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戰國時期的雕塑藝術特點是什麼
戰國時期的雕塑藝術,遺留到後世的多數是墓葬中的各類用具所附的小型裝飾雕刻物。如在湖北江陵縣戰國時代楚國郢都故址附近墓葬中的一件木雕小屏,其基座雕飾有30多條蟒蛇屈曲盤結,屏面透雕用鳳和鹿組成的連續紋飾,如兩鳳共啄一蛇,兩鹿共咬一鷹,形象生動,顯示出雕者的精巧意匠。
戰國時期的藝術造型特點是激昂躍動,這件高僅15厘米、長僅52厘米的小屏,所雕出的各種動物形象,正表現出了上述的動態特徵。
戰國時代的雕塑製作,多數未能脫離實用,即多是附在器物上作為基座,並且有的用人物作為器物或燈的插座。
如河北易縣燕國下都遺址中,有一件雙手握持筒狀物的銅人,銅人高約26厘米,正視直立,兩手拱前持一筒狀物,也是直豎形式,顯然是為別的器物的插座而製作的。
人俑燈座雖為器物附件,但雕鑄手法非常寫實而細致。從頭部的發式結帶和五官神貌到衣著、腰帶,都有很清楚的交代,而且身軀的肌肉變化,即使裹在長袍內,仍是可以明顯看出的,足以說明戰國時期我國雕塑藝術已有了很高的刻畫人物形象的水平。
在這銅人帽帶、腰帶上,還塗繪了鮮明的紅色,說明原來連手上的器物都是經過彩繪的。
與這件用作器物插座的銅人類似的,還有河南洛陽金村的一批戰國銅人,其中也有一件銀質或銅人外表鑲嵌錯銀的持筒人,其姿勢是半蹲半跪,足下連有台座,台座的面積很大,用意在於使得上部插入的器物得到穩定。
從這件半跪者右手高舉的粗筒可以與右膝前同樣大小的筒狀物上下相對來看,顯然是用作長桿器物的插座。只是在服飾裝扮上,這一銀質跪人所穿者是全部鑲嵌有雲紋的短袍,腰間束著結有雙結的腰帶,而燕下都的銅人身著長袍,光素無紋,腰帶是用帶鉤扣接而不是條帶打結。這種差別可能是由於地區不同,社會風習不同所形成。
② 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了春秋戰國時代中山國墓葬群中發現哪些翼獸雕塑
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了春秋戰國時代中山國墓葬群,出土一批青銅錯金銀雕刻物,多數是屬於小型的器物台座。如其中的兩件翼獸,形象介於龍,虎之間,昂首展翅,大有騰躍欲飛之勢,就其背上的平台看,顯然是某一器物的雙座(如屏風之類)。翼獸全身,用銀線錯成卷雲紋,是戰國紋飾中最多見者。兩獸的造型精巧洗練,氣勢雄強,為後來東漢尤其南朝陵墓翼獸的濫觴。猛虎咬鹿,是一件反映現實形象的雕刻物,散、作手法與翼獸相類,從脊背上兩個高出的基柱,明顯看出是器座的裝飾雕刻物。猛虎由於正在吞食一隻小鹿而表現出的全身動態和氣力,充分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精神氣質。
③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鹿是什麼
鹿是古人心目中的一種瑞獸,有祥瑞之兆。《符瑞志》載:「鹿為純善祿獸,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因此古代玉器中鹿紋圖案較多,造型亦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它們或卧,或立,或奔跑於山間綠野,或漫步於林間樹下,皆秀美生動、典雅可愛。尤其是唐宋以後,古人借鹿與祿之諧音,以象徵福祿常在,官運亨通,應用更加廣泛。隨著朝代的更替,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變化,以及琢玉工藝的進步、提高,玉器上鹿的形象日漸豐滿完美,畫面內涵也更加豐富,充分表達了人們嚮往美好、吉祥之意趣。對歷代鹿紋圖案進行探討和研究,既可以使我們了解鹿紋的發展、演變過程,也可以為包括古玉在內的鑒定、斷代提供一個依據。
玉器中最早出現鹿紋是在商代,以後各代屢有發展變化,各具時代特徵,其造型豐富多彩,寓意吉祥,應用廣泛,既是深受國人喜愛的裝飾紋樣,更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本文簡要介紹了歷代玉器中鹿紋的造型特點及其演變。
從目前考古資料看,史前玉器中動物紋較為少見,僅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發現了一些形制簡單的動物形象,如龜、魚等。直至商代晚期,玉器上的動物造型才逐漸豐富起來,張口露齒的虎,縮頭縮尾的龜,溫靜可愛的鹿,雖然形象拙樸,但線條簡潔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琢玉技術已經能夠在堅硬的玉器上雕琢出復雜的動物形象。
造型模式化是商代玉器上鹿紋的重要特點。這一時期的玉鹿造型簡單,以片狀體居多,圓雕器物少,最大的8厘米左右,一般在3~4厘米,常呈短腿直立回首狀。琢玉工匠刻意突出鹿角、耳以及眼睛,其它部位則一帶而過,僅具其形。如鹿角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種沒有角,一種為三歧形角,另有一種是雙角對分,或對稱或不對稱。眼睛可分為小圓眼、臣字眼、菱形眼、橄欖形眼等,而且大都是由陰線刻畫而成。軀體上多無紋飾,有的只有幾條陰刻線作為分界線,把軀體和四肢分開。穿孔多在頸部、臀部,可供佩戴。1991年山東滕縣前掌大商代墓葬出土的玉鹿,高5.4厘米,寬4.3厘米,厚0.5厘米。兩面平雕,紋飾相同,兩角枝杈突出,作回首狀,翹首圓眼,上下頜、鼻、嘴分明,頸間有渦紋,圓臀小尾,後腿略彎,頸間有一穿孔,兼具寫實、誇張之美。
周代玉鹿也多為片狀,光素無紋,僅有幾條簡潔的輪廓線,一般比商代的略大。有回首、前視、伏卧、站立等各種造型,氣宇昂然,姿態優美,刀鋒爽健,磨工細膩。鹿大耳、大眼,角的分杈像小樹一樣直立頭頂,有對稱、不對稱兩種,其中不對稱的長角相對較多。足粗蹄大,大多是半蹄狀,整個軀體顯得較肥壯。但其身體與樹形長角相比,常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穿孔也多在頸部、臀部。1974年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出土兩只玉鹿,一昂首前視,一回首顧盼,皆紋飾簡潔,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同時有很多周代的玉鹿表面光潔度非常強,像水銀一樣,被稱為「水銀光」。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玉器發展的高峰時期,玉雕藝術光輝燦爛,鏤空、浮雕等手法已普遍應用。帶有政治、道德與迷信色彩的成組配列玉器在當時極為盛行,稱為組玉,玉璧、玉環、玉龍、玉璜、玉管等皆成為組玉的一部分。由於「君子比德於玉」之說,當時的佩玉特別發達,最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的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繼續和發展,獨特的雙陰線工藝及"形中有形"的裝飾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極為流行,可謂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而戰國玉器較之春秋玉器品種則更加豐富,它突破了春秋時期多以小件為主的裝飾玉、葬玉等,出現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龍形佩、帶鉤等;工藝也更加精細,玲嚨剔透,並多以樓空、淺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造型見長;裝飾更加多變,不但有谷紋、雲紋等幾何紋,還出現了螺璃紋、花葉紋及描寫自然生活的圖紋。同時,戰國玉器作品中的神獸造型,均飽含著一種緊張的氣勢,大大增強了內在的精神韻律,充分顯示了戰國時期各路諸侯躇躊滿志、意欲爭霸的凌雲氣概。其中舉世矚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龍鳳紋佩,更是戰國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可以說戰國玉器工藝的精細程度,在中國玉器史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戰國時期的玉鹿可以分為立式、跪式兩種,其中立式較多,造型簡練逼真。與西周的玉鹿相比,有以下特點:1、以單角者多見,出現了分杈大獨角,枝杈後彎到臀部,角枝比西周粗壯。2、足部結構明顯,特別是蹄尖近似牛蹄。3、眼形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種眼梢向上挑的圓眼,是採用斜挖壓磨的技法雕刻的,這種方法使眼珠凸出,很有神采,為戰國時期獨有的典型特點。4、頸部細長,常用短細的陰線表現細毛,身體較前代稍瘦,顯得瘦長而苗條,軀體上出現了小的圓圈紋,紋飾較前代更加寫意化。戰國晚期出現了新的造型——奔鹿,這是鹿紋演變的一個轉折點。這種經過刻意美化的奔鹿,姿態生動,清新活潑,一改前代呆板的程式化造型,為後來的玉鹿裝飾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玉器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種簡單古樸的風貌,創制了一大批造型、圖紋及工藝風格都為之一新的藝術珍品,為我國玉文化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然而長期以來,在古玉的鑒定和研究領域,人們總是習慣地把春秋與戰國時期的玉器,統稱為春秋戰國玉器,將其藝術風格,合並稱為春秋戰國玉作風格。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新資料的不斷豐富,從而使我們對春秋與戰國時期的玉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通過認真觀察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春秋與戰國玉器在工藝和裝飾等方面,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一、春秋玉器:
由考古資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繼續和發展。早期仍善用雙陰線來刻劃圖紋,在裝飾上則進一步強化了西周晚期出現的在某一造型內雕琢單一的或相互交纏同體的龍紋圖樣,從而使細小變形且糾集在一起的眾多龍紋,經常出現在主體造型內,同時布局繁密,幾乎不留餘地。如河南光山縣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為扁平體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雖說此虎神態有些呆板,無有太強的動感,但虎身上的裝飾卻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雙肢列有少許幾何紋外,通體滿飾變形的龍紋,上下交錯,左右呼應。這種獨特的雙陰線工藝及"形中有形"的裝飾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極為流行,可謂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後,這種繁密的陰刻裝飾線紋逐漸變得稀疏,並多以較寬的斜刀進行雕琢。到了晚期,線刻工藝逐漸減少,代之而興的是去地隱起的淺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勝村晉卿趙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藝精細,琢磨光潤,而且由於採用了淺浮雕的工藝技法和更加抽象簡化的龍紋圖案,所以使繁密的畫面,通過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種寓意深遠的立體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在春秋時期流行的寄生於造型內的繁密且抽象的龍紋裝飾,隨著人們審美意識和文化觀念的改變,逐漸消失。正如吳棠海先生在《認識古玉》中所說: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盛行的膽龍紋眼睛退化,解體成雲、谷相雜紋,並逐漸發展為谷紋、蒲紋、乳釘紋等工整規律的幾何紋樣。這里我們暫不討論戰國玉器中常見的雲紋、谷紋是否是由春秋時的龍紋演變而來,只是可以肯定地說,春秋玉器畫面上盛行裝飾的繁密細小的龍紋圖樣,在戰國時已不可出現(特別是在戰國中期以後)。盡管目前戰國墓中仍有類似玉器出土,筆者認為,它應是春秋時期(或戰國早期)的遺物。因為藝術是一定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和縮寫,所以,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審美情趣、意識觀念的改變,其風格也必定會推陳出新。也就是說,不同的社會時尚,必定會產生造就不同的藝術風格。玉器如此,其它工藝美術品亦如此。
二、戰國玉器:
由於戰國時期社會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儒家賦予玉的種種道德文化內涵,所以使得戰國時期的王公貴族,皆以佩玉為時尚。從目前考古資料可知,戰國玉器較之春秋玉器品種更加豐富,它突破了春秋時期多以小件為主的裝飾玉、葬玉等,出現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龍形佩、帶鉤等;工藝更加精細,玲嚨剔透,並多以樓空、淺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造型見長;裝飾更加多變,不但有谷紋、雲紋等幾何紋,還出現了螺璃紋、花葉紋及描寫自然生活的圖紋。同時戰國玉器作品中的神獸造型,均飽含著一種緊張的氣勢,大大增強了內在的精神韻律,充分顯示了戰國時期各路諸侯躇躊滿志、意欲爭霸的凌雲氣概。
戰國早期玉器以山東魯國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為代表。其工藝較前復雜,造型亦漸舒展,器體邊角尖銳利落,特別是回首挺胸的龍鳳形象也開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動感。裝飾圖紋則多為較密集的去地隱起的谷紋、卷雲紋等。有的谷紋周緣還刻劃出一條陰線,甚至使之勾連。此時淺浮雕玉器去地並不徹底,多沿圖紋而碾磨,因此產生了一種時隱時現、變化多佯的藝術效果。其中舉世矚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龍鳳紋佩,更是戰國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該佩玉料細潤,工藝精湛,通體長達48厘米,用5塊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別雕琢有龍、鳳、璃等,並間飾幾何紋。同時集陰刻、浮雕、鏤空、接榫、碾磨於一器,工藝復雜,難度極大,體現了戰國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戰國中晚期,玉器工藝經過不斷地發展,越發呈現出一派輝煌的景象。此時玉料選擇更加嚴格,潔白溫潤的和田玉比供較前增多。治玉工藝更加成熟,而且由於普近採用了金屬類工具,所以戰國玉器較之早期造型規矩整潔,器物邊角犀利見鋒,紋飾線條干凈利落,決無拖泥帶水之處。無論是淺浮雕、透雕,還是陰線刻劃,均琢製得精益求精。特別是那張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動軀體的龍鳳造型,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剛健遭勁、勇往直前的氣勢和力度。如我們常見的鏤空龍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細潤的質地、新穎的造型設計、滴水不漏細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靈透的鏤空、充滿活力的線條和通體生輝的光澤,無不讓人拍手叫絕,嘆為觀止。可以說戰國玉器工藝的精細程度,在中國玉器史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三、春秋戰國玉器的區別:
春秋戰國玉器在500多年的發展變化中日益進步,並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風貌。當然這種藝術風貌決不會是隨著歷史年代的劃分而斷然隔開的,比如戰國早期的玉器依然遺留有春秋晚期玉器的風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難以區別。但是當新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時尚一旦穩定之後,在整個藝術創作上便會出現一種潮流、一種趨勢。這種潮流和趨勢所造就的藝術特色,就是我們在鑒定中一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東西。下面我們試從三個方面談談春秋與戰國玉器的區別。
1、工藝:在製作工藝上,春秋玉器無論是造型、線條還是碾磨均顯得較為渾圓。戰國玉器則稜角剛勁明確,線條清晰利落,同時鏤空技法的使用較春秋更加普遍,並且技藝格外精湛細致,就連樓空之外的內壁也琢磨的光潔明亮,一絲不苟。
2、裝飾:春秋玉器善用眾多的抽象變形、肢解整體的龍紋充填器物畫面,從而顯得繁密不透氣,粗看似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戰國玉器裝飾圖紋較為稀疏,常見的谷紋、雲紋、勾連雲紋、"S"形紋、絞絲紋等,線條舒展流暢,工藝精細入微,主紋、地紋均清晰可見,觀後使人賞心悅目。
3、神韻:鑒定古代玉器,除了要掌握它的時代風格特徵、工藝及裝飾手法外,更重要的還應當細心體會其內在的神韻。就整體而言,春秋玉器在造型、構圖、動態變化等方面較之戰國玉器則顯得神氣不足,平靜而呆板。戰國玉器無論器面、邊角或是布局,設計得當,通體皆靈,充滿了強烈的動感和勃勃的生機。其實這種奮發的氣勢和藝術的活力,也是戰國時代的精神所在,戰國人的氣質、思想、文化使然。
④ 鹿形金怪獸作為中國歷史上,出土的最詭異文物,來自哪裡
1957年,在陝西省神木縣納林高兔村出土了一件戰國時期匈奴貴族的墓地,在墓地中出土了一件非常詭異的文物,這個文物就是:鹿形金怪獸。
鹿形金怪獸是一個用純黃金打造的動物圖案,這個動物長著老鷹的嘴巴和野獸的身體,頭上有一雙很長的角,像鹿角一樣,鹿角的總長度差不多與它的身體總長度一樣長,這個動物有四隻腳,站在一個四瓣花形的托座上,托座中間高四周低,四個花瓣上各有三個小圓孔。
鹿形金怪獸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匈奴人製造鹿形金怪獸的工匠有可能是華夏人,然後這個看過《山海經》,《山海經》最早成書於戰國中後期,與鹿形金怪獸存在的時期差不多,所以工匠結合《山海經》與草原上的生物,想像出了這么個鹿形金怪獸,把他雕刻出來作出吉祥物或者裝飾物,最後成為陪葬品流傳至今。
鹿形金怪獸這個來自於匈奴貴族的陪葬品,他應該是當時貴族的一種裝飾品,這種造型奇特用黃金打造的物件也代表了其主人高貴的身份,這是一件裝飾品,也有可能是一種崇拜物,顯示了匈奴人的祖先對大自然的崇拜。
⑤ 玉璽上的動物都有哪些
螭虎紐
《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蔡邕《獨斷》曰:「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據《漢官舊儀》記載:「皇後之璽,文與帝同。皇後之璽,金螭虎紐」。
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龍屬(或又稱龍子之一)。鑒於螭是傳說而非現實生活中的動物,故其形態並無有一定的固定式樣,說法也很多。
【詞語】:螭虎
【注音】:chī hǔ
【釋義】:1.龍與虎。比喻勇猛的將士。 2.傳說中的龍子之一。亦指器物上的龍形。
螭虎是戰國之後玉器中常見的異獸,戰國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紋飾。漢以後,螭虎使用的更為廣泛。史書記載:初,漢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紐。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高祖佩之,後代名曰傳國璽。漢人崇尚螭虎。班固《封燕然山銘》有「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由此可知,螭虎在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權勢、王者風范。
更多螭的資料看這里
http://ke..com/view/909229.htm
⑥ 戰國時期的經常用到的那個像老虎一樣的動物叫什麼
虎符虎符召妖獸,龍幡鎮鬼神.中國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比如在調兵遣將的兵符上面就用黃金刻上一隻老虎,稱為虎符。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採用銅制的虎形作為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稱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並且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藏有「西漢堂陽侯錯銀銅虎符」(漢錯銀銅虎符)一枚,長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狀,平頭,翹尾,左右頸肋間,各鐫篆書兩行,文字相同,曰「與堂陽侯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陝西博物館也藏有一枚從西安西郊發現的虎符,據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文物,稱為秦代錯金「杜」字鐧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狀,象徵軍威和進軍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銘文40字,記述調兵對象和范圍,製作卻極為精巧。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後來又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內竊得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郭沫若先生曾經選取這一題材創作了著名話劇《虎符》的劇本,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戰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勇將趙雲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而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⑦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龍及龍紋有什麼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龍體周邊以雙陰線擠出陽紋線,更突出了龍形的輪廓,龍紋身體更長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們稱之為S形或雙S形龍,龍紋中的角,有一條基本規則,即商代沒角不是龍,西周有角沒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戰國與耳全無異。
龍紋的眼睛見不到臣字眼了,開始出現單線或雙線雕的圓形眼與角度渾圓的方形眼和單鳳眼,其雙線雕手法是外圈線細,內圈線粗,使眼睛突起,更顯有神,形成淺浮雕。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史,龍身上多飾以谷紋紋飾,這在戰國時期廣為流行。
春秋時期還常用卧蠶紋,紋飾突起,立體感強,刀工講究。
(7)戰國把件雕刻有哪些動物擴展閱讀:
關於龍的起源及龍紋的成因尚無統一的定論。一般認為,龍紋源於遠古的圖騰崇拜,是那些以蛇或鱷魚等動物為圖騰的部落在聯並融合過程中將各自圖騰綜合的結果。
也有人認為,龍是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對閃電或彩虹等自然現象做出的解釋或想像。還有人認為,龍的形象並非源於某一具體的事物,而是賴以寄託各種特定觀念的形骸,是觀念的形象表述。
龍,是一種幻想的動物。是殷人卜問的對象之一。古人認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國古紋樣裝飾中,龍紋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裝飾在玉石、牙骨、陶瓷、織綉和服飾、景觀等許多方面。
在封建時代,又將它與佛教、道教的神話結合起來,賦予新的高級神秘色彩。尤其在宮廷藝術中,更是充滿了龍的裝飾。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
商代多表現為屈曲的形態;西周多表現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
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徵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
⑧ 戰國時期的經常用到的那個像老虎一樣的動物叫什麼
狴犴,又名憲章,傳說中的獸名。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天祿識余·龍種》:「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如果不是就看:
http://..com/question/34761340.html?si=1
很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