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血液細胞學分析標本採集中應注意的問題
臨床血液細胞學分析標本採集中應注意的問題
研究表明,檢驗前階段占檢驗全程的 57.3 %,此階段是整個質控中最易忽視卻非常重要的環節。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臨床血液細胞學分析標本採集中應注意的問題,歡迎閱讀。
一、從一例醫療糾紛看實驗室和臨床加強溝通的重要性
一天醫院通知檢驗科領導到醫務科一趟,說有病人把檢驗科告了,要求賠償。情況是這樣的,某礦務局一領導到我院體檢,根據血常規化 驗結果全血細胞減少被懷疑再障,據此到血液科做了骨穿檢查,結果報告一切正常!這是怎麼回事呢?病人不相信就到門診重新做了 一次血常規化驗,結果正常!這下病人不幹了。前後往返幾趟,耽誤事兒不說,這精神上的壓力如何讓人能夠接受?那麼問題出在哪 里呢?我們和領導去了以後一看化驗單上的直方圖就明白了。原來是血凝了,而我們實驗室也未把關,體檢科和血液科也沒有詳細詢 問病情和做必要的體檢就讓病人去做了骨穿,最終導致了糾紛的發生。責任很明確我們只好賠禮道歉,賠償診療費用和路費,取得了 病人的諒解。
啟示
1、假如實驗室把關嚴格一點,及時發現標本凝固,復檢措施嚴格一些,這種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 的。其實從中反應了我們的工作態度至少是不負責任的。醫療工作中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導致錯誤的發生。
2、臨床檢驗多由醫生申請而進行,但檢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有些是臨床醫生和護理人員不了解和熟悉的,需要我們檢驗人員去宣傳和解釋。我們曾做過一個 調查,對目前早已普及的血液細胞分析儀報告單上除 WBC 、 RBC 、 Hb 、 BPC 四相基本數據外的其他指標和警示信號,臨床醫師能夠正確全面了解的不足 20 %。不 了解這些項目就談不上正確選擇和利用,思維和認識仍停留在原來對血常規的水平上,使這些項目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也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負擔。全面的 質量控制不能單靠檢驗科,因為有些因素是我們所不能掌握和控制的,如臨床用葯情況,病人的生理病理狀態等。只有讓全體醫護人員都重視才能完成。我們的 體會是有條件的可以安排醫護人員到檢驗科輪轉,熟悉檢驗流程,使實驗室和臨床能夠正常的溝通。
二、臨床常見標本不合格原因及對策
據統計血液細胞分析儀標本不合格在臨床約占 4.54 %。標本不合格導致的直接危害是:標本不合格-報 告錯誤-誤導醫生診斷-延誤最佳治療時間-病人投訴-醫療糾紛。常見原因如下:
1、抽血方法錯誤,抽血不順利,技術不過關
對策:
a、盡可能靜脈采血,必要時可用末梢血,如嬰幼兒、大面積燒傷病人及某些需經常采血的病例 如白血病、腫瘤放化療病人等,並註明血液類型,以便對比觀察。
b、禁止便輸液便采血,特別是避免 從輸液的同側。
2、抗凝劑錯誤,混勻不充分或比例不當
這種情況比較常見。目前多用 EDTA2K ,正確濃度為 1.5mg/ml 血。通常將其配成 15g/L ,每管加 0.1ml ,相當於 1.5mg ,可抗凝 1ml 血。 100 ℃干烤不影響抗凝能力。
因抗凝劑比例不當可導致兩種情況: a. 抗凝劑過剩:達 2.5mg/ml 血時,可致血細胞腫脹,影響計數和分類。 b. 抗凝劑不足:可致血液凝固或出現微血塊,阻塞管道,計數 錯誤。建議選擇真空抗凝管。因為有明顯的顏色標志,方便選用,還可有效避免因注射器推注導致的標本溶血。
3、疾病因素
a、對血小板計數的影響:
( 1 )血小板聚集:
因有些疾病可致血液處於高粘狀態使血小板易於聚集。統計發生率順序為:糖尿病>腎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凝集 的血小板體積較大,且不被溶血劑溶解,從而導致假性的白細胞增加,血小板減低。對此類疾病要注意觀察直方圖(在白細胞直方圖與 Y 軸可見一個高的截距,提 示在 35fl 左右由干擾,血小板直方圖也不正常),以判斷標本採集是否滿意。有時這種情況還可能因 EDTA 抗凝劑的誘導使血小板聚集導致假性血小板減少 (EDTA PTCP ) , 這種情況多見於腫瘤、心臟病、肝病患者。我們體會這種情況在用末梢血稀釋標本較常見。和真正的血小板減低症鑒別方法為:在 EDTAPTCP 時 MPV 值正 常。採集標本後應至少在 15 分鍾後進行測定。雖然這種情況較少見,但有時血小板減少對臨床似乎更有價值。此時要注意觀察塗片,查看有無血小板聚集。也可 以換用枸櫞酸鹽抗凝劑采血。必要時復查。
( 2 )小紅細胞及破碎紅細胞:
臨床常見嚴重的缺鐵貧和溶貧時可對血小板計數造成干擾。對於前者在較好的儀器可通 過浮動界標、擬合曲線等技術得以校正(這一點也是購置儀器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後者可通過觀察直方圖進行判斷。
b、對白細胞計數的影響:
( 1 )紅細胞不溶解:某些新生兒、肝病患者紅細胞膜脂類異常或由於低色素性貧血以及紅細胞內含由大量的 sHb 、 HbCO 等原因可有低抗溶血劑的作用,使紅細胞溶解不全,致白細胞假性增加,直方圖異常。此時可加大溶血劑量,或人工計 數。
( 2 )冷球蛋白血症:在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系統增值性疾病、轉移瘤、自身免疫病、感染等疾病的患者血中含有 冷球蛋白,在骨髓瘤、白血病、妊娠、血栓、糖尿病等患者血中含有冷纖維蛋白,均可使血中的不定形物質凝集,導致白細胞計數增 高,直方圖異常。此時可將標本置 37 ℃預熱後立即檢測。
c、對紅細胞系統的影響:
( 1 )冷凝集綜合症:可使紅細胞在室溫下凝集,在病毒性或支原體性肺炎、 肝硬化、雷諾氏病、瘧疾等患者常見。
( 2 )白細胞計數顯著增高:慢粒及一些急性白血病時大量的 白細胞可使紅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測定假性增高。
( 3 )高脂血症:可使血紅蛋白假性增高,進而使 MCH 、 MCHC 異常。
4、抽血及編號錯誤
a、我們在病房每年都發現數例采錯血的情況,未發現的也可能存在。有時甚至很細心也可能出錯。如有 一次到口腔科采血時,病人有事出去了,而陪護在病床上坐著,喊病人的名字他竟然也答應,說讓他 抽血竟也沒有拒絕。後來醫生打電話說懷疑結果不對,原來病人血小板一直減少,為何突然正常了? 重新到病房抽血才發現根本不是一個人。想起來後果可怕。
b、通常大醫院都是由病房護士抽好血後把標本和化驗單卷在一起送到實驗室,然後重新抖開編號。這中間既可能污染、弄破化驗單,又極可能編錯號。一旦發生就往往導致至少兩個以上病人結果失真。
c、門診采血也偶有發生錯誤的。值得重視的是冒名頂替的情況。目前社會上造假情況很多,臨床造假報 告的用途更是五花八門。其中 “ 善意 ” 者往往涉及費用報銷問題。而惡意者則出於其它目的,甚至欺 詐。我們要高度警惕。建議建立采血查驗證件制度,以防惡意冒名者。對自帶標本要在檢驗報告上加 蓋 “ 自帶標本 ” 字樣加以註明。
5、標本溶血
導致標本溶血的常見原因:注射器采血時穿刺不順、從血腫處采血、用力將血推入試管、混勻時用力過 大或產生氣泡、穿刺處酒精未乾即開始采血、止血帶捆紮時間過長或讓病人反復攥拳以使血管明顯 等。
建議:
( 1 )已發生溶血的標本不能使用。因為 嚴重的溶血可使 Hct 減低, Hb 相對增加, MCV 正 常而 MCH 、 MCHC 增高。可導致錯誤診斷。此時 要通知臨床並建議重新采血,如不能重新采 血,應在檢驗報告中註明 “ 標本溶血 ” 以及可能對 結果的影響。
( 2 )為避免溶血應規范采血步 驟,改正易造成溶血的不良習慣。
( 3 )推薦使 用真空采血系統。
三、采血時的接診藝術
我們常說醫院工作要以病人為中心。實際上現在病人的要求越 來越多元化了,很多時候你的技術好,但是服務不到位同樣不 能被患者認同。曾有人動情的描述過醫療機構的標志: 4 棵紅心 托起白十字。白色代表病人的蒼白無力,顯示了在身心上的痛 苦和無助。 4 顆紅心代表醫務人員的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 心。有一 點為大家所共識,那就是要在人性化服務上作文章。檢驗人員 和患者接觸交流的主要環節是在標本採集階段。此時還應注意 接診藝術,把我們的服務做得更好,同時也可讓病人在融洽的 氣氛中保持最佳的生理狀態。
正確的血液採集方法
採集步驟:
查看檢驗單,詢問病史,查對檢驗單上病人姓 名、性別、年齡等項目與病人是否吻合,耐心 檢查需要空腹血檢驗項目要詢問病人是否 8 小時 以內沒有能量攝入,詢問病人在檢驗前是否有 足夠的休息;需要增添項目時先與出具檢驗申 請單的醫生聯系請患者准備。( “ 請將左手衣袖挽起,手伸直平放,拳頭握緊。 ” )對孩子應多哄勸,避免劇烈躁動、哭 鬧。對於緊張或有暈血史的`病人要進行安慰( “ 您可以側過身去,不看很快會好 ” )。
采血器材准備:選擇相應的真空采血管;並記錄採集時間。
選擇穿刺血管:紮好壓脈帶,觀察血管走向,選擇穿刺點,松開壓脈帶(壓脈帶壓迫時間不能超過 1 分 鍾),正在輸液的病人絕對不可同側采血,更不可以利用原有的輸液針頭采血。
消毒:以穿刺點為圓心,用蘸有碘伏的棉簽由 內到外螺旋型塗抹,消毒范圍為直徑大約 3 厘 米,注意消毒過的地方不能重復塗抹,在塗抹 的過程中棉簽必須也要同時旋轉。
采樣及混勻:等待碘伏幹了以後(必須等到幹了以 後,否則達不到消毒效果),再次紮好壓脈帶,將針 頭平面朝上與手臂成 15 °穿刺,最好一針見血。拔出 采血管後立即進行顛倒 8 次混勻。在抽學時要詢問病人 感受(如有無心慌,頭暈等情況),當出現異常時如:· 病人出汗、面色蒼白、暈倒時立即拔出針並急救 · 操作失敗,取得病人諒解,再次進行操作( “ 對不 起,由於 …… 的原因需要再取一次血,請原諒 ” )。采樣盡量在 1 分鍾內完成。
止血:采血結束後,解開壓脈帶,退針後請病 人 “ 手指壓住棉球,手伸直抬高於心臟,保持兩分鍾 ” (如果是有出血傾向患者如紫癜, ITP , 血液病等要壓迫 5 ~ 10 分鍾直到無血滲出)。
標本前處理:將采血管與相應的檢驗單裹好, 分類,盡快送檢。
檢驗項目所對應的采血管:
1. 血糖及糖耐量試驗 黃頭管
2. 生化檢驗 綠頭管
3.PT 、 APTT 、 FIB 、凝血因子 藍頭管
4. 血常規 紫頭管
5. 血沉 黑頭管
6. 血清學試驗 紅頭管
采血時的接診藝術
1、當采血失敗需再次操作時要真誠的說 “ 對不 起,由於 …… 的原因需再抽一次,請原諒! ” 以 取得病人的配合。
2、因各級醫院條件不同,切不可當著病人的面 說別家醫院化驗不準,特別是對下級醫院更要 尊重和理解,以免對下級醫院造成傷害和誤解。
3、要尊重病人的隱私。當核對病人時不可當眾問 “ 你得的是××病嗎? ” 特別是面對腫瘤和傳染病患者時 更要慎言。如有報道某護士到病房抽血時無意間告訴實習學生說 “ 這個病人得的是艾滋病,抽血時要 小心點 ”,病人並不知自己的病情,當聽到後經受不了打擊跳樓自殺。
執業《醫師法》第 22 條第 32 項規定: “ 醫生應當關心、愛護、尊重患者,保護患者的隱私 ” ,不尊重患者的合法權益就 是違法,就可能砸醫院的牌子和聲譽。有時在體貼和尊重病人這個問題上我們缺少的不是高昂的設備。有時無意間 對患者精神上的傷害往往比肉體上的更嚴重和持久。我們必須以人格為基石,服務意思中必須於公眾日趨高漲的維 權意識相適應。用我們的真情和愛心為患者服務 , “ 讓病人滿意而歸 ” 不再是一句空話。
4、對弱勢群體如農村和低收入者更要耐心解 釋,熱情相待。一則笑話:醫生讓一位疑得了 糖尿病的老大爺到化驗室 驗 尿,病人問: “ 咽 ( 驗 ) 尿幹啥哩? ” 工作人員解釋說就是看看尿里 有沒有糖。結果等了老半天病人才回來,慢騰 騰的說: “ 大夫,我咽了一大口尿,裡面沒有 糖! ” 幸虧沒有讓病人驗糞便!
四、采血過程的安全問題
1、采血意外的預防:
據報道某年冬天某縣醫院一護士給患兒抽血後忘記解止帶 , 導致患兒上肢壞死截 肢的惡性事故。人命關天,警鍾常鳴。我們日常工作中要樹立 “ 醫療無小事 ” 的觀念,盡心、盡職、盡 責,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 及時發現問題,以防差錯事故的發生。
如當嬰幼兒因恐懼哭鬧時,可用語言轉移注意力,並一定要注意患兒口中有無糖和瓜子等異物,以防吸 入氣管造成窒息;抽血前不要反復抽拉針芯防治污染針頭,動作不可太猛以防把針頭崩出去傷人;采 完血後囑病人壓好棉球並抬高胳膊高於心臟防治血腫,對有出血傾向者要延長壓迫時間,直到無滲血 為止。
2、采血時感染的預防:
采血時對工作人員威脅最大的是被污染的針頭意外刺傷。據調查大部分臨床醫護人員都 有此經歷。研究報告醫務人員通過污染 HIV 、 HBV 、 HCV 針頭刺破皮膚被感染的風險分別為 0.30.5 %、 240 %、 3 10 %。據報道我國正處於艾滋病高發期,目前發病率居亞洲第二,世界的 14 位,其實我省情況更為嚴重。說 “ 艾滋 病就在身邊 ” 並不誇張。
實驗室人員無疑是意外刺傷發生的高危人群 , 其實發生意外 “ 暴露 ” 後所造成的諸如焦慮、絕望、恐懼等心 理傷害更嚴重。故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一方面要學習有關院內感染防治知識,思想上重視,工作 中落實,把每一次的操作對象都當作具潛在生物感染的危險,切不可麻痹大意。每一次靜脈抽血後嚴 禁用手直接去針頭或回套針套,並及時按要求存放和銷毀。
3. 暈血症問題:
臨床常見個別病人抽血時突然暈倒的情況,多半是由 “ 暈血症 ” (又稱血液恐怖症)引起。病人大多從小怕見血,有 時聽到、看到血既刻暈倒。是一種特殊處境中的精神障礙。此症和怕見蛇、毛毛蟲的 “ 物體恐怖 ” ,以及怕見陌生人、怕見異性的 “ 交際 恐怖 ” 同屬恐怖症,於膽小無必然聯系。和暈車、暈船也不同,和恐高症相似,是心理問題。除了不能見血外與常人無異。此症輕者見 血就感到恐怖、惡心,重者會失去知覺。與此類患者要防止病人摔傷。但此症並非不治之症,經 “ 脫敏 ” (即在心理醫生指導下反復、逐 步的由弱到強的見血)即可治癒。
;2. 犬貓血液樣品的採集應注意哪些事項
犬貓血樣采一主要注意的是不要讓他把血液打發現,另外去學院的時候不要讓他過於活動運動。
3. 如何採集污畜和畜產品樣品
(1)選擇樣品:檢驗污畜的樣品主要是水皰皮(液)、食道咽部刮取物、血液樣品等,也可檢驗動物的組織、臟器、分泌物、排泄物等;檢驗畜產品的樣品來自肉製品、奶製品和皮革製品等。
(2)樣品採集運送原則:口蹄疫病料的採集運送必須做到及時、准確、新鮮和安全,實驗室診斷是否順利與收到的樣品質量密切相關。樣品採集運送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采樣及時:特別是發病動物,樣品採集的時間性很強,以水皰期采樣為最佳,如潰爛結痂,則難以採到有效樣品。
采樣准確:根據檢驗目的採集相應樣品,也可擴大採集相關樣品作為診斷佐證或參考。在採集病原診斷樣品時,首選典型病變部位樣品,如水皰皮、水皰液;其次選擇含毒量較高的其他部位樣品,如脊髓、淋巴結等。
取樣潔凈:按無菌要求操作,采樣用具均須滅菌處理。不能做到無菌操作的,取樣部位要沖洗干凈,但不能用消毒劑處理。採集的樣品應加適當抗生素。
足量采樣:採集樣品的數量要滿足檢驗的需要,並留有必要的復檢備份。對出入境和國內調運的活畜及畜產品的采樣數量,應依據OIE《國際獸醫疾病診斷和免疫手冊(1996)》所指定的采樣數量與概率原則進行採集。對疑似病例的采樣量一定要滿足實驗室診斷的要求,血清樣品每份不少於2毫升,水皰皮、組織樣品每份至少1克。
安全防護:采樣過程中,必須做好對采樣人員和對所采樣品的安全防護。起碼要戴口罩,防滲漏手套,膠靴,必要時要穿防護衣。
保持樣品新鮮:根據樣品的性狀可做暫時冷藏或冷凍處理。樣品在數小時內能送達實驗室者,可只作冷藏處理。超過數小時者,應凍結處理。
密封:採集的樣品必須放置於專門的容器中,經妥善包裝後密封冷藏運送。裝載樣品的容器可選擇玻璃或塑料材質的,可以是瓶式、管式或袋式。容器必須完整無損易於密封,密封要完好,既保證含毒液體和氣溶膠不漏散毒,又要做到外部液體和氣體(特別是乾冰形成的CO2)滲入容器滅活病毒。容器應在采樣前沖洗干凈以乾熱或高壓滅菌。每個樣品容器的裝樣量不可過多,尤其是液態樣品不可超過容量的80%,如果選用塑料袋,則應用兩層袋,用封口機分口,防止液體漏出或水污染樣品。裝樣品的容器應貼上標簽,標簽要防止因凍結而脫落,標簽應標識清楚採集時間、地點、動物種來源、序號、樣品名稱等,並附上發病、死亡等相關流行病學資料,一並送達實驗室。
快速安全送達:樣品必須盡快送達實驗室檢測。供血清學檢驗的冷藏樣品,必須在24小時內送到實驗室;供病原學檢驗的冷藏樣品,須在數小時內送達實驗室;經凍結的樣品若24小時內不能送達實驗室,則需要在運送過程中保持樣品處於凍結狀態。妥善安放各樣品瓶(袋),防止碰撞,保持平穩運輸。用飛機運送時,樣品應放在增壓倉內,以防壓力改變,樣品受損。必須預先通知樣品要送達的實驗室,以保證該實驗室能接受這些樣品並盡快展開檢測工作。
檢驗單位:FMD病毒的分離鑒定必須在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或政府指定的有專門防護設施的實驗室中進行。因此,樣品檢驗單位必須是有資質條件的實驗室。
(3)樣品的採集。
水皰材料的採集:水皰液,用消毒過的注射器從未破潰水皰中吸出水皰液,水皰液應清亮透明,裝入滅菌瓶中(可加入適量的抗生素,如青黴素1000IU/ml,鏈黴素1000μg/ml),加蓋後用膠帶封口,貼上標簽,冷藏保存;水皰皮則選采新鮮、成熟、未破裂或剛破不久的水皰皮。牛樣應採取舌表面的水皰皮,在水皰尚未破潰或剛破潰時採集,在采不到舌面水皰皮的情況下,可採取蹄叉及蹄冠部的水皰皮;豬樣應採取蹄叉部、蹄冠部或鼻鏡部的水皰皮,不要採取蹄踵部角質化表皮;羊的水皰材料較難採集,水皰通常小而分散,需要仔細尋找。採取水皰皮時應盡量保持無菌,用消毒剪子剪下水皰皮後,置入無菌小瓶中,加入由等量甘油和0.04mol/L磷酸鹽緩沖液(PBS,pH7.2~7.6)配製成的運輸液中,可加入適量抗生素。加蓋及用膠帶封口,貼上標簽,-20℃下保存。
食道/咽部刮取的黏膜樣品:主要用於查明牛、羊等反芻動物感染口蹄疫及持續帶毒狀況。被檢動物預先禁食12h(可飲水),防止采樣時反芻胃內容物污染O/P液。采樣用特製的食道探杯(Probang Cup),在使用前先用0.2%檸檬酸或2%氫氧化鈉溶液浸泡消毒,再用清水沖洗後使用。采樣前應預備容量為25ml的樣品瓶,每個樣品瓶預先加8~10ml樣品保存液(細胞培養維持液或0.04mol/L PB,pH7.4)。貼上防水標簽,用防水筆寫明樣品的名稱、編號、採集地點、動物種類、時間等,採到的樣品應立即放入有冰塊的冷藏箱內保存。
血液樣品的採集:包括血清、血細胞及血液中其他內含物,通常用於檢測動物的抗體及免疫細胞,用於評價動物的免疫與感染狀況。血清,無菌採取動物血液10~15毫升,分離血清(每頭動物不少於2毫升),分裝入兩個滅菌的小瓶里。加蓋、封口並貼上標簽,編號,置於4℃保存或凍結保存,但不能反復凍融,否則抗體效價下降。全血樣品,在無菌的條件下采血,採取的血樣盡快同抗凝劑混勻,樣品在送至實驗室前應於4℃保存。
奶樣的採集:可作為例行監測手段,通過檢測奶樣可以了解泌乳動物的口蹄疫感染與免疫狀況。先將乳房、乳頭作清洗消毒後,用手擠取乳汁,初擠出的乳汁棄去,無菌收集後擠的乳汁。裝入小瓶中,可加適量抗生素。加蓋、封口並貼上標簽。
其他樣品:包括唾液、鼻分泌液、組織樣品、生殖道樣品、皮毛樣品、糞便、尿液等。
(4)填寫送檢樣品說明:①送檢單位名稱、所在地區,送樣人姓名、身份,聯系電話、傳真、郵編、地址;②疑似疾病;③送檢樣品的名稱、動物種來源、組織器官,採集時間、地點、編號、數量;④樣品處理、保存情況;⑤檢驗目的、檢驗內容;⑥病畜臨床症狀、病理解剖及初診情況;⑦牧場飼養狀況、生產狀況、免疫狀況、疫病歷史資料;⑧首發病例和繼發病例出現時間、動物種、數量、傳遞關系、造成的損失、處理方式等情況;⑨動物移動情況,本地飼養還是來自外地,來自何時,何處。
4. 血標本採集存在的問題應採取哪些防範措施
樓主,你好~~
1 標本容器的選擇不當
不同的檢驗標本需要不同的檢驗容器。采樣所用的容器是否恰當是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之一。常見的使用容器不當有以下情況:血清標本使用有抗凝劑的試管;全血標本使用乾燥試管;血培養標本使用未經消毒的,密封不嚴的培養瓶或不按無菌技術操作造成容器污染而導致雜菌生長,培養失敗。這些都是由於標本容器使用不當人為造成的錯誤。因此,根據不同的檢驗目的選擇標本容器,必須按要求進行採集和使用。同時抽取幾項檢驗血標本時,一般注入容器的順序為:血培養瓶,抗凝管,乾燥試管。動作應迅速准確。
2 采血的時機不當
血液中的很多成分易受飲食影響。血標本做生化檢驗,應在病人空腹時採取。但某些病例的空腹血也可使檢驗結果受到影響。常見原因是:取血前一天晚上病人大量飲酒或半夜加餐,均會使空腹血待測指標發生變化。取血前使用葯物也會影響檢驗結果,在臨床上常常遇到病人血糖濃度很低,可病人一般情況良好,調查發現病人輸入大量維生素c,使血糖測定結果偏低;做細菌培養,在使用抗生素之後留取標本,會使培養陽性率降低。因此護士要根據檢驗內容,事先通知病人,向病人交代清楚有關的注意事項,嚴格掌握標本採集的適宜時機。
3 采血部位不當
臨床上有個別護士貪圖方便,直接從輸液的針頭上接上注射器抽血,或靜脈點滴時從同一血管近心端采血標本,使檢驗標本含有大量新輸入的液體;血氣分析標本取靜脈血送檢;這些都會使檢驗結果與病人病情不符,因此對輸液輸血病人,採集血標本時應在對側肢體採取。血氣分析標本應採取動脈血。
4 采血量不當
取血時要根據不同的檢驗目的,選擇不同的抗凝劑試管。不同的抗凝劑試管,要求的采血量不同,要注意抗凝劑與血液要有一定比例,不能過多過少,並將血液與抗凝劑輕輕搖勻。血抗凝劑過多,易造成血液稀釋,結果偏低,樣品滲透壓改變,細胞形態發生改變。抗凝劑過少或與血液未混勻,均可出現血液凝固或出現肉眼看不見的小凝塊,而影響檢測結果的准確性,往往給臨床醫生帶來假象,延誤了診斷和治療。
5 采血的方法不當
採集血標本所用方法可直接造成血液成分的變化,如抽血前止血帶在病人臂上縛的時間過長或過緊,都會造成血液成分的變化。對於一些采血困難,縛止血帶過長的病人,可以在針頭刺入靜脈後的短時間內放鬆止血帶,等待數分鍾再抽血。氣體,易揮發物質,ph值等測定時,可採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注射器中事先裝有滅菌的抗凝劑,取血後立即將注射器針頭斜面刺入橡皮塞中,盡量避免血液空氣接觸而影響血液成分含量或其ph值。血氣標本采動脈血時最好是血液自動流入注射器內。另外,采血方法不當常可導致標本溶血而影響和干擾檢測項目。紅細胞內液的某些化學成分與血清濃度不同,紅細胞內液濃度高時,溶血導致血漿中濃度增高,反之可產生不同的稀釋作用。通常標本發生溶血的原因:注射器、針頭及容器含水分;采血部位用酒精消毒後,酒精未完全揮發;反復皮下穿刺,甚至刺破血管;抽血速度過快,產生血泡並將泡沫注入容器;振盪血液時過於劇烈;兩次抽血注入同一試管內等。因此,取血時最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部位皮膚消毒後應等皮膚乾燥後再抽血,抽血後取下針頭,將血液順管壁緩慢注入試管內,避免將泡沫或用力將血液急速推入容器造成溶血。
6 病人和標本不符
望閱讀愉快~~O(∩_∩)O~~
滿意就請及時採納我吧!如有問題請繼續追問哦!
5. 採集血培養標本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1、最佳采血時間:盡可能在抗菌葯物使用前,盡可能在寒顫和發熱初起前30分鍾-1小時為好。采血的環境應相對潔凈。
2、靜脈穿刺消毒:嚴格按照皮膚消毒步驟操作(建議使用洗必泰)。
血液培養必須特別強調嚴格消毒,避免皮膚表面或環境細菌造成污染。
3、培養瓶的消毒:棄去瓶頂塑料帽,用75%乙醇棉球消毒瓶頂橡皮塞,待干60秒。
4、採得的血首先應注入需氧瓶,然後再注入厭氧培養瓶,有利於更好地分離出真菌、綠膿桿菌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
5、采血裝置和最小采血量:
成人: 10ml/瓶。
新生兒:1~3ml/瓶。
6、常規血培養應該包括至少一個需氧培養瓶和一個厭氧培養瓶,稱為「1套血培養」。
7、採集後的轉運應≤2 小時,常溫轉運,禁止冰箱保存。
8、採集頻次:應該24小時采3套,以提高陽性率。
6. 昆蟲標本的採集應注意些什麼
(1)採集時間
由於昆蟲種類繁多,生活習性很不一致,一年發生多少代,一代有多長時間,何時開始出現,何時停止活動等等,各類昆蟲很不一樣。即使是同一種昆蟲,在不同地區或不同環境中也有所不同,所以採集昆蟲的時間就很難一致,應該因蟲而定和因地制宜。然而同學們採集昆蟲,主要是掌握採集方法,認識一般種類,可依據一般昆蟲的活動情況進行採集活動。
①季節:由於昆蟲總是直接或間接與植物發生關系,所以可以說,一年中植物生長的季節,也就是採集昆蟲的時間。一年中,就一般昆蟲的活動情況來說,我國北方地區,每年4月就可以採到一些昆蟲,6~8月為盛期,最易於採集,10月以後則漸少,所以一年中約有1/2時間適宜一般採集;我國華南亞熱帶地區終年可以採集。
②時間:採集時間要根據各種昆蟲生活規律而定。一天中採集最好時間,一般為上午10時到下午3時,這段時間是昆蟲最活躍的時間,遇到的昆蟲最多,宜用網捕捉。不過要注意有許多昆蟲到黃昏才開始活動,它們當中有的種類成群飛翔,適於網捕。另外,夜間活動的昆蟲種類比黃昏活動的還要多,用燈光誘集,能捕到很多種類。
(2)採集環境
昆蟲分布非常廣泛,到處可以採集,各類昆蟲往往各有其喜好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就容易採到這類昆蟲,在另一種環境下則可採到另一類昆蟲。所以在採集昆蟲前,一定要熟悉昆蟲的生活環境、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然後去採集。昆蟲一般棲息的環境,大致有以下8個方面。
①水中:水中生活的昆蟲主要為鞘翅目和半翅目兩類,它們生活史的各個時期都在水中,只是成蟲由於趨光性的驅使,偶爾在夜間飛到陸上。另外,蜻蜓目、蜉蝣目、翅目等目的幼蟲生活在水中。水生昆蟲有的潛水生活,有的漂浮水面,池沼湖泊中多水草的地方是採集水生昆蟲的理想環境。對於流水環境,要特別注意水邊和水底的石塊上,常有許多昆蟲附著或在石塊下隱藏。
②地面和土中:昆蟲綱中絕大多數的目,都有在地面和土中生活的種類,所以這種環境極其廣泛。採集時,要特別注意磚頭、石塊下面,尤其是比較潮濕的地方,常隱藏著各種昆蟲,是採集的好場所。許多昆蟲深入土中,或在地下作巢。等翅目的白蟻和膜翅目的蟻、蜂,都是土中昆蟲的主要種類。蟻巢的洞口圍有一圈土粒,白蟻巢則高出地面形如墳頭,蟬的若蟲有的在地面作成泥筒,虎甲幼蟲則在地下穿直洞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採集的線索。
③植物上:昆蟲大多直接以植物為食,或以植物上的其他昆蟲為食,所以植物和昆蟲的關系最密切,是採集昆蟲的最好環境之一。植物體上有不少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尋找昆蟲。例如枝乾枯萎常常是由於甲蟲幼蟲正在蠹食為害;枯心白穗可能裡面有鑽心蟲、黃潛蠅或莖蜂等昆蟲;卷葉綴葉表示其中有蟲,常常是鱗翅目幼蟲或象鼻蟲等;枝葉上有蜜或生霉,說明枝葉上有大批蚜蟲、介殼蟲、木虱等昆蟲寄生。
蟲糞滿地證明樹上有昆蟲,由糞的形狀,可以大約知道是哪類昆蟲。例如,天蛾幼蟲不易發現,但根據地面上它的新鮮糞粒,垂直往上觀察,就會發現它的所在位置;葉片變色或有斑點,常常是蚜蟲、木虱、網蝽、薊馬一些刺吸式口器的昆蟲取食的結果,翻看這種葉片背面,必能發現同翅目、半翅目以及纓翅目的昆蟲;葉片被咬成缺刻,是咀嚼式口器昆蟲取食的結果,在這種葉片上,常可採到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成蟲、若蟲或幼蟲;潛葉和作蟲癭都是昆蟲為害所致,潛葉昆蟲包括鱗翅目、雙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等4個目的許多種類,致癭昆蟲除去上述4個目外,還有半翅目、同翅目、纓翅目等3個目;果實、種子被蛀食,主要是食心蟲為害的結果等等。
④動物上:寄生在動物體上的昆蟲也不少,除去虱目和食毛目全部寄生於動物體外,蚤目的成蟲、雙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目的少數種類也寄生在動物體上,無論家禽、家畜、野鳥、野獸的體表,都可能有這些昆蟲寄生。另外,還有一些蠅類幼蟲寄生於獸類體內或皮下等處。
⑤昆蟲上:昆蟲本身也有許多昆蟲寄生,如很多寄生蜂寄生在鱗翅目幼蟲體內。採集鱗翅目幼蟲或卵進行飼養,常可得到各類寄生性昆蟲。
⑥垃圾和腐物中:很多昆蟲是腐食性的,在垃圾和腐物中常有許多甲蟲和蠅類集聚。
⑦燈光下:各目昆蟲除去原尾目、雙尾目、虱目、食毛目、蚤目等不具趨光性以外,其他各目幾乎都具有趨光性。因此夜晚採集時最好的環境是在燈光下捕捉。
⑧室內:室內也有許多昆蟲棲息,糧倉、冬季溫室、都是採集昆蟲的好地方。
7. 採集動物血液測血清指標應注意哪些事項
採集血液以後需要室溫凝固血液(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後離心,轉速不能太高,大約3000rpm 30min,離心過後,上層稍微黃色液體即為血清,最好盡快檢測相關項目,如果要過一段時間檢測,最好放於-80度冰箱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