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陸地上第二大第三大的動物是什麼誰都知道陸上第一大
陸地動物中,最大的無疑是非洲象。其他排名如下。
第一,非洲象。平均體重約7噸,是目前最重的陸地動物。
第二,白犀牛。體重最大超過2.5噸,排名第二。
第三,河馬。體重最大1.8噸。
第四,長頸鹿。體重最大1.5噸。
第五,印度野牛。體重最大近1.5噸。
㈡ 南方的蟑螂為什麼比北方大
南方和北方的差距一直是我們中國人民特別討喜歡討論和關注的一個話題。確實我們中國的北方和南方確實是差異特別大。不但是氣候,還有在南北方生活的人,他們在體型和性格方面也會有很大的差異。還有很多在南北方生活的同類同種的動物,他們在體格方面其實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
比如說南方的蟑螂會要比北方的蟑螂大的許多。這也讓人感到十分的驚奇,因為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北方人確實是要比南方人高大魁梧的多,但是為什麼北方的動物卻要比南方的動物小那麼多呢。這主要是因為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比較大,並且還跟南北方的生活習性有很大的關系。
南方的話,因為是靠南邊,所以很容易受到海洋水汽的影響,並且南方的氣候是比較濕潤的,所以在南方就有很多多水的地方。蟑螂就喜歡生活在這些陰暗潮濕的地區。北方就不是蟑螂的最好的生存基地,南方卻是蟑螂生活的一個特別好的避風港。因為在南方水流特別多,也有很多水溝,這樣就是很適合蟑螂的繁殖和生長。並且南方一般都是山環水繞,南方水是出了名的多,這樣就很適合蟑螂的生長發育。同時也使得蟑螂整個人都身肥體胖。並且南方人過的比較精緻,吃東西一般總是會剩下許多食物殘渣。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把剩餘的飯菜倒到下水道或者是某些地方去,這樣剛好又養活了這些蟑螂使這些蟑螂吃飽喝足,然後就使得蟑螂成長的特別好它們的個頭也會變得比較大。
北方是一個少水的地方,他們離海洋比較遠,受海洋的影響比較小。同時,有很多北方人地區都是身處內陸,很少有降雨。這樣的話就使得北方的水十分的稀缺,這不適合蟑螂的成長。因為蟑螂是喜水的,而北方,恰好卻沒有水。並且,北方是北緯,所以他們的溫度會比較低。這同時也是蟑螂的剋星,蟑螂不能適應太冷的地方。所以,因為這些種種原因,而抑制了蟑螂的成長,使得蟑螂變得比較小。
㈢ 寒帶和熱帶的動物相比較,哪個地方的動物體型大
寒帶和熱帶的動物相比較,哪個地方的動物體型大
動物生存需要保持一定的體溫,體溫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動物生存。體型越大,越有利於保溫,而不利於散熱。體型越小,越有利於散熱,而不利於保溫。
在寒冷地區生存的動物,要想有更好的保溫能力,就必須盡可能增大其體積,使它有更多的內部物質來儲蓄熱量。相應地,其表面積相對較小,就不容易散熱。反之,在炎熱地區生存的動物,首先要解決的不是保溫,而是散熱。而體型越小,相對表面積越大,越有利於散熱。所以,在寒冷地區生存的動物一般體型較大,而在炎熱地區生存的動物,相對體型就較小。
以熊和虎為例,在寒帶(寒溫帶)和熱帶都有熊和虎生存,熱帶地區生存的熊和虎與它們的寒帶(寒溫帶)生存的「親戚」們相比,體型就小得多。如熱帶的爪哇虎是虎各個亞種中最小的,在熱帶叢林中生活的熊(如馬來熊)也是熊類動物中體型最小的。而生活在寒溫帶的東北虎則是虎中體型最大的,生活在亞洲和北美洲的黑熊、灰熊、北極熊等,體型也非常大。
㈣ 世界上什麼動物最大什麼最小
最小的動物——一種代號為H39的原生動物
草履蟲、綠眼蟲、巴倍蟲、鞭毛蟲、孢子蟲、變形蟲、袋形蟲、線形蟲、纖毛蟲……等原生動物都屬於單細胞動物。它們的體形都很微小,只能用微米(1000分之一毫米)來計算,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到。
原生動物也有體形較大的種類。例如生活在死水中的喇叭蟲和體形像蛇的旋口蟲,有l一2毫米長,連肉眼也能夠看得見。有一種生活在朽木里的原生動物,身體極細,長度競有l米。
草履蟲也算是體形較大的,長約300微米,綠眼蟲長約30微米,而巴倍蟲就更小,只有3微米長。同最大的動物——藍鯨相比,大小竟然相差3000多萬倍。
一根頭發絲直徑有多少?大約是70微米。而巴倍蟲只有頭發絲的1/20細。
纖細的縫衣針的小孔洞,只有幾百微米細,肉眼看來已經很細小了。可是,讓孢子蟲、巴倍蟲等來穿孔的話,它們會嫌洞孔太大哩!
孢子蟲寄生在綿羊等的食管壁內,也侵害舌肌、肋間肌、心肌等,逐漸增大,最後成為囊狀體。囊狀體有內外兩層被膜,內部分裂成許多小球,最後形成腎形或半月形的孢子,會產生肉孢子蟲毒素。這種毒素對家兔有致死作用。
巴倍蟲由壁虱傳播,寄生在獸類的血細胞內,引起嚴重獸疫。牛巴倍蟲會引起牛尿血病,犬巴倍蟲會引起犬黃膽病和血尿熱病。
巴倍蟲還不是最小的,比它更小的動物是蠶微粒子,只有0.5微米長,相等於一根頭發直徑的1/140。蠶寶寶的一個細胞里,可以寄生幾百個蠶微粒子,引起蠶病。
蠶微粒子由蠶卵和蠶糞傳播,進入蠶的消化道內,孢子發育為微小的變形蟲體;變形蟲體侵入消化道壁的細胞間,分裂增殖,由血液散布全身,最後形成孢子。孢子卵圓形,內有一個具有長極絲的「極囊」。
還有比蠶微粒子更小的動物,那是原生動物中的一種同肋膜肺炎菌相似的單細胞動物。它只有0.1微米長,其中有一種代號為H 39的,最大直徑長0.3微米,比巴倍蟲要小得多。估計要有1000萬億個放在一起,才不過1克重。
http://www.maoke.com/zui/z4.htm
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
藍鯨不但是最大的鯨類,而且比地球上曾經生活的最大的恐龍還要大,是目前人們所知道的自古至今所有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一般體長為2400-3400厘米,體重為150,000-200,000千克,也就是說,它的體重相當於25隻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個人的重量的總和。所幸的是,由於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陸生動物那樣費力地支撐自己的體重,另外龐大的身軀還有助於保持恆定的體溫。藍鯨全身體表均呈淡藍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細碎斑紋,胸部有白色的斑點,褶溝在20條以上,腹部也布滿褶皺,長達臍部,並帶有赭石色的黃斑。雌獸在生殖孔兩側有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頭相對較小而扁平,有2個噴氣孔,位於頭的頂上,吻寬,口大,嘴裡沒有牙齒,上頜寬,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須板,每側多達300-400枚,長90-110厘米,寬50-60厘米。在耳膜內每年都積存有很多蠟,根據蠟的厚度,可以判斷它的年齡。在它的上頜部還有一塊白色的胼胝,曾經是生長毛發的地方,後來,毛發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塊疣狀的贅生物,成了寄生蟲的滋生地。由於這塊胼胝在每個個體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著不同形狀的「帽子」,所以可以據此區分不同的個體。背鰭特別短小,其長度不及體長的1.5%,鰭肢也不算太長,約為4米左右,具4趾,其後緣沒有波浪狀的缺刻,尾巴寬闊而平扁。整個身體呈流線形,看起來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稱為「剃刀鯨」。
藍鯨的身軀是如此的巨大,以致於一條舌頭就有2000千克,頭骨有3000千克,肝臟有1000千克,心臟有500千克,血液循環量達8000千克,雄獸的睾丸也有45千克。如果把它的腸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裝下一個小孩,臟壁厚達60多厘米,雄獸的陰莖長達3米。它的力量也大得驚人,所發出的功率約為1500-1700馬力,堪稱是動物世界中當之無愧的大力士。
藍鯨分布於從南極到北極之間的南北兩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極附近的海洋中數量較多,但熱帶水域較為少見。在我國見於黃海、東海、南海,包括台灣南部及西南部水域。盡管體型巨大,平時行動緩慢,常常靜止不動,卻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靈活地擺動,既是前進的動力,也起著舵的作用,前進的時速高達28公里。
藍鯨棲息的海灣大多由陸地的河水中沖入了極為豐富的有機質,使水質十分肥沃,促進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來了身體閃耀著鑽藍色光芒的大群磷蝦。不可思意的是,藍鯨這種超大型的動物竟然就是以鱗蝦這種微小的動物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個,第一胃為食道部分膨大而變成的,所以胃口極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蝦200萬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於2000千克,就會有飢餓的感覺。磷蝦是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動物,廣泛分布於南北極海區,正是由於如此豐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裡沒有支持體重的限制,所以藍鯨才能發育得這樣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時間張開大口游弋於稠密的浮游生物叢中,嘴巴上的兩排板狀的須像篩子一樣,肚子里還有很多像手風琴的風箱一樣的褶皺,能擴大又能縮小,這樣它就可以將海水和磷蝦一齊吞下,然後嘴巴一閉,使海水從須縫里排出,濾下小蝦小魚,吞而食之。藍鯨的食物還有其他蝦類、小魚、水母、硅藻,以及各種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藍鯨,體型比生活於南極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認為這與其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著密切的關系。
藍鯨雖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用肺進行呼吸,肺的重量達1000多千克,能容納1000多公升的空氣。這樣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數大大減少,大約每隔10-15分鍾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時先將肺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從鼻孔逐出體外,然後再吸進新鮮氧氣。每當它的頭部露出水面呼吸時,先將體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逐出體外,這股強有力的灼熱氣流沖出鼻孔時,噴射的高度可達10米左右,並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藍色的海面上出現了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遠遠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噴泉,同時還發出猶如火車的氣笛一般響亮的聲音,人們稱之為「噴潮」。人們可以根據藍鯨噴氣時發出的聲音、噴潮的高度和形狀,來確定它的位置。
一般鯨類在潛水之前是不會升起尾巴的,但藍鯨在潛水之前總是將尾巴露出水面,有時竟高高地躍出水面,然後迅速潛入30-40米的水中去尋覓食物。平時它也喜歡用尾鰭打水,這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和多種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戲,也可能是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許是為了擺脫皮膚上的寄生蟲的騷擾。
雖然有人曾見到50-60隻藍鯨成群活動,但一般很少結成群體,大多數是孤獨的,或僅有2-3隻在一起活動。雙棲的藍鯨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潛水、覓食和呼吸,宛如鴛鴦,形影不離,身後常常留下一條寬寬的水道。3隻在一起的藍鯨,大多為雌獸和一隻幼仔鯨緊靠在一起,雄獸尾隨其後,相距大約3米左右。
藍鯨在冬季繁殖,雌獸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0-12個月,每胎只產1仔。剛出生的幼仔體長就達6-8米,體重約為6000千克,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獸要將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氣,以後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獸的一對乳頭長在生殖孔的兩側,哺乳的時候游在海水的上層,幼仔則緊跟在雌獸後方的下面,因為幼仔沒有能動的嘴唇,不能自己銜著乳頭吮乳汁,雌獸就憑借肌肉的收縮,將乳汁直接噴射到幼仔的嘴裡,這也是它對水中主活的一種很好的適應。藍鯨乳汁中的營養十分豐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發育得很快,8個月以後,可增加到15米,體重增長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張嘴吃各種浮游生物了。到了2歲半至3歲時,體長即可超過20米。性成熟的年齡約為8一10歲,壽命一般都在50歲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歲。
藍鯨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鯨目、長須鯨科、長須鯨屬。由於多年來世界各國在各大海洋中競相獵捕,現在體長在25米以上的藍鯨已經很少見了。另外,鱗蝦的大量捕撈,也使藍鯨的覓食活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據統計,半個世紀以前,全世界的藍鯨大約還有30萬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隻,而現在僅剩有大約2000隻了。盡管自1932年以來,國際上就已經對每年捕殺藍鯨的數量作了限制,但是這種世界上最大動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險。
㈤ 南北兩極在動物種類上有哪些差別
南極位於地球的最南端,它是一個被大洋環繞的大陸;北極則是位於地球的最北端,但它卻是被一個大陸圍繞的海洋盆地。南北極都是十分寒冷的,很多人以為南北極氣溫都是一樣的,可是南極的氣候卻比北極惡劣的多,並且南極的平均氣溫要比北極低的多。
在南極上有個巨大的冰蓋,這個冰蓋終年散發著寒氣,空氣被迅速冷卻。這個冰蓋像個巨大的反光鏡,它把收到的太陽熱能大部分都反射回空中,因此,南極在儲熱能力方面就很差;在南極大陸的周圍被大洋環繞著,大洋又長時間被海冰封凍,而且長年不化,因此就阻斷海水和空氣的交換,從而讓南極周圍的海面長期保持較低的溫度。而北極就沒有這樣的冰蓋,所以就不會散掉巨大的熱能,但是北極是海洋,海水的儲熱能力就比南極強,因此,地形上的不同就形成南北極不同的溫度差異。並且地形也決定了它們各自的氣流和洋流,而且又是由於氣流和洋流的不同,又加強了兩極地區氣候的根本差別。
南北兩極在動物種類上也有很大的差別,南極的企鵝不可能生長在北極,而北極北極熊的北極熊不可能生長在南極。主要原因是熊類是雜食、適應性強的陸生動物,從北極到熱帶均有分布。由於第三紀時,地球上出現了寒冷氣候,南北極形成冰川。來不及由極地往溫暖地區遷移的喜溫動物都滅絕,只有在冰川邊緣有一些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在生活。以北極植物為主食的穴居熊絕跡了,而一種毛皮厚、肉食,並且體溫調節能力、越冬生理以及生物化學都適應嚴寒的熊類在北極生存下來,這便是以後的北極熊。它們以海豹、幼海象、魚類、鳥蛋以及擱淺鯨的腐肉為主食,成為嚴格食肉動物。
而南極洲早在熊類祖先出現之前便是一個海洋環繞的大陸,不與其他大陸相連。大洋的隔斷使陸生熊類根本不可能往那裡遷移,所以南極不可能發現北極熊的蹤影。
而企鵝是從赤道以南的區域開始發展起來的,它們的祖先是管鼻類動物,在企鵝決定發展方向這一問題時,同時決定了它們主要生活家園的所在。動物學家推想,企鵝在那時選擇南下沒有繼續向北前進。因為它們北上的道路被熱帶炎熱的氣候阻擋了,更因為企鵝們無法忍受熱帶的暖水。因此,企鵝的這些生理特點,決定了它們必須呆在有來自南極的冰雪融化水域,或由由深海湧上的較冷的水流所流經的海域。於是,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了一個物理屏障,使懼熱的企鵝不能游過它。再把企鵝分布的情況查對一下,它們分布在年平均氣溫20℃的區域,動物學家的推想跟這些是頗為吻合的。
南北極的區別還有很多,南極圈內的冰山高大,而北極冰山則相對矮小。南極有的冰山就是巨無霸,總面積竟然高達5538平方公里,相當於9個新加坡的國土面積。並且在南極的總冰量也比北極高。
在南極圈裡不生長草木之類的植物,只有苔鮮類低等植物。但北極圈不同,有的地方不但有草原有鮮花,而且還有茂密的森林。如在北緯78度的朗伊爾賓就長有齊膝高的叢叢茂草。
㈥ 弱弱問一下,為什麼南方人比北方小,老鼠蟑螂比北方大
南方人運動量,飯量都不大。當然比北方人小。南方空氣潮濕,更利於那些生活在陰暗的動物了。所以,老鼠蟑螂大。
㈦ 為什麼生活在北方的動物,體型要比南方的更大
同一個物種,生活在高緯度寒冷地區的個體,體型往往比生活在低緯度溫暖地區的個體大。這種環境對個體體型造成的影響,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出版(1859年)之前,就已經有學者注意到並給出了解釋,即生物學家伯格曼提出的「伯格曼法則」,後來鳥類學家艾倫對這個法則進行了補充。
環境的影響:伯格曼法則及艾倫法則
1847年,生物學家伯格曼通過觀察發現,在「同種的恆溫動物」這一前提下,小個體有利於散熱,能夠更好地適應炎熱的氣候,而那些生活在寒冷氣候下的個體,個頭則較大。1877年,鳥類學家艾倫進一步提出,同種恆溫動物的肢體,尤其是四肢、手指、腳趾等部位,炎熱地區的纖細,寒冷地區的短粗。
比如反伯格曼法則就將關注點放在體型大小、生長速度和代謝速度上,據此提出生活在高緯度的動物,生長發育慢,代謝也隨著體型變大而增大,因此出現同一物種熱帶體型大、寒帶體型小的情況。總而言之,體型差異是受環境的影響,適者生存這一點毋庸置疑。
㈧ 南北兩極動植物差異
北極的開花植物有900多種,而南極卻只有3種,且只分布在南極半島最北端一個極狹小的地區;北極的鳥類有120多種,而南極卻只有十幾種;北極最大的陸地動物是雄壯的麝牛,而南極最大的陸地動物卻是小小的蚊子;北極最高級的生靈是人類,而南極卻連一個永久性的居民也沒有。由此可見,雖然同屬於寒帶,但南北兩極的生命世界卻是有天壤之別的。南北極共有的植物,大概只有苔蘚和地衣.
㈨ 亞洲象和非洲象哪一個體型高大
象是陸地上現存動物中個體最大的動物。亞洲象是亞洲最大的陸生動物,一般身高在3.2米左右,體長在5.5米左右,體重最高可達5噸。就算是這么一個龐然大物,也只能在亞洲稱霸王。
但非洲象卻比它更大:高聳的肩腫達3~4米,身長6~7米(包括長鼻子)成年的非洲象身高普遍在3.5米以上,最高可達4.1米,體長在6米以上,體重在4噸以上,大的可將近10噸。兩者的體重差相當於20個成年人的體重之和。整體來說,亞洲象比非洲象要小一圈。現生的長鼻目中僅有非洲象和亞洲象2個象屬動物,分別棲息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它們是陸地上最大的現生動物,外形十分相似,但在形態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體型:亞洲象相對而言比非洲象要小一些,一般來說,亞洲象身長為6米左右,一般肩高為2.5米左右,體重2000~6000千克。而非洲象身長為7米左右,一般肩高為3米左右,體重為2700-6000千克。非洲象大,因為非洲是草原,體型大更有利。亞洲是雨林,體型小更靈敏。如果論雄性是非洲象更大,可以達到5噸,亞洲才4噸的水平。但是雌性的話是亞洲象更大可以達到3噸,而非洲象才2噸多。不過要論極端個體,亞洲象和非洲象差不多大,都是7噸左右。
非洲象更大,非洲象是陸地上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雄性和雌性非洲象呈二態性(雌雄兩性在體形或身體特徵上都有所不同)。雄性肩高約3米(9.8英尺),重約5000-6000公斤(11000-13200磅),而雌性肩高約2.5米(8.2英尺)重約3000-3500公斤(6600-7700磅)。平均壽命60-70歲。雖然說亞洲象比非洲象輕,但是在亞洲它也是體重最重的動物。大象幾乎沒有天敵,壽命可以活到70歲以上,只要食物充足,體重可以不斷增加。
㈩ 南方的蟑螂為什麼比北方的都要大隻,是什麼原因呢
南方和北方的差距一直是我們中國人民特別討喜歡討論和關注的一個話題。確實我們中國的北方和南方確實是差異特別大。不但是氣候,還有在南北方生活的人,他們在體型和性格方面也會有很大的差異。還有很多在南北方生活的同類同種的動物,他們在體格方面其實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
南北方的動物差距不僅體現在蟑螂身上,還體現在了老鼠等動物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