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浙江有哪些珍稀動植物
鐵皮石斛應該全國都很少 不過好像浙江有個人工培植鐵皮石斛 所以也算是浙江稀少吧 下面是網上搜的 普陀鵝耳櫪拉丁名 Carpinus putoensis Cheng 中文名 普陀鵝耳櫪 拉丁科名 Betulaceae 中文科名 樺木科 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專家稱浙江3%-5%野生植物瀕臨滅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15:02 青年時報 時報訊 近日時報刊文尋找西湖野生蒓菜(見時報11月2日A6版報道《野生西湖蒓菜現蹤影難覓》),然而未果。野生蒓菜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數量十分稀少。專家說,野生蒓菜原來分布於全省各地水域,但蒓菜對生長水體的水質要求很高,城市裡水體大部分已被污染,所以野生蒓菜在杭州已基本絕跡,現在只存在浙南山區一些天然小湖泊里。 和野生蒓菜相同命運的,還有中華水韭、普陀鵝耳櫪、百山祖冷杉等野生植物。中華水韭原廣泛分布於杭州、諸暨、松陽、慶元、麗水、建德和天台等市、縣,但現在只有松陽廢棄水田裡還有一點,杭州植物園已經遷入一部分,保護起來。普陀鵝耳櫪只剩一株,在普陀山。百山祖冷杉只有三四棵,生長在麗水慶元百山祖,已被圈養、保護起來。 相比這些已經被列入國家保護名錄的瀕危野生植物,還有一百多種即將滅絕、卻未被列入名錄的野生植物,情況更為危急迫切。 現狀:3%-5%野生植物瀕臨滅絕 浙江林學院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李根有研究瀕危野生植物20多年了,為了考察野生植物瀕危情況,他已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根據他二十多年的實地考證,再結合文獻資料,他認為:「浙江有野生植物4000多種,其中3%-5%已經極其稀少。也就是說,有兩百多種已接近滅絕,其中列入國家保護名錄的,只有40多種。」 李根有隨口就舉出三種來:細果秤錘樹,果子細長形,異於別的秤錘樹結圓果。它是李教授上世紀90年代發現的新品種,「我在臨安青山湖邊發現過32株,但最近再去探訪,發現只剩下10來株了。在建德一家林場還有上千株。」浙江安息香,文獻資料里說建德林場里有,但最近去調查,沒發現,很可能已經滅絕。堇葉紫金牛,《浙江植物志》記載,杭州雲溪竹徑有,但現在已找不著,李教授在建德壽昌林場找到了約200株。 原來到處生長的野生植物,為什麼會大批滅絕呢?專家分析,主要有四種原因:一是全球變暖,局地氣候也有變化,有些植物適應不了新環境;二是物種本身繁殖機制有問題,不適應環境,生存不下去了;三是人為開發破壞,野生植物的生存環境被片段化了,比方原來成片生長的地方,由於造房子等原因,被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野生植物被隔離開後,沒法傳粉,基因交流被切斷,繁殖數量也大大減少;第四,環境污染,典型的例子就是野生蒓菜和中華水韭。 縱深:野生植物是國家戰略資源 「保護野生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李教授表情凝重地說。 在人類歷史上,影響文明進程的植物比比皆是。橡膠的開發利用,極大推動了工業發展;水稻馬鈴薯,是人類主要的食物。而現在瀕危的好多植物,很可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難保若干年後,它會被發現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一旦滅絕,就無法再造了。 保護野生植物,就是保存它的原始基因。人工栽培的植物,往往基因都有某種缺陷,容易退化。而野生植物千百年來不斷與自然抗爭,它的基因往往具有很強的抗病抗旱抗寒性。所以它們是珍貴的育種材料。 另外,野生植物作為以森林為主體的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多種野生植物滅絕,會影響生態系統平衡,影響生物多樣性。 建議:摸清家底,抓緊立法 面對不斷消失的野生植物資源,專家建議: 第一步,要趕快把家底摸清。然後抓緊立法,制定野生植物的省級保護名錄。 第二步,要加強研究瀕危植物之所以稀少的瀕危機制。查明是人為因素還是自然因素,然後對症下葯,採取保護措施。 第三步,要有序開發,合理利用。最好是人工繁殖方法研製成功後,再加以利用。而不是像對待冬蟲夏草、野生蘭花那樣,掠奪性地開發,幾年時間就把野生植物推向瀕危絕境。 第四,政府要多做宣傳,讓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的緊迫性,深入人心
Ⅱ 中國普通山區上有什麼動物
兔子和雞算大的了 普通山區
熊 虎之類大型的比較少見
Ⅲ 有哪些野生動物
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是:蜂猴(所有種)、熊猴、台灣猴、豚尾猴、葉猴(所有種)、金絲猴(所有種)、長臂猿(所有種)、馬來熊、大熊貓、紫貂、貂熊、熊狸、雲豹、虎、雪豹、儒艮(俗稱人魚)、白暨豚、中華白海豚、亞洲象、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野馬、野駱駝、鼷鹿、黑鹿、白唇鹿、坡鹿、白腹軍艦鳥、白鸛、黑鸛、朱䴉、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虎頭海雕、擬兀鷲、胡兀鷲、細嘴松雞、斑尾棒雞、稚鶉、四川山鷓鴣、海南山鷓鴣、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虹稚(所有種)、褐馬雞、藍鷳、黑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黑長尾雉、孔雀雉、綠孔雀、黑頸鶴、白頭鶴、丹頂鶴、白鶴、赤頸鶴、鴇(所有種)、遺鷗、四爪陸龜、黿、鱷蜥、巨蜥、蟒、揚子鱷、新疆大頭魚、中華鱘、白鱘、達氏鱘、紅珊瑚、庫氏硨磲、鸚鵡螺、中華蛩蠊、金斑喙鳳蝶、多鰓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
Ⅳ 浙江常見的野生動物
野豬,刺蝟,穿山甲,蛇,野雞,白鷺鷥
Ⅳ 南方有什麼動物
黑熊
福建的黑熊屬於華南亞種,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目前,黑熊數量十分稀少,只生活在一些山區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
穿山甲
在福建分布廣,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由於穿山甲的肉、鱗片價格高昂,所以近年被盜獵的很多,現在數量已經很少,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蘇門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在福建從山區到沿海都有很廣的分布,但同樣由於非法盜獵,蘇門羚的數量下降得很快,特別是盜獵者常不分雌雄老少地趕盡殺絕蘇門羚,對其影響很大。
白鸛和黑鸛
都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福建沿海地區僅1997年發現過1隻。
琵鷺
福建有白琵鷺、黑臉琵鷺2種,棲息在近海灘塗、河口、濕地等荒僻地帶。
天鵝
有大天鵝、小天鵝2種,都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在南平、邵武等處過冬,數量非常少,原因是適宜它們過冬的人為干擾少、水草豐盛的河灣湖面受破壞。
鴛鴦
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目前每年約有200隻在屏南縣鴛鴦保護區里過冬,省內其他地方也有偶見,數量稀少。
虎紋蛙和棘胸蛙
虎紋蛙在福建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平原及半山區的稻田、池塘、水庫和沼澤地,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因為過度捕殺和農葯的大量使用,使虎紋蛙在沿海地區已經消失,瀕臨滅絕。棘胸蛙棲息在山澗溪流邊的石洞里,被人類大量捕食後,現在棘胸蛙的數量銳減
Ⅵ 山裡有什麼動物
山裡的動物很多很多。例如:
1、哺乳類動物:老虎、梅花鹿、豹子、穿山甲、刺蝟、兔子、狼、鼠、猴、狐狸、熊、豹子、獅子、羊、野豬、獾、黃鼠狼、松鼠等等;
2、鳥類動物:麻雀、烏鴉、貓頭鷹、喜鵲、野雞、杜鵑、畫眉、鸚鵡、孔雀、鴿子等等;
3、兩棲類動物:雨蛙、樹蛙、蟾蜍、蠑螈、蚓螈、吻蚓、山龜、山鱉、石蛙等等;
4、爬行類動物:蛇、蜥蜴、壁虎、蜥蜴、蝸牛、蜘蛛、蜈蚣、螞蟻、蠍子等等;
5、昆蟲類動物:甲蟲、蒼蠅、蚊子、蜜蜂、知了、蝴蝶、尖頭蜢、天蛾、蜻蜓、螞蟻、蝗蟲、蟈蟈、甲蟲、毛毛蟲等等。
(6)浙西南山區常見動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兩棲動物(學名:Amphibia)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的皮膚裸露,表面沒有鱗片(一些蚓螈除外),毛發等覆蓋,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體的濕潤;其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進行呼吸,長大後用肺兼皮膚呼吸。兩棲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一生不能離水,因為可以在兩處生存,稱為兩棲。
它是脊椎動物從水棲到陸棲的過渡類型。現在大約有七千多種兩棲動物。兩棲動物是冷血動物。兩棲動物由魚類進化而來。長期的物種進化使兩棲動物既能活躍在陸地上,又能游動於水中;與動物界中其他種類相比,地球上現存的兩棲動物的物種較少。
Ⅶ 山區哺乳動物有哪些
眾所周知,山區由於海拔高,地勢險峻,一般的動物都不會選擇來這里安家。但這里的惡劣環境卻也讓食草動物少了很多天敵的威脅。
雪豹山區的哺乳動物一般都擅長攀登,如岩羊;也有一些非常耐寒的動物,如山地猩猩等。
岩羊一般生活在海拔2100~6300米之間的高山岩石地帶。它們平時總是躺卧在草地上,看上去像一堆岩石。當遇到危險時,它們會迅速跳躍逃跑,登上陡峭的山崖。
羚牛外觀長得很像牛,所以才稱做羚牛。但事實上,羚牛是一種羊。它們的膽子非常小,白天躲在隱蔽的竹林里,到了傍晚才出來吃草。
駱馬是駱駝家族中最小的一種,它們主要生活在海拔3600~4800米的半乾旱高原上。駱馬身上的毛柔軟而細長,是一種名貴的皮毛。駱馬奔跑的姿勢十分優美,速度也十分驚人。
黑熊因其溫順的性情而成為馬戲團里的明星。它們多才多藝,能表演騎車、爬梯、踩球等一系列節目。
虎常常出沒於山脊、矮灌叢和多岩石的山地。虎沒有固定巢穴,它們喜歡游盪於山林之中尋找獵物,一般一天可走70多千米的路程,最長的可達420千米。
羊駝的個子很小,而且沒有駝峰。它們的毛多為深褐色,又輕又長,保暖性好。
塔爾羊非常稀少,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的外貌很像山羊,但是雄羊的頦下沒有須,吻部光禿無毛,肩部和頸部都有長毛。塔爾羊喜歡群居,具有極強的警惕性,一旦有異常情況,哨羊便會發出警報,其他的塔爾羊便能聞聲躲避起來。
雄性山地大猩猩在成年後,背部的長毛會變成銀灰色。它們的肩膀上堆積著厚厚的皮下脂肪,因此能耐高山上的嚴寒。它們將睡覺用的巢築在樹上,但每用一次就會換一個新巢。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它們的頭又圓又大,軀乾和尾巴呈白色,眼圈兒呈黑色,像戴了一副墨鏡。大熊貓一般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竹林內,主要以竹子為食。
大熊貓是地球上古老的動物,在地球上已生活了七八百萬年。它們的祖先是始熊貓,生活在幾百萬年前炎熱潮濕的森林裡,與森林古猿是同一時代的動物。
大熊貓沒有固定的巢穴,它們總是喜歡獨自在樹林里閑逛,有時在大樹下或竹林內卧睡;有時迅速而靈活地爬上高大的樹木。大熊貓還會游泳,能安全地游過湍急的河流。大熊貓的消化吸收能力較差,而且竹葉的營養也很少,所以它們不得不盡量減少活動,以節省能量的消耗。在人跡罕至的高山深谷密林中,它們總能找到最近的食物和水源,悠閑而平靜地生活。大熊貓很挑食,它們只吃略帶甜味的冷箭竹和華桔竹,對味道苦澀的竹類絲毫不感興趣。這種偏食的習性使得每年這兩種竹子開花時,大熊貓就會餓死許多。大熊貓雖然是獨居為生,但它們與同類之間交流的方式卻很多。它們可以通過氣味標志來識別對方的年齡、性別等;還會通過不同的叫聲和體態語言來表達它們的情緒。到了繁殖季節,雌雄大熊貓總是在稠密的竹林中高歌,對方便會循著歌聲或氣味找來。往往是數只雄性大熊貓同時來到一隻雌性身邊,這時,一場「比武招親」便開始了。
雪豹被稱為「雪山之王」。它們是一種非常美麗的貓科動物,常年生活在雪山附近。它們喜歡奔跑跳躍,而且四肢健壯,行動敏捷。雪豹的棲息地海拔高度在2000~6000米。為了捕捉食物,它們會因季節的變化而沿山坡垂直遷移。灰白色帶著暗褐色斑點的亮麗毛皮是雪豹的外形特徵。
白天,它們很少出來活動,只有在清晨和傍晚,雪豹才從石洞的巢穴里走出來捕食。雪豹經常在陡峭的山崖間走動,但卻從來不會摔下來。這是因為它們長著一條長長的大尾巴,可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它們還能把尾巴當掃帚,隨時可將身後的足跡打掃干凈。雪豹很聰明,非常善於利用環境來捕食。它們先將自己隱蔽起來,然後屏住氣息,一步步接近獵物,距離很近時便一躍而起發動進攻;它們或者耐心地躲在岩石後面守候著,伏擊過往的動物,讓獵物防不勝防。雪豹的耐寒能力很好,因為它們身上長著厚厚的絨毛,腳掌上長著厚厚的肉墊,在雪地和岩石上行走時像穿了一雙優質的皮靴,身體的毛色和花紋同周圍環境非常相似,以迷惑獵物。雪豹長期棲居在嚴寒之中,夏天在6000多米的峰頂上捕獵;冬天在海拔1800米處尋找食物。它們在高山上行走絲毫不費氣力,可以輕易跳上6米高的山崖,或者翻過15米寬的山澗。
雪豹的性情極其殘暴,行動敏捷,四肢矯健,很擅長跳躍和奔跑。雪豹幾乎沒有天敵,所以人稱「高山霸主」。
野氂牛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長期居住在海拔很高的雪山附近的山溝中,體型巨大,生命力頑強。它們的雙角斜向外伸出,如同一把月牙鏟。它們全身覆蓋著長而厚的毛,以抵禦高原的嚴寒氣候。野氂牛除了頭部、背部和四肢下部的毛比較短,其他部位都是長毛,長度可達40厘米,幾乎能垂到地面上來,很像一個厚實的圍裙,能夠遮避風雨,還可以保暖禦寒。
在繁殖期,野氂牛便會組成一個「一夫多妻」制的小家庭。遇到狼、雪豹等猛獸時,這些野氂牛便會自動圍成圓圈,牛角向外,來保護自己族群中的小氂牛。野氂牛的四肢強勁有力,蹄子又粗又圓,但趾甲又小又尖,像一把錐子一樣插在雪地里;野耗牛腳掌上有柔軟的角質,這樣的構造可以減緩身體下滑的速度和沖力,使它們在陡峻的高山上能夠自由穿行。野氂牛非常耐勞、耐寒、耐飢、耐渴,它們能夠棲息在人跡罕至的高山頂峰、荒漠草原等惡劣環境中,這是其他動物很難做到的。
金絲野氂牛長著一身金紅色的毛,在陽光的照耀下全身金光閃閃,非常漂亮。金絲野氂牛是普通野氂牛的變種,但卻不能與普通野氂牛交配。家養氂牛與野氂牛非常友好。野氂牛雖然生性兇殘,但對它們的「親人」——家氂牛仍然懷有深厚的感情。野氂牛往往會加入到家氂牛的行列中,家氂牛也時常會跟隨野氂牛一起浪跡天涯。野氂牛的叫聲很像豬,所以人們稱它為「豬聲牛」。
野氂牛的主要食物是針茅、苔草、莎草、蒿草等。它們總是在夜間進食,而在白天則躺卧休息。
Ⅷ 山林間常見野生動物有哪些
山林間常見野生動物有:野兔、野豬、蛇、野雞、斑鳩等等。
1.野兔
野兔,拉丁學名Lepus sinensis,是指兔屬下的動物及粗毛兔屬與岩兔屬中四個物種的合稱。野兔十分靈活,腿和耳朵比家兔長。當中歐洲野兔能以時速72公里奔跑。在北美洲的北極地區較為普遍的是白靴兔,南部則以加利福尼亞兔、草原兔及其他物種較為普遍。
5.斑鳩
斑鳩是鴿形目斑鳩屬鳥類的統稱,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鴿形目,體形較家鴿為小,因而通常被稱為鳩(dove),以與鴿子(pigeon)相區別。
頭小;頸細;嘴狹短而弱;翅形狹長,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級飛羽最長;尾相當長,呈凸尾狀;跗蹠短而強,趾長而狹,均適於行走賓士。 體羽大都為灰或褐色,無金屬光澤;雌雄相似。
體形較家鴿為小,因而通常被稱為鳩(dove),以與鴿子(pigeon)相區別。頭小;頸細;嘴狹短而弱;翅形狹長,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級飛羽最長;尾相當長,呈凸尾狀;跗蹠短而強,趾長而狹,均適於行走賓士。
參考資料網路-斑鳩
網路-野雞
網路-蛇
網路-野兔
網路-野豬
Ⅸ 中國南方地區(尤指福建一帶)的森林裡有什麼動物
福建省有豹貓華南亞種、叢林貓、金貓、雲豹、豹華南亞種、華南虎6種貓科動物,都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禁止買賣的物種,除豹貓外,其他5種貓科動物都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其中以華南虎最為稀少。 據介紹,華南虎可能存在於我省閩西等邊遠山區,但目前只發現掛爪等野外活動痕跡,未發現過實體。金貓和豹貓在福建曾被作為重要的毛皮動物而被大量捕殺,現在幾乎見不到蹤跡。特別是豹貓,已經多年未被發現。雲豹在我省還有一定數量,在各地都有分布,目前它受到最大的威脅是非法盜獵者設置的高壓電線和大型獸夾。 黑熊 福建的黑熊屬於華南亞種,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目前,黑熊數量十分稀少,只生活在一些山區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 穿山甲 在福建分布廣,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由於穿山甲的肉、鱗片價格高昂,所以近年被盜獵的很多,現在數量已經很少,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蘇門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在福建從山區到沿海都有很廣的分布,但同樣由於非法盜獵,蘇門羚的數量下降得很快,特別是盜獵者常不分雌雄老少地趕盡殺絕蘇門羚,對其影響很大。 白鸛和黑鸛 都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福建沿海地區僅1997年發現過1隻。 琵鷺 福建有白琵鷺、黑臉琵鷺2種,棲息在近海灘塗、河口、濕地等荒僻地帶。 天鵝 有大天鵝、小天鵝2種,都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在南平、邵武等處過冬,數量非常少,原因是適宜它們過冬的人為干擾少、水草豐盛的河灣湖面受破壞。 鴛鴦 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目前每年約有200隻在屏南縣鴛鴦保護區里過冬,省內其他地方也有偶見,數量稀少。 虎紋蛙和棘胸蛙 虎紋蛙在福建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平原及半山區的稻田、池塘、水庫和沼澤地,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因為過度捕殺和農葯的大量使用,使虎紋蛙在沿海地區已經消失,瀕臨滅絕。棘胸蛙棲息在山澗溪流邊的石洞里,被人類大量捕食後,現在棘胸蛙的數量銳減
Ⅹ 我國各動物地理區的主要特徵及代表動物有哪些
1.東北區 包括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老爺嶺、長白山地、 松遼平原和新疆北端的阿爾泰山地。本區氣候寒冷,冬季漫長,北部的漠 河地區素有我國北極之稱,夏季短促而潮濕。植被主要由雲杉、冷杉、松、 落葉松等組成針葉林帶,或與樺樹、山楊、蒙古櫟、槭樹、椴樹等共同構 成針闊混交林。林冠濃密郁閉,林下陰濕,遍布苔蘚和地衣,層次結構簡 單。分布於本區的為寒溫帶針葉林動物群,主要由耐寒性和適應林中生活 的種類組成,典型的代表動物有哺乳綱偶蹄目的麝、馬鹿、駝鹿、馴鹿、、 野豬;嚙齒目的灰鼠、棕背、紅背、小飛鼠;食肉目的紫貂、猞猁、白鼬; 雷鳥,雀形目的、戴菊鶯、交嘴雀、星鴉;爬行綱的極北蝰、棕黑錦蛇、 胎生蜥;兩棲綱的極北小鯢、爪鯢、史氏蟾蜍、東方鈴蟾、黑龍江林蛙等。 其中,號稱林中巨人的駝鹿、森林之舟的馴鹿、百獸之王的東北虎,以及 狼貛、林旅鼠、河狸、雪兔、松雞、榛雞、黑啄木鳥、胎生蜥、黑龍江草 蜥、東北小鯢和爪鯢等均為本區的特有動物。 針葉林動物群的生態特點是:在林內的分布很不均衡,常聚集於長有 喬木的河岸、次生林灌和林間的沼澤地區。分布的垂直結構主要分配在樹 頂層和地面層內,小型鳥類和灰鼠一般選擇在枝葉繁茂的樹上、樹洞內營 巢,大型松雞科鳥類則築巢於地面或在雪窩中棲身,地棲鼠類的挖掘活動 能力不強,洞系離地表很淺,甚至就在雪下生活。林內食源單一,球果、 漿果、真菌、樹葉、嫩枝等是動物的主食或基本食物,這些食源,尤其是 球果具有周期性的豐歉變化規律,常是導致有關動物數量波動的直接原因。 動物的晝夜相活動表現得不明顯,典型的夜行性種類不多。冬季酷寒,地 表積雪深,枝頭覆冰厚,許多動物發展了各種特殊的適應結構,例如轉變 深色或帶斑的鳥羽、獸毛成白色(雪兔、白鼬、伶鼬、雷鳥等),有利於 隱匿自身或接近捕獵對象;駝鹿和馴鹿的腿長,腳蹄寬大,每個趾瓣均能 張開與地面接觸,可避免在冰雪上跑動時摔跤或陷入松軟的雪中;榛雞的 趾緣鑲有尖長的角刺,能有效地握牢樹枝,不致因覆冰溜滑而墜地。 2.華北區 北鄰東北區和蒙新區,往南延伸至秦嶺、淮河,東臨渤海及 黃海,西止甘肅的蘭州盆地,包括西部的黃土高原、北部的冀北山地及東 部的黃淮平原。本區位於暖溫帶,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植物落葉或枯萎, 夏季高溫多雨,植物生長繁盛。區內廣大地區已被開墾為農田,僅殘留部 分森林零星分布於太行山、燕山、秦嶺、子午嶺和隴山等地,現在的植被 主要為草地和灌叢。華北區的動物種類比較貧乏,特有種類少,分布於本 區以及東北針葉林地帶以南地區的是溫帶森林-森林草原、農田動物群。 華北區動物區系的特點是原有的森林動物群趨於貧乏化,且其生態習 性也已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以適應森林面積不斷縮小和草原、草甸環境 的日益擴展。因此,東北森林中常見的馬鹿、梅花鹿、黑熊、小飛鼠、棕 背、紅背等在本區的山林地區已甚罕見或只分布在局部地區(如黃淮平原 的東方鈴蟾、黃脊游蛇等),但出現了一些與南方共有的種類,如岩松鼠、 社鼠、復齒鼯鼠、溝牙飛鼠等。本區農業開發的歷史極為悠久,具有大片 農耕景觀,野生麋鹿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於19世紀中葉絕滅的,然而棲息於 農田、荒山溝谷和黃土之間的小型獸類卻得到很大發展,最普遍的有麝鼴、 大倉鼠、北方田鼠、長尾倉鼠、黑線倉鼠、原鼢鼠、草兔、巢鼠等。許多 鼠類不但以作物為食,並且還盜藏大量穀物越冬,對農業危害十分嚴重。 廣泛分布的食肉目動物有狐、黃鼬、果子狸、狗獾、豬貛和貉等。四季分 明的季節變化,對動物的生命活動產生顯著影響,每當春末夏初和秋季, 許多廣適性鳥類在本區常形成季節性高峰,到冬季則大多遷往南方越冬, 森林鳥類中的優勢種有三道眉草鵐、灰喜鵲、大山雀、紅尾伯勞、黑枕黃 鸝、山斑鳩、岩鴿、綉眼鳥、黑卷尾、山噪鶥、石雞等。農田區的常見鳥 類是金腰燕、家燕、白鶺鴒、喜鵲、麻雀以及在高層古建築物上群居的雨 燕等。兩棲爬行動物中以虎斑頸槽蛇、紅點錦蛇、赤鏈蛇、白條錦蛇、蝮 蛇、麗斑麻蜥、山地麻蜥、無蹼壁虎、藍尾石龍子、北草蜥、大蟾蜍、花 背蟾蜍、中國林蛙、金線蛙、北方狹口蛙等北方廣布種較為常見,此外, 烏龜和鱉在本區也有廣泛的分布。一般認為,黑卷尾、山噪鶥、石雞、大 倉鼠、北方田鼠、原鼢鼠、麝鼴、無蹼壁虎、山地麻蜥、北方狹口蛙等是 本區的代表性動物,而褐馬雞及復齒鼯鼠則為華北區的特有種類。 3.蒙新區 本區的范圍東起大興安嶺西麓,往西沿燕山,陰山山脈、黃 土高原北部、甘肅祁連山、新疆昆侖山一線,直至新疆西緣國境線。包括 內蒙古高原、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沙漠、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塔里 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天山山地等。境內大部分地區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 屬草原和荒漠生態環境。寒暑變化大,晝夜和季節溫差劇烈,雨量少而干 旱,土質貧瘠,致使森林不能生長,缺乏高大的喬木,耐乾旱的草本植物 十分繁盛。夏天和植物生長期短,動物的食源有周期性的豐歉變動;冬季 漫長,積雪深厚,地表封凍期可長達5個月,絕對溫度可降至-30℃以下。 這些自然條件對本區動物區系的組成及其生態特徵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蒙新區分為東部草原和西部荒漠兩個地帶,兩者大致以集(寧)二(連) 鐵路至鄂爾多斯西南部一線為分界線。本區東部為乾草原及草甸草原,其 動物區系由典型的溫帶草原動物群組成,代表動物有黃羊、達烏爾黃鼠、 草原旱獺、五趾跳鼠、蒙古羽尾跳鼠、草原田鼠、狹顱田鼠、草原鼢鼠、 草原鼠兔、背紋毛足鼠、長爪沙鼠、蒙古百靈、沙百靈、雲雀、沙、穗、 地鴉、毛腿沙雞、大鴇、蓑羽鶴、灰伯勞、草原沙蜥和麗斑麻蜥等。草原 動物的生態特點是:以草本植物綠色部分為食的嚙齒動物特別繁盛,在景 色開闊的草原上集群而居,並發展了地下洞穴生活、貯藏糧食或蟄眠越冬 能力,對草場的破壞嚴重;中小型食肉目動物較多,常見種類有黃鼬、香 鼬、艾鼬、雪鼬、伶鼬、石貂、黃喉貂、狐等,是嚙齒目的主要天敵;黃 羊的奔跑能力強,數量甚多,蘊藏量約有百萬頭,是內蒙古的重要狩獵對 象。自然環境的急劇變化,可直接影響到產草量的豐歉,也是導致鼠類數 量波動大起大落的一個主要原因。地棲性的雀形目鳥類繁多,少數種類因 有利用鼠洞棲居的習性而出現「鳥鼠同穴」現象。 蒙新區的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帶包括內蒙古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西 部、青海柴達木盆地、寧夏、甘肅北部的河西走廓及新疆地區。境內戈壁 和沙丘廣布,植被稀疏,主要生長著白刺、瑣瑣、駱駝刺、檉柳、紅砂、 沙拐棗等旱生植物,動物區系由溫帶荒漠-半荒漠動物群組成,而在種類和 數量上均占絕對優勢的嚙齒目、有蹄類動物、鳥類中的百靈科和蜥蜴目中 的沙生種類是構成動物群的主體。代表性動物及其優勢種有各種跳鼠(五 趾心顱跳鼠、三趾心顱跳鼠、長耳跳鼠、小五趾跳鼠、小地兔、羽尾跳鼠 等)、沙鼠(檉柳沙鼠、紅尾沙鼠、大沙鼠、短耳沙鼠等)、長尾黃鼠、 兔尾鼠、小黃鼠、赤頰黃鼠、塔里木兔、荒漠貓、虎鼬、鵝喉羚、岩羊、 原羚、懸羊、雙峰野駱駝、蒙驢、蒙古野馬、鳳頭百靈、角百靈、漠、白 尾地鴉、黑腹沙雞、紫翅椋鳥、巨嘴沙雀、原鴿、紅沙蟒、花條蛇、草原 蝰、沙虎、漠虎、長裸趾虎、沙蜥(大耳沙蜥、白條沙蜥、旱地沙蜥、南 疆沙蜥等)和麻蜥(荒漠麻蜥、敏麻蜥、快步麻蜥、網紋麻蜥)等。兩棲 動物少,僅新疆北鯢、綠蟾蜍、湖蛙和中國林蛙等。 由於生活環境比草原差,因此動物的棲息地較為分散,各種環境中往 往只為少數種類所佔據,只有在局部水草豐盛的「綠洲」才可能成為多種 動物的聚集處;荒漠動物為適應極端乾旱的自然條件,它們的穴居生活、 蟄眠、貯藏冬糧或擅於賓士的習性,較之草原動物有進一步的發展。小型 動物的耐旱力強,能從植物中直接攝取水分和依靠特殊的代謝方式,獲得 所需的水分,並在節縮水分的消耗方面具有一系列生理生態適應機制。 4.青藏區 本區包括青海(柴達木盆地除外)、西藏和四川西北部,是 東由橫斷山脈、南由喜馬拉雅山脈、北由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等所 圍繞的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500m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氣候是冬 季長而無夏天的高寒類型,原有的森林植被逐漸消失而代之以高山草甸、 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動物區系主要由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動物 群組成,最典型的代表有:哺乳綱中的白唇鹿、野氂牛、藏羚、藏盤羊、 藏驢、喜馬拉雅旱獺、白尾松田鼠、根田鼠、藏倉鼠、高原和各種鼠兔; 鳥綱中的雪雞、雪鴿、黑頸鶴、藏馬雞、藍馬雞、西藏沙雞、雪鶉、虹雉、 雉鶉、高原山鶉、嶺雀,以及經常出入於旱獺和鼠兔洞並形成高原上鳥鼠 同穴現象的棕頸雪雀、棕背雪雀、褐翅雪雀、褐背地鴉、藏雀等;兩棲爬 行動物中的溫泉蛇、高原蝮、西藏竹葉青、喜山鬣蜥、紅尾沙蜥、高山蛙、 倭蛙和西藏蟾蜍等。 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形成,從地質時間上來看是短促的,盡管現今的自 然條件與蒙新區的差別相當明顯,但是從動物區系的組成上分析,仍不難 看出兩者存在著密切而深遠的淵源關系,兩區親緣關系相近的動物其分化 程度只達到種或亞種上的差異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區多鼠兔種類,且大多為僅見於青藏高原的特有種, 可認為是鼠兔種、屬的分布中心。 5.西南區 包括四川西部、貴州西緣和昌都地區東部,北起青海和甘肅 的南緣,南抵雲南北部,即橫斷山脈部分,往西包括喜馬拉雅山南坡針葉 林以下的山地。境內多高山峽谷,橫斷山脈呈南北走向,地形起伏很大, 海拔高度在1600m~4000m之間,自然條件的垂直差異顯著。與此相適應的 是,動物的分布也以具有垂直變化為特徵。組成動物區系的動物群有兩大 類:一類是分布於橫斷山脈等高山帶的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動物 群、代表動物有鼠兔、林跳鼠、喜馬拉雅旱獺、斑尾榛雞、戴菊鶯、旋木 雀和青海沙蜥等古北界種類;另一類是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坡中、低山帶 的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這個動物群的種類幾乎全是東洋界的成 分,如靈貓、竹鼠、獼猴、黑麂、鸚鵡、太陽鳥和啄花鳥等,而最具代表 性的動物則為塔爾羊、長尾葉猴、紅胸角雉、棕尾虹雉、血雉、南亞鬣蜥、 喜山小頭蛇、喜山蟾蜍、齒突蟾,以及世界珍奇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牛 羚和小熊貓等。大熊貓和牛羚是哺乳動物中的殘存種,在地質歷史時期曾 有過廣泛的分布區;金絲猴是猴類中的稀有種,主要產於我國的西南區; 小熊貓是浣熊科中唯一分布在東半球的種類,無疑是由於地理隔離所保存 至今的孑遺種,也是動物地理中動物不連續分布的一個例證。 橫斷山脈在更新世時,未曾發生過廣泛的冰蓋,自然景觀的變遷相對 地比較穩定,大致與現代類似。高山垂直帶為各類動物提供了不同的棲息 環境,縱向平行的峽谷既有利於古北界動物的南伸和東洋界熱帶動物北上, 也為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相對隔離環境,這些對大熊貓、牛羚、分類上屬於 單型種的鼴鼠類等古老動物種的保存,以及絨鼠屬、雉科、畫眉亞科、湍 蛙屬動物在此地形成分化中心都是極其有利的。 古北界和東洋界在橫斷山脈地區的分界線,大體位於北緯30°,由若 爾蓋經黑水、馬爾康、康定、理塘至巴塘一線,但仍普遍地存在著兩界動 物過渡交錯現象。 6.華中區 本區相當於四川盆地以東的長江流域地區。西半部北起秦 嶺,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m 以上,氣候較干寒,森林、灌叢常與農田交錯。東半部為長江中、下游流 域,並包括東南沿海丘陵地區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大別山、黃山、 武夷山和武功山等散布其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丘陵低緩,平原廣闊, 河道和湖泊密布,農業發達,素稱「魚米之鄉」。分布在本區的動物群與 西南區的中、低山帶同屬於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 總的說來,華中區的主體動物是東洋界的成分,但有部分古北界的種 類參與組成動物區系。東洋界的代表動物有紅面猴、大靈貓、食蟹獴、豪 豬、穿山甲(鯪鯉)、毛冠鹿、鬣羚、華南兔、黃嘴白鷺、牛背鷺、白頸 長尾雉、火赤鏈、眼鏡蛇、尖吻蝮、竹葉青、王錦蛇、玉斑錦蛇、細痣疣 螈、多疣壁虎、斑腿樹蛙等,滲入本區的古北界動物大多是廣布於我國東 部的種類,如狗獾、黃喉貂、日本雨蛙等。本區的特有動物是大伏翼、獐、 黑麂、白鰭豚、灰胸竹雞、白頸長尾雉、揚子鱷、大頭平胸龜、隆肛蛙、 東方蠑螈、中國雨蛙等。森林面積小,林棲動物僅赤腹松鼠、長吻松鼠、 小麂、毛冠鹿、林麝和野豬等。居民點及廣大農耕地區以黑線姬鼠、黃胸 鼠、褐家鼠、鼷鼠、金腰燕、白鶺鴒、棕頭鴉雀、珠頸斑鳩、畫眉、大山 雀、臘嘴雀、白頭鵯、澤蛙、飾紋姬蛙、日本林蛙、紅點錦蛇、烏梢蛇、、 烏龜等較為普通。 7.華南區 本區地處我國的南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包括雲南及兩廣的 南部、福建東南沿海一帶,以及台灣、海南島和南海各群島。自然環境復 雜,氣候炎熱多雨,年均雨量一般在1500以上。植物生長繁茂而多層次, 屬熱帶雨林和季雨林,但目前原始森林已所剩不多,大多形成次生林灌、 芒草坡和農田,動物種類繁多,然而單位面積內每個種的絕對數量較少, 組成動物區系的是熱帶森林-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華南區是我國動物 區系中熱帶-亞熱帶動物最集中的區域,特別明顯地表現在西部的滇南山 地,不僅具有鸚鵡、蟆口鴟、犀鳥、闊嘴鳥、懶猴、長臂猿、印度象、鼷 鹿、原雞、綠孔雀、綠鳩、飛蜥、蛤蚧、蟒蛇、魚螈、滇螈、黑蹼樹蛙等 典型的熱帶動物,而且還是全國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有「動物王國」之 稱。此外,特有動物有:閩廣沿海地區的黑葉猴、筆尾樹鼠、果蝠、白額 山鷓鴣、花頭鸚鵡、鵲色黃鸝、鱷蜥、崇安地蜥、無顳鱗游蛇、紅吸盤小 樹蛙、瑤山樹蛙;海南島有黑長臂猴、白臀葉猴、海南坡鹿、孔雀雉、原 雞、海南兔、低泡飛鼠、海南閉殼龜、粉鏈蛇、海南湍蛙、海南樹蛙等; 台灣有台灣梅花鹿、台灣鬣羚、台灣獼猴、藍鷳、黑長尾雉、高雄盲蛇、 台灣小鯢等,但也有黃鼬、黑線姬鼠、、鷦鷯、蝮蛇等古北界的成分,可 以推測台灣在地質歷史時期曾與大陸的北方動物區系有過一定聯系;南海 諸島有紅腳鰹鳥、烏燕鷗、白頂海鷗及可能由人類攜帶遷至西沙群島的緬 鼠和黃胸鼠等。野豬、獼猴和麂類是常見的大型獸類,主要農田害鼠為黃 毛鼠、黃胸鼠、板齒鼠、青毛鼠、白腹鼠、褐家鼠,麻雀、白腰文鳥、八 哥、各種畫眉、鴉類和太陽鳥則是常見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