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動物的威嚇聲從哪裡發出

動物的威嚇聲從哪裡發出

發布時間:2022-08-10 11:05:56

A. 動物是靠什麼發聲的

動物也有著自己的語言。它們不光有聲音語言,還有許多無聲的語言,例如美妙的舞姿、絢麗的色彩和芬芳的氣味,甚至連超聲波也被用來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

聲 音 語 言

人們發現,每當敵害來到白蟻的巢穴時,整群白蟻常常已逃得無影無蹤,只留下空「城」一座。為了揭開這個奧秘,昆蟲學家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原來,擔任哨兵的白蟻能從很遠的地方,就發出敵情「報告」,用自己的頭叩擊洞壁,通知巢中的蟻群立即撤退。

在大自然中,用聲音作為通信工具的動物是很多的。許多鳥都有著清甜多變的歌喉,它們是出色的歌唱家。據說,全世界的鳥類語言共有兩三千種之多,和人類語言的種類不相上下。有些動物學家對鳥類的各種語言進行了研究,並編成了一本《鳥類語言辭典》。這本辭典是很有用處的。舉個例說,空中的飛鳥對飛機是個很大的威脅,因為飛鳥雖小,卻能像子彈一樣擊穿飛機,使飛機墜毀。現在有的機場已設立了鳥語廣播台,播送鳥類的驚恐叫聲,以便驅散它們,使飛機安全起飛和降落。

動物的聲音語言千變萬化,含義各不相同。長尾鼠在發現地面上的強敵——狐狸和狼等時,會發出一連串的聲音;如果威脅來自空中,它的聲音便單調而冗長;一旦空中飛賊已降臨地面,它就每隔八秒鍾發一次警報。母雞可以用七種不同的聲音來報警,它的同伴們一聽便知:來犯者是誰,它們來自何方,離這兒有多遠。

心有靈犀一點通①〔心有靈犀(xī)一點通〕是唐代李商隱《無題》中的詩句。意思是說兩心相通,互相了解。靈犀,犀牛角。舊說犀牛是靈異的獸,角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這里借指當某一動物發出了信號,其他動物也領會到是什麼意思。。有些動物的警報聲,不僅本家族的成員十分熟悉,就連其他動物也都心領神會。例如,當獵人走進森林時,喜鵲居高臨下,嘰嘰喳喳地發出了警報,野鹿、野豬和其他飛禽走獸頓時便明白了:此地危險。於是它們不約而同地四處逃竄了。

目前,分類學家正在研究,把動物的聲音信號,作為動物分類的一種指標;生態學家正在探索,如何通過聲音信號,來揭示動物行為的奧秘。更引人注目的,則是利用動物的聲音語言來指揮動物,使之按人類的吩咐行事,不得越出雷池①〔雷池〕是從湖北黃梅流經安徽宿松的一條水名。因為古人有「無過雷池一步」的話,後人就以「雷池」表示不可超越的界限。半步。

超 聲 語 言

螽斯〔螽(zhōng)斯〕一種害蟲,身體綠色或褐色,善跳躍,吃農作物。雄的前翅有發聲器,顫動翅膀能發聲。、蟋蟀、蝗蟲和老鼠等動物,是用超聲波進行聯系的。螽斯有三種鳴聲:「單身漢」螽斯唱的大多是「求婚曲」,其他「單身漢」聽到後,會此呼彼應地對唱起來。雌螽斯聞樂赴會,並選中歌聲嘹亮者。兩只雄螽斯相遇,就高唱「戰歌」,面對面地擺好陣勢,頻頻搖動觸角,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當周圍出現危險時,螽斯就高奏「報警曲」,聞者便「噤若寒蟬」,溜之大吉。

海豚的超聲語言是頗為復雜的。它們能交流情況,展開討論,共商大計。1962年,有人曾記錄了一群海豚遇到障礙物時的情景:先是一隻海豚「挺身而出」,偵察了一番;然後其他海豚聽了偵察報告後,便展開了熱烈討論;半小時後,意見統一了——障礙物中沒有危險,不必擔憂,於是它們就穿遊了過去。

現在,人們已聽懂了海豚的呼救信號:開始聲調很高,而後漸漸下降。當海豚因受傷不能升上水面進行呼吸時,就發出這種尖叫聲,召喚近處的夥伴火速前來相救。有人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今後人們可以直接用海豚的語言,向海豚發號施令,讓它們攜帶儀器潛入大海深處進行勘察和調查,或完成某些特殊的使命,使之成為人類的得力助手。

運 動 語 言

有些動物是以動作作為聯系信號的。在我國海灘上,有一種小蟹,雄的只有一隻大螯,在尋求配偶時,便高舉這只大螯,頻頻揮動,一旦發覺雌蟹走來,就更加起勁地揮舞大螯,直至雌蟹伴隨著一同回穴。

有一種鹿是靠尾巴報信的。平安無事時,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動;尾巴半抬起來,表示正處於警戒狀態;如果發現有危險,尾巴便完全豎直。

蜜蜂的運動語言可算是登峰造極的了,它能用獨特的舞蹈動作向自己的夥伴,報告食物(蜜源)的方向和距離。蜜源的距離不同,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舞蹈次數也不一樣。有人因此提出了一個誘人的設想:派人造的電子蜂打入蜜蜂之中,指揮蜜蜂活動。這樣,不但可以按人的需要收獲不同的蜂蜜,還可以幫助植物傳粉,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真是一舉兩得。

色 彩 語 言

孔雀是以華艷奪目的羽毛著稱於世的。雄孔雀之所以常在春末夏初開屏,是因為它沒有清甜動聽的歌喉,只好憑著一身艷麗的羽毛,尤其是那迷人的尾羽來向它的「對象」炫耀雄姿美態。

現在已經知道,善於運用色彩語言的動物不光是鳥類,爬行類、魚類、兩棲類,甚至連蜻蜓、蝴蝶和墨魚也都充分利用色彩。

觀察一下背上長有三根長刺的刺背魚的體色變化,是十分有趣的。這種魚體呈青灰色,貌不驚人。在交配前夕,雄魚各自劃分勢力范圍,同時腹部出現了紅色,以警告旁的雄魚,趕快迴避。當它追求雌魚時,隨即披上了絢麗的婚裝——腹部泛紅,背呈藍白,煞是好看。待到交配、產卵和魚卵孵化後,雄魚便再度恢復婚前的色彩——紅色的腹部和青灰色的魚體,日夜看守著幼魚。

氣 味 語 言

一位昆蟲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把一頭新羽化①〔羽化〕昆蟲由幼蟲成蛹,經過蛻(tuì)皮,變化為成蟲的過程。的天蠶雌蛾,裝進一隻用紗布縫制的口袋裡,然後在桌上放一夜。翌日清晨發現竟有四十多萬頭同種雄蛾闖進這間房子,將那頭雌蛾團團圍住。天蠶雌蛾既無聲音語言,又無色彩和運動語言,它是靠什麼和雄蛾取得聯系的呢?

原來,許多昆蟲都是靠釋放一種有特殊氣味的微量物質(即氣味語言)進行通信聯系的。這種微量物質稱之為傳信素。目前,人們已查明一百多種昆蟲傳信素的化學結構,並根據這些氣味語言物質的作用進行了分類:有藉以吸引同種異性個體的性引誘劑,通知同種個體對勁敵採取防禦和進攻措施的警戒激素,幫助同類尋找食物或在遷居時指明道路的示蹤激素,以及維持群居昆蟲間的正常秩序的行為調節劑等。

人們發現,運用氣味語言的絕非昆蟲一家,魚和某些獸類也有這種本領。有些雄獸(如許多鹿和羚羊)在生殖季節,能用特殊的氣味物質進行「圈地」,藉以警告它的同夥:有我在此,你須迴避。

各種傳信素的發現、分離和人工合成,不僅為我們揭示動物行為的秘密,也為進而控制、改造生物開辟了誘人的前景。據報道,最近已研製成功一種香味濃郁的「假激素」,蚊子、蛾子和小甲蟲等害蟲聞到之後,便會大倒胃口,停止吃食和排泄,中斷發育周期,並不再繁殖後代了。一旦這些研究成果得到廣泛應用,人們對於使用農葯的後顧之憂,也就可以徹底解除了。 動物語言——聲音語言的奧秘

在動物的各種感覺中,要數對聽覺和聲音信號的含意研究得最多。視覺常受某些因素所影響,如太陽光的影響,而聲音卻是種類繁多、變換無窮的。聲音是振動,是介質的機械運動。

動物活動時,如咀嚼、行走、飛行等都能發出聲音,在別的情況下,動物也用這些聲音傳遞信息,像雌蚊雙翅飛行時的聲音,就能引誘雄蚊。但是,它們大部分是雜訊,不作為信號使用。

動物用以通訊的信號多是由專門的器官發出的。「知了」的學名叫蚱蟬,它是昆蟲中有名的歌手,在昆蟲世界中,數它的音量大,歌唱時間長。雄知了才有歌唱本領,雌性不會發聲。它們的叫聲是怎樣發出來的呢?研究得出,在知了腹部第一節的兩側,各有一些彈性強的薄膜,叫做聲鼓,外面覆有蓋板保護。發達的肌肉牽拉著聲鼓,肌肉收縮時,聲鼓向里,肌肉鬆弛時,聲鼓外突。它們每秒振動130~600次,知了就發出連續不斷的叫聲。此外,在蓋板和聲鼓間,有個空腔,叫做共振室,其作用就像我們喜愛的音箱一樣,使聲鼓的叫聲動聽、嘹亮。

青蛙的發音器官為聲帶。位於喉門軟骨上方。有些雄蛙口角的兩邊還有能鼓起來振動的外聲囊,聲囊產生共鳴,使蛙的歌聲雄偉、洪亮。

雨後,當你漫步到池塘邊,你會聽到雄蛙的叫聲彼此呼應,此起彼伏,匯成一片大合唱。科學工作者指出,蛙類的合唱並非各自亂唱,而是有一定規律,有領唱、合唱、齊唱、伴唱等多種形式,互相緊密配合,是名副其實的合唱。據推測,合唱比獨唱優越得多,因為它包含的信息多;合唱聲音洪亮,傳播的距離遠,能吸引較多的雌蛙前來,所以蛙類經常採用合唱形式。

鳥類由氣腔和氣柱的共鳴產生聲音,氣腔或者嘴的張開和閉合能改變聲音的性質。哺乳動物則是靠氣流運動引起聲帶的振動而發聲的。蝙蝠等一類動物能發出頻率高於2萬赫茲的超聲波,人耳對這種頻率的聲音只能望塵莫及。因為人類的聽力有限,聽到的聲波頻率約在16~2萬赫茲的范圍內。我們常常看見倒掛在樹枝上的蝙蝠,不停地轉動著嘴和鼻子。其實,它每秒鍾在向周圍發出10~20個信號,每個信號約包含50個聲波振盪,這樣,信號中不會出現兩種完全相同的頻率。飛行時,蝙蝠在喉內產生超聲波,通過口或鼻孔發射出來。聲波遇到獵物會反射回來,正在飛行的夜蛾對反射波產生壓力,飛行速度愈快,壓力愈大,回聲聲波的頻率就愈高。蝙蝠正是用這種回聲,探測夜蛾和其他物體,並據此知道作為食物的夜蛾的位置,從而立即追捕它們。夜蛾反以這種超聲波作為信號,逃避蝙蝠的追捕。

動物發出的聲音有各種特性,它們用調控音節的長短、強弱,增減音節的數目,調節音節的間隔和頻率等等方法,再把上述各種特性按不同的組合,結合成許多迥然不同的聲音,可以構成極為豐富的聲音語言,能傳遞數不清的信息。

在動物發展了豐富多採的發音器官和發聲方式的同時,它們還發展和完善了分辨聲音和感受聲音的感覺器官——聽覺。發聲和聽覺兩者相輔相成,又促進它們的通訊進一步發展完善,使之更為有效、靈敏和准確。

動物的聽覺器官——耳朵出現得較晚。蚊子是由觸須上的毛來「聽」的;一些蝗蟲的「耳膜」在腿上;夜蛾的聽覺器官在身體兩側。昆蟲似乎多不能辨別音調的高低,但是對聲音的強度極為敏感,還會利用聲脈沖的節奏特點。
各種

昆蟲對不同頻率的聲音感受不同,小飛蛾能聽到超聲波。前面說到,蝙蝠發射超聲波尋找蛾類,以便捕食。夜蛾是蝙蝠的主要食物之一,夜蛾能聽到蝙蝠發出的超聲波,接到這些信號後,有時逃開,有時收起翅膀迅速滑落至地面,以躲避蝙蝠的追捕。不僅如此,夜蛾本身也能發出高頻率的超聲波,以干擾蝙蝠的通訊系統,保護自己。

脊椎動物中,魚首先獲得了聽覺器官,這是由迷路分離出來的一部分,逐漸發展成柯蒂氏器官的耳蝸。柯蒂氏器官是重要的聽覺器官,結構完善,還能感受環境中微小的壓力變化。在環境介質的影響下,耳鼓產生的震盪,經聽覺小骨系統傳到卵圓窗和迷路液,再把震盪傳到柯蒂氏器官,柯氏器官的纖維發生共振,刺激受聽覺神經支配的相應感受器,於是產生聽覺。

一種聲音信號只要產生1×104微巴的壓強,使耳蝸膜移動1×10-11厘米的距離,就能有聽覺,可見耳朵的靈敏程度是極高的。但是,每種動物的聽力不同,狗能聽見每秒38000赫茲的頻率;海豚和鯨能聽見每秒100000~125000赫茲的頻率;聽力冠軍似乎應該屬於蝙蝠,它能聽到每秒300000赫茲的頻率。如果人類也有了這樣的聽力,那麼我們就如置身飛機場一樣,耳邊終日有雷鳴般的轟響,不得安寧。可想而知,我們認為的寧靜夜晚,對蝙蝠將是充滿刺耳音響嘈雜的空間了。

動物應該有多少只耳朵呢?一些動物,特別是高等動物,生有兩只耳朵。我們知道,一般聲音不會在同一時刻進入兩只耳朵,除非顏面正對著發聲方向才有可能。有人統計了狐的聽力,它們兩只耳朵相距10厘米左右,聲音進入兩只耳朵間的時間差只有3×10-11秒,為了讓兩耳同時聽到聲音,狐要不斷地轉動頭部,調整聲音進入雙耳的時間,才能判斷聲音的方位。

動物發出聲音用以在同類間進行通訊的事例是很多的,聲音信號的內容也極為豐富。我們的祖先早就知道鱷能發聲。古代記載了「吳越之人以鼉應更」,鼉指的是揚子鱷。我國江浙一帶棲居著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動物,各國科學家對這種動物很感興趣。揚子鱷的吼叫如同密集擊鼓的聲音。一隻雄鱷佔有的領地,不許其他雄鱷進入。遇有闖人者,主人就會大聲威脅,責令入侵者退出,否則將發生一場惡斗。

雌鱷把卵產於岸邊的沙中,它可以連續80餘日不吃不喝,耐心地守候其旁。待沙土內的小鱷在蛋殼中發出嗝嗝聲音,越叫越響,20米外都能聽清楚,它們的父母就在此時用前爪和嘴巴撥開沙土,小心翼翼地把鱷蛋一個個地叼出來。有趣的是,蛋到了父母嘴中以後,小鱷立刻停止尖叫,只發出軟綿綿的「吱吱」聲。雄鱷和雌鱷把蛋放到水裡,輕輕擠壓,蛋殼破裂,小鱷即進入水的世界。小鱷聚集在一起集體行動,用聲音與雌、雄鱷保持聯系,遇有危險,立刻尖聲呼叫,父母馬上前來護衛。

蘇聯科學家研究了雞孵蛋的過程,發現小雞在出殼前也是頻頻發聲,並越叫越響。母雞則以咕咕咕地叫聲安慰它們,似乎在與小雞交談。雞和蛋的對話持續數小時,小雞紛紛破殼而出,小雞的出殼時間前後相差不多。奇怪的是,若用孵化器人工孵卵,小雞出殼時間參差不齊,要持續2~3晝夜。科學家認為,這種前後不齊的現象,是由於缺少雞和蛋的信息聯系的結果。他們在人工孵卵時,把小雞的聲音傳給母雞,又定期地把母雞的聲音通過揚聲器放給小雞聽,結果小雞出殼的時間就縮短了,說明母雞和蛋的對話,對於蛋的孵化有重要作用。

許多鳥是鳴唱的能手,英國的生物學家別出心裁地製作了一顆鳥卵,其形狀、大小、色澤和重量與真正的鳥卵一模一樣。只是該卵由玻璃纖維製成,內裝高靈敏接收儀和袖珍無線電發射儀。科學工作者把這枚「鳥蛋」放在鳥巢中,騙過了鳥媽媽,鳥把這枚電子鳥蛋當作了真蛋一樣地孵化,生物學家由此搜集了大量的鳥語的情報。

鳥類通訊的聲音語言相當豐富,有尋求配偶的鳴唱,有互相聯絡的歌聲,還有報警、示威的鳴叫,更有親鳥與幼鳥的聯系信號,種種不一而足。佛令斯博士發現鳥類也有方言、土語。他指出,正像美國人講英語、法國人講法語一樣,美國烏鴉的「語言」和法國烏鴉的「語言」也不相同。

B. 動物各種聲音產生的原理是

哺乳動物靠聲帶振動發聲、鳥類靠鳴管是的空氣振動發聲、多數昆蟲靠振動翅膀發聲。

從發音原理上來講,鳥類的發聲是氣流通過鳴管形成的。那麼不同種類鳥類在進化過程中的分歧導致了鳴管結構的不同是鳴聲鑒別的重要依據。同一種類的鳥類不同性別的鳴聲是有差別的,但是實驗表明這種差別在於一些叫聲通常只會由某種性別產生。

但是在特殊情況下這樣的叫聲也可以由另一性別發出,這主要取決於對相似結構鳴管運用模式的不同。另外,在幼鳥成熟過程中鳴管的結構性變化也會導致成鳥和幼鳥鳴叫聲音的不同。

(2)動物的威嚇聲從哪裡發出擴展閱讀:

動物發聲的特殊結構,一般有聽覺的動物都具有發聲器。動物發聲的方法多種多樣 , 如果從聲音所起的作用來劃分 ,有些聲音能作為信號,在同種的個體間交往,用以吸引異性、報警、警嚇、避開襲擊 、求食等,這一類聲音具有生物學意義 ;

此外 ,還有另一種聲音 ,是在動物體進行其他活動時,伴隨而發生的聲音,它沒有什麼生物學意義。動物聽到不同聲音並對之作出反應,有賴於聲感受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動物發聲器

C. 雄象海豹的鼻子為什麼可以發音

地球上的寒帶海洋中,有一種身軀極為龐大、相貌也非常古怪的動物叫做象海豹。象海豹的雄性一般都長著一個如同鼻子一般的長吻,並因此而得名。平日里雄象海豹都非常的溫順,但是在冬天繁殖的季節中,它們便會變得異常的暴躁起來。為了爭奪伴侶,雄性象海豹會相對人需立,並發出極為巨大的威嚇聲。一旦恐嚇聲無法將對方嚇倒,象海豹的鼻子便會升半米多長。它們相互使用鋒利的牙齒撕咬對方,直到分出勝負。通常情況下,一隻雄性的象海豹會佔有10~50隻的雌象海豹。

在整個冬季,雄象海豹的休息時刻都會很少,它不是忙著與前來挑戰的雄象海豹進行搏鬥,便是忙著交配。在這段時間里,雄象海豹根本就不進食,而是完全依靠著消耗體內的能量來進行支持。

生物學家發現,只有雄性、且正處於壯年時期的象海豹才有能力發出猶如晴天霹靂一樣的巨大威嚇聲。而這種威嚇聲即使在1~2公里之外也是可以聽到的。為什麼只有雄性的壯年海豹才會發出如此巨大的聲?

在經過了多年的研究之後,這一謎底才被揭開。在研究的過程中,學者們發現,象海豹的威嚇聲並不是由聲帶振動發出的,准確一點來說,象海豹所發出的不是聲而是音。

原來,在象海豹發音之前,他會先彎曲長鼻子,並將鼻尖插入口中,接著使勁地吸氣。這種情況下,空氣會在口中形成漩渦,並產生巨大的音響。但是,人們所聽到的並不是這個原始音。而是在鼓起的鼻子中再次共鳴後所發出的「吃、吃」威嚇聲。

一般到了2歲左右的時候,象海豹的鼻子會慢慢地開始膨脹。在4歲左右,象海豹會漸漸地成熟。但是由於此時的鼻子還比壯年時期小一些,而且也沒有完全地耷拉下來,所以還不能被象海豹群視為成年。在8歲之後,象海豹的鼻子、身軀都會到達最大狀態,鼻子垂拉在嘴前,呈現為袋狀,並一直進入繁殖期。這一時期間它的血壓會不斷升高,再加上肌肉的活動增加,鼻子便會明顯地增大了。

幼年雄性象海豹或者成年的雌性海豹都發出聲音的原因便在於此:它們的鼻子都比較短,鼻尖無法托插入口中。在到了老年時期之後,由於肌肉與肺活量都不如壯年時期了,所以老年雄象海豹也無法發出宏亮的聲音。鼻子是雄象海豹的自身實力象徵,只有那些年齡與體力都同時處於最佳狀態的雄象海豹才可以發出巨大的威嚇音。

象海豹是個頭最大的海豹,一般公海豹的體形可達4~6米長,其體重可達2~3.6噸,母象海豹小於雄性,其體重約為雄象海豹的一半。象海豹是一種行動緩慢、反應遲鈍的運動,有時候研究者輕輕地來到它們的身邊,象海豹竟然會毫無知覺地繼續在沙灘上睡大覺。但是了解象海豹的人都了解與象海豹交往的禁忌:千萬不能繞到它的後面,否則象海豹會認為你想要切斷它通向大海的退路,並進一步對你大發雷霆。

D. 急求!!!請問各種有趣的聲源,就是各種動物怎樣發聲

水下音響世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現的。二戰中的軍艦和潛艇裝備著先進的聲納系統,當探索水下聲源時,卻捕捉到與敵艦不同的各種聲波,後來證明是那裡的水族動物的發聲。

水族動物的發聲多種多樣。海豚和鼠海豚的發聲是經常被研究的對象,抹香鯨的發聲已眾所周知。

動物行為學家發現,海豚是一種記憶好、嘴又巧的動物,人們用各種儀器記錄和分析了海豚的發聲。它們能發出「匹匹」、「克嗒克嗒」和「庫茲庫茲」多種單音和復音。據美國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的諾利斯博士統計,海豚有700多種發音信號,而且各海域的海豚發音都大同小異。據海洋動物學家多利哈的概括,海豚有31套單詞和700多種發音。

紐西蘭懷卡特大學的馬雅羅克發現抹香鯨能發出「秀秀」、「噴噴」和「卡奇卡奇」等多種聲音。生物學家把鯨的發聲戲稱為「鯨的歌聲」。座頭鯨的歌聲有兩種:一種是它們在水面嬉戲打鬧時的「社交歌」和繁殖期的「情歌」;另一種是成群覓餌的「採食歌」。

鯨歌的最小單位是「小節」,每個小節是由許多斷斷續續的短音構成的。一支歌可以連續唱6-18分鍾。鯨的歌聲高亢嘹亮,音域常在40-1000赫茲之間,有時竟達到1萬赫茲,在水中能傳播1000公里。

抹香鯨通常由「一夫多妻」組成一個群體,誰是這個群體的成員,用歌聲就可識別。平時它們分散深潛覓食,攝食完畢用歌聲互相聯絡,大家又聚成一個群體,依然是原班人馬。在群體里,雄鯨發聲試探雌鯨是否發情,並引誘雌鯨與其交尾。已佔上風的雄鯨發音炫耀自己的優勢地位,通告其他雄鯨俯首稱臣。為首的雄鯨發聲,宣告本群已佔有某一水域,別群不得擅入。由此可以證明,鯨的發聲及其效用是多種多樣的。

美國邁阿密大學海洋生物學家繆巴古教授研究魚的發聲有新的突破。他初步聽懂了加級魚的幾種單詞:「啾啾」,是雄魚表示求偶;「哺哺」,是表示雌魚要產卵;「嘣嘣」,表示與其他魚爭地盤的威嚇聲。

各種水族動物發聲長短也各不相同,最短的只有半秒鍾,最長的可達18分鍾。其聲波頻率從7-15000赫茲各不相同,有的甚至達到75000赫茲的超聲波。

海豚的聲帶不太發達,高頻率音是它的鼻鳴,從鼻管發出來的是一種「卡奇卡奇」之聲。這種聲音傳播出去再射回來,通過回聲海豚可以知道對方物體表面的形狀,這說明海豚具有像「聲納」那樣的精巧系統。

某些魚類在水中雖然能夠發聲,但它們卻沒有聲帶,也沒有海豚那樣的鼻管。它們發聲使用的是一種最原始的方法,即「磨牙」。

龍蝦是一種沒有耳朵但能發聲的小動物。據馬雅羅克研究,金鱗龍蝦能發出緩慢的「卡嗒卡嗒」之聲;而「基利基利」或「奇奇」聲,是用位於眼睛下部的觸角根部摩擦發出的。

海棲無脊動物中發聲最活躍的就是鼓蝦。這種蝦只有人手指一半那麼長,多棲居在溫暖的淺水中。它們體格雖小,卻有一把大螯足,活像一把大鉗子。通過鉗子的開閉發出「卡哧卡哧」之聲。它還用鉗子射水,驅走來犯之敵。

住在淡水中的昆蟲,有的也有發聲器官。有一種叫做水蟬的虱類,能發出「基茲基茲」的聲音。原來它們的頭部有一處像搓衣板那樣的部位,它用前足抓撓那一部位便能發音。

還有一種叫做蠍蝽的水棲昆蟲,會用前足發音,它發出的聲音連人也能聽到。

招潮蟹身上並沒有發音器官,可是它用螯足掘洞時卻能發聲。水中傳播聲音要比空中快4倍,招潮蟹在沙灘掘洞的聲音很快就傳到水裡。它用這種發聲警告其他蟹類:「此洞為我所有,它蟹不得入侵」。

很多水族動物對聲音也有反應,說明它們有接收聲音信號的能力,我們姑且把這種能力稱之為聽力。

20世紀20年代諾貝爾獎得主澳大利亞的弗利休教授曾做過有趣的實驗,他在給水槽里飼養的鯽魚餵食之前總是先敲鍾,一敲鍾鯽魚就來找食。後來即便不給它食吃,只要敲鍾,它就聞聲而來,這說明鯽魚有一定的聽力。不僅鯽魚,就連鯉魚、金魚也都有聽力,它們能聽到比人更寬音域的聲音。

據挪威生物學家茵卡的考察,沙丁魚、鱈魚、鯊魚等也有很好的聽力。硬骨魚類具有類似人的內耳那樣的構造,魚鰾可能是聲波的感受器官。長吻蟹的螯足內側表面生有很厚的肌肉,步足生有角質薄膜,是它們的感音機構。

20世紀30年代,英國科學家曼尼格,在養魚槽中用每秒鍾34-2752次振動的聲音讓魚聽,結果證明魚對這樣的聲波有反應。

魚的聽覺器官是魚的內耳,魚沒有中耳和外耳。當外界聲音傳到魚體時,內耳里的淋巴發生同樣振動,刺激感覺細胞,再通過神經傳導到腦部,即發生聽覺。據測定,魚類能聽到2-2800赫茲的聲音。魚的聽覺可接受同伴傳來的各種信號,如危險信號、食物信號、異性信號等。

奇怪的是,在龍蝦的身上卻找不到類似內耳那樣的聽覺器官,但它卻能感知同伴發來的遇險聲音信號。有人給龍蝦裝上兩根心電導線作心電圖,發現遇有甲殼類聲音信號傳來,龍蝦的心臟跳動就加快,表明它是聽到聲音而受驚。然而,龍蝦的聽力從何而來,迄今還是個謎。

E. 動物的防禦行為是怎麼回事

動物生存的環境中,時時刻刻存在著危險,它們的天敵時常發動突然襲擊。因此,它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一般來說,動物在遇到危險時的本能反應就是逃跑,但逃跑有時並不是最好的辦法。因此很多動物為了保護自己,練就了各種各樣的防禦本領。

土撥鼠可以說是動物世界中最優秀的警報員。土撥鼠又名旱獺,和松鼠是近親,身體肥胖,樣子像鼠又像兔,是挖洞的穴居小動物。土撥鼠的警惕性特別高,每次成群出穴覓食活動時,鼠群總派遣一隻土撥鼠擔任「哨兵」。土撥鼠「站崗」時十分負責,常常用後腳跟站立在地面或高處,以便探察四周的動靜。一旦發現有敵害來襲時,它就立即發出高頻率的尖叫聲,其他的土撥鼠聽到這樣的「警報」聲,便立即鑽人洞穴中以逃避凶險。當敵害遠離時,這只放哨的土撥鼠便會發出洪亮的叫聲,表示「解除警報」,其他土撥鼠便又紛紛出來覓食了。

鱷魚鱷類生活在河流、湖沼里,它們遭遇危險時會立即張開血盆大口,露出利牙,高聲吼叫,往往嚇得敵害落荒而逃。美洲的鱷龜,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龜,它們雖然不像鱷類那樣有一口利牙,但是在遇到危險時會裂開兩頜使聲門擴張,白色的聲門與暗色的口腔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同樣也可以嚇退來犯的敵害。

北美洲的麝牛,雖然個頭較大,但是時常遭到狼群的圍攻。為了保護母牛和小牛,公麝牛常常犧牲自我。一群惡狼向一群麝牛襲擊時,身強力壯的公麝牛們立即聚在一起,將母牛和小牛重重保護起來,形成一個保護圈,並各自將頭部朝下,雙角對向狼群,擺出一副反攻架勢,偶爾其中一頭公牛會沖出去襲擾一下狼群,然後快速返回,其他公牛也會輪流出擊和返回。這種防禦方法往往使狼群不易下手,但是也存在較大的危險性,出走的公牛很可能會遭到兇殘而狡猾的群狼殺害。

豪豬又名箭豬。豪豬一旦遇到敵害會立即豎起硬刺,並將硬刺相互碰撞摩擦,產生一種「刷刷刷」的威嚇聲,同時還會在嘴裡不斷地發出「噗噗噗」的吼叫聲,以此來警告來犯者。這時,如果對方置之不理,繼續逼近,那豪豬就會迅速地轉身,用臀部或背部的一團矛槍般的硬刺朝著敵人,只要敵人撲上來,在相互接觸與廝打時就有許多硬刺刺人敵人身體。

穿山甲和犰狳的體毛已演變成為堅硬的鱗片,這些鱗片像是一塊塊厚厚的鋼盾。當遇到危險時,它們就會縮成一團,把背面的鱗片露出來以保護自己的要害部位,使敵害無可奈何。

裝死是許多弱小動物使用的逃生技能。這種方法很實用,因為很多肉食性動物只吃活的獵物,如果獵物不再運動了,它們的捕食行為便會隨著停止。蛇和松鼠都會使用這種方法逃生。

自然界里有許多動物,如黃鼬、臭鼬、白鼬、靈貓等,當遇到危險時會放出臭氣或臭液來嚇退敵害。其中以美洲的臭鼬最為典型。當它受到敵害攻擊時,會立即高高地翹起尾巴,從尾部放射出臭液。這種臭液不僅能令敵人退卻,同時還具有麻痹作用。如果這種臭液噴射到人的臉上,會使人立即昏厥,許久才能蘇醒過來。因此,在百獸群棲的美洲森林裡,臭鼬是比較安全的。

F. 動物之間的發聲系統難道不一樣嗎

以前,人們以為水中的動物世界啞然無聲,其實不然,那裡是個喧嘩的有聲世界。眾多水族演奏的交響樂,是那個世界的音響之源。

水下音響世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現的。二戰中的軍艦和潛艇裝備著先進的聲納系統,當探索水下聲源時,卻捕捉到與敵艦不同的各種聲波,後來證明是那裡的水族動物的發聲。

水族動物的發聲多種多樣。海豚和鼠海豚的發聲是經常被研究的對象,抹香鯨的發聲已眾所周知。

動物行為學家發現,海豚是一種記憶好、嘴又巧的動物,人們用各種儀器記錄和分析了海豚的發聲。它們能發出「匹匹」、「克嗒克嗒」和「庫茲庫茲」多種單音和復音。據美國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的諾利斯博士統計,海豚有700多種發音信號,而且各海域的海豚發音都大同小異。據海洋動物學家多利哈的概括,海豚有31套單詞和700多種發音。

紐西蘭懷卡特大學的馬雅羅克發現抹香鯨能發出「秀秀」、「噴噴」和「卡奇卡奇」等多種聲音。生物學家把鯨的發聲戲稱為「鯨的歌聲」。座頭鯨的歌聲有兩種:一種是它們在水面嬉戲打鬧時的「社交歌」和繁殖期的「情歌」;另一種是成群覓餌的「採食歌」。

鯨歌的最小單位是「小節」,每個小節是由許多斷斷續續的短音構成的。一支歌可以連續唱6-18分鍾。鯨的歌聲高亢嘹亮,音域常在40-1000赫茲之間,有時竟達到1萬赫茲,在水中能傳播1000公里。

抹香鯨通常由「一夫多妻」組成一個群體,誰是這個群體的成員,用歌聲就可識別。平時它們分散深潛覓食,攝食完畢用歌聲互相聯絡,大家又聚成一個群體,依然是原班人馬。在群體里,雄鯨發聲試探雌鯨是否發情,並引誘雌鯨與其交尾。已佔上風的雄鯨發音炫耀自己的優勢地位,通告其他雄鯨俯首稱臣。為首的雄鯨發聲,宣告本群已佔有某一水域,別群不得擅入。由此可以證明,鯨的發聲及其效用是多種多樣的。

美國邁阿密大學海洋生物學家繆巴古教授研究魚的發聲有新的突破。他初步聽懂了加級魚的幾種單詞:「啾啾」,是雄魚表示求偶;「哺哺」,是表示雌魚要產卵;「嘣嘣」,表示與其他魚爭地盤的威嚇聲。

各種水族動物發聲長短也各不相同,最短的只有半秒鍾,最長的可達18分鍾。其聲波頻率從7-15000赫茲各不相同,有的甚至達到75000赫茲的超聲波。

海豚的聲帶不太發達,高頻率音是它的鼻鳴,從鼻管發出來的是一種「卡奇卡奇」之聲。這種聲音傳播出去再射回來,通過回聲海豚可以知道對方物體表面的形狀,這說明海豚具有像「聲納」那樣的精巧系統。

某些魚類在水中雖然能夠發聲,但它們卻沒有聲帶,也沒有海豚那樣的鼻管。它們發聲使用的是一種最原始的方法,即「磨牙」。

龍蝦是一種沒有耳朵但能發聲的小動物。據馬雅羅克研究,金鱗龍蝦能發出緩慢的「卡嗒卡嗒」之聲;而「基利基利」或「奇奇」聲,是用位於眼睛下部的觸角根部摩擦發出的。

海棲無脊動物中發聲最活躍的就是鼓蝦。這種蝦只有人手指一半那麼長,多棲居在溫暖的淺水中。它們體格雖小,卻有一把大螯足,活像一把大鉗子。通過鉗子的開閉發出「卡哧卡哧」之聲。它還用鉗子射水,驅走來犯之敵。

住在淡水中的昆蟲,有的也有發聲器官。有一種叫做水蟬的虱類,能發出「基茲基茲」的聲音。原來它們的頭部有一處像搓衣板那樣的部位,它用前足抓撓那一部位便能發音。

還有一種叫做蠍蝽的水棲昆蟲,會用前足發音,它發出的聲音連人也能聽到。

招潮蟹身上並沒有發音器官,可是它用螯足掘洞時卻能發聲。水中傳播聲音要比空中快4倍,招潮蟹在沙灘掘洞的聲音很快就傳到水裡。它用這種發聲警告其他蟹類:「此洞為我所有,它蟹不得入侵」。

很多水族動物對聲音也有反應,說明它們有接收聲音信號的能力,我們姑且把這種能力稱之為聽力。

20世紀20年代諾貝爾獎得主澳大利亞的弗利休教授曾做過有趣的實驗,他在給水槽里飼養的鯽魚餵食之前總是先敲鍾,一敲鍾鯽魚就來找食。後來即便不給它食吃,只要敲鍾,它就聞聲而來,這說明鯽魚有一定的聽力。不僅鯽魚,就連鯉魚、金魚也都有聽力,它們能聽到比人更寬音域的聲音。

據挪威生物學家茵卡的考察,沙丁魚、鱈魚、鯊魚等也有很好的聽力。硬骨魚類具有類似人的內耳那樣的構造,魚鰾可能是聲波的感受器官。長吻蟹的螯足內側表面生有很厚的肌肉,步足生有角質薄膜,是它們的感音機構。

20世紀30年代,英國科學家曼尼格,在養魚槽中用每秒鍾34-2752次振動的聲音讓魚聽,結果證明魚對這樣的聲波有反應。

魚的聽覺器官是魚的內耳,魚沒有中耳和外耳。當外界聲音傳到魚體時,內耳里的淋巴發生同樣振動,刺激感覺細胞,再通過神經傳導到腦部,即發生聽覺。據測定,魚類能聽到2-2800赫茲的聲音。魚的聽覺可接受同伴傳來的各種信號,如危險信號、食物信號、異性信號等。

奇怪的是,在龍蝦的身上卻找不到類似內耳那樣的聽覺器官,但它卻能感知同伴發來的遇險聲音信號。有人給龍蝦裝上兩根心電導線作心電圖,發現遇有甲殼類聲音信號傳來,龍蝦的心臟跳動就加快,表明它是聽到聲音而受驚。然而,龍蝦的聽力從何而來,迄今還是個謎。

G. 動物靠什麼發聲!! 快啊!! 要的是部位啊!!

聲帶的震動,如人等哺乳動物
鳴管的震動,如鳥類
鞘翅的摩擦,如蟋蟀等
發出次聲波,如鯨

H. 那些動物都靠什麼發出聲音

動物發出聲音,靠的都是聲帶和喉嚨,這個指的是哺乳類的動物,還有就是其內的也都是這樣的

I. 動物靠什麼發出聲音,10種

聲帶,振翅,拍打,撞擊

閱讀全文

與動物的威嚇聲從哪裡發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