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徽派建築特點 主要元素
徽州古建築的形成過程中,由於受到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的影響下,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裝飾、自成一格的關系多方面的融合。「徽派建築」是傳統民居最鮮明的風格,體現了山區的特點,風水意向和惠州區域的審美傾向。「三雕」之美令人嘆為觀止,青磚門蓋、石雕窗、柱木柱與建築融為一體,使建築像詩一樣精緻,是徽式民居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徽派建築」有何特點。
一、徽派建築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尊重自然山水大環境。古徽州對村落選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風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慮,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布局合理,交通順暢,建築融匯於山水之間。
2.富於美感的外觀整體性。群房一體,獨具一格的馬頭牆,採用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面和馬頭高低進退錯落有致,青山﹑綠水白牆﹑黛瓦是徽派建築的主要特徵之一,在質朴中透著清秀。
3.較靈活的多進院落式布局。建築平面布局的單元是以天井為中心圍合的院落,按功能﹑規模﹑地形靈活布置富有韻律感。
4.精美的細部裝飾。徽文化中「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藝術令人嘆為觀止,磚雕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築物融為一體,是徽派建築一大特色。
二、中國徽派建築的「八大」元素:
1.馬頭牆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不利於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而高高的馬頭牆,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牆又稱之為封火牆。
馬,在眾多的動物中,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吉祥物,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這也許是古徽州建築設計師們為什麼要將這種封火牆,稱之為「馬頭牆」的動機。
馬頭牆的「馬頭」,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做官」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閉的牆體,因為馬頭牆的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那靜止、呆板的牆體,因為有了馬頭牆,從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而從高處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給人視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2.圍合式院落、庭院
庭院是千百年來中國建築的主要表現形式,在以房屋圍合的形制中,裝載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這種內向封閉而又溫馨舒適的院落空間,曾經滋養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為最為普遍的傳統生活方式。在使用上,院落空間幾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內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隱藏在建築形式後面的人文精神。
圍合,不僅僅指的是物理的保護,而是建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東西,圍合形成獨立完整的局部空間而感受到安全感與歸宿感。圍合也必然形成大間距,既保證了居民私密空間的距離,同時又掃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閉感覺,促成空氣流通,營造了良好的局部氣候條件。圍合力弱的空間,人處於這樣的環境。
3.朱紅色大門、鏤空花窗
單純的高會給人壓抑的感受,故而在圍牆上又常鏤空雕刻花窗,圖案往往是喜鵲登梅,喻寒盡春來的喜訊,既是在家妻兒的嚮往,又是對在外家人的祝福。窗雕圖案多採用諧音與暗喻方式,如雕佛手、壽桃暗指「福祿壽全」,如在雕的花瓶里再雕上月季花圖案則指「四季平安」,如瓶中插的是如意則是「四季如意」,如雕馬和猴者,則諧「馬上封侯」之音,蝙蝠倒掛意指「福到」,還有很多抽象的各種龍圖案,龍象徵王權,刻龍是指望家族仕途通達,不敢刻太明顯是以區分百姓與皇家之別吧!有一許氏民宅的窗欞上雕的「八仙圖」,八仙圖並無八個人物出現,卻表現的是八位神仙的法器,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暗示八仙,是所謂的「暗八仙」。這些圖案不僅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還具有採光通風、防塵、分割空間的功能。極力再創虛與實的對比。
朱紅色,又稱中國紅,是紅色顏色之一,介乎紅色和橙色之間,是一種不透明的硃砂製成的顏色,因為宮殿裝修的主色調使用的是金黃色和朱紅色,因此朱紅色表示高貴與權威,朱紅色的大門象徵著莊重。
4.石雕、木雕、磚雕
石雕、磚雕、木雕是古徽州建築的「三雕」。徽州木雕、石雕、磚雕藝術善於處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築物整體之中,又能像水墨畫一樣,清新淡雅,特別是木雕藝術,更為古色古香的建築錦上添花。
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是古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用於裝飾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築物的構件和牆面。粉牆上飾以磚雕、石雕花窗,或放長條石桌、石凳,點綴小品,使建築、山水、花木融為一體,庭院小,頗得園林之趣,體現了建築的有機功能,但石雕、磚雕囿於材質堅硬,並未見有精妙之處;常見徽州木雕把不同類別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鳥、山水、八寶博古、幾何形等共處一個畫面上,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顯得民間風味濃郁,裝飾性強。
不論磚雕、石雕還是木雕,雖然是住宅和附屬在建築物上的部件,如門罩中的磚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鳥題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欄板,屋檐下檐條、雀替,樓層欄板上帶有主題性的木雕,但它們統統都是一幅獨立的畫,一件完整獨立的藝術品。
5.坡屋頂
在中國,坡屋頂幾乎是傳統建築的代名詞,在傳統建築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的坡屋頂造型設計,會使宮殿、廟宇等宮殿建築產生雄渾、挺拔、高崇、飛動和飄逸的獨特韻律,也會使民居建築產生親切、自然和溫馨的感覺。
坡屋頂有許多優點,比如節能,夏天聚熱於頂部,冬天又不感覺室內冷。因為熱氣是往上跑的,坡頂可以聚熱氣於兩坡交叉位;風也是往上跑的,因為風會通過低處的窗往上坡頂窗聚合(其實是和戶外的風流聚合),這樣室內通風也會比較好;不積水,防水性能好。
6.飛檐
中國特有的建築結構,它是中國古代建築在檐部上的一種特殊處理和創造,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的屋頂轉角處。飛檐是其屋檐上翹,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是中國建築上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我國傳統建築檐部形式,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飛檐設計構圖巧妙,造型優美的屋頂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飛翹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靈獸,似麒麟,像飛鶴,有人喜歡靈獸,有人喜歡祥雲,或是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代表著臨水而居的親水文化。
7.四合院
四合院建築的規劃布局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徵。形成以家庭院落為中心、街坊鄰里為干線、社區地域為平面的社會網路系統,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符合人的心理、保持傳統文化和鄰里融洽關系的居住環境。
四合院採用的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築風格,強調居住空間的私密性,中國的住宅建築大部分都是內院式住宅,但南北方有差異。南方許多地區的四合院,其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而且在庭院的四個拐角處房屋相連,東南西北四面的房屋並不獨立存在,在樓房合圍下,南方住宅庭院一般較小,被稱為「天井」;而北方的四合院院落寬綽舒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連接,方便起居。
八、青磚、黛瓦或粉牆
「粉牆黛瓦」即雪白的牆壁,青黑的瓦,用來描寫房屋的。建築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磚、粉牆、黛瓦,形成質朴、淡雅的風格,屋蓋是青瓦,外牆用磚砌,屋頂、屋檐、空斗牆、觀音兜山脊或馬頭牆,形成高低錯落的形體節奏和粉牆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築群體風貌。
江南水鄉民居總的面貌是:平房樓房相摻,山牆各式各樣,形成小巷和水巷駁岸上那種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景觀,建築造型輕巧簡潔,虛實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臨河貼水,空間輪廓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稱之為「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
「徽派建築」是晚期成熟的一種古建流派,因而其技術特點和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廟宇、牌坊和園林建築材料。作為設計和實施者,「徽州幫」在江南民間工匠組發揮了風格的形成的重要作用。」徽派建築」如今依然充滿活力,而新的建築群在大江大河的南北方可見。作為一種傳統的建築風格,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融古雅,簡潔與富麗於一身的徽式建築仍然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B. 徽派建築馬頭牆的作用和寓意是什麼
1、馬頭牆的作用
從建築功能來看,馬頭牆具有防雷、防風和防火的作用。「馬頭」高昂,特別是頭尖部位與現代建築中避雷針原理相似。雷毀馬頭,主體建築則完好無損。風大會掀翻瓦塊,而馬頭牆有了擋風的功能。至於防火,道理也很簡單,火苗難以越過馬頭牆殃及旁邊的房屋,因此馬頭牆也叫風火牆。
2、馬頭牆的寓意
馬在眾多的動物中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吉祥物,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而古徽州建築設計師們將封火牆稱之為「馬頭牆」的寓意就在於此。
看到這些馬頭牆,人們常常會為徽派建築設計師們那種高超的藝術創造力而驚嘆。徽派民居中高大封閉的牆體,因為馬頭牆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靜止、呆板的牆體,因為有了馬頭牆,從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從高處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使人視覺上產生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與興旺發達。
C. 安徽徽派文化有什麼特點,是怎麼劃分的
作為中國的文化,徽派文化在其中極具地域文化特點。它物質和非物質兩種文化組合而成。物質文化包括:徽州的地理歷史、建築、徽商、人物、文書、文獻等等,非物質文化包括:制度類、思想學術類、科學技術類、傳統工藝類以及鄉風民俗類等等。具有這么多優質的文化特點,徽派文化也形成了一種文化品牌。
徽州文化具有深厚的內涵,祖祖輩輩一代代用他們的智慧和心血築造著燦爛和輝煌的文化。徽文化是一個文化品牌和文化精神。徽州文化向世界表現中華民族頑強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
D. 誰知道徽州古建築中柱子上面有些雕著像小狗一樣的東西是什麼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
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佔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鬥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桿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
樓主所說的是木雕的一種,是獅子,在中國古代獅子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神獸,可以避邪納吉,避邪納吉,彰顯權貴,還有一種就是藝術裝飾的效果。
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徵吉祥的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雲、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質朴高雅,渾厚瀟灑。
E. 黃山資料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黃山區境內(景區由市直轄),東經118°1',北緯30°1',南北長約40公 黃山
里,東西寬約30公里,山脈面積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區面積約160.6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2348.2毫米,年均氣溫8℃,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屬亞熱帶季風氣候。1982年評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為國內第二例文化自然雙遺產,2004年2月以第一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黃山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三大世界桂冠的旅遊勝地!2006年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7年5月評為首批5A級旅遊景點,2007年11月獲建設部主辦「最受群眾喜愛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和「最佳資源保護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榮譽稱號,2008年3月,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黃山風景區聯合設立了目前全球唯一的「世界遺產地旅遊可持續發展(黃山)觀測站」,2010年3月,黃山以排名第一榮獲 「風景名勝區數字化示範基地」稱號。
地質地貌
黃山經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結構。黃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8米,與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與光明頂、蓮花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一起,雄居在景區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橫、令人嘆為觀止的立體畫面。
黃山景觀(一)(20張)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 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瑰麗多姿的花崗岩洞穴與孔道,使之重嶺峽谷,關口處處,全山有嶺30處、岩22處、洞7處、關2處。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岩石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岩體節理密集,多是垂直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黃山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遙溪為冰川移動創蝕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鯽魚背等處是兩條「V」形谷和刨蝕蝕殘留的刃脊;天都峰頂是三面冰斗刨蝕遺留下來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為冰川穀和冰川支谷相匯成的冰川懸谷;逍遙溪到湯口、烏泥關、黃獅壋等河床階地中,分布著冰川搬運堆積的冰磧石;傳為軒轅黃帝煉丹用的「丹井」、「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編輯本段形成歷史
從距今約8億年的震旦紀開始,海水繞過晉寧運動中形成的江南古陸,從東南方 黃山的險峻地貌
向進入黃山地區,黃山一帶被淹沒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5.7-4.4億年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殼處於裂解的高潮時期,導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長達1.3億年的時期里,黃山地區基本穩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約4.1億年的志留紀末期,地殼活動加劇,晚加里東運動使黃山地區上升而成為陸地,海水全部退去,這是黃山地區在地質歷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經歷了5000萬年的相對穩定後,到了石炭紀,柳江運動又引海水卷土重來,黃山地區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質專家曾在黃山腳下譚家橋等地發現三葉蟲化石,證明黃山地區4億年前確為海洋(古揚子海)。 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劃時代的印支運動使地殼隆起而成為陸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內,最終結束了黃山地區漫長的海侵歷史和海相沉積,從而進入了陸相地史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侏羅紀以後,影響遍及我國的燕山運動,以強烈頻繁的活動,不斷地改造、雕塑著黃山地殼的地貌。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北部的太平花崗閃長岩體,就是晚侏羅紀岩漿侵入的產物。到早白堊紀時,晚燕山運動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於地殼下部炙熱的岩漿,沿著印支運動時形成的褶皺帶,從黃山這塊比較薄弱和斷裂發育的地殼內乘虛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約數千米的古老地層中。隨著溫度和壓力的改變,這些岩漿由邊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卻凝結而成黃山花崗岩體的胚胎,這便是距今約1.25億年時期形成的「地下黃山」。在黃山花崗岩體侵入地殼形成之際,也就是黃山山體雛形孕育鑄就之時,在經歷了一次次的脈動上侵定位和結晶固結之後,黃山岩體的雛形終於形成。黃山岩體,是同源岩漿在地球漲縮中,多次脈動侵入形成的復式花崗岩。早期和主體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邊緣和外圍,顆粒較粗;補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內圈和中央,顆粒較細。黃山岩體呈中高外低明顯的套疊式分布特徵。 在深部地殼不斷被熔成岩漿,並被擠壓而向中央上侵的過程中,
黃山景觀(二)(20張)黃山山體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時的黃山花崗岩體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還覆蓋著數千米的沉積蓋層。在經歷了多次的間歇抬升之後,覆蓋在岩體上的巨厚蓋層不斷地被風化剝蝕。到了距今五六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喜瑪拉雅運動早期,這些沉積蓋層隨著山體的抬升而逐漸被剝蝕殆盡,黃山終於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蓮花峰、光明頂和天都峰等花崗岩山峰,但當時尚無今日如此巍峨偉麗的風姿。在第三紀和第四紀期間,喜瑪拉雅山運動使地殼普遍抬升,隆起擴大,黃山也相應不斷升起,同時經受剝蝕,逐漸形成了高逾千米、翹首雲天的花崗岩峰林。 在第四紀時期,黃山曾先後發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運、刨蝕和侵蝕作用,在花崗岩體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跡,形成了遍布黃山的冰川地貌景觀。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後,受到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鑿,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
編輯本段四季風光
春(3~5月)觀百花[1]競開,松枝吐翠,山鳥飛歌;夏(6~8月)觀松、雲霧及避暑休閑;秋(9~11月)觀青松、蒼石、紅楓、黃菊等等自然景色;冬(12~2月)觀冰雪之花及霧凇。
編輯本段自駕景區
黃山市近日向遊客新推出10個自駕游景區,這10個景區串聯著「世界遺產精品游、休閑養生游、徽文化鄉村體驗游、攝影創作采風游、奇山秀水游」多條自駕游線路,可適合觀光自駕游、休閑自駕游和鄉村自駕游等不同的自駕遊客需求。 黃山市推出的「十大自駕游景區」分別是翡翠谷、牯牛降、塔川木坑竹海、龍池灣、芙蓉谷、石潭、擱船尖、白際、豐樂湖、三溪大峽谷。
推薦遊玩路線
6小時朋友游覽線路1[2] 游覽時間:6小時 適合人群:朋友 到達方式:公交,自駕車 途中景點:黃山南大門 > 溫泉景區 > 半山寺 > 新道口 > 缽盂峰 > 天都峰 > 耕雲峰 6小時朋友游覽線路2 游覽時間:6小時 適合人群:朋友 到達方式:公交,自駕車 途中景點:北海景區 > 松谷景區 > 芙蓉峰 > 芙蓉谷 > 黃山北大門
編輯本段名字由來
黃山「霞海」
[3]黃山原名黟山。古代別名崗山。唐天寶六載(747),唐玄宗根據軒轅黃帝在這里采葯煉丹得道升天的傳說,改其名為黃山。 相傳,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最初見到黃山時,便被它秀麗的風景所傾倒。這兒的山峰很高很高,高出雲頭,這兒的山谷很陡很深,深到海底。白雲象綢子一樣,繞著山峰飄來盪去,恰是人間仙境。黃帝帶著術士容成子和仙人浮丘到這里遊玩,他們感到這里有仙氣,是煉神丹妙葯的好地方,就住在山上煉起丹來。他們先在一座山上煉,後來又在溫泉附近的山澗里煉,他們在溪水裡的一塊石頭上,煉呀,磨呀,研呀,竟把這塊石頭磨出了個洞,像一口小小的石上井。最後,軒轅黃帝和容成子浮丘公終於把神丹練出來了,據說煉出的神丹如果吃下去,人就可以長生不老。他們吞了仙丹後,果真長生不老,就像現在的軒轅峰、容成峰、浮丘峰,不都是永遠站在雲端里嗎?上面還長著四季常青的不老松。當年煉丹的那座山峰,現在叫做煉丹峰,當年煉丹的那塊石頭上的小洞,現在叫丹井。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徽派文化底蘊豐富,內涵深廣,是中國三大區域文化(藏學、敦煌學、徽學)之一,涵蓋了哲、經、史、醫、科、藝諸多領域。 岩寺文峰塔
古代徽州歷來有「山深不偏遠,地少士商多」之說。每當中原戰亂之秋,這里就成了卧虎藏龍之地,它既是亂世的世外桃源,又是治世的人才寶庫,因此歷史上各種人才應運而生。例如,活字印刷術創始人畢升,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軍機大臣許國,富可敵國的大鹽商鮑漱芳,著名戲劇家汪道昆,醫學家汪昂,徽墨、歙硯高手李廷,新安畫派的創立者漸江,哲學家戴震,理財家王茂蔭(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中國人),近代教育家、學者有陶行知、胡適,還有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鄭復光,孫中山元帥府秘書長、近代法學家徐謙等,都是徽州人。 同時,由徽商興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硯、徽派建築、徽雕、徽刻、徽劇、徽菜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 直至今日,黃山大地上仍遍布古橋、古塔、古亭閣、古宗祠、古牌坊,猶如一座天然的歷史大博物館。
編輯本段民風習俗
喪葬風俗
由於荊楚文化的傳承和影響,黃山形成一種較特殊的古俗今習、巫風宗教兼容並蓄的喪葬習俗。其傳統喪事過程一船是: 1、燒冤錢在老人剛剛斷氣,子孫下跪哭泣送終之後,便燒落氣紙錢。而且要記准老人斷氣的時辰,以後的一系列活動都要以此為准。 2、買水由本家族中較有威望的人組織人員打清水鑼、燒紙錢,孝子賢孫跪拜相隨。 3、抹屍將「買」來的水,投入檀木香,燒至溫熱,請巫師或巫婆(依死者性別而定)用三尺新白布蘸水為死者抹身,對死者表達思念之情。
茶道文化習俗
黃山人一年中,飲茶不斷,但比較集中成習的有「朝茶」、「午茶」、「夜茶」。早晨洗漱完畢,一杯香茶,細品滿飲,清新的空氣與香茶的芬芳沁人心脾,這是健身妙道。有「朝可不食,不可不飲」之說。所以朝茶講究細品。午飯之後,濃茶一杯,消食健胃。喝午茶與朝茶不同,它講究的是濃。
編輯本段氣候生態
氣候
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接近於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少嚴寒,四季平均溫度差僅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年均氣溫7.8℃,夏季平均溫度為25℃,冬季平均溫度為0℃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數183天,多集中於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為2395mm。西南風、西北風頻率較大,年平均降雪日數49天。
生態
黃山自然環境條件復雜,生態系統穩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帶明顯,群落完整,還保存有高山沼澤和高山草甸各一處,是綠色植物薈萃之地,森林覆蓋率為56%,植被覆蓋率達83%。黃山野生植物有1452種,黃山上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有水杉,二類保護的有銀杏等4種,三類保護的8種,有石斛等10個物種屬瀕臨滅絕的物種,6種為中國特有種,黃山特有2種,首次在黃山發現或以黃山命名的植物有28種,尤以名茶「黃山毛峰」、名葯「黃山靈芝」馳名中外。 黃山動物種類300多種,有梅花鹿、黑麂、毛冠鹿、蘇門羚、長尾雉等14種中國國家級保護的野生動物。 夏日黃山賞生態
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 雲豹、金錢豹、黑麂、梅花鹿、白頸長尾雉、白鸛。 其中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 獸類:黃山短尾猴、黃山獼猴、穿山甲、豺、黑熊、大靈貓、小靈貓、獐、蘇門羚。 鳥類:鴛鴦、白鷳、勺雞、鳶、赤腹鷹、雀鷹、普通狂、毛腳狂、鳥雕、紅隼。 兩棲類:娃娃魚。 珍禽類:棕噪鶥、紅嘴相思鳥、夜鷹、三寶鳥、白胸翡翠、燕子、畫眉、黃腰柳鶯、暗綠鄉眼鳥。 植物: 黃山市具有優越自然條件,蘊孕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全市自然分布著七百多種樹木,加上引種培育的樹種,共有1000多種之多。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約有1000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樹種有香果樹,紅楠,花櫚木,紅椿;省定保護木種有金錢松,南方鐵彬,三尖杉,銀杏,掌楸,黃山木蘭,樟樹,天目木姜子、連香權、領春木、天女花、青錢杉和中華獼猴桃等15種;還有黃山松、華東黃杉、紅豆杉、光皮樺和青檀等樹種、都很名貴,屬於優良建築用材的樹種,約有一百餘種,主要為杉、松、檫、樟、楠、楮、栲等。杉木多分布在休寧流口和溪口,松樹多分布於祁門、黟縣和黃山區,毛竹主要分布在休寧、黃山區和祁門,其它雜木主要分布在牯牛降和清涼峰,以及祁門、黟縣、歙縣和黃山區。全市森林覆蓋率為73%,木材蓄積量為2400萬立方米,毛竹約5000萬根,年產茶葉2.5萬噸左右,是華東木材的重要產地和著名的茶葉產區。 動物: 高山密林、崇山峻嶺中活躍的飛禽走獸二百多種,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珍貴鳥獸有20多種,溪河塘壩中的魚類有120多個品種,其中包括金絲猴、大靈貓、熊、蘄蛇、短尾猴、獼猴、香狸、獐、白頸長尾雞、八音鳥、相思鳥等。
dongwu(2張)礦產: 黃山市地下埋藏著多種礦物,大量的石灰岩、花崗岩、瓷土、石英岩,蛇紋石和石煤等建築材料,金、銅、鉬、鎢、銻、鈹、鉛、鈮、鉭、鈾等有色金屬礦和稀有金屬礦物,還有膨潤土、砩石、硫、重晶石、水晶、等非金屬礦產資源。 茶葉: 黃山市所轄三區四縣是聞名中外的茶葉之鄉,近年恢復、開發的新老名茶有30多個品種,其中祁紅、屯綠多次榮膺國際金、銀獎;黃山毛峰、太平猴魁、頂谷大方均在中國十大極品名茶之列;黃山銀鉤、祁紅工夫茶等四個品種,被選為國家外交名茶。歙縣年產茶葉1萬多噸,在全國各縣名列前茅。 香菇: 有平菇、厚菇、花菇之分,以野生花菇為上品。香菇肉厚味鮮,營養豐富,是食物中的珍品。香菇有多種特殊功效,民間常用來輔助治療小兒天花、麻疹及解毒、降血壓。 石耳: 黃山之「山珍」,形狀與木耳相似,稍大,既可佐食,亦可葯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石耳性甘平無毒,能明目益精。」煨肉或燉雞,鮮美可口。 筍衣、筍干: 燒肉、燉雞、燉鴨的好配料,鮮嫩味美,可增進食慾。 蕨菜: 是黃山市有名的山菜,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蕨菜是一種野生植物,生長在山區草坡、林間空地和林緣地帶,當其嫩葉還處於捲曲未展時,採摘下來,可作鮮食,也可鹽腌,還可干制。黃山蕨菜營養豐富,並具有多種葯用功效。 徽州貢菊: 是一種珍貴的中葯材,既可泡茶飲用,也可配葯,具有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涼解毒的功效,可治傷風感冒、疔瘡腫毒、血壓偏高及動脈硬化等症。徽州貢菊,原產於歙縣金竹嶺一帶,民間傳說是宋代徽商從浙江德清縣作為觀賞藝菊引發的。以後發現葯用價值,這一帶農戶廣為種植,金竹嶺由此聞名遠近。清光緒年間成為貢品。 黃山獼猴桃 黃山獼猴桃在民間又稱作「楊桃」,境內山區均產,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黃山風景區。品種多達20多個,多數長在陰濕的山林中,懸掛在岩石與樹上,吸取空氣中的水分。黃山氣候陰涼,多雲霧,所以這里的獼猴桃汁多而甜,果香味重,並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維生素的含量特別高,被譽為「水果之王」。 歙縣金桔: 柑桔中的一個獨特品種,桔形小於黃岩蜜桔,大小同四川紅桔相似,顏色呈金黃色或金紅色。歙縣金桔比紅桔甜,因香氣足,素有「一樹金桔十里香」之稱。歙縣街口、溪口、正口等鄉鎮出產的「三口金桔」是歙縣金桔的後起之秀。 黟縣香榧: 主要產地在黃山西南群峰中的泗溪。這里的香榧分為兩種:一種是個頭大,一頭尖的;另一種是個頭小而圓的,被稱為「和尚榧」。「和尚榧」殼薄,榧衣易脫落,果仁香酥可口,還可以切成片,這種榧的果仁歷史上曾作為貢品。。。吃香榧有講究,每顆香榧上有兩只「眼睛」,吃時無需用嘴咬開果殼,只要用拇指和食指按著「眼睛」一捺,硬殼便開裂。
編輯本段人文景觀
寺廟亭台
黃山自古聞名,許多文人前來游歷並留下名詩吟誦。另外還有寺廟亭台,為黃山增色。方圓250公里,自古為道教名山,山中以道教命名的名勝有硃砂峰、煉丹峰、天都峰、軒轅峰、仙人峰、丹井、試劍石、蒲團松、仙人曬靴石、仙女綉花石、望仙台、煉丹台、煉丹源、神仙洞等等,山南部硃砂峰下的慈光閣和山北部疊障峰下的松谷庵均為道教廟宇。 在黃山南部硃砂峰下的慈光閣,明嘉靖年間,玄陽道士居此。明萬曆年間曾盛極一時。原址尚存部分樓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建為賓館。1965年董必武筆書「慈光閣」。海拔1340米的半山寺在黃山南部的老人峰與硃砂峰間,原寺已圮,1957年重修,有劉伯承所題匾額。上下山遊人多在此憩息,觀賞風光。另外還有玉屏樓、雲谷寺、松谷庵、翠微寺等。
仗鼓舞
流行於休寧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陽一帶的一種民間舞蹈,又名「得勝鼓」。傳說是為了紀念唐代大將張巡、許遠抗擊安祿山叛軍得勝,而擊鼓歡慶。此舞由數十人表演,擊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緊身,十字披紅,頸挎仗鼓(扁圓形皮鼓),右手緊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鈴,隨著行進步伐擊鼓面或敲鼓邊。另有十數人手持檀木夾板,邊行進邊擊拍,發出清脆的響聲。隊列前面有一對大紅燈籠,一人持纛,上書「得勝鼓」三字,後隨一隊蜈蚣旗幡,整個場面威武雄壯,令人振奮。
疊羅漢
流行於歙縣葉村的一種民間游藝。表演時演員下穿紅彩褲,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繪有臉譜。演員均為男性,表演渾朴粗獷。演出前舉行祭台儀式,焚紙燒香、羅漢掃堂,然後從演員相繼登台或在廣場上表演。演員不說不唱,在大鼓敲擊的簡單節奏下,分別表演童子拜觀音、斜角旗、仙人橋、石猴出山、六柱牌坊、涼心水閣、水簾洞、劉海戲金蟾等造型。表演時先易後難,特別是水簾洞中演員的筋斗及六柱牌坊20餘位演員疊成的六層造型,最為精彩。
跳鍾馗
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流行於今徽州區岩寺鎮、歙縣朱家村一帶。據說明萬曆年間就有此習俗。每年端午節,這些地區都要「嬉鍾馗」,以求驅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古時「嬉鍾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後來發展到由人扮演鍾馗,在村中巡遊嬉耍。近年來,歙縣鄭村鎮的堨田村,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這項活動,煞是熱鬧。
抬閣
抬閣流行於休寧、屯溪的一種民間游藝,又稱「抬角」。抬閣共分上、中、下三層,將俊俏兒童裝扮成一出出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層抬閣上,底盤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漢抬著。抬閣的四周用紙紮成龍、鳳、鶴、祥雲、水花等彩燈,巡遊時彩燈內點燃蠟燭,映照著服裝鮮艷的兒童,遠遠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閣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樂開路、鑼鈸斷後,熱鬧非凡。今屯溪隆阜還經常組織抬閣隊上街,近年創作了《戴震還鄉》,以紀念一代宗師。
目蓮戲
徽州一古老劇種,流傳於黃山市各地及鄰縣,尤其盛行於祁門、石台一帶。該戲劇本《目蓮救母勸善戲文》,為明代祁門人鄭之珍編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寫傅相之妻劉青提,褻瀆神明,被打入地獄,其子傅羅卜救母心切,遍歷地獄十殿,終於母子團圓,舊時每逢夏歷閏月之年,徽州民間多演此戲,以求驅邪避災。
F. 徽派風格是什麼是怎麼來的
徽派建築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村落民居、祠堂廟宇、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體中。其風格最為鮮明的是大量遺存的傳統民居村落,從選址、設計、造型、結構、布局到裝飾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
徽州村落的選址大多嚴格遵循中國傳統風水規則進行,山水環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和山水意境,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受傳統風水「水為財源」觀念的影響,寄命於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視村落的「水口」,建構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水口園林。徽式宅第結體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體現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點。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廂房,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間。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澤典雅大方。裝飾方面,清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築物融為一體,使房屋精美如詩,堪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建築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規模宏大,富麗堂皇。而散綴各地的各式牌坊,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傳統的建築流派,徽派建築一直保持著其融古雅、簡潔、富麗於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
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三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清代雕刻細膩蘩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磚雕 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緻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它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徽派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份。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徽州磚雕的用料與製作極為考究。歙縣博物館藏有一塊灶神廟磚雕,見方僅尺的磚面上,雕刻著頭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鋼鐧的圓雕菩薩,據考證這塊精巧絕倫的磚雕花費了1200個匠工,堪稱徽州磚雕藝術的經典作品。
石雕 在徽州城鄉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徽州山區盛產木材,建築物絕大多數都是磚木石結構,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藝人發揮聰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於舊時建築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裝飾,遍及城鄉,其分布之廣在全國屈指可數。宅院內的屏風、窗楹、欄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風采,幾乎是無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雲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錫聯,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據建築物體的部件需要與可能,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擴,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流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