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哺乳動物有哪些動物
世界上現存的哺乳動物有4000多種,雖然它們都已經高度進化,但仍具有很多共性: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溫血動物,體溫基本恆定,身上披有毛發,以保護身體、隔絕冷熱等等。常見的哺乳動物有:
老鼠、狗、老虎、狼、鹿、貂、狐狸、熊、大象、豹子、麝牛、獅子、猴、貘、樹懶、斑馬、小熊貓、疣豬、羚羊、長頸鹿、大熊貓、食蟻獸、猩猩、馴鹿、考拉、犀牛、猞猁、穿山甲、海牛、水獺、刺蝟、北極狐、北極熊、袋鼠、靈貓、海豚、海象、鴨嘴獸、犰狳、河馬、鯨、鼬、海豹等。
最大的哺乳動物為藍鯨,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是非洲象,最高的哺乳動物是長頸鹿,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是獵豹,最臭的哺乳動物則為美洲臭鼬。
哺乳動物重要特徵
哺乳動物具備了許多獨特特徵,因而大大提高了後代的成活率、增強了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最重要的特徵是:智力和感覺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保持恆溫;繁殖效率的提高;獲得食物及處理食物的能力的增強;體表有毛、胎生,一般分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個部分。
用肺部呼吸;體溫恆定,是恆溫動物;腦較大而發達。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動物最顯著的特徵。胚胎在母體里發育,母體直接產出胎兒。母體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胎兒。這一切涉及身體各部分結構的改變,包括腦容量的增大和新腦皮的出現,視覺和嗅覺的高度發展。
聽覺比其他脊椎動物有更大的特化;牙齒和消化系統的特化有利於食物的有效利用;四肢的特化增強了活動能力。有助於獲得食物和逃避敵害;呼吸、循環系統的完善和獨特的毛被覆蓋體表有助於維持其恆定的體溫,從而保證它們在廣闊的環境條件下生存。
胎生、哺乳等特有特徵,保證其後代有更高的成活率及一些種類的復雜社群行為的發展。哺乳動物另一個的特徵是具有乳腺(無論雌雄),其中雌性哺乳動物的乳腺高度發達。在辨別雄性和雌性哺乳動物上,可以根據汗腺、毛發、中耳聽小骨以及腦部新皮質上的不同來區別。
除五種單孔目的哺乳動物外,所有哺乳動物都是直接生產後代的。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擁有專門適應其生存條件而成的牙齒。哺乳動物以腦調節體內溫度和循壞系統(包括心臟)。
⑵ 哺乳類動物有哪些急用!
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通稱獸類。哺乳動物是全身披毛、運動快速、恆溫胎生的脊椎動物,是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功能行為最為復雜的最高級動物類群。身體被毛;體溫恆定;胎生(單孔類例外)和哺乳;心臟左、右兩室完全分開,左心室將鮮血通過左動脈弓泵至身體各部;腦顱擴大,腦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塊聽骨;下頜由1塊齒骨構成,與頭骨為齒-鱗骨關節式;牙齒分化為門齒、犬齒和頰齒;7個頸椎,第1、2頸椎分化為環椎和樞椎。獸類是動物界進化地位最高的自然類群,除南極、北極中心和個別島嶼外,幾乎遍布全球,現存19目123科1042屬4237種。中國有11目,都是有胎盤類。中國北方屬古北界,哺乳綱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屬東洋界,代表科有長臂猿科、懶猴科、大熊貓科、靈貓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豬尾鼠科、竹鼠科等。哺乳綱的先進性表現在:腦高度發展;恆溫和胎生哺乳。 哺乳動物(包括化石和現生種類)可分為原獸亞綱和獸亞綱。原獸亞綱包括已絕滅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和現在的單孔目。單孔目中有針鼴和鴨嘴獸,產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現存只有1目2科3屬6種。獸亞綱除中生代祖獸、陰獸次亞綱外,還有後獸次亞綱,包括各種有袋類,產於南、北美洲、澳大利亞及其鄰近島嶼,共1目 9科81屬約 250 種;真獸次亞綱,包括各種有胎盤類,廣布世界各地。除已絕滅的目外,共17目112科約958屬3981種。鴨嘴獸 編輯本段【獸類的先進性表現在】 1,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能協調復雜的技能活動和適應多變的環境條件,在智力和對環境的反應上遠遠超過其他類群; 2,恆溫(約為25~37℃),完善的血液循環系統,優良隔熱性能的體表毛被和其他體溫調節的機制,提供了穩定的內環境,減少了對外界環境的依賴,區別於冷血動物; 3,胎生哺乳,除最原始的單孔類卵生外,都是胎生。高級種類在胚胎與子宮壁之間形成母子營養交換的組織(即胎盤)。母獸對仔獸進行較長期的哺乳和撫育,從而使後代有較高的成活率,仔獸還可通過學習,獲得適應技能; 4,出現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對能量的攝取; 5,具有在陸地上快速運動的能力; 6,已經開始形成較為穩固的社會形態和道德體系; 7,具有學習能力,相應開始出現教育體系,便於知識與經驗的傳承; 8,形成了語言,開始能夠進行多反面全方位的溝通; 9,捕獵或抗拒捕食形態開始具有軍事化形態,並由高級靈長目完善成為戰爭; 10,具有領地領土意識,個別社會性屬目開始具有政治意識; 11,開始出現使用工具。 當中生代末地殼運動加劇,環境發生重大改變時,恐龍等爬行動物難以適應和生存,而哺乳類則顯示了很強的競爭能力。哺乳動物有很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身體恆溫,具有乳腺,可對幼仔哺乳,腦發達,能夠支配行動,胎生(單孔類除外),有利於延續後代等等。所有這些,都為它們的壯大發展提供了自身的優勢。進入新生代後,有胎盤類成為哺乳動物大家族的主流,化石和現生哺乳動物的絕大多數都屬於有胎盤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約有30個目,人們熟知的就有食肉目(如貓科動物)、嚙齒目(如各種鼠類)、偶蹄目(如豬、牛、羊等)、奇蹄目(如馬、驢等)、靈長目(如猴和猿類等)、翼手目(如蝙蝠等)、長鼻目(如象等)和鯨目(如海豚等)。 編輯本段【地理分布】 根據獸類的區系特徵,全世界被劃分為七個動物地理界:古北界、新北界、新熱帶界、衣索比亞界、東洋界、大洋洲界、南極界。 各地理界均有自己獨特的獸類區系,包括特有的目、科、屬、種和亞種。世界各動物地理界之間的獸類區系從北向南差異愈來愈大。在古北界和新北界的北部,有許多共同的種,只有亞種的差異;南部開始有不同的種、屬;再向南,各地理界之間則有不同的科、目。中國地跨古北、東洋兩界。北方屬古北界,哺乳綱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屬東洋界,代表科有長臂猿科、懶猴科、大熊貓科、靈貓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豬尾鼠科、竹鼠科等。 編輯本段【對環境的適應】 在環境條件趨於極端化時,獸類的適應十分明顯。例如在荒漠環境中,駱駝和跳鼠都有許多保持水分的適應:減少尿中水分,不把水分用於調節體溫(出汗),充分利用分解食物產生的水,穴居,夜行等。極地環境的北極狐等都具有十分保暖的毛皮。 編輯本段【對生活方式的適應】 ①運動,原始哺乳動物的適於在地面行走的五趾型四肢隨著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衍生出許多特化類型,如營水生生活的鯨類和海牛類的後肢退化,前肢演變為鰭狀;適應飛翔生活的翼手類的指骨延長,指和四肢間發展了翼膜;營地下生活的鼴鼠類的前肢呈鏟形,在開曠草原奔跑的有蹄類的四肢趾端具蹄,為了減輕四肢的重量,巨大的肌肉位於臀部;樹棲的獸類或是具銳爪便於在樹幹上攀爬,如松鼠類,或是具長指(趾)便於抓握樹枝,如靈長類,還有極為特殊的適應樹棲運動的獸類,如南美熱帶森林中的樹懶,其趾端具巨大的鉤狀爪,用以在樹上攀爬和懸掛。 ②食性,原始獸類主要是以昆蟲為食的雜食動物。後來,因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演變為:雜食者,以動物和植物為食;草食者以植物為食;肉食者以動物為食。 每一類又可細分為許多類型。草食動物牙齒和咬肌發生了許多變化,嚙齒類和兔形類發展了可終生生長的鑿形門齒,以適應嚙咬粗硬的樹皮、堅果等;牛科和鹿科動物的上門齒消失,代之以厚的皮膚墊,以適應扯斷草莖。犬齒在草食獸類中常常消失,而頰齒則擴大成為有效的研磨結構。肉食獸類與草食獸類相反,有著十分發達的犬齒,便於刺穿捕獲物。臼齒數傾向減退,由第4上前臼齒和第1下臼齒構成的裂齒是適於撕咬的工具。最特化的是各種食蟻獸類,如穿山甲、食蟻獸、土豚、針鼴、袋食蟻獸等,它們由於生活方式上的趨同,牙齒都極端退化,而發展了適於舔食蟻類的長而富於粘液的舌。 編輯本段【進化史】 最早的哺乳動物化石是發現在中國的吳氏巨顱獸(Hadrocodium wui),它生活在2億年前的侏羅紀。從化石上看,哺乳動物(尤其是早期的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非常重要的區別在於其牙齒。爬行動物的每顆牙齒都是相同的,彼此沒有區別,而哺乳動物的牙齒按它們在頜上的不同位置分化成不同的形態。此外爬行動物的牙齒不斷更新,哺乳動物的牙齒除乳牙外不再更新。在動物界中只有哺乳動物耳中有三塊骨頭。它們是由爬行動物的兩塊頜骨進化而來的。 中生代時的所有的哺乳動物都很小。在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占據了許多生態位。到第四紀時,哺乳動物已經成為陸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動物了。 編輯本段【分類】 現存哺乳動物分屬三個亞綱: ①原獸亞綱(Prototheria),卵生獸類,包括針鼴和鴨嘴獸,產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現存只有1目2科3屬3種。 ②後獸亞綱(Metatheria),包括各種有袋類,產於南、北美洲、澳大利亞及其鄰近島嶼,共1目9科81屬約250種; ③真獸亞綱(Eutheria),包括各種有胎盤類,廣布世界各地,共17目112科約958屬3981種。 哺乳綱包括以下目: ①原獸亞綱Prototheria單孔目Monotremata ②後獸亞綱Metatheria有袋目Marsupialia ③真獸亞綱Eutheria食蟲目Insectivora皮翼目Dermpotera翼手目Chiroptera靈長目Primates貧齒目Edentata鱗甲目Pholidota兔形目Lagomorpha嚙齒目Rodentia鯨目Cetacea食肉目Carnivora管齒目Tubulidentata長鼻目Proboscidea蹄兔目Hyracoidea海牛目Siren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偶蹄目Artiodactyla 鰭腳目
⑶ 哺乳動物包括什麼動物
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通稱獸類。包括:哺乳綱目前有約5676個不同物種,分布在1229個屬,153個科和20個目中,約占脊索動物門的10%,地球所有物種的0.4%。嚙齒目(老鼠、豪豬、海狸、水豚等)是哺乳動物中物種最多的目,翼手目(蝙蝠等),食蟲目(鼩鼱、鼴鼠、刺蝟等)偶蹄目(羚、水牛、豬、鹿等)和食肉目(獅、虎、狐、豹、貓等)等。
哺乳動物多數是全身被毛、運動快速、恆溫胎生、體內有膈的脊椎動物,是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的動物類群,因能通過乳腺分泌乳汁來給幼體哺乳而得名。哺乳動物多數心臟左、右兩室完全分開,左心室將鮮血通過左動脈弓泵至身體各部;腦顱擴大,腦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塊聽骨;下頜由1塊齒骨構成,與頭骨為齒-鱗骨關節式;牙齒分化為門齒、犬齒和頰齒;7個頸椎,第1、2頸椎分化為環椎和樞椎。獸類是動物界進化地位最高的自然類群,除南極、北極中心和個別島嶼外,幾乎遍布全球,現存19目123科1042屬4237種。中國有11目,都是有胎盤類;中國北方屬古北界,哺乳綱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屬東洋界,代表科有長臂猿科、懶猴科、大熊貓科、靈貓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豬尾鼠科、竹鼠科等。哺乳綱的先進性表現在:腦高度發展;恆溫和胎生哺乳。
哺乳動物(包括化石和現生種類)可分為原獸亞綱、後獸亞綱和真獸亞綱。原獸亞綱包括已絕滅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和現在的單孔目。單孔目中有針鼴和鴨嘴獸,產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現存只有1目2科3屬3種。哺乳綱除原獸亞綱、真獸亞綱外,還有後獸亞綱,包括各種有袋類,產於南、北美洲、澳大利亞及其鄰近島嶼,共7目19科86屬約250種;真獸亞綱,包括各種有胎盤類,廣布世界各地。
⑷ 哺乳動物中耳內的聽骨與魚的一部分咽弓在進化上屬於______器官.
哺乳動物中耳內的聽骨與魚的一部分咽弓,雖然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並不盡同,但卻有相同的基本結構,都有骨骼組成,但是這些動物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適應於不同的功能,因而產生了表面形態上的分歧. 在比較解剖學中特別注意同源器官的研究,它們為生物進化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故答案為:同源
⑸ 外耳,中耳,內耳分別包括什麼
在解剖學中,耳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構成。 外耳包括: 耳廓:耳廓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 外耳道:長約2。5-3。5CM由軟骨部和骨部組成,軟骨部約占其外1/3,外耳道有兩處狹窄,一為骨部與軟骨部交界處,另一為骨部距離鼓膜約0。5CM處,後者稱外耳道峽,外耳道呈S形彎曲。外耳道皮下組織甚少,皮膚幾與軟骨膜和骨膜相貼,故當感染腫脹時易致神經末稍受壓而引起劇痛,軟骨部皮膚含有類似汗腺構造的耵聹腺能分泌耵聹,並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外耳道神經和血管:一為下頜神經的耳顳支,分布於外耳道等到的前半部,故當牙病等疼痛時可傳至外耳道;一為迷走神經的耳支,分布於外耳道等的後半部,故當來刺激外耳道皮膚時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另有來自頸叢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以及來自面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分支。 中耳包括: 鼓室:鼓室為含氣腔,位於鼓膜與內耳外側壁之間。鼓室內有聽骨、肌肉及韌帶等,腔內均為粘膜所覆蓋。鼓室外壁即為鼓膜。 咽鼓管:為溝通鼓室與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長約35MM。外1/3為骨部內2/3為軟骨部其內側端的咽口位於鼻咽側壁,適在下鼻甲後端的後下方成人咽鼓管的鼓室口約高於咽口2-2.5CM,小兒則接近水平,且管腔較短,內徑較寬,故小兒的咽部感染較易經此管傳入鼓室。 鼓竇 乳突 內耳包括: 前庭 半規管 耳蝸 內耳道 顱中窩 顳骨岩部 聽覺和平衡覺的受器皆位於耳內,人耳可分外耳、中耳及內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殼和聽管。人的耳殼不能轉動,放在辨別聲音的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皆不若其他哺乳動物者有效(哺乳動物通常能轉動耳殼以收集聲音)。聽管內有脂腺的分泌物,管壁內層有毛,兩者皆可阻止異物入耳。 中耳與聽管交界處有一薄膜,稱為鼓膜,由外耳傳來的音波,可以振動鼓膜。中耳為一小空腔,橫越中耳腔有三塊小骨,該三骨依序為槌骨、砧骨和鐙骨,彼此前後銜接。由外耳傳來的音波振動鼓膜後,便可經由該三小骨而向內耳傳遞。中耳腔內有空氣,其下方有一耳咽管與咽腔相通,該管與咽腔相通處平時關閉,但在咀嚼或吞咽時便會打開,容空氣進入中耳;以平衡鼓膜內外兩側的氣壓。耳咽管的關閉,可以阻斷自己的聲音由咽喉部直接經耳咽管進入耳,否則聲音倉太大。假若病菌自耳咽管進入中耳,便會引起中耳炎。 內耳與中耳相接處亦有薄膜,中耳內的鐙骨便與此薄膜相接。內耳為復雜而曲折的管道,故亦稱此管道為迷路。該管道分耳蝸、前庭和三個半規管,管內充滿淋巴。耳蝸和聽覺有關,前庭和半規營則與平衡覺有關。耳蝸內有聽覺受器,由中耳傳來音波之振動,會振動耳蝸內的淋巴,於是刺激聽覺受器而產生沖動,再出聽神經傳至大腦皮層而產生聽覺。 三個半規管互相垂直,且位於三個不同的平面上,不論頭部向任何方向轉動,至少其中一個半規管會受淋巴振動的刺激而產生沖動,由聽神經傳到大腦,就會有頭部轉動的感覺,此即為平衡覺。人類習慣放在平面活動,假若身體上下移動時,例如在顛簸的海上航行,半規管受到不尋常的刺激,便有暈船的感覺。 前述的半規管是在頭部轉動時產生平衡覺,此為動的平衡覺;而前庭則在頭部靜止時產生頭部位置的感覺,是為靜的平衡覺,例如人若將頭部朝下倒立,即刺激前庭,其沖動傳到大腦,便會有頭部位置和平時不同的感覺。 為什麼有些人耳朵會動人,是由動物一步步進化來的。人和動物一樣,耳後有一塊動耳肌,在神經支配下可以活動。只不過有的人動耳肌退化了,耳朵就不會動了;而有的人動耳機沒退化,所以耳朵會動。 耳朵會動,是天生的。不是後期成長的。帶一點遺傳因素。 生物學上證明是天生的,是大腦皮層發達的表現,腦神經更有力,往往有更強的意志力與洞察力.
⑹ 哺乳動物分為哪幾個目
哺乳動物可分為原獸亞綱、真獸亞綱和後獸亞綱。 哺乳動物分布於世界各地,營陸上、地下、水棲和空中飛翔等多種生活方式;營養方式有草食、肉食2種類型。
哺乳動物是動物世界中形態結構最高等、生理機能最完善的動物。與其他動物相比,哺乳動物最突出的特徵在於胎生以及其幼仔由母體分泌的乳汁喂養長大。哺乳動物都長有皮毛,以保持體溫的恆定,適應各種復雜的生存環境;哺乳動物具有比較發達的大腦,因而能產生比其他動物更為復雜的行為,並能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世界上現存的哺乳動物有4000多種,雖然它們都已經高度進化,但仍具有很多共性: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溫血動物,體溫基本恆定,身上披有毛發,以保護身體、隔絕冷熱等等。
哺乳動物的巢雖然不如鳥類的精緻,但花樣繁多、地點多變。鼴鼠的地下洞穴往往深達1米,長達100多米;多數松鼠把巢建在樹洞里,但灰松鼠把巢建在樹木頂端,雌性北極熊在積雪中刨洞為巢;一些海洋動物如海狗、海豹,一般不棲息在水中,而是在岸上築巢。
哺乳動物是由擬爬行動物演化而來的。由於其特有的恆溫優勢以及中生代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哺乳動物得以大發展。包含長鼻類、奇蹄類、偶蹄類、食肉類、靈長類和被子植物的演化歷程以及著名的山旺生物群。皮膚和毛發是哺乳動物的保護層,它們能遮擋風雨和隔絕冷熱。所以,不論天氣多麼寒冷,哺乳動物都能依靠它們來保持體溫的恆定,以適應各種復雜的氣候環境。哺乳動物的毛發內容易藏污納垢,很容易成為寄生蟲的溫床。因此,哺乳動物形成了保持清潔的習慣,以預防疾病的傳染。它們保持清潔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口舔、抓搔、抖動、打滾、洗浴、摩擦、輕咬等。
⑺ 十二生肖中耳力不是很好的動物是什麼
蛇的聽覺最差。
在十二生肖中,龍是傳說中的動物,除了蛇以外,其他都是哺乳動物。在地球動物進化中,爬行動物是較為低級的動物,聽力都比哺乳動物較差。
蛇的聽覺非常遲鈍
蛇沒有外耳和中耳,只有耳柱骨,沒有鼓膜、鼓室和耳咽管,所以蛇不能接受空氣傳導來的聲波。蛇只有內耳(包括聽覺器--聽壺、球狀囊和平衡器--半規管、橢圓囊和中耳的耳柱骨),一端連於內耳的卵圓窗,另一端連於方骨附近的橫骨上隅肌的內側方,對於從地面傳來的震動卻很敏感,所以人在荒涼草地上勞動或行走時,用棍棒敲打地面或故意加重腳步行走,就能把蛇嚇走,這就是"打草能驚蛇"的道理。
⑻ 哺乳動物大全
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其學名是哺乳綱(Mammalia,來自拉丁文「mamma」,意思是乳房)。哺乳動物的特徵是具有乳腺(無論雌雄),其中雌性哺乳動物的乳腺高度發達。在辨別雄性和雌性哺乳動物上,可以根據汗腺、毛發、中耳聽小骨以及腦部新皮質上的不同來區別。哺乳動物根據生育方式分為三個主要下綱:單孔目動物、有袋類動物、有胎盤哺乳動物。除五種單孔目的哺乳動物外,所有哺乳動物都是直接生產後代的。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擁有專門適應其生存條件而成的牙齒。哺乳動物以腦調節體內溫度和循壞系統(包括心臟)。 海洋哺乳動物(6張)界估計有5400種哺乳動物,分為約1200屬,153科,29目。哺乳動物分為2個亞綱:原哺乳亞綱(包含卵生的單孔目動物)、獸亞綱(包含有胎盤哺乳動物和卵胎生的有袋類動物)。多數的哺乳動物(包括6最大目)屬於有胎盤哺乳動物。其中三個最大目分別是嚙齒目、翼手目和鼩形目。嚙齒目包括鼠類、翼手目包括蝙蝠、鼩形目則包括鼩鼱、鼴鼠及溝齒鼠。另三個最大目則是食肉目(狗、貓、鼬、熊、海豹等),鯨偶蹄類(有蹄動物、鯨魚),靈長目(包括人類)。 最早的哺乳動物化石是在中國發現的吳氏巨顱獸(Hadrocodium wui),它生活在2億年前的侏羅紀。從化石上看,哺乳動物(尤其是早期的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非常重要的區別在於其牙齒。爬行動物的每顆牙齒都是同樣的,彼此沒有區別,而哺乳動物的牙齒按它們在頜上的不同位置分化成不同的形態,動物學家可以透過各種牙齒類型的排列(齒列)來辨識不同品種的動物。此外爬行動物的牙齒不斷更新,哺乳動物的牙齒除乳牙外不再更新。在動物界中只有哺乳動物耳中有三塊骨頭。它們是由爬行動物的兩塊頜骨進化而來的。 到第三紀為止所有的哺乳動物都很小。在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占據了許多生態位。到第四紀哺乳動物已經成為陸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動物了。 哺乳動物隸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哺乳動物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主要按外型、頭骨、牙齒、附肢和生育方式等來劃分,習慣上分三個亞綱:原獸亞綱(包括下面的1~3)、後獸亞綱(包括下面的4~9)、真獸亞綱(包括下面的10~28),現存約28個目4000多種。 哺乳動物分類簡表: 1.單孔目 2.鼩負鼠目 3.智魯負鼠目 4.袋鼬目 5.袋貂目 6.袋狸目 7.有袋目 8.袋鼴目 9.袋鼠目 10.貧齒目 11.食蟲目 12.樹鼩目 13.皮翼目 14.翼手目 15.靈長目 16.食肉目 17.鯨目 18.海牛目 19.長鼻目 20.奇蹄目 21.蹄兔目 22.管齒目 23.偶蹄目 24.鱗甲目 25.嚙齒目 26.兔形目 27.象鼩目 28.鰭腳目 代表動物 人類(最高等的哺乳動物)虎、狼、 鼠、鹿、貂、猴、貘、樹懶、斑馬、狗、狐、熊、象、豹子、麝、牛、獅子、小熊貓、疣、豬、羚羊、馴鹿、考拉、犀牛、猞猁、穿山甲、長頸鹿、熊貓、食蟻獸、猩猩、海牛、水獺、靈貓、海豚、海象、鴨嘴獸、刺蝟、北極狐、北極熊、袋鼠、犰狳、河馬、海豹、鯨、鼬、兔; 其中鴨嘴獸、針鼴(或稱短吻針鼴)、原鼴(或稱長吻針鼴)是特別的哺乳動物,它們不是胎生,而是卵生,但仍劃為哺乳動物。它們都生活在澳大利亞。 哺乳動物之最 最大的哺乳動物:藍鯨 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非洲象 最高的哺乳動物:長頸鹿 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獵豹 最臭的哺乳動物:美洲臭鼬
⑼ 你還知道哪些動物耳朵的功能
蝙蝠的耳朵,用來接收聲納回波。 狗的耳朵,是豎起來的,只要有一點聲響,它就能聽見,而且還能轉向,聽到四面八方傳來的聲音。相反,豬的耳朵長得很大,而且下垂,所以聽覺遲鈍,愛好睡眠。還有些動物,它們的耳朵,只有外耳道,沒有耳廓。例如,鼴鼠的耳朵就沒有耳廓,這樣便於在地洞里鑽來鑽去。鳥類的耳朵也是沒有耳廓的。如果有耳廓,它們飛行時就會增加阻力。
⑽ 耳朵很長很大的動物有哪些
高等動物的耳朵,一般分內耳,中耳,外耳三部分.其中外耳中就包括耳廓.
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耳廓,能各自接受空氣,地面或水裡穿來的聲音撥動.蝙蝠,耳狐,土狼的耳廓很大,能夠收聽到極微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