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草原上的動物有哪些
草原上包含的動物有:
蒼蠅、蚊蟲、鳥、老鼠、兔子、豬、狗、蛇、鷹、馬、牛、羊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食物鏈,再加上微生物等分解者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拓展資料:
草原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種,分為熱帶草原、溫帶草原等多種類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植被類型。草原的形成原因是土壤層薄或降水量少,草本植物受影響小,使植物無法廣泛生長。
中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草原總面積將近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0%,為現有耕地面積的3倍。如果從中國的東北到西南劃一條斜線,也就是從東北的完達山開始,越過長城,沿呂梁山,經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東麓為止,可以把中國分為兩大地理區:東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區,離海洋較近,氣候溫濕,大部分為農業區;西北部分多為高山峻嶺,離海洋遠,氣候乾旱,風沙較多,是主要的草原區。
『貳』 中國有哪些草原
1、新疆伊犁草原
伊犁草原也被稱為「那拉提草原」,那拉提為「最先見到太陽的地方」的意思。那拉提草原是於第3紀古洪積層上發育的中山地草場,草原的東南連接著那拉提高嶺,勢如屏障。
西北方向沿鞏乃斯河上游谷地斷落,草原內山泉密布,河溪縱橫。同時,伊犁草原又與新疆其他的草原一樣,草原不僅與荒漠對峙,而且還與雪峰對峙,從而產生一種豐富而復雜的立體的美感。
2、西藏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在藏語中為「黑河」的意思,草原整體呈西高東低傾斜,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多丘陵、盆地,東部屬河谷地帶,多高山峽谷,氣候要好於草原的中西部,所以,也是藏北僅有的農作物產區。
藏北草原是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為現代文明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原始淳樸的樂園。
3、川西高寒草原
位於四川甘孜州中部,以理塘、甘孜、新龍、白玉、巴塘草原為核心面積達7萬平方公里。草地海 拔3800-4500米,山原和丘狀高原地貌發育充分,平坦寬闊。
4、祁連山草原
祁連山的平均山脈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間,高山積雪形成的碩長而寬闊的冰川地貌奇麗壯觀。
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稱為雪線,祁連山的雪線之上,常常會出現逆反的生物奇觀。在淺雪的山層之中,有名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狀蠶綴,還有珍貴的葯材——高山雪蓮,以及一種生長在風蝕的岩石下的雪山草。
5、金銀灘草原國家
位於青海省海晏縣境內。東距省會西寧100公里、南距青海湖28公里,佔地570平方公里。西部與寶山和青海湖相臨,北、東部是高山峻嶺環繞,南部與海晏縣三角城接壤,方圓1100平方公里,有麻皮河和哈利津河貫穿。
『叄』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大草原嗎它們的現況如何
中國最美七大草原
呼倫貝爾東部草原
呼倫貝爾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地處東經115°31′—126°04′,北緯47°05′—53°20′,轄世界著名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富有森林自然寶庫之稱的大興安嶺於一體,北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接壤,西同蒙古國交界。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國境線長達1723公里。如果把祖國的版圖比作啼晨報曉的雄雞,那麼呼倫貝爾就是雄雞冠上的一顆明珠。
呼倫貝爾總人口269.6998萬人,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區。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漢等35個民族在這里和睦聚居,這里的許多少數民族仍繼承和保留著各自的文化遺風和生活習俗。浩瀚森林覆蓋著的大興安嶺由北向南,縱貫於中部,成為呼倫貝爾東西部的天然分界線。東側是黑土平原—松嫩平原,西側是著名草原之一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廣袤無垠,未受污染,被稱之為「綠色凈土」,也被人譽之為「北國碧玉」。以牧草為主的植物多達1300餘種,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觀。大興安嶺林海無邊無際,風姿雋秀。地面擁有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棲息著400多種獸類和禽類。地下則蘊藏著40餘種礦產。新世紀的呼倫貝爾,無論無垠綠土,還是碧水藍天;無論胡馬長嘶,還是雪漫河山。它都渾然天成,到這里旅遊度假,您會發出「天上人間」的感嘆,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伊犁草原
無論是聲名在外的那拉提,還是後起之秀的唐不拉,抑或是傳統的牧場鞏乃斯,伊犁草原均展現出超然絕美的氣質與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爾不群,逶迤千里,生機無限。
那拉提草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源縣東部,即新源縣那拉提鎮鏡內。那拉提意為「最先見到太陽的地方」。
那拉提草原地處楚魯特山北坡,發育於第3紀古洪積層上的中山地草場,東南接那拉提高嶺,勢如屏障。西北沿鞏乃斯河上游谷地斷落,地勢大面積傾斜,山泉密布,溪流縱橫。
緣山腳沖溝深切,河道交錯,森林茂密。那拉提年降水量可達800毫米,有利於牧草的生長,載畜量很高。在歷史上,那拉提草原就有「鹿苑」之稱。這里也是鞏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場。
那拉提草原系亞高山草甸植物。中生雜草與禾草構成植株高達50-60厘米,覆蓋度可達75-90%。仲春時節,草高花旺,碧茵似錦,極為美麗。這里還生長著茂盛的細莖鳶尾群系山地草甸。
錫林郭勒草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境內,面積107.86萬公頃,198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
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境內最有代表性的叢生禾草棗根莖禾草(針茅、羊草)溫性真草原,也是歐亞大陸草原區亞洲東部草原亞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護區內生態環境類型獨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並能全面反映內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生態過程。目前,區內已發現有種子植物74科、299屬、658種,苔蘚植物73種,大型真菌46種,其中葯用植物426種,優良牧草116種。保護區內分布的野生動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區系特點,哺乳動物有黃羊、狼、狐等33種,鳥類有7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鸛、大鴇、玉帶海雕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大天鵝、草原雕、黃羊等21種。本區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在草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佔有重要的空間位置和明顯的國際影響。
鄂爾多斯大草原
鄂爾多斯草原最吸引人的當屬獨特的自然風光,同時並存有大面積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個大小湖泊。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襯下,天空純凈明亮、草地遼闊壯麗、空氣清新、牛羊成群,對久居都市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那麼遙遠而親切。鄂爾多斯草原,正是鑲嵌在這片廣闊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2003年,內蒙古宏勝達建築公司著手調研、策劃、論證,准備興建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經杭錦旗及錫尼鎮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3月開始正式興建,同年8月初正式交付運營,短短兩年,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不僅已經成為響譽中外的特色旅遊景區,並且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無限福音。到目前為止,該景區用於牧民補貼、征地、修路、大本營建設及配套設施、廣告宣傳、旅遊促銷、員工培訓等共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資金來源全部為企業自籌。鄂爾多斯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神奇的傳說和一句「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的廣告語譽滿全球。鄂爾多斯草原以其寬闊的胸懷、一望無際的自然屬性和藍天。綠草、白雲、羊群的優美意境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鄂爾多斯草原的真實寫照。
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地處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距杭錦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錫尼鎮9公里。東距世珍日旅遊區70公里,北距夜鳴沙旅遊區80公里,自然形成黃金旅遊一條線。這里被銀川市、烏海市、臨河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榆林市和鄂爾多斯市所擁抱。控制面積30平方公里,核心區由一個蒙古大營和100多個蒙古包組成的蒙古包群:設計獨特,別具一格。按功能區劃分為歌舞表演、餐飲娛樂區,住宿休息區、騎馬射箭動動區、洽談會務區、廟宇、敖包祭祀區、體驗蒙古民族風俗休閑區等;景區日接待能力上千人,過夜留宿接待力300餘人。天時的特色加上人性的管理和優質服務,使鄂爾多斯的發展象翱翔的雄鷹、騰飛的駿馬!美麗的鄂爾多斯草原永遠張開熱情豪放的臂膀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川西高寒草原
這里所說的川西包括了雅安及西邊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條民族遷徙的走廊,也是自古以來漢藏彝等民族交流通商的要道所在地,也是世人尋找的香格里拉核心區。筆者在2002年出版的《香格里拉之旅》中曾為康定取了一個名字叫香格里拉之門,進了康定,香格里拉就不再遙遠。
自漢朝起,茶葉和馬匹就是漢藏地區重要的交易商品,其路線是:成都→臨邛(今邛崍) →雅安→嚴道(今滎經) →翻過大相嶺至旄牛縣(今漢源縣)渡過大渡河到達磨西和木雅草原(今塔公、新都橋一帶),然後從川藏南路或北路去到西藏青海或者尼泊爾,這就是世所聞名的茶馬互市,其所經道路被史家和學者命名為茶馬古道,為這一道路命名的是雲南學者李旭先生,他曾花了5年的時間重走了茶馬古道。
沿古道行進是一件頗有歷史意義的旅程,除少部份路藏於山中被棄用,大部份路段便是今天公路所在。
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便是今雅安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便是川西高原,二郎山兩邊雖相隔數十千米卻有著大相徑庭的氣候,很多時候東面陰雨綿綿而二郎山以西卻是麗日晴天。如果要深入體驗康藏文化與風情,那最好是去到關外,所謂關外是康巴人對於自然地理的一個表述,也就是出康定往北翻過高高的折多山便是到了關外。關外是更為雄奇俊美的天地,草原遼闊,雪山高聳,牧歌悠揚,藍天下是盛開的喜悅的心靈之花。
川西高原的主體民族除雅安有大量的漢族外,其餘大部份居民是康巴藏族。藏族在形成過程中歷經數百年的歲月,至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藏族人們也就是在那時成為一個有共同文字與信仰的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的繁衍,創造了燦爛的藏族文化,但由於山高路險加上當時各部族與種姓間有一些土著語言,因而在藏語發音上有很大區別,故而依據方言的不同,藏族分為拉薩方言區、安多方言區和康方言區,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份便屬於康方言區。康方言區的人自稱康巴,巴中康方言里的意思與漢語的人大致相同。民間流傳著一句著名的話:「康巴人能走路就會跳舞,能說話就會唱歌。」走進川西高原將會是一次歌舞之旅。
川西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流,長江的源頭及主要支流在這里孕育古老與神秘的文明,大渡河、雅礱江和金沙江帶著雪山草地的氣息由北向南流淌。由青藏高原山脈的走向也大至由北向南延伸,在地理上我們一般將這一地帶稱作橫斷山區。關於橫斷山區我會在地理一節中會作專門講述。地理與氣候原因促成了這一方土地獨特的景觀和復雜的高原氣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真實寫照。
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東鄰昌都地區,南接拉薩、林芝、日喀則三地市,西與阿里地區相連。
那曲藏語意為「黑河」;整個地區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懷抱之中,西邊的達爾果雪山,東邊的布吉雪山,形似兩頭猛獅,守護著這塊寶地。這片總面積達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們常說的羌塘。整個地形呈西高東低傾斜,西高,中平,東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遼闊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其間。東部屬河谷地帶,多高山峽谷,是藏北僅有的農作物產區,並有少量的森林資源和灌木草場,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間,氣候好於中西部。
那曲地區屬亞寒帶氣候區,高寒缺氧,氣候乾燥,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0.9℃至-3.3℃,年相對濕度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852.6-2881.7小時,全年無絕對無霜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間,是乾旱的刮風期,這期間氣候乾燥,溫度低下,缺氧風沙大,延續時間又長,5至9月相對溫暖,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期間氣候溫和,風平日麗,降雨量佔全年的80%,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約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這個季節,這時的草原一片青綠,萬物茂盛,人歡畜旺。
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鎮是青藏公路的必經之路,又是西藏對外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每年8月(藏歷6月)舉辦的賽馬節是藏北草原的盛會,屆時,旅遊觀光的遊客、四面八方的牧民、各地的商販等雲集此處。旅遊者可以領略藏北草原的自然風光、節日氣氛和民族風情,還可以參觀游覽藏北名寺孝登寺。在那曲地區境內,遼闊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無人區,都會給旅遊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望無際的無人區,棲息著野氂牛、藏羚、野驢等許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給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藏北宰湖納木錯位於拉薩市的當雄與那曲地區的班戈縣之間,每年都有許多前來轉湖的遊客和信徒。
那曲鎮是被西藏列為開放的旅遊區之一。每年8月是藏北的黃金季節,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在此舉行,觀光群眾、各業商販、嘉賓遊客紛紛雲集而來。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藍天、白雲、彩虹、牛羊和綠色織就的錦緞畫,旅遊者都會在這里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祁連山草原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祁連山是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嶺和谷地組成,一般海拔3000-5000米,主峰海拔5547米。愛受高原寒冷氣候的影響,祁連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終年積雪,形成的冰川達2859條,總面積1972.5平方公里。冰雪融化成為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56條內陸河流的源頭。年徑流量72.6億立方米,是河西人民賴以自下而上的命脈,是這里經濟文化繁榮的基本保證。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武威、張掖兩地區和金昌市部分地區,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120公里,總面積2653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祁連山水源涵養林、草原植被。區內有高等植物1044種,水源涵養林主要樹種是青海雲杉、祁連圓柏,以及零星的山楊和樺木;灌木主要有金露梅、箭葉錦雞兒、吉拉柳等。林地面積約111000公頃,森林覆蓋率較低,但是在整個乾旱區域內,卻顯得異常重要和珍貴。正是由於祁連山森林的存在,才使得冰川融水及降雨蓄存下來,緩慢地補給江河,起了調節徑流、削減山洪、保證年徑流量相對穩定的作用。對水源林的重要作用,古人早有清楚的認識,把它概括為"雪山千仞,松杉萬本,保持水土,涵源吐流"。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有獸類58種,鳥類140多種,兩棲、爬行類13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白唇鹿、野驢、野氂牛、盤羊、雪豹、斑尾榛雞等幾十種。這里還是我國珍貴葯用動植物麝的重要產地之一。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具有獨特而典型的自然生境和動植物區系,有極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傑欣 2009-07-17 18:29:10 我國草原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草原總面積將近4×108 hm2,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0%,為現有耕地面積的3倍。如果從我國的東北到西南劃一條斜線,也就是從東北的完達山開始,越過長城,沿呂梁山,經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東麓為止,可以把我國分為兩大地理區:東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區,離海洋較近,氣候溫濕,大部分為農業區;西北部分多為高山峻嶺,離海洋遠,氣候乾旱,風沙較多,是主要的草原區。
我國草原一般可以劃為五個大區:東北草原區、蒙寧甘草原區、新疆草原區、青藏草原區和南方草山草坡區。
東北草原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的東北部,面積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
蒙寧甘草原區包括內蒙古、甘肅兩省區的大部和寧夏的全部,以及冀北、晉北和陝北的草原地區,面積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30%。本區大多為高原地帶,如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等。本區氣候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濕多雨,春秋氣候多變。其中的牧草種類豐富,優良牧草有200多種,如羊草、披鹼草、雀麥草、狐茅、針茅、早熟禾、野苜蓿、冷蒿等。牲畜主要有牛、馬、綿羊、山羊和駱駝等。內蒙古草原是本區的主體,包括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和鄂爾多斯草原等。
新疆草原區北起阿爾泰山和准噶爾界山,南至昆侖山與阿爾金山之間,面積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2%。本區距海洋十分遙遠,周圍高山環聳,海洋氣流難以到達,因而乾燥少雨。牧草種類有羊茅、狐茅、鴨茅、苔草、光雀麥、車軸草等。主要牲畜有新疆細毛羊、三北羔皮羊、伊犁馬等。
青藏草原區位於我國西南部,北至昆侖山和祁連山,南至喜馬拉雅山,西接帕米爾高原,包括青海、西藏兩省區的全部和甘肅的西南部,以及四川和雲南兩省的西北部等,面積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32%,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原草原區,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盛產氂牛、藏羊、黃牛等
『肆』 中國有哪些野生動物
中國野生動物有:大熊貓、華南虎、中華鱘、野氂牛、中華秋沙鴨等等。
1.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隻,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截止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隻。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經過進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仍然劃分為食肉目,發怒時危險性堪比其它熊種。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
2.華南虎
華南虎 拉丁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廈門虎,南中國虎)。於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Ⅰ保護名單,亦稱「中國虎」,華南虎頭圓,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較長,胸腹部雜有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黃色並布滿黑色橫紋。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條紋,條紋的間距較孟加拉虎、西伯利亞虎的大,體側還常出現菱形紋,在亞種老虎中體型較小。
華南虎以草食性動物野豬、鹿、狍等為食,是中國的十大瀕危動物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紅色物種名錄極度瀕危,在野外已滅絕。
3.中華鱘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體長平均約40厘米,最長達130厘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1]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
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4.野氂牛
野氂牛(拉丁學名:Bos mutus),是家氂牛的野生同類,四肢強壯,身被長毛,胸腹部的毛幾乎垂到地上,可遮風擋雨,舌頭上有肉齒,兇猛善戰。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為青藏高原特有牛種,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棲息於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是食草動物,分布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
5.中華秋沙鴨
中華秋沙鴨(學名:Mergus squamatus)為鴨科秋沙鴨屬的鳥類,俗名鱗脅秋沙鴨,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嘴形側扁,前端尖出,與鴨科其它種類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腳紅色。雄鴨頭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鏡;頭頂的長羽後伸成雙冠狀。脅羽上有黑色魚鱗狀斑紋。
出沒於林區內的湍急河流,有時在開闊湖泊。成對或以家庭為群。潛水捕食魚類。分布於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河北、長江以南等地,主要棲息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秋沙鴨
網路-野氂牛
網路-中華鱘
網路-華南虎
網路-大熊貓
『伍』 中國那裡的野生動物種類最多
在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中,這里多種絕跡多年的野生動植物重新回到沙漠中:天鵝、野兔、胡楊等 100多種絕跡多年野生動植物再次出現,2013年甚至來了 70-80隻灰鶴,2014年又出現了成群的紅頂鶴……
從1988年到2016年,庫布其的沙塵暴從每年50次減少到每年1次,降雨量從每年不足100毫米增加到每年456毫米,生物種類也從不足10種增加到530種,甚至多種絕跡多年的野生動植物也重新回到沙漠中。
庫布其沙漠的滄桑巨變,正是我國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加強荒漠化防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案例和生動實踐。30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億利集團等當地企業、公眾和社會組織通力合作,對庫布其沙漠進行了科學治理。
據評估,共計修復綠化沙漠969萬畝(約64.6萬公頃),固碳1540萬噸,涵養水源243.76億立方米,釋放氧氣1830萬噸,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價值3.49億元,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帶動當地民眾脫貧10.2萬人,提供就業機會100多萬人(次)。
庫布其沙漠從祖國正北方的一塊「黃褐斑」變成了一枚「綠寶石」。
經過近30年的艱辛治沙,庫布其沙漠出現了幾百萬畝厘米級厚的土壤跡象,改良出大規模的沙漠土地,初步具備了農業耕作條件,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明顯恢復。
鄂爾多斯市:野生動物1500多種、野生植物400多種
據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王林和說,鄂爾多斯市動物區系的主體由中亞型的草原和荒漠動物群組成,屬於古北界-中亞亞界-蒙新區-西部荒漠亞區。
鄂爾多斯市有野生動物1500多種,主要有:狼、沙狐、赤狐、草兔、石雞、蒙古兔、刺蝟、岩羊、遺鷗、蓑羽鶴、蒼鷺、大白鷺、白琵鷺、赤麻鴨、綠頭鴨、反嘴鷸、風頭麥雞、林鷸、斑嘴鴨、白天鵝、赤膀鴨、環頸雉、鷗嘴噪鷗、白翅浮鷗、棕頭鷗、黑翅長腳鷸、貓頭鷹等。其中獸類6目、13科、34屬、40多種(嚙齒目19種、翼手目2種、食蟲目4種、偶蹄目3種、兔形目1種);兩棲類1目、2科、4種;爬行動物3目、4科、13種;鳥類15目、30科、100多種;昆蟲14目、138科、1000多種。
東部有黃羊、刺蝟、艾鼬、黃鼬、赤狐、兔猻等典型草原動物,爬行類中的白條錦蛇、麗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為優勢種。西部主要有原羚、子午沙鼠、短耳倉鼠、羽尾跳鼠、五趾心顱跳鼠、三趾跳鼠、虎鼬、沙狐和大耳蝟等。由於荒漠中輻射熱量大,借地溫孵化的沙生蜥蜴異形繁多,代表種有荒漠麻蜥、密點麻蜥。
王林和說,鄂爾多斯市植物區系屬於歐亞草原區亞洲荒漠區,總屬於泛北植物區域,東部與中國華北森林區為鄰,東南部與黃土高原區銜接,西與阿拉善荒漠區相接。
全市野生植物中有飼用植物496種,分屬46科、178屬;觀賞、園林綠化植物50種,分屬14科、26屬;芳香、化工原料植物53種,分屬22科、35屬;澱粉及釀造原料植物32種,分屬9科、14屬;油料植物15種,分屬9科、12屬;野果類植物7種,分屬5科、5屬;纖維植物29種,分屬8科、16屬;主要蜜源植物50種,輔助蜜源植物402種,有毒蜜源植物9種,分屬78科、234屬;珍稀植物10種,分屬5科、8屬。
主要野生植物有:四合木、半日花、沙冬青、沙地柏、甘草、烏拉爾甘草、綿刺、蒙古扁桃、檸條錦雞兒、柳葉鼠李、柴胡、野枸杞、油松、側柏、黃榆、山桃、山杏、沙棘、黃刺玫、沙柳、檜柏、杜松等400多種。鄂爾多斯市盛產中草葯材,可入葯品種378種,採集收購的有112種。甘草、麻黃草、銀柴胡、遠志為地道葯材,「梁外甘草」聞名中外,杭錦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烏審旗是我國甘草資源主要基地之一。年產甘草200萬公斤、麻黃1000萬公斤,是鄂爾多斯市的優勢產品。
據了解,自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實施以來,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0年,全市共建立自然保護區10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7處,旗級自然保護區1處。
鄂爾多斯市沙柳與檸條種植面積(截至2016年底數據):
杭錦旗:共有野生動物24目33科59種
經過野外調查和資料查閱,杭錦旗共有野生動物24目33科5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共計7目8科15得,一級保護動物有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11種,三有「動物」(指有益的、有重要經濟價值和重要科學價值的)共計17目25科44種。
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鴇、金雕、遺鷗;二級保護動物有長耳鴞、雕鴞、白琵鷺、白額鶴、鴛鴦、天鵝(所有種),其它鷹類有隼類、灰鶴、蓑羽鶴;三有動物有草兔、沙狐、雉雞、沙雞、鴻雁。
達拉特旗:共有脊椎動物188種、198種野生動物種
經過野外調查和資料查閱,全旗共有脊椎動物188種,隸屬於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5綱,其中物種數最多的是鳥類148種,隸屬於17目41科,獸類有5目10科29種;爬行類有2目3科9種;最少的是兩棲類,只有l目2科4種。
在達拉特旗的198種野生動物種中,有國家I級、Ⅱ級保護野生動物19種,其中18種為為鳥類,1種為獸類。其中國家I級重點動物2種,全部為鳥類,分別是黑鸛、大鴇,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7種,其中鳥類有16種,分別是大天鵝、小天鵝、白琵鷺、鴛鴦、疣鼻天鵝、鴻雁、赤麻鴨、野鴨、漁鷗、翹鼻麻鴨分布於全旗沿黃河濕地及烏蘭淖爾水庫等濕地,蒼鷹、燕隼、灰背隼、紅隼、黃爪隼、蓑羽鶴、灰鶴、雕鶚、縱紋腹小鶚、短耳鶚、長耳鶚,狐狸、環錦雉、灰斑鳩、斑翅山鶉和1種獸類草原斑貓,分布於全旗范圍內。
『陸』 熱帶大草原上有很多野生的動物嗎去那裡玩需要注意一些什麼事項呢
在熱帶大草原上有很多種類的野生動物,而且大部分野生動物都適合在熱帶大草原上生存。但是要去這些地方旅遊,首先要注意紫外線防護,同時人身安全也一定要保護好。
熱帶大草原是一個比較原始,受人喜歡的地方,在大草原上旅遊,能夠感受到來自原始自然風景的風光,能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一、熱帶大草原適合野生動物生存
熱帶大草原由於環境濕度溫度非常適合野生動物生存,所以在這些地方大量聚集了很多種類的野生動物,甚至能夠促使野生動物在這些地方繁殖生存熱帶大草原像是個大環境、大家庭能夠包容和容納許許多多的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更適合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而且這在大草原很少被人們現代科技污染,所以也就適合這些野生動物生存。
『柒』 中國四大草原
01 中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四大草原分別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新疆伊犁草原、西藏那曲高寒草原。草原上真是體現了風吹草低見牛羊。
02
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由呼倫湖、貝爾湖而得名。這里被人們盛贊為北國碧玉,人間天堂。
03
新疆伊犁草原,其中在新疆伊犁草原最出名的是那拉提草原,在維語中那拉提意為「最先見到太陽的地方」,這里地域廣闊、水草豐美。
04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錫林郭勒系蒙古語,意為丘陵地帶的河,其中草原的野生動物有很多,而且還有國家級保護動物比如黃羊、隼等。
05
西藏那曲高寒草原,那曲藏語意為「黑河」;那曲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那曲草原主要由小嵩草組成,那曲草原雖然因高寒著稱,因為鮮有人為干擾,所以草原的自然面貌保存的是最好。
『捌』 中國的幾大草原是哪幾處
中國的六大草原是伊犁草原(新疆)、錫林郭勒草原(內蒙古)、川西高寒草原(四川)、那曲高寒草原(西藏)、祁連山草原(青海、甘肅)、呼倫貝爾草原(內蒙古)。
1、伊犁草原(新疆)
呼倫貝爾大草原廣袤無垠,未受污染,被稱之為「綠色凈土」,也被人譽之為「北國碧玉」。以牧草為主的植物多達1300餘種,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觀。地面擁有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因為水草豐美,尤其適合發展畜牧業,純正的草原是優質奶源的源頭,所以成為各大奶業品牌競相追逐之地,聽說伊利就在這里率先建立了黃金奶源基地(聽說他們還在新疆天山還有錫林郭勒都建有天然牧場,令人瞠目結舌)。新世紀的呼倫貝爾,無論無垠綠土,還是碧水藍天;無論胡馬長嘶,還是雪漫河山。它都渾然天成,到這里旅遊度假,您會發出「天上人間」的感嘆,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玖』 中國有哪四大草原分別的特點是什麼
我國最著名的四大草原分別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新疆伊犁草原、西藏那曲高寒草原。
四大草原水草豐茂,牛羊成群,畜牧業發達。這里的乳畜產品物美價廉,質地優良,大量出口海外。如今,這里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1] 總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天然草場面積佔80%。這里地域遼闊,3000多條縱橫交錯的河流,500多個星羅棋布的湖泊,一直延伸至松濤激盪的大興安嶺。
呼倫貝爾草原四季分明,被世人譽為世界美麗的花園。呼倫貝爾草原年平均溫度0℃左右,無霜期85~155天,溫帶大陸性氣候,屬於半乾旱區,年降水量250~350mm左右,年氣候總特徵為: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年溫度差、日期溫差大。能種植春小麥、馬鈴薯及少量蔬菜。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中國當今保存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有鹼草、針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種營養豐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國之稱。呼倫貝爾大草原也是一片沒有任何污染的綠色凈土,出產肉、奶、皮、毛等畜產品備受國內外消費者關注,連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它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同時這里也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是個風光優美、景色宜人的地方,那裡有一望無際的綠色,有延綿起伏的大興安嶺,還有美麗富饒的呼倫湖和貝爾湖。這里被人們盛贊為北國碧玉,人間天堂。
伊犁草原
無論是聲名在外的那拉提,還是後起之秀的唐不拉,抑或是傳統的牧場鞏乃斯,伊犁草原均展現出超然絕美的氣質與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爾不群,逶迤千里,生機無限。
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高山河穀草原之一,風景區總面積達800平方公里,是國家「AAAAA」級旅遊風景區。即使到了隆冬時節,那拉提也別有一番意趣和情致。到那裡滑雪或乘坐馬拉爬犁,可盡享北國草原風情的樂趣。
錫林郭勒草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境內,面積107.86萬公頃,198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
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藏語意為「黑河」;整個地區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懷抱之中,西邊的達爾果雪山,東邊的布吉雪山,形似兩頭猛獅,守護著這塊寶地。這片總面積達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們常說的羌塘。整個地形呈西高東低傾斜,西高,中平,東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遼闊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其間。東部屬河谷地帶,多高山峽谷,是藏北僅有的農作物產區,並有少量的森林資源和灌木草場,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間,氣候好於中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