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扁形動物門的進化特徵及其生物學意義
1、兩側對稱:
兩側對稱從扁形動物開始出現了兩側對稱的體型,即通過動物體的中央軸,只有一個對稱面(或說切面)將動物體分成左右相等的兩部分,因此兩側對稱也稱為左右對稱。
2、中胚層:
從扁形動物開始,在外胚層和內層胚之間出現了中胚層。中胚層的出現對動物體結構與機能的進一步發展有很大意義。
3、皮膚肌肉囊:
由於中胚層的形成而產生了復雜的肌肉構造,如環肌(circular muscle)、縱肌(longitudinal muscle)、斜肌(diagonal muscle)。與外胚層形成的表皮相互緊貼而組成的體壁稱為皮膚肌肉囊。
(1)扁形動物門是如何起源和演化擴展閱讀:
扁形動物門無脊椎動物,是一類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無呼吸系統、無循環系統,有口無肛門的動物。已記錄的扁形動物約有15000種。生活於淡水、海洋等潮濕處,體前端有兩個可感光的色素點(眼點)。體表部分或全部分布有纖毛。
扁形動物門開始有發達的中胚層,並出現兩側對稱;有肌肉系統,感受器亦趨完善,攝食、消化、排泄等機能也隨之加強;由中胚層形成的間葉組織,亦稱實質組織,充滿體內各器官之間,能輸送營養和排泄廢物;組織細胞還有再生新的器官系統的能力。
❷ 無脊椎動物進化歷程
不是這樣的,初中學生教材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實際動物進化並不是這樣的。不要太相信教材。比如教材說恐龍是由於造山運動滅亡的,但如今被證明並且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原因是小行星撞地球。現知全世界約有150多萬種動物,歸納為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和多細胞的後生動物兩大類。後生動物的種類超過原生動物的幾十倍,它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動物的細胞僅有不同的分化,如多孔動物(海綿動物);另一類動物的細胞有分工,可組成完全固定的組織和器官系統,除多孔動物以外的多細胞動物均屬此類。此外,多數動物學家,習慣上根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椎骨而將整個動物界劃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如此劃分並不太科學,確切說應將動物區分為無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兩大類。
現存150多萬種動物,絕大多數均屬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僅占較小部分,它是脊索動物門的一個亞門。動物學家近年趨向於把無脊椎動物分成31門。國外有人還將西德格雷爾(Grell)教授於1971年建立的扁盤動物門(Placozoa)和近年丹麥克里斯廷森(Kristensen)建立的鎧甲動物門(Loricifera)包括在內,把無脊椎動物分為33門。盡管動物物種千差萬別,一般認為它們都是同一祖型的分支後代,有著一定遠近的親緣關系,是漫長的歷史發展產物。
多數學者一致認為,所有動物既可「區分」為個別物種(體現歷史的間斷),又可「歸納」為大小的類群(體現歷史的連續),二者都是分類學的基本內容。物種是分類的基本單元,是人們認識動物、區分動物的單位;從歷史觀點分析,類群不論大小,必有其從無到有的起源過程和縱橫兩個發展過程,一方面是多樣化(種類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復雜化(機體水平的提高)。由於生存條件變化或其他原因,引起一些動物的結構發生復雜化,或產生新器官,或舊器官的結構變得更為復雜;又由於器官的相關變異,一些器官發生變化而引起另一些器官也發生變化。此外,動物過渡到固著生活方式或寄生生活方式,也會出現單向的特化過程,即一些器官發展了,另一些器官卻劇烈地退化。因此,進化過程不單純是動物結構的不斷發展,而是既有進化改變又有退化改變的復雜過程。
現存動物是從古代動物發展來的,它們除具有從共同祖先保留下來的特徵外,還發展了其祖先所沒有的、適應新的生存條件的特徵。不僅在成年動物,而且在其一生的不同時期都可能發生新的進化變異。動物界的各種類群都是從共同祖先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的。一般認為,動物界和植物界均來自共同的祖先。具有色素體的既能自養、又能異養的單細胞生物可能是最原始的動物,而一般以植物或以其他動物為養料的異養型動物則發生較晚。
最原始的原生生物,可能是原始鞭毛蟲(Proflagel-late)。現存原生動物中的鞭毛綱(Flagellate)動物可能是由這種原始鞭毛蟲進化而來,並從它發生出現代原生動物門(Protozoa)的其他各綱。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單細胞動物,但單細胞動物如何進化到多細胞動物尚未取得一致意見。有人認為多細胞動物來自原始的多核纖毛蟲,當它們的細胞質進行分裂並包圍每1個核時,便形成了具有纖毛的多細胞實生體;但大部分動物學家認為,多細胞動物是由群體鞭毛蟲進化而成的。原始群體鞭毛蟲雖仍屬原生動物,但細胞間彼此已有了一定的聯系,如現存的團藻,已有營養細胞和生殖細胞的分化,細胞間借原生質橋相聯,群體中的個體已失去獨立生活能力。因此,像團藻那樣的生物被看成是由單細胞動物進化到多細胞動物的過渡形態。
生存在海洋中營寄生生活的微小中生動物(Meso-zoa),是最簡單、實心的原始多細胞動物。由於它細胞核內的DNA含有23%的鳥嘌呤和胞嘧啶,近似於原生動物而低於扁形動物,因此,被認為是最原始的後生動物,是介於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之間的類型。
多孔動物門(Porifera)是很古老的類群。由於它具有領細胞,與原生動物門的領鞭毛蟲極為近似。因此人們認為它由原始領鞭毛蟲進化而來。不過它很早就從多細胞動物的主幹上分出;又因它在胚胎發育中有翻轉現象,所以多孔動物便成為動物進化中的1個特殊的盲枝,稱為側生動物(或翻轉動物),而其他所有的多細胞動物,統稱為真多細胞動物或真後生動物(Eu-metazoa)。
真多細胞動物首先發展出輻射對稱的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它是典型具有消化腔的兩胚層動物,可能來自與浮浪幼蟲相似的祖先實球蟲,由它發育成原始水母型,再發育成固著的水螅型和復雜的、自由游泳的水母型。而櫛水母動物門(Ctenophora)是自由浮游的動物,與水母類有相似性,體型基本上仍屬輻射對稱,但兩側輻射對稱已較明顯。從結構上看,它有些特殊,如不具刺細胞,而具有中胚層原基等。近年,多數動物學家主張把它列為獨立的門。
當動物過渡到爬行生活時,便引起頭端的分化和兩側對稱、中胚層的發展。從原始三胚層動物發出來的進化分枝中,原口動物(Protostomia)和後口動物(Deuterostomia)兩枝,在結構與功能上都顯示出許多重要的進步特徵。凡成體的口由原腸胚期的原口(胚孔)發育而來的動物,統稱為原口動物。屬於原口動物的除了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顎口動物門、輪蟲門、線蟲門、線形蟲門、軟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等較大的門外,還有一些小的門。
原口動物中的最原始的一門,是無體腔的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可能是先由浮浪幼蟲祖先進化到最原始的無腸目,而營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顯然是由營自由生活的種類,經過共生、外寄生,最後再進化到內寄生(如絛蟲綱)的,因此而引起一系列器官的改變,如消化系統趨於退化(吸蟲綱),甚至完全消失(絛蟲綱)等。數目很少的紐形動物門(Nemertinea)也屬無體腔動物。它不僅具有肛門和發達的頭神經節,而且還具有初級的閉管式循環系統等。此外,它還具有扁形動物門的一些特徵,如具有纖毛上皮、原腎管等,可能是來自營自由生活的扁蟲。1972年建立的顎口動物門(Gnathostomulide)也是無體腔動物。口位於腹面,無肛門;雖然還沒有體腔,但間質已很少,具有單層的纖毛上皮細胞。在進化上,它們與扁形動物和假體腔動物似乎都有親緣關系。
假體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持續到成蟲時形成的,並非由中胚層形成,在體壁與消化管之間無體腔膜包圍。假體腔動物中的7個門(輪蟲門、腹毛動物門、線蟲門、線形蟲門、棘頭動物門、動吻動物門和內肛動物門)不是一個自然類群,各門除都具有假體腔外,其他的差異較大。因此,它們的親緣關系較難確定,僅輪蟲門和腹毛動物門可能同扁形動物門有較密切的關系。假體腔動物在進化上雖比無體腔動物高級,但它們沒有再進一步向前發展,也是進化中的一些盲枝,是介於無體腔動物和真體腔動物之間的類群。
原口動物中的軟體動物門(Mollusca)開始出現真體腔,它的真體腔是以裂腔法形成的,但不發達,僅存在於圍心腔、腎臟和生殖腺腔等處。由於軟體動物為螺旋卵裂,並具有擔輪幼蟲,說明軟體動物可能來自擔輪幼蟲型的祖先。又因擔輪幼蟲在形態上與海產的扁形動物的牟勒氏幼蟲相似,以及最原始的軟體動物還保留有梯狀神經,這都標志著它與扁形動物可能有親緣關系。來源於原口動物原始類型最進化的分枝,是身體分節的環節動物門(Annelides)以及由它發展出來的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低等環節動物也是螺旋卵裂,也具有擔輪幼蟲,這都與軟體動物相似,說明它們具有共同的起源。但環節動物出現了分節現象和附肢,真體腔更為發達。此外,還出現了閉管式循環系統和鏈狀神經,這些特徵都比軟體動物更為進步。環節動物與軟體動物雖起源於共同的祖先,但它們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展。由於附肢分節並進一步復雜化,動物體的結構水平提高很多,結果產生出種類最多和適應范圍最廣的節肢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是原口動物進化發展的頂點,身體分節並具有外骨骼保護;分節的附肢、發達的肌肉和鏈狀神經等,使得結構靈活有力。它們無疑是來自環節動物,但起源是單源還是多源,動物學家都還持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已滅絕的三葉蟲最原始,由它分出1枝進化到有螯亞門,1枝進化到甲殼綱;另有一些相似於現生的原始節肢動物如櫛蠶(Peripatus),由它們分出1枝進化到多足綱,另1枝進化到昆蟲綱。但有人認為,環節動物門的不同類群是節肢動物的祖先,節肢動物門的不同類群是沿著3個主要方向即三葉蟲亞門、有螯亞門(劍尾目和蛛形綱)和有顎亞門(甲殼綱、多足綱和昆蟲綱)進化而來的。由此而認為,節肢動物是多源起源的。3個分枝的發展沿著同律分節變為異律分節的途徑進行,不但形態上發生改變,而且有的生活方式也由水生過渡到陸生。昆蟲綱無疑是節肢動物門的高級代表。
螠蟲門(Echiuridea)與星蟲門(Sipuncalida)很相似,如螺旋卵裂、具有擔輪幼蟲、無體節、體腔不分隔、後腎管同時具有生殖管的作用等。不同的是,星蟲的翻吻(introvent)與螠蟲的吻並非同源,星蟲無剛毛和分節的痕跡。曳鰓動物門(Priapulida)具有真體腔,幼蟲期相似於成蟲期。有關它的進化地位,尚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附肢具有爪的有爪動物門(Onychophora),體型微小不超過1毫米的緩步動物門(Tardigrada)和營寄生生活的五口動物門(Pentastomida),是由環節動物的祖先很早就分出的3枝,但在進化水平上都已超出了環節動物門。它們都屬於節枝動物的近親。從原始三胚層動物還產生3個不同類型的小分枝,它們從寒武紀就已出現,如肛門開口在觸手冠之外的外肛動物門(Ectoprocta)、腕足動物門(Brachiopoda)和帚蟲門(Phoronida)。3個類群都營固著生活,具有真體腔、後腎和觸手冠。但在進化上彼此間有無直接的親緣關系,尚未能完全確定,僅一致承認它們是位於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之間的類型。過去曾把內肛動物門與外肛動物門合並為苔蘚動物門(Bryozoa),但前者為假體腔動物,後者為真體腔動物,現今多數動物學家都認為兩者應獨立成為兩個門。
凡原腸胚期的原口成為成體的肛門,而與原口相對的一端,重新開口成為成體的口的動物,統稱為後口動物。它們以腸腔法形成中胚層,具有由中胚層形成的內骨骼;神經系統呈索狀或管狀;具有真體腔。後口動物包括毛顎動物門、棘皮動物門、須腕動物門、半索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毛顎動物門(Chaetognatha)的體壁結構、消化道和無體腔膜等特徵都與原口動物相似,是後口動物中的1個特殊分枝。其餘後口動物是由與現存的棘皮動物幼蟲相似的羽腕幼蟲祖先發展而來的。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的多數代表動物是輻射對稱的(次生現象,幼體是兩側對稱),這與過渡到固著或很少活動有關,在進一步的進化發展中,有些動物又重新形成了兩側對稱。須腕動物門(Pogonophora)過去曾一直被認為是無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後口動物,但自1970年發現有分節並具有剛毛的尾節種類後,有人認為它們與環節動物門的多毛綱有關。因此,須腕動物門的進化位置尚有爭議。由於半索動物(如柱頭蟲)僅有雛形的脊索(口索),雖有1條不完善的背神經管和鰓裂,但尚有腹神經管,其幼蟲又與棘皮動物海星的幼蟲極為相似。因此,目前未將它放在脊索動物,處於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之間的位置。從無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中可以看到,它們的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由簡單的單細胞到復雜的多細胞;由兩胚層到三胚層;由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身體由不分節到有體節;由無附肢到有附肢,再到分節附肢;體腔由無體腔到假體腔,再到真體腔等,這一切演變都有利於動物能更好地適應各種不同的水陸生活條件,各類動物之間都有著或近或遠的親緣關系。雖然原口動物在演化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後口動物是整個無脊椎動物的主幹,由它進化到更高級的脊索動物。
多數動物學家認為脊索動物門(Chordata)起源於棘皮動物。至於脊索動物的祖先可能是原始無頭類,它特化為2個分枝,即營固著生活的尾索動物(如海鞘)和趨向於水底生活的頭索動物(如文昌魚)。文昌魚體內具有1條脊索、中空的背神經管和鰓裂。由原始無頭類的主幹演化出原始有頭類,即脊椎動物的祖先。高等動物的脊索和鰓裂只存在於胚胎期。脊索動物門包括尾索動物亞門、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椎動物亞門。脊索動物的進化歷程是,從原始無頭類演變成原始有頭類;由無頜類(化石甲胄魚、圓口類)演變成有頜類(魚類祖先);從水生生活到陸生生活;從無羊膜類到有羊膜類;從變溫動物到恆溫動物。淡水水域中出現了最早的脊椎動物(甲胄魚),古生代的志留紀和泥盆紀被稱為「魚類時代」。盾皮魚類、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從志留紀起,就先後出現,但盾皮魚在泥盆紀末期就已絕滅,而軟骨魚和硬骨魚至今仍繁生在各種水域中。兩棲類在泥盆紀時出現,在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紀為極盛時期。石炭紀末期,由原始的兩棲類進化發展出爬行類。到了中生代,整個自然界幾乎被爬行類所佔據,所以常稱中生代是「爬行類時代」。當前,一般認為爬行類很可能起源於兩棲動物迷齒類中的石炭螈類,特別是該類中的蜥螈形類。
在距今1.4億多年前的晚侏羅紀,出現了最早的鳥類。鳥類起源於爬行類。到新生代第三紀,鳥類的種類顯著增多,主要由於具有恆定體溫,減少對環境的依賴性,又由於適應飛翔的生活方式,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引起了特化,逐漸發展成現代的鳥類。哺乳類(獸類)也起源於爬行類(獸孔類)。到了7000萬年前,即新生代的開始,哺乳類由於在長期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一系列進步性特徵,因此,哺乳類便取代了爬行類而在動物界佔了優勢地位,所以常稱新生代第三紀為「哺乳動物時代」。
動物學家把現代生存的動物,根據它們的進化的歷史,人為地構成1個系統樹。系統樹下部的分枝代表古老動物;它們保持固有的原始結構。系統樹末端的分枝,是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從主幹上分出來的。當構建動物界的系統樹時,不僅要考慮到現代成年動物和化石成年動物的結構,以及它們周圍的環境條件,而且還要考慮到它們個體發育的特點。只有這樣全面考慮,才能使系統樹更接近於實際情況。
寫了這么多,多給些分好嗎
❸ 原腔動物哪些方面較扁形動物更為進化
扁形動物 無脊椎動物的一門,有的雌雄同體,如絛蟲,有的雌雄異體,如血吸蟲。 一類身體扁平,最簡單和最原始的三胚層動物。
扁形動物身體扁平,這在動物進化中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通過身體的中線,可以把動物分為左右對稱的兩個部分,這種對稱叫兩側對稱。兩側對稱的體型給動物適應外界環境帶來極大的好處。首先,它使動物的身體有了前後、左右、背腹之分,身體各部分的功能出現分工:腹部主要形成一些消化和運動器官,承擔運動和攝食的功能,背面長肌肉具有保護功能。身體前端主要集中了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每當向前運動時,總是以前端最先接觸新的環境,因此,鍛煉了身體的前端能夠及時、迅速反應多變的外界環境,從而促使神經系統更加向前端集中,為在前端分化成腦創造了條件。其次,兩側對稱也為動物的活動擴大了范圍,不僅能在水中游泳,而且能在水底爬行,使在水中生活的動物有可能到陸地生活。所以從扁形動物開始出現了一些陸地的種類。扁形動物除了具有外胚層和內胚層外,還出現了中胚層。
中胚層的出現,使扁形動物肌肉發達,運動能力增強。由於擴大了活動范圍,增加了食物來源,增加了營養,促進了各組織、器官的發育和分化。所以,與原生動物和腔腸動物相比,扁形動物是向前大大進化了。現存的扁形動物約有7000多種,常見的有血吸蟲、渦蟲等。
扁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徵 1、身體扁平,兩側對稱 從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是動物在體制上的進化. 兩側對稱的體制使動物體分化出前後端、左右側和背腹面 身體各部分功能出現分化: 頭部:神經和感覺器官向前端的頭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護作用 腹面:承擔運動和攝食的功能 兩側對稱的生物學意義: 分化出前後端、左右側和背腹面 身體各部分功能出現分化: 運動由不定向變為定向,感應更准確、迅速有效 適應性更廣 是水生發展到陸生的重要條件。 具有中胚層中胚層出現的意義: 中胚層是動物體器官系統結構的物質基礎,身體大部分結構由中胚層分化而來,為動物體結構的發展和生理的復雜化、完備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促進運動機能的發展。 新陳代謝功能加強
❹ 什麼是扁形動物
無脊椎動物的一門,是比腔腸動物稍高等的一門動物。體不分節,背腹扁平,兩側對稱,無體腔,三胚層(許多高等動物在內、外胚層之間還形成中胚層。中胚層是從內胚層分裂出來的,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外胚層形成表皮、神經組織等,中胚層形成肌肉,骨骼等,內胚層形成肝臟、腸道上皮等)。腔腸動物是兩胚層,體型為輻射對稱的,而扁形動物出現了發達的中胚層,體型為兩側對稱,這是它進化的重要特徵。消化系統不完全,有口無肛門。有的種類(如寄生的),其消化系統趨於退化,甚至消失。排泄器官是末端具有焰細胞的原腎管,有梯形神經系統和發達的生殖系統。已知約有一萬種左右,分為三綱,即渦蟲綱、吸蟲綱和絛蟲綱。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渦蟲綱是扁形動物中最原始的一綱,一般自由生活,多數不超過5毫米,最大的達半米長。例如真渦蟲,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塊下,體表具纖毛,擺動時激水呈渦狀,所以稱渦蟲。身體柔軟扁平而細長,背面稍凸,多黑色或褐色素,腹面色淺,前端呈三角形,兩側各有一耳突,頭部背面有兩個黑色眼點,口位於腹面近體後三分之一處,口內有一肌肉質的咽,咽可從口中伸出,以吸住食物,並將食物進行體外消化,經過初步消化的食物,再由咽吸到腸內,進行細胞內消化,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無肛門。渦蟲的再生能力強,從渦蟲身體任何部位切下的小塊都能長成一條完整的渦蟲,若切下的組織太小,便只能長成不完整的(如無頭的)個體。絛蟲綱約3500種,內寄生,體長,通常分成節片,無消化管,表皮具有吸收和分泌作用,固著器官位於體前端,如豬絛蟲、牛絛蟲等。吸蟲綱約6250種,為外寄生或內寄生,體不分節片,固著器官發達,如華枝睾吸蟲、日本吸血蟲等,寄生人和動物的體表和體內,對人畜危害很大。
❺ 什麼是扁形動物
扁形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無脊椎動物,是一類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無呼吸系統、無循環系統,有口無肛門的動物。已記錄的扁形動物約有15000種。生活於淡水、海洋等潮濕處,體前端有兩個可感光的色素點(眼點)。體表部分或全部分布有纖毛。
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徵:身體背腹扁平、左右對稱(兩側對稱)、體壁具有三胚層、有梯狀神經系統(在前端有發達的腦,自腦向後並有若干縱行的神經索,各神經索之間尚有橫神經相聯,形成了梯狀結構)、無體腔,有口無肛門.由於扁形動物出現了中胚層,中胚層可以分化形成的肌肉層。
(5)扁形動物門是如何起源和演化擴展閱讀
渦蟲綱
是扁形動物中最原始的類群,體表被纖毛,腸道較發達,體長5mm至60cm,已知約4000種,多數營自由生活。海洋生活的如旋渦蟲;淡水中生活的如真渦蟲;少數種類在陸地潮濕土中生活如土笄蛭渦蟲。
吸蟲綱
成蟲體表無纖毛,腸道較簡單,通常有口吸盤和腹吸盤等吸附器官。已知約6千種,均營寄生生活,生活史復雜,包含1~2個中間宿主。如寄生在人體門靜脈內的日本血吸蟲,給人體以極大的危害,此外尚有寄生在人體肝臟的華枝睾吸蟲;寄生在人體肺內的魏氏並殖吸蟲等。
絛蟲綱
成蟲體表無纖毛,消化系統包括口和腸等全部退化消失,成蟲一般作長帶狀,由多數節片組成,有吸盤和鉤等附著器官,已知約有3千4百種,全為營體內寄生生活,寄生在脊椎動物的腸道等器官內,為高度營寄生生活的類群。如豬帶絛蟲和牛帶絛蟲。
關於扁形動物的起源問題學者們的意見尚未一致。一種學說是郎格(lang)所主張的,認為扁形動物是由爬行櫛水母進化來的。因櫛水母在水底爬行,喪失了游泳機能,體形扁平,口在腹面中央等特徵與渦蟲綱的多腸目極相似。
另一種學說是由格拉夫(Graff)所提出的認為扁形動物的祖先是浮浪幼蟲樣的,這像浮淚幼蟲的祖先適應爬行生活後,體形扁平,神經系統移向前方,原口留在腹方,而演變為渦史綱中的無腸目。
這2種學說都有它們的根據,但是無腸目的有機結構是最簡組和最原始的,因此後一種學說可能更為正確。這是多年來多數學者們一致的看法。但是近年來也有些學者認為大口目渦蟲是最原始的一類。無腸目及鏈蟲目渦蟲是由大口目祖先分出的分支。
扁形動物中,自由生活的渦蟲綱是最原始的類群。吸蟲綱無疑是由渦蟲綱適應寄生生活的結果而演變來的。
吸蟲的神經、排泄等系統的形式與渦蟲綱單腸目極為相似(部分渦蟲營共棲生活,纖毛和感覺器官趨於退化,與吸蟲很相似,而吸蟲的幼蟲時期也有纖毛,寄生後才消失。這些事實都可以證實營寄生生活的吸蟲是起源於自由生活的渦蟲。
關於絛蟲綱的起源問題有兩種著法;一種認為它是吸蟲對寄生生活進一步適應的結果,認為單節絛蟲亞綱體不分節,形態很像吸蟲,但是單節絛蟲亞綱和其他絛蟲的關系不大;
一種認為絛蟲起源於渦蟲綱中的單腸目,因為它們的排泄系統和神經系統都很相似,而且單腸目中有借無性繁殖組成鏈狀群體的現象,這和絛蟲產生節片的能力可能有關系。因此,後一種看法是比較可信的。
❻ 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徵是生活於淡水、海洋等潮濕處,體前端有兩個可感光的色素點(眼點),體表部分或全部分布有纖毛。
扁形動物門開始有發達的中胚層,並出現兩側對稱;有肌肉組織,感受器亦趨完善,攝食、消化、排泄等機能也隨之加強;由中胚層形成的間葉組織,亦稱實質組織,充滿體內各器官之間,能輸送營養和排泄廢物;組織細胞還有再生新的器官系統的能力。
扁形動物包括
扁形動物有:豬肉絛蟲、寄生蟲、宿主、血吸蟲、渦蟲。
腔腸動物門的動物,通常可分水螅型和水母型兩種形態。種類很多,一般分為水螅蟲綱、缽水母綱、珊瑚蟲綱、櫛水母綱等4綱。 包括各種水螅、水母、海蜇、海參、珊瑚等等。
在奧陶紀的無脊椎動物中,數量是占優勢的。有直長形的,震旦角石,有松卷型的,環喇叭角石和歐亞角石。直長的類型不僅特別繁多,而且殼體巨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扁形動物門
❼ 扁形動物門的系統發展
關於扁形動物的起源問題學者們的意見尚未一致。一種學說是郎格(lang)所主張的,認為扁形動物是由爬行櫛水母進化來的。因櫛水母在水底爬行,喪失了游泳機能,體形扁平,口在腹面中央等特徵與渦蟲綱的多腸目極相似。另一種學說是由格拉夫(Graff)所提出的認為扁形動物的祖先是浮浪幼蟲樣的,這像浮淚幼蟲的祖先適應爬行生活後,體形扁平,神經系統移向前方,原口留在腹方,而演變為渦史綱中的無腸目。這2種學說都有它們的根據,但是無腸目的有機結構是最簡組和最原始的,因此後一種學說可能更為正確。這是多年來多數學者們一致的看法。但是近年來也有些學者認為大口目渦蟲是最原始的一類。無腸目及鏈蟲目渦蟲是由大口目祖先分出的分支。
扁形動物中,自由生活的渦蟲綱是最原始的類群。吸蟲綱無疑是由渦蟲綱適應寄生生活的結果而演變來的。吸蟲的神經、排泄等系統的形式與渦蟲綱單腸目極為相似(部分渦蟲營共棲生活,纖毛和感覺器官趨於退化,與吸蟲很相似,而吸蟲的幼蟲時期也有纖毛,寄生後才消失。這些事實都可以證實營寄生生活的吸蟲是起源於自由生活的渦蟲。
關於絛蟲綱的起源問題有兩種著法;一種認為它是吸蟲對寄生生活進一步適應的結果,認為單節絛蟲亞綱體不分節,形態很像吸蟲,但是單節絛蟲亞綱和其他絛蟲的關系不大;一種認為絛蟲起源於渦蟲綱中的單腸目,因為它們的排泄系統和神經系統都很相似,而且單腸目中有借無性繁殖組成鏈狀群體的現象,這和絛蟲產生節片的能力可能有關系。因此,後一種看法是比較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