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重尋荒徑一沖泥什麼動物

重尋荒徑一沖泥什麼動物

發布時間:2022-08-18 16:27:57

① 清朝的詩歌或古詩

《己亥雜詩》
——清·龔自珍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題秋江獨釣圖》
清 王士禎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尊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論詩》
清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對酒》
清 秋瑾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陳子龍 (清)
三洲歌
相送巴陵口,含淚上舟行。不知三江水,何事亦分流?
春日早起二首之一
獨起憑欄對曉風,滿溪春水小橋東。始知昨夜紅樓夢,身在桃花萬樹中。
初夏絕句十首之四
青青庭草上人衣,柳絮隨波更不飛。綠野好風吹躑躅,紅樓幽雨泣薔薇。
雲中邊詞 五首之五
大同女兒顏如花,十五學得箏琵琶。莫向中宵彈一曲,清霜明月盡思家。
渡易水
並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雲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

顧炎武 (清)
《古北口》
霧靈山上雜花生,山下流泉入塞聲。卻恨不逢張少保,磧南猶築受降城。
《塞下曲二首選一》
趙信城邊雪化塵,紇干山下雀呼春。即今三月鶯花滿,長作江南夢里人。
《路舍人客居太湖東山三十年,寄此代柬》
翡翠年深伴侶稀,清霜憔悴減毛衣。自從一上南枝宿,更不回身向北飛!
《白下》
白下西風落葉侵,重來此地一登臨。清笳皓月秋依壘,野燒寒星夜出林。
萬古河山應有主,頻年戈甲苦相尋。從教一掬新亭淚,江水平添十丈深。
《又酬傅處士次韻》
清切頻吹越石笳,窮愁猶駕阮生車。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讎舊相家。 陵闕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淚發春花。相將便是天涯侶,不用虛乘犯斗槎。
《雨中至華下宿王山史家》
重尋荒徑一沖泥,谷口牆東路不迷。萬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陰舊翠長浮院,菊芯初黃欲照畦。自笑漂萍垂老客,獨騎羸馬上關西。
《酬朱監紀四輔》
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 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東京朱祜年猶少,莫向尊前嘆式微。
《賦得秋柳》
昔日金枝間白花,只今搖落向天涯。條空不系長征馬,葉少難藏覓宿鴉。 老去桓公重出塞,罷官陶令乍歸家。先皇玉座靈和殿,淚灑西風日又斜。
《過蘇祿東王墓》
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 九河水壯龍狐出,十二城荒向鶴棲。下馬一為郯子問,中原雲鳥正凄迷
《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士》
露下空林百草殘,臨風有慟奠椒蘭。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歸白日寒。 一代文章亡左馬,千秋仁義在吳潘。巫招虞殯俱零落,欲訪遺書遠道難。

② 顧焱武寫過的詩有哪些

《精衛》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秋山二首》
其一
秋山復秋水,秋花紅未已。烈風吹山岡,磷火來城市。
天狗下巫門,白虹屬軍壘。可憐壯哉縣,一旦生荊杞。
歸元賢大夫,斷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麇,庶幾歆舊祀。
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嘆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其二
秋山復秋山,秋雨連山殷。昨日戰江口,今日戰山邊。
已聞右甄潰,復見左拒殘。旌旗埋地中,梯沖舞城端。
一朝長平敗,伏屍遍岡巒。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
吳口擁橐駝,鳴笳入燕關。昔時鄢郢人,猶在城南間。
《古北口》
霧靈山上雜花生,山下流泉入塞聲。卻恨不逢張少保,磧南猶築受降城。
《塞下曲二首選一》
趙信城邊雪化塵,紇干山下雀呼春。即今三月鶯花滿,長作江南夢里人。
《路舍人客居太湖東山三十年,寄此代柬》
翡翠年深伴侶稀,清霜憔悴減毛衣。自從一上南枝宿,更不回身向北飛!
《白下》
白下西風落葉侵,重來此地一登臨。清笳皓月秋依壘,野燒寒星夜出林。
萬古河山應有主,頻年戈甲苦相尋。從教一掬新亭淚,江水平添十丈深。
《又酬傅處士次韻》
清切頻吹越石笳,窮愁猶駕阮生車。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讎舊相家。
陵闕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淚發春花。相將便是天涯侶,不用虛乘犯斗槎。
《雨中至華下宿王山史家》
重尋荒徑一沖泥,谷口牆東路不迷。萬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陰舊翠長浮院,菊芯初黃欲照畦。自笑漂萍垂老客,獨騎羸馬上關西。
《酬朱監紀四輔》
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
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東京朱祜年猶少,莫向尊前嘆式微。
《賦得秋柳》
昔日金枝間白花,只今搖落向天涯。條空不系長征馬,葉少難藏覓宿鴉。
老去桓公重出塞,罷官陶令乍歸家。先皇玉座靈和殿,淚灑西風日又斜。
《過蘇祿東王墓》
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
九河水壯龍狐出,十二城荒向鶴棲。下馬一為郯子問,中原雲鳥正凄迷。
《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士》
露下空林百草殘,臨風有慟奠椒蘭。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歸白日寒。
一代文章亡左馬,千秋仁義在吳潘。巫招虞殯俱零落,欲訪遺書遠道難。
《海上四首》
其一
長看白日下蕪城,又見孤雲海上生。感慨河山追失計,艱難戎馬發深情。
埋輪拗鏃周千畝,蔓草枯楊漢二京。今日大梁非舊國,夷門愁殺老侯嬴。
其二
滿地關河一望哀,徹天烽火照胥台。名王白門江東去,故國降幡海上來。
秦望雲空陽鳥散,冶山天遠朔風回。樓船見說軍容盛,左次猶虛授鋮才。
其三
日入空山海氣侵,秋光千里自登臨。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來白鳥,雲浮仙闕見黃金。此中何處無人世,只恐難酬烈士心。
其四
南營乍浦北南沙,終古提封屬漢家。萬里風煙通日本,一軍旗鼓向天涯。
樓船已奉征蠻敕,博望空乘泛海槎。愁絕王師看不到,寒濤東起日西斜。

③ 顧炎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顧炎武(1613- 1682)漢族,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尊稱為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斗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成果累累;他對切韻學也有貢獻,但不如他對古韻學貢獻多。
顧亭林學術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顧亭林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編輯本段]學術貢獻
顧炎武把古韻分為10部,其中有4部成為定論,即歌部、陽部、耕部、蒸部。其餘幾部也都初具規模,後來各家古韻分部,都是在顧氏分部的基礎上加細加詳。
顧炎武在音韻學上的最大貢獻是用離析"唐韻" (實際是《廣韻》)的方法研究古韻。宋人也曾研究古韻,但把《唐韻》的每一個韻部看成一個整體,沒有想到把它們拆開,因此,盡管把韻部定得很寬,仍然不免出韻。另一個極端是遇字逐個解決,沒有注意到語音的系統性。顧炎武則把某些韻分成幾個部分,然後重新與其他的韻部合並。這樣有分有合,既照顧了語音的系統性,又照顧了語音的歷史發展。他首先廢棄平水韻,回到"唐韻"。比如把尤韻一部分字如「丘」、「謀」歸入「之咍」部,這就是「離析唐韻」,回到古韻。再比如把支、麻、庚三韻各分為二,屋韻分為三,令它們歸入不同的古韻部,充分體現了古今語音系統的差別。他的這種離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還公認是很有價值的。其次,他最先提出用入聲配陰聲。《詩經》常常有入聲字跟陰聲字押韻,以及一個字有去入兩讀的現象,顧炎武從這些現象中認識到,除了收唇音的入聲緝、合等韻沒有相應的陰聲韻以外,入聲都應該配陰聲。在古音學的分部問題上,有陰陽入三分法,有陰陽兩分法,按兩分法說,他的作法是對的。
顧炎武在古音學的研究中,一方面有理論的建樹,另一方面有對大量材料的分析,所以後來被學者譽為古音學的奠基者。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學五書》中。
[編輯本段]人物軼事
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開創一種新的治學門徑,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著有《日知錄》、《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顧炎武出身於江東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14歲取得諸生資格後,便與同里摯友歸庄共入復社。自27歲起,斷然棄絕科舉帖括之學,遍覽歷代史乘、郡縣志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其中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等記載,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開始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
明亡,與歸庄等人以匡復故明為志,在南明政權下兩次參加武裝抗清斗爭並決意不與清 廷合作。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議修《明史》,拒不就薦;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館。此後,客居山西、陝西,潛心著述不再入世。
在北游的二十餘年中,顧炎武遍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行了萬里路,也讀了萬卷書。顧炎武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慾諸多范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
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朴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朴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
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並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所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
顧炎武終身為反清事業奮斗奔波,這與國破家亡的經歷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著密切關系。「崑山城陷,死難者四萬餘人,顧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兩個弟弟遭殺害,好友吳其沆也被捕蒙難。顧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於常熟,王氏聞城陷,絕食十五天死節,臨終時給顧炎武留下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
1680年,顧炎武夫人死於崑山,他在妻子的靈位前痛哭祭拜,作詩說「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
顧炎武有詩:「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也就是說,他希望清朝滅亡,就如同精衛想平東海一樣,「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明末
崇禎十七年(14)三月,李自成農民軍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五月,清睿親王多爾袞入北京;十月,清定都北京,世祖福臨即帝位,改元順治,命豫親王多擇率大軍征服江南。明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字完之,河南開封人)、鳳陽總督馬士英(字瑤草,貴州貴陽人)等擁立福王由崧為帝,五月初,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年號弘光。
京師陷落的消息傳到江南,一時人心惶惶,為避戰亂,顧炎武率家人東躲西藏,到年底,遷往高舊居80餘里的語濂經暫住。經崑山縣令楊永言(字岑立,雲南昆明人)舉薦,行朝詔用炎武為兵部司務。
「須知六軍出,一掃定神州。」(《亭林詩集》一,《感事》)顧炎武把復仇的希望寄託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滿腔熱忱,「思有所建白」(吳映奎《顧亭林先生年譜》),撰成《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即著名的「乙西四論」,為行朝出謀畫策,針對南京政權軍政廢弛及明末種種弊端,從軍事戰略、兵力來源和財政整頓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議。順治二年(15)五月,顧炎武取道鎮江赴南京就職,尚未到達,南京即為清兵攻佔,弘光帝被俘,南明軍崩潰,清軍鐵騎又指向蘇、杭。
其時,江南各地抗清義軍紛起。顧炎武和摯友歸庄、吳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筆從戎,參加了僉都御史王永柞為首的一支義軍。諸義軍合謀,擬先收復甦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時「戈矛連海外,文檄動江東」(《亭林詩集》一,《千里》);惜乎殘破之餘,實不敵氣焰正熾的八旗精銳,義軍攻進蘇州城即遇伏而潰,松江、嘉定亦相繼陷落。顧炎武潛回崑山,又與楊永言、歸庄等守城拒敵;不數日崑山失守,死難者多達4萬,吳其沆戰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斷,兩個弟弟被殺,炎武本人則因城破之前已往語濂徑而僥幸得免。9天後,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聞變,絕食殉國,臨終囑咐炎武,說:「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先妣王碩人行狀》)炎武悲憤欲絕,將母親的遺命謹記心田。
這年閏六月,明宗室唐王幸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經大學士路振飛(字見白,號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薦,隆武帝遙授炎武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由於嗣母新喪,炎武二時難以赴任,只能「夢在行朝執戟班」(《詩集》一,《延平使至》),但他仍然積極投身入抗清復明的斗爭。
當時,清松江提督與巡撫土國寶不和。前明兵科給事中陳子龍(字卧於,復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顧咸正(字端木,崑山人)、兵部主事楊延樞(字維斗,江蘇吳縣人)等暗中策動吳勝兆舉義反正,咸正為炎武同宗長輩,陳子龍等都與炎武往來密切,這件事炎武也是參預了的。順治四年(17)夏,事情敗露, 「幾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詩集》一,《哭陳太僕》),勝兆被解往南京斬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諸人。子龍往投炎武,炎武當時已離家出亡;於是子龍逃入顧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營救,未能奏效。其間,炎武還往尋成正,「扁舟來勸君:行矣不再計」(《詩集》一,《哭顧推官》)、催促他及時出走,而咸正不聽。結果,陳子龍乘差官不注意時投水自盡,楊延樞及顧氏父子先後遇害,受此案株連而死者40餘人。
在策動吳勝兆反正的同時,炎武還進行了其他一些活動。順治三年(1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職方司主事之任,大約將行之際,路振飛派人與他聯系,要他聯絡「淮徐豪傑」。此後四五年中,炎武「東至海上,北至王家營(今屬江蘇淮陰),僕僕往來」(鄧之誠《清詩紀事》),奔走於各股抗清力量之間,「每從淮上歸,必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飛之子澤溥,或走海上,謀通消息」(同上),意圖糾合各地義軍伺機而動。
雖然弘光及閩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權先後瓦解,炎武親身參與的抗清活動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並未因此而頹喪。他以填海的精衛自比:「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詩集》一,《精衛》),滿腔忠憤,不能自已。
清初
當崇禎末年,炎武嗣祖紹芾及兄長顧緗(字遐篆)先後去世,又逢吳中大旱,「一時喪荒賦徭猖集」(歸庄《送顧寧人北游序》),炎武無奈,曾將祖產田 800畝賤價典給崑山豪族葉方恆(字嵋初);其時,炎武的堂叔等人為爭奪遺產,又挑起家難,他們還與本來就蓄意侵吞炎武家產的葉氏內外勾結,炎武在崑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語濂徑的住所曾幾次被這伙人洗劫及縱火焚燒。到順治七年(1650),葉方恆又企圖加害顧炎武,炎武為了避禍,只得「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詩集》二,《流轉》),離開崑山出走。此後五年中,他都在吳、會之間奔波往來。
盡管遁跡商賈,炎武依然心存故國,時時關注著沿海一帶抗清斗爭的進展情況,希望能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在《流轉》詩中寫道:「……晨上北固樓,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滸。功名會有時,杖策追光武。」當張名振(字候服,南京人)於順治十年()九月在長江口大破清兵,進屯崇明(今屬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艦數百」溯長江而上,直抵鎮江,並登金山遙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華門外)之際,炎武為之歡忭鼓舞,他興奮地寫道:「東風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動搖,塔鈴語不休。水軍十一萬,虎嘯臨皇州。巨艦作大營,飛艫為前茅。黃旗亘長江,戰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見旌旆浮,忽聞王旅來,先聲動燕幽。闔閭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奮擊揖,肯效南冠囚。願言告同袍,乘時莫淹留。」(《詩集》二,《金山》)
這一時期,顧炎武還同歸庄、陳忱(字遐心,浙江吳興人)、吳炎(字赤溟,江蘇吳江人)、潘檉章(字力田,吳江人)、王錫闡(字寅旭,吳江人)等共結驚隱詩社,表面上以「故國遺民」「優游文酒」(汪曰楨《南潯縝志》),其實是以詩社為掩護,秘密進行抗清活動。炎武在淮安結識定交的摯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萬壽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氣節的志士。
順治十一年(1654)春,顧炎武遷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鍾山,三國時改名蔣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稱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當時名集慶),以此為根據地,東征西討,10餘年後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國。炎武「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頗有不勝今昔之感。
順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鄉崑山。原來,顧氏有世仆名陸恩,因見顧家日益沒落,炎武又久出不歸,於是背叛主人,投靠葉方恆,兩人且圖謀以「通海」(即與閩浙沿海的南明集團有聯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崑山,秘密處決陸恩,而葉方恆又與陸之婿勾結,私下將炎武綁架關押,並迫脅炎武,令其自裁。一時「同人不平」,士林大嘩。所幸炎武知友路澤博(字蘇生)與松江兵備使者有舊,代為說項,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審理,最後,以「殺有罪奴」的罪名結案。
當事情危急之際,歸庄計無所出,只好向錢謙益求援。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順治初曾任禮部右侍郎,是當時文壇領袖。錢氏聲言:「如果寧人是我門生,我就方便替他說話了。」歸庄不願失去錢氏這一奧援,雖然明知炎武不會同意,還是代炎武拜謙益為師。炎武知道後,急忙叫人去索回歸庄代書的門生帖子,而謙益不與;便自寫告白一紙,聲明自己從未列於錢氏門牆,託人在通衢大道上四處張貼。謙益大為尷尬,解嘲道:「寧人忒性急了!」炎武耿介不阿的性格於此可見。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獄。盡管歸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極力排解,而葉方恆到此時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蹤。仲夏,炎武返鍾山,行經南京太平門外時突遭刺客襲擊,「傷首墜驢」,幸而遇救得免;嗣後,葉方恆還指使歹徒數十人洗劫炎武之家,「盡其累世之傳以去」(歸庄《送顧寧人北游序》)。這之前的幾年當中,炎武曾數次准備南下,赴福建參加沿海地區風起雲涌的抗清復明事業,但由於各種原因,最終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決計北游,以結納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國山川形勢,徐圖復明大業。遠行避禍當然也是一個原因。
順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晉謁孝陵--7年之間,炎武共六謁孝陵,以寄故國之思,然後返崑山,將家產盡行變賣,從此掉首故鄉,一去不歸。是年炎武45歲。此後20多年間,炎武子然一身,游蹤不定,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往來曲折二三萬里,所覽書又得萬余卷」(《亭林佚文輯補·書楊彝萬壽棋(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後》),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晚年,始定居陝西華陰,直至1682年2月15日逝世。
[編輯本段]著作
《日知錄》 三十二卷.
一至七卷,論經
八至十二,論政治
十三卷 論世界風氣
十三四卷論禮制
十六十七卷論科舉
十八至二時一卷論藝術,文學
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論名義
二十五卷論古事真妄
二十六卷論史法
二十七卷論注書
二十八卷論雜事
二十九卷論兵事,外國
三十卷論天象術數
三十一卷論地理
三十二卷論雜考
顧亭林自認 日知錄 是生平得意之作: "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
音韻學著作《音學五書》,三十八卷 前後三十年,修改過五次
《古音表》三卷
《易音》 三卷
《詩本音》 十卷
《唐韻正》二十卷
《音論》 三卷
《金石文字記》 六卷
《天下郡國利病書》 一百卷 "歷覽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縣志書,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卷文冊之類,有得即錄共成四十餘卷
[編輯本段]顧炎武故居
這里是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故鄉、這里又是「百戲之祖」崑曲創始人顧堅的故里、這里還是唐代陶淵明第九代裔孫、文學家陶峴首創江南絲竹之地,這個藏龍卧虎的地方就是千燈鎮,周庄、錦溪是千燈的近鄰,他們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分別成功塑造「中國第一水鄉」、「中國博物館之鄉」喚醒了千燈人,千燈人發現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絲毫不亞於其他江南名鎮,於是,該鎮從上到下都形成共識,雖然該鎮的旅遊開發比較晚,但是古鎮有很好的資源,應該大力發展旅遊業,並且走出自己的特色旅遊之路---文化之路,在今天的「百名記者走近古鎮---千燈」采風活動中,筆者現場感受了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學者,他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世名言,成為一代又一代旨在報國的炎黃子孫的座右銘。顧炎武一生還寫了三百七十卷著作,以《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為三大著作,顧炎武本人也被當代歷史學家評為兩千年中七十二位偉人之一,而千燈鎮就是這位偉大的思想家誕生的地方。筆者在現場看到,園林式的景色已經初現輪廓,原來佔地只有6畝的景點,現在的佔地面積已經擴大至60畝,形成了包括顧炎武起居生活區、顧炎武祠堂、顧炎武墓、和顧園幾個景點,其中顧炎武墓地和顧園相連,形成墓、祠、廳一體的園林布局,為千燈諸景之首。
顧炎武詩詞精選
《白下》
白下西風落葉侵,重來此地一登臨。
清笳皓月秋依壘,野燒寒星夜出林。
萬古河山應有主,頻年戈甲苦相尋。
從教一掬新亭淚,江水平添十丈深。
《秋山》
秋山復秋水,秋花紅未已。
烈風吹山岡,磷火來城市。
天狗下巫門,白虹屬軍壘。
可憐壯哉縣,一旦生荊杞。
歸元賢大夫,斷脰良家子。
楚人固焚麇,庶幾歆舊祀。
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
嘆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古北口》
霧靈山上雜花生,
山下流泉入塞聲。
卻恨不逢張少保,
磧南猶築受降城。
《海上》
長看白日下蕪城,又見孤雲海上生。
感慨河山追失計,艱難戎馬發深情。
埋輪拗鏃周千畝,蔓草枯楊漢二京。
今日大梁非舊國,夷門愁殺老侯嬴。
《海上》
滿地關河一望哀,徹天烽火照胥台。
名王白門江東去,故國降幡海上來。
秦望雲空陽鳥散,冶山天遠朔風回。
樓船見說軍容盛,左次猶虛授鋮才。
《雨中至華下宿王山史家》
重尋荒徑一沖泥,谷口牆東路不迷。
萬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陰舊翠長浮院,菊芯初黃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獨騎羸馬上關西。
《精衛》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
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五台山》
東臨真定北雲中,盤薄幽並一氣通。
欲得寶符山上是,不須參禮化人宮。
《路舍人客居太湖東山三十年,寄此代柬》
翡翠年深伴侶稀,清霜憔悴減毛衣。
自從一上南枝宿,更不回身向北飛!
《酬朱監紀四輔》
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
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
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
東京朱祜年猶少,莫向尊前嘆式微。
《海上》
日入空山海氣侵,秋光千里自登臨。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來白鳥,雲浮仙闕見黃金。
此中何處無人世,只恐難酬烈士心。
《海上》
南營乍浦北南沙,終古提封屬漢家。
萬里風煙通日本,一軍旗鼓向天涯。
樓船已奉征蠻敕,博望空乘泛海槎。
愁絕王師看不到,寒濤東起日西斜。
《賦得秋柳》
昔日金枝間白花,只今搖落向天涯。
條空不系長征馬,葉少難藏覓宿鴉。
老去桓公重出塞,罷官陶令乍歸家。
先皇玉座靈和殿,淚灑西風日又斜。
《又酬傅處士次韻》
清切頻吹越石笳,窮愁猶駕阮生車。
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讎舊相家。
陵闕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淚發春花。
相將便是天涯侶,不用虛乘犯斗槎。
《秋山》
秋山復秋山,秋雨連山殷。
昨日戰江口,今日戰山邊。
已聞右甄潰,復見左拒殘。
旌旗埋地中,梯沖舞城端。
一朝長平敗,伏屍遍岡巒。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
吳口擁橐駝,鳴笳入燕關。
昔時鄢郢人,猶在城南間。
《過蘇祿東王墓》
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
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
九河水壯龍狐出,十二城荒向鶴棲。
下馬一為郯子問,中原雲鳥正凄迷。
《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士》
露下空林百草殘,臨風有慟奠椒蘭。
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歸白日寒。
一代文章亡左馬,千秋仁義在吳潘。
巫招虞殯俱零落,欲訪遺書遠道難。

④ 憐君城外蘭相憶,冒雨沖泥綠地來是什麼動物

憐君城外蘭相憶,冒雨沖泥綠地來是青蛙


出自唐詩人元稹的《擬醉》元稹,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公元793年(唐德宗貞元九年)舉明經科,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舉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們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文學主張與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無復倚傍」的精神,推動了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寫過一些《樂府古題》和《新題樂府》,借用樂府的體裁,自出新意,藉以「諷當時之事,以貽後代之人」。他還寫過不少古詩和律詩,其中也有諷刺現實的,稱作「古諷」、「律諷」。

⑤ 顧炎武古詩代表作

1、人寰尚有遺民在,大節難隨九鼎淪。
2、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
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4、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5、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懸弧,焉能鈞三江,終年守菰蒲。
7、官多則亂,將多則亂。
8、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9、人臣之欺君誤國,必自其貪於貨賂也。
10、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痛哭深。
11、老柏搖新翠,幽花茁晚春。
12、天下無不可變之風俗。
13、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
14、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1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而後為之。當明末年,奮欲有所自樹,而迄不得試,窮約以老。然憂天憫人之志,未嘗少衰。事關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
1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懸弧,焉能鈞三江,終年守菰蒲。
17、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18、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19、目擊世趨,方知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而所以轉移人心整頓風俗,則教化紀鋼為不可缺矣。
20、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於己,無益於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
21、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22、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23、犯天下之不韙。
24、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25、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6、辭主乎達,不論其繁與簡也。
27、人生富貴駒過隙,惟有榮名壽金石。
28、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
29、禮義廉恥,是謂四維。
30、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31、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⑥ 1重尋荒徑一沖泥,谷口牆東路不迷,萬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猜猜看<智謎>

25

閱讀全文

與重尋荒徑一沖泥什麼動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