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麂這一動物的資料,包括外貌(圖片)食物,習性,生活地域,等諸多方面,越多越好!
麂(jǐ)
鹿科的1屬,僅雄麂具短角,角干向後伸展,角尖內彎,不分杈或僅分一小杈,角基部在臉上形成縱棱脊;被毛較其他鹿科動物短而細;四肢細長、蹄狹尖;有大的上犬齒彎曲呈獠牙狀,但較麝、獐的獠牙小;頭骨略呈三角形,淚窩顯著。本屬共6種。中國分布有3種:黑麂、赤麂和小麂。
赤麂,為麂類中最大的1種,體長80~150厘米,肩高約55厘米;顏面部棱長;體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鮮棕,後腹毛色從淡黃到純白、腋部有白色塊斑,鼠鼷部、臀部、尾下為純白色。棲息於密林、草叢、山地丘陵,有時也進入居民點和農田周圍。白天活動。營單獨生活。性機警。以種子、嫩草、青草、樹枝等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產1~2仔。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
黑麂為中國特有種類,是國家級保護動物。體型略小於赤麂,體長約120厘米,肩高約50厘米;耳短圓;側蹄較其他麂發達;體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額部有一束鮮棕色簇狀剛毛,前額、耳與兩頰間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紋,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純白色,邊緣深栗色。棲於地勢較高多岩石的密林和山坡灌叢中。以嫩枝、葉子、果實、蔬菜、豆類為食。主要在春季產仔,每胎1仔,幼仔約6~10個月性成熟。數量較少,僅見於中國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交界處。
小麂是麂類中最小的一種,也是中國特有種類。叫聲如犬吠,故又稱吠鹿或犬麂。體長70~90厘米,肩高約40厘米;臉短,顏面棱也比赤麂短;體背毛色變異較大,呈黃褐、棕黑色,頸背中央有一黑色條紋,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於赤麂和黑麂;淚窩深而圓。棲於地勢較低的丘陵、小山的低谷、山坡灌叢。以嫩葉、幼芽、青草、果實、種子為食。全年繁殖,產後還可受孕,懷孕期約6~7個月,每胎產1~2仔。分布於中國江蘇、浙江、福建、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台灣。
3種麂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
㈡ 像鹿一樣的野生動物是什麼
像鹿一樣的野生動物是麂。
麂俗稱麂子。哺乳綱,偶蹄目,鹿科。成體體重不超過35公斤,體長75~115厘米。腿細而有力,善於跳躍,皮很軟可以製革,通稱「麂子」。
因其天性膽小,有點風吹草動就反應過激,南方沿海一帶也稱「黃猄」。 中國分布有四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小麂和菲氏麂,其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
生活習性:
麂類是典型熱帶、亞熱帶森林或林緣灌叢種類,主要棲於熱帶雨林、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性暗針葉林。主要為夜行性,常單獨活動,喜在林緣草坡處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鮮枝嫩葉。通常5~7月產仔,孕期5~6個月,每年1胎,每胎3~5仔。
㈢ 麂子是什麼動物
麂屬動物為中小型鹿類,最大體重不超過35公斤,雄獸有角,雌獸無角,只在相應部位微有突起。麂角的角基頗長,外有毛皮包裹。角尖向內向下彎曲,基本不分叉。成年雄獸長角後,未見脫落換角報道。有額腺(黑麂除外)以及眶下腺,但沒有附跖腺。頭部被毛短而細,淚窩頗大,額骨兩側緣隆起成骨嵴,向後延伸至角基部。雄獸上頜犬齒呈獠牙狀。 麂,俗稱麂子。哺乳綱,偶蹄目,鹿科。成體體重不超過35公斤,體長75~115厘米。腿細而有力,善於跳躍,皮很軟可以製革。通稱「麂子」,因其天性膽小,有點風吹草動就反應過激,南方沿海一帶也稱「黃_」。 中國分布有四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小麂和菲氏麂,其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菲氏麂僅有標本報道
麂類是典型熱帶、亞熱帶森林或林緣灌叢種類,主要棲於熱帶雨林、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性暗針葉林。主要為夜行性,常單獨活動,喜在林緣草坡處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鮮枝嫩葉。通常5~7月產仔,孕期5~6個月,每年1胎,每胎3~5仔,麂類是重要經濟毛皮動物,其皮張是制上等皮革的重要原料,是國家外貿出口的傳統商品之一。
㈣ 野生動物麂子圖片
麂,俗稱麂子。哺乳綱,偶蹄目,鹿科。成體體重16~25千克,體長75~115厘米。腿細而有力,善於跳躍,皮很軟可以製革。
通稱「麂子」,因其天性膽小,有點風吹草動就反應過激,南方沿海一帶也稱「黃猄」。 中國分布有三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和小麂,其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
雌麂8個月齡性成熟,妊娠期6~7個月。每胎1仔。產後就可以發情和懷孕,估計每4年內能產3胎。哺乳期內少數雌麂又開始懷孕,但大多數雌麂在斷奶後才發情,壽命10~11年。
(4)雲南常見的麂子野生動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麂類是典型熱帶、亞熱帶森林或林緣灌叢種類,主要棲於熱帶雨林、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性暗針葉林。
主要為夜行性,常單獨活動,喜在林緣草坡處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鮮枝嫩葉。通常5~7月產仔,孕期5~6個月,每年1胎,每胎3~5仔。
麂類是重要經濟毛皮動物,其皮張是制上等皮革的重要原料,是國家外貿出口的傳統商品之一。
㈤ 麂子是幾級保護動物
黑麂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可以人工養殖繁育,但不可以販賣,只作為瀕危動物繁育種。
黃麂不屬於國家保護動物,但也不可隨意養殖,需要向當地林業局申請《陸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否則是違法的。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瀕危。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國有黑麂、赤麂和小麂3種。
1、赤麂,又名黃猄。為麂類中最大的1種,體長80~150厘米,肩高約55厘米,顏面部棱長;體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鮮棕,後腹毛色從淡黃到純白,腋部有白色塊斑,鼠鼷部、臀部、尾下為純白色。棲息於密林 、草叢、山地丘陵,有時也進入居民點和農田周圍。白天活動。單獨生活。性機警。以種子、嫩草、青草、樹枝等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1~2仔。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
2、黑麂。為中國特有種類,是中國國家級保護動物。體型略小於赤麂,體長約120厘米,肩高約50厘米;耳短圓;側蹄較其他麂發達;體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額部有1束鮮棕色簇狀剛毛,前額、耳與兩頰間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紋,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純白色,邊緣深栗色。棲於地勢較高多岩石的密林和山坡灌叢中。以嫩枝、葉子、果實、蔬菜、豆類為食。主要在春季產仔,每胎1仔,幼仔約6~10個月性成熟。 數量較少,僅見於中國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交界處。
3、小麂。麂類中最小的1種,也是中國特有種類。叫聲如犬吠,故又稱吠鹿或犬麂。體長70~90厘米,肩高約40厘米;臉短,顏面棱也比赤麂短;體背毛色變異較大,呈黃褐、棕黑色,頸背中央有1黑色條紋,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於赤麂和黑麂;淚窩深而圓。棲於地勢較低的丘陵、小山的低谷、山坡灌叢。以嫩葉 、幼芽、青草 、果實、種子為食。全年繁殖,產後還可受孕,懷孕期約 6~7 個月,每胎1~2仔。分布於中國江蘇、浙江 、福建 、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台灣。3 種麂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
㈥ 這種動物叫什麼名字
狍子別稱矮鹿、野羊、狍、麅等,為鹿科空齒鹿亞科狍屬草食動物,是中國東北地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麂俗稱麂子,為鹿科麂屬哺乳動物,中國分布有三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和小麂,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狍子和麂子的區別有哪些吧!
狍子和麂子的分布區別
1、狍子:狍子是東北林區常見的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東北、外東北、西伯利亞、歐洲等地。
2、麂子:麂子在國類分布有三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和小麂,黑麂數僅見於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交界處,赤麂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小麂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台灣等地。
㈦ 麂分布於我國哪些地方
貢山麂(拉丁文名:Muntiacus gongshanensis),為偶蹄目,鹿科,麂屬動物。僅分布與中國雲南與緬甸交界的高黎貢山區域,海拔2000m的中高山闊葉林中,目前已經瀕臨滅絕 貢山麂在高黎貢山地區數量稀少,過去常被誤認為是菲氏麂,這兩種麂在高黎貢山地區麂皮收購總數中所佔比例不到10%,每年僅數十張。當被命名為新種時,可能已成為一種瀕危動物。現已引起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的關注。致危因素 分布狹窄,棲息面積小(約近500 km2),分布區內種群數量稀少和狩獵是本種致危的主要因素。
主要棲於海拔2000m的中高山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性暗針葉林。
㈧ 麂子的中國種類
中國有黑麂、赤麂和小麂3種。
1、赤麂,又名黃猄。為麂類中最大的1種,體長80~150厘米,肩高約55厘米;顏面部棱長;體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鮮棕,後腹毛色從淡黃到純白,腋部有白色塊斑,鼠鼷部、臀部、尾下為純白色。棲息於密林 、草叢、山地丘陵 ,有時也進入居民點和農田周圍。白天活動。單獨生活。性機警。以種子、嫩草、青草、樹枝等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1~2仔。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
2、黑麂。為中國特有種類,是中國國家級保護動物。體型略小於赤麂,體長約120厘米,肩高約50厘米;耳短圓;側蹄較其他麂發達;體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額部有1束鮮棕色簇狀剛毛,前額、耳與兩頰間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紋,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純白色,邊緣深栗色。棲於地勢較高多岩石的密林和山坡灌叢中。以嫩枝、葉子、果實、蔬菜、豆類為食。主要在春季產仔,每胎1仔,幼仔約6~10個月性成熟。 數量較少,僅見於中國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交界處。
3、小麂。麂類中最小的1種,也是中國特有種類。叫聲如犬吠,故又稱吠鹿或犬麂。體長70~90厘米,肩高約40厘米;臉短,顏面棱也比赤麂短;體背毛色變異較大,呈黃褐、棕黑色,頸背中央有1黑色條紋,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於赤麂和黑麂;淚窩深而圓。棲於地勢較低的丘陵、小山的低谷、山坡灌叢。以嫩葉 、幼芽、青草 、果實、種子為食。全年繁殖,產後還可受孕,懷孕期約 6~7 個月,每胎1~2仔。分布於中國江蘇、浙江 、福建 、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台灣。3 種麂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