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象是什麼動物
海象,顧名思義,即海中的大象,它身體龐大,皮厚而多皺,有稀疏的剛毛,眼小,視力欠佳,體長3~4米,重達1300公斤左右,長著兩枚長長的牙。與陸地上肥頭大耳、長長的鼻子、四肢粗壯的大象不同的是,它的四肢因適應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鰭狀,不能像大象那樣步行於陸上,僅靠後鰭腳朝前彎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進,所以海象的學名,若用中文直譯便是用牙一起步行者,而且其鼻子短短的,缺乏耳殼,看起來十分醜陋。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海象
二名法
Odobenus rosmar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鰭腳目
科
海象科
屬
海象屬
種
海象
分布區域
主要生活於北冰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有些許分布。
目錄
展開
1 概述
2 生物分類
3 簡介
4 體態特徵
5 身體形態
6 特點
6.1 潛水能手
6.2 利用聲音定位捕食
6.3 集體防禦
6.4 分布
7 繁殖
8 數量
9 生活習性
1 概述
海象,顧名思義,即海中的大象,它身體龐大,皮厚而多皺,有稀疏的剛毛,眼小,視力欠佳,體長3~4米,重達1300公斤左右,長著兩枚長長的牙。與陸地上肥頭大耳、長長的鼻子、四肢粗壯的大象不同的是,它的四肢因適應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鰭狀,不能像大象那樣步行於陸上,僅靠後鰭腳朝前彎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進,所以海象的學名,若用中文直譯便是用牙一起步行者,而且其鼻子短短的,缺乏耳殼,看起來十分醜陋。海象
2 生物分類
鰭腳目(Pinnipedia)、海象科(Odobenidae)海象科只包含海象1種,生活在北極海。海象
3 簡介
在高緯度海洋里,除了大鯨之外,海象僅次於象海豹(雄性可重2-3噸),大象,屬於第4大哺乳動物了,有人稱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十九世紀,由於對海象肆意捕殺,使它遭滅頂之災,動物學界還曾經鄭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絕跡了。也許由於逃過大捕殺劫難的倖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海象百年來海象又昌盛起來。如離舊金山100千米海面有個僅3平方千米的小島上,就生活著13萬只的海象。英文應為walrus。
4 體態特徵
海海象象身長可達5米,體重達1.5噸。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皆很大,這是它和其他鰭腳類動物不同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的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豈石或攻擊敵人時。它的四肢因適應水中生活已退化,不能像大象那樣步行於陸上,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腳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陸地上行走。耳朵只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與海豹相似)。碩大的身體(僅次於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懶覺,看來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卻很能敏捷地活動。其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人類為了取用它們的長牙、油脂及肉,在大量捕殺下,現存數量相比以前來已經很少了。
5 身體形態
外形醜陋。它們居住在海岸附近的淺海處,極喜愛群居,因而總是一大群海象一大群地出現,數量從幾十隻到幾百隻不等。海象與海豹同屬一族,但其皮膚粗糙,像老橡樹皮一樣,鰭狀肢異乎尋常的短,還長著一對長牙,留著觸須,紅紅的小眼睛眯得像上了年紀的酒色之徒。海象行動起來遠比看上去敏捷得多。它可以不停地游泳,像軟式小飛艇那樣從容不迫地向前滑行,在鋸齒狀岩石附近洶涌的波濤中安全地游來游去。海象用須作濾泥器,一餐可以從海底吸食數以百計的水生小貝殼類動物。海象的群居習性使得人類易於捕殺它們。如果有同類受傷,其他海象必定前去幫助,不會為自身的安全考慮,這樣使得獵捕的人可整群地加以捕殺。北極海象曾經一度廣泛活動於北極圈內,但現在僅存於格陵蘭島北部、白令海以及北冰洋中的一些范圍不大的區域里。
海象雖然外形醜陋,但通常是很友善的,只有受到騷擾時才會怒吼、咆哮。一隻發怒的海象會襲擊一隻大船。它的兩只長牙不僅用來挖掘貝類食物,必要時就用做攻擊性武器。愛斯基摩人不僅吃海象的肉、肝和腸,而且連胃內還沒來得及消化的貝類也挖出來吃。他們把貝殼咬碎,把貝肉吞下。獵人常常能從海象胃中倒出一大堆新鮮貝肉,並馬上塞入嘴中大嚼起來。愛斯基摩人所吃的各種肉類中,海象肉的味道最差。
6 特點
6.1 潛水能手
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潛游海象20分鍾,潛水深度達500米,個別的海 象,可潛入創紀錄的1500米的深水層,大大超過了一般軍用潛艇,後者至多可下潛 300米。海象在潛入海底後,可在水下滯留2小時,一旦需要新鮮空氣,只需3分鍾 就能浮出水面,而且無需減壓過程。
海象之所以具有如此驚人的潛水本領,主要得益於它體內極為豐富的血液。一頭體重2-4噸的海象,血液占整個體重的20%。而人類的血液,僅占體重的7%,比海象少了近2/3。由於海象體內血液多,含氧量也多,在海洋中下潛的深度大、時間長也就不足為奇了。
6.2 利用聲音定位捕食
海海象象習慣生活於海洋中的深水領域,陽光無法射到這里。像蝙蝠和海豚那樣,海象並不具有特異的視覺功能, 它是靠聲音定位進行捕食。海象喜群居,性情懶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據記載,海象壽命為45年)大部分用在睡懶覺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頭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長期生存斗爭的經驗,使海象時時刻刻也不放鬆警惕。這時,便有一名海象擔任起警衛員的工作。一旦發現敵情,警衛員便會大聲喚醒沉睡的夥伴;或用長長的牙撞醒身邊的同胞,並依次傳遞下去。有時為了防禦更加周到細致,它們還會在水中暗裡安排了第二個警衛員。
海象形似笨重,但卻十分靈巧。當它潛入海底覓食時,巨大的牙被運用得得心應手,不斷地翻掘泥沙,同時,敏感的嘴唇和觸須也隨之探測、辨別,碰到食物,便用齒將其喜食的烏蛤、油螺等的殼咬破,然後將其肉體吃掉。
北方海象主要生活在美國西部海岸。它時而出現於大陸沿岸,時而又出現在夏威夷群島。原來,它們在作往返漫遊,其漫遊的行程因雌雄而不同:雄海象漫遊約2.1萬千米,雌海象漫遊約1.9萬千米。南方海象群的漫遊路線是往返於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
6.3 集體防禦
海象雖為龐然大物,但它對北極鯨和北極熊卻望而生畏。北極熊可用力大無窮的熊掌將其腦殼擊碎,然後美美吃上一頓。當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鯨時,雙方便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激戰,這時海象便採取集體防禦的策略,奮起進行自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狡猾的虎鯨則採取分而殲之的方針。
在上世紀30年代初,人們為了獲取海象的油脂,曾對海象大肆進行捕殺。後來,由於美國和墨西哥政府的嚴厲禁止,這種勢頭才得到遏制,逃避於太平洋墨西哥沿岸的小部分海象,才倖免於難。如今,曾被列為受國際關注和保護的動物,它的命運正發生轉機,美洲南部沿海已時有成群海象出沒。
6.4 分布
海象主要生活於北極海域,也可稱得上北極特產動物,但它可作短途旅行。所以在太平洋,從白令海峽到楚科奇海、東西伯利亞海、拉普帕夫海;在大西洋,從格陵蘭島到巴芬島,從冰島和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至巴倫支海都有其蹤影。由於分布廣泛,不同環境條件造成了海象一定的差異。因此,生物學家們把海象又分成兩亞種,即太平洋海象和大西洋海象。它們每年5~7月北上,深秋南下。
7 繁殖
海象的繁殖率極低,每2~3年才產一頭小海象。孕期12個月左右海象群,哺乳期為1年。剛出生的小海象體長僅1.2米左右,重約50公斤,身披棕色的絨毛,以抵禦嚴寒。在哺乳期間,母海象便用前肢抱著自己心愛的寶寶,有時就讓小海象騎在背上,以確保安全健康地生長。即使斷奶後,由於幼獸的牙尚未發育完全,不能獨自獲得足夠的食物和抵抗來犯之敵,所以它還要和母海象呆3~4年的時間。當牙長到10厘米之後,才開始走上自己謀生的道路。
8 數量
海象是一種珍稀動物,也是一種經濟海獸。由於多個國家的競相獵捕,海象的數量正從兩三世紀前的數百萬頭銳減至今天的大約7萬頭以下。 海象與陸地上的象在外貌上有點相似之處。海象的軀體巨大而形狀醜陋,皮膚粗糙而多皺紋,眼睛細眯,犬齒突出口外。海象是游泳健將,在水中的表現比陸地上靈敏得多。為了適應海洋生活,海象還可以變換體色。因為,海象有強烈的群居習性,如有同類受傷,它們必定要前去幫助,決不會因自身安全而離棄不顧,這使得人類易於捕獲;在1972年制定的國際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條例已經把海象海象列為保護對象,禁止任意捕殺。
9 生活習性
海象那巨大的身軀,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習性,不僅使人們驚訝,也使科學家迷惑不解。它圓頭,短而闊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齒形成長達40厘米-90厘米的獠牙,每隻4公斤以上。雄海象體長可達5米,重4噸。海象的後肢能向前屈,貼在腹下,使它在陸地時也能向前移動。海象性喜群居,數千頭簇擁在一起。夏季一來,它們便成群結隊游到大陸和島嶼的岸邊,或者爬到大塊冰山上曬曬太陽。
海海象象的視覺差,兩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頭子。它們愛睡懶覺,一生中大多時間是躺在冰上度過的,也能在水裡睡覺。平睡時,半個脊背露出水面像座浮動小山丘,隨波起伏。直睡時,頭、肩露在外面,呼吸挺方便。海象為何能直睡呢?原來它的咽部有個氣囊,內充滿空氣時,使它像氣球般懸浮在水中。海象的嗅覺和聽覺十分靈敏,當它們在睡覺時,有一隻海象在四周巡邏放哨,遇有情況就發出公牛般的叫聲,把酣睡的海象叫醒,迅速逃竄。海象的軀體笨重,可是行動起來非常敏捷,能在波濤洶涌的嶙峋岩石間游來游去,還能橫渡幾百千米的海峽!
海象的皮下約有三寸厚的脂肪層,能耐寒保溫。海象在陸地上與海水中皮膚的顏色不一樣,因為在陸上血管受熱膨脹,呈棕紅色。在水中,血管冷縮,將血從皮下脂肪層擠出,以增強對海水的隔熱能力,因而呈白色。
長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海象期以來,人們對海象的習性了解很少,尤其是那對大獠牙的作用,使科學家困惑不解:如果說它是一種自衛的武器,可是在高緯度地區,海象並無勁敵,白熊對它敬而遠之。兇猛的逆戟鯨可能會追擊它,然而,海象總是「走為上策」,它決不會以那獠牙與逆戟鯨比高低。那麼獠牙莫非為了加重海象頭部的負荷,使它便於往深水潛泳?如是,這種假設不就增加海象浮游的困難嗎?海象有時也藉助獠牙攀登冰山,或用它與情敵決斗,可是這還不能說明獠牙的主要用途。為了弄清這一個個的謎,國外科學家到海象的故鄉--哈德遜灣進行考察。
原來那獠牙如耕犁般在海底辛勤耕耘著,犁過之處顯出兩道約50公分深的壟溝。當犁過2米-3米時,海象就伸展前肢向上游,它的兩只前鰭足緊緊合攏,捧著收獲物邊游邊搓,身後拖著一股黑色「煙霧」。當快游到水面時,它把獵獲物撒開,又轉回頭根據下沉不同的速度,捕捉諸如海螺、貝殼類軟體動物的肉食。這是多麼聰明絕頂啊!還有海象那稠密而堅硬的胡須,也幫它在光線不佳的條件下(如「極夜」季節)准確無誤地捕到食物。當然,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軟體動物、甲殼類或其他動物為生的。其中一種性情特別兇猛的海象,專吃海豹、海兔的屍體,甚至追逐小船傷人。這種海象獠牙黃色(一般為白色)愛斯基摩人最怕它撞破船,釀成災禍。
每當春季,海象開始大遷徙。雌海象產崽,接著進入交配期。初生小海象體重可達40公斤,經過一個月哺乳期後其體重可猛增到近百公斤。到兩歲,它的身長可達2.5米,體重達500公斤,從此開始獨立生活。公海象對小海象是漠不關心的。在交配季節里,它們只顧爭風吃醋,為爭奪情侶互相殘殺,有的喪命,大多數留下累累傷痕。但是,難能可貴的是,一旦與母海象分居後,昔日情敵之仇全被忘得一干二凈,它們很快又形成一支單獨的、友好的雄性群體。母海象雖然並不像海豹那樣,視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稱職的「媽媽」。母子相依為命,互相嬉戲。「媽媽」用前鰭抱著「孩子」,有時讓小崽騎在背上,摟在脖子或睡在「媽媽」身上。如果小海象受傷死了,「媽媽」還會千方百計地把它弄到水裡安葬。有一次,一個愛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頭小海象,當他拿著獵獲物要走時,猝不防遭到後面竄出的母海象襲擊;當他轉身弄清是怎麼回事時,母海象已帶著小海象的屍體潛入水中。如果母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會喊叫著尋媽媽,跟在獵船後不忍離去。
海象還有其他習性,比如在陸地上,它是實行「齋戒」的,不吃任何東西,表現出其獨特的新陳代謝。還有雄雌海象的體重相差懸殊,一隻2.5米長的雌海象,體重約700公斤,等於同樣的雄海象體重的一半,這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海象習慣於回到「老家」繁殖,每胎產一仔。它們年年如此,從不會迷路。
② 海里有什麼動物最少十二種
海里的動物有海馬、鯊魚、水母、金槍魚、螃蟹、烏賊、章魚、海龜、牡蠣、鯨魚、鮑魚、帶魚、白鰷魚、壓鰷魚、紅翅魚、丁鉤魚、海豚、海獅、翻車魚、海蛇等;
海里有植物有藍藻、紅藻、褐藻、綠藻、珊瑚、海帶、海綿、螺旋藻、輪藻等。
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 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佔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數量佔50%。
(2)海象的動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海里的動物大約有三萬種。它們各有各的活動方法:
1、海參 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
2、梭子魚每小時能游幾十千米,攻擊其他動物的時候,速度比普通火車還快。
3、烏賊、章魚突然向前方噴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後退。
4、貝類自己不動,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
5、會爬樹的魚
魚類在水中生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鰓。魚兒離開水,鰓絲乾燥,彼此粘結,阻止呼吸,生命也就停止了。然而,在我國沿海卻生活著-種能夠適應兩棲生活的彈塗魚。
③ 誰知道海獅,海豹,海象的區別
1、外觀不同
海象,身體呈圓筒形,粗壯而肥胖,頭部扁平,吻端較鈍,上唇的周圍長有一圈又長又硬的鋼髯,約有400多根,其中有血管和神經通過,觸覺十分靈敏。
海豹,身體呈流線型,四肢變為鰭狀,海豹有一層厚的皮下脂肪保暖,並提供食物儲備,產生浮力。海豹身體均呈紡錘形,適於游泳,頭部圓圓的,貌似家犬,全身被毛,前肢短於後肢。
海獅,頸部周圍及肩部生有長而粗的鬃毛,體毛為黃褐色,背部毛色較淺,胸及腹部色深。雌性體色比雄獸淡,沒有鬃毛。面部短寬,吻部鈍,眼和外耳殼較小。前肢較後肢長且寬,前肢第一趾最長,爪退化。
2、棲息環境不同
海象,主要生活在北極或近北極的溫帶海域。
海豹,是鰭足類中分布最廣的一類動物,從南極到北極,從海水到淡水湖泊,都有海豹的足跡。
海獅,一些物種生活在北極圈內,而其他則生活在溫暖的海域,包括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3、食物不同
海象的食性較雜,但不吃魚,主要以瓣鰓類軟體動物為食,也捕食烏賊、蝦、蟹和蠕蟲等,有時也偶爾吞食少量水中幼嫩植物和海底的有機質沉渣等。
海豹,以魚類為主要食物,也食甲殼類及頭足類。
海獅,以魚類、烏賊、海蟄和蚌為食,也愛吃磷蝦,有時在飢餓的時候甚至會吃企鵝。多為整吞,不加咀嚼。
④ 海象是什麽動物
哺乳類動物,類似與海豹和海獅。後肢都已經退化,前肢也進化的和魚鰭一樣,流線型身體雖然在陸地很笨拙,但是在水裡游得可比魚快。
⑤ 海象分布於哪裡
海象主要分布在北極圈裡,除了鯨以外它就是北極最大的哺乳動物了。最重的雄獸可達兩噸重,長5米多。海象與陸地上的象在外貌上有點相似之處。海象的軀體巨大而形狀醜陋,皮膚粗糙而多皺紋,眼睛細眯,犬齒突出口外。海象是游泳健將,在水中的表現比陸地上靈敏得多。為了適應海洋生活,海象還可以變換體色。海象在陸地上時,它是實行「齋戒」的,不吃任何東西。海象皮膚下面,有一層七八厘米厚的脂肪層,既能防止熱量散失,又能抵禦寒氣侵入。
⑥ 海象的特點是什麼
海象是群棲性的動物,在冰冷的海水中和陸地的冰塊上過著兩棲的生活,每群可從幾十隻、數百隻到成千上萬只。為了恢復在海洋中長期游動後的疲勞,在陸地上大多數時間是睡覺和休息,有時用獠牙與較短的後肢來搖搖晃晃地行走,顯得十分笨拙,滑稽可笑。
但在海水中海象靠著流線型的身體、發達的肌肉以及強有力的鰭狀肢,則行動自如,非常機敏,用後肢推進,前肢轉彎,時速達24公里,可潛至70米以下的深度,能夠完成取食、求偶、交配等各種活動。
海象視覺較差,但嗅覺與聽覺卻頗為敏銳。群體在睡覺時總會留下一隻放哨,發現有危險來臨時,便立即發出公牛似的吼聲,將同伴喚醒,或用獠牙碰醒身旁的其他個體,並依次傳遞臨危警報。
(6)海象的動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海象是北極地區的特產動物,分布在以北冰洋為中心,也包括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最北部一帶海域,向南最遠的記錄在北緯40~58度左右。
原生種分布地(海域):加拿大、格陵蘭島、挪威、俄羅斯、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美國。
游離地(海域):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島、愛爾蘭、日本、荷蘭、西班牙、瑞典、英國。
⑦ 海里有什麼動物
海里有海龜、海豚、海星、海象、海馬等動物。
1、海龜
海龜(學名:Chelonia mydas)隸屬龜鱉目、海龜科、海龜屬。 廣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海龜北起山東、南至北部灣近海均有分布。長可達1米多,壽命最大為150歲左右。頭頂有一對前額鱗。
四肢如槳,前肢長於後肢,內側各有一爪。頭、頸和四肢不能縮入甲內。主要以海藻為食。生活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到陸地上產卵,孵出幼體。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海龜適應在水中生活,四肢變成鰭狀,利於游泳。一般僅在繁殖季節離水上岸。
2、海星
海星,是棘皮動物中結構生理最有代表性的一類。體扁平,多為五輻射對稱,體盤和腕分界不明顯。生活時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腕腹側具步帶溝,溝內伸出管足。內骨骼的骨板以結締組織相連,柔韌可曲。
體表具棘和叉棘,為骨骼的突起。從骨板間突出的膜質泡狀突起,外覆上皮,內襯體腔上皮,其內腔連於次生體腔,稱為皮鰓,有呼吸和使代謝產物擴散到外界的作用。水管系發達。個體發育中經羽腕幼蟲和短腕幼蟲。
現存種類1600種,化石種類300種,廣泛分布於砂質海底、軟泥海底、珊瑚礁及各種深度的海洋中。
3、海豚
海豚(學名:Delphinidae)具有齒鯨類典型的形態學性狀:紡錘形的身體;單個新月形的呼吸孔;頭骨套疊,上頜骨向後擴展與額骨重疊;顱頂偏左的不對稱;圓錐形或釘狀的齒等。各種間最明顯的變異與喙、上下頜、牙齒等攝食器官有關。
喙的長短和大小,牙齒的多少和大小,反映了不同物種所佔有的生態位的范圍。如牙齒總數從僅10枚左右(里氏海豚)到共有250枚(長吻原海豚)。外形也呈大幅度的變異。只有少數種類如虎鯨和領航鯨為顯著性二型,更多種類則可為身體大小、形狀、顏色,和背鰭形狀的輕微性二型。
海豚是與鯨和鼠海豚密切相關的水生哺乳動物,大約於1千萬年前的中新世進化而成,廣泛生活在大陸架附近的淺海里,偶見於淡水之中。主要以魚類和軟體動物為食。
4、海象
海象(學名:Odobenus rosmarus(Linnaeus,1758),海象科海象屬的一種動物。顧名思義,即海中的大象,它身體龐大,皮厚而多皺,有稀疏的剛毛,眼小,視力欠佳。長著兩枚長長的牙。
與陸地上肥頭大耳、長長的鼻子、四肢粗壯的大象不同的是,它的四肢因適應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鰭狀,不能像大象那樣步行於陸上,僅靠後鰭腳朝前彎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進,所以海象的學名,若用中文直譯便是用牙一起步行者,而且其鼻子短短的,缺乏耳殼,看起來十分醜陋。
5、海馬
海馬(拉丁學名:hippocampus),是刺魚目海龍科暖海生數種小型魚類的統稱,是一種小型海洋動物,身長5-30厘米。因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而得名,頭呈馬頭狀而與身體形成一個角,吻呈長管狀,口小,背鰭一個,均為鰭條組成。眼可以各自獨立活動。
海馬行動遲緩,卻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動迅速、善於躲藏的橈足類生物,分布在大西洋、歐洲、太平洋、澳大利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龜
⑧ 海豹、海象、海獅有什麼不同
海豹、海獅、海狗、海象之區別
海豹(Seal)、海獅(Sea lion)、海狗(fur seal)及海象(Walrus)是屬於鰭腳類動物(Pinnipeds),有適合於水中活動的流線型身體,腿部變成鰭狀,與狗、貓、熊類同是肉食性動物,但它們和其他食肉目最大的不同點是,鰭腳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水中生活,只有休息及進行交配時才回到陸地上,有些種類甚至連交配都是在水中進行的,盡管如此,但是在快要生產小寶寶時,雌的還是得回到陸地上來生產。鰭腳類的祖先,原是在數千萬年,前生活動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鰭腳類動物可分為三科:一類是外耳殼完全退化的海豹科(Phocidae),一類是耳殼很小的海獅科(Otariidae),另一類則是海象科(Odobenidae),以下就分別介紹這些可愛的海中哺乳動物。
在陸地只能爬行的海豹
海豹
海豹的前腳較後腳為短,覆有毛的鰭腳皆有指甲,指甲為5址。耳朵變得極小或退化成只剩下兩個洞,游泳時可自由開閉。游泳時大都靠後腳,但後腳不能向前彎曲,腳跟已退化與海獅及海狗等相異,不能行走,所以當它在陸地上行走時,總是拖著累贅的後肢,將身體彎曲爬行,並在地面上留下一行扭曲的痕跡。主要分布在北極、南極周圍附近及溫帶或熱帶海洋中,目前所知10屬,19種。
可在陸地上行走的海獅及海狗
海狗
海獅
海獅和海狗同屬於海獅科,共有7屬,14種。它們和海豹的差別為:海獅及海狗的鰭狀後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夠在陸地上行走,而海豹則不能。此外,有如小指頭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久缺的特徵。因雄性頸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為「海獅科」。海獅易與人類親近,記憶力不錯,可以飼養學藝。海獅的毛粗硬無絨毛,能防濕,毛皮僅可作防水用具外,沒有什麼價值。海狗很像海獅,全身覆有絨毛,臉很短是其特徵。海狗與海獅不同,不會學藝。但因為它們的皮毛柔軟、漂亮,往往招致獵人的捕殺以獲取暴利,目前在嚴格的國際法令保護下,族群數目正逐漸回復中。
有著長牙的海象
海象
海象科只含海象1種,生活在北極海。海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皆很大,這是它和其他鰭腳類動物不同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豈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腳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陸地上行走。耳朵只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與海豹相似)。碩大的身體(僅次於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懶覺,看來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卻很能敏捷地活動。其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人類為了取用它們的長牙、油脂及肉,在大量捕殺下,現存數量已經非常少了。
經過以上的介紹,下次各位再有機會見到這類的海洋生物時,好好觀查特徵,一定能輕松的分辨它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