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萌的掠食者,體重只有2兩,為啥卻能捕獵2斤重的兔子
說起鼬科動物,相信大家一定會馬上想起大名鼎鼎的“平頭哥”——蜜獾,作為“地球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蜜獾可謂是一個傳奇。本文要講的就是“平頭哥”的“遠房親戚”——白鼬,白鼬也是一種鼬科動物,與“平頭哥”相比,白鼬的體型就要小得多了,一般情況下,一隻白鼬的體長最多隻有30厘米左右,平均體重只有2兩(100克)左右(雌性白鼬的體重會更低一點),我們先來看看這種動物長什麼樣。
順便講一下,因為白鼬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力很強(體重輕、能量消耗低,並且在“海陸空”都有它們的獵物),所以它們得以在地球上的草原、山地、森林、沼澤、河谷等區域中廣泛分布,甚至是在人類的耕地附近也常常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而由於白鼬的主要捕獵對象是鼠類,因此絕大多的白鼬都得到了人類的善待,在很多地方都是禁止捕獵白鼬的。
相關研究表明,目前地球上的白鼬共有37個亞種,其種群數量相對比較穩定,因此它們被人們評估為沒有生存危機的物種,也就是說,至少我們現在不用擔心這種地球上最萌的掠食者會從地球上消失,不得不說,這實在是一個好消息。
2. 白鼬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食肉目鼬科,體形細長,耳小,四肢短。毛色隨季節而發生變化。冬季除尾尖為黑色外,全身白色。夏毛背部及體側棕色,腹部白色,尾尖黑色。雌性有4對乳頭。每年春末夏初產仔,每年產1胎。每胎產3~9仔。分布於歐洲、美洲北部及亞洲的中部和北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和吉林等地。
白鼬別名「掃雪」,它是鼬屬動物中分布最廣的種類之一。棲息范圍很廣,從森林到草原、沼澤地及農田,特別是河谷附近。過地棲生活,多在夜間活動,善於攀爬及游泳,能在雪地上奔跑,遇敵時,能在積雪下活動,行動十分敏捷。常抬起頭和前肢站立,觀察周圍動物的情況。主要捕食鼩鼱和田鼠等嚙齒動物,也食鳥類、鳥卵以及爬行動物和兩棲類動物等。冬季毛皮質量較好,可製作上好的裘衣。
3. 內蒙古大興安嶺現超萌白鼬,這種動物適合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阿龍山敖魯古雅濕地公園,一隻白鼬被偶然發現。它的頭發雪白無暇,黑色的眼睛充滿好奇。它在公園的棧道上來回穿梭,不時豎立著觀察環境。很可愛,據了解,白鼬的毛色隨季節而變化。整個冬天的頭發是純白色的,只有尾巴是黑色的。它主要棲息在沼澤、林地和農田中。
在中國,該物種還被列入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國家保護有益或重要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警方將雪貂交給辦公室工作人員妥善安置。保護野生動物是每個人的責任。公安機關將依法嚴厲打擊獵殺、販賣、食用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請積極做好監督匯報工作,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在我們的印象中,一般保護動物,特別是國家保護動物,都是分布地比較少的稀有物種,而且它們往往只在少數國家分布。
4. 昨夜在瓜地里遇到一個似狐非狐渾身雪白的動物是什麼
是白鼬,也叫白鼠狼,晝伏夜出,喜歡捕食鳥雀等小型動物,常在田間活動,奔跑速度極快,因夜間出沒,所以見者甚少,分布中國東北西北。
5. 黃鼠狼和白鼬是同類嗎
黃鼠狼和白鼬不是同類。
6. 黃鼠狼和白鼬是一個種類嗎
黃鼠狼和白鼬不是一個種類,它們的區別是:
一、形態特徵
黃鼠狼:黃鼬體長28-40厘米,尾長12-25厘米,體重210-1200克。體形中等,身體細長。頭細,頸較長。耳殼短而寬,稍突出於毛叢。尾長約為體長之半。冬季尾毛長而蓬鬆,夏秋毛絨稀薄,尾毛不散開。四肢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銳,趾間有很小的皮膜。
肛門腺發達。雄獸的陰莖骨基部膨大成結節狀,端部呈鉤狀。
白鼬:白鼬體重25-116克,體長170-330毫米,尾長95 - 140毫米。體形似黃鼬,身體細長,四肢短小,毛色隨季節不同,夏毛身體背面和腹面顏色不同,背面自吻端向後經頰部、頸側、體側至四肢腕部及尾的背面為灰棕色,足背為灰白色。
腹面由下唇、頜部、喉部至腹部及四肢內側為白色;足背為灰白色;尾下基部2/3同於腹色,近末端1/3段全黑色。冬毛全身均為純白色,只有尾端為黑色。
7. 什麼動物是白色的。
1、白袋鼠
澳大利亞白袋鼠是全球瀕臨滅絕的物種,全世界僅有1000多隻動物。白袋鼠的祖先不是白色的。白色袋鼠是紅色袋鼠的美白物種。它們都是白色的,非常漂亮。它們被稱為「白雪公主」。
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紅袋鼠一樣。他們住在森林裡,食物是草,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懷孕期間約1個月,1年半成熟,預期壽命為10年。
8. 白鼬有哪些特點
1、外形特徵 Description
白鼬體長25-35厘米,尾長6-10厘米,重量150-440克。雄性較大。形似黃鼬,身體細長,四肢短小,毛色隨季節不同,夏季毛色背部為灰棕色,腹部為白色,足背為灰白色;冬季毛色除了尾端黑色,全身純白。
2、生態習性 Ecological Habit
白鼬適應力很強,草原草甸、沼澤地河谷地、森林以及半荒漠的沙丘及耕作地均有分布。白鼬是一種食肉動物,捕食本領很高主要食物是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特別是兔子、老鼠和灰松鼠。
(8)白鼬是哪個動物擴展閱讀
白鼬交配季節在初夏,每胎產仔6-12隻,2歲性成熟,壽命5-8歲,但是由於眾多天敵的捕食,白鼬的平均壽命實際只有1.5歲。
白鼬分布於從歐洲和前蘇聯到達日本和北美北部以及中國的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吉林、新疆、遼寧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
9. 鼬科動物有什麼獨特的生理構造
鼬科動物,包括獾、黃鼠狼和水獺,是八大食肉動物家族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它們生活范圍很廣,包括河流、湖泊、海洋,除了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其餘各洲都可找到它們的蹤影。這個家族中有最小的食肉動物。有一些鼬科動物長著圓圓的長身子、短短的腿,十分適於在樹上、洞中或水下捕食。獾、黃鼠狼和狼獾則都有更大強壯的身體。鼬科動物在它們肛門附近都長著可以分泌刺鼻氣味的腺體,這些氣味用來確定領地,相互溝通或防禦敵人。
臭名昭著的小動物
黃鼠狼和它的親戚,如鼬、貂鼠、臭鼬、貂和狼獾,都臭名昭著。大多數是食肉動物,可以用牙齒咬死和咬碎獵物,如老鼠。所有都依靠自己獨個捕食,可以把比它們大許多的動物在脖上一口咬死。黃鼠狼和臭鼬在地面和地洞中追捕獵物,貂則在陸地上和水中進行捕食,大一點的狼獾則既是捕獵者又以腐物為食。
白鼬
食肉目鼬科,體形細長,耳小,四肢短。毛色隨季節而發生變化。冬季除尾尖為黑色外,全身白色。夏毛背部及體側棕色,腹部白色,尾尖黑色。雌性有4對乳頭。每年春末夏初產仔,每年產1胎。每胎產3~9仔。分布於歐洲、美洲北部及亞洲的中部和北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和吉林等地。
白鼬別名「掃雪」,它是鼬屬動物中分布最廣的種類之一。棲息范圍很廣,從森林到草原、沼澤地及農田,特別是河谷附近。過地棲生活,多在夜間活動,善於攀爬及游泳,能在雪地上奔跑,遇敵時,能在積雪下活動,行動十分敏捷。常抬起頭和前肢站立,觀察周圍動物的情況。主要捕食鼩鼱和田鼠等嚙齒動物,也食鳥類、鳥卵以及爬行動物和兩棲類動物等。冬季毛皮質量較好,可製作上好的裘衣。
黃鼬
食肉目鼬科,身體細長,四肢短,冬季尾毛篷松。全身毛淺棕色或棕色,背部較深,腹部稍淺。冬毛稍淺,而夏毛顏色略深。巢多築於田間、村邊的草垛中,或居民堆放柴草的空房內等處。妊娠期一般為33~37天,每胎產2~8仔,最多可達12仔。我國除新疆和海南外,幾乎遍布全國,但主要產於長江下游的平原地區。
黃鼬別名「黃鼠狼」、「黃狼」。主要棲息於平原耕作區、村落附近、林區的河谷、土坡、小草丘及灌木叢等處。多在晨昏活動,但白天偶爾也出來活動。性情兇猛,遇到敵害時,會從肛門部的臭腺放出臭氣自衛。主要捕食嚙齒動物,也吃鳥、蛋卵、蛙、蛇和昆蟲等,有時也盜吃家禽。黃鼬毛皮細密,顏色美觀,是我國珍貴的毛皮獸之一,它的毛皮可製作成上等的裘皮,尾毛可製作毛筆和畫筆。
艾鼬
食肉目鼬科,身體背面棕黃色,但後背及腰部的毛尖轉為黑色,額部棕色雜有白毛。周圍及兩眼間為棕褐色,耳殼背面和前緣呈白色。胸部、四肢和鼠鼷部呈黑褐色。1年能繁殖2次,妊娠期38~41天,一般每胎產5~8仔。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甘肅、四川、山東和河南等地。
艾鼬別名「艾虎」。棲息於開闊的山地和草原,常見於旱獺棲息的地方,穴居,大多數利用視覺和聽覺敏銳。行動繁捷,會攀爬,善於游泳。主要捕食鼠兔、田鼠、旱獺等嚙齒動物,也吃魚類、蛙類和鳥類等,有儲藏食物的習性。
蜜獾
食肉目鼬科,身體結實,四肢粗短,鼻面部較短,眼耳較小,前足有強爪。毛粗糙,腹毛稀少。背面從頭頂至尾部的毛灰色至淺黃色或白色。腹面深棕色或黑色。妊娠期6個月,每胎一般產2仔。分布於摩洛哥南部至南非好望角、土庫曼、阿富汗、尼泊爾和印度西部。
蜜獾棲息於各種類型的地帶——雨林、開闊的平原以至於沙漠。它們常單獨或成對在黃昏和夜間外出活動,白天則在地洞中休息。主要過地棲生活,但能爬樹。食性較雜,食各種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節肢動物、動物的腐肉,也食植物的漿果,特別喜食蜜蜂和蜂蜜,它與黑喉響蜜列鳥結成十分有趣的「夥伴」關系,黑喉響蜜列鳥喜食蜂蜜,蜜獾根據它的叫聲來尋覓蜂巢,而後將蜂巢破壞,並舔食蜂蜜,黑喉響蜜列鳥也跟隨其後分享美味的蜂蜜。
狗獾
食肉目鼬科,頭部有3條白色縱紋,兩頰自口角經耳基到頭後條有1條,中央1條自鼻尖至頭頂,其間夾有2條黑棕色寬頻。耳緣白色,背毛關而粗,毛基白色,中間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並摻雜白色。體側白色較明顯,下頦、腹部及四肢棕黑色、尾部大部分呈黃白色。每年春天產仔,妊娠期10個月,每胎產3~4仔。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我們各地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