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語文課本《動物游戲之謎》中提到的黑猩猩研究者是誰
高中語文課本《動物游戲之謎》中提到的黑猩猩研究者是珍妮.古多爾。
珍妮.古多爾是英國人,當代動物學家,有《黑猩猩在召喚》和《我的朋友》等作品
⑵ 動物游戲之謎是幾年級的課文
《動物游戲之謎》是高二上冊語文課文。
《動物游戲之謎》文章由現象到分類,再到意義、目的,遵循著「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這非常符合人的認識規律,也符合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動物游戲之謎》是我國科學家推薦的百篇科普文之一,說明的對象是動物學家們的科學研究成果。文章以生動流暢的筆墨介紹了關於動物游戲的研究現狀,以開放、廣闊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了動物游戲行為的復雜,神奇,激發我們探索神奇的自然世界的興趣。
賞析
《動物游戲之謎》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有著它自身特有的優勢。文章思路很清晰,列舉的動物游戲的現象非常有趣,語言也通俗易懂,饒有趣味。
文章開頭介紹三種動物的游戲時,用「走鋼絲」「倒立」「像小孩坐滑梯一樣」「像船帆似的」等比喻生動形象的描寫了動物游戲的情形。葉猴「嬉鬧」、渡鴉「歡快」、露脊鯨「得意洋洋」這些擬人手法的運用,讓文章趣妙橫生。
通過一系列的動詞「依仗」、「玩」、「推擠」、「抓住」、「跳開」、及修飾語「好像竭力」、「巧妙」的運用,形象地描繪出葉猴游戲時,調皮、可愛、靈巧的姿態。
⑶ 動物游戲之謎 為什麼不用我們身邊的或熟悉的動物的例子
年輕的黑猩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游戲上。如果觀察一下二至三歲的幼崽,它們除了游戲以外什麼都不幹……如果近處沒有同伴,幼崽就自個兒玩,它攀上樹,從上面跳到下面的富有彈性的枝條上,然後返回或者跳到地上。不過,它們更喜歡結伴的游戲。它們圍著樹相互追逐,跳到樹梢上,伸出一隻手拉著樹枝懸吊著,用另一隻手友好地廝打,或者在地上愉快地遊逛,咬著,吃著,或者互相呵癢。游戲對於幼崽黑猩猩的作用有:一,成長中的幼崽通過它熟識了周圍環境;二,此外,集體的游戲,無疑地將幫助年輕的黑猩猩更熟悉自己的同伴;三,游戲雖然是年輕黑猩猩獨特的學校,但同時這也給予它們極大的愉快。動物的這種嬉戲並沒有外顯的功利目的,但是他與運動系統和高級神經系統生命運動的內在功利目的相符,即滿足了動物本能的活動欲。
在動物的王國,當新的一天開始時,大地馬上活躍起來,各種動物開始早上的活動,特別是年幼的動物,一個勁地撒歡兒。有的在一起打鬥嬉戲,你看,一對小長頸鹿伸著長長的脖子,像兩把劍一樣相互拍打。一對幼獅在相互追逐,咬身啃尾互不相讓。
據動物學家多年觀察,認為同類動物間嬉戲的主要目的就是鍛煉,例如在地上追逐的小狗,除了鍛煉自己強健筋骨外,還增加了肌肉塊的力量。沖跑也增加了動物的耐力並增強了心臟功能。
但是,混亂的嬉戲打鬥對動物更需要。生物學家相信,這能加強神經肌肉發育,這一部分是大腦肌肉指令做什麼的關鍵。
當生活在山地的巨角塔爾羊的幼崽沖撞岩石地面時,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便連成了一個網。這種網可以協調肌肉動作,使巨角塔爾羊仔安全地從陡峭的山岩上跳來跳去。還有恆河猴在玩時,懂得如何協調肌肉以順利地抓著密林的樹枝穿行而不滑落。另外,嬉戲通常可模仿成年動物的活動和行為。
生物學家們相信,動物的嬉戲不僅加強了必須合作才能生存的動物間的強大的社會紐帶。如狼幼崽在一起玩耍,就意味著將來有一天它們在一起捕獵。另外,動物在嬉戲中還能學到其他內容。所有靈長類的動物都曉得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它們知道哪種動物強大,哪種弱。這一點在年輕的河馬身上也能得到證明,它們之間常彼此廝咬,以測試對方的力量。在嬉戲打鬥中,動物都會注意不傷害對方。小熊在彼此打鬥時,四個爪子都是收縮的。幼狐相互廝打,但絕不會導致對方受傷。
在哺乳動物中的嬉戲打鬥都有正式的邀請或現信號。小狗在邀對方打鬥嬉戲前,總是前爪伏地弓起身;小馬則會突然躍起;黑猩猩會齜牙咧嘴;大熊貓則會突然翻跟斗。所有這些信號都是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目的不是想真打。在幾歲後,就不再喜歡嬉戲打鬥了,這一點取決於它們的發育和生長速度。一般來說雌性動物比雄性發育快。因此,雌性動物間的嬉戲通常在較早階段便停止了,在人類社會也有同樣的情況。
但是有些動物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這種嬉戲的可能性,如海豹、海獅愛玩球、圈或拋甩其他東西,成年水獺終生喜歡嬉戲打鬧。
總之,動物的嬉戲主要還是年幼動物的事。但與生存密切相關。
⑷ 《動物游戲之謎》課文原文
動物游戲之謎
在緬甸的熱帶叢林里,高達十幾米的樹頂上,兩只葉猴跳盪著、嬉鬧著。它們依仗長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樹枝上玩著“走鋼絲”和“倒立”的把戲;它倆相互推擠,好像竭力要把對方推下樹去,可被推的一方總是抓住樹枝,巧妙地跳開去,絕不會失足墜地……它們是在打架嗎?
在北極地區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極渡鴉發出歡快的聒雜訊。它們飛上坡頂,像小孩坐滑梯一樣一隻挨著一隻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後,又飛上去……它們是在表演嗎?
在美洲巴塔哥尼亞附近的大海里,每當颳起大風時,成群的露脊鯨把尾鰭高高舉出水面,正對著大風.以便像船帆似的.讓大風推著它們,得意洋洋地“駛”向海岸。靠近海岸後,這些巨大的海獸又會潛回去,重復剛才的舉動……露脊鯨又是在干什麼呢?
動物學家對此做出的解釋也許會使我們吃驚:這些動物是在游戲!並不是童話故事中擬人化的“游戲”,而是實實在在的游戲,是與人類兒童的游戲行為有著相似特徵的游戲行為。動物的游戲行為,被認為是動物行為中最復雜、最難以捉模、引起爭論最多的行為。
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按照動物游戲的形式,把它們分成三種最基本的類型:單獨游戲、戰斗游戲、操縱事物的游戲。
單獨游戲的特徵是無需夥伴,動物個體可以獨自進行。單獨游戲時,動物常常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馬駒常常歡快地連續揚起前蹄,輕盈地蹦跳;猴類喜歡在地上翻滾,拉著樹枝盪鞦韆……單獨游戲時動物顯得自由自在,這是最基本的游戲行為。
戰斗游戲得由兩個以上的個體參加,是一種社會行為。戰斗游戲時,動物互相親密地廝打,看似戰斗激烈,其實極有分寸,它們配合默契,絕不會引起傷害;研究者認為,戰斗游戲可能要比真的戰斗更為困難,因為這種游戲要求雙方的攻擊有分寸,對夥伴十分信賴,動物嚴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戲不會發展成真的戰斗。
操縱周圍事物的游戲,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動物支配環境的能力。北極熊常常玩這樣的游戲:把一根棍子或石塊銜上山坡,從坡上扔下來,自己跟在後面追,追上石塊或棍子後,再把它們銜上去。野象喜歡把雜草老藤滾成草球,然後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來,動物的游戲行為引起了研究者的極大興趣,成為行為研究中最有爭議的領域。爭議的焦點,是動物為什麼要進行游戲。
生物世界有一條普遍規律,就是盡可能節省能量。在動物身上,無論從形態結構、生理過程,還是行為方面去分析,盡可能節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麼,動物為什麼要消耗大量能量來進行這種沒有明確目的的游戲呢?對此,研究者有著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爾發現,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這樣的游戲:用手掌舀一點水,用牙齒嚼爛樹葉,來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乾旱的季節,就是用嚼爛的樹葉汲取樹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據這樣的發現,一些科學家認為,游戲行為是未來生活的排演或演習,游戲行為使得動物從小就能熟悉未來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種“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鬥等等,熟悉未來動物社會中將要結成的各種關系。這對於動物將來的生存適應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假說可以稱為“演習說”,基本觀點是“游戲是生活的演習”。
有一些科學家不同意“演習說”。他們指出,游戲行為並不限於幼小動物,成年動物也同樣需要。他們舉出不少成年動物游戲的例子。對於成年動物來說,不存在用游戲來演習生活的需要。他們還指出,有些動物的游戲與生存適應毫無關系,例如河馬喜歡玩從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樹葉的游戲,渡鴉喜歡玩從雪坡上滑梯的游戲等。這些科學家認為,動物游戲是為了“自我娛樂”,而“自我娛樂”是動物天性的表現,正像捕食、逃避敵害、繁殖行為等是動物的'天性一樣。越是進化程度高、智力發達的動物,這種“自我娛樂”的天性越強。游戲正是這種自我娛樂的集中表現。通過自得其樂的游戲,使動物緊張的自然競爭生活得到某種調劑和補償,使它們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從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撫和自我保護。因而,不僅幼小動物,成年動物也需要游戲。以上假說可以稱為“自娛說”。
不久前,美國加州大學神經生理學家漢斯·特貝、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種引人注目的新假說——“學習說”。他們認為,游戲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學習行為。特貝曾經在卡那裡群島上研究黑猩猩的學習行為。他發現,如果給黑猩猩一根棍子,它們就會用棍子做出各種游戲行為:會用棍子互相趕來趕去,像人們趕鴨子似的;也會用棍子去取掛著的食物。經歷過這種游戲的黑猩猩,在今後生活中容易學會使用棍子。同樣,“捉迷藏”和追逐游戲,也使動物學會利用有利地形保護自己的本領。游戲的實踐性強,能產生直接的效果反饋,對鍛煉動物的速度、敏捷、隱蔽、爭斗、利用環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戲向動物提供了大量機會,使它們能把自身的各種天賦技能和復雜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巧妙地結合起來,因而無論對幼小動物還是成年動物,游戲都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行為。
美國愛達荷大學的約翰·貝葉和加拿大動物學家保爾·賴特認為,游戲不僅是學習,而且是“鍛煉”。貝葉注意到,西伯利亞羱羊的游戲帶有明顯的鍛煉傾向:它們選擇游戲場地時,似乎總是從“實戰”出發,選擇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懸崖上跳躍,好像是在鍛煉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賴特發現,哈得遜灣的北極熊冬季生活艱難,要花很大力氣去捕捉海豹、魚類,過著緊張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極熊轉移到陸上生活,這時,食物來源豐富了,北極熊不必為獵食而整天奔波。它們吃飽喝足了,就進行各種游戲,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戲好像體育運動,使北極熊在食物豐富的季節保持了身體的靈活和力量,這對於它們冬季捕食顯然大有好處。因此,這兩位學者提出“鍛煉說”來補充“學習說”。
這幾種假說,哪一種更有道理?動物的游戲,究竟是為了“演習”,為了“自娛”,為了“學習”,還是為了“鍛煉”?研究者們各執己見,眾說紛紜。而且,目前這些假說都難以圓滿解釋的問題是,動物在游戲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智能潛力、自我剋制能力、創造性、想像力、狡猾、計謀、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遠遠超出人們對它們的估計。英國動物生態學家羅伯特·亨德指出:動物的游戲行為是如此復雜的行為,甚至要給這種游戲行為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也很不容易。游戲行為有點兒像體育運動,有點兒像演戲,它既無目的,又無結果,在動物行為中即興發生,沒有一定模式,沒有不變的規則,內容復雜多變,實在令人捉摸不透。亨德和所有研究動物游戲行為的專家都相信,要解開動物游戲的所有秘密,還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此文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篇思路清晰、內容生動、篇幅不長的科普文章。學習本文首先要了解基本內容,接受科學知識,其次要理清思路,把握結構,並能體味語言特點。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能產生探索的強烈願望,並培養其閱讀分析的相關能力。
本文給我們介紹一個新的科學觀點: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曾認為只有人類才是有智慧的生命體,而其他動物不過是受制於條件反射、具有生理反應的簡單生命。只有人類才會思考、才會有超出生理反應以外的各種行為。現在動物學家注意到動物具有游戲的天性,雖然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承認動物在游戲,承認動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潛能、創造性和多樣的交流方式,承認動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體,這本身就是認識上的進步。這種進步帶來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在生命倫理和生態環境等多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人類將因此重新定義動物,重新審視和動物的關系,進而重新認識自己。
科普文章的語言,很注重准確、全面,避免含糊、偏頗。注意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語,體會課文語言的特點。“戰斗游戲時,動物親密地廝打,看似戰斗激烈,其實極有分寸,它們配合默契,絕不會引起傷害。”“廝打”表現動物戰斗游戲的“激烈”和動物行為的特點。這樣的例子在課文中還有很多,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
教學本文,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了解科普文的基本結構。不僅要讓學生注意說明文文體的特點,還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點。學習科技文的寫作,嘗試寫簡單的科技小論文。
本文的教學難點是體會科普文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要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正確引導。同時提倡學生多閱讀科普書籍,觀看科普方面的影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
⑸ 動物游戲之謎的文章原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新課標語文必修教材 必修三 的課文 在緬甸的熱帶叢林里,高達十幾米的樹頂上,兩只葉猴跳盪著、嬉鬧著。它們依仗長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樹枝上玩著「走鋼絲」和「倒立」的把戲;它倆相互推擠,好像竭力要把對方推下樹去,可被推的一方總是抓住樹枝,巧妙地跳開去,絕不會失足墜地……它們是在打架嗎?
在北極地區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極渡鴉發出歡快的聒雜訊。它們飛上坡頂,像小孩坐滑梯一樣一隻挨著一隻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後,又飛上去……它們是在表演嗎?
在美洲巴塔哥尼亞②附近的大海里,每當颳起大風時,成群的露脊鯨把尾鰭高高舉出水面,正對著大風.以便像船帆似的.讓大風推著它們,得意洋洋地「駛」向海岸。靠近海岸後,這些巨大的海獸又會潛回去,重復剛才的舉動……露脊鯨又是在干什麼呢?
動物學家對此做出的解釋也許會使我們吃驚:這些動物是在游戲!並不是童話故事中擬人化的「游戲」,而是實實在在的游戲,是與人類兒童的游戲行為有著相似特徵的游戲行為。動物的游戲行為,被認為是動物行為中最復雜、最難以捉模、引起爭論最多的行為。
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按照動物游戲的形式,把它們分成三種最基本的類型:單獨游戲、戰斗游戲、操縱事物的游戲。
單獨游戲的特徵是無需夥伴,動物個體可以獨自進行。單獨游戲時,動物常常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馬駒常常歡快地連續揚起前蹄,輕盈地蹦跳;猴類喜歡在地上翻滾,拉著樹枝盪鞦韆……單獨游戲時動物顯得自由自在,這是最基本的游戲行為。
戰斗游戲得由兩個以上的個體參加,是一種社會行為。戰斗游戲時,動物互相親密地廝打,看似戰斗激烈,其實極有分寸,它們配合默契,絕不會引起傷害;研究者認為,戰斗游戲可能要比真的戰斗更為困難,因為這種游戲要求雙方的攻擊有分寸,對夥伴十分信賴,動物嚴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戲不會發展成真的戰斗。
操縱周圍事物的游戲,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動物支配環境的能力。北極熊常常玩這樣的游戲:把一根棍子或石塊銜上山坡,從坡上扔下來,自己跟在後面追,追上石塊或棍子後,再把它們銜上去。野象喜歡把雜草老藤滾成草球,然後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來,動物的游戲行為引起了研究者的極大興趣,成為行為研究中最有爭議的領域。爭議的焦點,是動物為什麼要進行游戲。
生物世界有一條普遍規律,就是盡可能節省能量。在動物身上,無論從形態結構、生理過程,還是行為方面去分析,盡可能節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麼,動物為什麼要消耗大量能量來進行這種沒有明確目的的游戲呢?對此,研究者有著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爾③發現,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這樣的游戲:用手掌舀一點水,用牙齒嚼爛樹葉,來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乾旱的季節,就是用嚼爛的樹葉汲取樹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據這樣的發現,一些科學家認為,游戲行為是未來生活的排演或演習,游戲行為使得動物從小就能熟悉未來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種「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鬥等等,熟悉未來動物社會中將要結成的各種關系。這對於動物將來的生存適應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假說可以稱為「演習說」,基本觀點是「游戲是生活的演習」。
有一些科學家不同意「演習說」。他們指出,游戲行為並不限於幼小動物,成年動物也同樣需要。他們舉出不少成年動物游戲的例子。對於成年動物來說,不存在用游戲來演習生活的需要。他們還指出,有些動物的游戲與生存適應毫無關系,例如河馬喜歡玩從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樹葉的游戲,渡鴉喜歡玩從雪坡上滑梯的游戲等。這些科學家認為,動物游戲是為了「自我娛樂」,而「自我娛樂」是動物天性的表現,正像捕食、逃避敵害、繁殖行為等是動物的天性一樣。越是進化程度高、智力發達的動物,這種「自我娛樂」的天性越強。游戲正是這種自我娛樂的集中表現。通過自得其樂的游戲,使動物緊張的自然競爭生活得到某種調劑和補償,使它們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從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撫和自我保護。因而,不僅幼小動物,成年動物也需要游戲。以上假說可以稱為「自娛說」。
不久前,美國加州大學神經生理學家漢斯·特貝、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種引人注目的新假說——「學習說」。他們認為,游戲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學習行為。特貝曾經在卡那裡群島④上研究黑猩猩的學習行為。他發現,如果給黑猩猩一根棍子,它們就會用棍子做出各種游戲行為:會用棍子互相趕來趕去,像人們趕鴨子似的;也會用棍子去取掛著的食物。經歷過這種游戲的黑猩猩,在今後生活中容易學會使用棍子。同樣,「捉迷藏」和追逐游戲,也使動物學會利用有利地形保護自己的本領。游戲的實踐性強,能產生直接的效果反饋,對鍛煉動物的速度、敏捷、隱蔽、爭斗、利用環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戲向動物提供了大量機會,使它們能把自身的各種天賦技能和復雜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巧妙地結合起來,因而無論對幼小動物還是成年動物,游戲都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行為。
美國愛達荷大學的約翰·貝葉和加拿大動物學家保爾·賴特認為,游戲不僅是學習,而且是「鍛煉」。貝葉注意到,西伯利亞羱羊⑤的游戲帶有明顯的鍛煉傾向:它們選擇游戲場地時,似乎總是從「實戰」出發,選擇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懸崖上跳躍,好像是在鍛煉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賴特發現,哈得遜灣⑥的北極熊冬季生活艱難,要花很大力氣去捕捉海豹、魚類,過著緊張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極熊轉移到陸上生活,這時,食物來源豐富了,北極熊不必為獵食而整天奔波。它們吃飽喝足了,就進行各種游戲,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戲好像體育運動,使北極熊在食物豐富的季節保持了身體的靈活和力量,這對於它們冬季捕食顯然大有好處。因此,這兩位學者提出「鍛煉說」來補充「學習說」。
這幾種假說,哪一種更有道理?動物的游戲,究竟是為了「演習」,為了「自娛」,為了「學習」,還是為了「鍛煉」?研究者們各執己見,眾說紛紜。而且,目前這些假說都難以圓滿解釋的問題是,動物在游戲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智能潛力、自我剋制能力、創造性、想像力、狡猾、計謀、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遠遠超出人們對它們的估計。英國動物生態學家羅伯特·亨德指出:動物的游戲行為是如此復雜的行為,甚至要給這種游戲行為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也很不容易。游戲行為有點兒像體育運動,有點兒像演戲,它既無目的,又無結果,在動物行為中即興發生,沒有一定模式,沒有不變的規則,內容復雜多變,實在令人捉摸不透。亨德和所有研究動物游戲行為的專家都相信,要解開動物游戲的所有秘密,還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①選自《自然與人》1985年第5期。
②[巴塔哥尼亞]在南美洲東南部阿根廷境內。
③[珍妮·古多爾]英國當代動物學家,曾長期在非洲叢林對黑猩猩進行野外觀察,著有《黑猩猩在召喚》《我的朋友——野生黑猩猩》等。
④[卡那裡群島]位於大西洋中,屬西班牙。
⑤ [羱(yuán)羊]即北山羊,形狀似山羊,形體比山羊大,雌雄都有角,生活在高山地帶。
⑥[哈得遜灣]伸入加拿大東北部內陸的海灣,與大西洋相通。
⑹ 熟讀《動物游戲之謎》簡要介紹動物游戲的「學習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國神經生理學家漢斯·特貝、社會生物學家斯塔·阿特曼等人認為,游戲的實踐性強,能產生直接的效果反饋,對鍛煉動物的速度、敏捷、隱蔽、爭斗等能力很有效。游戲向動物提供了大量機會,使它們能把自身的各種天賦技能和復雜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巧妙地結合起來。游戲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行為。 |
⑺ 動物游戲之謎的內容梗概200字
科普文章的語言,很注重准確、概括,避免含糊、偏頗。如「戰斗游戲時,動物互相親密地廝打,看似戰斗激烈,其實極有分寸,它們配合默契,絕不會引起傷害」。「廝打」表現動物戰斗游戲的高模擬和動物行為的特點,這樣的例子在課文中還有很多,可以深入體會。
⑻ 動物游戲之謎前三段寫了什麼
前面寫的是動物他們之間的斗爭,然後成為了獅子,成為了萬獸之王,然後獅子呢,然後就成為了一個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