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渦蟲的什麼可以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動物
渦蟲的體中部稍後處的腹中央有口,連於咽囊,囊內有一肌肉性管狀的咽,可伸出體外。
咽與腸相連,腸分3枝,1枝向前,2枝向後。渦蟲以蠕蟲、甲殼類、昆蟲等為食,咽吸住食物後,腸即分泌消化液,使之溶為液狀物,再吸入腸內,進行消化。
渦蟲大多生活在潔凈富氧的海水或淡水中。生活在溪流淺水處的,多隱於石塊下面,晝伏夜出。身體柔軟,頭部具眼點和耳突,體呈樹葉形,背腹扁平,腹面密生纖毛,可爬行。
全體淡褐色,長10餘毫米。頭呈三角形,背側有1對黑色眼點,兩側各有一耳突,為嗅覺器官。體末端鈍尖。
雌雄同體,生殖器官復雜,生殖孔位於口後。生殖時,二渦蟲尾端一段腹面相貼在一起,生殖孔相對,互相交換精子。卵在體內受精,數個受精卵和卵黃(營養物質)被生殖囊分泌的粘液形成的膜狀卵繭包裹,排出體外,在外界孵化成幼渦蟲。
渦蟲再生力極強,是一種很好的實驗材料。橫切為2段或多段,每段均可再生成一完整的渦蟲。實質組織是分化新細胞和再生組織的主要來源。再生具有極性。如切為3段,前段再生出後端,後段生頭,中段前生頭後生後端。
(1)哪些動物的粘液可以捕食擴展閱讀:
一、採集手段
渦蟲生活在淡水裡,常吸附在石塊上,不大活動,也不喜歡陽光。它常隱蔽在水底的石塊或樹葉下面,在水流不急,上游又有豐富有機物的溪水中,很容易找到它。例如,溪流從小村莊繞過,注入池塘再流出不遠的下游,翻開溪底的石塊或樹葉,往往也能找到它。
發現渦蟲後,用毛筆將它刷下,落入盛有清水的廣口瓶里,再撿幾塊採集地的小石塊,以備回家後放入飼養缸。
如果發現渦蟲數量不多,可用食物誘捕。選擇新鮮的魚鰓或動物肝臟作誘餌,用石塊將誘餌壓在有渦蟲生活的溪流中。過幾小時後再檢查,往往會見到有許多渦蟲在誘餌上取食。
二、進化研究
渦蟲是首先出現兩側對稱、三胚層的動物,扁形動物的出現,是動物發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它標志著動物界的演化發展已開始由水生向陸生、由固著或漂浮生活向自由爬行生活過渡,因此在動物的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渦蟲的再生能力特別強,因而又是研究細胞分化與去分化分子機理和動物行為及染色體的好材料,一直是動物界熱衷探索的研究領域。
❷ 有哪些植物可以捕食昆蟲
1、捕蠅草
捕蠅草被譽為是「自然界的肉食植物」,它的葉片就像是扇貝的兩個殼,邊緣處布滿了排列整齊的刺毛,看起來很是鋒利,整個外形好似張牙利爪的血盆大口。
2、瓶子草
瓶子草品種很多,葉子形態各異,色彩也豐富多樣,種在草坪里看起來非常美,在現代園林中它主要作為一種觀葉植物來欣賞,少有人知道它也是食蟲植物。
3、豬籠草
豬籠草跟瓶子草長得很像,它倆是一個科屬的植物,有很近的親緣關系,豬籠草的葉子形狀更像是一個形似豬籠的小筒子,筒子口散發著吸引蟲子的香味,一旦蟲子爬入筒口,就會成為豬籠草的筒中餐。
4、彩虹草
是較為少見的腺毛草屬食肉植物,和茅膏菜類似,也是依靠腺毛粘液捕蟲,其粘力較強,但腺毛不會擺動。彩虹草群栽時,在光線的折射下,會產生如同彩虹般絢麗的光芒。
5、茅膏菜
葉上長著象露珠一樣晶瑩剔透的腺毛,這就是她們的捕蟲器。腺毛能分泌粘液,外形象是掛滿了露珠,晶瑩剔透,能象粘紙一樣把昆蟲粘住,並消化吸收。
❸ 用舌頭捕捉獵物的動物有那些
變色龍、青蛙、 啄木鳥等,具體為:
1、 青蛙舌頭的舌根長在口邊的下頜上,舌尖分叉伸向喉部,舌頭上還能分泌粘液,當小蟲從它的頭部飛過時,青蛙即刻把舌頭翻出來,把小蟲粘住吞食掉,這是青蛙捕食的絕招。
2、啄木鳥的舌頭又長又細,上面長著倒刺,它用鑿子似的啄鑿開樹幹上的蛀孔,而後把舌頭伸進去,將蛀蟲一隻只鉤出來,即使躲在樹干深處的蛀蟲也休想漏網。
3、 蝸牛的舌頭上生著無數細小的牙齒,多的竟達1萬余只。蝸牛危害植物幼苗時,只要把舌頭在嫩葉上一刮,就把嫩葉刮進嘴裡,這樣常常把農作物的幼苗給害死了。
/4、蜜蜂的舌頭生在口器管狀的吻中間。採集花粉時,它只要將那長而纖細的舌頭伸進花筒,一伸一縮,花粉就通過吻部進入體內。
/5、最奇特的要數穿山甲的舌頭了,它可將長長的舌頭伸出體外,分泌出許多螞蟻愛吃的粘液質,待螞蟻一旦尋覓到這種粘液時便成群結隊地一蜂而上,這時穿山甲突然將舌縮進嘴裡,螞蟻便成了它的美餐。
❹ 水螅的捕食方式
水螅以水生之小動物為食,而刺囊細胞的刺針先受到刺激,刺囊細胞因受到刺激而釋出刺囊,刺入獵物體分泌毒液,把食物麻醉。麻醉後的食物再利用觸手將食物放入口,然後吞入消化循環腔中,內層細胞進行消化工作,最後體內獲得養分。
水螅(學名:Hydra),腔腸動物,身體圓筒形,褐色,口周圍有觸手,是捕食的工具,體內有一個空腔。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包含有無芽體(Bud)、精巢(Testes),多見於海中,少數種類產於淡水,附著在池沼,水溝中的水草或枯葉上。最常見的有褐水螅(H. fusca),綠水螅(H. viridis)。
(4)哪些動物的粘液可以捕食擴展閱讀:
水螅屬動物,體長由幾毫米至15毫米不等,最長可達3厘米(1.2英寸),但能收縮得極小。呈白色、粉紅色、綠色或褐色。螅體呈圓筒狀;通常透明,柔軟。體壁由兩層細胞組成,中隔一薄層(中膠層,由無結構的結締組織組成)。
體底端稱足或基盤,為附著器官,能分泌粘液,當遇到外界或內部刺激時,均可引起基盤的滑動或翻筋斗式運動。有的種類基盤能分泌氣泡形成氣囊,使水螅自底層懸浮於水面;體另一端為口,食物和殘屑均由此進出,內通腸腔,下端封閉。口的周圍有5~6條細長的觸手。
觸手上有成堆的刺細胞。各條觸手能單獨動作,具有行動、捕食和御敵的功能。外體層可臨時形成兩種生殖腺,分別產生卵或精子,一般雌雄同體。
❺ 哪些小動物有特殊本領
1.毒蛇有毒——捕殺獵物
毒蛇是美麗的動物。它們的唾液通常從尖牙射出,用來麻痹敵人。人們一般認為毒蛇有毒,然而毒蛇的毒液只能在血液中才能起到相應作用,而飲用毒液則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前提是口腔內沒有創口)。
❻ 究竟為什麼帶有粘液的軟體動物都特別怕鹽呢
蝸牛,相信你並不陌生,這是一種帶有粘液的軟體動物。尤其是雨後,我們會在牆上找到它們粘乎乎乎的痕跡,然後再找到移動的蝸牛。通常,它們只能在涼爽的草地或牆下找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蝸牛怕鹽。其實,帶有粘液的軟體動物都很怕鹽。今天,我們來看看它們為什麼怕鹽。當它們遇到鹽時會融化嗎?它的黏液有什麼用?
以上就是關於帶有粘液的軟體動物都特別怕鹽的原因。
❼ 什麼動物吃蝸牛
蝸牛的天敵有很多,雞、鴨、鳥、蟾蜍、龜、蛇、刺蝟都會以蝸牛作為食物,螢火蟲主要以蝸牛為食。一般蝸牛壽命可以活2-3年,最長可達7年,但大部分可能當年就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
蝸牛有一個低圓錐形的殼,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粘液將殼口封住,看起來好像很安全的樣子,但是蝸牛的天敵有很多,大部分可能一出生就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
蝸牛是雜食性動物
蝸牛這種動物多數體積都不是很大,那麼蝸牛吃什麼呢?蝸牛是雜食性的動物,幼生蝸牛多以腐敗的植物為食,而成年的蝸牛則以綠色植物為主要食物。各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都是蝸牛比較喜歡的食物,它們還特別的愛吃植物幼芽。
❽ 有粘液的動物有哪些
蚯蚓,蝸牛,樹蛙等都會自動分泌粘液。
蝸牛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蝸牛是一種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取食植物,產卵於土中或者樹上。
蚯蚓(earthworm)是環節動物之一,世界上有蚯蚓3000餘種,我國亦有200多種 。全國廣泛分布的有環毛蚓、愛勝蚓、異唇蚓、杜拉蚓等品種 。蚯蚓營養豐富,繁殖迅速,食性雜,人工養殖產量高。經濟效益好。
樹蛙,無尾目樹蛙科的1屬,體多細長而扁,後肢長,吸盤大,指、趾間有發達的蹼,可以用其在空中滑翔,骨骼方面的主要特徵與蛙科同。椎體參差型或前凹型;指、趾末端膨大成明顯的吸盤,吸盤腹面邊緣有邊緣溝,吸盤的背面一般無橫凹痕,腹面呈肉墊狀。
蝸牛喜歡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喜潮濕怕水淹。在潮濕的夜間,並投入濕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自食生存性。
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粘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具有很強的忍耐性。
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飢餓、乾旱有很強的忍耐性。喜恆溫養殖。溫度恆定在25~28℃之間,生長發育和繁殖旺盛。蝸牛在爬行時,還會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這是它體內分泌出的一種液體,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會有危險。
喜恆溫養殖。溫度恆定在25~28℃之間,生長發育和繁殖旺盛。蝸牛在爬行時,還會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這是它體內分泌出的一種液體,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會有危險。
❾ 什麼動物吐粘液
壁虎啊 蛇啊 蜘蛛 變色龍 都會吐
❿ 大海里軟體動物,身體較小,有殼,還會吐很多黏液,退潮後可以見到,可以吃的,是什麼啊
那位兄弟說的象鼻蚌倒是符合不少樓主的描述特徵,解釋也很詳盡,但是不符合「身體較小」這一點,還有黏液也不大符合。個人認為是「泥螺」,我們這也叫「軟螺」,具體如下:
體呈長方形,頭盤大而肥厚,外套膜不發達。側足發達,遮蓋貝殼兩側之一部分。貝殼呈卵圓形,幼體的貝殼薄而脆,成體較堅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狀環紋,內面光滑,有黃褐色外皮。無螺塔和臍、無厴。 泥螺殼薄而脆,成貝體長40mm左右,寬約12~15mm,在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泥螺是潮間帶底棲動物,生活在中低潮區泥沙質或泥質的灘塗上,退潮後在灘塗表面爬行,在陰雨或天氣較冷時,潛於泥沙表層1~3cm處,不易被人發現,日出後又爬出覓食,以底棲藻類、有機碎屑、無脊椎動物的卵、幼體和小型甲殼類等為食。 泥螺在我國沿海都有出產,是典型的潮間帶底棲匍匐動物,多棲息在中底潮帶,泥沙或沙泥的灘塗上,在風浪小、潮流緩慢的海灣中尤其密集,以東海和黃海產量最多。 泥螺行動緩慢,它用頭盤掘起泥沙與身體分泌的粘液混合,包被在身體表面,酷似一塔凸起的泥沙,起著擬態保護作用。生活中對溫度和鹽度的變化適應力強,易生長。 它適應性較強,在1.5℃的嚴冬和33℃的炎夏都能生存,但最適生長水溫為15~30℃,如水溫超過33℃,48小時內,成活率只有60%。 泥螺雌雄異體,但異體受精。性成熟時,常可見到雌雄螺在灘塗上交尾,產下一圓形膠質膜包被的透明卵群,每群有一膠質柄固著在海灘上。密密麻麻的卵群,隨潮漲落在水中波動,煞是壯觀。受精卵在水溫25—28℃時,4 天即可完成胚胎發育,溫度低發育速度相應減慢。在發育過程中要經過一段浮游生活期,後變態成幼螺營底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