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的習性和特點都有什麼,簡單說
馬的習性
馬在野外生活,是屬於群居動物,彼此互相照應,讓馬覺得更有安全感。豢養的馬匹,有的雖然一匹馬住一個馬廄,但是馬也非常需要同伴。通常在馬場內養一些其它的動物,如狗、山羊甚至於驢子等,也可以作為馬的同伴。
一群生活在一起的馬之間,是非常有階級意識的。通常一群野馬之中,會有一匹公馬為首領。豢養的馬匹之中,也會有一匹騸馬或母馬為首領。兩匹馬為了爭首領的地位,或是新來的馬要挑戰首領,通常會打一架來解決。當然,兩匹公馬要爭一匹母馬,也是要打一架的。
年輕的馬在一起,常常會互相追逐、踢、咬,這並不是真正的打架,而是在玩樂。從玩樂中學習溝通與相處的技巧,這對小馬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相對於其它動物,馬是一種很溫和的動物。馬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類或其它動物,遇到危險的時候,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趕快逃跑。在野馬群中,有一些小馬或懷孕的母馬無法逃跑,馬群也會將它們圍在中間,大家屁股朝外,用它唯一的武器--後腳,後踢攻擊掠食者。
馬的特點
1、合群性
馬匹合群性的強弱與品種、飼養管理條件有關。如輕型馬比重型馬強,群牧馬比舍飼馬強。人可利用馬的這一習性組織馬群放牧,利用經過調教的「頭馬」帶群、訓練裝車、跳越障礙、過河等。由於單個馬不願離群,在調教時要注意訓練單馬出列或執行任務。
2、記憶力和模仿力
馬的大腦較發達。可記住主人、道路、水源、廄舍、飼喂和休息地點、被懲罰處、不正當的對待或傷害等。「老馬識途」,馬即使離群數月甚至數年,它仍可返回原地。 因此,在趕運馬匹時要防止其逃回原飼養地或原產地。
馬有很強的模仿能力,調教時可以利用老馬帶新馬,學習比較復雜的動作。但馬也可以模仿壞的動作,所以要把有咽氣癖、啃物癖等不良行為的馬隔開,以免別的馬模仿。
3、競爭和爭斗
馬的競爭心理非常強,彼此互不相讓,賽馬就是利用了這一特點。在競賽中,雖然鼻口噴血,體力難支,也竭盡全力,直至死亡。並行的馬總是越走越快,總想超過對方。公馬喜爭斗,對好爭斗的馬要注意管理。拴系或牽遛時要相互保持一定的距離。
(1)小馬生活在哪裡是保護動物嗎擴展閱讀:
血統分類
世界上最古老、血統最純正的三個馬種是:阿拉伯馬、汗血馬以及蒙古馬。這三個馬種算是血統最純正的「祖宗馬」了
純血馬的遠祖是英國當地原始賽馬蓋洛威馬、西班牙馬、康耐馬、威爾士馬與東方馬種阿拉伯馬、波斯馬和土爾其馬等經過長期雜交改良育成的。「純」在這里的意思是性狀穩定。純血馬在不斷的雜交中,獲取了穩定遺傳的基因,因此純血馬的後代擁有純血馬的優秀性狀。
純血馬以中短距離速力快稱霸世界,近百年來沒有其它一個品種馬速力超過它。更重要的是,該品種的遺傳穩定,對改良其它品種特別是提高速力極為有效。正是因為這種馬種的特性,我們所謂的「半血馬」,若不加以特別註明,一般是指含有純血馬血統的混血馬。純血馬與其他馬種雜交,第一代至第三代均稱為半血馬(含50%-87.5%純血馬血統),從第四代開始,可稱為高血馬(不低於93.75%)。
而所謂「改良馬」,特指用國外引進的優良馬種與國內土種馬(蒙古馬馬等)雜交而產生的混血馬,以改進其結構、使役性能等。比如解放後,用蘇聯。的優良馬種(如頓河、蘇高血、蘇純血、蘇重挽、弗拉基米爾馬)改良後的國產馬,尚未進行品種鑒定和命名的,多稱為「國產改良馬」。
Ⅱ 馬的簡介
馬,Equus caballus(Linnaeus,1758),馬科馬屬的一種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
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小。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原產於中亞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類馴養,最早的馬匹馴養遺址於烏克蘭草原發現,15世紀後,才被歐洲殖民者帶到美洲和澳洲地區。
外形特徵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矮馬僅高60厘米。
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俗稱夜眼),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褐色、青和黑色居多;皮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
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
牙齒咀嚼力強,門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鞍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
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是站著睡覺的。
(2)小馬生活在哪裡是保護動物嗎擴展閱讀:
文化
1、生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對應的地支是午。
2、姓氏
馬姓是常見的中文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民族也有不少馬姓人士。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是由穆罕默德姓漢化而來(也有人認為是由法蒂瑪轉化而來),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姓馬。
3、畫馬藝術
馬一直以來被視為力與美的結合,不單是擔任騎乘或負重的工作,阿拉伯人以馬為真主的恩賜,值得人的崇拜與愛護。畫馬藝術更是歷久不衰,屹立不搖。
4、商標或標志
跑車名牌法拉利、保時捷等的廠徽是一匹躍起的駿馬。福特汽車公司所推出的福特野馬跑車則是一匹奔跑的駿馬。
5、傳說中的名馬
赤兔馬、的盧馬、絕影、爪黃飛電、松風、白龍馬、昭陵六駿
6、擺件
唐三彩常以「馬」作為造型。
馬有「一馬當先」、「縱橫馳騁」的意義,視為功名、事業向上的象徵,常作為企業家辦公室的擺設。
馬字有一詞「馬上」表示「立刻、即時」的意思,因此人們常利用諧音搭配成擺設,如馬背上有蒼蠅作「馬上贏」、馬背上有錢作「馬上有錢」等,常作為商店、收銀台的擺設。
Ⅲ 關於馬的資料
馬,草食性家畜。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 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少,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它的主食是草。
中文學名
馬
別 稱
白駒 、飛黃.驥
二名法
Equus caball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哺乳綱
亞 綱
獸亞綱
目
奇蹄目
科
馬科
屬
馬屬
英文名
horse/horses
駿馬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俗稱夜眼),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皮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門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鞍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是站著睡覺的。
2分布范圍編輯
中國一級書畫家王靖作品《馬》
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和南北美洲。
生活環境:馬的祖先始祖馬最早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裡,以嫩葉為食。進化到中新世時出現草原古馬,轉為草原生活,從此馬便開始以乾草為食,生活於草原之上。
始祖馬,歐洲野馬等種類的馬由於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環境改變等原因已經滅絕,不少種類的馬瀕臨滅絕。
3發音編輯
馬 mǎ [普通話三聲]
4葯用價值編輯
馬(4張)
白馬肉
【性味】味辛、苦,有毒。
【功效主治】主治傷中,除熱下氣,長筋骨,強腰脊,壯健強志,輕身不飢。作肉乾,可治寒熱瘺痹,煮湯,洗頭瘡引起的白禿有效。只堪煮,餘食無法消化。浸以清水,捏出的水沒有血後才可以煮食。不然則毒不能出,會使人患疔腫。或者用冷水煮,不可蓋上鍋蓋。馬生角,馬沒有夜眼,白馬青蹄,否則,會使人發癲疾。馬鞍下的肉呈黑色的和馬自死的,都不能吃,否則害人。馬脊背黑而馬臀色斑駁的,也不能吃。
李時珍說:食馬肉中毒後,飲蘆菔湯、吃杏仁可解毒。
馬頸上的膏脂
【性味】味甘,性平,有小毒。
【功效主治】可生人發。治面黑斑手足皴裂粗燥。加入脂澤,可以用治療偏風所致的口歪。
心
【功效主治】主治善忘;患痢的人吃馬心則會使胸腹的痞悶加重。《肘後方》:治心昏健忘,則取牛、馬、豬、雞的;曬干後搗成末,用酒沖服,每次方寸匕,每日三次。
肺
【功效主治】主治寒熱,小兒**萎縮。
肝
【功效主治】有大毒。李時珍說:按漢武帝講:食肉不要食馬肝。又說:文成王食馬肝而死。韋庄說:食馬應留肝,由此可知肝的毒是很大的。方家對馬肝中毒,都用豆豉湯和鼠屎解。
腎
李時珍說:按熊太古《冀越集》講:馬有墨在腎,牛有黃在膽,此是造物特別鍾愛的原因。與牛黃、狗寶等類一樣有功用。可惜前人不知道,所以漫記於此。
白馬**
【性味】味甘、成,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傷中絕脈,**不舉。可強志益氣,使肌肉肥健,生子。治小兒驚癇。益養男子陰氣。
駒胞衣
【功效主治】主治婦女不通經。煅存性後,再搗為細末,每次服三錢,同時加入少許麝香,用新汲的井水空腹服下,不超過三服。
眼
【性味】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驚癇、腹滿、瘧疾。
牙齒
【性味】味甘,性平,有小毒。
【功效主治】主治小兒馬癇,則用水磨服。燒成灰後用唾液調和,塗癰疽疔腫,有效。
骨
【功效主治】有毒,食用害人。燒灰後和醋,敷小兒頭瘡和身上的瘡。止邪瘧。燒灰後和油,敷小兒耳瘡、頭瘡、陰瘡體表感染化膿灼痛。敷塗在服頭上讓小兒飲吞,可以治癒夜啼。
頭骨
【性味】味甘,性寒,有小毒。
【功效主治】主治喜眠,使人不睡,方法是燒成灰後,用水沖服,每次一方寸匕,每日白天三次,晚上一次,作枕頭效果也好。治牙痛。另可燒灰敷頭瘡、耳瘡。治療馬汗氣入瘡後痛腫,可燒灰敷塗,則白汗出而愈。
脛骨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煅存性,降陰火,中氣不足的人可用來代替黃芩、黃連。
懸蹄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小兒不吃乳,辟惡氣蠱毒,蠱疰不詳。止鼻出血,齲齒。赤馬的懸蹄可治赤崩,白馬的懸蹄可治白崩。主癲癇,齒痛。療腸癰,散淤血,白帶過多,殺蟲。另外,燒成灰後加入少許鹽,摻走馬疳蝕,治療效果極為好。赤馬的懸蹄可辟瘟瘧。
皮
【功效主治】主治婦女臨產,赤馬皮可催生。治小兒白禿,可用赤馬皮、白馬蹄燒成灰,和臘豬的脂調膏後敷搽,良。
鬃毛
【功效主治】有毒。治小兒掠癇,女子崩中赤白。燒灰服用,可以治癒血,可用於塗搽惡瘡。
尾
【功效主治】主治女人白帶過多,小兒受外界驚嚇引起的驚癇。
腦
【功效主治】有毒。可助人戒酒,將臘月的腦用溫酒中服。
血
【性味】有大毒。
【發明與傳說】盂詵說:只要是生馬的血進入人體中,一二日便會仲腫起,傷及心後即死。曾有人剿馬時傷了手,馬血進入肉中,一夜就死了。
乳
【性味】味甘,性冷,
【功效主治】可治渴甚,治熱。作成酪後則性溫,飲食後會消肉,減肥。
汗
【性味】有大毒。
【發明與傳說】陶弘景說:長瘡的人接觸了馬氣、馬毛、馬尿、馬屎都會使瘡痛加劇。孟詵說:馬汗接觸到人瘡後,它的毒攻心有死之危險的,燒粟稈灰淋汁來浸洗,會出白沫,這就是毒氣。
白馬尿
【性味】味辛,性寒,有毒。
【功效主治】主治消渴,可破腹內積塊,男子疝氣,婦女腹內積塊,則取銅器齲裝飲服。洗頭瘡白禿,漬惡刺瘡,每日十次,愈後即停止。熱飲馬尿,可治反胃,且能殺蟲。李時珍說:馬尿治婦女中腹結塊有效。
白馬屎
【性味】性溫,無毒。
【功效主治】可以止渴,出吐血、下血、鼻出血、金瘡出血,婦女經血過多。敷頭頂,止鼻出血。絞汁後服用,可治產後各種血氣、傷寒時疾當吐下的。治時行病起合陰陽垂死的,絞汁三合,日夜各服一次。另外,治杖打瘡。及杖打損傷瘡傷風而作痛的,則炒熱,用布包裹後在傷瘡處熨五十遍,極有效。絞汁灌服,可治突然卒中惡死。用灑沖服,呵治產後下腹**寒熱悶服。燒灰後用水沖服,可治久痢赤白。與豬脂調和後,可塗治馬咬人瘡,白馬汗浸入瘡口,剝死嗎時骨刺傷人等毒攻撳死者。
屎中粟
【功效主治】可治金瘡,即金屬器具創傷感染
馬的視覺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差的器官,因此,在接近和運用馬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6毛色識別編輯
馬的毛色是識別馬匹的重要標志,也是外貌鑒定的重要內容。馬體毛分為被毛、保護毛(即鬃、鬣、尾毛、陀毛)和觸毛,顏色眾多,主要的有以下十多種顏色。
黑色:馬的全身被毛及長毛(鬃、鬣、尾毛)均為黑色。在這些黑色毛中又有純黑毛、淡黑毛和銹黑毛等三種。
栗毛:馬的全身被毛為栗殼色,這些栗毛中又可分紅栗毛、黃栗毛、全栗毛和奶栗毛等四種。
騮毛:馬的全身被毛為紅色、黃色、褐色,長毛及四肢下端為黑色,根據不同色澤又可分為紅騮毛、黃騮毛、黑騮毛和褐騮毛等四種。
青毛:馬的全身被毛為黑白混生,根據白與黑毛比[2]例的不同又可分為鐵青、紅青、菊花青、白青(即全身被毛為白色的白馬)和蠅點青等五種。
兔褐毛:馬的全身被毛為紅色、黃色,青白色,長毛為黑色,根據不同色澤又可分為紅兔褐、黃兔褐和青兔褐等三種。
海騮毛:馬的全身被毛為草黃色或深黃色。
黑克栗毛:馬的全身被毛為栗色,長毛近似黑色,而口眼周圍及腹下近於灰白色。
沙色:馬的全身被毛在栗毛、騮毛、兔褐毛或黑色的基礎上散生白色毛,所以根據不同底色可分栗沙毛、騮沙毛、兔褐沙毛和黑沙毛等四種。
銀鬃:馬的全身被毛為暗赤色或栗殼包,長毛為白色、灰白色或混生有黑色毛的叫銀鬃或花尾栗毛。
銀河與白銀河:馬的全身被毛及長毛為污白色或略帶紅色的叫銀河。而皮膚呈淡紅色,蹄質為黃白色的叫白銀河。
花毛:在暗色毛的基礎上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塊,按基礎毛色的不同又可分為黑花毛、騮花毛和栗花毛等。
鼠灰毛:馬的全身被毛為鼠灰色,頭部為深灰色,長毛及四肢下部近似黑色,這種毛色又稱作老鼠皮毛。
7進化編輯
原蹄獸
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始新世的始(祖)馬(Hyracotherium Owen=Eohippus Marsh)。它們的身體只有狐狸那麼大。頭骨小,牙齒構造簡單,齒冠低。前足4趾著地,後足3趾著地。背部彎曲,脊柱活動靈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裡,以嫩葉為食。大約過了1000多萬年,到漸新世時才出現了漸新馬(中馬)(Mesohippus Marsh)。體大如羊。前後足均有3趾,中趾明顯增大。頰齒仍低冠,臼齒齒尖已連成脊狀。仍生活在森林裡,以嫩葉為食。又過了1000多萬年到中新世時出現了草原古馬(Merychippus Leidy)。前後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著地行走,側趾退化。身體已有現代的小
始祖馬
馬那樣大。四肢更長,齒冠更高。背脊由弧形變為硬直,由善於跳躍變為善於奔跑。臼齒有復雜的連脊和白堊質填充,表明食料已從嫩葉轉為乾草。草原古馬已從林中生活轉為草原生活,高齒冠臼齒適於碾磨乾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獸襲擊。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現了上新馬(Pliohippus),身體更大,齒冠更高,前、後足中趾更為發達,二、四趾完全退化。到了更新世出現了真馬(Equus Linnaeus),身體達到現代馬的大小,中趾充分發達,趾端成為硬蹄,牙齒除齒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皺更為復雜,反映出對賓士於草原和嚼食乾草的高度適應。在中新世以前,馬類動物主要分布於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時才遷移到歐亞大陸。上新世和更新世時,北美的馬類動物還擴展到南美,但南美的種類不久即歸於絕滅。到全新世時,北美的馬類動物也趨於絕滅。只有歐亞大陸的後裔得到繁榮和發展。我國北方出土的更新世的三門馬(Equus samenensis)以及還殘存在甘肅、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馬(Equus przewalskii),都是馬類動物的代表。現代馬則是由野馬經人工馴化培育出來的。馬類在中、上新世時曾分別出現過幾個旁支:例如分布在中新世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安琪馬(An-chitherium V.Meyer);分布在上新世北美和歐亞大陸的三趾馬(Hipparion Christol);分布在更新世南美洲的南美馬(Hippidium)等,表明馬的進化不是直線發展的。
馬
歷史上有些古生物學家根據馬的進化趨勢(身體體積由小到大、趾數由多到少、齒冠由矮到高)就認為,生物總是沿著既定的方向進化的。馬的年齡根據牙齒的情況加以識別。
8品種編輯
法拉貝拉
法拉貝拉[3]
法拉貝拉原產於阿根廷,在法拉貝拉牧場培養的歷史超過150年。自1845年開始愛爾蘭人Patrick Newtall運用優選法培育小型馬,他培育的馬最小達到102公分。1879年其養子Juan Falabeila繼續他的事業,他選用最小的英國設得蘭小馬繁育後代,由於不斷優選,馬的高度不斷降低。1927年Julio Cesar Falabella繼承了牧場,他開始保存遺傳檔案,並少量出售法拉貝拉馬給特定的客人,其中包括了美國總統約韓肯尼迪(1963年)[4]。
大宛馬
源自大宛國
(大宛是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據《史記》記載,大宛馬「其先天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後,肩膀位置慢慢鼓起,並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有雌有雄,是可以進行繁殖的。但由於我國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引入馬種後,都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時,由於戰馬多被閹割,也使一些汗血寶馬失去繁殖能力。種種原因使汗血寶馬在國內蹤跡難尋。土庫曼還生存有數千匹汗血寶馬。
蒙古馬
楊洪武核雕《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利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是「天馬」的後裔。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
山丹馬
山丹馬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柏布馬 Barb or Berber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佔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麼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學名:Equus przewalskii)國家一級保護動物。66個染色體。體型健碩,體長約2.8米,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體毛為棕黃色,向腹部漸漸變為黃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條黑褐色的脊中線。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馬垂於頸部的兩側。從比例上來說,頭部較大而短鈍,脖頸短粗,尾巴粗長幾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狀,不似家馬自始至終都是長毛。
由於普氏野馬生活於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還有低溫和暴風雪的侵襲。而人類的捕殺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更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在近1個世紀的時間里,野馬的分布區急劇縮小,數量銳減,在自然界瀕臨滅絕。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經捕捉到過1隻,當時送到烏克蘭的動物園飼養,此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2張)
1981年,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開始購買普氏野馬,而且盡量挑選血緣較遠的野馬進行繁殖。1986年,該基金會開始和蘇聯科學院動物進化形態學和生態學研究所合作,預計到1988年合作研究出要在蘇聯和蒙古尋找尚存的適宜草原保護區。最終在蒙古境內建立了一個面積達24000英畝的胡斯坦奴魯草原保護區(1998年正式建立),並在1992年將第一批16匹蒙古野馬運往該保護區進行野外放養,由於進展順利,該基金會又在1994年、1996年分兩批各16匹蒙古野馬送往保護區,截至1998年1月1日,胡斯坦奴魯草原共有約60匹普氏野馬。正是在此基礎上,2005年倫敦動物學會正式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出申請,將蒙古野馬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態由原來的野外滅絕更改為瀕危。1986年8月14日,中國林業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組成專門機構,負責「野馬還鄉」工作,並在准噶爾盆地南緣、新疆吉木薩爾縣建成佔地9000畝全亞洲最大的野馬飼養繁殖中心。隨著18匹野馬先後從英、美、德等國的運回,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
9起源和馴化編輯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馬和人部分歷史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馬的家稱作「馬廄」。
人類在馴養馬以前,馬曾經被當做食物的來源。第一匹現代馬出現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在1萬5千年前古人類的洞穴壁畫中,考古學家也曾發現馬的形象。
在地理大發現後,來自西班牙的征服者將馬帶入北美洲;科特茲在1519年征服墨西哥時,帶去6匹馬;狄索托在1539年登陸佛羅里達州時,隨行帶去200餘匹馬。科羅納多在美國西南部探險時,隨行超過1000匹馬。當時,美洲的印第安人很懼怕馬,但很快便尋找到馬的用途,開始從殖民者的手裡奪走馬匹,並將其馴化。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馬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PS:自己可以在網路上查~~
Ⅳ 野馬是珍稀野生動物嗎
野馬是珍稀野生動物,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野馬
【拉丁學名】:Equus caballus
【俗名】:普氏野馬,蒙古野馬,太爾潘,塔希,奇各台,踏嘿
【英文名】:Przewalski's Horse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野生絕滅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岩質荒漠、半荒漠
【致危因素】:種群隔離,種內生物學特點,新種的引進
【國內分布】:新疆 、甘肅、內蒙
【分類】: 奇蹄目 馬科
分布狀況
野馬原分布於我國新疆北部准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最後一次發現野馬是在1957年,估計野生種群已經滅絕,目前還有一定數量的野馬生活在人工圈養或半散放狀態下,80年代末期以來,野馬從歐洲引回我國新疆奇台,甘肅武威半散放養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工作.原產於新疆北部,甘肅,內蒙古交界處。
生活習性
棲草原、丘陵、沙漠。冬季群大、夏季群小,集群,日行性,由一母馬率領。聽覺和視覺敏銳,性情兇猛。白天活動,體壯善跑,無固定棲息地。吃植物,冬季挖取雪下枯草和苔蘚充飢。3—5歲性成熟,壽命25—35年。
野馬耐渴,可3天才飲水一次。 感官敏銳,性機警、凶野,耐飢渴,善奔跑。以野草、苔蘚等為食。喜食芨芨草,梭梭,蘆葦,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6月份發情交配,次年4~5月份產仔,每胎1仔,幼駒出生後幾小時就能隨群奔跑。
北京動物園1980年開始飼養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
夏季,野馬數十隻成群,由一頭雄馬率領,帶著雌馬和小馬,在草原漂泊漫遊,尋覓野生植物吃。傍晚時分,到湖邊去飲水,就在附近憩息。它憑著自己的保護色,藏匿在灰褐色的泥土上,逃避敵害。冬天,野馬要作季節性遷徙,在冰天雪地里,只好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蘚來充飢。
野馬體格健壯,性情剽悍,蹄子小而圓,奔跑很快,耐乾旱。在沙漠、草原上,它們有時遇到狼群,並不畏懼潛逃,而是鎮靜地迎擊狼群。有時它會突然發動進攻,向狼沖去;有時,迅速轉過身來,揚起後蹄猛踢。因此,狼不敢輕易侵犯它。
野馬很難捕獵到。野馬遇到人群來包圍,趕快擺起陣勢,雄馬在前,雌馬在後,小馬護圍在中心。它們用蹄子亂踩地面,似乎在威嚇,又像在指示逃避方向。頃刻,馬群沖出包圍,快步跑開。
棲息於緩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條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馬性機警,善賓士;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隻馬群,營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線到泉,溪邊飲水。
種群現狀
一百多年前,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曾經廣泛分布著多種野馬,可是沒多久,在人類恣意捕殺下都先後滅絕。蒙古野馬的分布范圍本來就很狹,只有在新疆天山附近、內蒙古巴彥淖爾盟北部和蒙古的西南部,才能見到。
1876年,最後一匹歐洲野馬死在烏克蘭原野以後,人們以為世界上的野馬已經絕跡,十分惋惜。後來俄國探險家普爾日瓦科斯基在新疆准噶爾盆地發現了蒙古野馬。它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得以保存下來,成為倖存者。
蒙古野馬發現以後,當時,俄、美、法等國的博物館曾將野馬的頭骨和皮張製成標本。由於成年的野馬奔跑快,難以捕捉,只捉到了一些幼駒,人工飼養在烏克蘭和德、英、法、美等動物園里。在精心飼養下,如今已有300匹蒙古野馬生存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動物園里。
據說,最後一次捕獲蒙古野馬是在1947年;而最後一次見到野馬是在1959年冬。後來,外國動物學家曾幾次組成考察隊去蒙古西部尋覓,20年過去了,什麼也沒有找到。他們從當地牧民那裡得知,40年代在這里見過野馬,那是從新疆那邊跑過來的。人們寄希望於新疆,那裡可能是惟一有野馬存在的地方。
我國地質勘探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時,曾經多次看到了蒙古野馬。它們活動的范圍在准噶爾盆地東部,西起沙丘河,東到將軍戈壁,而以帳篷溝一帶為最多。
外形特徵
野馬的體軀不大,身長2~2.3米,肩高1.3~1.4米,頭很大,沒有額毛,耳朵較短。頭和背部是焦茶色,身體兩側較淡,腹部變為乳黃色。冬夏季節,毛色不同。冬季毛長而粗,色較淡,背部的毛呈波浪形;夏季毛變短色變深,四肢露出幾條隱條紋,鬣鬃直立,從頭一直延伸到背部。尾巴很長,毛深褐色,蓬鬆而稀疏。
野馬和今天的家馬很是相像,連齒式和牙齒的構造也相同。它們相互配種,能夠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新後代。可是,它們是同族,不是同種,家馬不是從蒙古野馬馴養而來的。
保護措施
野馬很稀少,已經列入世界禁獵動物之中。國際上成立了專門組織,對野馬進行調查研究,並定出了馴養、保護和繁殖的方法。我國已把野馬列為第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獵。
科學家也曾以各種馬進行雜交,使一百年前生存在歐洲的一種野馬——大盤馬再現。
相關資料
野馬 重返故鄉
原產於中國准噶爾盆地和蒙古乾旱荒漠草原地帶的野馬,具有6000多年的進化史,是目前地球上惟一存活的野生馬,至今保留著馬的原始基因,具有別的物種無法比擬的生物學意義。而且它的命運,如一些曾經喪失家園、飄泊四方,在歷經磨難後才回歸故土的人群一樣,具有極大的悲情色彩。
野馬是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的動物。由於數量稀少,西方一些動物學家早就宣布世界上不再存在野馬。但是,130年前,當俄國探險家普爾於1876年率探險隊進入新疆阿爾泰山南麓可可托海周邊區域時,竟然在那裡的「庫卡沙依」小村買到一批特殊的馬皮,同時發現一群群雄壯野馬不時在戈壁上飛馳而過的矯健身影!
野馬「復現人世」的消息,頓時轟動了全球動物學界。中國野馬於是有了一個外國名字——普氏野馬。
生性愛馬的西方貴族隨即紛紛派人來到中國捉馬,每次均能滿載而歸。由於大量捕獵,加之經濟活動劇增又嚴重破壞了卡拉麥里山的草原和水源地,致使野馬棲息地迅速縮小。至20世紀初,野馬的分布區已縮小到15萬平方公里。到1966年,匈牙利動物學家在中蒙邊界極罕見地發現了一群8匹野馬。之後,再沒有找到野馬在野外活動的記載——「普氏野馬」眼看也要像「中國野馬」一樣被宣告滅絕。
好在有一批被德國人帶走的野馬駒「長大成馬」、生育了後代,並且被精心地與家馬隔離,保存下純凈的家族譜系。到上世紀80年代中,全球雖由人工馴養卻依然血統純正的野馬已有近800匹之多,分布於26個國家122處動物園和馴養場。此時,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發起了將野馬引回祖國的活動,力求讓它們祖先千萬年來生息的自然條件,重新呼喚起野馬的遺傳多樣性。
1986年,中國林業部和新疆林業廳在吉木薩爾縣以西的一片荒灘草場上建起「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先後有18匹第8、第9代純種野馬,從美、英、德重返中國。回歸故鄉草場的野馬,經過15年「生息、調養」,圍欄中的普氏野馬已繁衍到了上百匹之多,繁殖率也由以前不足20%達到85%。這證明野馬已在人類幫助下渡過了最危險的種群滅絕威脅。
當新世紀拉開序幕的時候,新疆普氏野馬順理成章地邁開了歷史性的歸野步伐。但「野馬歸野」計劃遠非人們想像得那麼容易實施:
當第一批27匹野馬在2001年8月28日正午前首批開欄,被「放逐」卡拉麥里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時候,面對欄門外一望無際的原野,連一向表現剽悍的頭馬准噶爾11號也對野外的凶險望而卻步,在欄里徘徊多時,以至於與它們朝夕相處多年的科研人員不得不狠下心將它們趕出圍欄;
湖溝里咸中帶苦澀的水,曠野中淺瘠而單一的天然草料,與以前人工精配的多維飼料、可口飲料迥然有別。野馬們不得不真正開始為自己的生計發愁,在頭馬帶領下,連日四處尋找水和食物;
夏秋的好季節匆匆過去,寒風剌骨、積雪沒蹄的隆冬日子很快來臨,梭梭、針茅、蒿類、豬毛菜等草料都深埋在攝氏零下20多度的雪下冰地里,野馬們只有費力刨開厚雪,才能找到些許勉強糊口的食物;
何況,野地里還有其他不少野生動物,有的會與野馬爭食,有的如狼群,則對馬群中的弱小者構成極大威脅,即使是成年野馬,在體力極度衰弱的情況下,稍有不慎也會葬身成群餓狼之口。
然而,對野馬能否歸野構成最大威脅仍然是人。野馬中心為野馬歸野費盡心力的專家們,最大的擔心是在保護區周邊草場游牧的人們,會不會在不經意間把他們放牧的家馬與野馬混到一起,使它們之間出現「不正常的自由戀愛」,以致生出「非家非野」的雜交馬。如此一來,就會使整個「野馬歸野」計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使圍繞這一計劃進行的龐大國際合作努力,在一夕間付諸東流!
還有一種類似於人間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之情:當野馬在野外缺水少食時,一些人就急於想把它們召回圍欄,或匆匆進行放料「補飼」。這實際上造成了野馬對人的依賴,而使它們歸野的腳步變得遲疑。
再一種新的威脅越來越讓人不安:今年8月,就在穿越卡拉麥里野生動物保護區腹部的216國道公路上,接連有4匹野馬被急駛而過的汽車碾撞致死!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秘書長朱福德感慨地說:「這個死亡率,遠遠超過了我們人工繁育野馬的成活率。」
好在幾年來人們的經驗也在不斷升華,他們對野馬的關愛已從過去的一味「溺愛」提高到全新高度:在精心選擇放野區域、嚴密防範自然界和人類各種破壞性因素的時候,硬著心腸讓野馬們在野外找吃找喝,尋找自我生存的機會,使它們的生存能力和野性得到較快的恢復。目前,幾年來放野的野馬群已經基本度過了自然界的各種威脅,種群中一批小馬駒正在茁壯成長,有的已經出現發情之兆。「我們正在期待兩件事:一是野外出生的小母馬能夠在完全放野的環境里,再生出一批健壯的小馬;二是希望這些小馬中出現真正野性的公馬,對現有的頭馬提出挑戰,並取而代之,成為野馬群的新首領。這才能說明,我們的野馬放野計劃獲得了成功!」
有一個最新消息不能不提,新疆自治區林業、交通部門已經採取緊急措施,抓獲了違規行車、導致野馬不正常死亡的肇事者,將予以嚴厲懲罰;同時已抓緊部署在卡拉麥里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216國道沿線,為野馬專修4個過路通道,讓它們不致因「亂穿馬路」而生出禍端。
野馬是世界甲級瀕危動物,為拯救野馬免遭滅絕,在聯合國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的倡導和資助下,我國林業部同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奧斯瓦爾法基金會簽定了合同,用新疆阿爾金山的野驢換野馬,搞野馬還鄉養殖和野化放歸工程。
野馬原生活在蒙古西部科布多盆地和新疆東准噶爾一帶的半荒漠草原中,原稱蒙古野馬或准噶爾野馬。西方對野馬產生濃烈的興趣,紛紛派人來偷捕野馬運回西
方動物園。大量的偷獵,加上野馬生境的不斷惡化,外蒙學者60年代宣布野馬在他們國家已經絕跡,我國的東准噶也再沒能找到它們的蹤影。所以,野馬比號稱我國國寶的大熊貓還要珍貴,如今世界上僅存圈養的野馬900多匹,它們分別飼養在美、獨聯體、法、英等26個國家112個動物園和禁獵區中,每匹價格已高達25萬美元。運回我國的野馬僅每匹的保險金就高達10萬美元。野馬酷似家馬。其與家馬的主要區別是額法短或缺;鬃毛逆生,短而直立,無長鬃毛;體型較小,毛色單一,主呈土黃色,腰背中央至尾基,還有一條較窄的黑褐色脊線;四肢有二至五條十分明顯的黑色橫紋。由於圈飼和近親繁殖等原因,還鄉野馬退化嚴重,已脫盡野性,變得溫文爾雅了。野馬養殖中心建在吉木薩爾縣三台鎮西地村的沙漠南部,具體位置在東指幸福路12千米處的公路東側2千米左右的荒漠上。中心佔地約600公頃,馬舍、圍欄、飼料房、草庫、職工住宅等一應俱全,飼養已達國際水平,返鄉的野馬馬匹膘肥體壯,三世同堂,目前,注冊野馬已達117匹,並初步恢復了野性。近年,已有一批野馬有監視地放歸將軍戈壁大自然。
Ⅳ 馬是國家 保護動物嗎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馬是很廣的概念,奇蹄目中有馬科,馬科目前只有一個屬:馬屬,馬屬再細分成:
馬亞屬、驢亞屬、細紋斑馬亞屬、斑馬亞屬、美洲馬亞屬、木氏馬亞屬,還有其他未定屬性的品種
馬亞屬品種才能真正稱作:馬,分為野馬和家馬,野馬又分歐洲野馬和普氏野馬
歐洲野馬很久就滅絕了,有些品種的馬帶有一定的血緣,如柯尼克波蘭小馬
普氏野馬是目前僅存的野馬,1879年由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首次發現,故名,原產於蒙古國科布多盆地和中國新疆准噶爾盆地一帶,目前全世界僅有1500匹,屬極危動物。
順便說下大家熟悉的斑馬,生物學上它不是日常說的「馬」,馬屬中有細紋斑馬亞屬和斑馬亞屬,細紋斑馬亞屬只有一種:細紋斑馬,屬瀕危動物,而斑馬亞屬分平原斑馬和山斑馬,平原斑馬又稱普通斑馬,細分:斑驢、布氏斑馬、格氏斑馬、社氏斑馬、輯氏斑馬、克氏斑馬,其中斑驢已滅絕,斑驢又稱擬斑馬,這種動物很奇特,前半身跟斑馬一樣有條紋,後半身跟馬一樣單一色調。山斑馬有兩種:海角山斑馬和哈特曼山斑馬,都是易危動物。
Ⅵ 馬的生活習性
馬的嗅覺是很發達的,是信息感知能力非常強的器官,這使它能在聽覺或其他感知器官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很容易接收外來的各樣信息,並能迅速地做出反應。發達的嗅覺與靈敏的聽覺以及快速而敏捷的動作完美結合,是千萬年來馬進化成功之處,也是馬為人類貢獻的主要生理特徵。
1. 馬識別外界事物主要靠的是嗅覺
馬認識或辨別事物信息,特別是近距離的陌生物品或動物,首先表現為使用嗅覺的行為。有時會主動接近物品,鼻翼扇動,作短淺呼吸,力圖吸入更多的新鮮氣味信息,加強對新鮮事物的辨別或進行探究。然後進行相應的休憩或躲避等行為。馬能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母仔、發情、同伴、路途、廄舍和飼料種類。例如,已經證實發情母馬的氣味可以遠距離吸引公馬,當然,公馬靠嗅覺可以確定一定距離內的發情母馬。公馬在遇到母馬發情時常有翻唇嗅天行為(性嗅反射)。
2. 馬依靠嗅覺適應環境
群牧馬或野生馬依靠嗅覺,辨別大氣中微量的水汽,藉以尋覓幾里以外的水源和草地。所以野生的馬群能夠在乾旱的沙漠中生存。馬根據糞便的氣味,可以找尋同伴,避開猛獸和天敵。
馬對不同的嗅覺信息會有不同的條件反應。馬在嗅到生疏或危險的信息時,還會發出短促的噴鼻聲(打響鼻),以示警備,並把這一信息通知同伴。馬對同伴排泄的氣味有著極強的反應,據觀察,公馬願意在發情母馬曾經排過尿的地點排尿。馬駒要是聞到新鮮的排泄物,將被激起高度的排泄反應,引起排糞和排尿。因此,馬能根據嗅覺信息,改變馬在群體中的生活和定向活動。
3. 馬能靠嗅覺鑒別污水或有害的飼草飼料
馬鼻腔很大,鼻腔下篩板和軟齶連接,形成隔板作用。因此,採食時仍可以通過鼻腔吸入嗅覺信息,既可選擇食物,又可警惕敵害,兩者互不幹擾。馬能利用嗅覺去攝食體內短缺的營養物質,並能在草原上辨別有毒植物或牧草,馬很少誤食毒草。馬能靠嗅覺鑒別受污染的水和飼料並拒絕飲用。在馬匹日常管理中應注意水源、料池、水槽、飼槽的衛生,這對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4. 馬對嗅覺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
因此,接近馬或調教馬時,讓它學習新事物,最好先以嗅覺信息向它打招呼。例如,配戴挽具、鞍具,先讓馬嗅聞,操作上會更順利。有時需要對孤駒尋找另外的母馬寄養時,用該母馬的乳汁對幼駒進行塗抹,則會增加母馬對孤駒的接收程度。飼料的改變,馬舍環境的改變,馬是最容易感覺到的,這需要漸漸適應。管理上應注意飼槽、水源等方面的衛生,這可以減少環境對馬匹的不良刺激。
5. 利用馬的嗅覺也能建立後效行為
馬的嗅覺是非常敏銳的,利用馬的嗅覺也能建立馬的後效行為。舍飼馬匹稍加調教可以建立在固定位置排糞尿的習慣。調教方法是,首先將廄內清掃得非常干凈,只在指定位置堆上糞便,並在埋罐內放入少量尿液。將馬放入廄內任其自由嗅聞,在氨的刺激下會引起馬排糞、排尿的行為。如位置稍不適宜,可以用小桿驅趕,經幾天調教,即可固定,以後馬匹在排泄時會尋找有糞尿的原位置。對於賽馬要調教它在賽前15分鍾排糞、尿,這對保證賽馬發揮較好的水平也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馬的嗅覺非常敏銳,馬憑借嗅覺來鑒定自己的環境和所接觸的事物,並能根據判斷做出相應的行為。認真觀查馬的嗅覺行為,如對飼草飼料、水源、周邊環境的反應,就能發現那些對於馬匹來說不適宜的條件和因素,及時改進以保證馬匹的建康。利用馬匹嗅覺建立相應的行為,也是一個優秀的飼養管理人員優先考慮的手段。 馬的行為是其固有的生理反映,而我們人類正是根據馬的行為特徵來接近、控制、訓練、調整馬匹,讓它為人類作出貢獻。只有了解馬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狀態,才能做到正確地喂、管、調、使,發展馬的有益行為,調教出性能優異的好馬,充分發揮馬的運動效能。
馬的視覺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差的器官,因此,在接近和運用馬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突然接近馬時,不要認為它已經看清楚你是誰
馬眼位於頭部兩側,全景視面可達330~360度,只有尻部後方才超出它的視野。因此,馬能夠感覺有什麼東西接近它。但馬眼球呈扁橢圓形,由於眼軸的長度不良,物象很難在視網膜上形成焦點,看物體只能形成模糊的圖像。馬是認識主人的,但突然接近馬時,它分辨不清你是誰。因此,需要以聲音向馬打招呼,不要以為它已經看清楚了。
2.馬容易受到驚嚇,就是因為它的視覺很差
馬對靜態物的視覺感受不如動態物,馬對周邊靜態的動物如蛇、兔等常常發現不了,當這些小動物突然出現時,經常引起馬的驚嚇感,特別是公馬,有時出現突然應激行為,如小躲、驚群,有時會造成人員傷害。馬因視覺不良,有時形成較強的恐怖感,致使群牧馬炸群、役馬驚車和乘馬失控。當馬在異地、地況復雜和夜間行動時,要不斷地用聲音予以安定。
3. 視覺很差也使馬的距離感比較弱
馬眼位於頭部兩側,視野在中央的重疊部分很窄,只有30度左右,不及食肉動物的三分之一。因此,馬所見到的主要是平面影像,缺乏立體感,對距離的判斷能力較弱。在跳躍壕溝或跨越障礙常發生懼怕障礙物,出現懼跳的現象。因此,跨越障礙調教需要時間長,而且要經常重復強化。跨越障礙調教時最好騎手給予適當的其他輔助,幫助它判斷距離。優秀的障礙用馬,除了自身的素質之外,騎手及時、准確的指示也是非常重要的。馬後退時,對距離毫無判斷能力,所以使役和控制馬時,對後肢應當特別警惕。
4. 馬雖然視覺差,但夜間視覺可比人類強
馬眼底的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人沒有照膜),可將透過視網膜多餘的光線再返回視網膜感受器,因而視神經的感受量可大於原光的兩倍以上。在弱光情況下,由於照膜的反射,使物體清晰度明顯提高。因此,馬在夜間能清楚地辨別夜路和夜出的動物。夜間騎乘馬時馬常常打「響鼻」,表示它先發現了夜遊的動物或異物,用「響鼻」預以警示。
5. 光的色調和強度,馬是能夠感受的
強光對馬是一種逆境刺激,經常引起馬的不安。因此,運輸過程不要有強光。馬對紅色光的刺激反應強烈,調教、使役中應注意紅色物體,防止馬驚恐;馬對毛色有一定的好惡感,相近毛色者往往聚集一起。馬對常見的顏色還會產生條件反射,如對身穿白衣的獸醫或采精員出現時會發生相應的反映。
總之,馬視覺感受不很發達,遠不如嗅覺和聽覺。在接近和調教馬的過程中,要注意用聲音通知馬,不能貿然接近後軀,以防發生危險,特別是蹲下工作,馬往往辨認不出人的形象而發生踢人、咬人事故。 馬一天中有很長的時間進行採集食物,飼料經過嗅覺初步斷定外,主要就由味覺來決定食入的速度和多少。因此,味覺是馬匹很重要的感知器官。有關馬的味覺方面研究的材料不多,但馬的味覺很有特色,也很好掌握利用。
1.馬的味覺感知能力一般,因此採食麵很寬
馬依靠味覺進行咬嚼性探究括動,馬口腔和舌分布有味覺感受器,亦叫味蕾。這些味蕾多集中於輪廓狀乳突、蕈狀乳突和葉狀乳突之中。
馬的味覺感受並不靈敏,因此,馬採集食物的范圍很廣,馬也是最容易飼養的動物之一。很多的飼料馬都能適應,有的甚至是比較粗糙、適口性很差的飼料。在我國北方牧區,冬天馬匹主要採食草地枯草,有時甚至是樹枝和落葉,補飼是有限的。農區的有些秸稈馬也都食用,切鍘和適當粉碎更好。飼料范圍寬,也是馬適應能力的一個主要特徵。當然,即使馬的食物很寬,始終給予馬匹優質、可口的飼草飼料是必須的。
2.馬的味覺有很強的偏好
馬雖然採集的范圍很寬,但對食物中的味道還是有所偏好。馬對苦味不敏感,對甜味和酸味的感受較為強烈。馬喜甜味而拒酸味。帶有甜味的飼料,如胡蘿卜、青玉米、苜蓿草、糖漿這些都是馬最愛食用的,這些飼料都可以作為食物誘餌或調教中的酬賞,以強化某些後效行為。帶酸味的飼料需要經過適應過程才會逐漸適應。
3.味覺差還容易引起消化障礙 馬的聽覺是非常發達的,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強的器官,這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聽覺發達是對馬視覺欠佳的一種生理補償,這對在原始狀態上馬的生存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關鍵問題就是躲避獵食動物的襲擊,而馬躲避獵食動物襲擊的本領有就是逃跑和有限的反擊。
1. 馬耳組織結構發達、敏銳
馬耳位於頭的最高點,耳翼大,耳肌發達,動作靈敏,旋轉變動角度大,表明聽覺是發達的。馬無需改變體位和轉運頭部,僅靠耳廓的運動就能判斷聲源方向。馬用靈活的外耳道捕捉音響的來源、方向,起到音響的定位作用。中耳的機能是放大音響。內耳則主要功能是分辨聲音的頻率、音色和音響的強弱。馬耳尖小直立如「削竹」,轉運靈活是良馬的主要特徵。
2. 馬分辨聲音頻率、音色的能力比人強
馬聽覺發達的主要特徵就是馬耳對聲音有著非常敏銳的反應程度。馬對音響及音調的感受能力超過人。馬能辨別1,000次和1,025次振動波,亦即1/8音符左右。群牧馬能根據叫聲尋找自己的群體和傳達信息。夜間放牧時,馬能聽到而人不能聽到的遠處聲音,並能對聲音做出判斷。因此,夜間尋找失去的馬群最好是讓你的坐騎領路,人應當服從它的帶領。馬還能根據聽到同伴不同的聲音判別其所處狀況,如尋求、憂慮、高興、恐懼等狀態。對於周圍其他動物的聲音也能做出准確的判斷,並能採取和准備採取相應的應急行為。
3. 應用口令或哨音容易建立馬的反射行為
馬的發達的聽覺對於人類利用馬匹是有益的。人們正是利用了馬的聽力來進行調教、訓練和使役。例如,馬能夠分辨主人呼叫它的名字,當然,不是它懂得名字的意義,而是說明它已經建立了名字的聲音反射。因此,調教使役或騎乘中,可用口令或哨音建立反射行為,或學會做其它動作。對於剛剛進行調教的小馬來說,常用聲音建立反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性能,對軍馬也是極為必要的,如卧倒、站立、靜立、注意、前進、後退、攻擊等都可以用語言口令下達。
4. 馬懼怕過高的音響
過高的音響或音頻對馬是一種逆境刺激,使馬有痛苦的感受。在馬匹調教過程中,不需要對它「大喊大叫」,只要有輕微的口令馬就會服從。這點不少人不清楚。我們少數民族的調教口令都很輕,或只給予口哨命令。過高的音響或音頻會導致馬驚恐,如火車氣笛聲、槍炮聲、鑼鼓聲,因此,對軍馬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調教,而且要經常復習強化。對過於敏感的軍馬或賽馬,為了減少音響刺激,亦可以給它配戴耳罩。 馬睡覺不一定非在晚上,更不是一覺睡到大天亮。要是沒人打攪它,它可以隨時隨地睡覺,站著、卧著、躺著都能睡覺。大馬一天能睡八、九次,加起來差不多有六個小時。天亮以前的兩個小時,馬睡得最香。馬站著睡覺繼承了野馬的生活習性。野馬生活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草原地區,在原古時期既是人類的狩獵對象,又是豺、狼等肉食動物的美味佳餚。它不像牛羊可以用角與敵害作斗爭,唯一的辦法,只能靠奔跑來逃避敵害。而豺、狼等食肉動物都是夜行的,它白天在隱蔽的灌木草叢或土岩洞穴中體息,夜間出來捕食。野馬為了迅速而及時地逃避敵害,在夜間不敢高枕無憂地卧地而睡。即使在白天,它也只好站著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測。家馬雖然不像野馬那樣會遇到天敵和人為的傷害,但它們是由野馬馴化而來的,因此野馬站著睡覺的習性,至今仍被保留了下來。 除馬外,驢也有站著睡覺的習性,因為它們祖先的生活環境與野馬極為相似。
那麼,有沒有可能讓馬躺下睡覺呢?研究馬的專家們堅信,在一個馬群或者一個馬廄中可能會有一部分馬躺下睡覺,但絕對不會發生所有的馬同時躺下睡覺的事情,總有一匹馬會站在那裡「放哨」。 一、騎馬注意事項
如果您是第一次騎馬建議你找馬倌牽馬,馬倌可以保護你的安全。
接近馬時不要做劇烈的動作,劇烈的動作會使馬受驚。
上馬前一定要檢查肚帶是否已經勒緊,檢查韁繩、肚帶、腳蹬的牢靠程度,調整好腳蹬的長度。
上馬時要從馬的左前方上馬,不要從馬的後方接近馬,也不要站在馬的後面,防止被馬踢傷,無論有沒有人牽馬,自己一定要抓緊韁繩,才能及時控制住馬。
撫摸馬時,如見馬耳朵向後背貼著頸部,表示馬可能有攻擊動作,這時要及時與馬保持距離,另外,不要隨便給馬餵食,防止馬咬傷人。
二、騎馬的安全問題
在馬上不要做劇烈運動,不要在馬上脫換衣服,尤其是顏色鮮艷的衣服,這樣做會使馬受驚。
騎馬下山時不要奔跑,容易馬失前蹄,馬失前蹄時,應及時提住韁繩,重心後仰。
騎馬經過一段時間後,肚帶會松,需要重新檢查。
騎馬時如遇到溝、樹、鐵絲網及不明物品時,馬可能受驚,這時要提前做好准備,減慢速度,改變方向。
Ⅶ 馬是一種啥樣的動物
馬是奇蹄目馬科馬屬家馬和野馬的通稱。化石證據表明,馬科動物最早起源於北美。最早的馬祖先化石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始新世地層中發現,被稱為始祖馬。家馬約於4500
年前被人類馴化,品種繁多。馬和人有著特殊的關系,是人類的夥伴和朋友,可以為人們的農耕、運輸、游獵、畜牧、探險、娛樂、運動等活動服務。馬糞可用來培養蘑菇,破傷風抗毒素是用馬的血清製成。家馬可分三種類型:挽馬,四肢粗大,體高2米左右;小型馬,體高144厘米以下;輕型馬。馬的體色有黑色、栗色、褐色、奶油色、白色等。馬的感覺器官發達。眼大,位高;頸長,因此視野較人寬闊,低頭吃草時,也能覺察到可能的威脅。味覺和聽覺可能比人類還敏銳,但似乎不能辨別顏色。馬的神經系統高度發達。具有復雜的本能,記憶力和判斷力強。馬的方向感覺極為發達,因此,可以找到回家的路。由於視覺記憶,再次遇到早先使它害怕的地點或事物時,它就會驚退。由於聽覺記憶,人們可用各種口令來訓練它們。馬的壽命一般20年,最長可達30多年。3歲性成熟,5歲成年。母馬懷孕11個月,通常產一仔,偶產2仔。小馬6個月時斷奶。馬的品種可按發源地、主要用途及體型大小分類。野馬體長220~280厘米,肩高110~140厘米,重200~300公斤;夏季上體淺棕、紅棕、紅赭色,冬皮背面淡棕色。野馬棲於荒漠和荒漠草原,常在丘陵山地和多水草的地帶活動,結成5~15頭的小群。6月交配,第二年4、5月間分娩,每胎1仔,4歲性成熟。野馬數量極少。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所編纂的紅皮書將它列為瀕危物種,中國已將它劃為保護動物。
馬
Equus caballus
英文名horse
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家畜。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起源和馴化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格矮小,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圖1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 (圖2);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
生物學特性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圖3),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類型 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中國有 30 多個 。主要可分為小型地方品種、乘用型、快步型、重挽型、挽乘兼用型。飼養管理方式主要有群牧管理、舍飼管理和幼駒培養及調教。
馬 mǎ <名>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家畜名)
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後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徵(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
「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 [code]
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又如:馬子(籌碼)
姓
關於馬的詞彙: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蘭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關於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陝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馬
商官名。常奉命征伐和射獵。《殷虛馬契前編》卷三第三十一第二片:「貞肇馬左右中人三百」。可知「馬」分左、右、中三隊,每隊百人。後世馬司之官,或從此出。
秦始皇七匹名馬 《古今注》: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周穆王八駿 《拾遺記》:
一名 絕地,足不踐土。二名 翻羽,行越飛禽。三名 奔宵,野行萬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輝,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騰霧,乘雲而奔。八名 挾翼,身有肉翅。
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
《水注經》:湖水出桃林塞之誇父山,其中多野馬。造父於此得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乘以獻周穆王,使之馭以見西王母。
雷首良馬
《穆天子傳》: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觴天子雷首之阿,乃獻良馬四六。
翠龍
揚雄《河東賦》註:詩古曰:「翠龍,穆天子所乘馬也」。
玉馬
《瑞應圖》:玉馬者,王朝清明尊賢則至。
(馬肅)(馬霜)。括弧內字為合字。鍵盤上打不出來。驦
《左傳》:唐成公有兩驌驦馬。一雲驌驦,馬色如霜紈。
沙丘馬
伯樂對秦穆公曰:「臣有所與九方皋,……」。
秦始皇七匹名馬
《古今注》: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楚騅
《史記》:項王駿馬名騅,常騎日行千里。及敗至烏江,謂亭長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以贈公。」
九逸
《西京雜記》:漢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駿足也。名曰浮雲、赤電、絕群、逸群、紫燕騮、祿螭驄、龍子、嶙駒、絕塵,號九逸。有來宣能御。
烏孫、天馬
《張騫轉》:元狩中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
宛天馬
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集生駒皆汗血,因號天馬子。
蕭稍
《神異經》:大宛有良馬,鬣至膝尾垂於地,名曰蕭稍。
象龍
《馮奉世轉》:宣帝時至大宛,得名馬象龍而還。
步景
《洞冥記》:東方朔游吉雲之地。得神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狀;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晝光,毛色隨四時之變。
西王母稅此於芝田,因食芝田之草。東王公棄之清津,因其而返,繞日三匝,入漢關,馬上睡眼不覺而至,名步景。
黃門四駿
《西域贊》:蒲稍、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註:孟康曰:「四駿馬名」。
大驪
光武以所乘大驪贈孝忠。
赤兔
《曹操傳》:呂布有駿馬名赤兔,常騎乘之。時人為之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的盧
《馬政論》曰:「顙上有白毛謂之的盧。」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謂之的吻,凶。」俗雲的盧非也。劉備避樊城之難,過檀溪,謂所乘馬的盧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馬達備意,一躍三丈。又庚亮所乘馬名的盧,殷浩以為不利主,勸市之。亮曰:「豈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絕影
《後漢書》:曹公所乘馬名絕影。
白鶴
《拾遺記》:曹洪與魏武所乘之馬名曰白鶴。時人諺曰:「憑空虛躍,曹家白鶴。」
紫(馬辛)。xin.括弧內為合字。
《魏志》陳思王表文帝曰:「臣於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騂馬一匹,教令習拜。
驚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馬名驚帆,言其馳驟烈風舉帆之疾也。
Ⅷ 馬是什麼動物
馬是奇蹄目馬科馬屬家馬和野馬的通稱。化石證據表明,馬科動物最早起源於北美。最早的馬祖先化石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始新世地層中發現,被稱為始祖馬。家馬約於4500
年前被人類馴化,品種繁多。馬和人有著特殊的關系,是人類的夥伴和朋友,可以為人們的農耕、運輸、游獵、畜牧、探險、娛樂、運動等活動服務。馬糞可用來培養蘑菇,破傷風抗毒素是用馬的血清製成。家馬可分三種類型:挽馬,四肢粗大,體高2米左右;小型馬,體高144厘米以下;輕型馬。馬的體色有黑色、栗色、褐色、奶油色、白色等。馬的感覺器官發達。眼大,位高;頸長,因此視野較人寬闊,低頭吃草時,也能覺察到可能的威脅。味覺和聽覺可能比人類還敏銳,但似乎不能辨別顏色。馬的神經系統高度發達。具有復雜的本能,記憶力和判斷力強。馬的方向感覺極為發達,因此,可以找到回家的路。由於視覺記憶,再次遇到早先使它害怕的地點或事物時,它就會驚退。由於聽覺記憶,人們可用各種口令來訓練它們。馬的壽命一般20年,最長可達30多年。3歲性成熟,5歲成年。母馬懷孕11個月,通常產一仔,偶產2仔。小馬6個月時斷奶。馬的品種可按發源地、主要用途及體型大小分類。野馬體長220~280厘米,肩高110~140厘米,重200~300公斤;夏季上體淺棕、紅棕、紅赭色,冬皮背面淡棕色。野馬棲於荒漠和荒漠草原,常在丘陵山地和多水草的地帶活動,結成5~15頭的小群。6月交配,第二年4、5月間分娩,每胎1仔,4歲性成熟。野馬數量極少。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所編纂的紅皮書將它列為瀕危物種,中國已將它劃為保護動物。
Ⅸ 駿馬一般生活在哪裡
駿馬一般生活在野外,是屬於群居動物,彼此互相照應,讓馬覺得更有安全感。豢養的馬匹,有的雖然一匹馬住一個馬廄,但是馬也非常需要同伴。通常在馬場內養一些其它的動物,如狗、山羊甚至於驢子等,也可以作為馬的同伴,一群生活在一起的馬之間,是非常有階級意識的。
通常一群野馬之中,會有一匹公馬為首領。豢養的馬匹之中,也會有一匹騸馬或母馬為首領。兩匹馬為了爭首領的地位,或是新來的馬要挑戰首領,通常會打一架來解決。兩匹公馬要爭一匹母馬,也是要打一架的。在野馬群中,有一些小馬或懷孕的母馬無法逃跑,馬群也會將它們圍在中間,大家屁股朝外,用它唯一的武器--後腳,後踢攻擊掠食者。
Ⅹ 馬有哪些生活習性
馬的生活習性
1、生活習性
馬在野外生活,是屬於群居動物,彼此互相照應,讓馬覺得更有安全感。豢養的馬匹,有的雖然一匹馬住一個馬廄,但是馬也非常需要同伴。通常在馬場內養一些其它的動物,如狗、山羊甚至於驢子等,也可以作為馬的同伴。
一群生活在一起的馬之間,是非常有階級意識的。通常一群野馬之中,會有一匹公馬為首領。豢養的馬匹之中,也會有一匹騸馬或母馬為首領。兩匹馬為了爭首領的地位,或是新來的馬要挑戰首領,通常會打一架來解決。當然,兩匹公馬要爭一匹母馬,也是要打一架的。
年輕的馬在一起,常常會互相追逐、踢、咬,這並不是真正的打架,而是在玩樂。從玩樂中學習溝通與相處的技巧,這對小馬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相對於其它動物,馬是一種很溫和的動物。馬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類或其它動物,遇到危險的時候,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趕快逃跑。在野馬群中,有一些小馬或懷孕的母馬無法逃跑,馬群也會將它們圍在中間,大家屁股朝外,用它唯一的武器--後腳,後踢攻擊掠食者。
2、心理特質
馬的膽子很小,隨時保持警戒狀態。馬很容易被突然的聲音(像鞭炮)嚇到,很怕飄忽不定的東西,如汽球、旗幟等,也很怕細長的東西,如竹竿、雨傘等。
馬具有很好的記憶力,也很好奇,但是理解力很差。在訓練調教馬匹時,要充分了解並運用馬的這些心理特質,可事半功倍。
3、行為
馬平時站著休息時,往往會輪流將一隻後腳休息,休息的腳微微彎曲輕輕放在地上,承載較少的體重,兩只前腳與另一之後腳承載大部分的體重,很像人的三七步。只有在非常安全舒適的情況之下,馬才會躺下來睡覺。一天之內可能只有短短幾個小時是躺下來睡的,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站著睡覺。
有時白天站在掉馬樁旁也會打瞌睡,只看它頭頂著籠頭越來越低,眼皮越來越重,就知道一副快睡著的樣子。
馬兒在戶外當很快樂時會躺下來打滾,這有一點像人的伸懶腰。通常它會選定一個地方,先用前腳跪下來,然後整個身體躺下來,四腳朝天左右翻滾。站起來的時候是先站前腳,再站後腳。站起來之後全身抖一抖,抖掉砂土。
4、壞習慣與怪癖
由於馬廄舍設施、環境、管理等因素,有時會造成馬養成不良的惡習,這些壞習慣或怪癖,不只是不好而已,甚至會妨礙馬的健康。一般常見的有:啃東西、咽氣、踢廄、擦尾巴、抵抗受意、恐懼、咬人、咬馬、點頭、搖晃、頓足等。每一種壞習慣都有其造成的原因,如果你有一匹馬也有某些壞習慣,趕快請教精於養馬的人,如何改正(或及早避免)這些壞習慣,以免影響馬的健康。