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動物比喻用計脫身。
金蟬脫殼
【解釋】: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出自】: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示例】: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的法子。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近義詞】:緩兵之計、瞞天過海
【反義詞】:瓮中捉鱉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用掩人耳目的手段
2. 動物的脫身術
脫尾巴(壁虎),吐出內臟(海參),枯葉蝶會突然往下掉,綿羊和負鼠會裝死
,蚯蚓斷成幾段還可以活,蟾蜍會把自己鼓得很大讓其他動物無從下口,犰狳會突然跳起,蠓會把所有的毛都豎起來
3. 赤手空拳在野外突遇獅子,老虎等大型食肉動物,如何脫身
千萬不能躺下來,雖然獅子老虎不是食腐動物,但是他們不會放過眼前這等新鮮的肉的!!
至於爬樹,好象豹子是會的。但它們會在樹下等你的……接下來的描述過於血腥……你就自己想吧……
至於到底用什麼方法好呢……反正跑是跑不過的,就用恐嚇的方法,當然首先要自己能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不慌張!
還有就是採用火攻和找石子只類的東西用以防身,不過可不能去主動激惹它們哪……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逃跑,否則那些兇猛的野獸則會出於本性去追你。你一定要冷靜,站到較高的地方,然後利用現有的材料(例如衣服)把它舉起來,大聲吼叫,這是為了能讓你顯得更高大,更威猛,使它們不敢靠近。如果有打火機等,可以利用火來驅趕它們。
順便提一下,建議你多看看《探索》節目,裡面介紹了許多關於自救的話題。
4. 怎麼模仿老鼠表演
你是在學動物模仿嗎:要學老鼠做一件事,首先人的形體和老鼠的形體差異很大所以通常會只要「神似」就行。老鼠的「神」有頭很迅速的左右動,跑起來很快且貼著牆.整個身子要敏捷,最好抓一隻可愛的小老鼠觀察,觀察完後再消滅它…
5. 如何用手型模仿動物
要多多觀察,如果你想模仿狗的話,就可以買只狗在家裡。有可以學手型,有可以讓狗幫你看家啊!!!
6. 人模仿動物有哪些體育運動
人模仿動物的運動項目比較多,以下舉例5項
1、翼裝飛行:國際稱之飛鼠裝滑翔運動,它是模仿蝙蝠的飛行,蝙蝠可以將翅翼的扇動與翅翼的柔韌性結合起來,從而在空中懸停或者繼續飛行,人們藉此而設計出了一種翼裝飛行服,可以在空中滑翔飛行。
2、蹲式起跑:舍里爾發現袋鼠跑跳前總是先向下屈身,把腹部貼近地面,然後一躍而起。舍里爾模仿袋鼠,發明了蹲式起跑,因而他在1896年的奧運會上創造了優異成績。後來,許多運動員仿效。
3、游泳:游泳運動是男女老幼都喜歡的體育項目之一。據考證,國內外較一致的看法是產生於居住在江、河、湖、海一帶的古代人。他們為了生存,必然要在水中捕捉水鳥和魚類作食物,通過觀察和模仿魚類、青蛙等動物在水中游動的動作,逐漸學會了游泳。

4、虎拳:是福建省的傳統拳術,屬南拳類,也是一種象形拳。在福州、閩侯、長樂、南平、三明、仙游、莆田等地流傳較廣。清乾隆年間,永泰縣批口村李元珠所創。仿虎之形,取虎之技,融為拳意,創編了虎尊拳。
5、猴拳:是拳術中象形拳的一種。因模仿猴子的各種動作而得名。自1953年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以來,歷屆全國性武術表演比賽都有猴拳項目。
7. 根據動物發明的東西
根據鳥的翅膀發明了飛機
還有根據響尾蛇發明跟蹤導彈
蒼蠅與宇宙飛船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燕子低飛行將雨,蟬鳴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關系。沿海漁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魚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預示著風暴即將來臨。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原來,在藍色的海洋上,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 (頻率為每秒8—13次),總是風暴來臨的前奏曲。這種次聲波人耳無法聽到,小小的水母卻很敏感。仿生學家發現,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當風暴前的次聲波沖擊水母耳中的聽石時,聽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經感受器,於是水母就聽到了正在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
仿生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受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8. 動物是怎樣保護自己的
1.自殘壁虎逃生的絕技就是扔掉尾巴,在它遇到強敵或被敵害咬住時,掙扎一番後就自動將尾巴脫落,離開身體的尾巴還不停地抖動,以達到迷惑敵人、趁機脫身的目的,而過些時候,壁虎的尾巴又能完好如初。這在生物學上叫「殘體自衛」.當螞蚱被捉住時,為了逃命,它會斷掉大腿,只留一條腿跳著逃跑;蟹的腿上有折斷線,若腿被抓住,也會收緊腿上折斷線肌肉,棄腿而逃,過後再長出新腿,海參當有敵人侵害時會迅速地把自己體內的五臟六腑一古腦噴射出來,讓對方美餐一頓,而自身則藉助反沖力逃脫。經過50天左右的自身修復,海參又會重新生長出一副新的內臟。2、設霧障槍烏賊和烏賊遇到敵害時,其自衛方式是向進犯者發放一團團液態火焰,其形狀、大小往往與它們的自身體型相似,誤導追蹤者不去追捕被追捕者自身,而是進攻其替身──發光的火團,從而使追蹤者受騙上當。與此同時,槍烏賊和烏賊便趁機逃生。這種自衛方式與用噴射墨汁掩護退卻而御敵的道理十分相似;有的發光動物當被置於捕食者「虎口」的一剎那間,突然發出閃光,令捕食者目瞪口呆,從而趁機逃走;有的發光動物甚至被切成兩段時,其尾段繼續發光,頭段卻立即將燈熄滅,變成黑色;捕食者吞食了尾段,頭段則在趁機逃走之後,「再生」出尾段。3、依靠外甲或外殼烏龜長有非常堅硬的背甲和腹甲。當它感到外界的危險時,便把頭和四肢縮進甲殼里。全部被堅固的甲殼包裹起來,好似一輛披甲的坦克,把自己嚴嚴實實的保護住。你就是用再大的力氣,都無法掰開它的甲殼。就是獸中之王的老虎,把它咬在口裡,也奈何不了它半點。4.保護色或擬態許多動物為了保護自己,不被敵害發現,形成與周圍環境的顏色十分相似的體色,這種體色叫做保護色。保護色有利於動物避免敵害的攻擊或避免被捕獵者發現。動物界中保護色表現得最明顯、最普遍的是昆蟲。昆蟲的體色往往與它們所處環境中的枯葉、綠葉、樹皮、土壤、鳥類等物體的色彩相似,相似的情況常常達到令人驚奇的程度。例如生活在草地上的蟈蟈、螞蚱、螳螂,田野里的青蛙一般都是綠色,與草坪的顏色相近。變色龍能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體色,使敵害不易發現它。即使是同樣的昆蟲,也會因生活環境的不同,出現不同身體顏色。例如生活在葉子上的螳螂是綠色的,生活在枯樹枝上的螳螂是褐色的。 5.速度比如草原上的羚羊斑馬野兔等等食草動物,都跑的相當快,一次來避開捕食者的攻擊6.鮮艷的顏色有些蝴蝶或毛蟲類,具有鮮艷的顏色,有些是為了以這種鮮艷的顏色恐嚇住捕食者,有些是為了模仿具有相似鮮艷顏色的動物(往往有毒),比如有一種蛇(我忘記名字了呵呵)就模仿金環蛇(有毒)紅黃相間的的身體顏色來躲避狸等的捕食7.築巢這是最常見的了,一些防禦能力弱的動物就通過鑄造堅固或隱蔽的巢穴來躲避捕食者以達到保護自我的目的先想到這么多,還有就再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