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產生芽孢的動物源性細胞有哪些
可產生芽孢的動物源性細胞有哪些
有些細菌(多為桿菌)在一定條件下,細胞質高度濃縮脫水所形成的一種抗逆性很強的球形或橢圓形的休眠體。1個細菌細胞只形成1個芽孢,有的在細胞一端,有的在細胞中部。由於芽孢是在細胞內形成的,所以也常稱之為內生孢子,亦稱芽孢。每一細胞僅形成一個芽孢,所以其沒有繁殖功能。 [編輯本段]芽孢的形態 在不同細菌中,芽孢所處的位置不同,有的在中部,有的在偏端,有的在頂端。芽孢一般呈圓形、橢圓形、圓柱形。在有些細菌中,芽孢的直徑小於菌體直徑,這些細菌稱為芽孢桿菌,為好氧細菌;在另一些細菌中,芽孢的直徑大於菌體直徑,使整個菌體呈梭形或鼓塑形,這些細菌稱為梭狀芽孢桿菌,為厭氧菌,梭狀芽孢桿菌的芽孢位於菌體中間。破傷風桿菌的芽孢位於菌體的一端,使菌體呈鼓槌狀。好氧芽孢桿菌屬(Bacillus)和厭氧的梭狀芽孢桿菌屬(Clostridium)的所有細菌都具有芽孢。在球菌和螺菌中,只有少數種類有芽孢,球菌中只有芽孢八疊菌(Sporosarcina)屬產芽孢。弧菌中只有芽孢弧菌屬(Sporovibrio)產芽孢。 [編輯本段]芽孢形成和結構 芽孢的形成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包括形態結構、化學成分等多方面的變化。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觀察研究的結果,表明芽孢的形成在結構上主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①核物質融合成軸絲狀(桿狀)。②在細胞中央或一端,細胞膜內陷形成隔膜包圍核物質,產生一個小細胞。③小細胞被原來的細胞膜包圍,生成前孢子。前孢子實質上是一個被兩層同心膜包圍著的原生質體。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未染色的活細菌,可以看到前孢子是一個清亮的、與菌體其他部分明顯不同的區域。④前孢子再被多層膜包圍,如皮層、孢子衣等,最後成為成熟的芽孢,由於細胞壁的潰溶而釋放出來。 芽泡形成過程中在化學成分方面也發生很大變化。生芽孢的細胞大量吸收鈣離子並大量合成營養細胞中沒有的吡啶二羧酸。在成熟的芽孢中,芽孢原生質體含有極高的吡啶二羧酸鈣,在新合成的、具有特殊化學構造的外層(皮層和孢子衣,有時還有芽孢外壁)中也有這種物質。芽孢的壁含有一種特殊的肽聚糖,所有芽孢基本上都一樣,但與營養細胞的細胞壁肽聚糖卻不一樣。同時,芽孢中還含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質。 細菌芽孢的形成是細胞分化的一個典型例子,進行顯微鏡研究時可以見到7個明顯的分化階段: 營養細胞(分裂)—>DNA變濃稠—>形成隔膜—>吞沒前芽孢—>形成皮層—>形成芽孢殼—>芽孢游離 [編輯本段]芽孢的特性 由於芽孢在結構和化學成分上均有別於營養細胞,所以芽孢也就具有了許多不同於營養細胞的特性。芽孢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抗性強,對高溫、紫外線、乾燥、電離輻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學物質都有很強的抗性。同時,芽孢還有很強的折光性。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的芽孢細菌塗片時,可以很容易地將芽孢與營養細胞區別開,因為營養細胞染上了顏色,而芽孢因抗染料且折光性強,表現出透明而無色的外觀。研究表明芽孢對不良環境因子的抗性主要由於其含水量低(40%)。且含有耐熱的小分子酶類,富含大量特殊的吡啶二羧酸鈣和帶有二硫鍵的蛋白質,以及具有多層次厚而緻密的芽孢壁等原因。 自由存在的芽孢沒有明顯的代謝作用,只保持潛在的萌發力,稱為隱藏的生命。一旦環境條件合適,芽孢便可以萌發成營養細胞。 細菌芽孢的特點概要 整個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強的生命體,是否能消滅芽孢是衡量各種消毒滅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標。 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重新轉變成為營養態細胞; 產芽孢細菌的保藏多用其芽孢。產芽孢的細菌多為桿菌,也有一些球菌。 芽孢的有無、形態、大小和著生位置是細菌分類和鑒定中的重要指標。 芽孢與營養細胞相比化學組成存在較大差異,容易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相差顯微鏡直接觀察;芽孢染色)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一書對其特點的描述: ⒈芽孢的含水率低,38%~40%。 ⒉芽孢壁厚而緻密,分三層:外層是芽孢外殼,為蛋白質性質。中層為皮層,由肽聚糖構成,含大量2,6-吡啶二羧酸。內層為孢子壁,由肽聚糖構成,包圍芽孢細胞質和核質。芽孢萌發後孢子壁變為營養細胞的細胞壁。 ⒊芽孢中的2,6-吡啶二羧酸(dipicolinic acid 簡稱DPA)含量高,為芽孢乾重的5%~15%。吡啶二羧酸 以鈣鹽的形式存在,鈣含量高。在營養細胞和不產芽孢的細菌體內未發現2,6-吡啶二羧酸。芽孢形成過程中,2,6-吡啶二羧酸隨即合成,芽孢就具有耐熱性,芽孢萌發形成營養細胞時,2,6-吡啶二羧酸就消失,耐熱性就喪失。 ⒋含有耐熱性酶。 芽孢由於有以上四個特點,是芽孢對不良環境如:高溫、低溫、乾燥、光線和化學葯物有很強的抵抗力。細菌的營養細胞在70~80攝氏度時10分鍾就死亡,而芽孢在120~140攝氏度還能生存幾小時,營養細胞在5%苯酚溶液中很快就死亡,芽孢卻能存活15天,芽孢的大多數酶處於不活動狀態,代謝活力極低,所以,芽孢是抵抗外界不良環境的休眠體。 芽孢不易著色,但可用孔雀綠染色。
2. 巴斯德菌屬的介紹
巴斯德菌屬(Pasteurella ),是包括鼠疫桿菌的一屬細菌。可寄生在所有的溫血動物體內而引起出血性敗血症。該菌屬通常體積在1 微米左右,多為卵狀小桿菌。菌體兩端可被鹼性染料染色。不運動,不形成孢子,革蘭氏染色陰性,為好氧或兼性厭氧的動物源性細菌。對糖的發酵力一般不強,並且不產生氣體。
3. 乳酸菌是屬於哪種微生物
乳酸菌是屬於異養厭氧型微生物。
乳酸菌是細菌界、厚壁菌門 、芽孢桿菌綱 、乳桿菌目、乳桿菌科、乳桿菌屬、片球菌屬、鏈球菌屬等一類能利用可發酵碳水化合物產生大量乳酸的細菌的統稱。這類細菌在自然界分布極為廣泛,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至少包含18個屬,共200多種。除極少數外,其絕大部分都是人體內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廣泛存在於人體的腸道中。
從分類上而言,乳酸菌作為真細菌綱目中的乳酸細菌科,形態上可分成球菌、桿菌。其中,球形乳酸菌包括鏈球菌、明串珠菌屬、片球菌;桿狀菌包括乳球菌、乳桿菌、雙歧桿菌等;從生長溫度上而言,可分成高溫型、中溫型;從發酵類型而言,可分成同型發酵、異型發酵;從來源上分,大體上可分為動物源乳酸菌和植物源乳酸菌。
乳酸菌是一種益生菌,其能夠將碳水化合物發酵成乳酸,因而得名。乳酸菌分布廣泛,通常存在於肉、乳和蔬菜等食品及其製品中。此外,乳酸菌也廣泛存在於畜、禽腸道及少數臨床樣品中,其中,在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口腔、腸道等環境中的乳酸菌,是構成特定區域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成員。
乳酸菌是發酵糖類主要產物為乳酸的一類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陽性細菌,其包含許多種屬。大多數乳酸菌不運動,少數以周毛運動,菌體常排列成鏈。乳酸鏈球菌族,菌體球狀,通常成對或成鏈。乳酸桿菌族,菌體桿狀,單個或成鏈,有時成絲狀,產生假分枝。普通的乳酸菌,活力極弱,它們只能在相對受限制的環境中存活,一但脫離這些環境,其自身就會遭到滅亡。
4. 病原生物學的重點是什麼
第1-2章
1.病原生物分類
2.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細胞壁的區別
3.胞壁缺陷細菌(L-型細菌)特性及醫學意義
4.細菌有哪些特殊構造:特性、功能及實際意義
5.細菌合成代謝產物及其醫學意義
6.細菌生長繁殖條件;根據對氧的需要分類。
第3章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1.細菌的變異現象 2.細菌的遺傳物質 3.細菌基因轉移的方式
4.噬菌體與細菌的相互關系 5. R質粒、 F質粒、S-R變異、 H-O變異
第4章 消毒與滅菌
1.物理消毒滅菌方法及適用對象; 紫外線的殺菌機理和特點
5.間歇滅菌法、巴氏消毒法、 高壓滅菌蒸氣滅菌法
第5章 細菌感染
1.細菌的侵襲力構成因素。
2.內毒素和外毒素的特性
3.細菌內毒素的生物學作用
4. 4種醫學上重要的細菌外毒素及其致病機理和引起的臨床症狀。
5.類毒素、抗毒素、細菌的感染類型(菌血症、敗血症、膿毒血症、帶菌者)
第6章 抗細菌感染免疫
1.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 。
2.條件致病菌,菌群失調
3.抗毒素免疫及抗細菌感染免疫的特點,
4.熟悉非特異性免疫構成因素。
第7章 細菌感染的診斷與防治
人工自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應用的生物制劑有哪些?
第8章 化膿性細菌
1. 致病性葡萄球菌鑒別要點;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性,SPA。
2.鏈球菌屬的分類、致病性、抗O試驗原理及意義
3. 肺炎鏈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的致病性,兩者的鑒別要點。
4.淋病奈瑟菌和腦膜炎奈瑟菌的形態培養特性,致病性。
第9章 消化道感染細菌
1. 大腸埃希氏菌的致病性、分類。
2. 沙門氏菌屬的抗原構造、所致疾病、免疫性及微生物學檢測。
3.志賀菌屬、霍亂弧菌的分型、致病性。
第10章 呼吸道感染細菌
結核分枝桿菌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結核菌素試驗。
第 11章 厭氧性細菌
厭氧芽胞梭菌屬種類及所致疾病(感染途徑,致病條件、致病機理、特異性防治)
第12章 動物源性細菌
布魯菌屬、炭疽芽胞桿菌、疫耶爾森氏菌的形態、致病性(感染途徑,所致疾病)。
第13章 放線菌屬
以氏放線菌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學檢查
第14章 螺旋體
對人致病的螺旋體有哪幾個屬,引起何種疾病(感染途徑,所致疾病)
形態學檢測常用染色方法
第15章 支原體與脲原體
支原體的結構特徵,肺炎支支原體、脲原體所致疾病。
第16章 立克次氏體
普氏立克次體、斑疹傷寒立克次體、恙蟲病立克次體的致病性(所致疾病、傳播媒介);外斐氏反應
第17章 衣原體
發育周期;沙眼衣原體的致病性
第18章 病毒的基本形狀
1.病毒體、病毒的測量單位。病毒的結構、化學組成及其功能。
2.病毒增殖的特點;病毒的增殖周期。
3. 病毒的異常增殖,病毒的干擾現像, ts株
第19章 病毒的感染與免疫
1.水平傳播、垂直傳播;包涵體;CPE。
2.病毒感染類型(病毒持續性感染);病毒對宿主細胞致病作用。
3.干擾素、中和抗體的概念及抗病毒機理。
第20章 病毒感染的診斷與防治
1.病毒的分離培養的方法及在細胞培養中增殖的指標。
2. 二倍體細胞株、傳代細胞系、PFU、亞單位疫苗。
第21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1.流感病毒的結構特徵、分型、變異機理、分離與鑒定程序
2. 冠狀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致病性。
第22章 消化道感染病毒
1.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分型、致病性、特異性防治。
2.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腸道病毒70、71型的致病性
第23章 肝炎病毒
1.5種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傳播途徑、致病特點)
2.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態與結構特徵;抗原抗體種類,血清學檢測指標及檢出意義;防治措施。
第24章 蟲煤病毒和出血熱病毒
1.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傳播媒介、儲存宿主和中間宿主;致病性及特異性防治。
2.漢坦病毒的致病性(傳染源、感染途徑、所致疾病)。
3. 登革病毒、森林腦炎病毒的傳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第25章人類皰疹病毒
1.人類皰疹病毒(HHV)的種類及其所致的主要疾病.
2. HHV引起感染類型有那幾種?舉例說明
第26章 逆轉錄病毒
1.逆轉錄病毒的共同特性(結構特點和復制特點)
2.HIV、HTLV的傳播途徑、所致疾病。
第27-28章 其他病毒 朊粒
1. 狂犬病毒形態、致病性、防治 . 固定毒株、內基小體 Negri body
2.朊粒概念及所致疾病
第29-31章 真菌
1.真菌的形態與結構
2.真菌的培養特性菌落類型。
3.淺部感染真菌的種類及所致疾病
4.白假絲酵母菌、新生隱球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
第32-34章 寄生蟲總論
1.機會性寄生蟲中間宿主、終宿主、保蟲宿主 轉續宿主的概念。
2.帶蟲免疫及伴隨免疫
第三十五章 線蟲
1.基本概念 生物源性蠕蟲(biohelminth);土源性蠕蟲(geohelminth) ,
幼蟲移行症(larva migrans);夜現周期性 (nocturnal periodicity )
2.蛔蟲、鉤蟲的生活史、致病、病原學診斷的取材及檢測方法。
3.蟯、鞭、絲蟲、旋毛蟲、糞類圓線蟲的寄生部位、感染階段、感染方式、病原學的取材和檢查方法。
例:1.蛔蟲並發症;
2.鉤蟲致病的最主要的症狀,鉤蟲感染引起貧血的機制;
3.旋毛蟲致病過程及臨床表現;
4.蟯蟲流行特點及其原因;
5.鞭蟲致病特點;
6.糞類圓線蟲的致病性。
第三十六章 吸蟲
1、華支睾吸蟲; 衛氏並殖吸蟲; 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 japonicum )的生活史、致病(機理、主要臨床表現)、病原學診斷、防治原則
2、薑片吸蟲、斯氏狸殖吸蟲的寄生部位、感染階段、感染方式及病原學檢查方法。
例:
1.肝、肺、血吸蟲的生活史比較;
2.肺吸蟲的肺病變、異位寄生與損害;
3.血吸蟲卵從血管進入腸腔的機制;蟲卵肉芽腫發生機制、好發部位、所致臨床症狀與體征。
第37章 絛蟲
1.棘球蚴沙,人體囊蟲症
2.鏈狀帶絛蟲的生活史、致病、病原學診斷的取材及檢測方法
3.肥胖帶絛蟲、細粒棘球絛蟲、闊節裂頭絛蟲 曼氏裂頭蚴、短膜殼絛蟲的寄生部位、感染階段、感染方式、 病原學的取材和檢查方法。
例:
1.裂頭蚴感染方式、常見寄生部位。
2.豬帶絛蟲和牛帶絛蟲形態與生活史的區別、診斷與鑒別診斷。
3.人體囊蟲症的感染階段、感染方式、好發部位、臨床分型及其診斷方法。
4.棘球絛蟲流行與致病特點、診斷性取材時的注意事項。
5.短膜殼絛蟲的生活史與致病特點;
第38-41章 原蟲
1.再燃(recrudescence)與復發(relapse)
2.阿米巴原蟲、瘧原蟲、弓形蟲生活史、致病、病原學診斷的取材及檢測方法。
3.藍氏賈第、滴蟲、杜氏利什曼原蟲、卡氏肺孢子蟲、
4.隱孢子蟲寄生部位、感染階段、感染方式、
5.病原學的取材和檢查方法
例:
1、阿米巴腸潰瘍特點、腸阿米巴病與腸外阿米巴病的臨床表現、傳染流行特點;
2、滴蟲致病機制;
3、瘧原蟲紅細胞內發育與瘧疾主要症狀、診斷、傳播的相關性及其臨床意義;
4、瘧疾貧血機制、發作機制;
5、弓形蟲生活史與致病特點;
6、肺孢子蟲、隱孢子蟲的致病特點與所致疾病。
第43-45章 醫學節肢動物
1.生物性傳播及其類型。
2.常見節肢動物重要種類、主要危害與疾病關系、傳病方式。
5. 飼養松鼠有沒有細菌
有細菌。例如動物源性細菌。
1、動物源性細菌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由一種病原菌同時可引起動物和人類的某些傳染病,稱為人畜(獸)共患病,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動物作為傳染源的稱為動物源性疾病。
2、人類直接接觸病畜或其污染物及媒介動物叮咬等途徑感染而致病,這些病主要發生在畜牧區或自然疫源地。動物源性細菌主要有布魯菌、鼠疫耶氏菌和炭疽芽胞桿菌。
(5)下列哪個屬於動物源性細菌擴展閱讀:
布魯菌屬的防治原則:
1、控制和消滅家畜布魯菌病,切斷傳播途徑和免疫接種是三項主要的預防措施。免疫接種以畜群為主,疫區人群也應接種減毒活疫苗(104M株疫苗皮上劃痕接種),有效期約一年。
2、急性病人用抗生素治療,慢性者除繼續用抗生素治療外,應採用綜合療法以增強機體免疫力,也可用特異性疫苗進行脫敏治療。
6. 介紹酵母菌和乳酸菌
酵母菌是一些單細胞真菌,並非系統演化分類的單元。目前已知有1000多種酵母,大部分被分類到子囊菌門。酵母菌主要的生長環境是潮濕或液態環境,有些酵母菌也會生存在生物體內。
生理
酵母營專性或兼性好氧生活,目前未知專性厭氧的酵母。在缺乏氧氣時,發酵型的酵母通過將糖類轉化成為二氧化碳和乙醇來獲取能量。
C6H12O6 (葡萄糖) →2C2H5OH + 2CO2
在釀酒過程中,乙醇被保留下來;在烤麵包或蒸饅頭的過程中,二氧化碳將面團發起,而酒精則揮發。
[編輯] 生殖
酵母可以通過出芽進行無性生殖,也可以通過形成子囊孢子進行有性生殖。無性生殖即在環境條件適合時,從母細胞上長出一個芽,逐漸長到成熟大小後與母體分離。在營養狀況不好時,一些可進行有性生殖的酵母會形成孢子,在條件適合時再萌發。一些酵母,如假絲酵母(或稱念珠菌,Candida)不能進行無性繁殖。
[編輯] 分離
多數酵母可以分離於富含糖類的環境中,比如一些水果(葡萄、蘋果、桃等)或者植物分泌物(如仙人掌的汁)。一些酵母在昆蟲體內生活。
[編輯] 用途
最常提到的酵母是釀酒酵母,自從幾千年前人類就用其發酵麵包和酒類,在醱酵麵包和饅頭的過程中面團中會放出二氧化碳。
因酵母屬於簡單的單細胞真核生物,易於培養,且生長迅速,被廣泛用於現代生物學研究中。如釀酒酵母作為重要的模式生物,也是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重要研究材料。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9/S_cerevisiae_under_DIC_micros.jpg
釀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簡介
乳酸菌指發酵糖類主要產物為乳酸的一類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陽性細菌的總稱。 凡是能從葡萄糖或乳糖的發酵過程中產生乳酸菌的細菌統稱為乳酸菌。這是一群相當龐雜的細菌,目前至少可分為18個屬,共有200多種。除極少數外,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人體內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其廣泛存在於人體的腸道中。目前已被國內外生物學家所證實,腸內乳酸菌與健康長壽有著非常密切的直接關系。 乳酸菌是一種存在於人類體內的益生菌。乳酸菌能夠將碳水化合物發酵成乳酸,因而得名。益生菌能夠幫助消化,有助人體腸臟的健康,因此常被視為健康食品,添加在酸奶之內。 在人體腸道內棲息著數百種的細菌,其數量超過百萬億個。其中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叫益生菌,以乳酸菌、雙歧桿菌等為代表,;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叫有害菌,以大肝桿菌、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等為代表。益生菌是一個龐大的菌群,有害菌也是一個不小的菌群,當益生菌占優勢時(占總數的80%以上),人體則保持健康狀態,否則處於亞健康或非健康狀態。長期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以乳酸菌為代表的益生菌是人體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有益菌,它們數量的多和少,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人的壽命長短,科學家長期研究的結果證明,乳酸菌對人的健康與長壽非常重要。 而人體腸道內乳酸菌擁有的數量,隨著人的年齡增長會逐漸減少,當人到老年或生病時,乳酸菌數量可能下降100至1000倍,直到老年人臨終完全消失。在平時,健康人比病人多50倍,長壽老人比普通老人多60倍。因此,人體內乳酸菌數量的實際狀況,已經成為檢驗人們是否健康長壽的重要指標。現在,由於廣譜和強力的抗菌素的廣泛應用,使人體腸道內以乳酸菌為主的益生菌遭受到嚴重破壞,抵抗力逐步下降,導致疾病越治越多,健康受到極大的危脅。所以,有意增加人體腸道內乳酸菌的數量就顯得非常重要。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乳酸菌,被認為是最安全的菌種,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腸內益生菌,人體腸道內以乳酸菌為代表的益生菌數量越多越好。也完全符合諾貝爾得獎者生物學家梅契尼柯夫「長壽學說」里所得出的結論,乳酸菌=益生菌=長壽菌。 人類面對抗生素的日漸無能為力的現狀,正在不斷尋求新的更加有效的生物抗菌產品,世界發達國家首先認識並開創了以使用乳酸菌為代表的免疫療法革命。瑞典科學家研究發布的結果是,治療胃和大腸炎症時直接喝乳酸菌比用抗生素更好,危險性幾乎為零。而在日本,乳酸菌製品已佔日本乳製品市場的85%以上,二十年來日本青年平均身高增加15厘米,人口平均壽命達85歲,居世界第一位。這都是乳酸菌製品所帶來的直接健康功效。
[編輯] 類型
乳酸菌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源乳酸菌,一類是植物源乳酸菌。因為動物源取自動物,因菌種常處於相對不穩定狀態,其生物功效也較不穩定,且在大量食用時,很容易導致人體動物蛋白過敏,即排斥反應。而植物源乳酸菌,因為取自植物易被人體認可,不論攝取多大的量,人體不會產生異體蛋白排斥反應,且植物源乳酸菌比動物源者更具有活力,能比動物源多8倍的數量到達人體小腸內定植,從而發揮其強大而穩定的生物功效。 其實普通的乳酸菌,活力極弱,它們只能在相對受限制的環境中存活,一但脫離這些環境,其自身也會遭到滅亡。只有經過特殊工藝處理的乳酸菌才能到達腸道。進入腸內的乳酸菌,必須具備數量多、活力強,才能發揮其生物功效。如何研製出高濃度且活力強的乳酸菌,成為了當今微生學家們追求的夢想。
[編輯] 用處和危害
多數為同型發酵,如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是與人類關系密切的重要菌群,有些菌是人和溫血動物的致病菌;有些是人體的正常菌群存在於口腔和腸道;有些是乳製品及植物發酵食品中的常用菌,常在食品工業中使用,如乳鏈球菌(S.lactis)。少數為異型發酵,如腸膜狀明串珠菌(Leuconostocmesenteroides)是制葯工業上生產右旋糖酐(即代血漿)的重要菌種,但也是製糖工業的一種害菌,常使糖汁發粘稠而無法加工。 大多是工業上尤其是食品工業上的常用菌種。存在於乳製品,發酵植物食品如泡菜、酸菜,青貯飼料,及人的腸道、尤其是乳兒腸道中。 工業生產乳酸常用高溫發酵菌。例如德氏乳酸桿菌(L.delbrueckii),最適生長溫度為45℃,此菌在乳酸製造(如:製造陳醋,酸奶等)和乳酸鈣製造工業上廣泛應用。
乳酸菌的十大生理功能
1、防治有色人種普遍患有的乳糖不耐症(喝鮮奶時出現的腹脹、 腹瀉等症狀)。
2、促進蛋白質、單糖及鈣、鎂等營養物質的吸收,產生維生素B族等大量有益物質。
3、使腸道菌群的構成發生有益變化,改善人體胃腸道功能,恢復人體腸道內菌群平衡,形成抗菌生物屏障,
維護人體健康。
4、抑制腐敗菌的繁殖,消解腐敗菌產生的毒素,清除腸道垃圾。
5、抑制膽固醇吸收,降血脂、降血壓作用。
6、免疫調節作用,增強人體免疫力和抵抗力。
7、抗腫瘤、預防癌症作用。
8、提高SOD酶活力,消除人體自由基,具抗衰老、延年益壽作用。
9、有效預防女性泌尿生殖系統細菌感染。
10、控制人體內毒素水平,保護肝臟並增強肝臟的解毒、排毒功能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d/Lactobacillus_sp_01.png
圍繞在陰道鱗狀上皮細胞周圍的乳酸菌
科學分類
域: 細菌域 Bacteria
門: 厚壁菌門 Firmicutes
綱: 芽孢桿菌綱 Bacilli
目: 乳桿菌目 Lactobacillales
科: 乳桿菌科 Lactobacillaceae
屬: 乳桿菌屬 Lactobacillus
Beijerinck 1901
模式種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Leichmann 1896) Beijerinck 1901
7. 哪些細菌屬於真核生物哪些屬於原核生物 詳細!
1、病毒類:無細胞結構,主要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包括病毒和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
①動物病毒:RNA類(脊髓灰質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腦膜炎病毒、SARS病毒)
DNA類(痘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類(煙草花葉病毒、馬鈴薯X病毒、黃瓜花葉病毒、大麥黃化病毒等)
③微生物病毒:噬菌體
2、原核類:具細胞結構,但細胞內無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無復雜的細胞器,包括:細菌(桿狀、球狀、螺旋狀)、放線菌、藍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螺旋體.
① 細菌:三冊書中所涉及的所有細菌的種類:
乳酸桿菌、硝化細菌(代謝類型);
肺炎雙球菌S型、R型(遺傳的物質基礎);
結核桿菌和麻風桿菌(胞內寄生菌);
根瘤菌、圓褐固氮菌(固氮菌);
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為基因工程提供運載體,也可作為基因工程的受體細胞);
蘇雲金芽孢桿菌(為抗蟲棉提供抗蟲基因);
假單孢桿菌(分解石油的超級細菌);
甲基營養細菌、谷氨酸棒狀桿菌、黃色短桿菌(微生物的代謝);
鏈球菌(一般厭氧型); 產甲烷桿菌(嚴格厭氧型)等
②放線菌:是主要的抗生素產生菌.它們產生鏈黴素、慶大黴素、紅黴素、四環素、環絲氨酸、多氧黴素、環已醯胺、氯黴素和磷黴素等種類繁多的抗生素(85%).繁殖方式為分生孢子繁殖.
③衣原體:砂眼衣原體.
3、滅菌:是指殺死一定環境中所有微生物的細胞、芽孢和孢子.實驗室最常用的是高壓蒸汽滅菌法.
4、真核類:具有復雜的細胞器和成形的細胞核,包括:酵母菌、黴菌(絲狀真菌)、蕈菌(大型真菌)等真菌及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大草履蟲、小草履蟲、變形蟲、間日瘧原蟲等)等真核微生物.
黴菌:可用於發酵上工業,廣泛的用於生產酒精、檸檬酸、甘油、酶制劑(如蛋白酶、澱粉酶、纖維素酶等)、固醇、維生素等.在農業上可用於飼料發酵、生產植物生長素(如赤酶黴素)、殺蟲農葯(如白僵菌劑)、除草劑等.危害如可使食物霉變、產生毒素(如黃麴黴毒素具致癌作用、鐮孢菌毒素可能與克山病有關).常見黴菌主要有毛霉、根霉、麴黴、青黴、赤黴菌、白僵菌、脈胞菌、木霉等.
有點難也~不過你說詳細的啊~
8. 乳酸菌包括哪些屬
乳酸菌含有三大屬:①乳桿菌屬(例如嗜酸乳桿菌、乾酪乳桿菌、德氏乳桿菌、發酵乳桿菌、瑞士乳桿菌、副乾酪乳桿菌、植物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等)、②雙歧桿菌屬(如青春雙歧桿菌、兩岐雙歧桿菌等)③嗜熱鏈球菌屬。
從發酵類型來看乳酸菌又分為:
①以奶或奶製品等動物性食源為培養基發酵而成的動物性乳酸菌,其特點為高熱量、抗熱抗酸性差,只進行初級代謝發酵培養,產品中含有乳酸及乳酸菌,不含對人體有重要作用的菌的次級代謝產物。
②以純天然糧食作物或果蔬類為培養基發酵而成的植物性乳酸菌,其特點為低熱量、抗熱抗酸性強,是以乳酸和乳酸菌的初級代謝或者次級代謝發酵為主,兩者皆有。
9. 高考中病毒、細菌各有什麼考點
病毒:蛋白質外殼包圍著的DNA或RNA,具有遺傳變異性,只能在寄主細胞內生存,依靠寄主細胞內的物質完成自我復制。
病毒在高溫或者抗生素作用下容易殺死,正常環境下保持休眠狀態,侵入細胞後開始復制。
細菌:具有細胞結構的一類生物,自生具有完整的新陳代謝功能,能夠利用周圍環境中的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或者分解現成的有機物,進行生命活動。能夠遺傳變異,生殖方式多種多樣,有有性生殖,無性生殖。
細菌正常的生長環境各有不同,一般是高溫能夠殺死,低溫進入休眠狀態。厭氧菌如破傷風桿菌,在有氧狀態下不繁殖,這就是為什麼傷口太深才打破傷風針。
另外有濕熱菌能在火山口生存。有的細菌可以不提供能量自養型微生物。
1.細菌比病毒大得多,病毒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可以看到.
2.病毒可以在細胞內不斷復制自己,細菌則是自我分裂.
3病毒沒有細胞核!
網友見解:細胞有細胞核而病毒沒有
網友見解:細菌與病毒是人類和其他生物患上許多傳染性疾病的根源,但細菌和病毒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有機體。細菌是由真正的細胞構成的,盡管它不像其他高級生物的細胞那樣有一個很確定的細胞核。另外,它有自我繁殖的能力。它們的體積在0.2~100微米不等,在顯微鏡下可以被觀察到。
病毒則不是由細胞構成的,而是由DNA或RNA的一個分子構成的,這個分子被包裹在一個蛋白膜內,因此病毒實質上是一種基因信息。它們不吸收營養、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們能在進入生物細胞後增殖(生物細胞包括細菌細胞和人類的細胞)。所以有一些科學家對把病毒歸類為有機生物持懷疑態度。因為有機「生物」就意味著有能力吸收營養,能自身繁殖。病毒要比細菌小千百倍,它們只能在電子顯微鏡下被觀察到。
乳酸菌介紹:
代謝類型:異養厭氧型
乳酸菌指發酵糖類主要產物為乳酸的一類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陽性細菌的總稱。
凡是能從葡萄糖或乳糖的發酵過程中產生乳酸菌的細菌統稱為乳酸菌。這是一群相當龐雜的細菌,目前至少可分為18個屬,共有200多種。除極少數外,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人體內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其廣泛存在於人體的腸道中。目前已被國內外生物學家所證實,腸內乳酸菌與健康長壽有著非常密切的直接關系。
乳酸菌是一種存在於人類體內的益生菌。乳酸菌能夠將碳水化合物發酵成乳酸,因而得名。益生菌能夠幫助消化,有助人體腸臟的健康,因此常被視為健康食品,添加在酸奶之內。
在人體腸道內棲息著數百種的細菌,其數量超過百萬億個。其中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叫益生菌,以乳酸菌、雙歧桿菌等為代表,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叫有害菌,以大肝桿菌、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等為代表。益生菌是一個龐大的菌群,有害菌也是一個不小的菌群,當益生菌占優勢時(占總數的80%以上),人體則保持健康狀態,否則處於亞健康或非健康狀態。長期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以乳酸菌為代表的益生菌是人體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有益菌,它們數量的多和少,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人的壽命長短,科學家長期研究的結果證明,乳酸菌對人的健康與長壽非常重要。
而人體腸道內乳酸菌擁有的數量,隨著人的年齡增長會逐漸減少,當人到老年或生病時,乳酸菌數量可能下降100至1000倍,直到老年人臨終完全消失。在平時,健康人比病人多50倍,長壽老人比普通老人多60倍。因此,人體內乳酸菌數量的實際狀況,已經成為檢驗人們是否健康長壽的重要指標。現在,由於廣譜和強力的抗菌素的廣泛應用,使人體腸道內以乳酸菌為主的益生菌遭受到嚴重破壞,抵抗力逐步下降,導致疾病越治越多,健康受到極大的危脅。所以,有意增加人體腸道內乳酸菌的數量就顯得非常重要。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乳酸菌,被認為是最安全的菌種,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腸內益生菌,人體腸道內以乳酸菌為代表的益生菌數量越多越好。也完全符合諾貝爾得獎者生物學家梅契尼柯夫「長壽學說」里所得出的結論,乳酸菌=益生菌=長壽菌。
人類面對抗生素的日漸無能為力的現狀,正在不斷尋求新的更加有效的生物抗菌產品,世界發達國家首先認識並開創了以使用乳酸菌為代表的免疫療法革命。瑞典科學家研究發布的結果是,治療胃和大腸炎症時直接喝乳酸菌比用抗生素更好,危險性幾乎為零。而在日本,乳酸菌製品已佔日本乳製品市場的85%以上,二十年來日本青年平均身高增加15厘米,人口平均壽命達85歲,居世界第一位。這都是乳酸菌製品所帶來的直接健康功效。
[編輯本段]分類地位
域: 細菌域 Bacteria
門: 厚壁菌門 Firmicutes
綱: 芽孢桿菌綱 Bacilli
目: 乳桿菌目 Lactobacillales
科: 乳桿菌科 Lactobacillaceae
屬: 乳桿菌屬 Lactobacillus
Beijerinck 1901
模式種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Leichmann 1896) Beijerinck 1901
[編輯本段]類型
乳酸菌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源乳酸菌,一類是植物源乳酸菌。因為動物源取自動物,因菌種常處於相對不穩定狀態,其生物功效也較不穩定,且在大量食用時,很容易導致人體動物蛋白過敏,即排斥反應。而植物源乳酸菌,因為取自植物易被人體認可,不論攝取多大的量,人體不會產生異體蛋白排斥反應,且植物源乳酸菌比動物源者更具有活力,能比動物源多8倍的數量到達人體小腸內定植,從而發揮其強大而穩定的生物功效。
其實普通的乳酸菌,活力極弱,它們只能在相對受限制的環境中存活,一但脫離這些環境,其自身也會遭到滅亡。只有經過特殊工藝處理的乳酸菌才能到達腸道。進入腸內的乳酸菌,必須具備數量多、活力強,才能發揮其生物功效。如何研製出高濃度且活力強的乳酸菌,成為了當今微生學家們追求的夢想。
[編輯本段]研究歷史
早在20世紀初,俄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梅契尼柯夫(Mechnikoff,1845-1916),在他獲得諾貝爾獎的「長壽學說」里已明確指出,保加利亞的巴爾干島地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經常飲用的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這些乳酸菌能夠定植在人體內,有效地抑制有害菌的生長,減少由於腸道內有害菌產生的毒素對整個機體的毒害,這是保加利亞地區居民長壽的重要原因。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長壽學說」,為人類利用乳酸菌生產健康食品開創了新紀元。今天,利用乳酸菌生產的健康食品已經一躍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健康食品。
早在5000年前人類就已經在使用乳酸菌。到目前為止,人類日常食用的泡菜、酸奶、醬油、豆豉等,都是應用乳酸菌這種原始而簡單的隨機天然發酵的代謝產物。
[編輯本段]繁殖
在固體培養基上菌落較小,生長緩慢。
[編輯本段]運動
大多數不運動,少數以周毛運動。
[編輯本段]形態
菌體常排列成鏈。乳酸鏈球菌族,菌體球狀,通常成對或成鏈。乳酸桿菌族,菌體桿狀,單個或成鏈,有時成絲狀、產生假分枝。
[編輯本段]用處和危害
多數為同型發酵,如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是與人類關系密切的重要菌群,有些菌是人和溫血動物的致病菌;有些是人體的正常菌群存在於口腔和腸道;有些是乳製品及植物發酵食品中的常用菌,常在食品工業中使用,如乳鏈球菌(S.lactis)。少數為異型發酵,如腸膜狀明串珠菌(Leuconostocmesenteroides)是制葯工業上生產右旋糖酐(即代血漿)的重要菌種,但也是製糖工業的一種害菌,常使糖汁發粘稠而無法加工。
大多是工業上尤其是食品工業上的常用菌種。存在於乳製品,發酵植物食品如泡菜、酸菜,青貯飼料,及人的腸道、尤其是乳兒腸道中。
工業生產乳酸常用高溫發酵菌。例如德氏乳酸桿菌(L.delbrueckii),最適生長溫度為45℃,此菌在乳酸製造(如:製造陳醋,酸奶等)和乳酸鈣製造工業上廣泛應用。
乳酸菌的十大生理功能
1、防治有色人種普遍患有的乳糖不耐症(喝鮮奶時出現的腹脹、 腹瀉等症狀)。
2、促進蛋白質、單糖及鈣、鎂等營養物質的吸收,產生維生素B族等大量有益物質。
3、使腸道菌群的構成發生有益變化,改善人體胃腸道功能,恢復人體腸道內菌群平衡,形成抗菌生物屏障,維護人體健康。
4、抑制腐敗菌的繁殖,消解腐敗菌產生的毒素,清除腸道垃圾。
5、抑制膽固醇吸收,降血脂、降血壓作用。
6、免疫調節作用,增強人體免疫力和抵抗力。
7、抗腫瘤、預防癌症作用。
8、提高SOD酶活力,消除人體自由基,具抗衰老、延年益壽作用。
9、有效預防女性泌尿生殖系統細菌感染。
10、控制人體內毒素水平,保護肝臟並增強肝臟的解毒、排毒功能。
代謝類型:異養厭氧型
酵母菌圖介紹可以見網址:http://www.foodmate.net/jianyan/weishengwu/1-2-4.php
10. 主要的動物源性細菌有哪些各引起哪些人畜共患病
1.布魯氏菌屬
為球桿狀小桿菌,革蘭染色陰性。類 布魯氏菌屬有羊種布魯氏菌、牛種布魯氏菌、豬種布魯氏菌、犬種布魯氏菌、綿羊附睾種布魯氏菌及沙林鼠種布魯氏菌等6個菌種,在中國流行的菌種主要是羊種布魯氏菌,其次是牛種布魯氏菌。反復形成菌血症,使患者的熱型呈波浪型,臨床上稱為波浪熱。孕期動物對布魯氏菌最易感,感染後常引起流產。但人感染後不引起流產。
2.耶爾森氏菌屬:鼠疫耶氏菌
呈卵圓形,是兩端鈍圓並濃染的短小桿菌,革蘭染色陰性。它是鼠疫的病原菌。毒力很強,少數幾個細菌即可使人致病。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人類鼠疫由帶菌鼠蚤叮咬而受染。鼠疫感染後能獲得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罕見。
3.炭疽芽胞桿菌
它是致病菌中最粗大的細菌,在體內可形成莢膜,在有氧條件下可形成芽胞,革蘭陽性。該菌的芽胞抵抗力很強。致病物質為莢膜和炭疽毒素,感染炭疽後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主要是綿羊、牛等食草動物炭疽病的病原菌,也可傳給人和食肉動物。病畜應嚴格隔離或處死焚毀或深埋2m以下,嚴禁剝皮或煮食。特異性預防用炭疽減毒活疫苗,皮上劃痕接種,可持續1年。治療以青黴素葯物為首選。
還有鼠咬熱螺旋體,引起鼠咬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