具有發光器官,對雌雄交配有所輔助。
夜行性動物包括以下種類:蚯蚓、蛞蝓、鼠婦、馬陸等濕生無脊椎動物;狼、鼯鼠、鼠等哺乳動物;鴞、鴟鵂、夜鷹等鳥類;蜥蠍類(守宮)以及多數昆蟲等均為夜行性動物。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1210406.htm
『肆』 夜行動物有什麼動物
1、濕生無脊椎動物:蚯蚓、蛞蝓、鼠婦、馬陸等;
2、哺乳動物:狼、鼯鼠、鼠等;
3、鳥類:鴞、鴟鵂、夜鷹等;
4、蜥蜴類(守宮)和昆蟲:蜥蜴類(守宮)以及多數昆蟲等均為夜行性動物。
夜行原因:
1、夜行性動物是一種避敵行為,避過有較多獵食者活躍的時間,從而減少被捕獵的機會。避開日間猛烈的陽光也是生物選擇夜行性的一大因素,特別是在沙漠生活的生物,就會為了減少散失身體的水份而選擇於晚間活動。夜行性也有助生物適應較好的滲透調節。
不少物種一般於日間活動,但在特別的季節或活動時則展現出夜行性。例如不少海鳥及海龜會在繁殖季節時,於晚間到達繁殖場所,以減少它們及子女們被捕獵的機會。
2、夜行性動動常展現出發達的聽覺及嗅覺系統,並有特別用以適應晚間活動時,低光環境下的特別視覺系統。一些動物如貓等,擁有同時適應日間或晚間活動光照度差異大的眼睛,因此日間與晚間時間均可活動;但嬰猴科或蝙蝠等則受限於視覺系統而只能於晚間活動。
『伍』 有哪些動物是夜間出行的盡量列舉多點···
1、蝙蝠
蝙蝠是翼手目動物,是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現生物種類共有19科185屬961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於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間覓食。
2、鼠婦
鼠婦又名鼠負、負蟠、鼠姑、鼠黏、地虱等,全世界有150種以上,多為廣布的世界性種。它們身體大多呈長卵形,從海邊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們的分布。
3、馬陸
馬陸也叫千足蟲、千腳蟲、秤桿蟲。長約20~35毫米,暗褐色,背面兩側和步肢赤黃色。馬陸能噴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馬陸在世界上約10000種。
4、狼
狼,共46個亞種,體型中等、勻稱,四肢修長,趾行性,利於快速奔跑。以食草動物及嚙齒動物等為食。棲息於森林、沙漠、山地、寒帶草原、針葉林、草地。除南極洲和大部分海島外,分布全世界。
5、貓頭鷹
貓頭鷹,總數超過130餘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種為夜行性肉食性動物,食物以鼠類為主,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別名神貓鷹。
『陸』 那些是夜行動物
包括以下種類:蚯蚓、蛞蝓、鼠婦、馬陸等濕生無脊椎動物;狼、鼯鼠、鼠等哺乳動物;鴞、鴟鵂、夜鷹等鳥類;蜥蠍類(守宮)以及多數昆蟲等均為夜行性動物。
夜行是為了躲避天敵或炎熱的環境。
『柒』 晝.夜行性動物分別有哪些
晝行性動物有靈長類、有蹄類和蝴蝶、禽類等,夜行性動物有家鼠、蝙蝠和蛾類等。
夜行性動物每天的活動具有周期性,即白天休息,夜間進行攝食、生殖等活動;部分具有發光器官,對雌雄交配有所輔助;晝行性動物適應於在白天的強光下活動。
夜行動物類別:
1、濕生無脊椎動物
蚯蚓、蛞蝓、鼠婦、馬陸等
2、哺乳動物
如:狼、鼯鼠、鼠等
3、鳥類
如:鴞、鴟鵂、夜鷹等。
4、蜥蜴類(守宮)和昆蟲
蜥蜴類(守宮)以及多數昆蟲等均為夜行性動物。
(7)哪些動物是夜行擴展閱讀:
動物夜行的原因:
無論晝行性動物還是夜行性動物,兩者都是根據光照持續時間長短來安排它們活動。動物選擇夜行,是緣於對生存環境的恐懼,是一種避敵行為。這是夜行性動物與晝行性動物相區別的根由。
夜行性動物之所以會在夜晚出沒,有些是因為捕食的動物也在夜晚出沒,有些則是有靈敏的感官,適合在晚上出沒;夜行性動物也有雜食性和草食性的,並不都是肉食性,但是它們仍然具備良好的感官,或高度的警覺性。
『捌』 夜間飛行的動物有哪些
夜間飛行的動物有:夜鷹、蝙蝠、貓頭鷹、鼠狐猴、美洲獾、蜥蜴類(守宮)以及多數昆蟲等均為夜行性動物。其中,夜行性哺乳動物起源於中生代的夜行性哺乳類,多為色盲,由於適應夜間生活,晶狀體大而無色,視覺敏銳,嗅覺發達。
1、夜鷹:
夜鷹,鳥類,全世界共89種,我國有7種,有時也包括美洲夜鷹亞科的種類(參閱美洲夜鷹條),甚至指整個夜鷹目的種類。真正的夜鷹除紐西蘭及大洋洲的一些島嶼外,幾乎分布在全世界的溫帶和熱帶區。有灰、褐或紅褐的保護色。食會飛的昆蟲,夜間在飛行中將其捕食。
2、蝙蝠:
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嚙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現生物種類共有19科185屬961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於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憩息,夜間覓食。
3、貓頭鷹:
鴞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鳥被叫做貓頭鷹,總數超過130餘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種為夜行性肉食性動物。
該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布,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別名神貓鷹。
4、鼠狐猴:
鼠狐猴為靈長目,猴科(或倭狐猴科)鼠狐猴屬,學名Microcebusmurinus。鼠狐猴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南沿岸潮濕林地和草叢中,而另一類(M.rufus)則產於該島東部和北部。
群居,晚上活動和覓食。小鼠狐猴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南沿岸潮濕林地和草叢中,而另一類(M.rufus)則產於該島東部和北部。
『玖』 夜行動物有哪些
常見的夜行性動物有豹子、壁虎、蚯蚓、棕櫚蝮、貓頭鷹、浣熊、灰狼、蝙蝠、紅熊貓、蛞蝓、鼠婦、馬陸、紅眼樹蛙、鼯鼠、慢性懶猴、老鼠、鴞、月神蛾、鴟鵂、蜥蜴、螢火蟲等。
夜行動物有哪些
夜行動物每天的活動具有周期性,白天在隱蔽的地方休息,夜間進行攝食、生殖等活動,部分動物具有發光器官,對雌雄交配有所幫助。
夜行動物的生活習慣一方面是緣於對生存環境的恐懼,是一方面是本身的避敵行為,避過強烈的日光或是有較多獵食者活躍的時間。
夜行性動物有雜食性,也有草食性的,不一定都是肉食性,有些動物夜晚出沒是因為它們的食物也在夜晚出沒,有些則是因為有靈敏的感官,適合在晚上出沒。
『拾』 夜行動物有什麼動物 哪些動物是夜行動物
1、夜行的動物有蝙蝠,貓頭鷹,馬陸等。
2、夜行性動物之所以會在夜晚出沒,有些是因為捕食的動物也在夜晚出沒,有些則是有靈敏的感官,適合在晚上出沒;夜行性動物也有雜食性和草食性的,並不都是肉食性,但是它們仍然具備良好的感官,或高度的警覺性。
3、動物選擇夜行,是緣於對生存環境的恐懼,是一種避敵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