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海獸
海獸又稱海洋哺乳動物,主要包括哺乳綱中鯨目、鰭腳目、海牛目以及食肉目的海獺等種類,是重要的水產經濟動物。
人類對海獸的獵捕歷史悠久,其中以捕鯨起源最早(公元9世紀以前)、規模最大。對鰭腳類的大規模獵捕始於18世紀的北半球。1786~1835年俄國在北太平洋獵捕了約200萬頭海狗;1867年美國大量獵捕北太平洋的海狗、海豹和毛皮海獅等,使資源遭到破壞。在南半球,英國和美國等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先後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南非西海岸、智利沿岸和南設得蘭群島等地大量獵捕毛皮海獅。南設得蘭群島18世紀時還建有象形海豹煉油業,至1878年該島附近的象形海豹已被捕絕。白令海的海象由於被各國競捕,資源量也急劇減少。但南極水域有些鰭腳類目前尚未廣泛開發。
海豹
分類和形態
海獸中除個體最大、經濟價值最高的鯨目動物(鯨、海豚)外,還有下述重要種類。
海獅
鰭腳目為半水棲動物。它們全身被短毛皮,頭圓,頸部不明顯,眼相對大而圓,鼻孔在眼前方,耳在眼後方位,外耳殼多數退化,口較大,周圍有觸毛。上下頜均有齒。鰭腳目四肢均演變成鰭狀,趾間有蹼相連;尾較小,上下扁平,夾於兩後肢之間。鰭腳目有海獅科、海象科和海豹科等3科共40餘種。
海獅科有北海獅、加州海獅、南美毛皮海獅和海狗等10餘種。北海獅為海獅科最大的一種,雄性成體長約3.1米,重達1噸左右;雌性較小。海獅的吻略細長;具外耳殼,長達50毫米;雄獸頸部有鬃狀長毛,全身被粗毛,呈黃褐色;前肢較後肢長,後肢自腳髁處能朝前彎曲;爪發達,在陸上可行走。海狗成體體長雄性約2.5米,雌性約1.5米。海狗吻短,外耳殼比海獅小;四肢短,可彎向前方,用於步行;尾極小,體被粗毛和短絨毛;四肢表面毛極少,內面裸露;體背部深棕色,腹部色淡,幼體為黑色。
海象科僅海象一種。海象體粗壯,雄性成體長3.6~3.8米,雌性成體長約3米。海象的頭部較小,吻端鈍,上唇有粗觸毛,眼小,無外耳殼。它們體被短粗毛,至老年脫落,皮膚厚而多皺。背部灰褐色,老年為棕灰色。後肢能彎向前方,用以爬行。海象初生齒34顆,至成體減少;雄體上頜有1對很大的獠牙,長者可達1米,斜向下延伸;雌體齒較小。
海豹科約有10餘種,中國主要產斑海豹,體長1.5~2米。海豹的頭圓、吻寬而短,有稀疏觸毛、四肢完全被毛、爪尖細;尾短小;體被絨毛。成體呈藍灰色或黑灰色,間有許多藍黑色或黑褐色斑點。腹面色淡。初生仔獸體被白色厚絨毛,離乳前乳毛蛻變為成體顏色。
海豹
南象形海豹是鰭腳目中最大的動物,雄性成體長可達6.5米,體重約3600千克;雌性成體長僅3.5米,體肥胖,胸部寬,但軀體較柔軟,能向後彎曲。南象形海豹的鰭肢靠近後部,能撐起身體。雄獸的鼻子呈長雞冠狀,長達40厘米;幼體黑棕色,成體黃褐色間灰色。
海牛目體形頗似鯨。它們皮膚很厚,被短而稀疏的剛毛。海牛的頭部較小,前端呈截形,吻短,有很多觸毛;無外耳殼;無背鰭;前肢鰭狀,後肢退化;尾鰭扁平而寬大;無陰囊;乳頭一對位於鰭肢後基部。本目共有3科,其中大海牛科原分布於白令海峽近岸水域,體長可達10米,在18世紀即被捕絕,現僅存2科,海牛科的尾鰭呈鏟形。儒艮科只有儒艮1種,體長可達3米,胸鰭卵圓形,尾鰭寬廣呈新月形,背部蒼灰色,腹部灰色,雄體兩顆門齒呈獠牙狀。
海獺食肉目鼬科中唯一棲息於海洋的種,也是最小的海洋哺乳動物。雄性成體體長可達1.5米,雌體小。形似鼬鼠,體細長。它們頭小;具小耳殼;上吻端有觸毛、四肢短,後肢呈鰭狀、身被剛毛和緻密絨毛、體呈淡黃色或黑褐色。
海獅
海獅因它的面部長得像獅子而得名。海獅生活在海里,以魚、蚌、烏賊和海蜇等為食,也常吞食小石子。海獅沒有固定的棲息地,每天都要為尋找食物而到處漂游。等到了繁殖季節,它們才選擇一塊固定的地方開始一場爭奪配偶的激烈斗爭。最後,勝利的雄性要佔有許多雌性。雌性懷孕達一年之久,每胎產一仔。在動物園和水族館里,海獅是頗受歡迎的角色。海獅聰明伶俐,經過訓練,它們可以學會不少高超的技藝,如頂球、投籃、鑽圈、用後肢站起來、用前肢站起來倒立走路,甚至跳躍距水面1.5米高的繩索。海獅的鬍子比耳朵還靈,能辨別幾十海里外的聲音。
海獅
北海獅是海獅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員,它又叫北太平洋海獅、斯氏海獅和海驢等,是體形最大的一種海獅,素有「海獅王」的美稱。海獅是一種應用價值很高的動物,無論在科學還是軍事上都是重要的角色。但海獅也是一種瀕危物種,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北海獅是海獅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員
分類
海獅和海狗同屬於海獅科,共有7屬,14種。它們和海豹的差別為:海獅及海狗的鰭狀後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夠在陸地上行走,而海豹則不能;此外,有如小指頭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欠缺的特徵。因海獅雄性頸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為「海獅科」。海獅易與人類親近,記憶力不錯,可以飼養學藝。海獅的毛粗硬無絨毛,能防濕,毛皮僅可作防水用具外,沒有什麼價值。海狗很像海獅,全身覆有絨毛,臉很短是其特徵。海狗與海獅不同,不會學藝。但因為它們的皮毛柔軟、漂亮,往往招致獵人的捕殺,目前在嚴格的國際法令保護下,海狗的族群數目正逐漸回復中。
生物學家認為鰭足類動物和胡狼源自同一個祖先。大約在3,000萬年前,海洋里的食物資源大大增加,在那時有些像犬類的肉食性動物開始慢慢轉移到海洋里來尋找食物,為了能適應在水中覓食,它們的身體和生理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它的四肢演化成鰭狀以方便在水中游泳,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進化,就形成了現在的鰭足類動物。
特點
海獅是海洋中的食肉類猛獸。海獅的食物來源於海上,主要以魚類和烏賊等頭足類為食。海獅身體粗壯,食量大得很,最深可以潛入270米的海底。在人工飼養下,一頭海獅一天要吃40千克的魚。一條1.5千克多重的大魚,它可以一口吞下。在自然條件下,海獅的活動量大增,它們的食量還會增加2~3倍。海獅不但食量大,而且膽子也不小。它敢於在漁網中鑽來鑽去,搶奪漁民的收獲,然後撕壞漁網逃之夭夭。因此,在漁民眼中,海獅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由於人們的大量捕殺,海獅的數量在不斷下降。目前,有些國家已經提出保護海獅的倡議。在我國,海獅屬於的鰭足目的動物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海獅在地球上分布廣泛,種類較多。目前,人們已知的海獅有14種。它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個頭較大,體披稀疏剛毛,沒有或極少絨毛,共5種,如北海獅和南海獅;另一類個頭較小,身上既有剛毛,又有厚而密的絨毛,共9種,如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狗。因為海獅的吼聲如獅,有的種類雄性頸部的長毛也像獅子,所以總稱為海獅類。
海獅是海洋中的食肉類猛獸
北海獅又叫北太平洋海獅、斯氏海獅和海驢等,是體形最大的一種海獅,因為在頸部生有鬃狀的長毛,叫聲也很像獅子吼,所以得名。它的雄獸和雌獸的體形差異很大,雄獸的體長為310~350厘米,體重1000千克以上;雌獸體長250~270厘米,體重大約為300千克。它的頭頂略微凹陷,吻部較為細長,外耳殼很長,可達5厘米。雄獸在成長過程中,頸部逐漸生出鬃狀的長毛,但沒有絨毛。海獅的身體主要為黃褐色,胸部至腹部的顏色較深,雌獸的體色比雄獸略淡,幼獸黑棕色。雄獸具很小的陰囊。
海獅雄性成體頸部周圍及肩部生有長而粗的鬃毛,體毛為黃褐色,背部毛色較淺,胸及腹部色深。雌性體色比雄獸淡,沒有鬃毛。海獅的面部短寬,吻部鈍,眼和外耳殼較小。它的前肢較後肢長且寬,前肢第一趾最長,爪退化;後肢的外側趾較中間三趾長而寬,中間三趾具爪。
生活習性
北海獅多集群活動,有時在陸岸可組成上千頭的大群,但在海上常發現有一頭或十數頭的小群體。它們主要聚集在餌料豐富的地區。它們的食物主要為底棲魚類和頭足類。海獅在我國渤海、黃海均有分布。
北海獅
除了繁殖期外一般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雄獸每個月要花上2~3周的時間去遠處巡遊覓食,而雌獸和幼仔在陸地上逗留的時間相對較多。
北海獅白天在海中捕食,游泳和潛水主要依靠較長的前肢,偶爾也會爬到岸上曬曬太陽,夜裡則在岸上睡覺。它的食性很廣,主要食物包括烏賊、蚌、海蜇和魚類等,多為整吞,不加咀嚼。為了幫助消化,海獅還要吞食一些小石子。
生長繁殖
海獅每年5~8月間一隻雄獸和10~15隻雌獸組成多雌群體。雌獸每胎僅產1仔,幼仔出生時體長約100厘米,體重約20千克,3~5歲時達到性成熟,壽命可達20年以上。
海獅
北海獅是一雌多雄的動物。身強力壯的雄獸首先到達岸邊的繁殖場所,在海灘上或岩礁上割疆而治。此後成群結隊的雌獸才浩浩盪盪地趕來,使海岸上呈現出一片十分熱鬧的景象。雄獸先是立在海灘上,熱情地歡迎雌獸的到來,繼而拚命爭搶配偶。越是體形威武,本領高強的雄獸,搶到的雌獸就越多,最後形成了許多由一雄多雌組合的「獨立王國」,叫做生殖群或多雌群。
但是,生殖群形成以後,雌獸並不馬上與雄獸交配,因為它們都已經懷胎很久,即將分娩,所以要先做好「生兒育女」的准備,待生下幼仔一周以後,才開始與雄獸進行交配,受孕以後,到翌年的繁殖期到來時再度生產。雌獸在一個繁殖期內需要交配1~3次,一般是生產之後交配越早受精率就越高。每隻雌獸受孕之後就立即退出多雌群,由其他未經交配的雌獸陸續補充進來。在長達5~6周的繁殖期間,雄獸一直不下海活動,不吃不喝,每天交配多達30次,每次交配時間為15分鍾左右,雄獸依靠平時體內積累的脂肪來維持這一巨大消耗,一直到繁殖期結束。
海獅
雌獸每胎僅產1仔,幼仔只需10分鍾左右即可產出,並不困難。剛出生的幼仔體長約為100厘米,體重約20千克,體毛為黑棕色,睜開眼睛就能活動,但需要雌獸耐心的照顧。雌獸行動時,總是用嘴叼著它一起走。雌獸的乳汁很濃,含脂量也很高,所以每1~2天以上哺乳一次,就能使幼仔得到足夠的營養,生長得也很快。雌獸產仔後5個星期便開始下海覓食魚類、烏賊等,每隔2~3天回來一次,有時竟長達9天。盡管繁殖地群體龐大,密密麻麻,吼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但雌獸和幼仔仍然能夠彼此辨別出來。雌獸返回棲息地後,首先是連聲高叫,召喚著自己的幼仔,幼仔一聽到母親的召喚,也會高聲答應,並急切地向雌獸叫聲的方向移動,雌獸也加快步伐向幼仔靠攏。當它們相聚之後,除了用聲音繼續交流和聯系外,還要輔以嗅覺,互相嗅對方身上的氣味,甚至鼻子對鼻子地親吻,當確認無疑後,雌獸才開始餵奶。不過,雌獸對不是自己的幼仔卻表現得殘酷無情,不但不會為之哺乳,而且還會用牙將其叼起來,拋向遠處。這種情況如果正巧被這個幼仔的母親發現,兩只雌獸之間就會展開一場格鬥。幼仔不會游泳,也不敢下水,到了5~6月份的時候才開始以小甲殼動物和小魚作補充食物,此後慢慢地學會到海里去游泳和捕食,3~5歲時達到性成熟,壽命可達20年以上。
海象
海象,顧名思義,即海中的大象。它身體龐大,皮厚而多皺,有稀疏而堅硬的體毛,眼小,視力欠佳,體長3~4米,重達1300千克左右,長著兩枚長長的牙。與陸地上肥頭大耳、長著長長的鼻子、四肢粗壯的大象不同的是,海象的四肢因適應水中生活已退化,不能像大象那樣步行於陸上,僅靠後鰭腳朝前彎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進。海象主要生活於北極海域,也可稱得上北極特產動物,但它可作短途旅行,所以在太平洋、大西洋都有其蹤影。
海象
在高緯度海洋里,除了大鯨之外,海象可謂是最大的哺乳動物了,有人稱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19世紀,由於對海象肆意捕殺,海象遭滅頂之災,動物學界還曾經鄭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絕跡了。也許由於逃過大捕殺劫難的倖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來海象又昌盛起來。如離舊金山100千米的一個僅3平方千米的小島上,就生活著13萬只的海象。
海象那巨大的身軀,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習性,不僅使人們驚訝,也使科學家迷惑不解。它圓頭、短而闊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齒形成長達40~90厘米的獠牙,每隻獠牙達4千克以上。雄海象體長可達5米,重4噸。海象的後肢能向前屈,貼在腹下,使它在陸地時也能向前移動。海象性喜群居,數千頭簇擁在一起。夏季一來,它們便成群結隊游到大陸和島嶼的岸邊,或者爬到大塊冰山上曬曬太陽。
海象視覺差,兩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頭子
海象的視覺差,兩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頭子。它們愛睡懶覺,一生中大多時間是躺在冰上度過的,也能在水裡睡覺。平睡時,海象半個脊背露出水面像座浮動小山丘,隨波起伏;直睡時,它們的頭、肩露在外面,呼吸挺方便。海象為何能直睡呢?原來它的咽部有個氣囊,內充滿空氣時,使它像氣球般懸浮在水中。海象的嗅覺和聽覺十分靈敏,當它們在睡覺時,有一隻海象在四周巡邏放哨,遇有情況就發出公牛般的叫聲,把酣睡的海象叫醒,迅速逃竄。海象的軀體笨重,可是行動起來非常敏捷,能在波濤洶涌的嶙峋岩石間游來游去,還能橫渡幾百千米的海峽!
海象的皮下約有三寸厚的脂肪層,能耐寒保溫。海象在陸地上與海水中皮膚的顏色不一樣,因為在陸上血管受熱膨脹,呈棕紅色。在水中,血管冷縮,將血從皮下脂肪層擠出,以增強對海水的隔熱能力,因而呈白色。
特點
在眾多的海洋動物中,海象是最出色的潛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潛游20分鍾,潛水深度達500米,個別的海象,可潛入創紀錄的1500米的深水層,大大超過了一般軍用潛艇,後者至多可下潛300米。海象在潛入海底後,可在水下滯留2小時,一旦需要新鮮空氣,只需3分鍾就能浮出水面,而且無需減壓過程。
海象是最出色的潛水能手
海象之所以具有如此驚人的潛水本領,主要得益於它體內極為豐富的血液。一頭體重2~4噸的海象,血液占整個體重的20%。而人類的血液,僅占體重的7%,比海象少了近2/3。由於海象體內血液多,含氧量也多,在海洋中下潛的深度大、時間長也就不足為奇了。
海象習慣生活於海洋中的深水領域
海象習慣生活於海洋中的深水領域,陽光無法射到這里。像蝙蝠和海豚那樣,海象並不具有特異的視覺功能,它是靠聲音定位進行捕食。海象喜群居,性情懶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據記載,海象壽命為45年)大部分用在睡懶覺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頭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長期生存斗爭的經驗,使海象時時刻刻也不放鬆警惕。這時,便有一名海象擔任起警衛員的工作。一旦發現敵情,警衛員便會大聲喚醒沉睡的夥伴,或用長長的牙撞醒身邊的同胞,並依次傳遞下去。有時為了防禦更加周到細致,它們還會在水中暗裡安排了第二個警衛員。
海象形似笨重,但卻十分靈巧。當它潛入海底覓食時,巨大的牙被運用得得心應手,不斷地翻掘泥沙。同時,敏感的嘴唇和觸須也隨之探測、辨別,碰到食物,便用齒將其喜食的烏蛤、油螺等的殼咬破,然後將其肉體吃掉。
北方海象主要生活在美國西部海岸。它時而出現在大陸沿岸,時而又出現在夏威夷群島。原來,它們在作往返漫遊,其漫遊的行程因雌雄而不同——雄海象漫遊約2.1萬千米,雌海象漫遊約1.9萬千米。南方海象群的漫遊路線是往返於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
海象雖為龐然大物,但它對北極鯨和北極熊卻望而生畏。北極熊可用力大無窮的熊掌將其腦殼擊碎,然後美美吃上一頓。當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鯨時,雙方便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激戰,這時海象便採取集體防禦的策略,奮起進行自衛。道高一隻,魔高一丈,狡猾的虎鯨則採取分而殲之的方針。
在20世紀30年代初,人們為了獲取海象的油脂,曾對海象大肆進行捕殺。後來,由於美國和墨西哥政府的嚴厲禁止,這種勢頭才得到遏制,逃避於太平洋墨西哥沿岸的小部分海象才倖免於難。如今,海象曾被列為瀕危動物,它的命運正發生轉機,美洲南部沿海已時有成群海象出沒。
習性
長期以來,人們對海象的習性了解很少,尤其是那對大獠牙的作用,使科學家困惑不解。如果說獠牙是一種自衛的武器,可是在高緯度地區,海象並無勁敵,白熊對它敬而遠之。兇猛的逆戟鯨可能會追擊它,然而,海象總是「走為上策」,它絕不會以那獠牙與逆戟鯨比高低。那麼獠牙莫非為了加重海象頭部的負荷,使它便於往深水潛泳?如是,這種假設不就增加海象浮游的困難嗎?海象有時也藉助獠牙攀登冰山,或用它與情敵決斗,可是這還不能說明獠牙的主要用途。為了弄清這一個個的謎,國外科學家到海象的故鄉——哈德遜灣進行考察。
海象
原來那獠牙如耕犁般在海底辛勤耕耘著,犁過之處顯出兩道約50厘米深的壟溝。當犁過2~3米時,海象就伸展前肢向上游,它的兩只前鰭足緊緊合攏,捧著收獲物邊游邊搓,身後拖著一股黑色「煙霧」。當快游到水面時,它把獵獲物撒開,又轉回頭根據下沉不同的速度,捕捉諸如海螺、貝殼類軟體動物的肉食。這是多麼聰明絕頂啊!還有海象那稠密而堅硬的胡須也幫它在光線不佳的條件下(如極夜季節)准確無誤地捕到食物。當然,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軟體動物、甲殼類或其他動物為生的。其中一種性情特別兇猛的海象,專吃海豹、海兔的屍體,甚至追逐小船傷人。這種海象獠牙為黃色(一般為白色),愛斯基摩人最怕它撞破船,釀成災禍。
每當春季,海象開始大遷徙。雌海象產崽,接著進入交配期。初生小海象體重可達40公斤,經過1個月哺乳期後其體重可猛增到近百公斤。到2歲,它的身長可達2.5米,體重達500千克,從此開始獨立生活。雄海象對小海象是漠不關心的。在交配季節里,它們只顧爭風吃醋,為爭奪情侶互相殘殺,有的喪命,大多數留下累累傷痕。但是,難能可貴的是,雄海象一旦與雌海象分居後,昔日情敵之仇全被忘得一干二凈,它們很快又形成一支單獨的,友好的雄性群體。
雌海象雖然並不像海豹那樣視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稱職的媽媽。母子相依為命,互相嬉戲。媽媽用前鰭抱著孩子,有時讓小崽騎在背上,摟住脖子或睡在媽媽身上。如果小海象受傷死了,媽媽還會千方百計地把它弄到水裡安葬。有一次,一個愛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頭小海象,當他拿著獵獲物要走時,猝不防遭到後面竄出的雌海象襲擊;當他轉身弄清是怎麼回事時,雌海象已帶著小海象的屍體潛入水中。如果雌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會喊叫著尋媽媽,跟在獵船後不忍離去。
海象媽媽和幼仔
海象還有其他習性,比如在陸地上,它是實行「齋戒」的,不吃任何東西,表現出其獨特的新陳代謝。還有雄雌海象的體重相差懸殊,一隻2.5米長的雌海象,體重約700千克,等於同樣的雄海象體重的一半,這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海象習慣於回到「老家」繁殖,每胎產一仔。它們年年如此,從不會迷路。
海象的長牙有何作用
海象是生活在海里的食肉類哺乳動物,屬於鰭腳目。它的軀體呈圓筒狀,全身皮膚又厚又皺,腦袋扁平而前探,臉上長滿刷子般堅硬的胡須,有四隻肉乎乎的靈活的鰭狀的腳,兩後鰭腳還可向前彎曲,一對小眼睛埋在皮折裡面。
海象最突出的特點,是有一對長在上頜,從兩個嘴角伸出來的長牙。成年海象,無論雄性、雌性都有長牙,每根達70~80厘米,重達4千克多。
海象的長牙有什麼作用呢?有人說,長牙是海象攀登高聳的浮冰或山崖的工具,是和對手格鬥的武器,也被用來破碎凍得尚不堅實的冰層。但這些畢竟還都是次要的,它的這對長牙最重要的用途是:用它來挖掘海底以獲得食物。所以海象被一些海洋生物學家稱為「水下耕耘者」。
海象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所以它在潛入大海挖掘海底之前,必須先在水面上舒展呼吸,讓肺里吸足了新鮮空氣後,垂直地潛入海底,緊接著便開始翻地。海象挖土很有特色,它將整個長牙插進土裡後,或是在原地有力地運動脖子,或是用力向前推進。看上去有時像用鐵鍬鏟地,有時象用牛在耕地。當它們用長牙翻開土層時,周圍便泛起一團團的泥沙。海象耕完二三米,甚至更長的海底之後,蛤蜊等食物便被從泥土中掘了出來,它便用靈活的前鰭腳將食物收集在一起,其中還夾帶大量泥,海象便攜帶食物浮上海面,用鰭腳來回揉搓,將介殼搓得粉碎。而後海象松開「雙手」,殘碎的介殼就和肉分離出來,並競相沉入海底。清除了介殼的凈肉則慢慢下沉,海象便重新下海將肉捕而食之,當它飽餐一頓之後,又潛出水面,讓肺呼吸新鮮空氣。
海象的牙是非常珍貴的,海象牙除用於雕刻外,還能加工成各種製品,例如,早在中世紀,海象牙磨成的粉末就是十分重要的葯材,還可用海象牙製成刀和匕首等飾物。
海象與海豹的區別
鰭腳類包括海豹、海獅和海象等,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類動物。與其他很多分類單位相比,對於鰭腳類內部的分類劃分爭議不是很大,基本上都一致認為現存的鰭腳類可以劃分為海豹科、海獅科和海象科,其中海獅科和海象科被認為關系非常密切,被統稱為「有耳海豹」,而海豹科和它們關系稍遠,又被稱為「真海豹」或者「無耳海豹」。「有耳海豹」和「無耳海豹」有很多明顯的不同,除了「有耳海豹」有可見的外耳,而「無耳海豹」沒有可見的外耳這個明顯特徵之外,二者最顯著的區分在於走路和游泳的方式不同,其中又以海獅科和海豹科之間的差異最大,而海象科大體上類似海獅科,但是也有些介於二者之間。
「有耳海豹」類的鰭腳較長,海獅科的前肢在指骨的末端被軟骨進一步延長,形成寬而大的鰭腳,而爪子只是位於鰭腳上面的退化的殘余,毫無用途。「有耳海豹」類的後肢可以向前折疊,在陸地上走路的時候四肢可以將身體支離地面,比較靈活,有些種類如南極海狗在陸地上的速度幾乎可以趕上人類奔跑的速度。「有耳海豹」在水下主要靠前肢推動,海獅科在水下動作快速而靈活,而「有耳海豹」的所有成員都不擅長深潛。「無耳海豹」的後肢不能向前折疊,在陸地上後肢使不上勁,肚皮貼著地面,走路靠前肢和肚皮的蠕動,顯得很笨拙。有耳海豹類的前肢則通常保留有較發達的爪子。這可能和「無耳海豹」類的生活方式有關,因為「無耳海豹」類的很多成員是在冰上繁殖,幾乎不用上陸地,在光滑的冰上行走並不需要把身體直離地面,但是需要爪子來幫助固定。不過「無耳海豹」並非都在冰上繁殖,所以這個特徵雖然和在冰上的活動有關,但是並不能視為二者有必然的聯系。
「無耳海豹」水中主要是靠後肢推動,其中有些種類和海獅類一樣游泳靈活但不擅長深潛,而有些種類則是深潛的專家。「有耳海豹」類的雄獸要比雌獸大很多,而「無耳海豹」則通常雌雄差異不大,而雌獸甚至體型更大些,不過也有例外。和進入海洋的另兩類哺乳動物鯨類和海牛類相比,鰭腳類不能算是徹底的海洋動物,還沒有擺脫對陸地的依賴,並保留有一定的陸地動物的特徵。不過如果僅看在水中的運動能力,鰭腳類則已經對海洋有了很好的適應,有些種類在水中有非常高超的靈活性,另一些種類的潛水能力則可以和鯨類媲美。鰭腳類這幾個科內部的中屬劃分雖然有爭議,但是爭議也不是很大,然而其本身的地位卻並不明確。鰭腳類長期以來都被當做一個獨立的分類單位,作為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目,和食肉目有親緣關系;或者就是被列為食肉目中的一個亞目,和其他食肉目成員並列。但是鰭腳類實際的分類地位並不足以和食肉目其他成員並列,而且鰭腳類是不是一個自然類群也尚不確定,很可能是「有耳海豹」和「無耳海豹」並沒有直接的親緣關系,而是分別演化的。食肉目可以劃分成貓形類和犬形類,犬形類又可以劃分成兩個大類,一類包括犬類,一類包括熊類和鼬類等,鰭腳類就是屬於後一類。現在一般認為,「有耳海豹」和熊類的關系非常密切,和熊類屬於同一支系。「無耳海豹」的地位則不很明確,尚不清楚是屬於熊類這個支系還是鼬類這個支系,如果是屬於鼬類這個支系,這樣就和「有耳海豹」有完全不同的起源,鰭腳類也並不屬於一個自然的類群,二者的相似只是進化上的趨同而已。作為海洋哺乳動物,鰭腳類的化石不是很多
Ⅱ 海象都有什麼本領
1 潛水能手
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潛游海象20分鍾,潛水深度達500米
2 利用聲音定位捕食
海海象象習慣生活於海洋中的深水領域,陽光無法射到這里。像蝙蝠和海豚那樣,海象並不具有特異的視覺功能, 它是靠聲音定位進行捕食
Ⅲ 海豚有什麼特殊本領
1.海豚有一種超凡本領,它發出的聲波,能「探視」水下的東西.但海豚竟沒有外耳,只在眼睛後面有個針眼大的小孔,聲音是通過頷骨中的一個纖細的「窗口」傳遞的。
2.海豚的游速驚人,時速高達20英里,這與它的皮膚能按水紋流作波浪形的起伏有關。海豚是潛水能手,它以每秒14米的高速潛泳,能把普通的潛水艇拋在後面.海豚還是鯊魚的天敵。
海豚是一種本領超群、聰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動物。經過訓練,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除人以外,海豚的大腦是動物中最發達的。人的大腦占本人體重的百分之二點一,海豚的大腦占它體重的百分之一點七。
海豚的大腦由完全隔開的兩部分組成,當其中一部分工作時,另一部分充分休息,因此,可終生不眠。
海豚是與鯨和鼠海豚密切相關的水生哺乳動物,大約於1千萬年前的中新世進化而成,廣泛生活在大陸架附近的淺海里,偶見於淡水之中。主要以魚類和軟體動物為食。
Ⅳ 什麼動物是捕魚能手
鸕鶿是捕魚能手。
鸕鶿別名水老鴉、魚鷹、烏鬼,是一種廣泛分布的鸕鶿科海鳥,其身體比鴨狹長,體羽為金屬黑色,善潛水捕魚,飛行時直線前進,中國南方多飼養來幫助捕魚,鸕鶿主要生活在舊大陸和北美洲東海岸,一般在懸崖上或樹上作窩。
但是越來越多地也在內陸生活,在海草和嫩枝達成的窩里一次下3至4枚蛋。鸕鶿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野生鸕鶿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飛,掠過水面,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
捕魚能力非常的強動物
很多動物都是靠吃魚來維持生命,它們的主要食物就是魚類,這些動物的捕魚能力都非常的強, 像鸕鶿、企鵝、鵜鶘等等,都有非常強的捕魚能力。
還有一些生活在水裡的動物,比如海豚、海獅、海懶它們的身手都非常敏捷,都是捕魚的能手,還有狗熊在大馬哈魚洄遊時會在上游等待,捕魚也很厲害。
Ⅳ 被稱為捕魚能手的是什麼動物
1、鸕鶿
大型的食魚游禽,善於潛水,潛水後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干後才能飛翔。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於啄魚,下喉有小囊。腳後位,趾扁,後趾較長,具全蹼。棲息於海濱、湖沼中。飛時頸和腳均伸直。中國有5種。常被人馴化用以捕魚,在喉部系繩,捕到後強行吐出。
Ⅵ 被稱之為捕魚能手的是什麼鳥
被稱為捕魚能手的是:鸕鶿。
Ⅶ 海豹為什麼能長時間潛水
1、海豹的肺表面覆蓋一層由特殊化學物質構成的活性劑,正是因為它,海豹的肺才如此的柔韌有力,在輕松對付高壓的同時,還能自如地舒展恢復。
2、攝取和儲存氧氣的能力是決定生物能否長時間深潛的主要標志,海豚在屏住呼吸時主要依賴儲存在肌肉中的氧氣,下潛到深海時,能將體內39%的氧氣儲存在肌肉中。
3、在海豚的肌肉中,肌紅蛋白的含量都格外高,它們的肌肉在不需要進行呼吸的情況下還能堅持長時間的工作。
4、此外,為了節約能量,在下潛時海豚還能自己降低心率。在潛水初期,心率一般急劇降低,隨著下潛的深度不斷加大,心率隨之緩慢下降。心跳減慢對合理分配有限的氧氣堅持長時間的潛水捕食是至關重要的。
(7)潛水能手是哪個動物的別稱擴展閱讀
海豹是海洋類哺乳動物,身體呈流線型,四肢變為鰭狀,適於游泳。海豹有一層厚的皮下脂肪保暖,並提供食物儲備,產生浮力。海豹身體均呈紡錘形,頭部圓圓的,貌似家犬,全身被毛,前肢短於後肢。
主要生活在寒溫帶海洋中,除產仔、休息和換毛季節需到冰上、沙灘或岩礁上之外,其餘時間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戲。
海豹的游泳本領很強,速度可達每小時27公里,同時又善潛水,一般可潛100米左右,南極海域中的威德爾海豹則能潛到600多米深,持續43分鍾。
海豹主要捕食各種魚類和頭足類,有時也吃甲殼類。它的食量很大,一頭60~70kg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8kg魚。
Ⅷ 海豚有哪些特殊本領
1.海豚有一種超凡本領,它發出的聲波,能「探視」水下的東西。
2.海豚的游速驚人,時速高達20英里,這與它的皮膚能按水紋流作波浪形的起伏有關。海豚是潛水能手,它以每秒14米的高速潛泳,能把普通的潛水艇拋在後面.海豚還是鯊魚的天敵。
(8)潛水能手是哪個動物的別稱擴展閱讀:
海豚不像其他鯨類那樣長時間深度潛水。游速快並帶有雜耍特徵。
豚泳是海豚科動物獨有的游泳方式,整個身體以小角度躍離水面再以小角度入水,這是區別海豚和其他鯨目動物的方法之一(鼠海豚科和其他鯨類動物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採用這種方式游泳)。
海豚游速迅捷,通常最快速度在每小時30-40km左右,個別種類的海豚時速可以超過55km/h,並能維持很長時間,是海洋中的長距離游泳冠軍。
海豚(學名:Delphinidae)具有齒鯨類典型的形態學性狀:紡錘形的身體;單個新月形的呼吸孔;頭骨套疊,上頜骨向後擴展與額骨重疊;顱頂偏左的不對稱;圓錐形或釘狀的齒等。各種間最明顯的變異與喙、上下頜、牙齒等攝食器官有關。
喙的長短和大小,牙齒的多少和大小,反映了不同物種所佔有的生態位的范圍。如牙齒總數從僅10枚左右(里氏海豚)到共有250枚(長吻原海豚)。外形也呈大幅度的變異。只有少數種類如虎鯨和領航鯨為顯著性二型,更多種類則可為身體大小、形狀、顏色,和背鰭形狀的輕微性二型。
身體大小從小於1.5米(矮海豚屬的一些種)到超過9米。喙的變異自很長(長吻真海豚印度洋亞種)到很短(白喙斑紋海豚),還有幾個屬(虎鯨屬、領航鯨屬、小虎鯨屬、偽虎鯨屬、瓜頭鯨屬)完全無喙。
多數種類的背鰭呈鐮刀形,少數的為三角形(長吻原海豚的一些亞種、雄性虎鯨)或圓形(賀氏矮海豚)。
白海豚(Sousaspp.)背鰭的基部形成增厚的脊或駝峰,露脊海豚(Lissodelphisspp.)完全沒有背鰭。體色變異從黑、白二色到黑、白、灰三色的復雜色斑。
海豚是與鯨和鼠海豚密切相關的水生哺乳動物,大約於1千萬年前的中新世進化而成,廣泛生活在大陸架附近的淺海里,偶見於淡水之中。主要以魚類和軟體動物為食。
各種海豚構成了海豚科家族,該科是海洋哺乳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科,全球共17屬37種,中國有13屬18種。海豚有著看起來友善的形態和愛嬉鬧性格,在人類文化中一向十分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