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村說的混子是什麼魚
草魚,混子 指向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俗稱 油鯇、草鯇、白鯇、烏青、草苞、草根魚體呈青黃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鰭為灰色。
魚類是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們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
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尼爾森在1994年的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以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
魚主要分為:熱帶魚、溫帶魚和冷帶魚等。水類魚分為:淡水魚和鹹水魚。魚是大部分是冷血動物,極少數為溫血動物,用鰓呼吸,具有顎和鰭。現存魚類可分為兩個主要族群:軟骨魚類(如鯊魚等)和硬骨魚類(線狀鰭和波狀鰭的魚類)。
這兩種族群的魚類都首先出泥盆紀早期。線狀鰭魚中較進階的一群稱為硬骨魚,在侏羅紀時開始進化,已變成個體數量最多的魚類。另外也有數種已絕種的魚類。魚,相伴人類走過了五千多年歷程,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食品與觀賞寵物,但人們對什麼動物是「魚」,魚的定義應如何下,卻知者甚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魚所下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近五億年前,地球上生命歷程進程中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飛躍,出現了最早的魚形動物,揭開了脊椎動物史的序幕,從而導致動物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真正的魚類最早出現於三億余年前,在整個悠久歷史過程中,曾經生存過大量的魚類,早已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亡絕滅,生存在地球上的魚類,僅僅是後來出現、演化而來的極小的一部分種類。
㈡ 混子是什麼魚北京怎麼叫
混子 指向 草魚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俗稱 油鯇、草鯇、白鯇、烏青、草苞、草根魚
喜棲居於江河、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域。具有河湖洄遊的習性,性成熟的個體在江河、水 庫等流水中產卵,產卵後的親魚和幼魚進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通常在被水淹沒的淺灘草地和泛水區域以及干支流附屬水體攝食育肥。
㈢ 混子魚學名叫什麼
草魚。
混子學名草魚,四大家魚之一。
淮河流域常見的兩種:一是吃水草長大的叫草混子,二是吃小魚小蝦等長大的叫螺絲混子或黑混子,這兩種混子又分自然生長和人工飼養兩類。
人工飼養的混子肚子很大,魚身子短胖。
生活習性
草魚是典型的草食性魚類,棲息於平原地區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於水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域。性活潑,游泳迅速,常成群覓食。
草魚幼魚期則食幼蟲,藻類等,草魚也吃一些葷食,如蚯蚓,蜻蜓等。在幹流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生殖季節親魚有溯游習性。
㈣ 《山混子》我老家河南,聽老一輩說有這個動物,誰給介紹一下
這種俗稱為驢頭狼(各地不同的叫法有馬兒狼,馬兒頭,驢頭混子,山混子,驢頭豹,驢頭蟲,狗頭虎,馬狼),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鬣狗科動物。
類似下圖的幾種動物,可以提供給目擊者看看
㈤ 有沒人知道「山混子」是什麼動物
山混子其實就是狼,還有叫青狽的,是流傳於河南到山西一帶的俗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常出現,不光吃羊,還傷害其他牲畜,偶爾也傷人,這多年已經很少聽說這玩意兒了。
㈥ 大混子魚是草魚嗎
大混子魚,不是草魚。
混子魚,就是鯉魚。
1.鯉魚洗凈後兩面打一字花刀,用鹽、料酒、胡椒粉打底味,碗內加鹽、味精、胡椒粉、白糖、醬油、醋、蔥片、薑片、蒜片兌成碗汁待用
2.炒鍋上火,加入適量油,燒至8成熱時將魚放入炸至金黃定型後取出,原鍋留少許油,將炸好的魚放入鍋內,烹入碗汁,加適量的水
3.燒開後轉中火燒至魚入味兒後將魚起入盤中,原湯上大火少開,待湯汁濃稠後碰少許醋點香油澆在魚身上即可,上桌時撒青蒜絲
三、糖醋鯉魚團子
1.鯉魚用小刀切成片兒,用料酒、醬油、蔥碎兒、薑片兒、花椒、少許糖、鹽,腌制15分鍾左右
2.剔下魚肉的魚骨一起腌制
3.魚片兒一面兒沾少許澱粉,捲成圓圈兒,沾滿澱粉
4.魚骨兩面個均勻塗抹澱粉
5.油鍋放足夠的花生油,先炸魚骨,大火燒至6、7分熱放入魚骨,轉小火慢慢炸至金黃撈出
6.捲起的魚肉,同樣的方法炸至金黃
7.魚骨在下,魚肉團兒碼在魚骨上
8.鍋里放底油,7、8分熱放入白醋、蒜碎兒、糖、番茄醬,不停的用勺子攪拌,在番茄醬變色以前,關火,淋在魚肉團兒上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