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骨製品長蟲怎麼處理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06
2. 鳥類標本怎麼清潔
不能用水洗!因為經過一段時間保存之後的鳥類羽毛含有的油脂物少,容易吸水,且又涉及到防蟲的問題。
你可以用吹風機順著羽毛的紋路進行清理,而其跗趾部可用沾水的毛巾擦拭(無毛的部分),清理完待其晾乾後,可以在其表面噴些殺蟲劑。而如果是科研標本,請注意放置樟腦丸防蟲。
3. 動物標本如何防老鼠啃
一般放那是周邊比較有那個氣味的東西或者是有密封性的東西。
4. 求助昆蟲標本怎麼防腐不要網上抄,我都看了沒用!比較大的昆蟲死了後很臭,我沒做防腐處理,害怕發臭蟲
大昆蟲最好取內臟,用針彎一點做勾,從尾部伸進去勾,有條件最好灑點防腐粉,然後先曬一兩天,再放通風處風干兩三個星期。之後放標本盒密封。味道還是有的,不過會少很多,也不長蟲。用葯水,時間長了會變形
5. 羊頭掛件生蟲了怎麼處理
這個要麼就用抹布把它清洗干凈,要不直接用水清洗干凈吧。
先把蟲子去掉,然後再噴一些乾燥劑在上面。
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菌)中佔了超過50%,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直到21世紀初,人類已知的昆蟲有100餘萬種,但仍有許多種類尚待發現。昆蟲在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對農業生產和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影響。
最常見的有蝗蟲、蝴蝶、蜜蜂、蜻蜓、蒼蠅、草蜢、蟑螂等。 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
昆蟲的分布面之廣,沒有其他綱的動物可以與之相比,幾乎遍及整個地球。分有不同的種類。多數昆蟲可以做標本,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良好生物資源。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成蟲通常有2對翅和6條腿,翅和足都位於胸部,身體由一系列體節構成,進一步集合成3個體段(頭、胸和腹)。一對觸角頭上生,骨骼包在體外部;一生形態多變化,遍布全球旺家族。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種。
昆蟲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動物,已發現100多萬種,比所有其他動物種類加起來都多。
昆蟲的構造有異於脊椎動物,它們的身體並沒有內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層由幾丁質(英文 Chitin)構成的殼。這層殼會分節以利於運動,猶如騎士的甲胄。
昆蟲在生物圈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蟲媒花需要得到昆蟲的幫助,才能傳播花粉。
而蜜蜂採集的蜂蜜,也是人們喜歡的食品之一。在非洲、東南亞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蟲本身就是當地人的食品。
但昆蟲也可能對人類產生威脅,如蝗蟲和白蟻。而有一些昆蟲,例如蚊子,還是疾病的傳播者。
有一些昆蟲能夠藉由毒液或是叮咬對人類造成傷害。例如胡蜂會以螫針向入侵者注入毒液。
6. 動物標本的日常應該怎麼養護
1.防塵 有了灰塵時,要用雞毛撣拂拭,深凹處用洗耳球吹塵,切勿用濕布擦拭(千萬不可用吸塵器)。
2.防潮 放置在通光乾燥處。
3.防蟲 我們的產品均經過嚴格的防蟲防蛀處理,並提供專用防護劑。
4.防腐 產品出廠前已通過相關工藝進行無害化防腐,室內只需放置在乾燥處即可。
5.防褪色 嚴格意義上,任何天然材料比如標本如長期存放都會存在些許褪色。作品不應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加速褪色。同時我們提供專用標本護色劑。
7. 動物標本用什麼做防腐處理
1.三氧化二砷(As2O3)也稱砒霜,白色無嗅無味粉末,劇毒,有防腐功能。 2.硫酸鋁鉀[K2SO4·Al2(SO4)3·24H2O]也稱明礬無色、透明晶體,具有防腐、硝皮作用。 3.樟腦(C10H16O)具有防止蟲柱標本作用。 4.硼酸(
H3BO3
)有防腐作用,但較差。 5.苯酚(C6H5OH)也稱石炭酸、來蘇水。有消毒防腐作用,可防止殘留肌肉變質
8. 動物標本怎麼保存顏色
1、防塵:直接暴露的標本應加上防塵罩如透明薄膜袋,有了灰塵時,要用雞毛撣拂拭,深凹處用洗耳球吹塵,切勿用濕布擦拭。
2、防潮:昆蟲類標本、臘葉標本、剝制標本、骨骼標本等易受潮霉變需乾燥保存,所以,應在室內放些生石灰、在盒內或存放櫃中放CaCI 2 、硅膠等,特別是梅雨季節,要利用晴天拿出晾曬以防生霉。同時,定期檢查防潮劑、及時更換,若使用的硅膠吸水變色後,可烘乾後繼續使用。
3、防蟲:動物剝制標本、昆蟲類標本、臘葉標本等必須定期噴熏化學葯物,在存放的標本櫃中放置敵敵畏小瓶、樟腦丸等殺蟲葯物,防止蟲蛀。
4、防腐:浸制標本要注意是否密封,標本是否全部浸泡在保存液中,若發現有混濁現象要及時更換保存液。盡量按產品說明書的標准配製保存液更換,若產品說明書中未說明,可按常規用10%的福爾馬林溶液保存。臘葉標本要保存在較密封的標本盒內,保持乾燥,防止腐爛。
5、防褪色:各類標本的保存都不可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加速褪色。生物玻片標本常經染色處理,陽光直射會使染色劑加快分解褪色,故應及時蓋好盒蓋;臘葉標本、覆膜標本陽光直射會促進其內的色素分解而褪色。
各類標本的存放需要的條件不同,要分開陳列存放。此外,浸制標本在嚴冬時還應注意保持室內溫度,防止凍裂。春夏兩季溫度高、濕度大,是蟲類、微生物活動的繁盛期,是標本保養的關鍵時期,應加強防護。
9. 有皮毛的動物標本如何清潔比如老虎,獅子,鳥類,之類的標本。方法是什麼啊,用什麼工具
動物標本製作方法(一)
獸類標本是研究獸類學的重要資料之一,也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它可長期保存以便為科研、教學、陳列、觀展服務。可根據需要製成假剝制標本、骨骼標本、液浸標本、附屬物等標本。現將製作各種標本所需工具及製作方法分述如下。
1.剝制工具 解剖刀、解剖剪、骨剪、長鑷子(尖形,前端內側不要帶鋸齒形的)、解剖盤或塑料布、細鉛絲或竹筷、取腦勺(取鉛絲一段,前端砸扁彎成勺狀)、針、線、棉花、竹絲、亞砷酸與明礬相混合的防腐劑。
2.標本的測量 製作前,對標本有關部位的測量是獸類分類學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驟,只有獲得准確的數據方能更好地鑒別物種。測量的工具和物品包括鋼捲尺、秤、標簽、採集本。測量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項。體重:獸體的全重;體長:吻端至肛門,大型獸為吻端至尾基部;尾長:尾基部到尾端(尾端毛除外)的長度;後足長:自跗關節的最後端至足的最前端(爪除外),對有蹄類動物要測到蹄的前端;耳長:耳殼基部至頂端(簇毛除外)的長度。大型獸類還需測量肩高(肩背中線至前指尖)、胸圍(前肢後面胸部最大周長)、腰圍(後肢前面腰部最小的周長)和臀高(臀部背中線至後趾尖)。
3.獸類標本的製作
(1)小型獸類標本 可分為科研用的假剝制標本及教學、展覽用的生態標本。
① 假剝制標本(以鼠類為例)
剝皮
將鼠體仰放在解剖盤和塑料布上用解剖刀沿腹部正中肛門前部 開始向胸骨後端切開皮膚,操作時用力不要太猛,以免將腹腔切破而污染皮毛,然後用刀背或小鑷子將切口與後肢相連的皮膚與肌肉分離,將後肢分別往切口處推出,剪斷膝關節並除去小腿上的肌肉,剝離背部等周圍的肌肉,再把生殖器、直腸與皮膚聯接處剪斷,清理好尾基部周圍的結締組織,用左手捏緊尾基部,右手捏住尾椎骨緩慢往上拉 ,直至完全抽出,繼續剝至前肢,在肘關節處剪斷,清除肌肉再剝至頭部,用解剖刀緊貼頭骨至耳部,剪或切斷耳根至眼部時,可看到一層白色網膜狀的眼瞼緣,細心切開網膜的下端後,即露出眼球了。剝離上下唇時,先在鼻尖的軟骨處剪斷,然後再用解剖刀剝離下唇,這時皮與肉體已分離,去掉皮內脂肪和貼在皮上的肌肉,均勻塗抹防腐劑,並在四肢骨骼上纏以少許棉花以代替原來的肌肉,再翻轉鼠皮,呈皮朝外直筒狀即可。
填充
削好1根比原尾椎骨稍細而又均勻光滑的竹的假尾椎骨或用鉛絲緊纏棉花製成假尾,插入鼠的尾部末端,假尾要比原尾長一些,以達到腹腔開口處的1/2處為好,這樣一方面可固定尾巴,也可支撐整個身體。然後將蓬鬆的棉花捏成前細後粗形狀,用大鑷子夾緊棉花的前端,從開口處緊插至頭部,再在四肢和軀幹部不足處,適當填上蓬鬆的棉花。這時,削制的尾椎骨應緊貼腹部壓住棉花,使尾椎不至上翹。縫合切口時,要將標本擺正,針從里向外交叉縫制。
整形與固定
標本製做的好壞與整形關系很大。整形時,需將標本橫放在桌面上,頭部向左,將前肢往裡縮,掌面朝下,後肢伸直,跖面朝上與尾平放,眼部用小鑷子將棉花挑開,似微凸的眼球,毛要理齊,兩耳要豎立,頭部稍尖,臀部要拱起。標簽系於右足,將標本置於固定板上,四肢用大頭針固定,陰干後就製成了假剝制標本了。 ② 生態標本 在博物館、教學等單位,常將獸類標本製成生活時的姿態,做為科普用。剝制的方法基本與假剝制標本相同。只是在填裝時還需用鉛絲(大型動物用鋼筋或鋼板)支撐其肢體。所用的鉛絲型號要根據動物本身的大小而定。在頭部、四肢、尾部各用1根鉛絲支撐。頭部的鉛絲先用棉花捲成與頸部原有肌肉粗細長短相同,一端固定在頭骨上。也可將原頭骨保留。另取鉛絲1根由足底沿肢骨後側插入肢內,外留一段做為固定用。穿入的鉛絲沿肢骨彎曲,用線縛於骨骼上,四肢處仍需補充棉花以代替原來的肌肉。尾椎骨的製作不宜用竹子,而必須以鉛絲方能捏成各種姿態。
(2)中型獸類標本製作 中型獸類一般泛指兔、旱獺、巨松鼠、鼬科各種,如黃鼬等,製作方法與小型獸類標本基本相同。這類標本由於體大,腹部開口處要稍大些,用竹絲等做填充物填充軀體時,需加一個竹棍,以便支撐身體。
(3)大型獸類標本製作 大型獸類泛指虎、豹、野豬、鹿類等,其製作方法一般有兩種,即生態標本和不作假體填裝而只保留皮張、頭骨等,做為科研上分類鑒定用。以此類標本為例,製作時可從尾基部至吻端及四肢內側大開口。但在處理帶角的偶蹄類動物時,需在兩角間及頸背開一「丫」字形口,沿角基周圍切離皮膚;角形較大時還需在頸側開刀,此外,四肢的蹄、爪均需留在皮上。
(4)液浸標本製作 對某些小型獸,一次性捕獲較多(如蝙蝠、鼠類等),因野外工作條件無法一次製作完畢或因分類的目的標本干後收縮無法看清、因內部器官的研究需要等目的,為防止腐爛掉毛可使用此法。方法是從腹部開口露出內臟浸泡在75%酒精溶液中,或浸制在5~10%福爾馬林溶液內。浸泡前,需將每個標本繫上已編號的竹簽,便於查閱數據。
(5)蟲蝕法骨骼標本的製作 本法適於製作脊椎動物的各類骨骼標本。以獸類標本為例,過去常採取剝皮去掉內臟再用清水煮熟,用鑷子剔去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製作,但費時費力而且易損傷標本從而影響標本的分類鑒定和收藏。近年來,國內採用鞘翅目昆蟲—皮蠧幼蟲嗜食肉類的習性來清除骨骼上附著的肌肉,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① 形態與蟲源
我們採用的皮蠧身體呈橢圓形,黑色或赤褐色,或具有花紋,身體長度在2~12毫米;幼蟲身體分節,周身有長毛。皮蠧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它們不但喜食肉類,也咬書籍、衣服、生皮張、葯材等。進行此法時,首先要採集和培殖蟲群,採集皮蠧的時間最好是溫暖的春夏季,這時可用帶骨肉來招引,也可以到皮蠧經常活動的屠宰場、賣骨肉的攤頭、畜產公司皮毛倉庫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