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屬於軟骨魚的是( ) A金魚 B肺魚 C鯧魚 D鯊魚
軟骨魚類主要有兩個亞綱:板鰓亞綱屬於軟骨魚綱,魚鰓是板狀,體外是盾鱗或光滑,雄性腹鰭轉化為交接器,主要有兩大類:鯊類和鰩類。 全頭亞綱是軟骨魚綱下的亞綱,頜全接型,舌弓完全,無鱗,胸鰭寬大,尾鰭細長,雄性具交接器。現存全頭亞綱只有一目:銀鮫目。
所以,選D。
Ⅱ 軟骨類動物有哪些
特點就是軟,常見的章魚,墨魚!蝸牛,肥蟲
1.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本系是現存魚類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全世界約有200多種,我國有140多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里。
其主要特徵是
①終生無硬骨,內骨骼由軟骨構成。
②體表大都被楯鱗。
③鰓間隔發達,無鰓蓋。
④歪型尾鰭。本系共分兩個亞綱,即板鰓亞綱和全頭亞綱。
(1)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兩鰓瓣之間的鰓間隔特別發達,甚至與體表相連,形成寬大的板狀,故名板鰓類,鰓裂5~7對,不具鰓蓋。口位於頭部吻的腹面,寬大而橫裂,亦有橫口魚類之稱,大多數眼後有噴水孔1個。皮膚鰭條為角質鰭條,歪尾形,不具鰾。輸卵管前端開口於體腔。具泄殖腔,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本綱現存魚類有鯊目和鰩目。
1)鯊目Squa1ifomes鯊又叫鯊魚或鮫,是本目的統稱。為一群比較兇猛的大型食肉型軟骨魚類,共分14科,約有250~300種,我國海域中約有130多種,最大的鯨鯊體重可達5000kg左右,長可達20m。多數鯊魚身體呈長紡錘形,鰓裂5對(極少數6~7對),開口子頭部兩側,又稱側孔類。鯊魚類的肝臟是制魚肝油的主要原料之一,鯊魚鰭叫做魚翅,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海味。有些鯊魚的膽、卵、肝、肉、魚胎等能作葯用。現將有葯用價值的七個科介紹如下:
a.須鯊科Orectolobidae:頭形稍尖,眼無瞬膜。有口鼻溝。鰓裂5對。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於腹鰭上方或後方,第2背鰭常位於臀鰭前面。椎骨內的石灰質片,圍繞椎體成放射狀。多棲於近海海底,以魚類、軟體動物或甲殼動物等為食。我國海域境內有5屬,常見豹紋鯊屬Steg0stoma、須鯊屬OrectOloous和斑竹鯊屬Chiloscyllium,其中少數可入葯,如條紋斑竹鯊(又名狗鯊、大鯊)Chiloscylliumplagiosum(Bennett)。
b.皺唇鯊科Triakidae:普通魚頭形,眼具瞬膜。牙齒細小,呈帶狀或鋪石狀排列。噴水孔顯著。鰓裂5對,最後的鰓裂位於胸鰭基部上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尾鰭歪尾形,上葉遠較下葉為長,尾柄無側棱。近海棲息,我國沿海一帶有產。主食蝦、蟹及其他底棲無脊椎動物。我國有3屬,即星鯊屬Mustelus、麗鯊屬Ca11iscyllium和皺唇鯊屬Triakis。供葯用的有灰星鯊Mustelusgriseus(Pietschmann)、白斑星鯊M.ManzoBleeker等。
c.真鯊科Carcharh inidae:頭部稍尖,眼具瞬膜。牙側扁而大;使用1~3行。噴水孔細小或無。鰓裂5對,最後的鰓裂位於胸鰭基部上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於腹鰭前方。歪形尾鰭,尾柄無側棱。常生活在暖水性海域,廣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我國東海、南海有產。本科分11屬。具葯用價值的有黑鰭基齒鯊(明鯊)HypoprionatripinnisOhu、闊口真鯊Carcharhinuslatisto musFangetWang、黑印真鯊C.menisorrah(MulleretHenle)、側條真鯊C.pleurotaenia(Blkr)、烏翅真鯊C.melanopterus(QuoyetGaimard)、沙拉真鯊C.sorrah(MulleeetHenle)等。
d.貓鯊科Scyliorhinidae:頭形稍尖,眼無瞬膜。無口鼻溝。鰓裂5對。背鰭2個,無棘,第1第背鰭位於腹鰭上方或後方,第2背鰭常位於臀鰭後面。椎骨內的石灰質片,圍繞椎體成放射狀。我國產6屬。供葯用的有梅花鯊Halaurusburgeri(MulleretHenle)。
e.多鰓鯊科Hexanchidae:本科主要特徵是背鰭單個,鰓裂6~7對。如扁頭哈那鯊(又稱扁頭七鰓鯊)Heptranchi asplat ycealus(Tenore),為黃海主產的經濟魚類,肉食用,皮製革,肝能提魚肝油,鯊胎入葯能養血調經。
f.雙髻鯊科Sphyrnidae:頭呈丁字形,似雙髻而得名。眼位於髻的末端,具瞬膜。鰓裂5對,最後1對位於胸鰭基部上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於腹鰭前方,尾鰭歪形,上葉較下葉長。如錘頭雙髻鯊Sphyrnazygaena(Linnaeus),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魚類。
g.鯨鯊科Rh incodontidae:體形較大。鼻孔位於上唇的兩側,出現於口內。牙多而細小,排成多行。鰓裂5對,鰓裂基大,幾乎達身體的背緣與腹緣,最後1對鰓裂位於胸鰭基部的前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有臀鰭。尾柄具側棱,尾鰭呈新月形,下葉短於上葉。如鯨鯊RhincodontypusSmith.,可供葯用,長可達20m。
2)鰩目(魟)Rajiformes本目魚類身體扁平形、菱形或圓盤形。胸鰭極度擴張,沿體側直達頭部,並與頭部和軀干郁相互癒合,使魚體構成菱形或圓盤形。口和鼻孔位於腹面,鰓裂5對,開口在頭部之腹面,故又稱下孔類。眼和噴水孔在背面,軀乾和尾退化成細鞭狀。是一類營海底棲生活的軟骨魚類,游泳能力不強,以貝殼或其他底棲動物為食。本目分9科,具葯用價值的有以下3科。
a.魟科Dasyatidae:身體扁平菱形或扁圓盤形。頭部與軀干癒合。胸鰭前部不分化為吻鰭或頭鰭,背鰭單個或缺。尾較細長,似長鞭,尾上常具鋸齒狀長棘。由尾刺、外包皮膜和皮膜中的毒腺構成毒器,能刺傷人。營海底棲。我國產有5屬,沿海均有分布。供葯用的有花點魟Dasyatisuarnak(Forskal)、赤魟D.akajei(MulleretHenle)。
b.鋸鰩科Pristidae:形體似鯊,不具圓盤。吻長而呈鋸齒狀故名。背鰭2個。尾較短,後尾上無鋸樣長棘。本科僅1屬。我國南海和東海產的尖齒鋸鰩PristiscuspiatusLatham可入葯。
(2)全頭亞綱Holocephali頭大而側扁,兩側有鰓裂4對,有鰓蓋狀的皮膜遮著,外面只見1對鰓孔。體光滑無鱗,側線發達。尾細長成鞭狀,歪型尾。本亞綱因上頜骨與腦顱互相癒合而得名全頭類,是一原始的、為數不多的深海魚類群。共分2目,即軟鱔目Chondrenchelyiformes(化石)和艮鮫目Chimaeriformes。我國沿海及日本、朝鮮產的黑線艮鮫。,就屬艮鮫目科動物,它的背鰭和胸鰭是有名的「魚翅」。
Ⅲ 什麼是軟骨魚類
軟骨魚類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它的骨骼尚未全部鈣化,尤其是脊椎骨,頜和鰭的發育演化相當成功,包括鯊類和鰩類,只是內部骨骼為軟骨。在距今4.5億年前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了最早的軟骨魚化石,直到今天仍然有軟骨魚類的存在。鯊魚和鰩魚是現代軟骨魚類動物的主要代表,正像它們的名字所表明的,它們有一副由軟骨組成的骨架。軟骨是一種充滿鈣時變硬的柔韌的材料,是像骨一樣的固體。軟骨魚在溫帶和熱海洋中大量生長。它們在水中用鰓呼吸,鰓通過頭部後面的幾個鰓裂直接同外界交流。軟骨魚大約有550種,其中370種是鯊魚,其他基本上由身體扁平的鰩魚和電鰩組成。
Ⅳ 魚類中,軟骨魚有那些硬骨魚有那些軟骨魚和硬骨魚有什麼區別
軟骨魚
鯊魚等由軟骨而不是硬骨構成骨骼的魚類,稱為軟骨魚。軟骨魚大約有七百種,幾乎全是生活在海水之中的食肉動物。軟骨魚有流線型的身體和成對的鰭。它們的表皮上布滿盾狀的鱗片,質地相當粗糙。由於它們為流線形,所以游泳速度極快。
魚形動物中較高等的一類。體內骨骼全部由軟骨組成,體外被盾鱗或無鱗。具奇鰭或偶鰭。體內受精,卵胎生或卵生,大多為海生種類。最早出現於泥盆紀,至石炭、二疊紀漸趨繁盛,一直穩定發展,直至現代。
軟骨魚類一般分為板鰓類和全頭類。板鰓類具板狀鰓,頭部兩側具鰓裂,無鰓蓋,包括有已絕滅的裂口鯊目、側棘鯊目和有現生代表的鮫目和鰩目。全頭類鰓裂外被一膜質鰓蓋,海生,種類遠少於板鰓類。
硬骨魚
在泥盆紀中期,一些更為進步的硬骨魚類出現了。它們骨骼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骨化成硬骨質。頭骨的外層由數量很多的骨片銜接拼成一套復雜的圖式,覆蓋著頭的頂部和側面,並向後覆蓋在鰓上。鰓弓由一系列以關節相連的骨鏈組成;整個鰓部又被一整塊的骨片——鰓蓋骨所覆蓋。因此,它們在鰓蓋骨的後部活動的邊緣形成鰓的單個的水流出口。它們的噴水孔大為縮小,甚至消失。大多數硬骨魚類由舌頜骨將頜骨與顱骨——舌接型的方式相關聯。
這些硬骨魚類的脊椎骨有一個線軸形的中心骨體,稱為椎體;椎體互相關聯,並連成一條支撐身體的能動的主幹。椎體向上伸出棘刺,稱為髓棘;尾部的椎體還向下伸出棘刺,稱為脈棘。胸部椎體的兩側與肋骨相關聯。
「額外的」鰭退化消失;所有功能性的鰭內部均有硬骨質的鰭條支撐。
體外覆蓋的鱗片完全骨化。原始的硬骨魚類的鱗較厚重,通常成菱形,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早期肉鰭魚類為代表的齒鱗,另一種是以早期輻鰭魚類為代表的硬鱗。隨著硬骨魚類的進化發展,鱗片的厚度逐漸減薄,最後,進步的硬骨魚類僅有一薄層的骨質鱗片。
原始的硬骨魚類具有機能性的肺,但大多數後來的硬骨魚類的肺轉化成了有助於控制浮力的鰾。
199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余小波研究員在雲南曲靖西郊發現了斑鱗魚,當時把它鑒定為是一種生活在4億多年前泥盆紀早期的原始肉鰭魚類。肉鰭魚類是硬骨魚類大家族中的一支,硬骨魚類的另一支是輻鰭魚類。
斑鱗魚的進化位置
1999年4月,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朱敏研究員通過對斑鱗魚進一步研究發現,斑鱗魚不僅可能是最原始的肉鰭魚類,而且可能是整個硬骨魚類最原始的代表。斑鱗魚中保留的許多非硬骨魚類特徵填補了硬骨魚類和非硬骨魚類之間形態上的缺環。
泥盆紀中期,硬骨魚類分化成走向不同進化道路的兩大分支:輻鰭魚類(亞綱)和肉鰭魚類(亞綱)。
從總體上說,地球上所有生活在水裡的動物沒有任何一類取得了像硬骨魚類這樣的進化成功。即使是那些高度發展了的最完全的水生無脊椎動物,例如各種各樣的軟體動物以及中生代期間發展地很復雜的菊石類,也遠遠達不到硬骨魚類對水生生活的那種適應程度。硬骨魚類已經占據了地球上所有水域中的各種生態位,從小的溪流到大的河流、從大陸深處的小小池塘到各類湖泊、從淺淺的海灣到浩瀚大洋中各種深度的水域,到處都有硬骨魚類在漫遊。硬骨魚類各個物種之間體形大小上的差別也很懸殊,有些小魚永遠長不到1厘米以上,而鮪魚可以長得非常巨大。硬骨魚類身體的形狀和生態適應類型也是千差萬別,各有千秋。而且,硬骨魚類無論是物種數量還是個體數量都遠遠超過許多其它脊椎動物的總和。因此,硬骨魚類才是地球上真正的水域征服者。
Ⅳ 軟骨魚類動物有哪些代表
軟骨魚類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它的骨骼尚未全部鈣化,尤其是脊椎骨,頜和鰭的發育演化相當成功,包括鯊類和鰩類,只是內部骨骼為軟骨。在距今4.5億年前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了最早的軟骨魚化石,直到今天仍然有軟骨魚類的存在。
鯊魚和鰩魚是現代軟骨魚類動物的主要代表,正像它們的名字所表明的,它們有一副由軟骨組成的骨架。軟骨是一種充滿鈣時變硬的柔韌的材料,是像骨一樣的固體。軟骨魚在溫帶和熱海洋中大量生長。它們在水中用鰓呼吸,鰓通過頭部後面的幾個鰓裂直接同外界交流。軟骨魚大約有550種,其中370種是鯊魚,其他基本上由身體扁平的鰩魚和電鰩組成。
與鯊魚近親的鰩魚又名「平鯊」,屬於軟骨魚類。鰩魚身體扁平,生活在熱帶水域,頭和軀體沒有界限,周圍由胸鰭張開與頭側相連,呈圓形、菱形或扇形。多數種類的鰩魚,尾巴像鞭子一樣細長,沒有臀鰭,尾鰭也已經退化,游泳的時候利用胸鰭做波浪形的運動前進。
除此以外,絕大多數的魚都有一個充滿氣體的囊,叫作鰾,它使魚能夠在水中沉降、上浮和保持固定位置。只有鰩魚和鯊魚沒有這個器官,它們在海水中升降主要依靠鰭,因而它們的鰭十分發達。鰩魚的鰭內都是軟骨,所以可以食用。大眾常說的魚翅,主要來源就是鯊魚與鰩魚的鰭和尾。
蝠鱝是鰩魚中最大的種類,它的身體略呈菱形。盡管蝠鱝有一張50厘米寬的大嘴,可蝠鱝卻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動物。蝠鱝游泳時,扇動著三角形胸鰭,拖著一條硬而細長的尾巴,像在水中飛翔一樣。雖然它沒有攻擊性,但是在受到驚擾的時候,它的力量足以擊毀小船。和其他種類的魚不同,蝠鱝專吃小型的浮游生物,張開大口,和水一起吞下,濾過海水而食。蝠鱝成魚的體長可達7米,體重有500千克,可是它能做出一種旋轉狀的跳躍。隨著旋轉速度越來越快,蝠鱝迅速上升,跳出海面。蝠鱝一般能跳出水面1.5米,由於它體態十分笨拙,落入水面的聲音像開炮一樣。至於蝠鱝為什麼要跳出水面,至今仍是一個謎。
電鰩則喜歡潛伏在海底泥沙里,飢餓時才從泥沙里鑽出來。它覓食時的絕招是游進魚蝦群中頻頻放電,待對方被麻暈不能游動時,再痛快地飽餐一頓。如果遇到敵人來攻擊時,它也會依靠放電進行自衛。
Ⅵ 軟骨魚有哪些
軟骨魚綱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世界有13 目49 科158 屬約837種;中國有13目40科90屬約 202 種。內骨骼完全由軟骨組成,常鈣化,但無任何真骨組織;外骨骼不發達或退化,體常被盾鱗 。腦顱為原顱 ,上頜由齶方軟骨 ,下頜由梅氏軟骨組成。鰓孔每側5~7個,分別開口於體外 ;或鰓孔1 對,被以皮膜。雄魚腹鰭里側鰭腳為交配器。腸短,具螺旋瓣。心臟動脈圓錐有數列瓣膜。無鰾。無大型耳石。泄殖腔或有或無。卵大,富於卵黃,盤狀分裂,體內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
分布於低緯度海洋 ,個別棲息淡水 。下分板鰓和全頭2亞綱。
由於軟骨魚類的骨骼為軟骨,在地層中除保存有牙齒和棘刺外,其他部分的化石極為稀少,而牙齒又多呈分散狀態保存,難於了解其排列組合形式。許多古生代的屬種僅是以個別牙齒或殘片為代表,從形態上進行分類,故對一些主要類群的發展歷史及彼此間的親緣關系仍不清楚。
軟骨魚類的化石出現於早泥盆世晚期,繁盛於石炭紀 ,一直延續到現代。在石炭紀和早二疊世淡水沉積中普遍存在的異棘鯊(肋棘鯊)類,且有保存完好的個體。它代表從海水侵入淡水的一支。現今的赤魟亦可溯西江到達南寧。自古生代以來軟骨魚類在淡水沉積中出現,也不乏例,所以軟骨魚類源於何處,尚是個疑問。
軟骨魚類的進化亦分為鰓類和全頭類兩個方向,且兩者早就各自分別地發展 。一般將板鰓類的歷史分為3 個階段 :①原始的裂口鯊階段主要在泥盆紀,延續到晚古生代。②弓鮫階段約始自早石炭世,到三疊紀。③近世階段自侏羅紀始直到現在 ,發展出後來的鯊類及其親族 。然而3階段並不是銜接的直接關系。
軟骨魚類的第二條進化路線以全頭類為代表。這可從現代的銀鮫類經由中生代的多棘鮫類追溯到頰甲鮫類。它們幾乎全是底棲的,具有替換緩慢的齒板,基本以帶殼食物為食,用齒板研磨。全頭類於石炭紀達到極盛期,侵佔了原來被盾皮魚類占據的環境,並取而代之。全頭類中有兩類齒型:即"鯊"型和"齒板"型。在"鯊"型中有像在板鰓類中那樣分開的連續牙齒;而在"齒板"型中,牙齒癒合成替換緩慢的研磨齒板。
==================================================================
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 --最原始的現生有頜類
本綱是現生有頜類中的最原始者,全為海生,泥盆紀的化石有淡水種類。身體由頭、軀乾和尾三部分組成。它們的骨骨骼全系軟骨,椎體雙凹型,脊索殘留,呈念珠狀。上、下頜均有牙齒,成為捕食和攻擊的武器。各種鰭都存在,活動靈便。尾鰭多為歪尾型,特化者有的呈鞭狀。鰓裂單獨外露,唯現生全頭類的銀鮫有一總皮膜覆蓋所有4對鰓裂。皮膚表面覆以木盾鱗,其形態構造完全不同於硬骨魚類的硬鱗和骨鱗。木盾鱗是一種原始性質的鱗,其基底是一塊骨質的板,內有髓腔與真皮相通,基板埋於皮膚內,上面是齒質的刺,向後傾斜,露於皮膚之外。軟骨魚無鰾,硬骨魚才有鰾。
本綱在泥盆紀時便有了相當多的化石記錄,它們可能是從盾皮魚綱中的某個類群分支進化而來;在流線型的身體形態、完善的頜以及真正的偶鰭發育方面,它們遠遠超出了盾皮魚類。可以說從軟骨魚類以後的魚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真正的魚類。
現代的鯊,其形態和骨骼結構是軟骨魚類的典型代表。骨骼分為頭骨、脊柱和附肢骨三部分。
頭骨分為顱骨和咽骨兩部分。顱骨是由幾種軟骨要素融合而成的一軟骨塊,稱做原顱或軟顱;咽骨由上頜的齶方軟骨和下頜的梅氏軟骨組成。其後為舌頜軟骨和舌軟骨前者系連接咽骨和顱骨之用,後者為連接鰓弧之用。
軟骨魚類發育了完善的上、下頜。上頜骨與顱骨的連接方式有三種類型:一是上頜骨有兩個關節連接在顱骨上,一個是眶後關節,緊挨在眼眶後邊,另一個關節在頭骨的後部,在頭骨後部關節區舌頜骨在上頜骨後面和顱骨之間形成一個連接桿,這種連接稱雙接型(amphistyly),這是一種原始的連接方式;二是舌接型(hyostyly),上頜骨依靠舌頜骨與頭骨的後部相連接,這種類型頜的懸掛方式使頜的活動性得以增加,較雙接型進步;三是自接型(autostyly),上頜骨與顱骨癒合在一起,軟骨魚類全頭類和較高等的脊椎動物具有此種連接方式。
軟骨魚類發育了真正的偶鰭,即胸鰭和腹鰭,其構造是分別由肩帶和腰帶及其連接的基鰭軟骨、輻鰭軟骨和皮質鰭條組成。
軟骨魚類牙齒是最宜保存為化石的堅硬部分,它是木盾鱗在口腔的轉變物,其來源和成分都與頭骨不同。在進化中由於對食物的適應不同,形態變化也很大。
軟骨魚綱分兩超目,六目:
板鰓超目(Elasmobranochii)
鰓裂各自外露,5-7對,體披木盾鱗;噴水孔發育良好;頭骨有雙接型和舌接型兩種現生者多屬舌接型,鰓間隔發育,呈板狀。口腹位,橫裂。自中泥盆世至今。
裂口鯊目(Cladoselachii),祖先型的鯊類
肋刺鯊目(Pleuraclanthodii),早期淡水鯊類
鯊目(Selachii),後期的鯊類
鰩目(Batoidea),體形扁平的鯊類
全頭超目(Holocephali),自接式頭骨
緩齒鯊目(Bradyodonti)
銀鮫目(Chimaeri)
Ⅶ 軟骨魚有哪些,軟骨魚類動物有哪些代表
一、鯊魚
鯊魚是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的魚類,通常生活在大海里,少數能進入淡水中。這類魚的游泳速度很快,骨骼雖然全部是軟骨,但通常會鈣化,但並沒有真骨頭,牙齒可以再生替換。它共有130多種,分為8目,分別是六鰓鯊目、鼠鯊目、虎鯊目、真鯊目、角鯊目、鋸鯊目、扁鯊目以及須鯊目。
二、鰩魚
軟骨魚綱全頭亞綱鰩總目分為四類,分別是鋸鰩目、鰩形目、鱝形目、電鰩目,其中鰩形目和鱝形目的魚類統稱為鰩魚,這類魚的身體扁平,整體呈菱形,胸鰭很大,就像一對翅膀,在海中游泳的時候很像飛行。而且其眼睛突出,頭部有兩道裂縫,海水從這里進入後從鰓裂口排出,這樣它就完成呼吸。
三、銀鮫
銀鮫是軟骨魚綱銀鮫目的魚類合成,也叫帶魚鯊或海兔子。它的身體很長,形狀呈紡錘形,尾巴很細小,頭卻比較大。有趣的是,雖然它是軟骨魚,但身上也有一些硬骨魚的特徵,比如它有一對鰓孔,上面有鰓蓋,而且肛門和升值口是分開的。
四、鋸鰩
鋸鰩是軟骨魚綱全頭亞綱鋸鰩目的魚類,它的身長可達9米,上嘴唇變長,左右兩邊有吻齒,就像一把鋸子一樣。作為暖水性底棲魚類,它的性情兇猛,通常會用吻鋸來尋找海底的貝類和軟體動物,或者沖入魚群中攻擊獵物,然後將其吃掉。
Ⅷ 全世界一共有多少種軟骨魚類
軟骨魚是指鯊魚等由軟骨而不是硬骨構成骨骼的魚類,統稱為軟骨魚。常見的軟骨魚有大白鯊、鰩魚、魟魚、鱘魚銀鮫等。軟骨魚大約有七百多種,大多數是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
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或鯊綱(Selachii)所有魚類的通稱,包括鯊、鰩、魟和銀鮫。就在盾皮魚於泥盆紀(3.6億∼4.08億年前)逐漸滅絕前,硬骨魚和軟骨魚興起了。雖然軟骨魚成功結為一類,其種數還是比真骨魚或現代硬骨魚(約20,000種)少得多。軟骨魚和硬骨魚在許多方面不同,最明顯的是,軟骨魚的骨架是由軟骨組成,脊椎雖部分骨化,卻缺乏真正的骨骼。其他特點包括︰5∼7對鰓裂;皮上覆有齒樣結構的盾狀鱗;口中排列數目眾多的牙齒。大部分的軟骨魚在海水生活,但也有一些淡水鯊。
Ⅸ 我國常見的六種軟骨魚是什麼
我國常見的六種軟骨魚有鯊魚、鰩魚、銀鮫、鋸鰩、鱘魚、魟魚。軟骨魚是指鯊魚等由軟骨而不是硬骨構成骨骼的魚類,統稱為軟骨魚,雖然軟骨魚成功結為一類,其種數還是比真骨魚或現代硬骨魚少得多。軟骨魚和硬骨魚在許多方面不同,最明顯的是,軟骨魚的骨架是由軟骨組成,脊椎雖部分骨化,卻缺乏真正的骨骼。
中國軟骨魚類資源狀況
中國有捕獲紀錄的146種鯊類中,有15種左右產量較高,是重要的經濟種類,分別為姥鯊,條紋斑竹鯊,白斑星鯊,灰星鯊,尖頭斜齒鯊,短鰭直齒鯊,長吻基齒鯊,黑鰭基齒鯊,恆河真鯊,小眼真鯊,側條真鯊,闊口真鯊,黑印真鯊,路氏雙髻鯊等。
有22 種是常見種,分別為扁頭哈那鯊,沙錐齒鯊,灰鯖鯊,噬人鯊,日本須鯊,豹紋鯊,鯨鯊,陰影絨毛鯊,斑點皺唇鯊,居氏鼬鯊,小孔沙條鯊,短頜沙條鯊,大孔沙條鯊,短鰭斜齒鯊,白邊真鯊,烏刺真鯊,大青鯊,錘頭雙髻鯊,無溝雙髻鯊,丁氏雙髻鯊,白斑角鯊,長吻角鯊等。
其餘 109 種為偶見種類。在 62 種鰩類中,及達犁頭鰩、許氏犁頭鰩、顆粒犁頭鰩,斑紋犁頭鰩、中國團扇鰩,何氏鰩,斑鰩,孔鰩,赤魟,中國魟,古氏魟,尖嘴魟等種類在捕獲物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有的還成為地區漁業生物中的優勢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