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植食性海洋動物都有哪些

植食性海洋動物都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9 19:43:35

① 海洋生物有哪幾類生態類群並簡述上述幾類生物生態特點及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三大類: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
浮游生物:① 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動能力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
② 絕大多數個體很小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 結構。
③ 種類繁多、數量很大、分布又很廣幾乎世界各海域都有。
作用: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生產者,是食物鏈的基礎環節,在海洋生態系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為海洋中的生命活動提供了能量。其生長繁殖除主要受到自身生物學特性影響外,還受到周圍環境因素如海流、擾動、溫度、鹽度、營養鹽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響。浮游動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生態類群,種類組成繁殖、數量大、分布廣,有著極其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浮游動物通過捕食作用控制浮游植物的數量,同時作為魚類等高層營養者的餌料,其數量變化可以直接影響魚類等的資源量,在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浮游動物既是初級生產的消費者,也是次級生產者,在浮游植物和游泳動物食物鏈之間扮演重要角色,在海洋生態系統動態變化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游泳生物:
1. 底棲性游泳生物
2. 浮游性游泳生物
3. 真游泳生物
4. 路源游泳生物
特點:該類群生物在水層中能克服水流阻力 自由 游動 它們具有發達的運動器官 是海洋生 物的一個重要生態類群。 這類生物是由魚類、哺乳動物、頭足類和甲 殼動物的一些種類 以及爬行類組成的。
作用:底棲生物:特點:海洋底棲生物是棲息在潮間帶、淺海及深海海底的生 物 它是海洋生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生態類群 包括了 大多數海洋動物門類、大型海藻和海洋種子植物。
作用:底棲植物:這類植物靠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為自身提供營養,是生產者,為自養型生物。
底棲動物:海洋底棲動物絕大多數是消費者 為異養型生 物 但海底熱泉動物群落的成員有的能進行 化學合成作用 在無陽光和缺氧的條件下 與 自養型生物共生 以無機物為生。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底棲生物分別處於不同的營養層次。底棲植物為生產者,處於食物鏈的第一級。植食性底棲動物,有的(如藻蝦、鮑)以大型藻類為食;有的(如雙殼類、毛蝦、橈足類等)以浮游植物或有機碎屑為食,在食物鏈中處於第二級。許多肉食性底棲種類(如螺類和許多蝦、蟹)以植食性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為食,屬於食物鏈的第三級。有些底棲動物是人類食用的對象(如經濟蝦、蟹、貝類和一些底棲魚);有些種類(如小型蝦、蟹、貝類、多毛類)是魚類及其他動物捕食的對象。因此,闡明底棲生物的數量變動規律及其與海洋生物生產力和資源的關系,對水產生產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② 海洋生物按攝食方式可分為

任海洋生物群落中,從植物、細菌或有機物開始,經植食性動物至各級肉食性動物,依次形成被食者與攝食者的營養關系稱為食物鏈,亦稱為「營養鏈」。食物網是食物鏈的擴大與復雜化,它表示在各種生物的營養層次多變情況下,形成的錯綜復雜的網路狀營養關系。物質和能量經過海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各個環節所進行的轉換與流動,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一個基本過程。

營養層次海洋浮游植物和底棲植物是最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它們為植食性動物,如鉤蝦、哲水蚤等浮游甲殼動物,蛤仔、鮑等軟體動物,鯔、遮目魚等魚類,提供食料。植食性動物為一級肉食性動物所食,如海蜇、箭蟲、海星、對蝦、許多魚類、須鯨等。一級肉食性動物又為二級肉食性動物(大型魚類和大型無脊椎動物)所食。隨後,它們再被三級肉食性動物(兇猛魚類和哺乳動物)所食。依此構成食物鏈,食物鏈中的各個生物類群層次,叫做營養層次。

類別海洋中的初級生產者——海洋植物,很大部分不是直接被植食性動物所食用,而是死亡後被細菌分解為碎屑,然後再為某些動物所利用。因此,如同在陸地上和淡水中的情況,在海洋生態系中也存在著相互平行、相互轉化的兩類基本食物鏈:一類是以浮游植物和底棲植物為起點的植食食物鏈,另一類是以碎屑為起點的碎屑食物鏈。

海洋中無生命的有機物質除以碎屑形式存在外,還有大量的溶解有機物,其數量比碎屑有機物還要多好幾倍。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形成聚集物,成為碎屑有機物,而為某些動物所利用。所以,在海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碎屑食物鏈的作用不一定低於植食食物鏈。

此外,在海域中還存在一條腐食食物鏈。它以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以化學能合成的細菌為起點,在海洋生態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特點海洋食物鏈較長,經常達到4~5級。而陸生食物鏈通常僅有2~3級,很少達到4~5級。海洋食物鏈的許多環節是可逆的、多分枝的,加上碎屑食物鏈、植食食物鏈和腐食食物鏈相互交錯,網路狀的營養關系比陸地的更多樣、更復雜。因此,在海洋中用食物網更能確切表達海洋生物之間的營養關系。

③ 海里的動植物有哪些

海底的動物
石鱉、貽貝、珍珠貝、扇貝、牡蠣、文蛤、烏賊、章魚
海洋食物鏈是指在海抄洋生物社群中,從自營性細菌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機物開始,經浮游生物、草食性動物至各級肉食性的動物,依次形成捕食者與被食者的需求關系。食物襲鏈的結構和金字塔類似,底座很大,而每上一級就比前一級縮小,整個
是由多種復雜的食物鏈所形成的。 例如最常見的:藻類--小魚、蝦子-鯊魚、鯖魚、金槍魚等有些會發出超聲波,比如鯨類。有些會發出次聲波,通常用於呼喚同伴或求偶。 掠食動物通常是通過出其不意或者是用速度去追趕獵物,而以浮游動物為食的掠食動物的動物移動速度卻很慢海底動物各有各的活動特點。
海參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
梭子魚每小時能游幾十千米,攻擊其他動物的時候,比普通的火車還要快。
烏賊和章魚能突然向前方噴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後退。
有些貝類自己不動,但能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
還有些深水魚,它們自身就有發光器官,游動起來像閃爍的星星。
還有些深水魚,它們自身就有發光器官,游動起來像閃爍的星星。
深水魚:陽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線越暗,海下100米比較亮,200米就不那麼亮了,300米、400米就暗下來,500米...

④ 植食性動物有哪些

植食性動物有大象、馬、牛、羊、蝗蟲等。
1、大象:它們主要外部特徵為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和扇大的耳朵,具纏卷的功能,是象自衛和取食的有力工具。
2、馬:馬屬動物的祖先—始新馬出現於5500萬年前的北美,其身體如同狐狸樣大小,以多汁嫩葉為食,前足有四指,後足有三趾。
3、牛:它們體質強壯,頸、肩或背部常具有由脊椎的背棘支持並有發達的肌肉而形成的隆起。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
4、羊:羊又稱為綿羊或白羊。有毛的四腿反芻動物。原為北半球山地的產物,與山羊有親緣關系;不同之處在於體形較胖,身體豐滿,體毛綿密。
5、蝗蟲:蝗蟲食物范圍廣,可取食小麥、水稻、穀子、玉米、豆類、煙草、蘆葦、蔬菜、果樹、林木及雜草的葉子、嫩莖、花蕾和嫩果等。

⑤ 想想你還知道那些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動物,請寫出來,幫幫我,可以加分噢!

白鯨、白熊、海豹、海狗、海牛、海獅、海豚、海象、虎鯨、藍鯨、抹香鯨、儒艮、小溫鯨、一角鯨、中華白海豚、座頭鯨 海洋哺乳動物主要包括鯨目、海牛目、鰭腳亞目(或鰭腳目)三大類。另外海獺幾乎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很少登上陸地,基本上也算海洋哺乳動物。 鯨目Cetacea包括鯨和海豚,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最適應水棲生活的一支,外形和魚相似,已經完全不能在陸地上生活,其中包括一些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而多數則是中等體型。現存的鯨目成員均前肢成鰭狀,後肢完全退化,尾端有水平的尾鰭,北部常有垂直的背鰭,鼻孔移到頭頂. 海牛目Sirenia是僅有的適應海洋生活的植食性動物,也是僅次於鯨目最適應水棲生活的動物,和鯨類一樣,前肢變成鰭狀,沒有後支,有尾鰭,不能上岸,但有短頸,尚保留退化的骨盆,鼻孔雖然上移,但尚未象鯨類一樣移到頭頂。海牛目體型肥胖,有很厚的脂肪層,腦不發達,行動比較遲緩。海牛目出現得很早,早在始新世晚期的原始類型便於現存種類差別不是很大。海牛目現存有儒艮科Dudongidae和海牛科Manatidae兩個科,前者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水域,現存種類少而化石種類較多,後者分布於大西洋水域,現存種類略多而化石種類較少。 鰭腳亞目Pinnipedia或鰭腳目是水棲性的食肉動物,牙齒和陸棲的食肉動物相似,但是成鰭狀,身體紡錘型,非常適於游泳。鰭腳類平時生活在水中,在水中覓食,但是需要在陸地上繁殖,也在陸地上休息。鰭腳類通常在繁殖期成大群雲集在岸邊,為一雄多雌制,雄獸長體型比雌獸大數倍。鰭腳類身上有厚的脂肪層或者毛皮來抵禦海水的寒冷,而人們常為了獲得脂肪和毛皮而對其大量捕殺,而鰭腳類在繁殖期雲集在岸邊的習性也使其容易遭到捕殺,因此現在不少種類均處於瀕危狀態,有些種類可能已經滅絕。鰭腳類現存有三個科,這三個科可以歸於兩大類,海獅科Otariidae和海象科Odobenidae又稱耳海豹類,有小的外耳殼,肺活量大,氧氣多儲存於肺中,游泳時主要靠前肢推動,在陸地行走時後肢向前折疊,靠四肢行走,可能起源於熊類;海豹科Phocidae又稱無耳海豹類,無外耳,肺活量小,氧氣多儲存於血液中,適合深潛,游泳時主要用後肢推動,在陸地行走時後肢不能向前折疊,需要靠身體蠕動來行走,比較笨拙,可能起源於鼬類。鰭腳類主要以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但豹海豹和某些海獅等也捕食海鳥或其它海獸。 海獺Enhydra lutris幾乎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很少登上陸地,且在陸地上行動笨拙。海獺經常躺在海面上漂泊,是唯一經常仰泳的海洋哺乳動物。海獺分布於北太平洋的沿海地帶,由於毛皮珍貴而受到捕捉,現已非常稀少。

⑥ 海洋動物疑問

海洋哺乳動物主要包括鯨目、海牛目、鰭腳亞目(或鰭腳目)三大類。另外海獺幾乎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很少登上陸地,基本上也算海洋哺乳動物。

中國海洋哺乳動物

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類中適於海棲環境的特殊類群,通常被人們稱作為海獸。我國現有各種海獸39種。

獸中之「王」——藍鯨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全身呈藍灰色。目前捕到最大藍鯨的時間是1904年,地點在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附近。這條藍鯨長33.5米,體重195噸相當於35頭大象的重量。它的舌頭重約3噸它的心臟重700公斤,肺重1500公斤,血液總重量約為8噸~9噸,腸子有半里路長。這樣大的軀體只能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

藍鯨是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巨獸,論個頭堪稱獸中之「王」。藍鯨還是絕無僅有的大力士。一頭大型藍鯨所具有的功率可達1700馬力,可以與一輛火車頭的力量相匹敵。它能拖拽800馬力的機船,甚至在機船倒開的情況下,仍能以每小時4海里~7海里的速度跑上幾個小時。藍鯨的游泳速度也很快,每小時可達15海里。藍鯨有一個扁平而寬大的水平尾鰭,這是它前進的原動力,也是上下起伏的升降舵。由前肢演變而來的兩個鰭肢,保持著身體的平衡,並協助轉換方向,這使它的運動既敏捷又平穩。

--------------------------------------------------------------------------------

潛水冠軍----抹香鯨

抹香鯨頭重尾輕,宛如一頭巨大的蝌蚪,頭部佔去全身的三分之一,看上去像個大箱子。鼻孔也很特殊,只有左鼻孔暢通,且位於左前上方;右鼻孔堵塞。所以,它呼氣時噴出的霧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噴出的。雖然抹香鯨的牙齒很大足有20多厘米長,每側有40枚~50枚,卻是只有下頜有牙齒,而上頜只有被下頜牙齒「刺出」的一個個的洞。不過,抹香鯨習性與藍鯨截然不同它是非常利害的,獵物一旦被它咬住就難以脫身。它最喜歡吃的食物是深海大王烏賊因此「練就」了一身潛水的好功夫。

在所有鯨類中,以抹香鯨的潛水為最深,可達2200米。抹香鯨的經濟價值很高,巨大的「頭箱」中盛有一種特殊的鯨蠟油,過去人們誤以為是腦子里流出來的,所以叫它「腦油」其實「腦油」與腦無關。這是一種用處很大的潤滑油,許多精密儀器,如手錶、天文鍾甚至火箭,都離不了它一頭大的抹香鯨的頭部可以裝一噸這樣的油。著名的龍涎香就是這種鯨腸道里的異物,這是一種極好的保香劑,抹香鯨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

橫行的暴徒——虎鯨

虎鯨也屬於齒鯨類。它體長近10米,重7噸~8噸,雌的略小一些,也有6米~8米。

虎鯨膽大而狡猾,且殘暴貪食,是遼闊海洋里「橫行不法的暴徒」。虎鯨的英文名稱有殺鯨兇手之意。不少人在海上屢屢目睹虎鯨襲擊海豚、海獅以及大型鯨類的驚心動魄的情景。

虎鯨的口很大,上、下頜各有二十幾枚10厘米~13厘米長的銳利牙齒,大嘴一張,尖齒畢露,更顯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牙齒朝內後方彎曲,上下頜齒互相交錯搭配,與人的兩手手指交叉搭在一起的形式相似。這不僅使被擒之物難逃虎口,而且還會撕裂、切割獵物。虎鯨很好辨認。在它的眼後方有兩個卵形的大白斑,遠遠看去,宛如兩只大眼睛;其體側還有一塊向背後方向突出的白色區域,使它獨具一格。

虎鯨身體強壯,行動敏捷,游泳迅速,每小時可達30海里。游泳時,雄鯨高達1.8米的背鰭突出於水面上,頗與一種古代武器--「戟」倒豎於海面的形狀相似,虎鯨因此而另有「逆戟鯨」的別名。

--------------------------------------------------------------------------------

海中智叟——海豚

過去人們常說,在動物界中猴子是最聰明的動物。但事實證明,海豚比猴子還要聰明。有些技藝,猴子要經過幾百次訓練才能學會,而海豚只需二十幾次就能學會。如果用動物的腦占身體重量的百分比來衡量動物的聰明程度,那麼海豚僅次於人,而猴子名列第三。

海豚經過訓練後,不僅可以表演各種技藝,例如頂球、鑽火圈……而且在人的特殊訓育下,它們可以充當人的助手,戴上抓取器可以潛至海底打撈沉入海底中的物品,如實驗用的火箭、導彈等,或給從事水下作業的人員傳遞信息和工具,還能進行軍事偵察,甚至充當「敢死隊」,攜帶炸葯和彈頭沖擊敵艦或炸毀敵方水下導彈發射裝置。

--------------------------------------------------------------------------------

貌似家犬的海豹

在海濱公園的海豹池中,海豹整日游泳戲水生動活潑,實在逗人喜愛。若加以訓練,它還會表演玩球等節目。海豹身體渾圓,形如紡錘,體色斑駁,毛被稀疏,皮下脂肪很厚,顯得膘肥體胖。兩只後腳恆向後伸,猶如潛水員的兩只腳蹼。游起泳來,兩腳在水中左右擺動,推動身體迅速前進。從海豹的頭部看,貌似家犬,因而不少地區稱其為海狗。有時它爬到礁石上,這時它的動作就顯得格外笨拙,善於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撐作用。海豹爬行的動作非常有趣,因此常引起觀者的朗朗笑聲。
海豹的身體不大,僅有1.5米~2.0 米長,最大的個體重150公斤,雌獸略小,重約120公斤。
在自然條件下,海豹有時在海里游盪,有時上岸休息。上岸時多選擇海水漲潮能淹沒的內灣沙洲和岸邊的岩礁。例如,在我國的遼寧盤山河口及山東廟島群島等地都屢見有大群海豹出沒。海豹的潛水本領很高,一般可潛到100米左右, 在水深的海域還可潛到300米,在水下可持續23分鍾。它的游泳速度也很快,一般可達每小時27公里。海豹主要捕食各種魚類和頭足類,有時也吃甲殼類。它的食量很大,一頭60公斤~70公斤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公斤~8公斤魚。

--------------------------------------------------------------------------------

深海打撈員——海獅

海獅吼聲如獅,且個別種頸部長有鬃毛,又頗像獅子,故而得名。它的四腳像鰭,很適於在水中游泳。海獅的後腳能向前彎曲,使它既能在陸地上靈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樣蹲在地上。而海豹的後肢卻是恆向後伸,不能朝前彎曲,故不能在陸地上步行。雖然海獅有時上陸,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海里它才能捕到食物、避開敵人,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它們都在海上巡遊覓食。

海獅主要以魚類和烏賊等頭足類為食。它的食量很大,如身體粗壯的北海獅,在飼養條件下一天喂魚最多達40公斤,一條1.5公斤重的大魚它可一吞而下。若在自然條件下,每天的攝食量要比在飼養條件下增加2倍~3倍。

海獅也是一種十分聰明的海獸。經人調教之後,能表演頂球、倒立行走以及跳越距水面1.5米高的繩索等技藝。海獅對人類幫助最大的莫過於替人潛至海底打撈沉入海中的東西。自古以來,物品沉入海洋就意味著有去無還,可是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一些寶貴的試驗材料必須找回來,比如從太空返回地球而又濺落於海洋里的人造衛星,以及向海域所做的發射試驗的濺落物等。當水深超過一定限度,潛水員也無能為力。可是海獅卻有著高超的潛水本領,人們求助它來完成一些潛水任務。例如,美國特種部隊中一頭訓練有素的海獅,在1分鍾內將沉入海底的火箭取上來,人們付給它的「報酬」卻只是一點烏賊和魚。這真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

食草的海獸——儒艮

在我國廣東、廣西、台灣等省沿海生活著一種海獸,叫儒艮。它的名字是由馬來語直接音譯而來的,也有人稱它為「南海牛」。除我國外,儒艮還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周圍的一些國家。
儒艮以海藻、水草等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纖維的燈心草、禾草類為食,但凡水生植物它基本上都能吃。儒艮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所以它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用在攝食上。儒艮覓食海藻的動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擺動著頭部,所以它又有「海牛」一名。儒艮體長3米左右,體重達400公斤左右,行動遲緩,從不遠離海岸。它的游泳速度不快,一般每小時2海里左右,即便是在逃跑時,也不過5海里。

儒艮體色灰白,體胖膘肥,油可入葯,肉味鮮美,皮可製革。正因為如此,所以屢遭人類殺戮,如不嚴加保護,它們就有滅頂之災。因此,儒艮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⑦ 海中哺乳動物有哪些

海洋哺乳動物又稱海獸,目前關於海洋哺乳動物的分類還存在爭議,以前的分類方式似乎不適用了,新的分類方式為:食物全部或者絕大部分來源於海洋,生活於海洋生態系統的哺乳動物即可稱為海洋哺乳動物。

鯨目

鯨是我們最熟悉的海獸了,我們從很小就知道鯨魚不是魚,是哺乳動物。鯨是最早返回海洋的哺乳動物,經過長時間對海洋環境的適應外型接近魚類。鯨的種類約有98種,分為須鯨和齒鯨。須鯨體型很大,共15種,最小的也超過6米,最大的藍鯨體長33米、重達180噸,可能是地球史上最大的動物。

齒鯨種類繁多,最大的齒鯨是抹香鯨,長20米重50噸,最小的是加灣鼠海豚,長1.5米重50公斤。種類最多的兩個科是喙鯨科和海豚科,虎鯨是最大的海豚。還有五種生活在河流里的小型齒鯨稱為淡水鯨(淡水豚),它們是恆河豚、印河豚、亞馬遜河豚、拉普拉塔河豚和白鱀豚。雖然它們可以生活在淡水裡,但依舊歸為海洋哺乳動物。

海牛目

海牛目目前僅存兩科4種,儒艮科1種和海牛科3種,1768年滅絕的斯特拉大海牛就曾是海牛科最大成員。海牛和儒艮很容易混淆,海牛的尾巴是圓形的,像一把蒲扇。儒艮的尾巴是分叉的,類似鯨的尾巴,是上下擺動的,而非魚類的左右擺動。海牛返回海洋的時間比鯨魚晚,身體還未特化為流線型。海牛目成員都是植食性的,以淺海生長的海草和藻類為食。據傳它們是美人魚的原型,海牛和儒艮都會靠在礁石上哺乳幼崽,可能被西方水手看見誤認為是生活在海里的人類。

海獅科

北海獅

海獅科原本是鰭腳目,現歸為食肉目鰭腳亞目。海獅、海豹、海象都是鰭腳亞目,據說它們和陸地上的貓科犬科熊科等食肉目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細齒獸。海獅科分為海獅和海狗,最大的海獅為北海獅,體長可達3.5米,重1噸。海狗皮毛較濃密、光滑,又稱「皮毛海獅」。

海豹科

南象海豹

海豹種類很多,體型最大的海豹科成員為南象海豹,是除鯨之外最大的海洋哺乳動物,雄性南象海豹體長可達6米,重達3.6噸。還有生活在淡水湖裡的貝加爾湖海豹和生活在鹹水湖裡的裏海海豹。

閱讀全文

與植食性海洋動物都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