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哺乳動物形成於多少年前

哺乳動物形成於多少年前

發布時間:2022-08-16 18:54:46

⑴ 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於

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於1.95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是一種微小、毛茸茸的動物,被稱為吳氏巨顱獸,是以昆蟲為食的小型動物。它們有四肢、大腦、復雜的生理結構、產奶腺、門牙、前磨牙、犬齒和臼齒等哺乳動物特徵。

盡管哺乳動物是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之後才崛起的,但在此之前的1.5億年間,哺乳動物一直保持著低調的生存狀態。

每年,新的化石發現都會揭示更多的早期歷史。2001年,研究人員報告稱,1985年在中國發現的一塊化石是一種微小、毛茸茸的動物的遺骸,這種動物是今天活著的哺乳動物的近親,但生活在1.95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

這種小動物被稱為吳氏巨顱獸,它的某些關鍵哺乳動物特徵比之前早了4000萬年

早期真正的哺乳動物是更古老的親戚的後代,主要是適應夜間活動的以昆蟲為食的小型動物。

它們的體型大小不一,從比大黃蜂大不了多少,到松鼠大小,以避開食肉恐龍。

他們獲得了一些日後哺乳動物的特徵:身體下面的四肢、擴大的大腦、更復雜的生理結構、產奶腺和各種各樣的牙齒——門牙、犬齒、前磨牙和臼齒。

也就是說今天存在的三種主要哺乳動物的祖先那時已經出現了——單孔目動物(鴨嘴獸和多刺食蟻獸),它們在體外產卵;有袋類動物(袋鼠、負鼠),把幼仔裝在袋子里;還有胎盤哺乳動物(人、牛、馬),它們在長時間的妊娠期間將胎兒保留在體內。

在新生代早期,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的數量和多樣性激增。在僅僅1000萬年的時間里,(以地質學的標准來看,這只是短暫的一瞬)大約有130屬(相關物種的類群)進化了出來,包括大約4000個物種。

其中包括第一批完全水生哺乳動物(鯨魚)和飛行哺乳動物(蝙蝠),以及嚙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

物種多樣性突然擴展到新的生活方式被稱為適應性輻射。它發生的一種方式是響應釋放以前占據的環境區域和角色的事件,為許多適應這些閑置生存空間的新物種讓路。

恐龍的滅絕就是這樣一個重大事件,在一些哺乳動物倖存下來的同時,一個曾經占統治地位的競爭對手群體也消失了。

但哺乳動物並不是簡單地取代恐龍的生態角色。哺乳動物花了幾百萬年的時間才進化出中等大小的體型,它們所繼承的世界與恐龍統治的世界是不同的。

有新的環境棲息地和新的食物資源可供開發。到白堊紀末期,開花植物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為迅速增長的昆蟲種群提供食物,而昆蟲又成為哺乳動物的另一種優質食物來源,與水果和漿果一起。

新種類的森林出現了,為後來成為樹棲哺乳動物的靈長類動物提供了新的棲息地。靈長類動物最早出現在大約5000萬年前,最終在大約4500萬年後出現了直立行走的原始人,包括我們人類。

今天哺乳動物物種的驚人多樣性部分源於大陸的持續分裂,這始於大約2億年前,並導致不同的大陸板塊分開。在第三紀的大部分時間里,澳大利亞和南美洲與其他大陸隔絕,有袋類哺乳動物在那裡繁盛和多樣化,而胎盤類哺乳動物在其他大陸上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哺乳動物的故事只是適應性輻射的一個例子,在進化史上,這個過程在大大小小的尺度上一再發生。

⑵ 哺乳類出現於地質年代的哪個時期

三疊紀
爬行動物在三疊紀崛起,主要由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組成。典型的早期槽齒類表現出許多原始的特點,且僅限於三疊紀,其總體結構是後來主要的爬行動物以至於鳥類的祖先模式;恐龍類最早出現於晚三疊世,有兩個主要類型:較古老的蜥臀類和較進化的鳥臀類。海生爬行類在三疊紀首次出現,由於適應水中生活,其體形呈流線式,四肢也變成槳形的鰭;似哺乳爬行動物亦稱獸孔類,四肢向腹面移動,因此更適於陸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動物最早見於晚三疊世,屬始獸類,所見到的化石都是牙齒和頜骨的碎片。三疊紀時,晚二疊世倖存的齒菊石類大量繁盛起來,中、晚三疊世的大部分菊石有發達的紋飾,有許多科是三疊紀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為劃分和對比地層創造了極重要的條件。
雙殼類也有明顯變化,晚古生代的種類只有很少數繼續存在,產生了許多新種類,並且數量相當繁多。尤其在晚三疊世,一些種屬的結構類型變得復雜,個體也往往比較大。由於三疊紀的環境與古生代不同,非海相雙殼類逐漸繁盛起來。
裸子植物的蘇鐵、本內蘇鐵、尼爾桑、銀杏及松柏類自三疊紀起迅速發展起來。其中除本內蘇鐵目始於三疊紀外,其它各類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開始有了發展,但並不佔重要地位。二疊紀的乾燥性氣候延續到了早、中三疊世,到了中三疊世晚期植物才開始逐漸繁盛。晚三疊世時,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陸植物的主要統治者。
標志三疊紀的典型的紅色沙岩說明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乾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今天一般認為當時在兩極沒有陸地或覆冰。因為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因此當時的海岸線比今天要短得多,三疊紀時遺留下來的近海沉積比較少,只有在西歐比較豐富。因此三疊紀的分層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帶的生物化石來分的。

⑶ 原始的哺乳動物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

哺乳動物是從一類叫做盤龍類的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
在二疊紀(距今2.9億年前至2.4億年前)的中期,盤龍類的一個分支——獸孔類爬行動物出現了。在數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獸孔類動物形成了很多與後來的哺乳動物相關的特徵,因此獸孔類也常被稱作類哺乳類爬行動物。
在獸孔類中有一個類群叫做獸齒類,該類群動物發展出了與哺乳類十分相似的牙齒、頭骨和四肢。因此大多數科學家相信,最早的哺乳動物是由一種叫做犬頜獸的獸齒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
進入侏羅紀(距今2.0億年前至1.38億年前)以後,哺乳動物發生了進化。此時的哺乳動物是一些類似鼩鼱的小型動物,可能是以取食昆蟲和蠕蟲為生。在整個侏羅紀和白堊紀(距今1.38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哺乳動物的體型都很小。在此期間,體型龐大的恐龍統治著陸地。但是哺乳類中許多原始的類群在侏羅紀都獲得了發展。盡管卵生哺乳動物的化石資料很不完整,但大多數科學家相信,由這些早期的哺乳類中的一支演變成為今天的單孔類。在白堊紀,有多個哺乳類的原始類群發生了滅絕,但其中的一個類群——古獸類倖存下來,並在白堊紀的中期演化形成了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哺乳動物。
在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前)期間,哺乳動物成為陸地脊椎動物中占統治地位的類群。在始新世(距今5500萬年前至3800萬年前)的末期,所有現存的哺乳動物的目(主要類群)都已經形成了。在漸新世(距今3800萬年前至2400萬年前),哺乳類現存的科也都出現了。

⑷ 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於什麼紀

最早的哺乳動物是出現在三疊紀末到侏羅紀初,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屬於原獸亞目的卵生食蟲動物。中生代的哺乳動物雖然分化成了許多不同的類群,但它們都是些體型比較小的動物。

三疊紀,其實是公元前2.5億年前到2億年前的一個地質時代,它是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的,是中生代時期的第一個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後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三疊紀那時的氣候炎熱乾燥,所以形成了我們可以看到的紅色沙石。

哺乳動物與當時的魚類、兩棲類以及爬行類相比,它們生出了毛發,這能夠讓他們調節體溫,以此來適應不同的氣候變化。哺乳動物的卵的孵化過程是在母體中進行的,因此他們表現出來的是胎生的特徵。哺乳動物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家庭性,因為它們的幼體會得到照顧以及「教育」。幼體它們會從父母那一代里得到經驗。然後將這個經驗一代代的傳遞下去。

哺乳動物的祖先們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開始了它們胎生和哺幼方面的訓練,這個變革具有重大的意義。

⑸ 哺乳動物是怎麼進化而來的

哺乳動物是大約2.2億年前由像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進化而來,最早的哺乳動物是小型的像鼩鼱這樣的食昆蟲動物。由於它們是恆溫動物,可以保持活躍,並在寒冷的夜裡進行捕食。它們在恐龍時代生存了下來,當恐龍在6500萬年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變得更多,分布更廣。

棲息環境

哺乳動物棲息於海洋、河流、地下、地面、樹上、空中、極地、熱帶、高山、沙漠等地。它們絕大多數在陸上生活:其中少數能在地下洞穴或隧道中生活:少數攀援於樹枝間:還有一些棲息在水中的或飛翔於空中。研究了各種哺乳動物的形態、構造、活動和生活方式,便能發現它都能與各式各樣的棲息環境保持完美的適應和密切的配合。

食性

哺乳動物的食物多種多樣,不同的種類對食物的適應有著不同的分化。有以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他們吃根、葉、果實或野草等植食性食物;有以動物為食的肉食性動物,如食蟲、食肉等;此外,還有雜食性或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其食性的。不同食性動物具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族群

哺乳動物的幼崽出生後,經過哺乳,發育長大,便脫離母獸獨立生活。但有些猿猴或鹿等群居的動物,幼獸則留在母獸的同一群體中。這一群體有一定的活動范圍,它們和別的群體分離而生活,長時間不和別的群體交雜。這便是最小的族群。群體生活便於它們共同覓食、防衛。

繁殖

所有的哺乳動物受精都在母體內進行。受精卵經過多次分裂,最終成為胎兒,在胎盤類哺乳動物中,受精卵在子宮內通過臍帶以及和子宮壁連在一起的胎盤獲取養料。母體通過向胎盤供血給受精卵提供食物和氧氣,並把廢物帶走,胎兒就在子宮內成長直至出生。

哺乳

所有哺乳動物都用乳汁哺育幼崽,它們特有的腺體能分泌含有豐富營養物質的乳汁。乳腺是一種由管狀腺和泡狀腺組成的復合腺體,通常開口於突出的乳頭上。乳頭的數目隨種類而異,2~19個,常與產崽數有關。低等哺乳動物單孔類沒有乳頭,乳腺分泌的乳汁沿毛流出,幼崽直接舐吸。沒有嘴唇的哺乳動物如鯨,其乳腺區有肌肉,能自動將乳汁壓入幼鯨口腔。

保持溫暖

由於是恆溫動物,不管多麼寒冷,哺乳動物都可以保持恆定的體溫。許多種哺乳動物都是靠皮毛來保持溫暖,成千上萬由角質素構成的毛發從毛孔中長出,形成皮毛。短短的絨毛可以不讓冷空氣和水分接觸皮膚,長長的毛發形成外部的覆蓋層。生活在寒冷氣候中的動物的毛發一般都生活在溫暖氣候中的動物的毛發長。

⑹ 哺乳動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請回答幾萬年前

目前認為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是生活在距今2.25億年前三疊紀晚期的隱王獸(Adelobasieus),化石發現於美國的德克薩斯州

⑺ 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什麼時期

目前認為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是生活在2.25億年前的隱王獸,生活在三疊紀晚期,它的化石是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發現的。盡管隱王獸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哺乳動物,但是它是現今所有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或者是祖先的近親,代表了最早的哺乳動物形態。

我們通常都說哺乳動物是由爬行動物演化而來的,但其實更准確的應該說是由合弓綱下的獸孔目——犬齒獸亞目演化而來,樣子像狗一樣的生活。

目前一致認為哺乳動物是多系起源的,從似哺乳類的爬行類中,或者是某些更早期、少特化的種類中產生出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通稱獸類。大多數哺乳動物是全身被毛、恆溫胎生、運動快速的脊椎動物,因能夠通過乳腺分泌乳汁給幼體哺乳而得名。其營養方式為草食和肉食,分布於世界各地,具有多種生活方式。

哺乳動物是動物發展史上最高級的一個階段,也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一個類群。其具備的許多獨特特徵大大提高了後代的存活率,也增強了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

⑻ 哺乳動物最早出現在

真正的哺乳動物在中生代的三疊紀末期出現,進入新生代後哺乳動物取代恐龍占據生態位優勢,演化出今天多樣化的哺乳動物種群。

有化石證據表明在三疊紀中期,一些獸孔目動物的頭骨開始產生了許多新特徵。爬行動物由多塊骨頭構成的下頜演變成單塊牙骨,牙齒也從單一外形的牙齒演變為根據在口腔內的位置而具備多種形狀。

在古近紀之前所有的哺乳動物體型很小,盡是一類體長12厘米左右,與老鼠體型相仿的小型捕獵者。進入新生代後恐龍式微,於是哺乳動物得以占據更多的生態位,並迅速演化出具備豐富多樣性的成千上萬個不同物種來。

到了第四紀,哺乳動物已經成為陸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動物。雖然冰河期讓包括猛獁象在內的一批大型的哺乳動物遭到滅頂之災,但大部分能存活至今的物種一直就沒有發生太多變化。

(8)哺乳動物形成於多少年前擴展閱讀

先進特性:

(1)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能協調復雜的機能活動和適應多變的環境條件。

(2)出現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對能量的攝取。

(3)高而恆定的體溫(25~37攝氏度),減少了對環境的依賴性。

(4)快速運動的能力。

(5)胎生(原獸亞綱除外),哺乳,保證了後代有較高的成活率。

詳細特徵:哺乳綱身體結構復雜,有區別於其他類群的大腦結構、恆溫系統和循環系統,具有為後代哺乳、大多數屬於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徵。

他們外型多樣,小至體長30毫米長有翅膀的凹臉蝠,大至體長33米形同魚類的藍鯨。他們有很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分布在從海洋到高山,從熱帶到極地的廣泛區域。

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能協調復雜的技能活動和適應多變的環境條件,在智力和對環境的反應上遠遠超過其他類群;

⑼ 哺乳動物時代(新生代,距今萬年~)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

6500萬年前,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雄極一時的恐龍全部滅絕了,地球從此進入了哺乳動物時代,即新生代。新生代包含3個紀:古近紀(距今6500萬~2300萬年)、新近紀(距今2300萬~260萬年)和第四紀(距今260萬年至今)。

新生代動物群

其實,哺乳動物在中生代就已出現,它的出現時間為1.99億年前,而恐龍出現的時間為2.28億年前,恐龍僅比哺乳動物出現早0.29億年。但是,由於恐龍爆炸性的發展,以及其無比強大的生存競爭能力,所以哺乳動物難有發展空間,那時候它們的個體都很小,最大的也只有兔子那麼大。到了中生代末期,恐龍遭到滅頂之災,哺乳動物的天敵忽然間全部消失,它們就像今天澳大利亞的袋鼠一樣,一下子「膨脹」起來,占據了整個地球空間,山川、平原、河流、湖泊、沼澤、天空和海洋都成了它們的「家園」,地球迎來了哺乳動物時代。

在哺乳動物時代,出現了很多我們現在看不到的、已滅絕的哺乳動物,如劍齒虎。小的劍齒虎與現代老虎差不多大,最大的高1.5米,重達200千克,比現代的獅子大兩倍。所有的劍齒虎都有一對長似鎬頭的劍齒和強壯的下顎,異常兇猛,它能捕食獵虎等兇猛肉食動物和體型比它大得多的犀牛,是雄極一時的霸主。劍齒虎除了兩個長長的劍齒以外,它的樣子和現代的老虎很相像。

劍齒虎頭骨

劍齒虎復原圖

現代東北虎

猛獁象也是一種滅絕的哺乳動物。它長5米,高4米,重6~8噸。像今天的大象一樣,它長著一對很長的門牙,長約1.5米,粗壯結實,形如彎鉤。猛獁象的全身披著長長的毛,背部的毛最長,有50厘米,長毛底下還長著一層厚厚的絨毛,皮下還有一層9厘米厚的脂肪,頭頸部聳立著高高的「駝峰」內還儲存著豐富的脂肪,這些多重的「武裝」使猛獁象能夠在極端嚴寒的氣候條件下生存。在第四紀大冰期時,身披棕褐色長毛的猛獁象,奔跑在白茫茫的雪原上,分外顯眼,格外妖嬈,使萬里冰封的原野充滿著生機。可惜,它們在距今1萬年時就滅絕了。如果,我們真能用DNA工程,使被冰封在西伯利亞冰層里的猛獁象復活,那有多好哦!

猛獁象還有一個「患難兄弟」——披毛犀,它也曾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大冰期時代,也在距今1萬年時滅絕。披毛犀高2米。它和猛獁象一樣,也有3件禦寒法寶:長毛、厚絨和厚厚的脂肪層。披毛犀毛的色澤也與猛獁象相同,呈棕褐色。不同的是它沒有猛獁象那樣彎曲美麗的門牙,但披毛犀的頭上有兩個彎刀似的犀角,一前一後,一長一短,錯落有序,使它顯得非常莊重和威嚴。披毛犀的分布范圍和猛獁象差不多,它們都生活在大冰期時期被冰雪覆蓋的地方,最北可達北緯72°,最南至北緯33°。在我國的東北和華北地區均有它們的足跡。2009年3月18日,北京昌平區小湯山鎮馬坊村的村民,在蓋房子時就曾發現過披毛犀化石。

猛獁象骨架

猛獁象復原圖

披毛犀復原圖

披毛犀骨架

猛獁象和披毛犀都有其「遠祖」和「近親」。

猛獁象的遠祖有埃及發現的始祖象。始祖象出現於4000萬年前的晚始新世,至2300萬年前的漸新世末消亡。始祖象與現代象差別很大,它們的鼻子不長,牙也很短,體長約1.4米,高約65厘米,與現代的豬大小差不多。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可能是現代象的祖先。此外,還有與始祖象生活在同一地區、出現和消亡時代也大致相同的始乳齒象,它們高約3米,重約400千克。出現時代較晚的象有恐象,它們生活在1600萬~80萬年前的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高約5米,重約12噸,廣布於歐洲、亞洲和非洲。恐象的鼻子和牙均比始祖象要長,體型也比始祖象大得多,它比始祖象要更加接近現代象。不過,最接近現代象的要屬黃河劍齒象了。

始祖象

黃河劍齒象高4米,長8米,重約9噸,其門牙長達3米,門牙的最大直徑大約32厘米。它是全球已知的劍齒象中,體型最大的,與現代的非洲大象相當,從大小到體型均非常像現代象。它出現於300萬年前,至1萬年前消失。黃河劍齒象化石的發現地點在如今的甘肅省合水縣,當年的甘肅並不像現在這樣乾旱和荒涼,而是河湖遍地,古木參天,水草豐盛,屬亞熱帶氣候,只是在第四紀大冰期降臨後,它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黃河劍齒象的門牙長達3米,它的牙已經算是很長了,但它的牙還不是最長的。2009年9月,在希臘北部一個小鎮米利亞,發現了世界上最長的一對象牙,長度竟達到5.02米,經科學家研究,它是一頭雌性乳齒象的門牙,其體重約6噸,高約3.5米,年齡在30歲左右。

黃河劍齒象

我們的地球,現在只剩下非洲象和亞洲象了,它們都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密林中。但是,在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的叢林里,為什麼沒有大象,仍然是個千古之謎。

在已滅絕的大象中還有一個異類,它就是鏟齒象。鏟齒象除了和其他大象一樣,也有兩個象牙以外,它的下頜還長得特別長,非常扁平,並向前伸出,在其前端並排長著一對和下頜一樣扁平的大門齒,兩者連接在一起如同一把精裝的大鐵鏟。下頜如鐵鏟,門齒似鋼刃,所以,被古生物學家稱為鏟齒象。鏟齒象進食時與其他大象不同,分兩步:首先把食物鏟斷,然後用鼻子將其卷進嘴中,而其他大象都是用鼻子直接將食物捲入嘴裡。鏟齒象生存年代大致在距今1000多萬的中新世中期,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和非洲都有分布。

現生的非洲象

現生的亞洲象

鏟齒象

板齒犀

披毛犀也有其「近親」,與披毛犀比較接近的有板齒犀。板齒犀長5~8米,重3~4噸,與現代象大小相當,頭上的角長約2米。板齒犀全身也有毛,頗像小的披毛犀,它們都生活在第四紀大冰期時寒冷的地區。板齒犀出現於大約160萬年前,約1萬年前消失。

披毛犀也常被稱為長毛犀牛,它的現代「近親」已經很少了。全球現存的犀牛隻有5種: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牛,它們都是極度瀕危的物種。其中以黑犀牛最多,也只有2萬只左右;最少的為爪哇犀牛,僅存50餘只。

現生的犀牛

雷犀可能是披毛犀的「遠祖」,也可能是犀牛的異類。雷犀的頭上沒有其他犀牛那樣又長又尖的犀角,而是長著兩個像兔子耳朵似的「犀角」。但是,這「犀角」並不是其他犀牛那樣的角質犀角,而是一種中空的骨質組織,其表面可能蓋有皮膚。雷犀的個子很大,高約2.5米,和其他犀牛一樣營群居生活。它生活在5500多萬~30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至上新世早期,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的北部,如蒙古和美國懷俄明州等地。

雷犀

原古馬

比虎、象和犀牛變化大的要屬馬了。人們很難想像,今天駿馬的祖先原古馬只有普通的狗那麼大。原古馬主要發現在德國,高約35厘米左右,最高的也只有60厘米。它與現代馬除了大小懸殊以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它的前腳是4個趾,後腳是3個趾,而現代馬的前後腳都是1個趾。原古馬生活在4900萬~43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歷時約600萬年,對許多哺乳動物來說它是一個「短命鬼」。原古馬的生存時間雖短,但由於它的前後腳趾在數量上的不同,使它在研究馬的起源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著名的三趾馬可能就是由它演變而來。

三趾馬生活在距今530萬~250萬年的上新世。它的前後腳均為3趾,故被命名為三趾馬,身材比現代馬要小。三趾馬在亞洲、歐洲、非洲和北美洲均有分布,我國主要發現在華北和西北地區。

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從原古馬到真馬經歷了3個階段:①原古馬階段(前腳是4趾,後腳是3趾);②三趾馬階段(前後腳均為3趾);③真馬階段(前後腳均為1趾)。與馬相比,長頸鹿的變化要小得多。

人們經常會問,動物園里長頸鹿的脖子怎麼會那麼長?它的脖子原來就那麼長嗎?讓我們來看看生活在300萬~200萬年前上新世的古長頸鹿。古長頸鹿的脖子並沒有今天長頸鹿的脖子那麼長,它只是因為貪食高枝上的嫩葉,不斷地拚命伸長脖子,持之以恆演化而來。中國在華北和西北地區,如山西、內蒙古和甘肅等地都曾發現過古長頸鹿化石。

三趾馬

真馬

古長頸鹿復原圖

古長頸鹿骨架

現生的長頸鹿

在已經滅絕的鹿類當中,有兩種很漂亮的鹿——並角鹿和大角鹿。

並角鹿生活在2300萬~5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時期,主要分布在北美。並角鹿高約1.2米,它除了在耳朵上方長有一對彎彎的角外,在其鼻子的後方還長出兩個並在一起且在末端又分開的、形如一把兩齒大耙的長角。兩者一前一後、一長一短相互呼應,異常奇特和美麗。但並角鹿的大耙長角是為了防禦還是為了裝飾?至今無人知曉。

並角鹿

大角鹿的名稱來源於它頭上的大角。可惜,大角鹿在7700年前就滅絕了!這么雄美的大角鹿,為什麼會滅絕呢?可能是由於古人類獵殺的結果。因為,在很多古人類居住的洞穴里,發現了許多大角鹿的骨骼,它們可能是古人類吃了大角鹿後剩下的。還有,在很多原始的岩畫里都畫有大角鹿,這也可能是原始人為了交流狩獵經驗而畫的。這些可以作為古人類獵殺大角鹿的佐證。但是,也有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大角鹿的滅絕是因為它的角太大、太重了。可是,大象的牙不是也很大、很重嗎?為什麼大象沒有滅絕呢?大角鹿的角到底有多大?根據化石測量,其角面的寬度約3米。雄性大角鹿的角主要是用來吸引異性、交配前決斗和御敵的。大角鹿的身高可達2.5~3米,能快速奔跑逃離捕食者。它生活在300萬~7700年前,在歐亞大陸均有分布,如英國、愛爾蘭、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及中國的內蒙古、山西和河北等地。

您聽說過星尾獸和雕齒獸嗎?它們是哺乳動物,但是看起來很像爬行動物。它們遠看很像一種爬行動物——巨型駝背龜,因為它們的背上馱著一個大鐵鍋似的背殼。但近看這大鐵鍋似的背殼竟然是由許多大大小小六方形的骨片鑲嵌而成的,長在背部角質化的皮上,是一個能夠隨意活動的「盔甲」,其直徑可達2米左右,是它們的「安全保護傘」。它們是植食性哺乳動物,有小象那麼大。星尾獸體長約4米,身高約1.5米;雕齒獸體長與星尾獸相差無幾,也是4米左右,但它比星尾獸高,最高可達2.5米。星尾獸還有一條長約1米、如狼牙棒似的尾巴,這也是它防禦敵人的利器;雕齒獸的尾巴更長些,超過1米,尾巴末端有短而厚的刺,可以有力地鞭擊來犯之敵。星尾獸生活在200萬~15000年前的美洲;雕齒獸的生存年代比星尾獸晚,為3萬~8500年前,它們的分布范圍相同。星尾獸和雕齒獸可能是由於其背甲太笨重,難於逃脫古人類的捕殺而滅絕。

大角鹿

星尾獸

雕齒獸

在哺乳動物中,還有一種最醜陋、最陰險、最惡毒的殺手——吸血蝙蝠。吸血蝙蝠和其他蝙蝠一樣,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但它是唯一的以血為食的哺乳類。別看吸血蝙蝠個體很小,最大的也只有30~40克,但它們危害卻很大,因為它們以吸血為生。它們成群結隊地飛到已經熟睡的人身旁,然後靜悄悄地爬到人身體上裸露的部位,用它們那極其銳利的牙齒,輕松地將皮膚劃開,然後縮回腦袋觀察,在確認人已睡熟,便開始拚命地吸食人體的血液。因為吸血蝙蝠的唾液含有一種特別的、能夠防止血液凝固的化學物質--DSPA的酵素,它會促使血液像水一樣,被吸血蝙蝠舌下和舌兩側的溝管源源不斷地吸走,一直吸到其肚子撐圓才肯罷休。吸血蝙蝠多時,人體內的血會被全部抽干;吸血蝙蝠少時,因DSPA的酵素作用,血會像泉水一樣汩汩流出,直至流干。從而造成被害人的神秘慘死。吸血蝙蝠不但吸食人類的血,還吸食其他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血,同時還會傳播狂犬病等傳染病。萬幸的是,吸血蝙蝠不像吃蚊子的蝙蝠那樣全世界都有,它們只分布於美洲的中部和南部。不過,吸血蝙蝠也有點小「貢獻」,因為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應用它們唾液中的DSPA酵素,去化解人體中的血栓,以挽救腦中風病人垂危的生命。

吸血蝙蝠

在哺乳動物中,不僅有如此令人厭惡的吸血蝙蝠,還有憨厚、善良、美麗、人見人愛的大熊貓。如今的大熊貓主要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東緣、長江上游海拔2400~3500米山系、東南季風的迎風面地區,這里氣候溫濕,竹林生長茂盛,能給大熊貓提供豐盛的食物,是它們理想的聚居地,如四川平武、青川、北川和甘肅文縣等地。在地質歷史時期,大熊貓的棲息地比現今要廣得多,分布的高程也要低得多。北起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海拔500~700米的竹林山區均有它們的足跡。古生物學的研究表明,大熊貓生活地的萎縮和爬高,是由於古人類活動地帶的惡性擴張而引起的。如果古人類能像我們今天這樣珍愛大熊貓,那該有多好啊!大熊貓的祖先早在300多萬年前就出現了,在幾十萬年前,大熊貓進入極盛期,不過現在它是瀕危動物。大熊貓與劍齒象是同時代的生物,在這個可愛的動物群中,劍齒象滅絕了,而大熊貓是倖存者。所以,我們要格外小心地呵護它。

大熊貓

不僅陸地上生活有哺乳動物,海洋中也有,海豚就是其中之一。海豚是最聰明和最可愛的哺乳動物之一,在海洋館里它們是非常出色的「雜技演員」。有些動物學家認為,海豚在某種程度上能與人溝通。海豚的葬禮比我們人類所有的葬禮都要悲壯,它們嚴陣以待守衛著同伴的屍體,以防其他海洋食肉動物撕咬吞噬,直至屍體腐爛,才依依不捨地離去。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它們原是陸地生物,經過長期的演化,大約在5000萬年前變為了海生動物。海豚分布很廣,地球上許多海域均有它們的蹤跡。

海豹和海豚一樣,也是由陸地上生存的哺乳動物演變而來的,它們大約於2000多萬年前由陸地進入海洋生活。海豹主要分布在南極和北極海域,其他海域較少。

海豚

海獅的出現時間比海豹和海豚都晚,它大致出現於1200多萬年前。海獅在太平洋北部、美國西北部和加利福尼亞州及其以南,以及澳大利亞西南部的海域均有分布。

海豹

海獅

海牛出現的時間與海豚相當,大約在5000多萬年前出現,大致在3400萬年前進入了鼎盛期,至500多萬年前開始衰退。衰退的原因可能是氣候變化,也可能是生存競爭或者其他什麼原因。海牛主要分布在美洲和西非近海和入海河口地帶。

藍灰色的藍鯨,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哺乳動物,也是最大的動物。最大的藍鯨長33.5米,重195噸,比最大的恐龍震龍還要重65噸(震龍重約130噸),比24頭大象還要重(最大的大象重8噸)。所以,藍鯨是現代海洋中的「恐龍」。藍鯨大得超出人們的想像,它的舌頭上能站立50個人,其心臟大小如小汽車一般,如果它患血栓病,可讓小嬰兒爬進它的血管替它清理治病。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如此龐然大物,竟以小小的磷蝦為食,它能吃飽嗎?能!因為藍鯨吃磷蝦是以量取勝,它每天進食的磷蝦重達3噸左右。藍鯨用肺呼吸,群鯨呼吸時,它們噴出的奶白色的霧柱沖高可達12米,蔚為壯觀,是藍色海洋中一道極為亮麗的風景線。藍鯨是一種很長壽的哺乳動物,大約能活90歲。藍鯨們會唱歌(發音),但是它們唱歌是為哪般?為了求偶,為了相互告知前方有食物、有敵人,還是向敵人發出警告?為了呼喚家族成員保持相互間的距離,調整前進的速度,還是大家一起高歌前進?至今仍然是個謎。藍鯨在全球海洋中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於南極附近的海域,其次是北極,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較少。我國的黃海、東海和南海也有它們的蹤跡。藍鯨是最瀕危的海洋物種,早在196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就宣布禁令禁捕藍鯨。可是還有極少數國家為了其自身的經濟利益,借科研為名偷獵藍鯨。這個歷經幾千萬年長期演化而來的海洋「恐龍」值得我們人類共同來保護。

海牛

藍鯨

海象以其一對如匕首似的長牙而出名,這個「明星」既笨拙又可愛。它們大約出現在2300萬年前,然後逐漸興旺,直至史前還相當繁盛,進入史後時期迅速衰退,至今只有一種倖存,其衰退的原因尚不清楚。其主要分布在北極海域。

海獺是仰泳「明星」,它們常常仰躺在水面上隨波漂盪。海獺非常聰明,它們潛入海底尋找食物,當撈到愛吃的海螺、海蛤、海膽和鮑魚等帶殼的食品的同時,還會撿起一塊石頭,然後馬上浮上水面,一動不動地躺在水面上,將石頭掖在其肚皮的皺褶里夾緊,用前肢握住食物,往石頭上不斷地使勁撞擊,當貝殼被撞碎,它們就用舌頭舔吃殼里的肉,美餐一頓。現代的海獺生活在北太平洋寒冷的淺海區。可它們不像其他生活在寒冷海域里的哺乳動物那樣,皮下有一層厚厚的脂肪層用來防禦嚴寒。那麼,它們是怎樣禦寒呢?原來海獺靠的是超級濃密的毛來禦寒,這也說明海獺是由陸生的哺乳動物演化而來的,但它們進入海洋的時間不算太長,大概只有500萬年。海獺是一種非常聰明可愛的海生哺乳動物,可惜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它們的蹤影了。

海象

海狗和海獺一樣,也是由陸生變成海生的哺乳動物,但海狗進入海洋的時間比海獺要早得多,海獺在大約500萬年前進入海洋,而海狗早在3000萬年前就進入了海洋。海狗只在北太平洋沿岸的島嶼地區才有分布,它們是異常珍稀的物種,我們應該格外地呵護它。但是,在全世界最珍稀的海洋哺乳動物中,最迫切需要呵護的非北極熊莫屬了。

海獺

海狗

北極熊比起海狗來,可謂大名鼎鼎、家喻戶曉,它是北冰洋的「冰上之星」。可是,北極熊所面臨的滅頂之災,卻不一定人人知曉。由於全球變暖,北冰洋的冰層迅速融化,如果北冰洋的冰層有朝一日全部消融,北極熊就成了無家可歸的「孩子」,到那時北極熊如何生存呢?所以,為了北極熊、為了我們人類自己,人人都應該關注全球變暖。要不,這個興於2400萬年前、盛於500萬~1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北極熊,將葬送在我們人類的手裡!

北極熊

中華白海豚——媽祖魚

媽祖魚被稱為海上大熊貓。它和鯨魚一樣,不是魚,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媽祖魚的學名是中華白海豚。因為中華白海豚像媽祖那樣救過許多險遭海難的漁民,所以被漁民們稱為媽祖魚。媽祖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現在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和台灣海域,以福建的九龍江口和廣東的珠江口最多,在澳大利亞北部沿海、非洲的印度洋沿岸和東南亞太平洋沿岸也有零星分布。媽祖魚的存量極少,估計只剩百頭左右,我們一定要像保護國寶大熊貓那樣,保護這個具有5000萬年演化歷史的海上大熊貓——媽祖魚。

哺乳動物時代的生物多樣性很高,除了上述哺乳動物以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其他門類生物,如地球最大的螞蟻——巨蟻、世界上最大的鶴——恐鶴。

巨蟻也是個「短命鬼」,出現於4900萬年前,滅絕於4400萬年前,它們在地球上只生存了500萬年。但是,巨蟻出奇地大,其工蟻長約2厘米,最長的3厘米,而蟻後長達5.5厘米,其翼展開後長達13厘米。巨蟻捉食昆蟲,巨蟻化石目前只在德國有所發現。

恐鶴雖然是鶴,但它與鴕鳥差不多大,和鴕鳥一樣也不會飛行。鴕鳥身高2.75米,重155千克;恐鶴身高2.5米,重約130千克。恐鶴生活於2700萬~15000年前,是肉食型鶴類,主要分布在美洲。

巨蟻

恐鶴

在哺乳動物時代,被子植物異常繁盛,所以古植物學家稱它為被子植物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動物界除了哺乳動物極度繁盛以外,比較繁盛的宏觀動物還有魚類、鳥類、軟體動物等,微體生物有有孔蟲和介形蟲等。在哺乳動物時代最偉大的事件是人類的誕生。

⑽ 哺乳動物是最高等的脊椎動物大約起源在多少年前

自三疊紀晚期起,哺乳動物便開始登上大自然的歷史舞台。距今已有一億七千萬年的歷史了。
但由於那時是恐龍等大型爬行動物的天下,哺乳動物十分弱小,在爬行動物的夾縫中艱難生存了1億多年,直到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才獲得了廣闊的進化空間,開始了飛速發展。

閱讀全文

與哺乳動物形成於多少年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