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動物謎語:勸君多飲,一杯酒;與爾共消,千古愁;示(難過)口,借酒消愁
三碗酒不過崗。武松打虎。
『貳』 借酒萬狂人無志,七分清醒三分睡。說的是什麼動物呢
借九萬匡淫惡痣,七分清醒三分醉,說的是什麼動物呢?應該是貓吧?
『叄』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指什麼動物
不代指什麼動物,出自李白《將進酒》。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沿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在同題作品中影響最大。
詩人豪飲高歌,借酒消愁,抒發了憂憤深廣的人生感慨。詩中交織著失望與自信、悲憤與抗爭的情懷,體現出詩人強烈的豪縱狂放的個性。
全詩情感飽滿,無論喜怒哀樂,其奔涌迸發均如江河流瀉,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變化劇烈;在手法上多用誇張,且常以巨額數詞修飾,既表現出詩人豪邁灑脫的情懷,又使詩作本身顯得筆墨酣暢,抒情有力;在結構上大開大闔,張弛有度,充分體現了李白七言歌行的豪放特色。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將進酒
『肆』 喜歡喝酒代表什麼動物
滿意回答
筆尾樹鼩
據國外媒體報道,酒量再好的人也很難做到天天豪飲而不醉。然而,生長於馬來西亞熱帶叢林中的筆尾樹鼩每天以「酒」為食,仍能清醒如初。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文章說,筆尾樹鼩是世界上酒量最好的動物。
「千杯不醉」
成年筆尾樹鼩平均體重47克。研究人員發現,依照體重比例,筆尾樹鼩每天攝入的酒精量相當於成年人每天喝9杯葡萄酒。但筆尾樹鼩卻沒有醉酒現象。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微生物學家馬克·安德烈·拉錢斯是研究小組成員之一,他說:「其他動物也會攝入酒精,但不會像筆尾樹鼩一樣長期攝入。
它們一年到頭每天都攝入含酒精食物,這很特別。」
令人驚奇的是,盡管筆尾樹鼩每天「豪飲」,卻從未醉過。研究人員在筆尾樹鼩經常採食的馬來凸果櫚附近用錄像記錄下它們的行動,結果發現,它們平均每晚在馬來凸果櫚上呆138分鍾。
馬來凸果櫚花蕾中的花蜜酒精含量較高。研究小組負責人、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動物生理學系的弗蘭克·威恩斯說:「我們在距它們僅3米遠的地方觀察,它們沒有明顯的醉酒跡象。」
以「酒」為食
筆尾樹鼩之所以酒量驚人,是因為它們主要以生長在馬來西亞西部叢林中的馬來凸果櫚花蕾中的花蜜為食。這種植物的花蜜酒精含量與普通啤酒相當,可達3.8%,是自然界中酒精含量最高的天然食物之一。
在筆尾樹鼩的棲息地,馬來凸果櫚數量龐大,因此成為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拉錢斯說:「馬來凸果櫚在馬來西亞西部分布非常廣泛。」他介紹說,馬來凸果櫚的花蕾中有一種酵母菌使花蜜發酵,產生酒精。而且這個發酵的過程全年都在進行,因此這種植物成為筆尾樹鼩穩定的食物來源。
研究人員認為,盡管其他叢林動物也會不同程度地通過吃下馬來凸果櫚的花蕾攝入酒精,但筆尾樹鼩的酒精攝入量最大,且從未表現出酒醉。筆尾樹鼩長期攝入大量酒精,如果包括人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像它們一樣「豪飲」,恐怕早已斃命。
可供借鑒
筆尾樹鼩是一種低等靈長類動物,也是現存生物中與生長於5500萬年前的靈長類祖先最相近的一種。研究人員認為,因為筆尾樹鼩與人類靈長類祖先有許多相似之處,研究它們對研究人類的飲酒和酗酒行為有借鑒作用。
研究小組發現,筆尾樹鼩不會出現酒醉或宿醉的情況,很可能因為它們體內有一種分解或排除酒精的生物機制,但這種機制目前尚未查明。
此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人類才經常飲酒。而研究發現,與自身體重相比,筆尾樹鼩的酒量遠大於人類,且已經「飲酒」5500萬年。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研究筆尾樹鼩,找出人類喜歡飲酒的原因
『伍』 心中有事心中煩,借酒消愁從不綿,一口吞下一大碗,一醉方休泥一團 打一動物
動物:一條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